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科学与技术

合集下载

分离科学与技术第5章 色层分离法

分离科学与技术第5章 色层分离法

如 Sephadex G50 的溶胀率为 500 30%。
第二节 凝胶色谱分离法
三、凝胶特性参数 4) 凝胶粒径 形状 球形,粒径大小 分离度?粒径越小,分离效 率越高。 粒径大小的表示:筛目(微米),如软凝胶 50 ~ 150
m,硬凝胶 5 ~ 50 m。
第二节 凝胶色谱分离法
第二节 凝胶色谱分离法
二、凝胶的种类及性质 • 交联葡聚糖凝胶 • 琼脂糖凝胶 • 聚丙烯酰胺凝胶 • 聚苯乙烯凝胶
第二节 凝胶色谱分离法
二、凝胶的种类及性质 • 交联葡聚糖凝胶(Sephadex) 由葡萄糖残基构成的多糖物,经蔗糖微生物发酵制成。 基本骨架:葡聚糖 交联剂:环氧氯丙烷
分类:交联度大小,8 种型号(P107,表 5-2)
凝胶渗透极限 B 相对分子质量 < B 的分子全部进入
凝胶颗粒的微孔中。
第二节 凝胶色谱分离法
三、凝胶特性参数 2) 分级范围 能为凝胶阻滞,且互相之间可以得到分离的溶质的相 对分子质量范围。
第二节 凝胶色谱分离法
三、凝胶特性参数 3) 溶胀率 干胶溶胀后所吸收的水分的百分数称为溶胀率。
溶胀平衡后质量 干胶质量 溶胀率 100% 干胶质量
有关方法称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
分离植物叶子: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等
第一节 概述
色谱创始人:茨维特 “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 茨维特这一方法在其后 30 年内没有引重视。 1931 年,著名有机化学家库恩(Kuhn)用这一方法 把从卵黄素中得到的叶黄素又成功分成黄体素和玉米黄
能溶于水及亲脂溶剂,用于分离不溶于水的物质。
第二节 凝胶色谱分离法
二、凝胶的种类及性质 • 琼脂糖凝胶(Sepharose) 依靠糖链之间的次级键(氢键)来维持网状结构,网 孔疏密由琼脂糖浓度决定。 化学稳定性较葡聚糖低,无干胶,在溶胀态下保存。 无带电基团,对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小,主要用于分 离核酸类、多糖类及蛋白质等。

分离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分离技术研究

分离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分离技术研究

分离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分离技术研究科学和工程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两个重要领域,它们的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在科学与工程的交汇点上,分离技术研究成为连接两个领域的重要纽带。

分离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不同方法分离混合物中的组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分离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分离技术研究的重要性、进展和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分离技术在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

在科学领域,分离技术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相互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离技术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化学品、生物分子、有机物和杂质等,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环境中所需的纯净原料和样品,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工程领域,分离技术则是生产过程中关键的环节。

通过合理选用和操作不同的分离技术,可以提高产品纯度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高效率和经济性。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分离技术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分离技术被发现和开发出来,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创造了更丰富的选择。

传统的分离技术如萃取、蒸馏、结晶等仍然被广泛应用,而一些新兴的分离技术如超滤、逆渗透、离子交换、分子筛等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些新的分离技术不仅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广的适用范围,还能够满足对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还促进了分离技术的交叉研究,如分离膜技术、电场分离技术、微流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分离效率和分离精度,丰富了分离技术研究领域。

在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中,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许多重要领域。

例如,化工工程中的分离技术可应用于石油加工、化学品生产、药物制备等重要环节。

这些工艺过程中,分离技术的选择和优化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领域,分离技术则主要用于蛋白质纯化、疫苗制备、细胞培养等关键步骤。

分离技术的应用不仅对生物医药行业的科学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也为保障公众健康提供了重要支持。

分离科学与技术

分离科学与技术

薄层色谱的应用一、概念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表示,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

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mg的样品。

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

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此外,在进行化学反应时,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二、原理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的不同,或和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份分开。

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和简便的色谱方法。

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吸附能力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根据原点至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f):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此Rf值较小。

在给定的条件下(吸附剂、展开剂、板层厚度等),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和展开剂移动的距离之比是一定的,即Rf值是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其大小只与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因此可以根据Rf值鉴别化合物。

三、实例在皂苷分离中的应用:皂苷是一类结构复杂且性质特殊的分子,由糖基与三萜类、甾体或甾体生物碱通过碳氧键相连而成。

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界,近年来在海洋生物中也发现有大量存在。

由于皂苷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理活性,如降血脂、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因此日益成为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但是皂苷分子结构复杂,极性大,并且在同一植物中大多结构相近(有时仅为一个羟基的差别),因此皂苷的分离一直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分离与纯化技术:科学与应用

