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七章 (3)
毛概 第七章社会主义开放理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
状况(性质、水 平、发展要求)
生产关系 发展变化及其变 革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生产力
决定
推动 阻碍
适合 不适合
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脚和鞋的关系,是否适合,看脚是否舒服。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 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 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 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城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南模式)
80年代中后期,我国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异军突起,但它们有真有假,所谓“假”,即名为 集体所有,实为个人投资。到90年代,假乡镇企业纷纷摘掉“红帽子”,成为私营企业。真正 的乡镇企业纷纷倒闭。
这也暴露出公有制 不如私有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进入90年代,继乡镇企业纷纷倒闭以后,国有企业也举步维艰。不得不对 它们进行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有人说,是一场中国式的私有化运动。大量的国有资产被 私人占有。 国有企业改革,造成几千万的下岗工人。他们成为90年代社会不稳定因素。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中国解决
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 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
没有发展一切无从谈起
第二,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 力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 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2,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3,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4,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 部署。 5,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 6,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毛概课件第七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页
后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008年12月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3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 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页
后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决策的现实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未作出改革开 放的重大决策,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页
后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目的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 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 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 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 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 十七大报告)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 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页
后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有两面性:既有 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 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 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 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 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应模式化。对于苏联 模式: 第一,只有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 义制度。 第二,只有坚持正确的改革路线,才能维 护社会主义制度。
毛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革命:指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 态.中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最显著的特点是 采用暴力的手段. 体制改革:指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为巩固和完善现存社会制度而对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体制进行的变革.中心问题 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特点 是自我的完善.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 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 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 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 性变化。
1.为什么要改革?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由此加快了改革的进程。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历史进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 革的配合,因此,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
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也随之深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 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毛概第七章
南巡讲话--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 南巡讲话--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 --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 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 年初 先后到武昌 珠海、上海等地视察 等地视察, 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 讲话,通称南巡讲话。 讲话,通称南巡讲话。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 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 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 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 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 站在时代的高度, 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十多年改革 开放的经验教训, 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 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 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 进了一步。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 进了一步。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
“一年跨出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一年跨出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一年跨出温饱线
思考: 思考: 小岗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曾经 小岗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辉煌的小岗现在却落后了? 辉煌的小岗现在却落后了?
?
对内改革历史过程: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确立 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 提出。 提出。 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92年 月至2 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视 1992年1月至2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视 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发表" 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发表"南巡讲话 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毛概(7-12章)课后习题 考试范围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1.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2.目标任务:(1)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立足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特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
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全而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发展。
毛概第七章ppt课件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应遵循 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 任务决定的。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改变落后 的生产力,这就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 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 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 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 式和思想方式。
1、全面改革的历史
进程
我国改革始于20世纪 70年代末。首先是农 村改革。废除人民公 社制度、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发展 乡镇企业等。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 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 应,主要看它是否适 应当时生产力的要求, 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 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 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 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主要 矛盾和根本任务统 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主 要矛盾的途径是改 革。改革是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必由 之路。
教学重点
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 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3.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 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 点。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 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 会主义制度本身解 决社会基本矛盾的 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 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状况和性质的基 础上,进一步分析 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 和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只有社会主 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 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 展马克思主义。”
毛概第七章习题答案
毛概第七章习题答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A.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三大D.十五大2. 社会主义社会()理论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改的理论基础。
A.基本矛盾B.主要矛盾C.阶级斗争D.初级阶段3.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4.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A.革命B.改革C.自力更生D.艰苦创业5.在全面改革中,()是重点。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文化体制改革D.社会体制改革6.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A.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B.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C.社会主义强国富民之路D.执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四项基本原则C.引进、吸收和创新相结合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着的成绩是()A. 改革开放B. 快速发展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9.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A.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B.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D.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二、简答题1.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毛概 第七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的理论 P163-164
