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二十篇
(精选)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有答案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南京)现代散文阅读惊叹,由“吁”到“芋”冯杰在我们北中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你就是把全部的龟片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这个小小的“芋”字,文字比它本身走来得要更晚一些。
我开始把它的来历想象成一出乡村传奇:最早,是在很远的一天,我们北中原的先民在田野或荒无人烟之地苦旅,忽然,看到了那种未曾见过的大叶子,于是,发出惊叹的语气词﹣﹣“吁.!”米豆的批注①:“吁”这个感叹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哇”,朗读时声音可以由低到高再到低,而且拖得较长,是一种惊叹的语气。
再于是,这种植物就开始叫“芋”了。
这就是它的来历。
当然,还得给汉字戴上一笠遮雨的草帽。
中国汉字有个规律,凡带草字头的,都是绿颜色的汉字,能发芽的汉字,能种下的汉字。
这是我赋予这种植物诞生记的小引子,自然是禁不起推敲的。
我只不过想用文字把它打扮一下,好让芋穿着一面面大绿叶子出场而已。
芋因充满乡土情结而可入画。
我是首先看到齐白石画的芋叶,其后,才看到真芋的。
在一方小小的邮票上,那芋的肥大枝叶几乎延伸到方寸之外了。
滴下的露水,正在深浅分明的墨叶上流淌。
一边,还有两只歌唱秋风颂的蟋蟀。
初春,母亲常常会在集市上买些小芋头。
大的煮熟,让我们蘸着小碟子里的白糖吃。
小的也不丢,留下来。
我看到一小筐里放着一堆小芋头,一个个顶着绿芽。
原来母亲要种。
米豆的批注②:母亲种小芋头,可能是想把喜欢的稀奇食物留在一家人的生活里吧。
芋头开始在院子里发芽,抽枝时还要随着培土。
等到长大时,芋的风姿有点像陆地上生长的荷叶,大叶子在晚风中缓缓摇曳。
有串门的人也“a.吁.﹣﹣”:“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中国的芋头可能要数广西荔浦芋头最大最好。
据说过去都是“贡品”。
母亲生前,我们全家坐在一起,看过那个关于刘墉的喜剧,荔浦芋头作为角色在里面出场过。
那时,曾有黄昏里开心的笑声。
有一年,我随一个旅行团到过荔浦,专门在一个小火炉前买过一个,双手捧着,边上车边吃,干,面,掉粒,惹得一车人看我的贪相。
(精选)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练习题及答案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吴燕京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
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
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
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
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海底两万里(节选)这是一个人,一个活人,一个印度人,一个采珠人,一个可怜的家伙。
我想,他在采球期到来之前便赶到了这里。
我看到,他的小船便停泊在距他头顶几英尺的海面上。
他不断潜入海水中,()又浮上海面。
一块被砸成小面包一样的圆石夹在他的两脚之间,一根绳索一站系着石头,一端系在他的小船上,这样可以使他迅速潜入海底。
这便是他全部的采珠工具。
他潜入海底大约5码深的地方,()跪下来,将顺手抓到的珠贝塞入他的网袋。
他浮出海面后,将网袋里的螺贝倒在船上,然后夹起石头,再次潜入海底进行采珠作业。
他的整个采球过程只不过三十秒钟。
……我仔细观察着他,他的工作非常有规律,在半个小时之内,没有任何危险威胁到他。
()地,我开始习惯这种有趣的采珠工作。
(),当这个印度人正跪在水底的时候,我看到他做了一个惊恐的姿势,然后站起身,用力向上一跳,试图返回海面。
很快,我便明白了他的恐惧。
一个巨大的黑影出现在这不幸的采珠人头顶。
那是一条巨大的鲨鱼,它的眼睛放着光,张开大嘴,正斜向采珠人冲来!我吓得目瞪口呆,甚至一动都不能动。
这个贪婪的猛兽,用力摇了摇尾巴,然后径直向印度人扑去。
采珠人向旁边一躲,避开了鲨鱼的大口,但是却没有躲过鲨鱼的尾巴,因为鱼尾正好打在他的胸部,将他翻倒在海底。
这可怕的一切不过是瞬间发生的事情。
鲨鱼转身返回,翻转脊背,准备一口将印度人咬成两段。
正在这时,我察觉到蹲伏在我身旁的尼摩船长突然站起身来,然后手持短刀,奋力向那头怪物冲去,准备迎面与它决战。
正在鲨鱼要将这个不幸的采珠人咬为两段的关键时刻,它发现了新的敌人,因此立刻翻转身体,猛地冲向尼摩船长。
我至今仍能看到尼摩船长当时的姿态。
他蹲伏在那里,带着令人钦佩的冷静等待着那头巨大的鲨鱼。
当鲨鱼冲向他的时候,他异常矫捷地跳到一旁,躲过了鲨鱼的冲击,同时将短刀深深地刺入了鲨鱼的肋部。
不过,一切并没有结束。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篇一、现代文阅读1.{章节:[1-1-1]00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黄河的重量徐勋国①出黄陵,去壶口,想看看黄河。
②这一程有160多公里,车行两小时多一点。
穿行在黄土高原,远近一个个山坡、一眼眼窑洞闪过。
山对山,沟绕山,人隔着山头互相看得见,但要走到一起,得走上大半天。
陕北情歌唱得好:“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呀招一招手。
”这几句歌词,当是真实情境的写照。
③车驶入蜿蜒的晋陕大峡谷。
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长三十多公里,深二三十米,两壁陡峭,犹如斧劈。
深褐的崖壁满是层层叠叠书页一般的横纹,这是一部厚重的天书——大地的历史、岩石的年轮。
侧望深壑,五六十米宽,河水清清,缓缓而泻;斜阳穿过山垭,洒落河东,点点金光。
④这是黄河?.....⑤这是黄河!.....⑥远远看见,两边大山之间,雪白的水柱挟带雨雾直冲云天。
那是壶口!⑦早已从影视里看过无数遍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浊浪滔天。
泥黄、汹涌,已深深嵌在心里。
⑧我们下车,沿岸溯河而上。
脚下是一片片浅滩、沙洲,碎石如斗,沟沟坎坎积了一泓泓浑水。
右边是深渊,水声隆隆。
迎着冲天水柱和阵阵雨雾,我们跳着蹦着,越过巨石,绕过水洼。
再往上走,沙洲尽头,壮阔的黄河扑面入怀。
⑨这是壶口,黄河的中游。
这里,黄河二百多米宽的河面,像一幅绢帛立轴,从巍峨的大山上铺展下来。
浅处,碧波把青山映在画里,让人产生一种走进画境的冲动。
我脱了鞋,探一探,水冰凉。
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沿涉水,感受一条河流的灵魂:“黄河,我来了!”回想我这几十年的人生,曾有过九次坐车越过黄河,都只是张望一下浑浊的河水,匆匆而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近过它。
掬起一捧河水,任由它从指缝里漏下,化作一条断断续续的细线,重新落进黄河,去汇成奔腾的激流。
⑩回身,但见连着崖壁,一方巨石突兀,直抵河心。
壮阔的河面因它而突然收缩,巨石底下几乎掏空,汹涌的激流还在摔打、磨蚀、撕咬,激起阵阵几丈高的雪白水柱。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故乡的风杨俊文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
