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 血液
2013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组织学 血液
血小板
来源:骨髓中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 LM:呈双凸盘状,大小不一,聚集成群。 形态不规则,(刺激→伸出突起→不规则) 透明区 hyalomere: 周围部分染成浅蓝色
颗粒区 granulomere: 中央部分有紫色颗粒
功能:止血和凝血
血小板
鱼类血液特点
分类方法同哺乳动物; 红细胞有核,有滑面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血
液
(blood)
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 5-10% 核左移
2 - 3叶居多
4 -5 叶 2-17% 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分类
按大小划分 大淋巴细胞 中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
按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和免疫功能划分: T 细胞:细胞免疫 B 细胞:分化为浆细胞 体液免疫 K 细胞 NK 细胞
嗜中性白细胞核偏位,不分叶;
嗜酸性白细胞核为肾形或分为两叶,偏位,细胞质中 颗粒分为粗细两种; 嗜碱性白细胞核偏位,细胞质中有粗大的嗜碱性颗粒;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同哺乳动物;
无血小板,有血栓细胞,卵圆形;
血细胞在血管中或组织中都可见分裂现象。
红 细 胞
嗜中性白细胞
嗜酸性白细胞
嗜碱性白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血液的作用:
运输氧和营养物质,供各组织细胞利用。
把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运走。
运输各种激素到相关组织或器官,实现体液调节。
血中的白细胞吞噬细菌和异物,产生抗体,具有
免疫作用。 维持组织细胞生理活动所需的适宜环境。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血液(人卫版)
四、血细胞发生
胚胎期造血部位的变化: 卵黄囊→肝→→脾→→→骨髓
(3周) (6周) (4个月) (胚胎后期至生后)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是造血组织,黄骨髓为脂肪组织, 通常所说的骨髓指红骨髓。
红骨髓=造血组织+血窦
造血组织 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
血像: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 量的测定称血像。
最常规的观察血细胞形态的方法: Wright或Giemsa染色法染血涂片。
血细胞分类和正常值
血细胞分类 正常值
白细胞分类
正常值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男:(4.5~5.5)×1012/L 女:(3.5~4.5) ×1012/L (4.0~10) ×109/L
功能: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机 体防御疾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白细胞中数量最多
血细胞中数量最少
血细胞中体积最大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或 不规则形等,染色质颗 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 浅。胞质较多,胞质染 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
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 浅凹,染色质致密呈块 状,着色深,胞质很少, 在核周成一窄缘,染成 蔚蓝色。
血液 Blood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blood cell) 血小板
(55%)
血液
(blood) 血浆 水(90%)
(45%)
(plasma) 血浆蛋白、脂蛋白、酶、
激素、维生素、无机盐等。
血细胞生成部位:骨髓
血清(serum):在体外,血液静止后,溶解状 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将细 胞成分及大分子血浆蛋白包裹起来,形成凝血块, 并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血清。
组织学和胚胎学——血细胞
引 导 学生 联系 嗜碱 性 粒 细胞与肥大细胞
(4)单核细胞 *结构
与巨噬细胞相联系
胞体直径 14~20µm,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细胞核形态多样,呈肾形、马蹄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功能
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常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 *结构
简述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指 出 平常 出血 后可 见 的 为血清
(二)血细胞
血细胞: 55min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结 合 模式 图和 切片 图 讲
生理情况下,血细胞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相对稳定的数量。
述 各 种血 细胞 形态 结 构
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如下:
和正常值
红细胞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白细胞 (4.0~10)×109/l
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3%
嗜碱性粒细胞 0~1%
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 25~30% 单核细胞 3~8%
血小板 (100~300)×109/l
1.红细胞(erythrocyte,RBC)
结 合 模式 图和 切片 图 讲
颗粒。
以 小 电影 说明 中性 粒 细
*功能
胞的吞噬功能,结合功能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了解临床上的“核左移,
对细菌产物等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聚集酸性粒细胞
*结构 直径 10~15µm,胞质充满均匀、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常为 2 叶。 *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有抗过敏和杀灭寄生虫的作用;
3
基本内容
组织学《结缔组织》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学《结缔组织》考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骨板:骨胶原纤维被粘合质粘合在一起,并由钙盐沉积构成的薄板状结构,即为骨板。