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的性质和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着矛盾 基本矛盾
毛泽东的矛盾学说
3、解决社会主义 基本矛盾的途径
4、两类矛盾学说 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P165
• 一是提出判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应还 是矛盾的新的标准。 • 二是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 产力的问题。 • 三是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 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 四是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 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原 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 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 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 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原则
• (1)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 (2)必须坚持“共同富裕” 。 • (3)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者的 辩证关系
•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 基础和前提; • 2、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 更生的能力; • 3、二者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
二、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开放
4、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 放 • 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三 个有利于”的标准: • 一是必须打破那种把某些并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 的、不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的东西当作社会 主义来固守的思想。二是决不能把那些合乎“三 个有利于”标准的、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 判定为姓“资”而拒之门外。三是不能把那些合 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本来没有姓“资”姓 “社”问题、既可以为“资”服务又可以为“社” 服务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不予吸收。 四是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在一定条件下和 一定限度内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可以为 “社”所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适度发展。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解答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毛概第七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毛概》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第七章思考习题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当时,我国政治局面混乱,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3)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这种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4)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毛概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共和国1912-1949
第一次鸦片战争,48只军舰和4千英军 打败了拥有4亿人口的大清帝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2万英法联军打败大 清帝国,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0万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焚毁圆明园。
变革努力:
1860-1894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5-1898维新运动:传播科学民主的启蒙运动 1905-1911立宪运动:大幅度行政改革计划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郑和7次下西洋,目的宣扬大明帝国国威;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向中国派出第一个外交使
团,无果而归。
主动开放
被动开放
主动开放
明中叶1500年前
1971年后
1840-1949
主动封闭
1840年前 康雍乾三代君主,英明有为,但是面对 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大转折, 却茫然无知,毫无准备,甚至采取错误的对 策,把门关上,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 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 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是 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 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 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 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 ,指出 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的途径是改革。
被动封闭
1949-1971前
“所请多与天朝体制不合,断 不可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辛亥革命
清王朝1840-1911
历史背景:
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19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 1900八国联军入侵
毛概课课件 第七章改革开放
想“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邓 小 平 理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结论
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 社会主义改革; 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 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 的社会主义方向。
为什么改革? ——改革的依据 怎样进行改革? ——改革的定位 改革什么? ——改革的内容 如何处理和改革相关的重大问题?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想“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邓 小 平 理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恩 格斯科学阐明了 人类社会基本矛 盾运动的一般规 律,但他们没有 分析社会主义社 会的矛盾问题。
邓 小 平 理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要 求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 而是判断改革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想“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邓 小 平 理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把 握两点: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 不能不问姓‘资’还是姓‘社’, 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 二是在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 施上,必须从抽象的姓‘资’姓 ‘社’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 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想“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邓 小 平 理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
想“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毛概整理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性质)1、改革开放的背景:(1)国内情况:“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国际环境: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2、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社会主义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社会的的矛盾问题:(毛泽东)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考: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二节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三节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什么要对外开放: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表现为(1)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即生产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2)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3)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毛概课后题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7.3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1、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改旗易帜。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
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方向。
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7.4 .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它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补充1 改革开放的原因和意义版本一原因:尽快摆脱我国当时的贫困落后状态。
尽快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克服封建弊端和左的观念影响。
更好的推进我国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意义1.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3.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4.改革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5开启了当代中国历史新时期实现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6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转变7推进制度建设与创新实现了由高度集权向民主法制的历史转变8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9扩大了对外交往与合作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版本二:1)改革开放的原因: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毛概理论知识点(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全面深化改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4.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
5.开放和改革的关系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和改革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起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6.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7.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依据一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三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四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毛概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改革开放的现实依据
❖ 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要作出实行改革开放 的重大决策?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 ’ 的教训 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 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邓小平
➢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与人 民内部矛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 论的丰富和发展:师承与创新
❖ 邓小平:“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 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当 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 了问题,还须知就此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
本章主要思考题:
❖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2、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包括哪些
内容? ❖ 3、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哪些挑战?应采取什么举措? ❖ 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哪几个重大关系? ❖ 5、为什么要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 6、我国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 7、我国扩大开放碰到哪些问题和挑战? ❖ 8、为了扩大开放,我们采取哪些对策?
