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5个著名典故

合集下载

诸葛亮主要故事10个

诸葛亮主要故事10个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聪明、机智而闻名,善于用兵。

他的著名典故有以下几个:
1.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上山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2. 草船借箭: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用草船借来曹军的箭。

3. 火烧赤壁:诸葛亮和周瑜联手,用火攻打败了曹操的大军。

4. 空城计:诸葛亮在城中空无一人的情况下,利用心理战术吓退了敌军。

5. 七擒孟获:诸葛亮七次抓住并放走南蛮王孟获,最终使他心服口服。

6. 六出祁山:诸葛亮为了恢复汉室,六次出兵攻打魏国。

7. 挥泪斩马谡:诸葛亮因为马谡失街亭而挥泪斩了他。

8. 木牛流马:诸葛亮发明了一种叫做“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用于运送粮草。

9. 借东风: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预测到东风的到来,并借助东风发动火攻。

10. 七星灯:诸葛亮在五丈原临终前,点亮了七盏灯,以表达自己的心愿和遗志。

诸葛亮的著名典故有哪些

诸葛亮的著名典故有哪些

诸葛亮的著名典故有哪些
1.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卧龙岗诸葛亮躬耕之地,邀请诸葛亮出庐帮助自己成就江山大业;
2.草船借箭: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三天之内准备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在大雾之日,便借子敬草船,曹操因雾而中埋伏,从而使战斗反败为胜;
3.隆中对:东汉末年,刘备与诸葛亮面谈江山大业,分析天下形势;
4.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国刘备去世后,昏晕无能的刘禅继位,在第二次北伐前夕,诸葛亮给后主刘禅写《出师表》来表示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态度。

有关诸葛亮的典故

有关诸葛亮的典故

有关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的十个经典故事:1、三顾茅庐;2、火烧博望;3、火烧新野;4、舌战群儒;5、智激周瑜;6、草船借箭;7、祭七星坛借东风;8、空城计;9、七擒孟获;10、六出祁山。

1、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

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逃往荆州依附刘表。

徐庶和司马徽见他一心爱才,就向他举荐一个人,此人就是人称“卧龙”的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火烧博望曹操一心想平定江南,这一日聚集文武,商议南征。

徐庶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得之便如虎生双翼;夏侯惇不以为然,向曹操请命,要生擒刘备,活捉孔明。

曹操大喜,命夏侯敦为都督,于禁、李典、韩浩为副将,统兵十万,进军新野。

诸葛亮被刘备拜为军师调兵遣将,命赵云为前部将,诱敌入博望坡;派关平、刘封备足引火之物,在博望坡等候,初更兵到即可引火;请刘备引军为后援,敌军一到即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再回军掩杀;亮本人与糜竺、糜芳引军镇守新野县城。

关羽、张飞和众将初次见孔明用计,均疑惑不定。

夏侯惇与副将于禁、李典率军来到博望。

赵云出战,诈败而走。

刘备引兵接应,也弃营而逃。

关于诸葛亮的十个典故

关于诸葛亮的十个典故

关于诸葛亮的十个典故
1.草船借箭:诸葛亮在战争中用计谋,借来了大量箭矢,成为了战争的胜利保障。

2. 空城计:诸葛亮在战争中用计谋,用空城计欺敌,最终获得了胜利。

3. 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次拜访刘备,最终说服他接受自己为军师,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

4. 七星灯:诸葛亮制造了七盏灯,用于预测天气,成为了古代气象学的代表之一。

5. 草庐三顾:诸葛亮在草庐中接待了周瑜,让他下定决心与曹操联手,最终获得了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6. 木牛流马:诸葛亮制造了木牛流马,可以在无风无波的情况下移动,成为了古代机械工程的代表之一。