2.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主要分布于长骨的密质骨内,是由10余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组成的圆筒状结构。
3.血液:是流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红色液体,属于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4.血浆:为血液去除了血细胞后剩下的淡黄色浑浊液体。
5.血清:为血液凝固后(血液除去血细胞和纤维蛋白原后),所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二、填空题1.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是指__固有结缔组织_,广义的结缔组织还包括___血液、软骨、骨_。
2.血液属于____结缔________组织;软骨属于____结缔________组织。
3.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种类较多,其中能合成基质和纤维的是__成纤维_____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参与免疫反应的是__巨噬_____细胞;能合成免疫球蛋白的是_浆细胞______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关的是__肥大细胞_____。
4.疏松结缔组织中包含的纤维有____胶原纤维、弹性纤维__和____网状纤维_______。
5.根据软骨组织中所含的纤维不同,软骨可分为_透明软骨、弹性软骨__和_纤维软骨_三种。
6.骨组织由_____钙化的细胞间质_____和____骨细胞______组成。
7.骨密质的骨板排列有三种形式,即____环骨板、骨单位_____和间骨板。
8.血液由_______血浆___和______血细胞____组成。
9.血细胞包括_____红细胞_____、___白细胞_______和血小板。
10.血红细胞的正常量,在男性为____12-15g/100ml ___,在女性为_____11-14g/100ml _____。
11.根据白细胞的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白细胞分为_有粒白细胞_和无粒白细胞两大类。
12.白细胞的分类中数量最多的是_中性粒细胞_细胞;体积最大的是_单核细胞__细胞;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成巨噬细胞的是_单核细胞_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是_ B 淋巴细胞___细胞。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导学案教者:年级:七年级(1)班1、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主要功能;2、能够简单分析血常规指标;进一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人体炎症、血流不止的现象和原因;三、自主学习:任务(一):1、【演示实验】出示加有抗凝剂的鸡血,观察现象,小组间讨论完成下列任务:(1)血液是否分层?分成了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2、自学课本51页下面到52页第一段的内容,小组间讨论完成以下自学检测;1、血液及其组成:在新鲜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血液会分层:()()()2、血浆的功能: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运输。
小组展示教者评价:(归纳总结见PPT)任务(二):1、观看视频并根据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图片,尝试说出你所看到的血细胞的数量及形状;2、自学课本P52到 P53页的内容,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三种血细胞1、大家好,我是,我位于血液的层,我的形态特征是,我(有/无)细胞核,我的功能是,当我出现异常时。
2、大家好,我是,我位于血液的层,我的形态特征是,我(有/无)细胞核,我的功能是,当我出现异常时。
3、大家好,我是,我位于血液的层,我的形态特征是,我(有/无)细胞核,我的功能是,当我出选一名学生阅读并理解学习目标观察加了抗凝剂的血液,积极思考讨论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完成自学检测学生回答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自学检测目标引领,重点落实。
通过客观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检测自学效果。
使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1分钟10分钟3分钟10分钟现异常时。
小组展示:教者总结评价:(总结见PPT中的表格)四: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贫血患者会表现出那些症状?根据血红蛋白的成分,在饮食中应注意什么?2、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加的原因是什么?3、身体有了小伤口,伤口流血后会自己止血,为什么?4、以下是张先生的一张血常规化验单,请对照PPT或者课本上的指标,看他的化验结果是否正常,若不正常,他可能患了什么病?小组展示:教者总结评价:五:拓展延伸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的初期,会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这样?而长期在高原生活的人,回到平原,又会有社么反应?六: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2、教者升华: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七:当堂训练1.人体的血液由和组成。
流动的组织血液导学案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导学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的类型和特点;3.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血液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和相互作用;2. 血液类型的判断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PPT、显微镜等教学资源;2. 血液样本、输血设备等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章:血液的组成【导入】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图,引导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构成,引出血液的重要性。
