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

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

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第一篇: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下!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关于“离别”的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

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如何看待离别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板书题名),体会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诗也是有眼睛的,就是诗题。

让我们看到这首诗的诗题——《再别康桥》,老师发现了几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1、诗题中的“再”是什么意思?再,说明诗人不是第一次告别2、“康桥”指的是什么?是一座桥么?康桥不是桥,是指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3、诗人徐志摩跟“康桥”有什么不解之缘呢?徐志摩曾在康桥留学,康桥是徐志摩的母校1921年,徐志摩如伦敦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于乘船归国途中写下这首诗通过对诗题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是写诗人徐志摩重游母校后作的一首离别诗。

其实徐志摩先生为康桥留下过许多文字,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徐志摩先生曾在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上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从诗人的文字中来看,康桥美吗?你们想到康桥这样的地方求学吗?是的,康桥很美,美得让老师都恨不得回到高中,重新高考,呵呵!不过很遗憾,过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所以当徐志摩先生重又康桥是,才会感慨万千。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再别康桥诗人的情感与哀愁。

首先请各位同学带着自己对本诗的理解朗读全诗。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考试的试讲者XXX,将为大家带来的题目是《____年再别康桥》。

康桥,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都不陌生。

它既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名字。

而今天,我将以这首著名的诗歌为切入点,与大家一起探讨____年再别康桥的主题。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徐志摩借助诗歌的笔触,将他在康桥的美好回忆与现实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他对过去的眷恋和遗憾。

他描绘了康桥上的青草、小桥和流水,以及他与恋人相拥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恋情的留恋。

然而,在诗的结尾,他却告别了康桥,并表示自己将不再回来,象征着他与恋人的感情告一段落,也象征着他告别过去,踏上崭新的人生道路。

那么,将这首诗与____年联系起来,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诠释这个主题呢?首先,我们可以将“再别康桥”理解为一个象征,代表了我们面临的时代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康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变革。

而____年,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点,也将会见证着新的历史变革和发展。

我们将在这个时期迎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与这个时代的变革同行。

其次,我们可以将徐志摩在诗中表达的感情,理解为我们面对未来的态度和情感。

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和留恋,代表了他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旧。

而我们既要珍惜过去的经验和成果,也要迎接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踏上崭新的人生道路。

最后,我们可以将诗中的告别,理解为我们对过去方式和思维的告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一些过去的方式和思维已经不再适应我们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开拓新的领域和产业,适应未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通过与大家的讨论和思考,我认为《____年再别康桥》这个题目可以引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去迎接____年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二篇)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二篇)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把握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了解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融合。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三、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而是康桥,是作者的母校。

(一)品感情有感情的自读诗歌1、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寻找诗歌中直接提到离别的诗句和诗节明确:第一节、第六节和第七节3、诵读这三节,说说这些诗节用了那些词语来表达了对母校怎样的情感。

明确:“轻轻”、“悄悄”、“云彩”“沉默”—依依不舍眷恋飘逸洒脱(二)品画面苏轼说“品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那我们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能感受到“诗中有画”吗。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再别康桥》说课稿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再别康桥》说课稿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再别康桥》说课稿说课内容: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说课解析: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报考高中语文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为《再别康桥》,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再别康桥》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诗歌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通过反复朗诵这组新诗陶冶情操,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本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爱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二、说学情高一的学生较少接触现代诗歌,对新诗的风格、意象等都比较陌生,同时学生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的鉴赏方法。

2.通过反复阅读与合作探究,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3.通过本文学习,感受现代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品味诗歌艺术上的“三美”。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一、教学过程1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课堂初始,播放舒缓的音乐,并用语言渲染)同学们,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

师:徐志摩是谁?有同学能介绍下他吗?生1:他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生2:他写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师:大家预习的都很好!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2.正音断句。

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诗作,在朗读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生读)师: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能不反复诵读去感受它的美呢?接下来,咱们男生和女生合作朗读这首诗,女生读前四个小节,请读出诗作的温柔,男生读后三个小节,读出诗作的多情。