7. 赤壁鏖兵: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以火攻欺敌,最终获得了胜利。

8. 竖犬伏兔:诸葛亮在战争中用计谋,利用敌军的虚张声势,最终获得了胜利。

9. 凤雏岗:诸葛亮在凤雏岗与曹操发生战争,用计谋战胜了曹操,成为了古代军事策略的代表之一。

10. 立木为誓:诸葛亮在三分天下的战争中,与曹操以立木为誓,最终获得了胜利。

- 1 -。

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典故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典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你知道经典的典故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1吃瓜留子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

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

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诸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

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

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

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

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

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

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

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 诸葛亮死后,司马炎打下天下当了皇帝。

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

有一天,司马炎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

在金殿上,司马炎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

司马炎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

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

土兵们把信递给炎,炎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

”炎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

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炎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

把桌椅砸得粉碎。

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

关于诸葛亮的著名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著名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著名故事导语:“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相关材料,欢迎阅读,谢谢!【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诸葛亮早年在南阳隐居。

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

他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相关典故】吃瓜留子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

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

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诸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

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

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

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

有关诸葛亮的典故4个

有关诸葛亮的典故4个

有关诸葛亮的典故4个
1. 悬壶济世:诸葛亮害怕军营内有疾病而搞“悬壶济世”,用鼓空悬挂壶,壶内放药老乡喝空壶去病。

2. 决海断河:诸葛亮在定军中把自己的技术用处淋漓尽致,著名的“决海断河”,采取闭关锁国、构筑决堤、疏通水利等措施,最终解决了抗击外来侵略的难题。

3. 诸葛青蒿:当三国形成的初期,吴国食物枯竭,黄巾军外来入侵,诸葛亮在吴下苏武山,让农民补偿地、种植茶叶和青蒿,用茶叶和青蒿换取粮食,救了诸多吴国百姓。

4. 称象披麻:诸葛亮招降太史慈,让他骑着一只象,被称为“称象披麻”。

太史慈披上麻被,骑上象出站,军队安定,有力地消灭了诸葛亮的对手。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典故成语是我国语言的瑰宝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成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典故篇一:锦囊妙计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典故篇二:火烧赤壁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着名的以少胜多的军事战例,这其中,三国时候的“火烧赤壁”在民间流传最广,因为其间包含了许多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典故。

鲍元二世纪末,中央集权政府东汉衰落,经过长期的军阀溷战,曹操、刘备和孙权分别占据了中原、巴蜀和江东地区,而曹操的势力最强大。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打败刘备,占领了军事重地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迫使刘备退守夏口(今湖北汉口)。

曹操妄想一举消灭刘备,同时吞并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区,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

当时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从江陵(今属湖北)沿江东进,直逼夏口。

孙刘联军五万人逆流北上,双方在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相遇。

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初战失利,于是曹操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吃了败仗,便任命投降的荆州将军蔡瑁和张允训练北方士兵学习水上作战,初见成效。

为孙权统兵的都督周瑜担心曹军在蔡瑁、张允的训练下,学会水上作战,于是巧妙地使用离间计,曹操中计上了当,误信蔡瑁和张允是潜伏在曹军的奸细,将二人杀了。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或典故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或典故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或典故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卧龙先生”。

他的智慧和才华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典故也流传至今。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典故:
1、三顾茅庐:描述的是刘备三次亲自到诸葛亮隐居的茅庐中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这个典故传递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草船借箭:讲述诸葛亮凭借智谋,巧妙地从敌人那里获取资源,展现了诸葛亮的战略智慧和胆识。

3、火烧赤壁: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联手,用火攻的方式大破曹军,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4、七擒孟获:描述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放他,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显示了诸葛亮的仁德和军事才能。

5、木牛流马: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用以解决蜀汉山路崎岖、运输困难的难题,展现了诸葛亮的创新精神。

6、舌战群儒:描述诸葛亮在东吴以一己之力,通过辩论击败众多大臣,成功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事迹。