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
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里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
而家乡的风,与其他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
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
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
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
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
玻璃镜片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
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
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
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
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
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
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
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
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
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
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好听的名字,被称为“凌川”“锦水”。
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
[精选]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共20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泰州)阅读苏沧桑的《酿泉》,完成问题。
①小寒前的一个清晨,明强领着我从楚门镇出发,进山谷,沿山路盘旋而上。
那个小小的酿酒坊,就窝在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
②做酒人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热,黏度恰到好处。
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③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④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⑤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
⑥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
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糯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
铁锹收回,在一旁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般地浸一下,以免糯米太黏,接着又插进糯米饭里。
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
全于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
他个子高,拎起水桶看着挺省力,但喧嚣的蒸汽声里,还是能听见他气喘吁吁。
⑦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
最要紧的是拌曲。
⑧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糯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连同手腕不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
接着,他将糯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糯米饭服服帖帖。
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
⑨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走来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六十九岁的伊海。
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①液的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很细很急。
如果缸料厚了,温度高了,“节节声”便变得波涛汹涌,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
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共20篇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共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书院与乡愁》,完成问题。
书院与乡愁①这是我见到的藏书最丰的个人书院,位于川西德阳市旌阳区,名叫高槐书院。
高槐是这个村子的名字,是有着高大的槐树吗?槐树是有的,却不高大,在村子之外和房前屋后,谦卑地站立于深秋的微雨里。
因此显眼的不是槐树,而是民谣小院、高槐书院、高槐木刻、染云山房,木刻与染房,都是非遗项目,做民谣的是几个从丽江过来的年轻人,自创自唱。
在村庄入口处,下一段小小的斜坡,就到了书院的院坝,站在院坝里,就见屋内书架林立。
进门,抬眼就看到伦茨的《德语课》,那是我喜欢的小说,也是我一直没读完的小说;不急着读完,正因为喜欢。
在陌生的环境里,遇见自己喜爱之物,喜爱就化为喜悦了。
然后是我们熟知的世界名著,中国古典和现当代名著,层间很高的两层木楼,包括楼梯两侧,满满当当排列着,足有二十多万册。
②一个壮实的年轻人守在那里,说自己刚大学毕业,回来是帮助父亲。
这个书院,这些书,都是他父亲的。
德阳我不可谓不熟悉,跟这里的作家和学者多有来往,但从没听说谁有这么多藏书,于是问他父亲的名字。
“他叫舒銮兵”,年轻人说。
想了想,竟不认识。
“他是个厨师”,年轻人又说。
③这让我暗暗吃了一惊,同时平添了几分敬意。
厨师爱书,当然并不稀奇,难得的是拥有如此巨大的数量,且品质高雅,种类繁多,除文学、历史、哲学,还有音乐、医学、农科……二楼的一间屋子里,放了八千多册创刊号。
据悉,全国私人收藏的创刊号,唯上海一藏书家比舒銮兵丰富,那人有上万册。
名著可不断翻印,创刊号却是唯一的,是一个时代文化风尚的见证。
