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的PLC控制..

合集下载

PLC控制系统与智能化中央空调

PLC控制系统与智能化中央空调

可编程控制器因为其在工业控制方面的应用意义日趋明显,并在发电、化工、电子等行业工艺设备的电气控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功能强大、使用可靠、维修简单等很多优点,并且在很多地方已逐步取代了继电器电路的逻辑控制。

与此同时,智能化中央空调也正被广泛地应用,在将其俩双双结合的情况下,不但促动了科技的发展,也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关键词:PLC 控制系统智能化编程控制器摘要 (1)第1章概述 (4)第1.1节引言 (4)第1.2节系统及工艺简介 (4)第1.3节 PLC原理及应用 (5)第2章 PLC的体系结构 (6)第2.1节 PLC的结构 (6)第2.2节 PLC的选型及设置 (7)第2.3节软件设计 (7)第3章 PLC控制系统主要功能与特点 (8)第3.1节控制系统功能说明 (8)◆数据显示功能 (9)◆历史数据的存储及检索功能 (9)◆控制功能 (9)◆连锁与保护功能 (10)第3.2节系统特点 (10)◆灵活性 (10)◆高可靠性 (10)◆强大的功能 (11)◆优良的开放性 (11)第4章控制方法 (11)第4.1节冷冻水系统控制 (11)第4.2节冷却水系统控制 (12)第4.3节冷水机组系统控制 (13)第5章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总结 (13)第6章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6)第1章概述第1.1节引言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高度信息化,新的高科技技术持续应用到各个方面中,使得智能化已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能化也往往是从设备自动化系统开始。

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我们本次实验的同学设计《智能化小型中央空调》阐述PLC控制设计与智能化中央空调(冷冻站)系统的关系。

第1.2节系统及工艺简介现介绍如下:我们本次的设计中有两套中央空调系统,由三台冷却水泵、三台冷冻水泵、一台冷却塔风机、两台冷水机组等主要设备组成两套制冷系统(因系统小,冷却塔功率大,实验室要求等,本系统较一般两套制冷系统不同的是两台冷水机组却只选择一个冷却塔,经计算核定,这并不影响其效果)其中冷水机组是由设备生产厂成套供应的。

中央空调plc控制图

中央空调plc控制图

1
3
5
1
3
5
1
3
5
-Q8
ABS 3P 75A
-Q9
2 4 6 ABS 3P 75A
-Q10
2 4 6 ABS 3P 50A
风机断路器
LS
风机断路器
LS
风机断路器
LS
2
4
6
1
3 4
5
1
3 4
5
1
3 4
5 6
-KM1
1 3 5
-KM4
2 6 /10.3 GMC-75 2 6
-KM7
/10.6 GMC-40 2
-BK5 #B-4压缩机运行信号
-BK6 #B-3.4压缩机故障信号
-CK1 #C-1压缩机运行信号
-CK2 #C-2压缩机运行信号
-CK3 #C-1.2压缩机故障信号
-CK4 #C-3压缩机运行信号
-CK5 #C-4压缩机运行信号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0
#F室外机电源
-KM3
/10.2 GMC-65 2 6
-KM6
/10.5 GMC-65 2 6
-KM9
/10.8 GMC-40 2
星接触器
LS
星接触器
LS
星接触器
LS
PE 1.1 /
PE
PE
PE
L3
/ 2.9
1
日期 2013/7/19 校对. LENOVO 审核 原始项目

PLC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PLC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PLC 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摘要:当前建筑设施中,中央空调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设施之一。

通过对中央空调系统的应用,大大增加了人们生活的便利。

而PLC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更是进一步提升了中央空调使用的便利性。

本文就PLC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PLC;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主要是对建筑物中空气进行调节的系统。

当前建筑物中央空调系统的组成中,一般有冷压缩机系统、冷却循环水系统、冷冻水系统、冷却塔系统等。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主要就是通过对空调各个系统中风机、阀门等设备的启动和关闭控制,来实现对建筑物中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自动调整[1]。

传统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更多的采用接触式控制系统、直接数字式控制器DDC来实现对建筑物环境参数的自动调节控制,这些控制的功能比较简单,但无法联网,控制灵活性比较差,不能做到实时控制,还需要人工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手动操作控制。

而当前建筑物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更多的采用先进、可靠的编程控制器(PLC)来控制中央空调中的各个系统。

一、PLC的控制原理1、PLC的基本构成PLC与传统继电器控制系统一样,其组成部分主要有输入、逻辑以及输出三个部分。

其中逻辑部分还要被细分为微处理器和存储器两个部分,同时PLC要求其微处理器要由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来构成,否则微处理器难以保证其性能,PLC也就无法正常稳定的运行[2]。

PLC中存在逻辑部件还有继电器、定时器以及移位寄存器等,通过这些逻辑部件,PLC能够实现更多的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多种需求。

通过PLC对这些部件的不断优化,可以将相应的部件设定为专门的编程语言,在PLC中通过编程器可以对多种逻辑部件按照相应的工艺要求进行组合之后,能够充分的发挥出逻辑部件的相关作用,从而实现PLC不同的逻辑功能。

PLC中输入相关信息,然后通过所组合的相关逻辑发挥功能作用,最后通过输出部分,将相应的作用转化为实际的控制行为,以实现对中央空调的相关控制。

基于PLC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

基于PLC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

毕业论文基于PLC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Ⅰ摘要中央空调系统是大型建筑物不可缺少的配套设施之一,其电能的消耗非常大。

由变频器、PLC构成的控制系统应用在中央空调的冷却水泵和冷凝水泵的节能改造中,使冷却水泵和冷冻水泵能随空调负荷的变化而自动变速运行,达到显著节能效果。

本文介绍了中央空调的主要组成,分类以及工作原理;介绍了中央空调的控制技术的特点、结构和类型; 分析了中央空调的控制要求,给出了其设计流程图,编写了PLC 梯形图,设计中央空调的PLC 控制系统,并进行调试运行。

随着变频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变频器、PLC、数模转换模块、温度传感器、温度模块等器件的有机结合,构成温差闭环自动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水泵的输出流量,达到节能目的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条件。

关键词:中央空凋;变频器;PLCABSTRACTTh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s a large building,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facilities,its power consumption is very heavy.By the frequency converter,PLC control system composed of th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cooling water pump and Condensate pump energy-saving,allowing the cooling water pump and Condensate pump can cope with changes in air conditioning load of th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operation,to achieve significant energy saving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main composition of central air-conditioning,classification and working principle.It introduces the control technology of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and type. Itanalyzes th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requirements, gives the design flow chart, write PLC ladder diagram, the design of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and PLC control system, test and operation.With the fast maturity of Frequency Conversion Technology, using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nverter, PLC, digital analog conversion module, temperature sensor and temperature module to thermoelectric closed-loop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 which can adjust output flow rate automatically to save energy.Key words: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convener;PLC;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前言 (Ⅴ)第一章、绪论1.1中央空调系统简介 (1)1.2、中央空调原理图及各结构的作用 (5)1.3、空调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8)1.4、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设计中的一般控制方法和技术……………………………………………………………第二章、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设计2.1、基于PLC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9)2.2、中央空调变频调速系统的控制依据 (11)2.3、中央空调使用PlC、变频器的总体方案设计 (19)2.3.1、总体控制原理 (19)2.3.2、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控制原理 (21)2.2.3、变频器变频调速 (23)2.4、PLC,变频器的I/O分配及系统外部接线 (36)第三章、软件设计3.1、系统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39)3.2、系统软件开发语言介绍 (41)3.3、系统软件设计主流程图 (44)3.4、按键模块程序设计 (46)3.5、红外线接收部分程序设计 (48)3.6、串口通讯部分程序设计 (50)3.7、游戏界面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 (52)第四章、设计心得 (56)参考文献 (58)致谢 (59)附录附录一元器件清单 (60)附录二系统硬件原理图 (61)附录三系统硬件PCB图 (62)附录四硬件实物图................................................. (63)附录五游戏实物图 (64)前言在传统的中央空调系统中,冷冻水、冷却水循环用电约占系统用电的12%“14%,并且在冷冻主机低负荷运行中,其耗电更为明显,冷冻水、冷却水循环用电约达30%’40%。

