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完
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属于回忆文的体裁。
上课伊始,以肖复兴的一段话导入,引出一个偶然的故事。
然后直接导出,课文一共讲了两件事,说说分别是什么。
学生在预习中已经了解,所以能够迅速找到,但是概括语言不够简练。
接下来,通过事情联系感受,画出“我”在这两件事情发生后的感受。
学生汇报后,任选一件事情读一读,哪些词句让你的心头有暖暖的感觉,圈画下来。
学生汇报第3段,找到密密麻麻,链接课后修改后的作文,体会第六段中心句。
学生汇报第五段,体会中心句。
教师讲述课外资料,学生体会中心句。
此时出现__的学习方法,通过事情,借助资料,体会感受。
然后利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件事情。
学生汇报第九段,抓住“融洽”“融化”来学习体会叶老先生的平易近人,以及作者自身的感动。
最后齐读第九段,第十段。
出入有关叶圣陶老先生的资料,体会感受。
整体分析后,要关注事情是怎么来写的,它和感受之间有什么顺序。
学生在这里似乎没有明白问题,所以反映并没有那么快。
其实就是想渗透写作手法:事情在前,感受在中;事情在前,感受在后;感受在前,事情在后。
最后,质疑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学生汇报3次。
一起来看这三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在这里出现了问题。
教师引导,结合事情和作者的感受来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其实,课后我觉得在开始提问题时就可以这么提。
学生汇报感受,再次理解课文,理解题目。
“那”字有什么作用?与这相对,告诉了我们这是一篇回忆文。
出示并介绍这篇的副标题,升华主题。
接下来,引出同类写法的毕淑敏的《对我最重要的人》,通过事情,体会感受。
进行了好书推荐。
然后我利用时间,让学生进行了小练笔,写一写对你影响最深刻的人或事。
把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用一节课来讲解,对老师来说有难度,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受益匪浅。
把学到的方法立刻运用到写作中,学生们才能学以致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导读:范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篇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学生通过对比今天要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接着我检查孩子读书和生字词的情况,最后通过品词析句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课文。
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
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
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
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
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
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
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ppt课件
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 题?
因为在叶老家做客见到那片爬山虎,叶老教 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过去近 十年了,但当时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老,就 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此为题。
板书:
改 改作文 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做人
一丝不苟 指点鼓励
平易真诚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 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 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 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 棂。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 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 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的 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 这么写的。我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 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 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 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 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 棂。
•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 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 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 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 棂。
• 我感到意外:像叶老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 得距离缩短了不少。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word文档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肖复兴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课件讲解
自由读课文:
• 作者写了几件有关叶老先生的事?什么 事呢?
• 你从哪些句子看出叶老先生人格的美?
jiàn shān cí qià hūn
荐删词洽昏
huī kǎi
晖楷
荐删词洽昏 晖楷
篇荐翻帘页删 词燥握洽昏厅糊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 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 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 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 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 楞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 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 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 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 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 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 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 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 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 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 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 落日的余晖染红了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 绿的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 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 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 厅的玻璃窗上,不停的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 气。
比喻句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 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 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 者模模糊糊的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的那 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 虎总是那么绿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绿》教学反思《绿》是朱自清的一篇美文,学生能从中学什么呢?当然是怎样写绿了。
绿,看得见,摸不着,能把绿写出来,真不是件容易事。
但,朱自清却能写出来,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不是一次写到,足见非同一般。
1.2两段,着力描绘的是梅雨潭周围的环境,重点是梅雨瀑。
观察点由远而近,山边——厅边——潭边,视角分俯视、平视、仰视,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的绿也呼之而出。
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先写周围环境?学生经过讨论明确,是烘云托月,写周围环境和谐映衬,此处的景物才会与周围环境协调和谐,而不至于孤零零突兀在那儿。
我们写景物,应都能有这样的映衬意识。
第3段,是作者浓墨重笔书写绿的地方。
这部分也就似乎作者如何来描绘绿的。
本文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教材编者提供了详细的旁注,这是语文学习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习惯在阅读教学时请学生“圈点勾画注”,但这些方法的指导如何依学情而设,如何有效指导等问题,却未引起重视,因而这个做法多数情况下就是一个形式。
我观察下来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并不真正的领会并自觉利用。
做的最“理想”的恐怕是文言文,看学生喜欢把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密密麻麻地写在字里行间——我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有时的确有帮助理解的作用。
本文学习完毕后,我趁热打铁,请学生写一篇作文——即本单元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与探究》的题目:以“绿”为中心拟题写一篇作文。
我提示学生,写作时,可以参考朱自清的这篇文章的写法,也算是“先学先用”吧。
事实上,像朱自清的《春》《绿》都是学生写作的极好参考,毕竟大多数初中生还是在模仿阶段。
对于学生而言,阅读经典美文,从中汲取一些写作养分,还是可取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2本课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难点。