分离与纯化技术:科学与应用
16/17
Thank you!
12/17
持续发展
• 环境影响减缓:关注技术对环境的负担,寻求绿色解决方案。 • 可持续性策略:集成环保与经济效益,推动长期发展。 • 经济效益提升:优化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财务与社会价值双赢。
13/17
实验与实践
设计与实施
• 实验设计原则:确保科学性,控制变量,重复实验以验证结果。 • 安全操作规程:佩戴防护装备,熟悉设备操作,遵守实验室规则,应急处理程序。 • 实验步骤精要:清晰步骤,安全优先,数据记录准确,分析与讨论要点。
8/17
生物原理
• 分子识别: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基于精确的结构匹配。 • 结合机制:静电、氢键、疏水作用等力驱动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 • 应用实例:抗体-抗原结合、酶-底物复合物等展示了特异性结合在生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9/17
应用案例
医药行业
• 药物活性成分提取:高效提取技术,确保药物活性。 • 疫苗纯化:精密纯化过程,提升疫苗安全性。 • 应用案例:从原料到成品,分离与纯化技术在医药制造中的关键作用。
• 极性与非极性:极性分子间存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非极性分子主要靠伦敦分散力。 •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沸点、溶解度,是分离纯化技术的科学基础。
7/17
化学原理
• 反应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揭示反应机理。 • 化学平衡:探讨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的动态平衡,介绍勒夏特列原理。 • 选择性溶剂:利用溶剂特性选择性溶解目标物技术
• 色谱分离:利用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分配差异实现分离。 • 电泳:通过电场作用,依据粒子电荷和大小差异进行分离。 • 分子蒸馏:依据物质沸点差异,在减压条件下进行高效纯化。

分离科学IV-压力驱动分离技术

分离科学IV-压力驱动分离技术

无机 陶瓷(Al2O3、ZrO2、TiO2、SiO2) 材料 金属(不锈钢、钛、钨、钼及合金) 微孔玻璃和碳化硅;炭材料
微滤膜材料
3 、混合纤维膜(CN‐CA)膜 膜性能较好,成本低,亲水性好,正常使用温度 75℃,可以热压灭菌(120 ℃,30min),适用于烃 类过滤,能够代替硝酸纤维素应用于制药工业及电 子工业液体过滤,也可用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临床医疗诊断、水质、酒类、油料的检验分析等。 4、聚酰胺滤膜 膜性能好,成本较高,可以在室温下使用。能耐 碱,在酮、脂、醚及高分子醇中不易被侵蚀,但不 耐酸,可用于过滤弱酸、碱和一般有机溶剂,也可 用于电子工业抗蚀剂的过滤。
料液流经膜表面产生的高剪 切力可使沉积在膜表面的颗 粒扩散返回主体流,从而被 带出微滤组件 由于过滤导致的颗粒在膜表 面的沉积速度与流体流经膜 表面时由速度梯度产生的剪 切力引发的颗粒返回主体流 的速度达到平衡,可使该污 染层不再无限增厚而保持在 一个较薄的稳定水平。因此 一旦污染层达到稳定,膜渗 透速率就将在较长一段时间 内保持在相对高的水平上。 当处理量大时,为避免膜被 堵塞,宜采用错流设计
各向同性膜的化学结构、物理结 构在各个方向上是一致的,在所有 方向上的孔隙率都相似,亦称各向 同性膜
2
2014/12/17
压力驱动膜分类
按材料分:有机聚合物膜、无机材料膜
膜材料特性
对于不同种类的膜都需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耐压:膜孔径小,要保持高通量就必须施加较高的压 力,一般模操作的压力范围在0.1~0.5MPa,反渗透膜 的压力更高,约为1~10MPa 耐高温:高通量带来的温度升高和清洗的需要 耐酸碱:防止分离过程中,以及清洗过程中的水解;
压力驱动膜分离范围

分离科学与技术-01概论

分离科学与技术-01概论

分离科学与技术柳 仁 民1 概论 分离科学: 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纯化或富集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 物质的过程的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分离:物质被分开的过程 组分离:性质相似的组分一起分离 单一分离:某一组分以纯物质形式分离 分离是一种假设的状态,相对的, 99.9%, 99.99%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以定量分析为目的,分离干扰组分, 提高方法的专一性。

富集:低浓度组分浓集的过程 分析化学中的富集:将待测组分从大量基体物质中集中到 一较小体积溶液中,提高检测灵敏度。

预浓集:测定之前进行的分离过程。

分离与浓集往往是同时实现的1 2分离与富集的关系: 富集需要借助分离的手段,在分析过程中分离与富集往往 是同时实现的。

富集与分离的目不同,富集只是分离的目的之一。

纯化:通过分离操作使某种物质的纯度提高的过程。

纯度(purity): 主组分含量高低或所含杂质多少的一个概念; 纯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不同目的对纯度的要求不同; 纯度越高,成本越高。