PLC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 精品

PLC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 精品

()任务书专业班级姓名一、课题名称:PLC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二、主要技术指标:1.测量冷冻水供回水温度及流量2.各设备的程序联动:启动:冷却塔风机——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冷水机组。

停止: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3.测量冷冻水系统供回水管的压差△P=P1-P2控制其旁通阀(TV)的开口度,使其维持压差。

三、工作内容和要求:1.PLC原理及应用2.PLC的选型及设置3.PLC控制系统主要功能与特点4.控制方法PLC原理及应用四、主要参考文献:[1] 吴继红、李佐周.中央空调工程设计与施工[M].高等教育出社[2] 张子慧等.制冷空调自动控制[M].科学出版社[3] 三菱公司.三菱微型可编程控制器编程手册[J][4] 顾战松、陈铁年.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5] 肖海亮.实现微机和PLC在以太网中的通信.20XX学生(签名)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系主任(签名)年月日()开题报告设计(题目)PLC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高度信息化,新的高科技技术不断应用到各个方面中,使得智能化已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能化也往往是从设备自动化系统开始。

本文主要针对我们本次的《智能化小型中央空调》阐述PLC控制设计与智能化中央空调(冷冻站)系统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PLC原理及应用2.PLC的选型及设置3.PLC控制系统主要功能与特点4.控制方法PLC原理及应用5.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总结三、主要研究(设计)方法论述:1.通过各种教材论著归纳总结PLC的原理及应用方法2.通过华光电子工业有限公司的SU-5/B型。

主机:SU-5/B;输入模块:U -25N、U-01AD;输出模块:U-05T、U-01DA来测试PLC的性能3.通过智能化来应用PLC四、设计()进度安排:时间(迄止日期)工作内容8.1~8.3 选题8.4~8.5 完成开题报告8.6~8.8 看老师所给的一些资料,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基于PLC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PLC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设计
关键词:中央空调;PLC;WinCCflexible;
பைடு நூலகம்Abstract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jor shopping malls, office buildings and other places, the traditional control system in the control of suitable temp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consumes alot of energy. Nowadays,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comfort and energy efficienc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unit control system, for comfortable living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effective energy-saving provide technical conditions.
1.1.1中央空调的分类
(1)按负担室内热湿负荷所用的介质可分为:
1)全空气式空调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由集中空气处理设备对空气进行处理(制冷或制热),处理后的空气送至房间,这种系统称为全空气式空调系统。全空气式空调系统以空气为输送介质,它利用室外主机集中产生冷/热量,将从室内引回的回风(或回风和新风的混风)进行冷却/热处理后,再送人室内消除其空调冷/热负荷。全空气空调系统的优点是配置简单,初始投资较小,可以引入新风,能够提高空气质量和人体舒适度。

论基于PLC控制系统的中央空调

论基于PLC控制系统的中央空调

论基于PLC控制系统的中央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带动着我国工业生产与电气设备领域的快速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加强PLC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工业生产与电气设备更加高效便利的进行发展。

当前时期,在现代建筑中,为了保障建筑内部的空气温度等因素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相关人员加强了中央空调的应用,而加强PLC技术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中央空调设备所消耗的电能,提高中央空调运行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强化设备的质量与稳定性,进而确保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室内温度的需求。

标签:PLC技术;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一、PLC技术的概念与作用所谓的PLC技术是指可编程的逻辑控制器,它主要是由CPU、电源、存储器以及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等部分所组成,同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来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运算操作,进而加强PLC技术在中央空调领域中的应用。

此外,加强PLC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相关信号的收集,实现相关指令的输入或输出,以此来对中央空调运行的效率与质量进行保障[1]。

二、中央空调运行过程中的原理中央空调在运行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相关设备进行集中的制冷之后,将处理之后的冷气进行合理的分配,传递到建筑内部的各个房间之内,以此来对房间室内的空气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动速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

而当前时期,现代的中央空调大多采用智能化的控制系统,以此来降低中央空调在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同时提高中央空调自身的使用寿命,进而增加相关设备的经济效益。

三、现代智能中央空调的组成结构当前时期,现代建筑中所使用的中央空调大多采用智能化交流变频的控制系统,其中又是由制冷、冷冻水循环以及冷却水循环等系统所组合而成,最终由设备中的供风系统将处理之后的冷气向各个房间进行传递。

(一)制冷系统所谓的制冷系统在中央空调的运行过程中处于极为关键核心的位置,相关设备通过压缩机与制冷剂的使用,以此来降低温度,同时将设备内部经过冷却之后的水进行一定的热交换,之后形成冷冻水,向各个子系统进行输送,进而实现制冷系统的功效与目标。

PLC在中央空调模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PLC在中央空调模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PLC以其体积小、成本低和功能专一等特点在工业控制方面的应用已日趋明显,并在发电、化工、电子等行业的电气控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利用PLC实现对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可以确保大厦内中央空调系统处于高效、节能、最佳运行状态。

本课题以本校楼宇智能化专业实训室内的一套中央空调系统模型为工程对象,采用西门子SIMATIC S7-200系列PLC实现对该中央空调模型的控制。

该PLC 控制系统使该空调系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实现启停控制,包括冷源(压缩式制冷系统)的监控、冷冻水系统的监控、冷却水系统的监控。

关键词:PLC;中央空调模型;控制目录引言. 31 概述. 31.1 工程概述. 31.2 设计要求. 31.3 设计依据. 42 PLC控制系统简介. 42.1 PLC的体系结构. 42.2 PLC的组成. 52.3 PLC的特点. 52.4 SIMATIC S7-200系列PLC 53 系统设计. 63.1 受控对象分析. 63.1.1 系统介绍. 63.1.2 系统分析. 63.2 流程图. 73.3 点位设计. 73.4 产品的选型及地址分配. 93.5 梯形图. 93.6 二次接线图. 103.6.1 二次接线图的PLC控制部分. 103.6.2 二次接线图的PLC返回信号部分. 104 安装调试. 114.1 程序的模拟调试. 114.2 程序的现场调试. 12总结. 12致谢. 12参考文献. 12附录. 13引言中央空调是对建筑物内空气进行调节的专用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建筑采用中央空调系统。

为提高中央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及可维护性,需采用控制系统对中央空调系统的各个设备进行控制。

目前,中央空调的控制方法主要有:继电器控制、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和DDC(直接数字控制器)控制,更先进的则是采用B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对中央空调等建筑设备进行监控和系统集成。

中央空调系统的PLC控制

中央空调系统的PLC控制
水泵停机 、压缩机停机共 8 个输入信号 ,即 :8 个相对应 地址
输入 继 电器 ,其 地 址 分 配 如 表 1 所示 。
表 1
l 输入元件 元件名称 输人地址 输 出元件 元件名称 输H { 地址
旦 出差错 ,轻 者会造成 机器无法 正常运 转 ,影响生 产和 生 用P L C控制 中央空调系统包括确定输入偷 出 ( I / O )点 数
在 本例 中设 置了 1 5 0秒 的时 间延 时 ,即 2分 半钟 ,分别 由 3
个通用定 时器 T 0 、T 1 、T 2来实现。
2 . 1 . 2关 机 流 程
冷却 塔风机 电动机 、冷却水泵 电动机 、冷冻水 泵 电动机 、压
缩 机 电 动 机 共 4台 电 动 机 及 相 对 应 的交 流 接 触 器 K M1 、K M 2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实用第一 智慧密集
。 。 … … … … ,
中央 空调系统 的 P L C控 制
陈基 容
( 广 西 玉 林 高 级 技 工 学 校 ,广 西 玉林 5 3 7 0 0 0 ) 摘 要 : 中央 空 调 系统 控 制 电路 较 为 复 杂 ,采 用 继 电接 触 器 控 制 的 系统 元 件 较 多 、体 积 大 、接 线 繁 杂 、故 障 率 较
变动 时 ,只 须 重 新 编 写 程 序 即 可 。 关 键 词 : 中央 空 调 ;P L C控 制
1 引言