【新课导入】讲解血液的组成,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介绍血细胞的种类、形态和功能,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血液各成分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加深对血液组成和功能的理解。
第二章:血液的功能【新课导入】讲解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调节体温、免疫和凝血等方面。
重点介绍血液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作用。
【课堂互动】学生通过观察血液样本,了解血细胞在运输功能中的作用,探讨血液如何调节体温和免疫。
第三章:血液的类型【新课导入】讲解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介绍不同血型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课堂互动】学生进行血型鉴定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了解血型的分类和特点。
第四章:输血原则【新课导入】讲解输血的原则,包括同型输血和交叉配血。
强调输血时血型选择的的重要性,预防输血反应。
【课堂互动】学生通过模拟输血实验,掌握输血原则和操作技巧,提高输血安全意识。
第五章:血液的临床应用【新课导入】讲解血液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如输血、血浆置换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血液临床应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了解血液治疗的价值。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组成、功能、类型和临床应用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血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六章:血液循环系统概述【新课导入】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第5章 血液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模拟试卷
第5章血液一、选择题(一)A型题1.关于血液(blood)哪项是错误..的A.血液是流动于心血管内的液态组织B.加入抗凝剂并静置后,血液可分出三层:上层为血浆,中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为红细胞C.白细胞分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D.加入抗凝剂并静置后,血液可分出三层:上层为血清,中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为红细胞E.最常用的血细胞染色方法是Wright或Giemsa染色2.关于红细胞(erythrocyte)哪项是错误..的A.成熟的红细胞已失去了细胞核 B.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C.细胞呈双突的圆盘状D.细胞的平均寿命是120天E.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3.关于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哪项是正确的A.占白细胞总数的25%—30% B.细胞核多分为4-5叶C.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D.电镜下特殊颗粒为溶酶体E.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白三烯4.关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哪项是错误..的A.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酶B.能够释放芳基硫酸酯酶,杀灭寄生虫C.胞质中含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D.细胞核分2叶E.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5.关于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哪项是错误..的A.占白细胞总数的0%—1% B.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C.胞核呈不规则形D.颗粒中含组胺E.能够吞噬细菌和异物6.关于单核细胞(monocyte)哪项是正确的A.占白细胞总数的0.5%—3% B.体积与中性粒细胞相似C.细胞核呈不规则形或肾形,着色较浅D.进入结缔组织后形成巨核细胞E.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脱落后形成血小板7.关于淋巴细胞(lymphocyte)哪项是错误..的A.占白细胞总数的25%—30% B.可分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C.细胞核呈圆形,一侧常有浅凹D.T细胞来源于骨髓,参与体液免疫E.胞质呈蔚蓝色8.关于血小板(blood platelet)哪项是错误..的A.是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片B.呈双凸圆盘状C.胞质中无微管和微丝D.含有特殊颗粒E.在止血和凝血中起重要作用9.发生血细胞最早的部位是A.卵黄囊血岛B.骨髓C.肝D.淋巴结E.脾(二)X型题1.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细胞有A.红细胞B.血小板C.表皮的角化层细胞D.脂肪细胞E.巨核细胞2.网织红细胞含有A.核糖体B.细胞核C.血红蛋白D.线粒体E.溶酶体3.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是A.淋巴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肥大细胞D.中性粒细胞E.巨噬细胞4.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的功能是A.吞噬细菌异物B.杀灭寄生虫C.减轻过敏反应D.特殊颗粒的内容物可使血管扩张E.增强过敏反应5.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的颗粒内含有A.肝素B.白三烯C.组胺D.组胺酶E.吞噬素6.单核细胞(monocyte)A.逸出血管后分化为巨噬细胞B.由淋巴组织发生C.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D.核可分叶E.大小与中性粒细胞相似7.血小板(blood platelet)A.体积最小,呈双凸圆盘状B.受刺激后呈多边形,聚集成群C.在止血和凝血中起重要作用D.胞核小E.有细胞核,无细胞器二、名词解释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数目、结构、功能)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数目、结构、功能)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数目、结构、功能)4.单核细胞(monocyte)(数目、结构、功能)三、问答题1.红细胞(erythrocyte)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科疾病的组织学与免疫组化分析