我小心翼翼翻开一本,打头是茅盾先生的文章,发黄的纸页,留下时间走过的足迹,也留下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
茅盾的那篇文章里,无非是简述办刊的缘起,文字平顺,却字字句句给我仓廪殷实的感觉。
是旧书赋予的感觉。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读电子书了,手不那么累,也便于携带,而电子书不会给予我那样的感觉。
于是我想,物质和精神,就像身体和灵魂,是不能轻易分开的。
【精选】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共20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南京)报纸阅读:小轩拿来了同学们正在编写的社区报,你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C健康生活 2020年7月10日﹣﹣热点新闻﹣﹣减肥食谱里的“美丽餐”近日,有些健身馆推出名叫“美丽餐”的新一代减肥食谱。
该食谱安排减肥者在连续几天的低热量饮食后,可随自己的喜好任意吃顿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仍旧能保持减肥的良好效果,故名“美丽餐”。
这一食谱既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又能使人保持苗条身形,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不少减肥人士的热捧。
“美丽餐”真的这么神奇吗?对此记者采访了化学和生物工程学宋教授。
宋教授解释说:“美丽餐”的推出与“瘦素”有关。
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它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后,会参与多种激素和信号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参与糖、脂肪等能量代谢的调节,促使人体减少食物摄入,增加能量释放,抑制脂肪细胞的合成,进而减轻体重。
宋教授表示,这种“美丽餐”希望能“欺骗”人体,让人体相信没有能量摄入不足的状况,以继续稳定瘦素水平,保持减肥效果。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只有少量数据显示,正常人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暂时提高瘦素水平。
(信息源自《科技日报》)怎样才能减肥物理学上有个公式:E=me2.从这个公式来看,我们吃饭一方面是为了获得能量,另一方面则是从食物里获取一些人体必需的物质,参与人体的合成与代谢,如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
从能量的角度来分析,如果摄入的能量比消耗的多,也就是说吃得多却消耗得少就会长肉。
因此想要减肥得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减少能量摄入,二是增大能量消耗。
(选自《1分钟物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版)图说健康(1)看到报上的漫画,大家都笑了。
你分别模拟画上两个人物的口吻,展开对话。
胖者:①瘦者:②(2)读了热点新闻,米豆说:“如果有人想减肥,只要吃‘美丽餐’,用不着吃‘减肥药’了。
”你仔细读了新闻后,否定了她的想法,并作了解释。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二十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与答案一、寂静除夕夜(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
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
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
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
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
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
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答案【精选】共20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南通)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______的眼睛李汉荣①在农家小院的正中,在光线最集中的地方,我的母亲端坐着,为我们做鞋,做枕头,缝补衣裳,在书包上绣花。
此时,阳光投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灌注进母亲手里那小小的针眼。
每一个针脚里,每一个图案上,都注满村庄正午的温情和深蓝。
②看着沐浴在天光里的母亲,看着跟随母亲的目光穿梭在生活经纬里的小小针线,我终于明白:我们贴身的衣服里和书包上,织进去的不只是母亲细密的眼神,还有来自几光年之外上苍的眼神。
③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
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
莫非母亲有什么特殊的“养眼”之法?我想了解其中的缘由。
④那年,我回老家养病。
我每天都在故乡的原野上走来走去,在清晨,在黄昏,在百万千万颗露珠的照拂里,在百万千万片绿叶的叮咛里,我的心里,我的眼睛里,哪怕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细小杂念和灰尘,都被一一洗净。
我身体里的病,也渐渐离我远去。
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无尘无垢,无嗔无痴,甚至有一点吐气如兰的意思了,连梦都是清洁的。
这让我体会到:一个人若保持身体的洁净、心灵的洁净,保持每一个意识和念想的仁慈与洁净,那么,他将会从生命里领受到怎样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诗意!⑤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身边养病。
病大约不好意思待在我逐渐变得干净、健康的身体里,我的身体里没有了毒素,也没有了病魔赖以存活的养料。
病知趣地走了,我养好了身体,也养好了心。
那次乡村静养,等于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⑥那么,母亲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心,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眼睛?我想,清晨或黄昏,原野上那无数颗透明的露珠,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
我的母亲,一生善良、纯洁和真诚:她是用一生的田野劳作和行走,与无数颗露珠﹣﹣与无数颗清澈的天地之眼,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①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一点风也没有。