中央空调冷热源群控系统PLC逻辑控制说明

中央空调冷热源群控系统PLC逻辑控制说明

一、冷机启停逻辑(DDC内控制程序)1、冷机启动→平台选择了冷机模式,并且发送了启动命令(开始计时)→水泵、冷却塔、冷机没有故障,且没有切为本地,否则报故障,机组停机,切机→冷机模式对应的1个阀门开到位,否则报故障,机组停机,切机→冷却塔进水阀开度>80%,否则报故障,切机→开启冷却水循环泵,冷却水循环泵频率>(设定启动频率-5)→开启冷却塔,冷却塔频率>25HZ→开启冷冻水泵,冷冻水泵频率>(设定启动频率-5)→开启冷机,系统运行状态返回(计时清零,正常启动完成,如果超过3分钟没有状态返回,启动故障处理程序)→冷机启动完成2、冷机关闭→平台选择了冷机模式,并且发送了关机命令(开始计时)→给冷机发送关机指令,冷机停机,冷机运行状态为OFF,开始计时→计时时间=300S(5分钟),关闭冷冻水循环泵→计时时间=360S(6分钟),冷冻水泵运行状态为OFF,关闭冷却水循环泵→冷冻水流量<20且冷却水流量<20,关闭冷却塔→冷机关闭完成3、板换启动→平台选择了板换模式,并且发送了启动命令(开始计时)→水泵、冷却塔、冷机没有故障,且没有切为本地,否则报故障,机组停机,切机→板换模式对应的4个阀门开到位,否则报故障,机组停机,切机→冷却塔进水阀开度>80%,否则报故障,切机→开启冷却水循环泵,冷却水循环泵频率>(设定启动频率-5)→开启冷却塔,冷却塔频率>25HZ→开启冷冻水泵→板换启动完成4、板换关闭→平台选择了板换模式,并且发送了关机命令(开始计时)→计时时间=30S(半分钟),关闭冷冻水循环泵→计时时间=60S(6分钟),冷冻水泵运行状态为OFF,关闭冷却水循环泵→冷冻水流量<20且冷却水流量<20,关闭冷却塔→板换关闭完成二、冷机故障切换逻辑1、故障条件➢大前提:制冷单元发送了开机命令或者在运行中➢设备(冷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切换到本地模式➢设备(冷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故障➢冷机断电(延时10S(可设置)时间没有恢复)。

用PLC技术改造中央空调控制系统

用PLC技术改造中央空调控制系统

用PLC技术改造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一、中央空调系统控制要求中央空调系统的启动/停止均设有自动、手动两种方式。

自动方式用于联锁集中控制,手动用于调试或检修。

各台设备按工艺要求启动的顺序为:冷却塔、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制冷压缩机,采用每台设备启动后经15s左右延时,再启动下一台设备;停止的顺序为启动的逆序:制冷压缩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

有必要的电气保护和联锁。

此外,中央空调系统设有压力保护和水流保护装置。

中央空调机组运行过程中,当压缩机吸气压力过低或压缩机排气压力过高时,压力保护继电器动作,并停止中央空调机组运行;当冷却水或冷冻水不流动时,相应的水流保护继电器动作,压缩机不能启动。

二、原中央空调电气控制原理1.主电路主电路如图1所示,有4台电动机,分别是冷却水塔风机TM、冷却水泵电机PM1、冷冻水泵电机PM2、压缩机电机CM;电源由总开关QS引入,熔断器FU1为整个电气线路的短路保护。

热继电器FR1、FR2、FR3、FR4分别为TM、PM1、PM2、CM的过载保护。

交流接触器KM1、KM2、KM3、KM4分别控制TM、PM1、PM2、CM与电源的通、断。

2.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如图2所示。

启动控制过程(合上电源隔离开关QS):(1)按下启动按钮SB1,KM1三对主触头闭合(此时,时间继电器KT1获电,计时开始),冷却塔电动机TM启动;(2)通过时间继电器KT1延时后,其延时闭合的常闭触头闭合,KM2三对主触头闭合(此时,时间继电器KT2获电,计时开始),冷却水泵电动机PM1启动;(3)再通过时间继电器KT2延时后,其延时闭合的常闭触头闭合,KM3三对主触头闭合(此时,时间继电器KT3获电,计时开始),冷冻水泵电动机PM3启动;。

PLC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

PLC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
PLC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
——设计摘要
简介
• 此次空调监控系统设计主要基于社会最 新科技产品——组态王6.53和工业控制机 PLC。 • 组态王作为上位机人机界面实时显示被 监控空调系统的运行情况并通过对下位机 PLC的操作实现对被监控空调系统的实时控 制。 • PLC作为下位机,是空调系统的控制器, 实现对上位机命令的理解执行并对空调系 统的运行状况转换后反馈给组态王。
PLC具有功能强大、使用可靠、维修简便 等许多优点。对于传统的继电器电路来说, 它难以实现复杂逻辑功能的和数字式控制, 而且要实现一定规模的逻辑控制功能不仅 设计繁琐,难以实现升级,并易发故障, 维修复杂,现在已被大中型设备的控制系 统所抛弃。而PLC正被广泛的应用并且已逐 步取代了继电器电路的逻辑控制。随着科 学技术不断的飞跃发展,PLC也不断得到完 善和强大,同时它的功能也大大超过了逻 辑控制
• 组态王接收PLC采集的现场数据并实时的在 组态画面中动态实时显示,此外,组态王 可接收组态画面中的有操作人员输入的命 令并下传给下位机PLC,实现对空调系统的 调节控制。
空调系统原理 空调系统主要就是调节室 内空气的冷、热、干、湿, 并起净化空气的作用,使人 们工作、生活在比较舒适的 环境中。空调系统主要由三 部分组成:空气调节系统、 制冷系统,供热系统。

现代的PLC的编程语言遵从易学、 易懂、易用的标准。除了具备传统 PLC助记符和梯形图编程功能外,还 具有结构化语言和顺序功能图编程功 能。PLC提供各种功能模块,包括各 种通讯功能选择、通讯参数设置,以 及可以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某 个时刻的多种定时器和超长定时器等, 方便了各种功能的实现,有利于缩短 开发周期和节省程序容量。
供热系统主要包括热水锅炉 房、换热站及供热网。供热锅 炉房的监控对象可分为燃烧系 统和水系统两部分。由中央监 控站根据实际供热状况控制锅 炉及循环泵的开启台数。