(生读)师:大家读得越来越有感觉了,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

3.了解内容。

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生:写了诗人在与康桥分别时的所见、所思、所想,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

师:嗯!总结得真不错!基本概括了本诗的内容。

4.感知画面。

师:这首诗写得非常美,请大家概述一下诗歌描述了哪几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为每幅画起一个名字。

(生各抒己见)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大部分同学面露难色,所以,我先展示一下我的答案,大家看看,觉得怎么样?——“挥手告别图”“金柳倒映图”“青荇招摇图”“榆阴清泉图”“撑篙寻梦图”。

接下来,我们就一幅画一幅画地去欣赏一下吧!3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第一,绘画美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一下诗人在诗歌中,都与哪些意象一一告别?生:金柳、青荇、潭水。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二篇)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二篇)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____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与教育局“最后的会谈”。

赏析:《再别康桥》第____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____节至第____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____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____,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

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再别康桥试讲

再别康桥试讲

再别康桥试讲再别康桥试讲再别康桥中国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看看老师们试讲会怎么说吧。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再别康桥》,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徐志摩{板},昨天,我们一同领略了毛泽东诗词的宏阔意象及其所传达的高远意境之美。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诗人徐志摩,走近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走近他多情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师:其实,对于徐志摩和他的这首《再别康桥》,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学并不陌生,有的同学早已读过、摘抄过|、背诵过。

昨天也布置大家预习了,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同学,你来说一下生: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坐下,你的了解很详细。

同学们对徐志摩有怎样的印象?生:浪漫、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师:关于徐志摩有说不尽的话题,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首纯粹绝美的诗,值得我们长久地去品读。

除了咱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在这节课里再让我们品一品,看她还能给我们带来那些美的享受。

师:大家看看题目(指)《再别康桥》,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生:离别康桥。

现在译作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这里留学。

师:恩,题目中《再别康桥》“再”字(指),说明了这是作者第二次离开剑桥。

1918年诗人徐志摩留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诗人离开剑桥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了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自己的惜别之情。

《再别康桥》-高中语文试讲逐字稿

《再别康桥》-高中语文试讲逐字稿

《再别康桥》高中语文试讲逐字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高中语文组4号考生,今天抽到的试讲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说到离别,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离别。

关于这个话题,同学们都记得有哪些名篇佳句是描绘离别的?老师听到有同学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老师还听到还有同学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看来同学们对于之前的内容掌握的非常到位,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首先,老师给大家播放这首诗歌的录音,同学们认真听,在听的过程当中,拿起手中的笔,把你们认为不太容易读好的字词,勾画出来。

同学们都听的非常认真,那么大家一起来告诉老师,在这首诗当中,哪个字比较容易读错?有同学们说,这个字容易读错--篙,这个字念gao,我们很容易把它读成hao,同学们一定要额外注意。

(板书篙拼音)听完这首诗歌之后,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歌主要讲的是什么?同学们很快就读完了,那谁能来试着概括一下?我们中间这位女生,你来说一说:这首诗歌主要是描绘离别康桥时候的一系列情景,包括作者的心情。

请坐,你概括的非常到位。

这首诗歌主要是一首离别诗,其实这首诗歌是一首新格律诗,它非常讲求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以此为原则,来探究一下这首诗到底是如何体现这三美的。

大家再次快速浏览,数一数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都有几行。

大家都已经浏览完了,那么告诉老师,一共有几节,对七节诗,每节四行,同学们都数的非常的清楚。

那么老师就要问一问大家,你们仔细的看一看这首诗,觉得这样的布局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好处?来,我们这边的这位同学举手了,你来说一说:这样看起来比较整齐。

那除了整齐之外还有其他的吗?对,每两句错开排列,这样在整体当中又有一种参差感。

好,请坐。

你观察很仔细,那么我们通过这样的一种布局形式,能够发现,这首诗歌体现了三美原则当中的哪一美?好同学们说的非常对,就是建筑美。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内涵2. 情感目标: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个人体验3. 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欣赏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相关录像课堂教设计一、作者及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