7、智者千虑:源于《晏子春秋》,但后世常与诸葛亮联系起来,强调再三考虑、精准判断的智慧。

8、鞠躬尽瘁:原出自《三国志》,后来演变为成语,形容竭尽全力、不辞辛劳的精神。

这与诸葛亮“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相契合。

9、足智多谋:形容人善于谋划和用计,通常用来形容诸葛亮般聪明且有策略的人。

以上是部分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典故,它们都凝聚了诸葛亮的智慧和精神。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教训。

关于诸葛亮的典故

关于诸葛亮的典故

关于诸葛亮的典故 诸葛亮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诸葛亮的典故 14 则,欢迎大家阅读!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 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 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

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 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 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 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 旷世济民 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 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

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 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

翼德可引一千 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 之。

关平、 刘封可引五百军, 预备引火之物, 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 至初更兵到, 便可放火矣。

”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 引一军为后援。

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 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

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 即回军掩杀。

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

”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 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 第一功!” 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 野呆不了, 就留下空城, 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 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典故

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典故

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典故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

他的才华、智慧和谋略令人叹为观止,与他有关的历史典故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些。

一、青梅煮酒论英雄在诸葛亮还是一个无名士子的时候,他曾经在桃园结义时结识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

在一次喝酒的时候,诸葛亮表现出了自己的才华,他首先拿起青梅,掷地有声地说:“我把青梅放在酒里,它就变成了酸的,如果我们能喝一杯酸酒,就能够避免让天下人笑话我们三个人轻率,没有事先商议就要组成联合军攻打董卓。

”之后,他为大家讲解了如何用智慧和策略战胜强敌。

这次对话被后人称为“青梅煮酒论英雄”,成为了著名的历史典故,也彰显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

二、借东风当刘备率领军队进攻东吴时,他陷入了无法前进的尴尬境地。

这时候,诸葛亮想到了一条神机妙策,通过借东风,让船只顺利前行,最终成功击败了东吴军。

这一战被后人称为“赤壁之战”,而诸葛亮的“借东风”策略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战术。

三、草船借箭在同样的情境下,当刘备的军队面对敌人的强大箭雨时,诸葛亮也有了一条巧妙的计策——借助草船借箭。

在诸葛亮的指挥下,他们将船队装上草做的人偶,然后冒着敌人的猛烈攻击,顺利地完成了进入敌方阵地并借出了箭的任务。

最后,刘备的军队趁机反攻,最终摧毁了敌人。

这项伟大的计谋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战术,也让诸葛亮更加广为人知。

四、空城计在诸葛亮统治下的益州时期,他面对敌方军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策略:空城计。

他下令,将城内门户敞开,紧闭房门窗户,让兵马藏在城墙内,敌方军队来袭时,发现城内空无一人,认为诸葛亮已经退守,不再前来攻城,放弃了进攻。

这项策略成功地保卫了益州,也成为诸葛亮最著名的将略之一。

五、八阵图在历史上的巨阵之中,以八卦阵为首。

诸葛亮创造了一种八阵图,可分别以八个方位阵列兵马,每个方位各有一人带领,互相配合,可以袭击敌军、迷惑对手。

这八种布阵方式皆可攻可守,十分巧妙,被誉为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奇妙之作。

关于诸葛亮的十个典故

关于诸葛亮的十个典故

关于诸葛亮的十个典故
1.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次拜访刘备,以劝其投奔刘表。

2. 诫子书:诸葛亮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诫子书》,其中提到了许多人生道理。

3. 七擒七纵:诸葛亮为了挑战魏国名将张郃,设计了七擒七纵的计谋,最终成功地将张郃擒获。

4. 草船借箭: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计谋,奇袭魏军,使得曹操大败。

5. 木牛流马: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是一种机械运输工具,可以加快军队的行军速度。

6. 空城计:诸葛亮在对付司马懿时使用的空城计,让敌军惊恐不已,最终取得了胜利。

7. 合纵连横:诸葛亮提倡的合纵连横的策略,使得各个诸侯国之间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外敌。