依据欲分离组分在原始溶液中的浓度不同,Rony用三个概念 表示,以示区别: 富集: 对摩尔分数小于0.1组分的分离 浓缩: 对摩尔分数处于0.1-0.9组分的分离 纯化: 对摩尔分数大于0.9组分的分离3分离科学是随着其它学科的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 相对独立的学科。

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及工农业生产联系 十分密切 古代:炼铜、冶铁、酿酒、制糖 现代:有机合成、石油炼制、金属冶炼、食品、制药、生命科 学研究、环境科学等 分离科学的重要性: 分离科学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 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分离富集: 元素周期表中各个元素的发现 人工放射性元素的获得 原子核裂变现象的最终确证,各种超铀元素的制备和合成 化学合成过程的分离 新化合物的结构确定4近年来生命科学的重要成就,与分离科学有着紧密联系: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应用科学方面的发展: 矿产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各种分离技术的应用 石油工业每一重要生产环节,几乎都离不开分离科学技术 原子能的利用是在解决了作为核燃料的铀和钚的提取以及 铀同位素分离获得成功之后,才得以蓬动发展 近代材料科学的研究,诸如超纯硅、锗及化合物半导体砷 化镓、磷化镓的制备提纯;高纯稀土及其化合物的分离提取 环境科学:三废处理 目前,分离科学成为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分离科学与技术

分离科学与技术
答案:萃取一次萃取率98.7%;连续萃取三次萃取率99.9%。萃 取一次水溶液中残留碘量:0.013mg;连续萃取三次水溶液中残 留的碘0.0001mg.
2.3 无机化合物萃取(了解)
无机萃取一般包括如下过程: (1)水相中的被萃取溶质与加入的萃取剂形成萃取物(通 常是配合物); (2)在两相界面,萃合物因疏水分配作用进入有机相,最 终溶质在两相间达成平衡。
P’= He + Hd + Hn
Xe =He/P’ Xd = Hd/P’ Xn= Hn/P’
溶剂的质子接受强度分量 溶剂的给予强度分量 溶剂的偶极相互作用强度
两种溶剂中的P’值相同时,表明这两种溶剂的极性相同, 但若Xe大,表明接受质子的能力强,对于质子给予性物质的 溶解有较好选择性。
三个分量代表了溶剂对三种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溶剂选择性 大小。
(1)平衡常数
Nernst 在1891年提出的溶剂萃取分配定律是:在 一定温度下,当某一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水相 /有机相) 中达到分配平衡时,该溶质在两相中的浓 度比为一个常数,该常数称为平衡常数(KD)。
KD
[ A]org [ A]aq
实验发现, KD是一个常数的条件是, 温度不变,溶质A在 溶液的浓度极低,且存在形式不变。溶质浓度高时, KD存 在偏离。应使用活度代替浓度计算。
选择一种极性溶剂和一种非极性溶剂,将二者按 不同比例混合,得到一系列不同极性的混合溶剂, 计算混合溶剂的极性参数p’;
研究目标物质在上述不同极性混合溶剂中的溶解 度,以最大溶解度对应的混合溶剂p’值可知溶质 的近似p’。
挑选具有不同选择性的另外一种极性溶剂替换原 极性溶剂,通过调整该极性溶剂的比例维持原p’, 从而找到溶解性和选择性都合适的溶剂。

分离科学与技术第2章 沉淀分离法

分离科学与技术第2章 沉淀分离法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2 沉淀的生成过程 2.2.5 分级沉淀 分级沉淀:两种难溶盐(阳离子或阴离子相同),若 其溶度积相差足够大时,可通过加入沉淀剂将其先后分 别沉淀出来加以分离。 溶度积小的难溶盐先沉淀,如 AgI 较 AgCl 先沉淀。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2 沉淀的生成过程 2.2.5 分级沉淀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2 沉淀的生成过程 2.2.4 晶形沉淀与胶体 内因: 沉淀的性质
生成沉淀类型 外因
沉淀的形成条件
沉淀的后处理
沉淀类型:晶形沉淀、无定形沉淀、凝乳状沉淀
几种类型沉淀的比较 特点 直径 晶形沉淀 0.1~1 m 凝乳状沉淀 0.02~0.1 m 无定形沉淀 < 0.02 m
[I ] [Cl ] 6 6 10 , 10 [Cl ] [I ]
Ksp,AgI = [Ag+][I] = 9.31017 Ksp,AgCl = [Ag+][Cl] = 1.81010 当 [Cl]/[I] < 106 时,只有 AgI 析出; 当 [Cl]/[I] > 106 时,AgCl 才开始析出。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1 沉淀生成的条件 2.1.3 氢离子浓度及配位剂的影响 配位剂的影响: 难溶盐沉淀 + 配位剂 溶解度增大(或完全溶解)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1 沉淀生成的条件 2.1.4 有机溶剂的影响 有机溶剂的影响: 难溶盐沉淀 + 有机溶剂 溶解度减小(溶剂化作用较 小,介电常数较低)。如 PbSO4: 100 mL H2O: 4.0 mg, 100 mL 20% 乙醇: 4.0/10 mg 100 mL 乙醇: 4.0/1500 mg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分离科学与技术第6章 泡沫浮选分离法

