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版-2000年湖北武汉大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湖北武汉大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名义GNP和实际GNP::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

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对而言。

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化。

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
表示增加的消费,代表增加的收入。

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在西方经济学中,任何增加的收入无非两个用途:消费和储蓄。

所以,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为1。

根据消费统计资料,短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消费倾向,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倾向。

它可以指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

平均消费倾向在0和1的范围内波动。

在西方经济学中,全部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必为1。

根据长期以来的消费统计资料,短期中的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长期中的平均消费倾向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国家财政除购买性支出之外,为实现特定目的,还使一部分财政资金发生单方面转移。

财政的转移支付有两大部分。

一部分发生在不同的政府层次之间,主要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通过财政行的转移支付,目的是平衡下级财政的收支预算,以实现地区平衡。

这属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问题。

另一部分发生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之间,特别是政府对居民个人的财政补贴和贫困救济等社会保障支出。

转移支付是现代国家的一项经常性财政分配活动,其目的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稳定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也正在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和税收乘数相同,但符号相反。

4.流动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流动性陷阱”的基本原理:凯恩斯认为,对利率的预期是人们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当利率极高时,这一需求量等于零,因为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将所持有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证券。

反之,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5.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盈余。

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

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

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具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的反映财政政策的预算状况的影响。

第二,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

但这一概念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潜在国民收入本身就是难以准确估算的。

6.功能财政:又称为“职能财政”或“机能财政”,是关于国家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平衡为目的,而应以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职能,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勒纳于20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功能财政”的预算准则。

他认为,功能财政论的核心思想在于,政府的财政政策、政府的开支与税收、政府的债务收入与债务清偿、政府的新货币发行与货币收缩等政策的运用,都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对经济所产生的结果,而不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是否遵循了既定的传统学说,顾虑这些传统学说是否好听。

也就是说,在勒纳看来,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不能够只是以实现年度预算收支平衡作为财政的最终目标。

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税收、国家债务等财政分配工具来调节经济。

为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需要经常调整总支出。

当总支出太低时,增加政府支出;当总支出太高时,增加税收。

为获得导致最需要的投资水平的利息率,利用政府举债或债务清偿,调整社会持有的货币和公债的相对份额。

同时,在必要时,政府可以印刷钞票、窖藏货币或毁掉货币。

总之,“功能财政论”的意图是要政府不必局限于年度预算收支平衡,而应当保持国民经济整体的均衡。

功能财政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

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但是,功能财政理论是一个宏观静态而非宏观动态的理论,它只对短期的周期波动问题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而完全忽视了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而且,由于在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问题是需逐渐提高投资率和储蓄率,而不仅是通过调整总支出来治愈衰退和通货膨胀,因而它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经济均衡的条件。

答:(1)均衡一般指经济事务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能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市场均衡就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供给与需求的交叉点就是市场的均衡点,均衡价格就是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

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的一种状态,局部均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

一般均衡是指一个经济社会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的一种状态。

一般均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瓦尔拉斯。

经济均衡就是指经济的一般均衡。

(2)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当买卖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时,经济中出现一组价格
(包括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能使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接受。

这种状况需满足以下条件:①完全竞争的市场;②资源具有稀缺性;③每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达到效用最大化;④每个厂家在其生产函数决定的投入—产出组合下达到利润最大化;⑤所有市场出清,即各自供求相等;⑥每个厂家的经济利润为零。

(3)一般均衡状态的实现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是完全竞争的假设;二是资源具有稀缺性的假设。

前者至少在理论上保证了市场机制的充分作用,从而使一般均衡状态能够实现。

后者则把资源的分配和经济效率问题引入经济活动之中,使一般均衡过程有了研究的必要性。

2.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

请就此分别作简要说明。

答: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

3.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答: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

是由经济学家费尔普斯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分析得出的,他认为如果使资本一劳动比率达到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这样一个数值则可以实现社会人均消费的最大化。

假定经济可以毫无代价地获得它今天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资本,但将来它不得不生产出更多的资本存量。

黄金律的内容是,欲使每个工人的消费达到最大,则对每个工人的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如果目标是走上使每个工人的消费最大化的稳定增长道路,黄金分割律决定的数量是一个经济一开始应该选择的每个工人的资本量。

4.库兹涅茨的倒U字假说。

答:倒U字假说,又称库兹涅茨曲线。

在经济为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

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通常为人均产值),纵横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则这一假说揭示的关系呈倒U字形。