血液科疾病的组织学与免疫组化分析血液科疾病是指那些与血液有关的各种疾病,包括血液恶性肿瘤、血小板疾病、出血性疾病等。
针对这些疾病,组织学与免疫组化分析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诊断方法。
本文将介绍血液科疾病的组织学与免疫组化分析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组织学原理和方法1. 组织学原理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结构和形态特征的学科,对于血液科疾病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可以了解细胞形态学特征、器官结构和组织病理变化。
2. 组织学方法(1)组织取材:常见的组织取材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标本、切片和活检等。
对于血液科疾病的组织学分析,常用的样本来源包括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等。
(2)组织固定:组织取材后需要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乙醛等。
(3)石蜡包埋:为了方便切片,固定后的组织需要进行石蜡包埋处理,使组织变得坚硬并易于切割。
(4)切片染色:切片后的组织需要进行染色,以便观察和分析。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血液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
二、免疫组化分析原理和方法免疫组化分析是一种利用抗体识别特定抗原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血液科疾病的诊断中。
1. 免疫组化原理免疫组化分析是基于免疫学原理,通过标记抗体来检测特定抗原的存在。
在血液科疾病的诊断中,常用的抗原包括各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分子等。
2. 免疫组化方法(1)抗原检测: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抗原检测。
常用的抗体选择包括CD标记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
(2)标记反应:标记抗体通常通过荧光染料、酶、金标记等方法进行反应,以便于观察和分析。
(3)观察与分析:标记反应后的样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或者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等,根据标记的抗体类型和抗原的分布来分析细胞类型、分子表达等信息。
三、组织学与免疫组化在血液科疾病中的应用组织学与免疫组化分析在血液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恶性肿瘤的诊断:通过组织学与免疫组化分析可以确定肿瘤类型、分级和分期,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组织学与胚胎学-血液
图
镜 结 构 模 式 图
血 细 胞 和 血 小
板
光
5-1
1~3淋巴细胞4~6单核细胞 7~11中性粒细胞12~14嗜酸性粒细胞 15嗜碱性粒细胞16红细胞17血小板
5-2
图 红 细 胞 扫 描 电 镜 像
红细胞具有形态的可变性,当它们通过小于自身直径的毛细血 管时,可改变形状。这是因为红细胞膜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 盘状的网架结构上,称红细胞膜骨架 (erythrocytemembraneskeleton),其主要成分为血影 蛋白(spectrin)和肌动蛋白等。
表
5-1
的 正 常 值
血 细 胞 分 类
和
计
数
一、红细胞
红 细 胞 ( e r y t h r o c y te , re d b l o o d c e l l ) 在 扫 描 电 镜 下 呈 双 凹 圆盘状,直径约7.5μm,中央较薄,约1μm,周缘较厚,约 2μm(图5-2)。因此,在血涂片中,红细胞中央部呈浅红色。 这种外形特征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有 利于细胞内外气体的迅速交换。
血液的有形成分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血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 稳定的数量。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 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为血象(表5-1)。 患病时,血象常有显著变化,成为诊断疾病的 重要指标。Wright或Giemsa染色法染血涂 片,是最常用的观察血细胞形态的方法(图51)。
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 体,ATP由无氧酵解产生。任何导致红细胞膜骨架解体的因素, 均可使红细胞结构异常,畸形的红细胞在通过脾时,极易被巨 噬细胞吞噬清除,导致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临床实验室名词解释
临床实验室是医疗机构或医学研究机构中专门从事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的部门。
以下是一些与临床实验室相关的常见名词解释:
血液学:血液学是临床实验室中研究和分析血液相关指标的学科。
包括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血液凝固功能检测等。
生化学:生化学是临床实验室中研究和分析生物体内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和功能的学科。
包括血液中各种生化指标的测定,如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血脂等。
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的学科,临床实验室中常用于检测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免疫细胞功能等,用于诊断和监测免疫相关疾病。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临床实验室中主要用于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各种致病微生物,以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分子诊断:分子诊断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
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分子诊断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基因突变检测等,用于检测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组织和细胞结构的学科,临床实验室中主要用于病理学诊断和肿瘤标记物的检测,通过组织切片的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变程度。