分离科学与技术第6章 泡沫浮选分离法

因此,控制适当条件可以分离不同金属离子。
第二节 离子浮选分离法
三、在有机试剂溶液中的离子浮选 某些有机试剂,可作为配位剂与某些元素发生配位反 应,形成可溶的带有电荷或中性的配合物,加入适当表
面活性剂,可被离子浮选分离。
有机试剂:偶氮胂III、二苯卡巴肼、丁基黄原酸钾、
对氨基苯磺酸铵、邻二氮菲等。
第三节 沉淀浮选分离法
第一节 装置与操作
基本操作: 通过微孔玻璃砂芯/塑料筛板送入氮气/空气,使其产生 气泡流,含有待测组分的疏水性物质被吸附在气-液界面
上,随着气泡的上升,浮至溶液表面形成稳定的浮渣
(沉淀 + 泡沫)或泡沫层,从而分离出来。
第二节 离子浮选分离法
金属离子试液中加入配位剂,调节酸度,形成配离子,
再加入与配离子带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剂,形成离子缔合
表面活性剂非极性部分链(烃链)长度增加,浮选率
增大。
第二节 离子浮选分离法
一、影响无机离子浮选效率的主要因素 3. 离子强度 溶液中离子强度大小对泡沫分离影响很大。 离子强度增大,对浮选分离不利。可能是待测离子和 其它离子对表面活性剂产生竞争引起。
第二节 离子浮选分离法
一、影响无机离子浮选效率的主要因素 4. 配位剂 离子浮选法选择分离金属离子时,可利用其能否与配 位剂配位及配位能力的大小来浮选分离。
荡,分层后弃去水相;加 H2SO4 洗涤有机相,分层后弃
去水相。加丙酮溶解沉淀,移入比色器测定吸光度。
第三节 沉淀浮选分离法
一、影响沉淀浮选的主要因素 1. 捕集沉淀剂 也称载体或聚集沉淀剂,需从共沉淀和浮选两个角度 进行选择。 一般选择比气泡大得多的大分子絮凝状捕集沉淀剂,
微小气泡易进入沉淀剂空隙及附着在气-液表面,从而使

新型分离科学与技术教学大纲(研究生)

新型分离科学与技术教学大纲(研究生)

分离科学与技术课程英文名称: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ique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材料化学等专业分离科学与技术龙活虎(学时范围: 60 学时)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也可作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化学组分的分离和预富集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及实际应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沉淀与共沉淀、蒸馏与挥发、液-液萃取、离子交换、离子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萃取色谱、超临界流体萃取、电化学分离、浮选分离、选择性溶解、膜分离、分离方法的选择。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的内容:液相色谱、萃取色谱、浮选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

掌握的内容:沉淀与共沉淀、蒸馏与挥发、溶剂萃取、离子交换与吸附、离子色谱、气相色谱、电化学分离、选择性溶解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学习本课程应具有基础化学知识。

前导课程:四大基础化学。

六、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本课程以介绍各种分离技术的应用实例作为实践性教学内容。

七、课程学时分配总学时:60内容学时1、概论 22、沉淀与共沉淀 43、蒸馏与挥发 24、溶剂萃取 65、离子交换与吸附 66、离子色谱 67、气相色谱 68、液相色谱 69、萃取色谱 410、超临界流体萃取 211、电化学分离 612、浮选分离 213、选择性溶解 214、膜分离 415、分离方法的选择 2八、本课程在课外练习方面的要求讲解每一部分内容后,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

九、本课程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十、其它有关问题说明大纲撰写人:王英滨大纲审阅人:学院负责人:制订日期:2001年12月。

分离科学与技术 第一章 现代分离科学概论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 教学课件

分离科学与技术 第一章 现代分离科学概论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 教学课件

第三类:膜与传统分离相结合形成的分离技术(耦合与集成技术):如 膜吸收(membrane-based absorption)、膜萃取(membrane-based extraction)、亲和超滤(affinity ultrafiltration) 、膜反应器 (membrane reaction)等。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Leabharlann

利用方法间的共性,探讨方法间的联系和统一理论和数学 模式的表达 将新技术、新材料引入分析技术中,发展新分离原理和 方法; 解决现代科技和生产过程中重大的分离和纯化问题; 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如波谱、电镜、粒子束分析研究分 离过程机理,探讨分离过程动力学及其模型; 计算机模拟分离过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多种分离方法和技术联用,研究最优化分离条件; 分离发现新的重要物质; 利用电、磁、光、热等建立无污染的分离过程.
分离科学的研究内容