8. 祭黄天:诸葛亮每年都会祭黄天,以祈求天命之力帮助自己的事业。

9. 神仙姓刘:诸葛亮在刘备的帐下,曾经说过“神仙姓刘”,意思是天命所归,刘备会成为天下霸主。

10. 辞官归隐:诸葛亮在武侯祠宣布辞官归隐,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隐士。

- 1 -。

诸葛亮历史典故20个

诸葛亮历史典故20个

诸葛亮历史典故20个诸葛亮可是咱中国历史上超有名的大智囊呢!今天就来唠唠他的20个历史典故。

1. 三顾茅庐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那可是不辞辛苦,三次跑到诸葛亮住的地方去请他。

就像咱们现在追心仪的对象似的,不达目的不罢休。

这刘备也真是有眼光,知道诸葛亮是个大宝贝,能帮他成就一番大事业。

2. 隆中对诸葛亮还没出山的时候,就在隆中这个地方,给刘备分析天下大势。

他就像个超级预言家,把各方势力看得透透的,告诉刘备该咋发展,往哪发展,就像给刘备画了一张超级详细的创业蓝图。

3. 初出茅庐诸葛亮刚出山就火烧博望坡,把曹操的军队打得屁滚尿流。

那时候的他就像一个刚入职场就大放异彩的新人,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原来这个年轻的书生这么厉害呢。

4. 舌战群儒曹操大军压境,刘备这边要联合东吴。

诸葛亮就跑到东吴去,跟那些东吴的谋士们辩论。

一个人对一群人,他还能说得头头是道,把那些人辩得哑口无言。

这就好比一个学霸在一群学渣面前秀知识,太牛了。

5. 草船借箭周瑜想为难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呢,一点不慌,利用大雾天,开着草船去曹操那边“借”箭。

这一招真是绝了,不仅解决了箭的问题,还让周瑜吃了个哑巴亏。

6. 借东风赤壁之战的时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诸葛亮就像个神仙一样,能算出啥时候来东风,然后就靠着东风,一把火把曹操的舰队烧得精光。

这在当时可把大家都惊到了,感觉他好像能掌控天气似的。

7. 智算华容曹操赤壁战败后,诸葛亮算准曹操会走华容道,还故意安排关羽去守。

他知道关羽重义气,肯定会放走曹操。

这一招也是充满了智慧,既卖了关羽一个人情,又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8. 三气周瑜诸葛亮和周瑜那可是斗智斗勇。

他三次把周瑜气得够呛,最后周瑜被活活气死。

不过呢,这也说明诸葛亮的智谋实在是高,周瑜碰上他也只能自认倒霉。

9. 七擒孟获诸葛亮南征的时候,对孟获是七擒七纵。

这可不是他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而是为了让孟获心服口服,彻底收服南方。

这种胸怀和气度,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故事一、七擒孟获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

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

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吧。

”诸葛亮流着眼泪,哽咽着说:“我怎敢不尽心竭力,报答陛下,一直到死!”刘备把小儿子刘永叫到身边,叮嘱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

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

没料到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雨、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雍闿(音kǎi),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

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

经过雍闿的煽动,牂柯(音zāngkē,在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县东南,巂音xī)部族酋长高定,也都响应雍闿。

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丢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诸葛亮着急呢?可是,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

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稳住了这一头;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

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

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音sù)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

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

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开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

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以后还是要闹事的。

我听说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攻城是次要的。

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够一劳永逸呢。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诸葛亮,一个堪称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智慧和谋略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诸葛亮的历史典故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典故,带领读者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智慧和卓越。