果然,当课进行到第二部分——叶老邀请肖复兴去做客时,学生的理解、感悟出现了困难。
当讲到为什么课文要描写两次爬山虎?为什么第一次的爬山虎绿葱葱的,为什么连阳光也变成绿色的,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而第二次则绿得沉郁,像一湖浓浓的湖水,为什么会显得虎虎有生气?虽然通过反复读文,学生知道是时间的转变导致了爬山虎颜色的改变,但更深一层的含义——肖复兴当时听到叶老邀他做客的激动、兴奋,未见叶老的神秘;亲身感受叶老的音容笑貌,聆听教诲后找到努力方向、脚步变得更加坚定、沉稳,学生是冥思苦想也不能豁然开朗。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件
2019/2/9
当时作者还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语文老师 问他的时候,他睁大了眼睛,心里感到莫名其妙。 所以“莫名其妙”的意思就是:说不出其中的奥妙。 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所以说,通过联系 前后文我们也可以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
2019/2/9
我们读书的时候有自己的理解固然重要,可 我们也常说,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引起我们 的思考。那么读了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 方,可以大胆的提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2019/2/9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 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作家应该怎么做?作家的作品应该怎么写? 为什么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 绿着。”?
2019/2/9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019/2/9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了 这篇文章。想一想叶圣陶对作者的这篇文章在内 容上做了哪些修改、用什么形式修改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019/2/9
在这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爬 山虎的脚》,你们还记得吗?课文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 虎,正是叶圣陶先生家院墙上的那片爬山虎,而这片爬山 虎也给作者肖复兴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一篇新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019/2/9
【学习计划】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 的语句,懂得学作文先做人的道理。
2019/2/9
“刚进四合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 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 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 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2019/2/9
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
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
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
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
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通过自主阅读,批注,交流:1.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老对作者的影响。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学习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具 ppt课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直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课题,强调“片”和“虎”两个字的写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通过自主阅读,批注,交流:1.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老对作者的影响。
师:围绕目标如何具体学习这篇课文呢,回忆文章分为那两部分,按部分来学。
生回忆文章的两大部分三、学习第一部分出示自学提示一:• 默读课文,叶老先生是怎么批改“我”的作文的?用直线画出。
• 批改得怎么样?用语句在旁边批注。
• “我”的感受呢?用曲线画出。
• 从中看出叶老是个什么样的人?1. 学生自学。
2. 四人小组交流。
3. 汇报。
4. 叶老先生做事一丝不苟、关心下一代,写文章写真话、抒真情。
相机讲述“春风拂面”(多媒体出示)师:未见其人,叶老先生就给“我”留下了这样亲切、温和的印象,那么见了面呢?叶老先生有何举动,又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下面学习第二部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件[1] 2
作家肖复兴简介 肖复兴,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 80余部。曾有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早恋》、 《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青春回旋曲》,报告 文学《和当代中学生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 信》。近著有《音乐笔记》、《音乐的隔膜》、 《聆听与吟唱》、《浪漫的丧失》、《纸的生命》、 《遥远的含蓄》等。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 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 《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 学课本。
•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 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 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以至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 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 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 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 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的懂 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 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的那个 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 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 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 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以至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 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
•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 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 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以至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 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
• 我感到意外:像叶老先生那样的大作家, 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 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了 不少。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完美版)
叶老先生是怎么为肖复兴修改作文的?
•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 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 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 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叶老先生是怎么为肖复兴修改作文的?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 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 《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 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改成 “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 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 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县“书 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 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
叶老先生是怎么为肖复兴修改作文的?
•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 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 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 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 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 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 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当我看到这样的作文稿,当我知道这 样的一位大作家为我修改作文时,我会有 什么感受?找一找课文中相关语句。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 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 子 愣住了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 密密麻麻,几页纸上 到处 是 动后增添的小字, 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为什么作者会“愣住了”呢?