再别康桥的试讲稿

再别康桥的试讲稿

再别康桥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语文作为学习其他科学的最基本一门学科,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而诗歌在我国文化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求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中情思,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

2、教学目标分析(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说出新月诗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时期)及新诗特点、代表人物。

(设计依据: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均是学习本首诗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了解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的分析诗中意境。

)(2)通过诗歌朗诵、鉴赏,学生能够回答出诗中三美意境(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并能够口述出作者表达的离别凄婉不舍的内心情感。

(设计依据:三美意境是本诗的最大特点,也是教学大纲中重点教授内容,通过三美意境的引导解析,使学生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习完本课,部分学生在课后能够独立写出《鸽子》的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依据:在教师带领学生对新诗学习鉴赏以后,学生能够独立鉴赏新诗,学以致用。

)3、教学重难点分析(1)诗中三美意境如何挖掘。

(设计依据:诗歌与现代汉语对于情感的表达是不同的,需要挖掘才能发现诗歌的含义,以学生现有的现实生活经验对于鉴赏诗歌是有难度的,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教授。

)(2)诗歌鉴赏的方法—逐字逐句解析。

(设计依据:诗歌鉴赏是方法的,教会学生解析一首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教法分析1、讲授、示范法,可使学生能够直接、清晰明了的理解课文。

2、提问讨论法,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程序分析(一)导入设计提问学生:英国有哪些高等学府。

答案是: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诺丁汉大学。

由此引出剑桥大学,首先用PPT播放剑桥大学的校园景象,再邀请同学一起来看看徐志摩眼中的剑桥是什么样子的。

《再别康桥》试讲稿

《再别康桥》试讲稿

《再别康桥》试讲稿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高中语文组的8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离别”是很多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的话题,关于“离别”你们都会想起哪些诗句呢?看你自信的样子,你来说。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师,不错,这句诗道出了柳永与情人难舍难分的情景。

师:还有要分享的吗?师:靠窗的女同学你来说。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恩,这是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失落。

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看看诗人徐志摩是怎样写离别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再别康桥》二、初读师:关于徐志摩,大家都了解多少?师:第一排举手的男同学。

师:他说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也是现代散文家。

他主要的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师:你的分享很准确,还有补充的嘛? 师:同桌。

恩,你说他的诗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还有建筑美。

师:你真是一位细心的同学。

下面大家可以跟随大屏幕再具体了解一下。

师:那现在老师为大家播放名家范读,大家听的过程中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

师:播放完毕,大家都说这首诗听起来好美,谁来给大家说说这首诗美在哪里呢? 师:第二排穿黄衣服的女同学。

师:恩,你说这首诗情感细腻深沉,那我们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这首诗呢?师:轻柔,舒缓,低沉,恩,你理解的很到位,你能来试试吗?师:很好听,声音可以再大一些。

请坐。

师:'下面请全体同学齐读一下,同时思考这首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师:恩,大家读的如此专注,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第三排靠窗的男同学。

好,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彩虹、青草、星辉、夏虫师:恩,你找的很全面。

师:其实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情感,融入了作者的想象,所以又被称之为意象。

三、析读那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本诗,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中的意象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师:大家讨论的如此积极热烈,哪个小组一马当先?师:一组小组代表,你先来。

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

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

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将为大家试讲一篇著名的诗歌《再别康桥》。

这首诗是于海涛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十多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中的思乡之情,以及他对国家、对家庭、对友情的深深牵挂。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进行一些背景介绍,然后逐段分析该诗的艺术特点和意境,最后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于海涛先生是中国现代诗歌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新月派创始人之一。

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使得一些文人学士们选择了海外流亡生涯。

于海涛就是其中之一。

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并在那里度过了十多年的流亡岁月。

《再别康桥》就是他在人生辗转的过程中写下的一首回忆诗。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艺术之美。

首先,让我们来看诗的第一部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两句简短而富有节奏感的开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雅而悠然的离别场景。