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②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③祥子有些胆怯了。
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
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
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
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④坐下了好久,他心里腻烦了。
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仿佛成心跟他过不去。
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
⑤一阵风过去,天暗起来。
北面的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
祥子把车停住,上了雨布,他晓得夏天的雨就要来了。
⑥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⑦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童心苹果刘诚龙爱人在一所小学教书,早出晚归,披星戴月。
若时间可以伸缩,她会把在校时光拉长,在家时日压短。
在校,她把“时间”有意无意说成是“时光”;在家,___。
她意识里,___,家里时间是度日如年。
也是也是,在校园,___;到家里,整天所见的是皱皱的核桃脸。
爱人给我泡一碗面,放桌上。
她喝瓶牛奶啥的,提包就去学校。
不饿?不饿,爱人说。
她到学校不缺吃的,早晨,这学生会送她个包子,那学生会送她半边月饼,汉堡包肯德基的,都会有一两个学生从书包里掏出来:艾老师,您吃。
她不想吃,有段日子在减肥,她的减肥要诀是不吃,或是少吃。
一个暑假过去,减肥效果不太理想,却也看得见。
班里学生见了,大喊:老师,您瘦了?我们不准您瘦。
也不知道是从谁开始的,也不知哪天,不经意间,便常有几个学生,书包里带上零食送老师吃。
街上的,家里做的,还有爸妈自远处归来带给孩子吃的。
这天,是个男学生,长得憨头憨脑,圆圆的脸,他妈叫他“足球”。
干吗叫球,叫“苹果”多好。
这孩子脸圆,肚也圆,看那肚子,是个小吃货,容量大,蛮能装东西的。
砰砰砰,他书包都没放课桌就跑老师门前来了:“老师,您吃苹果。
“不用不用,你自己吃。
”“不,老师吃了别个同学的,干吗不吃我的?”“我吃了,你没有吃的啦。
”“我还有。
”他翻了书包,果然里面有个大苹果。
老师笑了,把苹果接了,随手放在桌子上。
“莫放桌子上。
”他拿起苹果放在老师茶杯上。
“‘苹果球’,这星期要奖你一面小红旗噢,好讲卫生。
”老师既不跟他妈叫他“足球”,也不拟他脸型叫他“苹果”,而是综合两者叫他“苹果球”。
“老师,我要看这个苹果生个苹果崽崽出来。
”原来上次带他去了一个蔬菜基地,蔬菜基地搞大棚蔬菜,他一知半解,说给植物根部水,上面给阳光饱暖,菜会生菜,根会生根,苹果下面给了水,会苹果生苹果。
越过窗子,一缕阳光射进窗来,正好打在苹果阳面。
水,阳光,还有那颗心,是会让这个苹果开花吧,结果吧。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看花的姿态迟子建①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
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
我刚好也在那里讲课,得以相识。
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
天凉时,他披着一件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
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②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
王国祥离去了,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
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
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③但他还是爱花的。
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
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
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
”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是不一样的。
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
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
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
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④今年的夏天酷热难当。
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
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⑤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的诗集取下阅读。
愁予先生的诗,韵律优美,婉约惆怅。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练习题及答案[精选]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无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顶线思维①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正被某种强大的力量冲撞,这种力量便是顶线。
所谓顶线,这里指人类欲望的顶线,即某种期望达到的目的。
[甲]②只有控制住顶线,才能守得住底线。
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缺乏顶线思维的人往往放任顶线,被顶线牢牢控制,变成顶线的奴隶,最终上演了一个个人间悲剧。
④有顶线思维的人,知足常乐。
他们深知自己真正所需,洞察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因而能够从容控制顶线,进而牢牢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
⑤东晋名将陶侃曾做过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
有位下属送了一坛腌鱼给他,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贫穷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
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腌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已增吾忧矣。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腌鱼和回信,愧疚万分。