一、火烧赤壁诸葛亮和曹操是那个时代的两位杰出人物,他们之间的战争堪称史上最著名的决战之一。

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诸葛亮的火烧赤壁计。

曹操率领强大的军队进攻孙刘联军,孙权和刘备派遣周瑜和诸葛亮共同应对。

诸葛亮提出了火烧赤壁的计策。

他提议在战船上搭建木制桩群,引诱曹操军队使用火箭攻击,然后借风助火点燃曹操的战船。

最终,曹操的战船被大火吞噬,他不得不败退。

这个典故中展现了诸葛亮出色的战略眼光和计划能力。

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并且能够善用环境条件,成功地达成了战争的目标。

二、空城计诸葛亮的智慧和机智在“空城计”这个典故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南征时,诸葛亮带领军队平定了蛮夷的叛乱,回到成都,他察觉到魏国大军即将来袭。

诸葛亮立刻下令城内禁止宵禁,并安排了军队从城外退走。

当魏军攻至城下时,他却独自一人登上城墙,并敞开守城大门。

魏军疑惑不解,怀疑有诸葛亮的埋伏,于是纷纷退兵。

这个典故揭示了诸葛亮机智的一面。

他利用魏军的恐惧和疑虑,成功地用空城计让敌人退兵。

这展示了他出色的心理战术和应对能力。

三、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诸葛亮在与蜀国对立的东吴国君主孙权交战时所采用的计策。

当时,孙权问诸葛亮如何解决箭矢不够的问题。

诸葛亮回答说,他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箭矢,只需要借用孙权的船只。

孙权疑惑地问:“你如何通过草船来运送箭矢?”诸葛亮淡然回答:“敌人并不会怀疑船上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借用草船运送箭矢。

”孙权信任诸葛亮,最终草船借箭成功。

这个典故展示了诸葛亮对战争细节的精准把控能力和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

他能够巧妙地应对复杂的局势,并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诸葛亮的七擒七纵除了军事计谋,诸葛亮的谋略也常常体现在政治斗争中。

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

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10、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9、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有关诸葛亮的著名典故

有关诸葛亮的著名典故

有关诸葛亮的著名典故清朝时期,诸葛亮被誉为“三国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策士”。

他凭借着出色的战略技巧和一流的战术谋略,带领蜀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为三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自古以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军事能力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了许多典故,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现代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最著名的一次典故发生在诸葛亮统领军队时,当时他要渡江过江,可是江面上有众多敌人,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他的副官郭嘉帮助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建议用“荆轲刺秦王”来形容。

这句话意思是说,即使面对敌方的众多兵力,也要坚决的攻破防线而前进,像荆轲刺秦王那样勇敢的打开一条出路。

诸葛亮一意孤行,勇敢地采纳了这个建议,在短短的两天里,他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建造了一座大桥,这座大桥使他率领的军队得以过江,最终打败敌军,实现了一场胜利。

另一个典故发生在诸葛亮晚年,当他担任三国联盟统帅时,他仍然被视为储备的贤者,他被认为拥有宝藏,可以拯救三国联盟。

于是,人们请诸葛亮给出他“宝藏”里面的宝贵物品,但是诸葛亮拒绝了,他说宝藏里面只有“学习”和“勤奋”。

对此,他进一步解释说:“学习也就是我在穷年累月中研习实践的军事技术;勤奋也就是我在黑夜里熬夜研习,不怕辛劳,披荆斩棘前进的行动。

”这句话深刻地表明了诸葛亮辛勤的学习和努力,以及他完成伟大的胜利的奋斗精神。

最后,有一个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这个故事就是诸葛亮在28岁时,经过激烈的思考,终于悟明“兵法”之真谛,后来他用这种“兵法”带领蜀国取得了多次胜利。

这个故事说明,在困难之际,只要把自己的理智放在第一位,就可以走出困境,实现胜利。

不知不觉,有关诸葛亮的著名典故,从古至今己传递了二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里,诸葛亮的努力和智慧无时不在启发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我们完成意志,勇往直前。

借此,诸葛亮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伟大的贡献,引领我们勇往直前,追求理想,实现成功。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5篇【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诸葛亮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诸葛亮明显具有疏离政治的隐士心态,认识了这一点,有关“三顾茅庐”的一些争议与困惑便可基本得到澄清。