诗人用“轻轻”这样的形容词,传达了他的情感和动作的丝丝入扣。

通过“招手”这个动作,诗人不仅和云彩做别,更与西天做别,隐约透露出他的离去之意。

同时,云彩这个形象的运用,给人留下了一个旷远、悠远的印象。

当其中一位家人来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对我低声的说:“你既然走了,就再也不要回来!”这两句则传达了诗人在离别之际,与家人的重要对话。

家人的话语带有深深的哀愁和无奈。

通过低声说话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出家人当时的悲伤之情。

此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他周围人们对他流亡生涯的担忧和无奈。

而对于康桥的美好的回忆,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倾吐了出来。

康桥的街道,康桥的鲜花,康桥的女孩,还有你的温柔,漂洋过海来看我,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学问是廉价的东西。

它没有用处。

这是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在其中倾诉了他对康桥的美好回忆。

街道、鲜花、女孩,这些形象使得读者可以想象出一个温暖的康桥市景。

再别康桥教师招考面试试讲稿

再别康桥教师招考面试试讲稿
真是品语言,赏细节的高手!请坐。
3、别的小组还有不同的见解吗六组的同学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请六组代表。
夏虫沉默图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在作者想放歌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完美效果。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它不能放歌,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徐志摩的诗歌画面感很美,远不止这几幅图,请同学们将剩下的图赏析给同桌听。同学们上西的声情并茂上帝颇有收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小组都各有千秋,你们的表现都太精彩了,老师为你们鼓掌
美的艺术值得我们反复欣赏,再一次领略别样的美,齐读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二。
你们小组不但抓意象抓得准确,还抓住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能用你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这种喜爱之情吗?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评价。请坐。
2、四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四组代表,请你。
青荇招摇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悠悠青草的多情与可爱。招摇在这里的应该是招手摇摆的意思。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显得生动形象,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向往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桥中的一条水草,把它的作者内心的欢乐与眷恋之情。
1、夕阳金柳图
你们小组找的是夕阳金柳图。柳是金柳,影是艳影。因为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用暗喻(板书侧黑板)把柳树比做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女子。最美丽的时候,写出了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在我的心头荡漾,是说,康桥已经在世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试讲稿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试讲稿

《再别康桥》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再别康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诗人笔下为我们展现了一处处康桥的美景。

每个汉字意符的跳动,都寄托了他对母校深深的着恋,那在这篇经典的新诗中呢,你最喜欢康桥的哪处美景图呢。

新,请你。

哦,首尾两节的挥手作别图。

那为什么喜欢呢?好,请坐,这位同学谈到景太美,爱太深,让我们似乎是看到诗人是酷着脚尖,像一般清风来了,饱含深情,那还有呢?好,你的同桌。

金柳倒影图,好请坐。

这位同学他最喜欢的是金柳倒影图。

那在诗人的笔下,乡阳中的新娘娇羞妩媚,似乎格外的动人。

最位一排这位同学,撑篙寻梦图。

好,请坐。

这幅图带给我们的也是非常美的意境。

如同寻观室外桃源,让我们沉浸在美梦当中,不愿醒来。

我还听到同学谈到喜欢第六节的夏虫沉默图。

似乎康桥的一花一木,一虫一草都是诗人最好的朋友,那他们的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康析的留态。

那下面,大家带着徐志摩对康桥的爱恋和依依不舍之情,小组内互读一读这首诗歌。

好,一会儿我们邀请小组代表来比赛朗读。

下面开始,好,大家都朗读结末了,有的小组还在交流朗读经验,让我们来邀请各个小组代表。

第一二三五小组,好,其他小组做评委点评一下。

好,下面我们开始。

好各个小组已经完成了朗谈任务,其他小组代表来点评一下。

四小组代表,哦,你们最喜欢的是第五小组,觉得第五小组是最住朗读小组。

好,请坐。

第四小组认为第一小组应该把首位两节读的比其他小节读的更轻一些。

要突出诗人是轻轻的,悄悄的。

第二小组在读夏虫沉默图的时候,情绪应该更低落一些,语速呢要慢一点,语调应该更低沉一点。

那还有其他小组的意见呢,第六小组,好,请坐。

第六小组代表认为呢第三小组的表现也非常格,她们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好,大家的评论,评价的都非常的中背。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徐志摩的这首诗歌。