以上是临床实验室中一些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
临床实验室在医学诊断和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各种检测和分析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实验室数据,辅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组织学与胚胎学血液作业
2011-2012(2)组织学与胚胎学平时作业-血液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卷面共有48题,总分1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每小题标号后有小分)一、A选择题(22小题,共22分)[1分](1)在采集的血液中加抗凝剂,沉淀后可分三层,从上至下是()A、血浆、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 B、血清、白细胞与血小板、红细胞C、血浆、白细胞与血小板、红细胞 D、血清、血浆、血细胞E、白细胞与血小板、血浆、红细胞[1分](2)血像检查不包括的项目是()A、血细胞的形态B、血细胞数童C、血红蛋白含量D、血细胞百分比E、血浆蛋白含量[1分](3)下列血细胞的正常数值,错误的是()A、红细胞为(4.0~5.5)×1012/LB、单核细胞占白细胞的3%~8%C、白细胞为(4.0~10)×1012/LD、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0~1%E、嗜酸性拉细胞占白细胞的0.5%~3%[1分](4)血红蛋白的正常数值是()A、男性为120~150g/L;女性为110~140g/LB、男性为110~140g/L;女性为120~150g/LC、男性为120~150g/mL;女性为110~140g/mLD、男性为110~140g/mL;女性为120~150g/mLE、男性为140~150g/L;女性为110~120g/L[1分](5)下列对网织红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B、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C、在血流中经过1天后完全成熟D、成人外周血内该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E、用Wright或Giernsa染色法可显示[1分](6)煌焦油蓝染色显示的网织红细胞内蓝色的细网或颗粒是()A、残留的粗面内质网B、残留的线粒体C、残留的核糖体D、残留的溶酶体E、残留的滑面内质网[1分](7)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的分类根据是胞质内()A、有无颗粒B、有无特殊颗粒C、有无嗜天青颖粒D、有无中性颗粒E、有无致密颗粒[1分](8)下列对中性粒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A、细胞核分叶越多越近衰老B、分叶之间有纤细的缩窄部相连C、细胞质中的颗粒大多为嗜天青颗粒D、在吞噬细菌后,自身死亡成为脓细胞.E、核左移提示体内有严重细菌感染[1分](9)中性粒细胞颗粒中不含()A、酸性磷酸酶B、髓过氧化物酶C、溶菌酶D、吞噬素E、组胺酶[1分](10)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浆细胞E、巨核细胞[1分](11)无趋化性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C、嗜酸性杜细胞D、肥大细胞E、巨噬细胞[1分](12)下列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A、胞质中的嗜酸性颗粒是一种溶酶体B、有变形运动和趋化性C、可进入结缔组织D、可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能灭活组胺和白三烯[1分](13)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A、0~1%B、3%~8%C、25%~30%D、50%~70%E、0.5%~3%[1分](14)不能产生淋巴细胞的部位是()A、骨健B、淋巴组织C、胸腺D、脾E、血液[1分](15)无吞噬功能的细胞是()A、破骨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小胶质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1分](16)胞质中不含溶酶体的细胞是()A、嗜酸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巨噬细胞[1分](17)血小板的正常数值是()A、(4~10)×109/LB、(4~10)×l012/LC、(100~300)×109/LD、(100~300)×1012/LE、(4~10)×1012/ml[1分](18)最早形成造血干细胞的部位是()A、肝B、骨髓C、脾D、卵黄囊E、胸腺[1分](19)下列对骨髓的描述,错误的是()A、胎儿和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B、大约从1岁开始,骨髓腔出现黄骨髓C、黄骨髓内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D、B淋巴细胞来自骨髓E、NK细胞来自骨髓[1分](20)下列哪项不是造血干细胞的特性()A、有自我复制的能力B、有多向分化的能力C、有增殖的能力期D、能分化成不同的祖细胞E、多数细胞处于G1[1分](21)骨髓造血诱导微环境的基质细胞不包括A、网状细胞B、成纤维细胞C、血窦内皮细胞D、浆细胞E、巨噬细胞[1分](22)下列对B细胞和T细胞区别的描述,错误的是()A、分化形成的部位不同B、免疫功能不同C、在不同的周围性淋巴器官中增殖D、在周围性淋巴器官的不同部位增殖E、占血液中淋巴细胞的比例不同二、B选择题(3小题,共14分)[4分](1)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巨噬细胞 E、中性粒细胞1.参与细胞免疫()2.具有自然杀伤能力()3.有抗原呈递作用()4.机体受细菌感染时,其数量增多()[5分](2)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拉细胞D、血小板E、巨噬细胞1.含有吞噬素的是()2.含有芳基硫酸酯酶的是()3.含有白细胞介素I的是()4.含有5-羟色胺的是()5.含有白三烯的是()[5分](3)A、淋巴结 B、黄骨髓 C、卵黄囊血岛 D、红骨髓 E、胸腺1.最早形成血细胞的场所是()2.最先形成B细胞的场所是()3.最先形成T细胞的场所是()4. T、B细胞进一步分化发育的场所是()5.成人造血组织主要分布于()三、多选题(5小题,共10分)[2分](1)有趋化性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巨噬细胞E、单核细胞[2分](2)血像测定内容包括()A、血细胞数量、比例B、血细胞形态C、血红蛋白含量D、血液容量E、出、凝血时间[2分](3)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血液中大部分为小淋巴细胞B、在骨髓中分化形成C、胞质内有大量游离核糖体D、胞核一侧常有浅凹E、可分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2分](4)下列对血小板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巨核细胞脱落的细胞质小片B、表面吸附有多种凝血因子C、致密小管是封闭的D、致密小管能收集钙离子和合成前列腺素E、含特殊颗粒和致密颗粒[2分](5)下列对嗜碱性粒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白细胞中数量最少B、细胞核不规则,染色浅C、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匀D、可引起变态反应E、含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四、名词解释(3小题,共9分)[3分](1)造血干细胞[3分](2)造血诱导微环境[3分](3)巨核细胞五、填空题(12小题,共28分)[3分](1)采集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沉淀后,可分为三层,上层()色的为();下层()色的为();中间薄层()色的为()。