PLC控制中央空调程序说明

PLC控制中央空调程序说明

PLC控制中央空调程序说明程序的设计关键是通过监测外部温度、蒸汽压力等状态调节几个阀门(蒸汽阀、冷水阀、溶液阀)以及溶剂泵、冷水泵等。

巧妙之处是运用可逆计数器来记录蒸汽阀和溶液阀的开度,这样减少了许多外部设备,使系统更趋简单实用。

PLC控制中央空调程序I/O注释PLC控制中央空调程序分段源代码机器第一次运行时自动设置阀门参数:|M500 K | 0 +-I/I-+------------------------------------------[DMOV 80 D200 ]+ |ONCE | QF25 | | | TIME | | | | | | | | | K | | +------------------------------------------[DMOV 160 D202 ]+ | | QF50 | | | TIME | | | | | | | | | K | | +------------------------------------------[DMOV 240 D204 ]+ | | QF75 | | | TIME | | | | | | | | | K | | +------------------------------------------[DMOV 320 D206 ]+| | TIME | | | | | | | | | K | | +------------------------------------------[DMOV 80 D210 ]+ | | RF25 | | | TIME | | | | | | | | | K | | +------------------------------------------[DMOV 160 D212 ]+ | | RF50 | | | TIME | | | | | | | | | K | | +------------------------------------------[DMOV 240 D214 ]+ | | RF75 | | | TIME | | | | | | | | | K | | +------------------------------------------[DMOV 320 D216 ]+ | | RF100 | | | TIME | | | | | | | | | K | | +------------------------------------------[DMOV 5 D230 ]+ | | PIAN | | | CA | | | | | | | | | | | +------------------------------------------------------[SET M500 ]+ | ONCE | | | | | | |开机时将根据设置的偏移量计算出阀门上下限:83 +-I I-+------------------------------[DSUB D200 D230 D100 ]+| | QF25 PIAN | | | TIME CA | | | | | | | | | | | +------------------------------[DADD D200 D230 D102 ]+ | | QF25 PIAN | | | TIME CA | | | | | | | | | | | +------------------------------[DSUB D202 D230 D104 ]+ | | QF50 PIAN | | | TIME CA | | | | | | | | | | | +------------------------------[DADD D202 D230 D106 ]+ | | QF50 PIAN | | | TIME CA | | | | | | | | | | | +------------------------------[DSUB D204 D230 D108 ]+ | | QF75 PIAN | | | TIME CA | | | | | | | | | | | +------------------------------[DADD D204 D230 D110 ]+ | | QF75 PIAN | | | TIME CA | | | | | | | | | | | +------------------------------[DSUB D206 D230 D112 ]+ | | QF100 PIAN | | | TIME CA | | | | | | | | | | | +------------------------------[DADD D206 D230 D114 ]+| TIME CA | | | | | |M8000 | 188 +-I I-+------------------------------[DSUB D210 D230 D120 ]+ | | RF25 PIAN | | | TIME CA | | | | | | | | | | | +------------------------------[DADD D210 D230 D122 ]+ | | RF25 PIAN | | | TIME CA | | | | | | | | | | | +------------------------------[DSUB D212 D230 D124 ]+ | | RF50 PIAN | | | TIME CA | | | | | | | | | | | +------------------------------[DADD D212 D230 D126 ]+ | | RF50 PIAN | | | TIME CA | | | | | | | | | | | +------------------------------[DSUB D214 D230 D128 ]+ | | RF75 PIAN | | | TIME CA | | | | | | | | | | | +------------------------------[DADD D214 D230 D130 ]+ | | RF75 PIAN | | | TIME CA | | | | | | | | | | | +------------------------------[DSUB D216 D230 D132 ]+ | | RF100 PIAN | | | TIME CA || | | | | | | +------------------------------[DADD D216 D230 D134 ]+ | RF100 PIAN | | TIME CA | | |预热| | |M30 K100 | 293 +-I/I-+------------------------------------------------------------(T50 )+ |READY| INI | | | TIME | | | | | | | | | | | +------------------------------------------------------[RST C220 ]+ | | ZQF | | | TIME | | | | | | | | | | | +------------------------------------------------------[RST C221 ]+ | | RYF | | | TIME | | | | | | | | | M109 | | +------------------------------------------------------------( )--+ | | QFINI | | | | | | | | | | | | M119 | | +------------------------------------------------------------( )--+ | | RFINI | | | | | | | | | | | |T50 | | +-I I--------------------------------------------------[SET M30 ]+ | INI READY || | |M8 M4 M5 | 318 +-I I---I I-+-I/I--------------------------------------[MC N1 M401 ]+ |ERROR XISI |WAIT | | |STOP | | | | | | | |M8 | | +-I/I-------+ + |ERROR | | | | | | | N1 |M401 | --- + --- | | | | | | | |M0 M4 M10 Y17 | 325 +-I/I---I I-+-I/I--------------------------------------------------( )--+ |AUTO XISI |FSBT FSB | |RUN | | | | | | | | |M0 | | +-I I-------+ + |AUTO | |RUN | | | | | |M0 M4 M5 Y15 | 330 +-I/I---I I-+-I/I-+------------------------------------------------( )--+ |AUTO XISI |WAIT | RYB | |RUN |STOP | | | | | | | | | | |M0 | | K12000| +-I I-------+ +------------------------------------------------(T0 )+ |AUTO | |RUN | | | | | |M0 T0 M5 M3 |338 +-I I---I/I---I/I--------------------------------------------------( )--+ |AUTO WAIT ZLCU | |RUN STOP | | | | | |M0 M4 Y16 | 342 +-I/I---I I-+------------------------------------------------------( )--+ |AUTO XISI | LJB | |RUN | | | | | | | | |T0 |M0 M4 M2 | +-I I-------+-I I---I/I--------------------------------------------( )--+ | AUTO XISI ZLEN | | RUN | | | | | |Y15 M7 K18000| 349 +-I I-+-I/I-+------------------------------------------------------(T1 )+ |RYB |NLTJK| | | | | | | | | | | | | | |M102 | |M0 M200 M102 | +-I I-+ +-I I---I I--------------------------------------------( )--+ |Q2K AUTO QF<25 Q2K | | RUN | | | | | |T1 | 358 +-I I--------------------------------------------------------[SET M7 ]+ | NLTJK | | | | | | | |M5 | 360 +-I I--------------------------------------------------------[RST M7 ]+ |WAIT NLTJK | |STOP | | | | | |M4 X27 M3 M100 | 362 +-I/I---I/I---I I--------------------------------------------------( )--+ |XISI -YCL ZLCU QJZK || | | | |M4 X27 M2 M208 M101 | 366 +-I/I---I/I---I I---I I--------------------------------------------( )--+ |XISI -YCL ZLEN QF>75 Q1G | | | | | | | |X27 M243 M110 | 371 +-I/I---I I--------------------------------------------------------( )--+ |-YCL RF<10 R2K | | 0 | | | | | |X27 X26 M213 M111 | 374 +-I I---I/I---I I--------------------------------------------------( )--+ |-YCL -YL RF<50 R1K | | | | | | | |X27 X26 X25 M112 | 378 +-I I---I I---I/I--------------------------------------------------( )--+ |-YCL -YL YH RJZ | | | | | | | |X27 X26 X25 X24 M215 M113 | 382 +-I I---I I---I I---I/I---I I--------------------------------------( )--+ |-YCL -YL YH YCH RF>50 R1G | | | | | | | |X27 X26 X25 X24 M240 M114 | 388 +-I I---I I---I I---I I-+-I I--------------------------------------( )--+ |-YCL -YL YH YCH |RF>0 R2G | | | | | | | | | | | | K1200 | | +------------------------------------------(T2 )+ | | | | | ||M10 X26 M10 | 399 +-I I---I I-+------------------------------------------------------( )--+ |FSBT -YL | FSBT | | | | | | | | | | |T2 | | +-I I-------+ + | | | | | | | | |M7 X5 K6000 | 403 +-I I---I I-+------------------------------------------------------(T10 )+ |NLTJK TX>TS| | | | | | | | | | | | | | | +------------------------------------------------[RST M104 ]+ | Q1G1 | | | | | | | |T10 M233 | 409 +-I I---I I--------------------------------------------------[SET M103 ]+ | QF<10 Q3K | | 0 | | | | | |M7 X5 K1200 | 412 +-I I---I/I-+------------------------------------------------------(T11 )+ |NLTJK TX>TS| | | | | | | | | | | | | | | +------------------------------------------------[RST M103 ]+ | Q3K | | | | | | | |T11 M208 |418 +-I I---I I--------------------------------------------------[SET M104 ]+ | QF>75 Q1G1 | | | | | | | |M2 X6 K600 | 421 +-I I---I I-+------------------------------------------------------(T12 )+ |ZLEN PQ<PL| | | | | | | | | | | | |M7 M233 M105 | | +-I I---I I--------------------------------------------( )--+ | NLTJK QF<10 Q3K1 | | 0 | | | | | |M2 X13 K600 | 429 +-I I---I I-+------------------------------------------------------(T13 )+ |ZLEN PQ>PH| | | | | | | | | | | | |M7 M208 M106 | | +-I I---I I--------------------------------------------( )--+ | NLTJK QF>75 Q1G2 | | | | | | | |T12 | 437 +-I I-+------------------------------------------------------[SET M8 ]+ | | ERROR | | | | | | | | | | |T13 | | +-I I-+ + | | | | | | | | | | 440 +------------------------------------------------------------[MCR N1 ]+ | || |报警| | | | |X14 M2 M230 M108 | 442 +-I I-+-I I-+-I I--------------------------------------------------( )--+ |HOTGF|ZLEN |QF>0 QG | | | | | | | | | | | | | |M615 | | K9000 | +-I I-+ +------------------------------------------------------(T30 )+ | | | | | | | | |T30 | 452 +-I I--------------------------------------------------------[SET M8 ]+ | ERROR | | | | | | | |M2 K18000| 454 +-I I--------------------------------------------------------------(T31 )+ |ZLEN | | | | | | | |X23 | 458 +-I I--------------------------------------------------------[SET M23 ]+ |XSQDW HAVE | | XSQDW | | | | | |T31 M23 M122 X22 M120 | 460 +-I I---I I---I/I---I/I-+------------------------------------------( )--+ | HAVE LJZ LQS | L1G | | XSQDW BUZU | | | | | | | | | | | | +------------------------------------[RST M123 ]+| | L1K-- | | | 100% | | | | | | | | | K3000 | | +------------------------------------------(T32 )+ | | | | | | | | |M121 X22 | 469 +-I I---I/I--------------------------------------------------[SET M122 ]+ |L1K LQS LJZ | | BUZU | | | | | |T31 M23 X22 M122 M121 | 472 +-I I---I I---I I---I/I--------------------------------------------( )--+ | HAVE LQS LJZ L1K | | XSQDW BUZU | | | | | |T31 M122 X23 K9000 | 477 +-I I---I I---I I--------------------------------------------------(T33 )+ | LJZ XSQDW | | | | | | | |T31 M122 X23 K9000 | 483 +-I I---I I---I/I-+------------------------------------------------(T34 )+ | LJZ XSQDW| | | | | | | | | | | | | | | +------------------------------------------[RST M23 ]+ | | HAVE | | | XSQDW | | | | | | | | | | | +------------------------------------------[RST M122 ]+ | LJZ | | || | |T33 | 491 +-I I--------------------------------------------------------[SET M8 ]+ | ERROR | | | | | | | |T34 | 493 +-I I--------------------------------------------------------[SET M123 ]+ | L1K-- | | 100% | | | | | |M0 M5 X27 K9000 | 495 +-I I---I/I---I/I--------------------------------------------------(T40 )+ |AUTO WAIT -YCL | |RUN STOP | | | | | |T40 | 501 +-I I--------------------------------------------------------[SET M8 ]+ | ERROR | | | | | | | |X16 K100 | 503 +-I I-+------------------------------------------------------------(T41 )+ |JJIN | | | | | | | | | | | |X20 | | +-I I-+ + |LJSDW| | | | | | | | | | | |X21 | | +-I I-+ + |LS | | |BUZU | | | | | | | |+-I I-+ + |LQS | |BUZU | | | | | |T41 | 510 +-I I-+------------------------------------------------------[SET M8 ]+ | | ERROR | | | | | | | | | | |X11 | | +-I I-+ + |OLLJB| | | | | | | | | | | |X12 | | +-I I-+ + |OLFSB | | | | | | |稀释、待机|M2 K24000| 514 +-I I--------------------------------------------------------------(T20 )+ |ZLEN | | | | | | | |M2 X17 | 518 +-I I---I I-+------------------------------------------------[SET M4 ]+ |ZLEN LSDW | XISI | | | | | | | | | | |M0 | | +-I/I-------+ + |AUTO | | |RUN | | | | ||M8 | | +-I I-------+ + |ERROR | | | | | | | |M4 P | 523 +-I I-+------------------------------------------------[MOV T20 D20 ]+ |XISI | XISI | | | TIME | | | | | | | | | D20 | | +------------------------------------------------------------(T21 )+ | | | | | | | | |M4 M230 M107 | 532 +-I I---I I--------------------------------------------------------( )--+ |XISI QF>0 QCXG | | | | | | | |T21 | 535 +-I I-+------------------------------------------------------[SET M5 ]+ | | WAIT | | | STOP | | | | | | | | | | | +------------------------------------------------------[RST M4 ]+ | XISI | | | | | | | |M5 M240 M115 | 538 +-I I---I I--------------------------------------------------------( )--+ |WAIT RF>0 RG | |STOP | | | | | |X17 M0 K6000 |541 +-I/I---I I--------------------------------------------------------(T22 )+ |LSDW AUTO | | RUN | | | | | |X17 M0 M5 K6000 | 546 +-I/I---I I---I I--------------------------------------------------(T23 )+ |LSDW AUTO WAIT | | RUN STOP | | | | | |T22 M4 | 552 +-I I-+-I I--------------------------------------------------[RST M4 ]+ | |XISI XISI | | | | | | | | | | |X5 | | +-I I-+ + |TX>TS | | | | | | | |T23 M5 | 556 +-I I-+-I I--------------------------------------------------[RST M5 ]+ | |WAIT WAIT | | |STOP STOP | | | | | | | |X5 | | +-I I-+ + |TX>TS | | | | | | | |M8 K600 | 560 +-I I-+------------------------------------------------------------(T42 )+ |ERROR| | | | | | | | | | | | | | | +------------------------------------------------------[RST M0 ]+ | | AUTO || | | | | | | |T42 | | +-I/I--------------------------------------------------[SET Y0 ]+ | BELL | | | | | | | |T42 X4 | 567 +-I I---I I-+------------------------------------------------[RST Y0 ]+ | MUTE | BELL | | | | | | | | | | | | | | +------------------------------------------------[RST M8 ]+ | ERROR | | | | | | | | | 571 +------------------------------------------------------------[MCR N0 ]+ | | | |蒸汽阀开量大小监测| | | | |M8000 | 573 +-I I-+------------------[DZCP D100 D102 C220 M200 ]+ | | ZQF QF<25 | | | TIME | | | | | | | | | | | +------------------[DZCP D104 D106 C220 M203 ]+ | | ZQF QF<50 | | | TIME | | | | | | | | | | | +------------------[DZCP D108 D110 C220 M206 ]+| | TIME | | | | | | | | | | | +------------------[DZCP D112 D114 C220 M233 ]+ | | ZQF QF<10 | | | TIME 0 | | | | | | | | | K | | +------------------------------[DCMP C220 0 M230 ]+ | ZQF QF>0 | | TIME | | |溶液阀开量大小监测| | |M8000 | 655 +-I I-+------------------[DZCP D120 D122 C221 M210 ]+ | | RYF RF<25 | | | TIME | | | | | | | | | | | +------------------[DZCP D124 D126 C221 M213 ]+ | | RYF RF<50 | | | TIME | | | | | | | | | | | +------------------[DZCP D128 D130 C221 M216 ]+ | | RYF RF<75 | | | TIME | | | | | | | | | | | +------------------[DZCP D132 D134 C221 M243 ]+ | | RYF RF<10 | | | TIME 0 | | | | | | | | | K || +------------------------------[DCMP C221 0 M240 ]+ | RYF RF>0 | | TIME | | | | |蒸汽阀控制|X0 M50 | 737 +-I I--------------------------------------------------------------( )--+ |ZQFK QFK F | |F | | | | | |X15 M51 | 739 +-I I--------------------------------------------------------------( )--+ |ZQFG QFG F | |F | | | | | |X7 M52 | 741 +-I I--------------------------------------------------------------( )--+ |RYFK RFK F | |F | | | | | |X10 M53 | 743 +-I I--------------------------------------------------------------( )--+ |RYFG RFG F | |F | | | | | |M51 M8220 | 745 +-I I--------------------------------------------------------------( )--+ |QFG F | | | | | | | |M50 M8012 M30 K6000000 | 748 +-I I-+-I/I---I I--------------------------------------------(C220 )+ |QFK F| READY ZQF | | | TIME | | | | | | |+-I I-+ + |QFG F | | | | | | | |M101 M230 M50 Y5 | 757 +-I I-+-I I-+-I/I--------------------------------------------------( )--+ |Q1G |QF>0 |QFK F ZQFG | | | | | | | | | | | | | |M104 | | | +-I I-+ | + |Q1G1 | | | | | | | | | | | | | | | |M106 | | | +-I I-+ | + |Q1G2 | | | | | | | | | | | | | | | |M107 | | | +-I I-+ | + |QCXG | | | | | | | | | | | | | | | |M108 | | | +-I I-+ | + |QG | | | | | | | | | | | | | | | |M100 | | | +-I I-+ | + |QJZK | | | | | | | | | | | |M30 M109 | | +-I/I---I I-+ +| | | | | | |M102 M51 M100 M107 M108 M235 M30 Y3 | 769 +-I I-+-I/I---I/I---I/I---I/I---I/I---I I--------------------------( )--+ |Q2K |QFG F QJZK QCXG QG QF>10 READY ZQFK | | | 0 | | | | | | | |M103 | | +-I I-+ + |Q3K | | | | | | | | | | | |M105 | | +-I I-+ + |Q3K1 | | |溶液阀控制| | | | |M53 M8221 | 779 +-I I--------------------------------------------------------------( )--+ |RFG F | | | | | | | |M52 M8012 M30 K6000000 | 782 +-I I-+-I I---I I--------------------------------------------(C221 )+ |RFK F| READY RYF | | | TIME | | | | | | | |M53 | | +-I I-+ + |RFG F | | | | | | | |M113 M240 M52 Y2 |791 +-I I-+-I I-+-I/I--------------------------------------------------( )--+ |R1G |RF>0 |RFK F RYFG | | | | | | | | | | | | | |M115 | | | +-I I-+ | + |RG | | | | | | | | | | | | | | | |M114 | | | +-I I-+ | + |R2G | | | | | | | | | | | |M30 M119 | | +-I/I---I I-+ + |READY RFINI | | | | | | | |M110 M53 M112 M245 M30 M115 Y1 | 800 +-I I-+-I/I---I/I---I/I---I I---I/I--------------------------------( )--+ |R2K |RFG F RJZ RF>10 READY RG RYFK | | | 0 | | | | | | | |M111 | | +-I I-+ + |R1K | | |指示灯输出| | | | |M0 Y10 | 808 +-I/I-------------+------------------------------------------------( )--+ |AUTO | DSTOP | |RUN | | | | | | | |+-I I---I I---I I-+ + |AUTO WAIT | |RUN STOP | | | | | |M2 Y11 | 814 +-I I-------+------------------------------------------------------( )--+ |ZLEN | DCOOL | | | | | | | | | | |M3 M8013| | +-I I---I I-+ + |ZLCU | | | | | | | |M4 X3 Y12 | 819 +-I I---I I--------------------------------------------------------( )--+ |XISI AUTO DXISI | | | | | | | |X3 M0 M8013 M8 Y13 | 822 +-I I---I/I---I I-+-I/I--------------------------------------------( )--+ |AUTO AUTO |ERROR DAUTO | | RUN | | | | | | | | |M2 | | +-I I-------------+ + |ZLEN | | | | | | | | | | | |M3 | | +-I I-------------+ + |ZLCU | | | | | | | | | | | |M4 M8013 | | +-I I---I I-------+ +| | | | | | | | | |M5 M0 Y10 | | +-I I---I I---I/I-+ + |WAIT AUTO DSTOP | |STOP RUN |手动操作| | | | |X3 X21 X22 X1 M30 | 836 +-I/I---I/I---I/I---I I---I I--------------------------------[SET M1 ]+ |AUTO LS LQS RUN READY HAND | | BUZU BUZU RUN | | | | | |X2 | 842 +-I I-+------------------------------------------------------[RST M1 ]+ |STOP | HAND | | | RUN | | | | | | | |X3 | | +-I I-+ + |AUTO | | | | | | | |X3 M30 M1 Y4 | 845 +-I/I---I I-+-I I--------------------------------------------------( )--+ |AUTO READY|HAND HAND- | | |RUN ZQF | | | | | | | | | Y14 | | +------------------------------------------------------( )--+ | HAND- | | BENG | | | | | | |。

