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三段六步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三段六步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中图分类号】g6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也随之深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单纯的计算机技能训练上升到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然而在新的理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探索具有新时代、新思想、有信息技术特色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拥有一支思想超前、业务精良、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在学校领导先进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实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组始终秉承继红小学“追求优质教育,实现主动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学校领导下强化教育科研动力系统,课堂教学活动着眼于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欣赏每一个学生,实现师生共同主动的发展,营造快乐的信息技术课堂。

一、“三段六步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我校于2000年开始在全校1—5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开设之初我们也和很多学校一样,只是将信息技术课当成计算机课来上,在课堂教学中以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主,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我校认识到,要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决不能只将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课,为此我校专门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对《纲要》进行学习、研究,

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培训活动,使信息技术教师在思想上得到了转变、观念得到了更新、意识得到了加强。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必须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网络教学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为此我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主题化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发现主题化教学虽然可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在教学的结构框架上是否有其稳定的特点呢,这样是否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教学行为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又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引导与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情感、道德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时有利于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骨干教师形成教学特色或教学风格。为此,我校于2010年开始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二、“三段六步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

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三段六步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

我们为什么将教学模式划分为三段呢,六步又是哪六步呢?“三段六步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是: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发现,首先,三段包括“尝试发现”、“探究形成”和“联想应用”,这“三段”这既是符合知识形成的过程(发生——形成——应用),同时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实践发现——研讨探究——联想求异)。

尝试发现:关于知识的发生(知识结论)让学生在实践(包括实验、操作、猜想、假说,即动手动脑活动)中来发现。

探究形成:关于知识的形成(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在探究中来进行。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内涵外延,从不同的角度、方法、渠道

去研究、探索。

联想应用:关于知识的应用在求异联想中实现,把知识结论应用到问题解决之中和应用于生活之中。

其次,“六步”是将“三段”进行了细化,在“三段”的基础上具体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板块。

创情质疑: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而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光要创设这样一个恰当的情境,还要适当的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与参与学习的热情。

情境的创设,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第三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

识内涵,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尝试解疑:当学生在情境中发现了问题产生了疑问,是直接告诉他答案呢还是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呢?答案的显而易见的,我们要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进行尝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进行尝试操作,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

交流提升:“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察各种理论、观点;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小组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讨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巩固形成: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学生经过探究、交流并一定能将知识内化,这就需要我们再一次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练习、消化理解。以便于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牢固和熟练的程度,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再现应用。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再次出现一个比较合适恰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练习、操作,强化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本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完成教学目标。创造应用:在《纲要》中明确指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就要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