【关键词】诸葛亮;隐士;三顾茅庐【作者简介】王猛,文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三顾茅庐”成为礼贤下士的代名词,实与《三国演义》的敷衍之功有关。

但关于三顾的具体细节存在颇多难以索解的困惑,一直以来可谓聚讼纷纭。

如故事的原型依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的说法,就与当时史料《魏略》、《九州春秋》的记载相龃龉。

笔者认为,如果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层面——隐士文化的角度,对诸葛亮出山前的心态进行分析,也许不难透视出这一历史插曲的真实一面。

进入历史视野的诸葛亮往往被视为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形象,因而其出山前作为隐士的身份相对暗淡而很容易被研究者忽略。

实际上,“隆中对”之前的诸葛亮具有明显的隐士心态,其身份也有相当的隐士色彩,这是由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与诸葛亮隆中的小环境及其个人经历决定的。

首先,中国特有的隐士文化对传统士大夫阶层影响甚大,甚至渗透进其心理、人格的深层。

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共通的文化结构是隐士文化滋生的土壤:道家讲究清虚自守,高蹈避世,追求独立人格、完善道德,隐士文化色彩最浓厚,不过他们虽避世而不完全出世,如庄子的眼冷心热⑴;儒家入世进取,但发轫期就有希冀超越世俗的一面,正与道家避世相通。

孔子云:“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⑵,“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⑶。

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⑷。

原儒很早便为后来的士大夫们设计了进退之道,即仕隐之道:当他们心中信奉的道统与外在政治权力的势统发生矛盾(“邦无道”)时,便独善其身,思想上由儒入道,去做高蹈的隐士,否则便会走上仕途,甚至出将入相,兼济天下。

这种儒道二元共通的文化格局,由于现实中道统与势统之间存在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决定了很多士大夫思想上常常出入儒道,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会因此分化出新的社会身份——隐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5个著名典故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一):初出茅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

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我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留意谨慎旷世济民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二):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

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

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

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三):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

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

诸葛亮自我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

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四):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五):舌战群儒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

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

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

才有之后的赤壁之战。

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六):火烧博望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能够埋伏军马。

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

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

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

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

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

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

”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七):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

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

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

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

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

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八):挥泪斩马谡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

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推荐,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

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

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职责。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军纪严明,以身作则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九):孔明巧布八阵图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

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

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

”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

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智激周瑜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

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

”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

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

操必班师矣。

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一):六出祁山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我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

但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

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我率部回师。

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

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

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

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

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

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

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

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

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

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意志坚定性格倔强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二):祭七星坛借东风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

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我在坛上做法。

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

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三):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如鱼得水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麽才学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麽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我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我事业发展的环境。

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四):星落五丈原次曰,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

待我功成之曰,即当归隐。

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后日本诗人土井晚翠拿这句诗作题目,咏叹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五):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淡泊明志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我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

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

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六):七擒孟获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

我料敌人必算吾于林木多处埋伏,吾却空设旌旗,实无兵马,疑其心也。

吾令魏文长连输十五阵者,坚其心也。

吾见盘蛇谷止一条路,两壁厢皆是光石,并无树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马岱将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

吾又令赵子龙预备草车,安排于谷中。

又于山上准备大木乱石。

却令魏延赚兀突骨并藤甲军入谷,放出魏延,即断其路,随后焚之。

吾闻:‘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

’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

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众将拜伏曰:“丞相天机,鬼神莫测也!”孔明令押过孟获来。

孟获跪于帐下。

孔明令去其缚,教且在别帐与酒食压惊。

孔明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

却说孟获与祝融夫人并孟优、带来洞主、一切宗党在别帐饮酒。

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

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

公今可速去。

”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

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以德服人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七):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七擒七纵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

当时南中地区(此刻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

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

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

他游说孟获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

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向把孟获捉了七次。

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

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先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

「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

「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