老师先读第一二小节,那学生们呢读后面的几节。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通用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通用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1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说教法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说学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1.导入新课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6.迁移应用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 》说课试讲范稿

《再别康桥 》说课试讲范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

下面,我将对这首诗歌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歌。

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其中意象的选择、画面的渲染、情感的流露(lu);语言的韵律、形式的对称等都让这首诗美不胜收,所以说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现在大多学生不喜欢诗歌,都认为诗歌太矫情。

所以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时候,尽量以激发兴趣为手段,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不要突然提高难度,让学生觉得高中课文冗长而又艰深,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要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难点:在学习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以及感知诗歌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的。

“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一)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023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

2023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

2023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老师,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对于《再别康桥》这首诗的理解和解读。

2023年是重要的一年,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今天,我想通过《再别康桥》这首诗,与大家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在面对离别和变化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并追求自我成长。

首先,我想从诗的背景和情感出发,谈谈我对《再别康桥》的理解。

这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描绘了一个别离的场景:离开美丽的康桥,远离昔日的欢乐和友情,彷徨地站在未来的十字路口。

整篇诗歌通过独白的方式,展示了诗人在面对诸多分别和未知的迷茫时,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对于自我追求的执着。

在这个课堂中,我将以四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解读,把握诗意并引导学生思考:情感的表达、意象的描绘、主题的思考以及对于学生的启发。

首先是对诗中情感的解读。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通过描写离别和迷茫带来的内心情感,引发了我们对于面对变化时的不安和不确定的共鸣。

这个时代,变化迅速,我们的学生也面临着万千选择和未来的迷茫。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面对离别和变化时,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倾诉和面对。

接下来是意象的描绘。

徐志摩通过康桥的意象,展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背景。

康桥象征着过去的美好和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而这些美好与情感却将随着远离而逐渐消失。

意象的描绘使诗歌更加生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

再次是对主题的思考。

诗中,徐志摩通过描写自然的变化和人的离别,表达了他对于追求和执着的态度。

诗中所抒发的主题,就是要我们在面对离别和变化时,要始终保持追求、执着的信念。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最后一点,是对于学生的启发。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借助这首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于变化的态度,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未来的方向和追求,并鼓励他们勇往直前。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再别康桥试讲教案《再别康桥》在语言上喜用迭字强化感情,营造了一个宁静、沉郁的别离气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调。

以下是yjbys小编分享的再别康桥试讲教案,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2.理解《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3.体悟《我爱这土地》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3.《我爱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挚的爱国情感。

4.《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吟咏法;2.欣赏法;3.点拨法。

媒体设计1.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片尾曲的MTV。

2.配合朗诵,播放一组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抵御日寇入侵的画面及《黄河大合唱》MTV、《我爱你中国》MTV。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1.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

现在,让我们走进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2.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二、解题1.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两年。

在他临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来到剑桥大学碧波荡漾的康河里泛舟,在康桥上漫步,他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于是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

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

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无法抑制的拳拳爱国热情终于喷发出来,他拿起笔写成了《我爱这土地》,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听录音,指导朗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内涵
2.情感目标: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个人体验
3.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
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

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

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

“康桥”即”cambridge”,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
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二、范读及朗读
教师范读或放配乐录音带。

指名学生朗读。

三、整体构思与思路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继续启发: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的”造
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再启发: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会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全书共7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

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

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

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

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

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
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沉淀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

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

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

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欣赏点提示
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鉴赏:正是因为作者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使得这篇作品更富艺术魅力。

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
教师总结: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
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是我”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画面表现之一是,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五、学生诵读,并试着背诵。

六、作业:
朗诵、背诵该诗。

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附板书:
离别的对象特别营造的气氛轻松意象的选择新颖
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