库兹涅兹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

他认为5%是经验材料,95%是推测,其中还可能有如意算盘之嫌疑。

倒U字假说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人们普遍关心和探讨的问题。

库兹涅兹认为使分配不公平的力量包括:(1)储蓄集中于高收入者手里;(2)增长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动同步,而工业中的收入不平等高于传统农业中的不平等;(3)工业化中的集中性趋势也会造成很大的不平等;(4)政府对工业的援助导致城乡的不平等。

同样减少不公平的力量有:(1)国家通过立法等手段,如救济法、累进税、财产税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平等;(2)技术创新会导致产业或企业发展的兴衰变化,原有利益分配格局发生变化,会减低收入分配不平等;(3)人口变动,如人们会从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转移,导致收入差别减小,
这种劳动力流动具有“搅拌”作用,缓解收入不公;(4)对发展中国家,很多人设想所谓的“滴漏效应”,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分配的利益会自上而下地产生滴漏,导致收入分配的差距收缩。

在库兹涅茨提出假说以后,很多经济学家沿着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长过程的说明,包括人口迁徙、产业结构转型、生产的社会关系、所有权、社会阶级、殖民地和政府作用等多个议题;(2)发达国家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因为库兹涅茨的假说是基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他本人认为:“今天欠发达国家的增长起点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进入现代经济增长前夕的境况有很大不同”(1973),就以资源和人口迁徙角度上看,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以世界范围的资源为其发展的动力,以世界范围内的地域为其人口迁徙的地方,如瑞典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是随着工业化过程转移到城市,而是绝大部分的人口迁徙到了美国,这些都是后发国家所不可能的。

(3)不公平变动的政治后果。

5.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功能。

答:货币政策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1)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逆对经济风向行事的。

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

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

同时,商业银行难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

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

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2)改变贴现率。

中央银行也给商业银行贷款银行准备金,但商业银行必须用商业票据或政府债券作担保。

现在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贴现率。

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贴现率。

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贴现率,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

贴现率降低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提高;贴现率提高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降低。

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

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3)改变银行准备率。

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率。

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如果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
授予这项权力。

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

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银行准备率,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

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银行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也还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

不过,目前西方国家一般不主张提高银行准备率。

就重要程度而言,贴现率政策虽然曾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但是现在已被放在次要地位,而公开市场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

银行准备率具有法律效力,能对银行信用产生直接影响。

银行准备率的变动能直接造成超额准备金或准备金不足,从而可以增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效果。

因此西方学者认为,法定准备率政策既能独立起作用,又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补充。

一般地说,以上三项重要手段既可以单独运用,又可以配合使用。

在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的配合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运用准备率政策。

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三种重要政策手段外,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次要手段,例如,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的控制,以及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等。

6.结构性通货膨胀。

答:对于一些国家的长期通货膨胀问题,需求拉上或成本推进理论都不足以充分说明原因。

一些经济学家从一国经济结构及其变化方面寻找根源,将由于结构因素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

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型:
①需求移动论。

1959年舒尔兹在其《最近美国的通货膨胀》一文中提出了“需求移动论”,从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需求在部门之间的移动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

在舒尔兹看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一些部门的兴衰,需求将在部门之间发生转移。

需求增加的部门,其工资物价自然会上升,但需求减少的部门,其工资物价未必下降。

因此,由于短期内需求在部门之间的大规模转移,资源因缺乏流动性而不能从需求下降部门流向需求扩张部门,以及工资和价格“向下刚性”这三方面的原因,在总需求不变情况下,也会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

②不平衡增长模型。

1967年,鲍莫尔发表《不平衡增长的宏观经济学:城市危机的解剖》一文,提出了一个以不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核心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先进部门(工业部门),另一是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保守部门(服务部门)。

当前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货币工资时,由于攀比,后者的货币工资也以同样比例提高。

在成本加成定价的通常做法下,整个经济必然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③希克斯—托宾劳动供给理论。

1974年,希克斯(J·R·Hicks)在《凯恩斯经济学的
危机》一书中,将社会经济部门划分为扩展部门和非扩展部门。

扩展部门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劳动力缺乏而工资上升,但在衰退时货币工资却降不下来。