他从此坚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
[乙]⑥欲望的顶线,既是每个人前进的不绝动力,也是人类生产、发展、活动的根本力量。
当然,欲望的顶线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
⑦渴望高处的阳光,祈求奇迹与辉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美好的顶线。
[丙]倘若在追求顶线的过程中,需要突破底线方能成功之时,你是选择洁身自好,坚守底线?还是选择降低,甚至放弃自己的顶线?⑧[丁]有顶线思维的人,知止不殆。
他们面对顶线的情感,始终心怀底线,坚守底线,克服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从而能够牢牢把握顶线。
他们立于天地之间,上有顶线,下有底线,既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社会。
(1)“严控顶线,从而坚守底线,始终廉洁为官。
”这句在原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在说理中的作用。
【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议论人类欲望的顶线。
作者认为只有控制住顶线,才能守得住底线。
有顶线思维的人,知止不殆。
他们面对顶线的情感,始终心怀底线,坚守底线,克服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从而能够牢牢把握顶线。
[参考实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二十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寂静除夕夜(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
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
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
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
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
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
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外婆在厨房写作林松果①这是一间由封闭阳台改建成的厨房,四五平方米的小小空间,安置了水池、灶台和料理台,只剩下一点点空隙,连张桌子都放不下。
在南京这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公寓楼里,75平米的两居室挤着三代五口人。
局促是常态。
时年56岁的外婆杨本芬,很多时间都待在这间厨房里,忙活一日三餐。
寻常日子里,洗净的青菜晾在篮子里,灶头炖着肉,汤在炉子上滚沸,抽油烟机在轰鸣。
②她就在一张矮凳上坐下,拿一张高凳当桌子,在一沓白纸上,开始写文章。
③第一页纸,她写她的母亲:“下了几天的雨,洛阳安良街的屋檐下满是积水。
一个5岁的小女孩光着脚丫,裤管卷得老高,转着圈踩水玩……”这是1919年,女孩名叫秋园,是杨本芬的母亲,真名叫梁秋芳。
④在此之前,杨本芬从未做过任何和文字相关的工作,写什么、怎么写,完全依凭感觉。
她种过田,切过草药,当过会计和县城运输公司的职员。
1995年前后,她从南昌到南京,帮二女儿章红照顾刚出生的孩子。
⑤那段时间,她读到一些作家写母亲的文章,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写:“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
她真的来过这世界吗?经历过的那些艰辛困苦什么都不算吗?”⑥于是她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母亲,写一家人的经历。
写20世纪,他们一家人像水中的浮木,在中南腹地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也写她所见的那些邻人的生死。
⑦没有所谓“写不出来”的痛苦,只要一拿起笔,回忆就源源不断地从她脑中流淌出来。
她常常是做着菜,突然就想起很多细节,然后马上记在纸上。
但另一种痛苦在于,记忆里有太多伤心事,有时还没写几行字,纸就已经湿透了。
⑧这个过程持续了两年,她写完10万多字,稿纸约有8斤重,其中一些是眼泪的重量。
⑨杨本芬的二女儿章红是位作家,她把妈妈的文字录入电脑,在天涯论坛上连载,取名《妈妈的回忆录》。
2020年6月,在作品完成17年后,这本书终于出版,名为《秋园》。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牡丹真美》,回答问题。
牡丹真美①好友的女儿新婚不久,随丈夫到乡下去探望丈夫的姨姥姥。
一进院门,她就大叫起来,因为,院子里有一株跟她差不多高的牡丹,开满了硕大的白色花朵。
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
大家都笑她,她也笑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
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
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临走的时候,姨姥姥送给她十朵半开的白牡丹,嘱她回家插到花瓶里,清水里放一点点白糖,可以开上半个月。
她欢喜得要命,不住声儿地叨咕:“牡丹真美!牡丹真美!”回程的路上,丈夫告诉她说:那棵白牡丹是姨姥姥的婆婆过门儿后亲手所栽,已经一百多岁了;姨姥姥不准任何人碰那棵牡丹,别说摘花,就是揪一片叶子,姨姥姥都要跟那人拼老命;为了讨你喜欢,姨姥姥破天荒亲手为你剪了十枝花!趁你在屋里吃饭,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那孩子可待见你呢!求你舍她十枝花吧……②好友的女儿是含着泪跟我讲这段故事的,末了,她把手机举到我面前说:“你看你看,多美的牡丹!美得就像画出来的!”③这个可爱的故事,被我在心里温习了一遍又一遍。
我总忍不住拟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轰轰烈烈地盛开着夺目的白牡丹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形?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家的房屋定然..有过生老病死吧?旱涝虫灾的年份里,这..不止一次翻修过吧?这家的家庭成员定然株牡丹定然..跟其他的植物一样难捱吧?但是,这一切的更迭变故、灾祸劫难,都没有成为这株牡丹枯焦萎谢的理由。
她被爱,她被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
她怎敢衰枯?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
神圣的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了出来。
不管那个农家小院多么简陋寒碜,我都相信那位“姨姥姥”定然是多福多寿的——为了看护好她心爱的牡丹,为了一年一度的隆重会晤,她必须活得好、活得久。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爱的防弹衣①儿子去买菜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回来。
