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二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学课件-PPT专题 文言文阅读 8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学课件-PPT专题 文言文阅读 8

(⑧ )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并序》)
(⑤)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⑦)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⑨)
13
(四)乃
词性
用法
①表示承接
②表示范围的限制
副词 ③表示出乎意料
④表示判断
⑤表示递进
⑥表示第二人称 代词
⑦指示代词
释义 就,于是
仅,只 竟,竟然,却
(七)若
释义 如果,假如 你,你们,你的 像,如,好像 及,比得上 ……的样子
22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
内。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 (5)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 )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⑨ ) (⑧ )
7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③) ( ②) ( ①) ( ⑤) ( ④)
23
(八)所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人或
……的人,……的
事物
事,……的情况
②所+介词+动词,表示处所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一部分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一部分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二)一、(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教学课件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教学课件
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会汉初兴,以高祖之威灵,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卒其所以师,一虏不 可得见,况单于之面乎!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诚先于未然,即兵革不用而忧患不生。不然,一有隙之后,虽 智者劳心于内,辩者毂击于外,犹不若未然之时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书奏,天子寤焉,召 还匈奴使者。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有删改) (1)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卒其所以脱者,世莫得而言也。
(2)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1)当时,出奇谋的谋士、定大计的谋臣非常多,刘邦最终能脱身的原因,世上没有人知道,也没有 流传下来。(关键词:“石画”“所以”“脱”各1分,句意1分) (2)希望陛下在尚未发生祸乱和尚未爆发战争的时候稍微考虑治理的策略,从而遏制边境上就要萌生的灾祸!(关键 词:“唯”“少”“萌”各1分,句意1分) 【解题思路】 (1)石,大。“石画”指远大的谋略。“所以”指原因。“脱”指脱身。(2)“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少”是副词,稍微。“萌”指发生。 【参考译文】 建平四年,匈奴单于上书汉朝,请求明年到长安行五年一朝见天子之礼。这时哀帝正患病在身,因 而感到很为难,询问公卿,黄门郎扬雄上书规谏说:“我不敢追溯遥远的历史,谨以秦朝以来的史实说明这个问题,以 秦始皇的强大,蒙恬的雄威,仍然不敢窥伺西河,而是修筑长城作为边界。等到汉朝兴起之初,以高祖的威力和英明, 三十万汉军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当时,出奇谋的谋士、定大计的谋臣非常多,刘邦最终能脱身的原因,世上没有 人知道,也没有流传下来。孝武皇帝即位,设下马邑之权,想引诱匈奴主力深入,结果白白浪费钱财,使军队劳累,连 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更何况单于本人呢!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假如能事先防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89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89张
十三、归纳串记120个常用文言实词
考纲、抓方向、讲策略
以纲为纲
理解
考纲
分析 综合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没有 考试 大纲 不代 表考 试没 有纲
文言文知识储备
一、显性储备:直接涉及考题 1.一百二十个左右文言实词 2.十八个文言虚词 3.四种特殊句式 4.六种词类活用 二、隐形储备:影响到读文与答题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词性知识 4.句法分析
史书体例(2020年前命题基本在二十四史中)
客观题3道:断句、常识、 内容概述 主观题:翻译2句、简答题
甲卷
战国策 ·秦策 刘向 二
战国 策
国别体 史书
586
19
客观题3道:断句、常识、 内容概述 主观题:翻译2句
乙卷
说苑 ·贵德
刘向 说苑
杂史小 说集
608
19
客观题3道:断句、常识、 内容概述 主观题:翻译2句
2022文言文考试题型从叙事本末体到多样化
形式
含义
代表作品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 事的史书。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以国家为编排顺序代表作 品国别体记载史事的史书 。
《国语》(左丘明)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采用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 记叙史实。
《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2024届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教学PPT