PLC中央空调设备中的应用

PLC中央空调设备中的应用

PLC中央空调设备中的应用PLC中央空调设备是一种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自动调节、控制、监测中央空调设备的运行状态,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央空调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增强居住环境的质量。

PLC中央空调设备主要应用于大型商业建筑、工业厂房等场所的中央空调设备中。

通过采集传感器的数据、对传感器信号进行处理,来实现中央空调的控制和运行。

PLC中央空调设备具有以下优点:1、控制精度高:PLC中央空调设备采用现代化的控制技术和先进的控制算法,可以自动监测和调节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多个参数,实现系统的精准调节和控制。

2、反应速度快:PLC中央空调设备的反应速度快,控制精确,可以迅速响应环境变化,调节系统运行状态,保证系统的平稳运行。

3、系统可靠性高:PLC中央空调设备采用高可靠性的硬件和软件组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稳定性,可以保证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减少中央空调设备的故障发生率。

4、设备智能化程度高:PLC中央空调设备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能实现中央空调设备的全面监测和故障诊断,提高了中央空调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效率,减少了人工干预和维修成本。

5、节能降耗:PLC中央空调设备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可以减少中央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和能耗,降低能源的消耗,从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

PLC中央空调设备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调温度控制:PLC中央空调设备可以实现对空调温度的控制和调节。

通过采集温度数据和对管道温度、房间温度等多种参数进行分析,可以实现预测和优化空调控制,提高空调设备的效率和性能。

2、风速调节:PLC中央空调设备可以实现对空气流速调节和控制。

通过采集空气流速数据,控制风机和风量阀门的开合程度,可以实现空气流速自动调节,满足不同空间的需求,保证空气流通性。

3、湿度控制:PLC中央空调设备可以实现对室内湿度的监测和控制。

PLC在中央空调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PLC在中央空调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PLC在中央空调温度控制中的应用摘要:PLC控制器在工业控制方面的应用意义日趋明显,它具有编译简单、功能强大、使用可靠、维修简单等许多优点,并且在很多地方已取代了继电器电路的逻辑控制。

本文主要介绍PLC对中央空调的温度实现智能化控制,并总结了PLC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控制中的应用以及常见的故障和维修方法。

关键词:PLC控制系统温度传感器智能控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高度信息化,新的高科技技术不断应用到各个方面中,使得智能化已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央空调已经是运用十分广泛的空调形式。

现阶段,中央空调的控制系统还不是很完善,需要我们进一步去优化和改进,而PLC技术的使用,实现了对中央空调系统的有效控制,广泛地运用到中央空调的系统控制中。

一、中央空调制冷系统的控制方式中央空调的控制系统经过不断的改良和优化,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控制方式。

应用相对广泛的控制方式主要有数字式控制方式、继电器控制方式、PLC控制系统。

继电器控制系统由于故障率高,系统复杂,功耗高等明显的缺点已逐渐被人们所淘汰,直接数字式控制器虽然在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由于直接数字式控制器其本身的抗干扰能力问题和分级分步式结构的局限性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相反,PLC控制系统以其运行可靠、使用与维护均很方便,抗干扰能力强,适合新型高速网络结构这些显著的优点使其逐步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中央空调制冷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冷冻泵、冷却泵、冷水机组、冷却塔和加热元件。