②妻子开始埋怨我了,说,锻炼孩子,也不是这个法子啊?十一二岁的孩子,能独自买菜吗?去那个菜市场,要穿过一条车来车往的马路,况且,外面的雨下得哗哗的,瓢泼一般。
③起初,我对妻子的话不以为意,琢磨了一会,竟也有了担心,而且这担心随着琢磨的深入愈来愈烈。
终于,我坐不住了,关掉电视,拿把雨伞,匆匆下了楼。
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一盏茶的工夫,终于来到菜市场。
收好雨伞一回头,发现妻子也跟了来,她在家里放心不下。
⑤可能是下雨的原因,平时人山人海的菜市场,今天竟然冷冷清清,买菜的比卖菜的人还少。
在靠近肉市的水果摊前,我们发现了儿子,要不是我把食指竖在嘴前,妻子肯定会大叫起来。
儿子很狼狈,身上满是泥水,显然在路上滑倒过。
不知为什么,他蹲在过道上,正在捡拾橘子。
他的前面,是散落一地的黄橘,有些橘子已经烂了,白色的地板上粘有星星点点的黄色汁液,不远处还有个蓝色的塑料筐,倒扣在地上。
我牵着妻子躲在一边,远远地看着。
⑥”小家伙,这筐橘子就是你撞倒的。
眼睛长哪儿去了?走路怎么这样莽撞!”声音来自苹果、橘子、香蕉等围成的半圆形摊位内,里面站着一位穿着蓝色围裙的中年男人,年纪约摸三十一二岁,中等身材,四方脸庞,可能是卖水果需要熬夜的原因,眼袋很大,眼圈略微发黑。
白衬衫的领口微微敞开,袖口撸到手臂中间,露出古铜色的皮肤,他双手按在摊位上,伸着脖子,瞪着通红的眼睛冲儿子吼道。
⑦“叔叔,真不是我撞倒的,我根本就没碰到橘子筐,我经过的时候,它恰巧歪倒了。
”儿子说。
⑧”不是你撞倒的,那你干吗捡拾啊?”⑨“我是帮你啊。
”儿子站了起来,他不想继续捡拾橘子了。
⑩”橘子难道长腿了?它自己会跑到地上吗?你这个小家伙不但很笨,而且还很不诚实。
”⑪妻子有点沉不住气了,想过去和胖男人争论,被我一把拉住。
她疑惑地看着我,似乎觉得我太窝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寂静除夕夜(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
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
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
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
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
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
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
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
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 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热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
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热在一般鸦雀无声。
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____。
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
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
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
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20)愿你们永远平安。
1.依次加到文中__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清脆响亮情不自禁意想不到平反昭雪B.震耳欲聋不由自主突如其来报仇伸冤C.清脆响亮不由自主意想不到报仇伸冤D.震耳欲聋情不自禁突如其来平反昭雪2.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
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
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文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
D.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7)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
B.(11)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
C.(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
D.(16)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放鞭炮”。
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4.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①“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②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和5.造成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母亲对破败之家进行毁灭性摧残的原因又是什么?6.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7.结尾写“我深深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道理?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A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B在最艰难时得到帮助,最值得珍爱C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D善良的义举都是出自对精神病人的关爱8.读过这篇文章使你想起了什么?谈谈你对文章的体会。
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1)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
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
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念它。
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2) 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
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3)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