2024届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教学PPT

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
• 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 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 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 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只 有“舟”的意义,而没有 “楫”的意义) • 去来江口守空船(只有 “去”的意义,却没有“来” 的意义)
• 1、语义相近 • 今又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 园:种树的地方。 • 圃:种菜的地方。 • 2、语义相反、相对 •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 不宜异同。
②表对象(对、向;给,替) ③表目的(为,为了) ④表原因(因为) ⑤表时间(在,当) (3)助词
表疑问、感叹、反诘等(呢)
所 (1)助词 ①“所+动词” (……的) ②“为……所”(被……) (2)名词(处所) (3)表概数(大概)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凭借(用来……的方法) ②表原因(……的原因)
以 (1)介词 ①表对象(把) ②表工具(拿、用) ③表身份(凭……身份) ④表原因(因、因为) ⑤表凭借(按照、凭借) ⑧表时间(在) (2)连词 ①表并列或递进
(而、又、而且、并且) ②表承接(而,或省去) ③表目的(来、用来、以致) ④表因果(……的原因) ⑤表修饰(而,或省去)
(3)副词(通“已”,已经) (4)动词(认为)
四、焉 (1)代词 ①第三人称(它) ②表疑问(什么)
(2)语气助词 ① (啊、呢、了) ②表停顿
(3)兼词(于是) (4)助词(然……的样子)
【双音节文言虚词】
1.不啻(不止、不亚于、无异于、至多) 2.比及(比至、逮至)(等到了) 3.得无(得亡、得微)(该不会、莫非、恐怕;能不) 4.而后(才、方才) 5.而况(何况) 6.而已(罢了) 7.否则(不然就) 8.何其(胡其、曷其、奚其)(为什么、怎么”;多么,怎么” ) 9.何况(表递进) 10.何如(若何)(怎么样、什么样) 11.几何(多久、多少” ) 12.可得(可得而、可得以)(可以、可能) 13.奈何(怎么,怎么办) 14.且夫(再说) 15.若此(如此、这样)

高考语文大一轮考点考法复习课件:专题文言文阅读PPT

高考语文大一轮考点考法复习课件:专题文言文阅读PPT
(4)表示比喻。如: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像翅膀一样) (5)表示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 畚) (6)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吾得兄事之。(像 对待兄长一样) (7)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当面)
2020高考语文大一轮考点考法复习课 件:专 题4.文 言文阅 读(共93 张PPT)
6.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令尹南辕反旆。(使……向南行)
7.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认
2020高考语文大一轮考点考法复习课 件:专 题4.文 言文阅 读(共93 张PPT)
(二)副词
1. 程 (1)轻微度:少、稍、略。 度 (2)加深度:愈、益、弥、更。 副 (3)极高度:最、极、甚、殊、太、至、绝、 词 特等。 2. (1)表总括:俱、毕、凡、皆、咸、举、悉、 范 尽、率。 围 (2)表仅限:但、唯、止、仅、独、徒、特、 副 第、直。 词 (3)表共同:共、同、并、相。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应试必备清单 应试基础必备
2020高考语文大一轮考点考法复习课 件:专 题4.文 言文阅 读(共93 张PPT)
700分综合 考法解析
➢综合考法1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综合考法2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综合考法3 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 ➢综合考法4 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 ➢综合考法5 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 ➢综合考法6 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 ➢综合考法7 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 ➢综合考法8 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课件(66张)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课件(66张)

解析 “太子由皇帝最年长的儿子充当”错误,太子是嫡长子。 答案 D
有关“官职沿革”的文化常识 1.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 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 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 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 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 大权。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 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较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 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 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 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 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3.年龄称谓 (1)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 (3)齿龀、龆龀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 (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
答:(×)“‘太子舍人’指太子的属官,与‘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意 思相同”错误,“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门客”。