【学情分析】 第四章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学情分析】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1、对初一学生来说,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科的增加,知识量的加大,许多的学生对教材的不适应,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其实就是简单的背诵为主,以为只要背诵了,就可以做题了。
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中学教材注重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一学生对各科知识的学习压力大,所以学生的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小学生那种学习方法。
2.七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学生几乎都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有利因素。
但是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这就为学习带来了困难,由此在教学时尽量利用有利因素去克服困难。
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3.学习状态不佳。
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尚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比较出色,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老师不问只看瞪眼,只想集体回答,不愿个人回答,但也有部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极不理想。
从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对于老师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孩子要特别注意。
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1、“要抓质量,先抓习惯”。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怎样学习生物,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夯实基础。
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学生感兴趣后,自然产生了习惯。
2、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灵活理解及运用的能力。
3、注重开发性地使用教材,在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在变化的情景中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训练,而不是变成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操练,因为操练、重复只能加重学习负担,降低学习效率,从而引起学生的厌恶。
组织学血液与骨和骨发生
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和血栓形 成风险的重要指标。正常值范围 为成人150-450x10^9/L。
血小板形态
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 2-4微米,具有突出的胞质突起。 血小板在止血和血栓形成中发挥 重要作用。
02
CATALOGUE
骨组织学
骨细胞
骨细胞
骨细胞是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类型,负责维持骨的结构和 功能。它们在骨基质中形成空腔,并与其他骨细胞通过突 起相互连接,以维持骨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是负责形成新骨的细胞。它们在骨折愈合、骨重 建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合成和分泌骨基质,促进 新骨的形成。
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是负责吸收旧骨的细胞。它们在骨重建过程中发 挥重要作用,能够分解和吸收旧骨,为新骨的形成腾出空 间。
骨基质
01
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是骨基质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质纤维,具有很强的韧性和
05
CATALOGUE
骨发生异常与疾病
骨质疏松症
总结词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增加骨折风险。
详细描述
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与遗传、内分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骨质疏松 症的症状包括疼痛、骨折、身高缩短等,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详细描述
这些疾病主要与炎症、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 治疗等。
THANKS
感谢观看
组织学血液与骨和 骨发生
目录
• 血液组织学 • 骨组织学 • 骨发生 • 血液与骨的关系 • 骨发生异常与疾病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1这周讲的是《流动的组织――血液》。
学生对血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血液的组成成分的了解比较欠缺。
学习这节不仅要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等知识,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这节课安排了三处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处是利用课本的“资料分析”,教师先给予学生引导,然后学生组成四人小组,根据课本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发言交流。