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
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这些天赋。
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
事情万万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4)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
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
(5)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d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
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
我终于领会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6)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
奇怪的是明眼人对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
也许有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
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7)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眼睛”。
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8)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从你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1.第①段中加点的“事事”二字,前一个“事”的意思是,后一个“事”的意思是。
2.第②③段中加点的“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内容?“这”指“这样”指3.作者在第②段中说“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么,“我们的每一天”应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才能“更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呢?(请用奥斯特洛夫的一句名言回答)。
4.在第③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
如果把句中的“聋”改成“盲”或“瞎”好不好?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第(5)段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6.第(6)段画线句子中"方便"的含义是;"更多的意义"的深层含义是7.在第(7)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三、莺布丰①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象。
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②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
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荫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
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
③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
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④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田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出入,直到收获季节。
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
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他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的,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
莺是轻浮爱情的象征,如同斑鸠是忠贞爱情的象征一样。
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
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⑤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
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
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啃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
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⑥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
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声。
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大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1、本文向我们介绍了莺的哪些特点?答:2、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哪些地方能看到莺的身影呢?答:3、把第③段最后一句改为“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它们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行吗?为什么?答:4、读了第④段、第⑤段文章,你觉得莺的哪些地方显得可爱呢?答:5、第⑥段重点写黑头莺的歌声;请你就这一段内容拟—个题目,并作答;题目:答案: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莺,第①段却没有写莺,是否离题?为什么?答:7、本文把莺的歌声写得很美妙,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很少听到莺的歌声,这是为什么?答:四、夏日原野上的追赶①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