国民经济到了崩溃 “文革”遗留下来的 粉碎“四人帮”后拨
的边缘
混乱现象极其严重 乱反正出现徘徊
世界范围内新科技 一批发展中国国家
革命蓬勃兴起
迅速发展
❖ 国内背景: ▪ 先看市民生活 ▪ 再看农民的生活
❖ 国际背景: ▪ 新科技革命 ▪ 美欧日经济实力 ▪ 中国差距
2018版毛概新教材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进入2005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制 定“十一五”规划的任务提上日程。
2018版毛概新教材第七章 科学发展 观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 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 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 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018版毛概新教材第七4章 科学发展 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还要看到,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 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放,加 快发展步伐;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 企稳回升;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 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 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 到新的发展阶段。
2018版毛概新教材第七章 科学发展 观
2.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 丰富。
2004年初,胡锦涛结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经验及时阐 发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
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总 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 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 识。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 意义。只有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基本实现现代化。”
毛概课件_第七章 第三节
• • • • • • •
重大事记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6、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 本路线提出 • 7、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 出 • 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确立
3、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 根本立足点。 第二,对外开放是提高自力更生 的手段。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与实行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对外开放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对外开放是不是意味全盘西化? 对外开放与发展民族工业的关系
对外开放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到目前为止,大金龙 产品已经外销到四十多个 国家,它仍然是迄今为止 将产品外销到欧洲地区的 惟一一家客车企业。
金龙客车在世界客 车博览欧洲展览会 (BAAV)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一家手机专卖店,售货小姐展示中国的 海尔手机。小至搪瓷盆、鞋油和服装,大至电视、卡车, 越来越多中国制造的商品已经融入非洲人的生活。
• 3.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 可以巩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并以WTO规 则为参照,有力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全和完善。 • 4.有利于扩大出口贸易。 • 5.有利于引进外资。 • 6.有利于激发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 • 7.有利于我国技术进步。 • 8.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 • 据国外专家估计,加入WTO,中国的GDP可 增长2~4个百分点。 • 9.有利于扩大就业机会。 • 加入WTO后,投资和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 大,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①答: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
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的出路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
②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的旧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③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④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⑤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3.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答案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日日夜夜和世界紧密联系着,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特别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时间,这样才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立足。
中国离不开世界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中国吸允着世界的“营养”。
春秋时期水稻的引入、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唐朝时期各国人齐聚长安等等。
到了近代,由于清王朝的腐败、闭关自守,使得中国落个挨打的被动局面。
此时的中国又引入马列主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灵活的运用了马列主义、发展了马列主义。
时代的呼唤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国始终在高速发展着。
有句话这样说:“笑看国际风云变换,风景这边独好。
”国际也高度赞扬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到中国投资。
中国为了让世界了解,大力开展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法制建设正在按着稳定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十二亿七千万的人民大众,社会风气明显改善。
在国际社会的挑战面前,拥有无限智慧的中国人为了引入“外援”已经做好准备。
们也准备着们明白: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离不开其他人的影响因素,一个组织想壮大,则需要其成员的统一努力,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激烈的竞争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走共同前进的道路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一、国内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国作为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从国际经济比较的角度来看,国现阶段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国际经济竞争力尚弱,但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程度相对较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国民经济对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的依存度逐年上升。
对外依存度较高而竞争力较低的不平衡状态使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自保护能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们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可能遇到一系列问题甚至威胁。
(一)外部不良因素对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运行体之中,经济的传导性和扩散性日益扩大。
随着国经济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既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也会接纳世界经济传递出的各种变量,外部的资源和市场对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不断加大;参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也隐含着巨大的风险,世界经济的波动会迅速影响到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各类不良因素也会迅速传入国内,构成猛烈的冲击。
(二)金融安全存在隐患。
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已高度重视金融方面的经济安全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的政策和措施。
但从长远看,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仍是经济安全诸问题中需予以重点关注的领域。
东亚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被迫接受一些对自己不利而且还不熟悉的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约束。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制定了符合自己需要的国际经济秩序。
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就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和惯例,在经济主权上作出某些让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遭到削弱。
随着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也将被迫接受一些由西方制定的、对自己不仅相当苛刻而且还不熟悉的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约束,在某些方面,要依照国际规则对经济管理方式、对外经济政策、法律规则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国制定经济政策和执行经济发展战略的自主性。
(四)产业结构和市场面对的冲击。
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里,国仍然属于国际分工体系外围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总体上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低层次产业为主导,与发达国家形成的主要还是垂直分工。
同时,由于国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相对较高,,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分布和外资来源国结构等方面又存在高度集中现象,使国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和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
二、世界经济环境给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为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空间更加广阔。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参与国际分工可以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本国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弥补本国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越深刻、越密切、越广泛,创造的新生产力也就越多,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一个基本前提和条件,使们有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主张实现东南亚联盟与国的经济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国吸收和借鉴国外文明成果、发展国经济的步伐加快。
(二)全球资本市场为弥补国资本不足提供了便利。
资金不足一直是阻碍国经济发展,影响现代化实现的瓶颈。
引进国外的资金,是解决国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经济全球化促使全球资本市场形成,加快资金在全球范围流动速度,为各国引进资本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性。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新的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使国际金融市场空前活跃,许多等待投资机会的资金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求最佳回报率。
这些情况的出现为国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提供了良机。
(三)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加速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在世界范围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浪潮。
发达国家集中力量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抢占全球产业结构制高点,同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国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
为中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来加速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四)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交流与传播为国吸引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机会。
科学技术在全球无国界的发展使任何国家、任何集团、任何个人都已经无力完全垄断和控制新技术的传播,即使能在一定时期控制和垄断科技成果,也不可能永远控制和垄断它。
本身已成为商品、可以进入市场买卖的科技成果最终会与一定的产业结合在一起,通过其自身的传递机制,扩散到全球,后进国家有可能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越过或缩短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各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扩大,贫困、疾病、文盲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答案二:(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国际形势: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