分离过程的共同规律
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理论等

各种不同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方法设备与应用
①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 功 能量 方向与限度 平衡 ②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 溶质的迁移和扩散 速度与效 率 ③分离过程中发生在界面上的计量置换;
④平衡分离的分子学基础; ⑤疏水效应; ⑥分离过程中的最优化; ⑦分离方法的简介和比较
人们对“分离”一词的反应是强烈的,比如亲人间、朋
友间的分离大多是痛苦的。因此人类社会的分离要考虑是否
有必要。 物质分离也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因为它是需要付出代价
的。
作为物质分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在日常生活 中也无处不在。
日常生活中的分离


饮食起居:自来水(过滤);净水器(分离膜/吸附 剂);泡茶(固体浸出法);榨果汁 环境保护: 污水治理;垃圾分类; 医药卫生:抗菌素的纯化;血透; 病毒的分 离 能源:铀的富集

分离科学与技术概述.

分离科学与技术概述.
水净化
芳香物、油料、色素
气体净化
生命体中的分离现象
生命体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氧气和水
分离过程是保持生命活力的关键过程。
•超纯水、超纯溶剂,99.99%, 99.9999%
•核燃料铀-235,钚-239等提取,要求从含量小于1%的原料中提取铀或钚,提取率达到99.9%,去污率为106 -108。
•彩电显像管的原料之一就是纯度为99.999%的钇。
•缺乏对于相界面传递的微观机理的认识
前沿方向例一:微化工系统Effective Effective mixing mixing Effective Effective mass mass and and heat heat transfer transfer High High selectivity selectivity Inherent Inherent safety safety Numbering-up Numbering-up method method Enable Enable control control
谢谢!
前沿方向例二:分离功能材料新材料:自组装自组织材料、仿生材料、膜、吸附剂、树脂、微胶囊、传感材料、光电材料、灵敏材料、生物相容材料,环境材料、纳米及粉体材料、复合材料等
前沿方向例二:分离功能材料红外光源信号接收筛板m m \60 A/D板塔体\65取样口双探头光纤照相法红外光纤探针在线测量技术
前沿方向例二:分离功能材料
•半连续
•精馏(蒸馏
•萃取(液液萃取、固液浸取•吸收
•吸附
•色谱分离
•膜分离
•过滤
•亲核分离
•干燥
•蒸发
•沉淀
•结晶
•电泳
•离心分离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分离设备所能通过的物质总量

分离科学与技术11

分离科学与技术11
(2)流动相
• CO2是SFC最常用的一种流动相,它的优点包括临界温度较 低、纯度高、价格低廉和安全性好。
• 超临界CO2的溶剂力与异丙醇和吡啶相当,可以分析大部分 非极性和中等极性的样品。
• 分析较强极性的物质时,可以在CO2流体中加入有机改性剂, 以增大超临界CO2的溶解度。苯、乙醇、乙烷、甲苯和甲醇 是常用的改性剂。
第四章 制备色谱技术
第五节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一、概述 二、SFC原理和仪器 三、SFC色谱柱 四、SFC条件选择 五、SFC应用
Copyright © 2012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ong Jianguo
§4.5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
1. 概述
超临界流体色谱是用超临界流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1962年 Klesper等人首次提出SFC的概念 1981年 Novotny和Lee首先报道了毛细管SFC,进而对SFC 的理论、技术作了系统的研究,并有了商品化SFC仪器。
转换阀切割不同组分,冷却捕集器捕集。
§4.6 制备气相色谱法(SFC)
操作条件选择及注意事项:
① N2作载气灵敏度较高,柱分离效果好; ② 气流量较佳流速:H2N2空气=11510 (此时火焰温度高,有机物离子化程度高,噪声小,基线平稳) ③ 控制温度。比柱温高50C左右,防止组分、水蒸汽在检测
• 选择性好 结构相似、极性相近的组分,能彼此分开。
如:测定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混合物; 测定白酒中甲醇,甲醇和乙醇可彼此分开。
§4.6 制备气相色谱法(SFC)
1. 气相色谱法的仪器
GC仪
气路系统 进样系统 分离系统 检测系统 记录及数据处理系统
载流汽色检 气量化谱测 瓶计室柱器

幼儿园科学实验案例:液体分离技术

幼儿园科学实验案例:液体分离技术

幼儿园科学实验案例:液体分离技术1. 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实验是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液体分离技术作为科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既可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科学实验案例中的液体分离技术展开深入探讨。

2. 实验内容液体分离技术是指将混合液体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离,如蒸发、过滤、蒸馏等。

在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中,可以选取一些常见的液体,如水、沙漏、糖水等进行实验,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液体分离的过程。