精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8文言文阅读5文言文分析综合课件

精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8文言文阅读5文言文分析综合课件

优质课件
微点2 弄错对象 专题微评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 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 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 项。
优质课件
小题微练 【原文】(2018·广东中山市第一次模拟)初,(邹)浩除谏官,恐贻亲 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 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 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 【选项】C.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 前去探望友人。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 说话不涉及私事。 分析:“_杨__时__经__过_常__州__,__邹__浩__抱__病_前__去__探__望__友__人__”__有_误__,__原__文__“__杨__时__过_常__ ___州_,__往__省__之__”__,__是__杨_时__经__过__常__州__,__前__往_探__访__生__病__中__的__邹_浩__。__________
优质课件
【选项】A.好礼深谙用人之道,颇有见识。曾担任廉访府的参议,给 皇帝推荐官员人选,在培养太子、分封诸王、修筑城池、人才选拔的标准 等方面的建议,都得到了皇帝的赞许。
分析:“__分__封__诸__王__”_错__误__,__是__对__原__文__“__陕__西_重__地__,__宜__封__皇__子__诸__王_以__镇____ ___之__”_的__误__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课件
参考译文: 刘好礼(1226—1288)字敬之,是汴梁祥符(今开封市祥符区)人。父亲刘 仲泽,担任过金国的大理评事、许州同知(遥授:授予官衔,而不须到 任)。(金元之际)搬家到保定的完州(治今顺平)。刘好礼少年时就心有追 求,喜欢读书,能熟练使用蒙古语。元宪宗时被廉访府征召担任参议。宪 宗五年(1255),改到永兴府(治今河北涿鹿)达鲁花赤任职。至元元年 (1264),凭着担任侍仪廉希逸的推荐而被世祖召见,他在多件事上举荐人 才,合乎皇帝的心意(得到世祖的嘉许)。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复习 教学PPT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复习 教学PPT课件

(3)修禊:古代民俗,于___农__历__三__月__上__旬__的_“__巳__”__日__(_三__国__魏__以__后__始__固__定___ _为__三__月__初__三__)_(日期)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4)既望:过了望日后的XXX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 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农历每月的__X__X_X__日_为“朔”, _十__五__日__为“望”,十六日为“既望”,______最__后__一为日“晦”。 (5)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 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___斗_宿,就是 北斗七星,勺子状。__牛__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 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__当__他__夺__取__荆__州__,__攻__占__江__陵__,__顺__着__长__江__东__下__的__时__候__,__战__船__首__尾__相__ __接__长__达__千__里__,__旌__旗__遮__蔽__天__空__,__他__面__对__大__江__斟__酒__,__横__执__长__矛__吟__诗__,__本__来__ __是__一__代__的__英___雄__啊__,__可___如__今__又__在__哪___里__呢__?__(_得__分___点__:__“__方__”___,__当__;__ __“__下__”__,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攻__占__;__“__东__”__,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向__东__进__发__;__“__固__ __一__世__之__雄__也__”__,__判__断__句__;___“__固__”__,__本__来__;__“__而__今__安__在___哉__”__,__宾__语__前__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PPT (共21张PPT)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PPT (共21张PPT)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 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 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 “结发”指到了成年。
方法归纳: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 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 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练习
每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屈原)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应节而舞”中的“应”与“节”搭配,“应节”即“合 着节拍”,“应”可译为“随着、合着”。 “应对诸侯”中的“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 的位置,“对”为“回答”之意,故“应”可当“应答” 讲。 方法归纳: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 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 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 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三.(12分,每小题3分) (2004年浙江高考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 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 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 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 称君为能,日:“其言与我多合。” 又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 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 蛮?①,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 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日:“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 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 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 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 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日:“?侯②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 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 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⑥置杯焉 则胶:________ .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________ . 答案:①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兼词,于之 于之 ④助词,不译 ②助词,不译 ③
⑤兼词,于之
⑥兼词,
⑦代词,之
(五)“与”字用法辨析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 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 “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 ,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 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
[即学即练] 6.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 助句子的上下文)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其 . ① 能行古道 余嘉其 . 见重(被看重)如此 其 . ② 翼若垂天之云 其 .
答案: ①相同。 都作主语。 ②不同。 前“其”是代词, 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 译为“它的”。
“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 难道)说的是„„吧(吗)”。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 一人专 . . 心致志,惟弈秋之 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 . 至,思援弓缴而 射之。虽与之 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 知 . . . 弗若欤?曰:非然也 。 . (节选自《孟子· 告子》)
) )
④玉在山而 草木润,渊生珠而 崖不枯( . .
②A ③B ④A
(三)“其”字用法辨析 1. “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 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 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 “他”“他们”,作主语;译为“他的”“他们的”, 作定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微课4古代诗歌八大题型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微课4古代诗歌八大题型课件