第二处是介绍血细胞,教师先以“红细胞”为例,从“形状、特点、功能”三个方面来分析,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参照教师的分析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课本的图片,阅读分析课文的信息来掌握白细胞和血小板相应的知识点,并完成表格,课上交流。
第三处是在学完整节的内容后,让学生来当“小医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血常规化验单”。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对能力也有一定的培养。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2今天我上了“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课,从节课来看,课堂上学生兴趣非常高,也非常活跃,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都积极的分析、思考、讨论书中的还有我提出的问题,并能够运用本节的知识解释与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
但是,无论在怎么完美的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在知识目标方面,抓住血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最为关键,像血浆的组成、作用;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大小让学生了解就足够,不需要反复向学生强调,应该让学生把更多精力集中在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上。
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逐步学会比较图片,分析数据的能力。
在情感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献血以及正视抗生素(后者是后来才发现可以深入的点)。
正是通过教学目标的确定,看到自身的不足,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可以参考练习册来明确教学的主干,而我这两点都没有达到,在今后的备课过程当中,第一,要进行练习,第二,多思考,把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C血液
2019/3/3
组织学 血液
7
2019/3/3
组织学 血液
8
1、中性粒细胞
①核:杆状或分2~5叶,以3叶为多。 ②胞质:可见细小均匀的中性颗粒,颗粒分两种: ③功能:吞噬细菌,形成脓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 ①核:不规则,呈分叶状或“S”形,色浅,常被胞 质颗粒所掩盖。 ②胞质:可见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嗜碱性分泌颗粒 ③功能:抗凝血。参与过敏反应。
31
2019/3/3
组织学 血液
9
2019/3/3
组织学 血液
10
3、嗜酸性粒细胞
①核:常分2叶。 ②胞质:可见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 ③功能: 抑制过敏反应。杀灭寄生虫。 4、单核细胞 ①核:卵圆形、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形,常偏位, 着色浅 ②胞质:多,弱嗜碱性,染灰蓝色,含许多细小的嗜 天青颗粒 ③功能:可变成巨噬细胞,具有下列功能
2019/3/3
组织学 血液
11
2019/3/3
组织学 血液
12
5、淋巴细胞
①核:大而圆,色深,一侧常有凹陷; ②胞质:少,嗜碱性,染天蓝色,内含大量游 离核糖体 ③分类及功能: A、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C、NK淋巴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2019/3/3
组织学 血液
3、RH血型:
人类中多数人红细胞表面尚存在有另一种 称Rh的凝集原,称Rh阳性;少数人不含Rh凝集原, 称Rh阴性;人类中不存在Rh的天然抗体。
2019/3/3
组织学 血液
21
Rh血型系统的溶血危险
Rh阴性人 血中有无 Rh抗体 无 Rh阴性母亲 无 首次孕育Rh阳性胎儿 可产生抗Rh抗体 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 可发生胎儿血液凝集 -溶血反应,贫血
血管 组织学
血管组织学
血管组织学是研究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血管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着输送血液、营养物质和氧气的重要作用。
血管主要分为动脉和静脉两大类。
动脉是从心脏输送血液到身体各个部位的管道,具有较高的压力和速度。
静脉则是将血液从身体各个部位输送回心脏,具有较低的压力和速度。
这两种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动脉的内膜较为光滑,并且内衬有一层称为内皮细胞的细胞层。
这层细胞具有抗凝血和抗炎作用,保护血管的健康。
中膜是动脉的主要组织,由平滑肌细胞和弹力纤维组成。
弹力纤维能够使动脉具有弹性,使血液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能够顺利流动。
外膜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起到保护和支持血管的作用。
静脉的结构与动脉有所不同。
静脉的内膜较为粗糙,并且内衬有瓣膜。
这些瓣膜起到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并且帮助血液顺利流回心脏。
中膜相对较薄,由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
静脉的外膜与动脉类似,由结缔组织构成。
血管组织学的研究还涉及到血管的病理变化。
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它导致动脉壁的增厚和弹性纤维的破坏,从而影响血液的流动。
静脉曲张是静脉瓣膜功能失调导致静脉扩张和血液回流
受阻的疾病。
这些病理变化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血管组织学的研究对于诊断和治疗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组织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血液循环系统的奥秘。
通过深入研究血管组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血管的构造和功能,为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BC
有粒C 无粒C
中性粒C 嗜酸性粒C 嗜碱性粒C
淋巴C 单核C
分类依据:根据C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和颗粒 的嗜色性。
中性粒C (EM)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中性粒C(LM)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1.中性粒C
数量:50~70 %,是数量最多的白C。 结构:分叶状核(2 ~ 5个核)。
功能:止血和凝血.