3.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玻璃杯、漏斗、滤纸等。

(2)制定实验方案:选择适合幼儿园孩子的实验方案,例如将盐溶解在水中,然后通过蒸发的方式分离盐和水。

(3)指导孩子进行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可以逐步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4)总结实验成果:通过实验过程,让孩子们总结经验,了解液体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4. 实验意义液体分离技术实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同时也能引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通过这样的实验,孩子们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 个人观点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深信幼儿园科学实验对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

液体分离技术实验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通过亲身操作让孩子们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结语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实验案例中的液体分离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这样的实验环节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激发对知识的热爱。

液体分离技术实验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在实践中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分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而且,由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科学实验对他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液体分离技术的实验时,老师们可以选取一些常见的液体混合物,如沙糖水、盐水等,让孩子们在实验中探索和发现。

分离科学与技术第9章 超分子分离法

分离科学与技术第9章 超分子分离法

五、杯芳烃及其衍生物 杯芳烃与客体分子通常形成笼状包结物。 利用母体杯芳烃还可制备大量具有独特性能的杯芳烃 衍生物,如杯芳单/双冠醚、双杯芳单/双冠醚等。 杯芳冠醚由于同时含有杯芳烃和冠醚两种主体分子的 亚单元,由于由于协同效应,其性能不同于单个杯芳烃
或冠醚,对某些客体具有更加优越的配位与识别能力。
第二节 有机超分子主体
二、苯酚和对苯二酚缔合物 苯酚分子间、对苯二酚分子间的两个羟基可相互作用 形成多分子氢键缔合物。 如对苯二酚通过分子间氢键缔合达到一定长度后发生
卷折而形成筒状缔合分子,筒状物直径 0.42~0.52 nm,
对分子大小和形状与之匹配的客体有很好的选择性。
第二节 有机超分子主体
第二节 有机超分子主体
五、杯芳烃及其衍生物 杯芳烃通常呈锥形,其底部紧密而有规律地排列着数 个亲水性的酚羟基,杯口部带有疏水亲油性的取代基团, 中间拥有一定尺寸的空腔,因此杯芳烃既可输送阳离子、
又可与有机中性分子、阴离子借氢键等非共价键形成主
客体分子。 冠醚配位阳离子,环糊精配位中性分子。
第二节 有机超分子主体
第二节 有机超分子主体
四、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由于孔穴不同空间位置含有给电子基团羟基或氧原子,
可提供多个作用位点,使环糊精在水中具有独特的配位 性能。 根据客体分子的大小和形状,环糊精分子在溶液中与 客体分子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结构的加合物。被包含的客 体分子随环糊精的增大而增大。高能水的释放、疏水效 应、氢键作用、偶极作用等有利于包合物的稳定。
免分离时产生的共吸附现象。
在化学工业上具有广泛应用:
第三节 无机超分子主体多孔无机固体材料
分子筛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

天然气和气体烃类的净化 利用分子筛吸附选择性除去 天然气中的酸性气体(CO2、H2S、硫化物等)

生命科学中的新型分离技术

生命科学中的新型分离技术

生命科学中的新型分离技术生命科学是现代科技和医学领域中最快速发展的领域之一。

分离技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加高效和准确的分离技术。

下面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新型的分离技术。

一、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基于微流体力学的微型流动控制和分析技术。

它基于流量、温度、压力等物理参数来控制生物分子在芯片上的流体行为。

通过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通量分离、检测和分析。

因此,微流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化学等领域中。

二、磁珠分离技术磁珠分离技术基于磁性珠子与目标分子的亲和力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分离。

该技术使得对分离物进行处理非常简单,通常只需要将目标分子与磁性颗粒混合,然后通过磁场快速地将目标分子与磁性颗粒分离即可。

该技术相比其他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时间快、效率高、准确度高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药物的制备和分离等方面。

三、超临界流体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对溶剂和分离物的亲和力进行分离的技术。

超临界流体是指高于临界点的温度和压力下的流体状态。

该技术被应用于药物制剂技术、食品工业、化工等领域中。

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超临界流体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环保等优点。

四、等温分离技术等温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目标分子内组成差异的等温条件下的分离技术。

等温分离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同时分离目标样品中的多个成分,因此可以用于多成分混合样品的分离和鉴定。

当前,等温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和医学检测等领域中。

总之,新型分离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生命科学中更加迅速和准确的研究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离科学与技术摘要:分离科学技术,贯穿于整个工艺过程,是获得最终产品的一个重要而又必须的手段。

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环节都离不开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应用。

在医药方面,分离科学更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医药的不断开发研究及人们对药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分离科学和技术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各种新技术逐渐被人们所开发、利用。

色谱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CO2 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超声波的提取分离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讨论了药学领域中各种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分离科学技术色谱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CO超临界萃取技术2膜分离技术一、前言自然界的许多物质,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大多数是以混合状态存在。