3.常见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4.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 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 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 落之意。 D.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言外之意是: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美好的 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如此为何还留滞他乡呢?
2.常见意象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 浮萍、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3.常见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 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 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 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浑。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 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解析:选 D “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错误,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ppt2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ppt2

6.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 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 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 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 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对于虚词的考查,除了单独设题外,翻译句子也有所涉及。
方法突破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六种技巧 1.语境推断法 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 解题。用“焉”作例子来说明。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文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 会)在那里兴起”。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 那里兴起”。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语境是交代写文章 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
课案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 义和用法
学习目标
分类点拨
学习目标
1.梳理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了解高考对文言虚词的 考查特点。 2.熟练掌握文言虚词试题的解题方法。
分类点拨
“常见文言虚词”,即以考试说明中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 重点,它们都是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应掌
握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作者所写的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焉”用在疑 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句中,是语气助词。

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课件_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8-2

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课件_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8-2
学案2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
地位低贱 像 宠幸 疏远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名词作动词,砍柴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
形容词作一般名词,远方,指郑国 形容词作一般动词,穷尽,走到头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
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 名词作动词,嫁给 形容词作名词,志趣、爱好
名词作动词,客居
类 别
内涵阐释
举例
通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 用 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 字 个,也可以写那个。
“邹忌修八尺有余 ” 中“有”通“又”。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 假 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 “旦日不可不蚤自 借 可以借代。假借字中 “本有其 来谢项王 ”中“蚤” 字 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 通“早”。
出。
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
古 今 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分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 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 ,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 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
另几个概念。
“至莫夜月明 ”中“ 莫”通“暮”; “澭水暴益 ”中“益” 通“溢”。
C
C
B
类型
语素 意义 相反
语素 意义 相关
赋税 去世
因袭
改变、降低 产业 优点
却喜好周济他人的急难,即使财力不足,仍然尽力而为。
谢谢观看!
父兄 兄长 公姥 婆婆
送给 恭敬 任副总管
服用
登记 主管
登门拜访 亲近
敬爱兄长 一向、向来 等到 授予官职
人;造成;结党营私 竭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456 78
升任礼部侍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 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 因此不遗漏人才。韦陟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 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 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 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布衣他也以礼相待。
(节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123456 78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 乎
√/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 乎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 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 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 慷慨,士皆陨泣。
123456 78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 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 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
/涉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 乎 解/析陟慨联然系曰上/命下当文尔,/明其晓敢文逃段刑是/ 有关州里豪杰劝说韦陟逃跑的一段话。根据动词“遁 D去.昔”张表顺说承被关窜系/匿,陈进氏行以断免句/今,排若除诏A书、下D/两谁项敢。庇而公虚/愿词公“乘其扁”舟表遁示/反去问事,宁排乃除出B/不项亦。美 乎
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
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
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解析 “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错,皇帝没有劝阻 韦陟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
123456 78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六类形体。 B.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
职不同。 C.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也可以指其
限时综合训练二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
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 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涉叹曰:“盛德遗范,尽 在是矣。”
123456 78
参考译文 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
东阁祭酒。韦陟风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 守丧,由于父亲因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 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
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 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 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 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123456 78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 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 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 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 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123456 78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译文:_韦__陟__允__许__考__生__自__己__通__报__所__擅__长__的__学__问__,__先__就__考__生__擅__长__的__方__面__考__试__,__然__后____ _再__按__照__常__规__考__核__,__因__此__不__遗__漏__人__才__。_ 解析 “工”解释为擅长,“已”解释为然后,“材”解释为人才。 (2)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译文:_皇__帝__一__向__听__说__韦__陟__的__名__声__,__想__要__倚__重__他__做__宰__相__,__到__这__时__韦__陟__来__凤__翔__有__所__拖__ 延__,__皇__帝__怀__疑__他__有__观__望__之__意__,__只__授__任__他__御__史__大__夫__。____ 解析 “雅”解释为一向,“倚”解释为倚重,“除”解释为授任。
他地方。 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
宰万物。 解析 汉字形体类别还有甲骨文。
123456 78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
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