血管受损 破裂
血小板 黏附
血块
血栓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趋化作用
释放颗 粒内物质
变形运动 减弱过敏反应
杀伤寄生虫
嗜碱性粒C (EM) Basophilic granulocyte
嗜碱性粒C (LM) Basophilic granulocyte
3.嗜碱性粒C
数量:最少,0 ~ 1%. 核:不规则,多呈“S”形. 胞质:蓝紫色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
双凹园盘状,而呈现棘球状。
RBC的血型抗原: 决定ABO血型系统 RBC的寿命:平均120天左右,衰老的RBC无特殊的形
态学标志,但有理化性质和机能的改变,如酶活性降低、 Hb变性、膜脆性增加、表面电荷变化等。
RBC的功能:
携带O2和CO2
二、白细胞
(leukocytes, white blood cell, WBC)
趋化作用
巨噬C释放颗 粒内物质
变形运动 吞噬异物 消灭病原微生物
消灭衰老病变C
三、血小板 (blood platelete)
• 是骨髓巨核 C 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 • 双凸圆盘状.常聚集成群. • 颗粒区:中央. • 透明区:周边.
血小板(EM) Blood platelet
特殊颗粒
血小板(LM) Blood platelet
T淋巴C:C免疫. B淋巴C:分化为浆C,体液免疫. NK淋巴C:不需借助抗原刺激即能杀伤某
些肿瘤C.
单核C (EM) Monocyte
单核C (LM) Monocyte
5.单核C
数量:3 ~ 8%. 大小:血液中最大的C. 核:肾形,马蹄形,着色较浅. 胞质:丰富,弱嗜碱性,灰兰色.
趋化性和变形运动. 分化为巨噬C—单核吞噬C系统.
伊红
染液组成
O2
美蓝
可以显示: 嗜碱性结构 嗜酸性结构 中性结构 嗜天青结构
天青
各种血细胞
血细胞分类及计数的正常值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3.5~5.5) ×1012个/L (4.0~10) ×1012个/L (100~300) ×109/L
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
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颗粒内含物:肝素,组胺,白三烯.
功能:
平滑肌收缩 血管通透性
参与过敏反应.
淋巴C (EM) Lymphocyte
淋巴C (LM) Lymphocyte
4.淋巴C
数量:25 ~ 30%. 核:大,圆形,常有浅凹,染色质浓密呈粗块状. 胞质:少,嗜碱性.
来源:骨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 功能:参与免疫,为主要免疫C。 分类:
概述
血液的组成
血液
血浆 血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水(90%) 其它 红C白C 血小板
血浆
白C 血小板 红C
几个概念
血清:血液在体外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淡黄
色的清亮液体。
溶血:血浆渗透压降低,大量水分进入RBC,
导致RBC肿胀、破裂。
血细胞染色法
瑞特氏染色(Wright’s stain) 、基姆萨染色(Giemsa )等。
RBC
大小:直径为7.5~8.5 um。
形状:双凹圆盘状。 结构特点:成熟红细胞无核,无C器. 内含物:充满血红蛋白(Hb)。
数量:(3.5~5.5) ×1012个/L 。
RBC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RBC的可变性性:
➢细胞膜固定在红细胞膜骨架上。 ➢维持特定性状需ATP供能。如ATP缺乏,则不能保持
致密结晶体
嗜酸性粒C (LM)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2.嗜酸性粒C
数量:0.5 ~ 3%. 核:2叶核. 胞质:粗大嗜酸性颗粒-溶酶体. EM:颗粒中有长方形晶体.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
酶、阳离子蛋白等。
功能:
有趋化性和变形运动的能力. 分泌物:抑制过敏反应,杀伤寄生虫.
核左移:1 ~ 2叶核增多-细菌感染。 核右移:4 ~ 5叶核增多--衰老。 特殊颗粒:80%,小,溶菌酶、吞噬素(防御素)等 。 嗜天青颗粒:20%,大,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 酸性水解酶等
功能: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趋化作用
变形运动
吞噬细菌
酸性磷酸酶 过氧化物酶
溶菌酶
脓C
杀死细菌
嗜酸性粒C(EM)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