它们往往需要加以分离或提纯,才能为人们合理利用。

化学、石油、冶金、食品、生化、医药、电子和原子能等工业,无不广泛应用分离科学。

分离是指将某一体系混合物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分离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组成彼此不同的产物的过程。

这种混合物可以是原料、反应产物、中间物体或废弃物料[1]。

分离技术是药物分析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是人类客观准确地认识自然界和深层合理地开发利用天然资源的必要工具,是当今生命科学、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环保、仪器等相关高科技领域从新产品研制、生产到检验中不可缺少的尖端技术。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促使一些常规分离技术,如精馏、吸收、萃取、吸附、结晶等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更促使一些新型分离技术如膜分离、色谱分离、超临界萃取等得到重视、开发和研究。

分离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推进生物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为人类创造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财富。

分离技术不但可用于西药的分析测定,在中药的研究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传统中药是我国的瑰宝,但对于绝大多数临床疗效肯定的中药,我们并不清楚是何种成分起的作用,这也是中药在国际上没有获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原因。

中药化学成分被公认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来源,为了有效、合理地利用中药资源,对中药成分分离的研究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分离技术更多地应用在中药成分分离的研究工作中。

这就为中药现代化,早日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

从当前国内外生物与化学类科研生产中采用的分离分析技术状况来看,分析技术比分离技术明显地显得丰富多样且高效先进。

例如,色谱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氨基酸序列分析等等对微量样品的分析鉴定技术都已较普遍地得到应用。

而对物质的分离纯化技术则显得较为匮乏。

面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高科技含量精制产品的要求,极其缺乏既能实现高纯度物质的分离纯化,又能实现相当量级制备能力的新技术[3]。

如果没有这样的新技术,就很难实现新一代产物的研发与生产,就不能实现高纯度标准物质的制备和高精度质量检定与控制方法的建立。

因此,研发和采用先进高效的分离纯化技术,是值得倍加关注的命题。

二、常见的药物分离技术与方法1.两相溶剂萃取法1.1简单萃取法[4]液—液萃取法即两相溶剂提取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方法。

简单的萃取过程是将萃取剂加入到样品溶液中,使其充分混合,因某些组分在萃取剂中的平衡浓度高于其在原样品溶液中的浓度,于是这些组分从样品溶液中向萃取剂中扩散,使这些组分与样品溶液中的其他组分分离。

组分A在两相间的平衡关系可以用平衡常数K表示:K=C A/C A'式中:C A——组分A在萃取剂中的浓度;C A'——组分A在原样品溶液中的浓度。

这就是分配定律。

在液—液萃取中,K通常为分配系数,可将其近似地看作组分在萃取剂和原样品溶液中的溶解度之比。

影响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萃取剂、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与原样品溶液两相之间的平衡关系(主要表现为被萃取物质在萃取剂与原样品溶液两相中的溶解度差别)、在萃取过程中两相之间的接触情况。

在—定的条件下,被萃取物质的分离效果,主要决定于萃取剂的选择和萃取次数。

1.2逆流连续萃取法[4]逆流连续萃取法是一种连续的两相溶剂萃取法。

是利用两相溶剂密度不同,即密度小的溶剂作为分散相,逆流连续穿过密度大的固定相,使某种成分发生转溶的原理。

对于乳化严重的液—液萃取,通常用逆流连续萃取法。

萃取过程中可用薄层色谱、纸色谱,以及显色反应或沉淀反应检查萃取是否完全。

1.3逆流分配法[4]逆流分配法又称逆流分溶法、逆流分布法或反流分布法。

逆流分配法与两相溶剂逆流萃取法原理一致,是一种在加样量一定,并不断在一定量的两相溶剂中,经多次移位萃取分配而达到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1.4液滴逆流分配法[4-6]液滴逆流分配法又称液滴逆流层析法,是近年来在逆流分配法基础上改进的两相溶剂萃取法。

对溶剂系统的选择基本同逆流分配法,但要求能在短时间内分离成两相,并可生成有效的液滴。

由于移动相形成液滴,在细的分配萃取管中与固定相有效地接触、摩擦不断形成新的表面,促进溶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故其分离效果往往比逆流分配法好,且不会产生乳化现象,用氮气压驱动移动相,被分离物质不会因遇大气中氧气而氧化。

本法必须选用能生成液滴的溶剂系统,但对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离效果较差,处理样品量小(1g以下),并要求有一定的设备。

2.结晶法[4]结晶法是提纯固体化合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适用于产品与杂质性质差别较大、产品中杂质含量小于5%的体系。

固体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是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若把固体物质溶解在热的溶剂中达到饱和,冷却时由于溶解度降低,溶液变成过饱和溶液而析出结晶。