对于冷水机组主要由厂家进行成套的供应,可以实现自动控制。

冷水机组自动控制的实现主要依靠空气进行调节,然后通过微处理器来实现。

使用压缩机进行制冷剂的压缩,将压缩的制冷剂送入到冷凝器里,通过冷却水将其冷却为液体,其中的热量会被冷却水吸收。

FX2N-4AD-PT特殊功能模块在本文中的作用是将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模拟量转化为数字量输入PLC中,将转换的数据存储于缓冲存储器(BFM)中。

中央空调的PLC控制 (2)

中央空调的PLC控制 (2)

毕业设计论文中央空调的PLC控制祁高群指导老师姓名:申小中专业名称:制冷与空调技术班级学号: 11132113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3月11日论文答辩日期:2014年4月16日2014年 3月11日目录1引言 (1)1.1 中央空调的优点 (1)1.2本设计的主要工作 (2)2系统简介 (3)2.1中央空调系统简介 (3)2.1控制方式 (4)2.2工艺流程 (4)2.3控制要求 (5)3系统设计 (6)3.1设计原则 (6)3.1.1最大限度地满足被控对象的控制要求 (6)3.1.2保证PLC控制系统安全可靠 (6)3.1.3力求简单、经济、使用及维修方便 (6)3.1.4适应发展的需要 (6)3.2硬件设计 (6)3.2.1 PLC选型 (6)3.2.2输入输出点地址分配 (7)3.3软件设计 (8)3.3.1 PLC编程软件 (8)3.3.2主程序设计 (9)3.3.3压缩机启停顺序生成及实现 (11)3.3.4参数设置、显示、保护、报警等功能实现 (11)3.3.5程序设计 (11)4小结 (12)附录1 初始化程序梯形图 (1)附录2 PLC接线图 (4)中央空调的PLC控制摘要:编程控制器由于其在工业控制方面的应用意义日趋明显,它具有编译简单、功能强大、使用可靠、维修简单等许多优点,并且在很多地方已逐步取代了继电器电路的逻辑控制。

与此同时,中央空调也正被广泛地应用,它不仅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结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制冷楼的项目要求,基于西门子PLC控制器,采用西门子公司的S7-200型号设计了完整的工艺性空调系统方案。

关键词:PLC控制系统程序图压缩机The PLC Control of Center Air-ConditioningAbstract: Because of its increasingly obvious applied significance in industrial control, the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has so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easier to use, more powerfull function, more reliable, easier to maintance. As a result of this, it has gradually taken place of logic control of relay circuit. At the same time,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is also being widely used in our daily life. The appearance of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 of human beings.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Wuxi Institue of Commerce refrigeration building, Siemens S7-200 PLC Controller is applied to design an integrated air-conditoning system project.Keywords: PLC Control System; Procedure Chart; Compressor1引言中央空调系统是现代大型建筑物不可缺少的配套设施之一,电能的消耗非常大,约占建筑物总电能消耗的50%。

基于plc的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说明

基于plc的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说明

基于plc的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摘要中央空调系统是现代大型建筑物不可缺少的配套设施之一,电能的消耗非常大,约占建筑物总电能消耗的50%。

通常中央空调系统中冷冻主机的负荷能随季节气温变化自动调节负载,而与冷冻主机相匹配的冷冻泵、冷却泵却不能自动调节负载,几乎长期在100%负载下运行,造成了能量的极大浪费,也恶化了中央空调的运行环境和运行质量。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央空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采用西门子的S7—200PLC作为主控制单元,利用传统PID控制算法,通过西门子MM440 变频器控制水泵运转速度,保证系统根据实际负荷的情况调整流量,实现恒温控制,同时又可以节约大量能源。

关键词:PLC;中央空调;控制Design of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for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system based on PLCAbstractTh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s one of the necessary supporting facilities of modern large-scale buildings. The consumption of electric energy is very large, which accounts for about 50% of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The frozen host usually in the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system load can automa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and load regulation, refrigeration pump and cooling pump matched with the frozen host can automatically adjust the load, almost run 100% under load operation, resulting in a great waste of energy, but also worsen the operation environment and operation quality of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then use SIEMENS S7 200PLC as the main control unit, using the traditional PID control algorithm, through the SIEMENS MM440 inverter control pumpspeed ensur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adjust load flow, realize constant temperature control, but also can save a lot of energy.Key words:PLC;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目录摘要 (I)1绪论 (1)1.1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国外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2)2中央空调控制的原理 (4)2.1中央空调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4)2.2中央空调电机的软启动原理及应用 (4)3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7)3.1 变频器的原理 (7)3.2 西门子MM440变频器性能介绍 (7)3.2.1 主要特征 (8)3.2.2 控制性能的特点 (8)3.3PLC选型 (9)3.4人机界面设计 (10)3.5系统硬件设计 (11)4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14)4.1PLC的初始设定 (14)4.2 PLC主程序流程图 (16)4.3程序设计 (17)4.3.1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I/O分配表 (17)4.3.2 程序中使用的存储器及功能 (18)结论 (20)参考文献 (21)致 (24)附录 PLC软件源程序 (26)1绪论1.1课题的研究背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央空调系统己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域,如宾馆、酒店、写字楼、商场、厂房等场所,用于保持整栋大厦温度恒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绪论1.1引言中央空调系统是现代大型建筑物不可缺少的配套设施之一,电能的消耗非常大,约占建筑物总电能消耗的50%。

由于中央空调系统都是按最大负载并增加一定余量设计,而实际上在一年中,满负载下运行最多只有十多天,甚至十多个小时,几乎绝大部分时间负载都在70%以下运行。

通常中央空调系统中冷冻主机的负荷能随季节气温变化自动调节负载,而与冷冻主机相匹配的冷冻泵、冷却泵却不能自动调节负载,几乎长期在100%负载下运行,造成了能量的极大浪费,也恶化了中央空调的运行环境和运行质量。

医院是一种特殊公众聚集场所,也是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场所之一。

我国中央空调通风系统有47.1%属严重污染,有46.7%为中度污染,合格只占62%[1]。

医院室内空气中浮游的致病细菌种类多、浓度高,其散发的病菌极易造成医患间的感染。

医院场所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中央空调的特殊性。

科学、安全地设计中央空调系统对减少细菌传播途径、防止污染扩散、减少并控制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为此,本文对医院中央空调设计、使用、管理作出研究。

PLC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工业控制装置,是自动控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不仅具有优越的控制性能,良好的性能价格比,而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在自动控制各个领域应用相当普遍[2]。

随着变频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变频器、PLC、数模转换模块、温度传感器、温度模块等器件的有机结合,构成温差闭环自动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水泵的输出流量,为达到节能目的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条件。

1.2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现状在变频调速技术用于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之前,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冷却水系统的不足从设计角度考虑,冷却水泵电机的容量是按照最大换热量(即环境气温最高,且所有场所的空调都开足)的情况下,再取一定的安全系数来确定的。

而通常情况下,由于季节和昼夜温差的变化以及开机数目的不足,实际换热量远小于设计值,因此,电机容量远大于实际负荷,出现了大马拉小马的情况。

在从冷却水流量来考虑,冷却水的作用是要及时将冷凝器中的热量带走以保证制冷机能正常工作。

从节能的角度看,只要能保证制冷机正常工作,冷却水的流量越小,所做的无用功就越少,节能也就越明显。

根据流量公式Q=SV,过去由于转速不能调,只能通过调节节流阀来改变管道横切面积S的方式来调节流量Q,节流阀的存在对水流产生阻力,从而产生节能损耗,并且会引起机械振动和产生噪音。

冷却水是用冷却水泵将其送到冷却搭中去的,由冷却塔风扇对其进行喷淋冷却,与大气进行热交换,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去,这样会对中央空调系统周围的环境造成热岛效应。