为什么作者会“愣住了”呢?
1、作者自以为自己的作文写得很不错,没 料想到自己的作文竟存在着这么多毛病。 2、作者没料到震惊文坛的大作家叶老先生 竟会亲自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3、作者更没有料想的是叶老先生修改作文 会如此认真细致。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 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 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 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 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 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 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 得很。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教育文档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肖复兴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完整版
填空练习: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 ( )。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 我( )。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 我( )。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 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 么感受?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 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 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 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 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 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 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当过10年的小 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 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 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 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 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 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 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 离缩短不少。
从“握手”这一细节可以体会到叶老先生平易近人。
我们交流的很融洽,仿佛 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 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 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 着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 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不是……而是”写出了 叶老先生的真诚和平易近 人。同时也写出了叶老先 生亲切、质朴的品质。
肖复兴,1947年生,中国著名作家, 原籍河北沧州,现居北京,任《人 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 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当过大中小学教师, 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 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 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我真棒!
1.课文写了哪两件事?2.从课文哪些地 方能体会出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 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3.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4.你从 课文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文和修改作文的 方法?5.结尾作者说:“在我的眼前, 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在 文中起什么作用?6.课文为什么以“那 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字词,读通句子。
2、边读边给课文标上小节号,还 要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jiàn shān
cí
qià
hūn
推荐 余晖
删掉 楷模
动词
融洽 黄昏
huī kǎi
继续
一篇
推荐 删掉 黄昏
模模糊糊
眼帘 握手 客厅
燥热
融洽
册
刂
删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 :(1-5) 1963年, 叶圣陶先生帮肖复兴修改一 篇文章的事。
•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 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 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 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 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 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 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 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 我非常庆幸,自己有生以来第一 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 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 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 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 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 的。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 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 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 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 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而是 写了那一墙茂盛的、充满活力的爬山虎?
•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 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 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 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 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 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 我非常庆幸,自己有生以来第一 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 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 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 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 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 的。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阿丽腾桑,是和静县第四中学的一名双语教师。
此时我身后这美丽的景致便是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肖复兴笔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设计理念、教学过程等七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主要是帮助学生体会成长的过程,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本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两件事,刻画了叶圣陶先生认真工作、平易待人的人物形象。
在叶老家做客时,作者两次提及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
一是下午刚进院时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
二是黄昏时分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
两番景色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享受,表面是写景色之美。
实则把作者的心情写照暗藏在文字的背后,更让人回味悠长。
而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便是——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
二、学情分析由于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字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但是,对于双语班的学生来说,在本课的学习中要读出、悟出两处景和两件事的巧妙联系是个难点,怎样将爬山虎的生机美与叶老的人格美有机地融合起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便是我教学设计的意图所在。
三、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预设为:(一)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式诵读文章以自我探究和小组探究的方式领会文字背后更深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难点: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五、教法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确立了两条主体思路。
小学语文_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环节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浏览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我”和叶老先生的哪两件事?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指导书写(1)幻灯片出示11个词语。
指名读词语重点指导(曲线、春风拂面、堪称楷模)。
齐读词语。
(2)幻灯片出示2组词语:莫名其妙愣住意外春风拂面堪称楷模质朴思考:两组词分别写得谁?(3)讲解“删”的由来,指导学生“删”字要写的左宽右窄。
3、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与感知课文写了肖复兴与叶圣陶的哪两件事?(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出示“删”字由来:指导书写“删”字时,利用课件出示“册”的演变:再讲解“删”:写错了用刀子刮去,所以加个立刀旁。
这样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生字的理解、识记。
本环节设计为达到以下效果: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在读文中对文本内容有整体感知。
2、检查生字认读,通过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纠正读音,指导难理解的词语,为后面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3、指导书写,通过讲解“删”字的由来,让学生理解字义,熟记字形。
环节3 精读课文品味重点(一)学习“修改作文”部分默读1-5自然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生默读,交流预设1:拿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1、读句子,谈感受。
2、抓住词语“密密麻麻”“到处”谈体会。
3、出示叶圣陶修改的原稿,谈感受,1、出示“原稿”理解“密密麻麻”时,适时出示叶老修改后的稿:更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叶老修改的认真。
本环节设计为达到以下效果:根据教材特点,3、4自然段的教学不平均用力,而都有所侧重,教学也有详略。
1、第一处重在通过密密麻麻,结合出示叶《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学情分析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