非扩展部门的劳动者为求得公平也要提高工资。

因此繁荣时期由扩展部门开始的工资上升必然蔓延到其他部门,而使整个经济的工资水平普遍上升。

这一过程一旦开始,则“提高工资的主要力量不再是劳工缺乏……衰退时期工资上升的程度将与繁荣时期工资上升的程度相等或接近于相等。

”希克斯认为,这就是通货膨胀特别是滞胀产生的主要原因。

托宾也有类似的见解。

在其1972年发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一文中,也提出了相对工资的理论。

托宾认为,工人们关心相对工资胜过关心绝对工资,如果工资比在别处的工资相对地下降,他们就可能退出劳动.因此,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中,某一部门的工资上升,将引起其他部门向它看齐,从而以同一比例上升。

④斯堪的纳维亚模型。

也称北欧模型,主要适用于分析“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问题。

它最初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O·D·Aukrust)提出,又由瑞典经济学家艾德格伦(G·T·Edgren)、法克森(K·O·Foxen)及奥德纳(CE·Odhner)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所以又称AUKRUST-EFO模型。

该模型认为,一类小国家,它们参与国际贸易,但进出口总额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很小,相当于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其通货膨胀取决于三个因素:世界通货膨胀率,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该模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关系:
a.固定汇率下,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等于世界通货膨胀率,即。

b.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由外生变量决定,构成开放部门每个工人产出价值的增长率,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变,则每个工人的产出价值增长率就等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即。

c.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与非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挤出效应”或“关联效应”,即:。

d.非开放部门实行成本加成定价原则;因此有:。

e.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与非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的加权平均数构成国内通货膨胀率,即。

其中,和分别为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因此有:。

以上这些关系式经过简单的数学处理后,就可以得出斯堪的纳维亚模型的结论:
这个模型体现了结构性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同时,对小国开放经济而言,世界通货膨胀率直接成为国内通货膨胀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该模型又被看作是通货膨胀国际传播的典型。

总之,无论按何种标准划分部门,所有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由于不对称的原因造成一个部门工资、物价上升,而劳动市场的特殊性要求两个部门工人的工资以同一比例上升。

当相反的情况出现时,工资与物价存在向下的刚性,结果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三、分析(每小题6.5分,共26分)
1.请画出IS曲线,并作简要说明与分析。

答:(1)IS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负斜率的曲线,如图所示。

(2)IS曲线上任一点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表示产品市场实现了均衡,而IS曲线以外任一点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表示产品市场失衡;推导出IS表达式为。

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推导出IS表达式为:或。

可见,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间存在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以r为纵轴,Y为横轴所画出的IS曲线是由左向右下倾斜的。

IS曲线左下方任一点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表示产品市场的总需求过剩,而总供给不足,而IS曲线右上方任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表示产品市场的总需求不足,而总供给过剩。

(3)IS曲线的斜率。

在两部门经济中,由可看出,IS曲线的斜率为。

IS曲线斜率的大小,即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①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d;②边际消费倾向。

d一定时,越大,IS曲线斜率越小,IS曲线越平缓,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大。

在三部门经济中,斜率变为,税率对IS曲线斜率亦会产生影响,当一定时,越大,IS曲线斜率越大,IS曲线越陡峭,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越小。

(4)IS曲线的移动。

由IS曲线表达式可看出,引起IS曲线移动的有以下几种因素:①乘数性因数,即上面提到的和,当增大或减小时,IS曲线变平缓发生逆时针转动;反之,IS曲线顺时针转动。

②自主性因素,即自主性消费支出a与投资支出e、政府支出G和自主性税收T0。

当a、e、G增加或T0减少时,IS曲线向右上方平移,平移距离为其改变量乘以各自乘数;反之,IS曲线向左下方平移。

其中,政府支出G的增加和税收T0的减少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G的减少和T0的增加属于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政府若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会引起IS曲线向右上平移;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IS曲线则向左下平移。

可见,由IS曲线可清楚看出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此为政策含义)。

2.请画出LM曲线,并作简要说明与分析。

答:(1)LM曲线的含义及推导。

LM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

假定m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P代表物价水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式。

以为横轴,为纵轴所画的LM曲线是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的。

(2)LM曲线的斜率。

由可看出LM曲线的斜率为。

LM曲线斜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①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

一定时,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②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

一定时,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缓。

一般情况下,LM曲线斜率为正值,LM曲线由左下向右上倾斜,这一区域称为中间区域,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时,货币投机需求将成为无限,即为无穷大,LM曲线斜率为零,LM 曲线成为一水平线,这一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

当货币的投机需求为零,即为零时,LM的斜率为无穷大,LM曲线为竖直线,此时被称为古典区域。

(3)LM曲线的移动。

由LM曲线表达式可看出,引起LM曲线移动的有以下两种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