2.冷冻水系统的不足冷冻水泵的作用是将经制冷机降温的冷冻水通过输送管道送到中央空调的各出风口处的风机盘管组件中,对环境起降温作用,冷冻水的流量与冷冻水泵的转速成正比,当冷冻水泵转速高时,冷冻水的流量大,流速也快。

因此,当冷冻水流过风机盘管组件时,还没有充分的时间将所携冷量全都释放完,就又返回到制冷机去了,因此冷冻水泵电机做了很多无用功,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能耗。

若能够调节冷冻水泵电机的转速,根据实际热负荷的大小来调节冷冻水的流量(实际上是调节交换冷量的大小)和流速,以便让冷冻水在风机盘管组件中有充分的时间释放与热负荷大小相当的冷量,冷冻水泵电机的功耗可大大降低。

3.水泵频繁开启的不足通过水泵开启台数的控制,造成电机起停频繁,对设备长期安全运行带来不利影响,起动电流通常为额定值的5倍左右,电机在如此大的电流冲击下,进行频繁的起停,对电机、接触器触点、空气形状触点产生电弧冲击,也会给电网带来一定冲击,起动时带来的机械冲击和停止时的承重现象也会对机械传动、轴承、阀门等造成疲劳损伤。

原国家经贸委于1994年下发了763号文件《关于加强风机、水泵节能改造的意见》,鼓励支持变频节能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推广使用,使变频节能获得政策上的支持。

另外,根据交流电机的特性,要实现连续平滑的速度调节,最佳的方法就是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变频器是将标准的交流电转成频率、电压可变的交流电,供给电机并能对电机转速进行调节的装置。

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对风机、水泵的节能改造,不仅避免了由于采用挡板或阀门造成的电能浪费,而且还会极大提高控制和调节的精度,从而方便地实现恒温空调系统和恒压供水系统。

在近年来出现一些对中央空调系统实施变频改造的项目,取得不错的节能效果。

而如何采用更先进的控制方法实现系统更加节能而高效的运行值得进一步研究。

设计优良的控制系统要能在各种供冷负荷条件下高效运行,水泵风机等的流量可以随着负荷变化而自动调节变化,用户侧室温保持稳定,而更重要的是能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

1.3 中央空调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因此节能降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能源显得越来越紧张。

变频节能空调近几年来成为我国空调市场上的新宠,拥有变频调速系统的中央空调能够通过温度反馈改变电机的转速使制冷量和环境达到一个平衡,具有更节能、更舒适、更环保的特点。

变频空调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90%以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也超过50%。

2009年以来,变频空调在我国国内市场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销售增速达56.24%,销量已占空调总销量的17.33%。

据有关专家预测,2010年变频空调市场份额有望达25%。

据统计,我国电动机装机总容量约4亿KW,其用电量占当年全国发电量的60%~70%,而风机、水泵设备装机总功率达1.6亿KW,年耗电量3200KW.h,约占当年全国电力消耗总量的1/3。

而应用变频器节电率一般在20%~60%,投资回收期1~3年,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所以大力推广应用变频调速技术不仅是当前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1.4本设计的主要工作本设计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设计基于PLC的医院中央空调控制系统;(2)采用PLC模拟量输入单元采集中央空调水泵水温数据,PLC通过RS-485与工控机通信;(3)编写PLC程序,控制中央空调系统硬件设备,实现中央空调系统的无人值守;(4)在工控机上采用组态王开发人机界面,实现水温数据的实时显示,监测并控制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状况。

2系统简介2.1中央空调系统简介所谓“中央空调”是由一台主机通过风道过风或冷热水管或管线连接多个末端的方式来控制不同的房间以达到室内空气调节目的的空调。

一般酒店,大型商场用的是风管式的中央空调,它的原理是主机通过通往各个空间区域的通风管道将处理后的冷热空气输送到位。

它的优点是成本低、操控简便、噪音低,最主要的缺点是:各个区域(房间)控温不准确。

中央空调的工作原理与家用一样,都是利用冷媒(运输热量的媒质叫冷媒)的物理原理把室内的热量带到室外去达到制冷的效果。

中央空调工作过程如图2-1所示。

图2-1 中央空调工作过程中央空调系统主要由冷冻主机、冷却水循环系统、冷冻水循环系统、风机盘管系统、风机和冷却塔等组成。

工作原理:冷冻主机是中央空调的致冷源,从冷冻主机流出的冷冻水由冷冻泵加压送入冷冻水管道,通过各房间的盘管,带走房间内的热量,使房间内的温度下降。

冷却水塔为冷冻主机提供冷却水,冷却水经管道盘旋流过冷冻主机后,将带走冷冻主机所产生的热量,使冷冻主机降温。

中央空调冷冻系统有3种控制方式:早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直接数字式控制器(Direct Digital Controller,DDC)和PLC控制系统。

继电器控制系统由于故障率高、系统复杂、功耗高等明显的缺点已逐渐被人们淘汰;DDC虽然在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DDC 本身的抗干扰能力问题和分级分步式结构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PLC 控制系统以其运行可靠、使用与维护方便、抗干扰能力强、适合新型高速网络结构等显著优点而逐步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次设计的中央空调系统由3台冷却水泵、3 台冷冻水泵、1 台冷却塔风机、2 台冷水机组等主要设备组成。

如图2-2所示,其中,冷水机组由压缩机、冷凝器与蒸发器组成,由微处理器自动控制。

冷冻水泵控制柜冷却水泵控制柜风机塔+补水泵控制柜补水泵图2-2 系统原理图2.2工艺流程冷水机组压缩机把制冷剂压缩,压缩后的制冷剂进入冷凝器,被冷却水冷却后变成液体,析出的热量由冷却水带走,并在冷却塔里排入大气。

液体制冷剂由冷凝器进入蒸发器蒸发吸收热量,使冷冻水降温,然后冷冻水进入冷风机盘管吸收空气中的热量。

如此循环不已,把室内的热量带出,达到降低环境温度的目的[3]。

2.3控制要求控制系统的基本操作功能设置为手动和自动两种选择,手动功能主要是对设备单机试运转和维护保养时所选用,而自动功能是由车间内的各组空调处理机组或新风机组的启停来控制泵组工作的。

在手动或自动的启停操作时,冷却塔、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制冷机组在设定的时间内,按照顺逆程序进行启动和停止,并且在任何功能中有操作错误时均为无效,以确保各组设备保持正常的操作状态。

主要的控制要求有以下几点:(1)测量冷冻水供回水温度及流量,从而计算空调实际的冷负荷,根据实际的冷负荷来决定冷水机组的开启台数,达到最佳节能状态。

(2)各设备的程序联动。

启动:冷却塔风机—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冷水机组;停止: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

当其中一台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出现故障时,备用冷却水泵/冷冻水泵会自动投入工作。

(3)测量冷冻水系统供回水管的压差△P=P1- P2控制其旁通阀(TV)的开口度,使其维持压差。

3系统设计3.1设计原则(1)最大限度地满足被控对象的控制要求N 充分发挥PLC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被控对象的控制要求,是设计PLC 控制系统的首要前提,这也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前就要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控制现场的资料,收集相关先进的国内、国外资料。

同时要注意和现场的工程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紧密配合,拟定控制方案,共同解决设计中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

(uQ'`UK2)保证PLC控制系统安全可靠P+b0g#a^\ bL"u保证PLC控制系统能够长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是设计控制系统的重要原则。

这就要求设计者在系统设计、元器件选择、软件编程上要全面考虑,以确保控制系统安全可靠。

例如:应该保证PLC 程序不仅在正常条件下运行,而且在非正常情况下(如突然掉电再上电、按钮按错等),也能正常工作。

(~Mn"CIeNm1s|"3)力求简单、经济、使用及维修方便一个新的控制工程固然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新工程的投入、技术的培训、设备的维护也将导致运行资金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