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或被过滤除去),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进行结晶时,溶剂的选择是关键,只有选择合适的溶剂,才能得到有效的分离。

结晶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制备提纯物的饱和液;(2)脱色;(3)热过滤;(4)冷却结晶;(5)抽滤;(6)晶体干燥。

干燥晶体可通过测熔点来确定结晶的纯度。

3.沉淀法[4]沉淀法是在天然药物提取液中,加入某些试剂使产生沉淀,通过过滤将成分分离的方法。

依据加入沉淀剂的不同,沉淀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3.1酸碱沉淀法酸碱沉淀法根据酸(碱)成分碱(酸)试剂反应成盐而溶于水,再加酸(碱)试剂反应重新生成。

游离酸(碱)从溶液中又析出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3.2醇沉淀法在浓缩的水提取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使含乙醇量达80%以上),则难溶于乙醇的成分,如淀粉、树胶黏液质、蛋白质等从溶液中析出,经过滤除去。

3.3铅盐沉淀法铅盐沉淀法是分离某些天然药物成分的经典方法之一。

该法是利用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水溶液能与多种天然药物成分生成难溶的铅盐,或配合物沉淀的原理,利用这种性质使有效成分与杂质分开。

4.透析法透析法是利用小分子物质在溶液中可通过半透膜,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性质达到分离的方法。

在分离纯化蛋白质、多肽、多糖、皂苷等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成分时,常采用本法除去无机盐、单糖、双糖等小分子杂质。

反之,如果杂质是大分子的蛋白质、淀粉、树脂等,采用此法将其留在半透膜内,而将所要的小分子成分通过半透膜进人膜外溶液中,从而加以分离精制[4]。

5.分馏法分馏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在分馏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蒸汽压,收集不同温度的馏分,借以分离液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在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研究中,挥发油及一些液体生物碱常用此法分离。

分馏法是将多次蒸馏的复杂操作集中在一支分馏柱中完成。

经分馏所得各馏分,仍然可能是混合物,须结合薄层色谱及气相色谱检查,再进一步纯化[4]。

6.色谱法色谱法是分离纯化和定性定量鉴定药物成分的有效方法之一。

色谱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药物各类成分的分离鉴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些性质相近、结构类似的化合物,采用经典的溶剂法和结晶法不能很好分离的,使用色谱法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分离效果。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之间的分配系数(分配色谱)不同、待分离物对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吸附色谱)、分子的大小差异(凝胶色谱)或其他亲和作用的差异进行反复地吸附或分配,从而使混合物中的各组分达到分离。

色谱法是由固定相(可以是固体或液体)和流动相(流动的溶液或气体)两种不同的相组成。

流动相为液体的称为液相色谱,流动相为气体的称为气相色谱。

根据各组分在固定相中的作用原理不同,又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排阻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等。

根据操作条件和载体的不同,又可分为纸色谱、薄层色谱、柱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6.1吸附色谱法吸附色谱法是利用吸附剂对混合物中的各种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而使各成分达到分离的方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脂溶性、中等相对分子质量成分的分离。

一般不适用于相对分子质量高的成分,如蛋白质、多糖或离子型亲水性化合物的分离。

吸附色谱法分离效果如何,完全由吸附剂、溶剂和被分离物质的性质3种因素决定[7]。

6.2分配色谱法分配色谱法是利用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的一种色谱方法。

把作为固定相的溶剂吸附于某种惰性固体物质的表面,这些惰性物质主要起支撑这种溶剂的作用,称为支持剂或载体,而溶剂就是固定相。

被分离物质置于固定相上端,用流动相进行洗脱(或展开)。

混合物就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分配,不同组分由于在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得以分开[4]。

根据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不同,分配色谱可分为正相分配色谱和反相分配色谱。

以水或亲水溶剂为固定相,与水不相溶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的分配色谱称为正相分配色谱,用于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

以亲脂性有机溶剂作为固定相,以水或亲水性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的分配色谱称为反相分配色谱,用于亲脂性物质的分离。

6.3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液相色谱中,采用高效固定相,并使用高压泵输送流动相,全部工作通过仪器来完成对有机物的分析,我们称之为高效液相色谱法。

其优点主要是:(1)高压,(2)高选择性,(3)高灵敏度,(4)高速。

高效液相色谱的基本分析方法的分类有:(1)定性分析方法:①色谱鉴别法;②化学鉴别法;③光谱鉴别法。

(2)定量分析方法:①峰高和峰面积;②外标法;③内标法;④内加法。

(3)药物杂质总量限度测定法。

(4)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

此方法适用于分离相对分子质量200~1000的组分,大多数用于非离子型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易产生拖尾现象。

常用于分离同分异构体[8]。

高效液相色谱与其他技术的联用是高效液相色谱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主要是色谱—色谱联用、色谱—光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还有柱切换技术以及高效液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联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