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分离科学基础
分离科学基础
● 大量与大量物质间的分离 ● 大量与小量或痕量物质间的分离与富集
淘米或淘金; 半导体掺杂
● 小量与小量(痕量与痕量)间的分离或富集 ● 稀溶液中痕量元素的富集
按分离目的分类
制备型分离/纯化
要求高纯度、高回收率产物(有时不一定要求高收率)。 规模:实验室;生产
分析型分离
突出“定量”概念,即考虑分离程度的完全性;定量分离的可 能性;简单快速;分离结果具有良好的再现性。
Sd F(=)d F(+)d
连续与非连续μ* 相结合模式
Scd F(=)cd F(+)cd
表4.各种分离方法的基本归类
流\化学势 S
F(=)
c 电泳 等电聚焦 速率-区带沉降 等密度沉降 淘析
F(+)
d 萃取 吸附 结晶 蒸发 过滤 超滤 色谱 精馏
cd 电沉积 沉降平衡
电渗
场流分级
§ 1.3 化学研究中的分离问题
第一章分离科学基础
§1.1 概述
一、日常生活中的分离
饮食起居:自来水(过滤),净水器(分 离膜/吸附剂);泡茶(固体浸出法)
环境保护:垃圾分类;污水处理;铁罐// 铝罐(磁力)
医药卫生:抗菌素的纯化;血透;花粉过 敏(洁净房间)
二、分离的定义
化工词典:把混合物中某些组分或各组分彼 此分开,或把混合物中各相间彼此分开的过 程叫分离。
功能的活性成分。
从商陆根中提取活性多糖 PEP-I、 PEP- II
• 商陆根
•
乙醇
乙醇液 残渣
水
水提液 残渣
浓缩,加2倍乙醇
醇液
沉淀物
醇液
除蛋白,透析,醇沉
沉淀物
第一章沉淀法
E :育晶养晶 在 pH4.5-5.0左右,一般就出现晶核,应停止加酸,搅拌 育晶 2 小时晶不断溶解、在大结晶颗粒上聚集沉积的过程, 可以使产品颗粒粗大。 F :搅拌的影响 在不搅拌的情况下自然起晶,晶体的大小不均匀。采用 缓慢冷却,适当搅拌。可使温度和pH均匀,有利于晶体长 大,减少颗垃的互相粘连.使晶体均匀一致,避免晶接的 形成。但搅拌太快,翻动激烈,会引起晶体的磨损,结果 晶体细小;太馒,温度和pH值不均匀,局部晶核过多,晶 体也会细小,搅拌转速与设备直径和搅拌桨叶大小有关, 一般以20一30转/分为宜。生产上采用桨式搅拌器,二挡 交叉安装。
吕家根 化学楼1465,1410 lvjiagen@
3
第一章 沉
淀
法
为什么会溶解? 沉淀法是化学工程中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提取方法, 它是利用加入试剂或改变条件使产物或干扰物离开 溶液,生成不溶性颗粒而沉降析出。沉淀和结晶在 本质上同属一种过程,都是新相析出的过程,主要 是物理变化,当然也存在有化学反应的沉淀或结晶。 沉淀和结晶的区别在于形态的不同,同类分子或离 子以有规则排列形式而析出称结晶,同类分子或离 子以无规则的紊乱排列形式而析出称为沉淀。
1
分离科学意义
生产实践中成本构成,工艺过程可能就是分离过程。 环保尤其是水资源利用 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生物分离的重大前沿意义:多种新的分离技术和分离方法。
本课程授课倾向:与生产实践相关,次新的分离技术的 方法原理和应用。主要分离对象是生物样品和天然产物。
2
沉淀法 溶剂萃取法 树脂法 膜分离技术 凝胶萃取法 双水相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泡沫分离法 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示例
26
I :染菌的影响 对于染菌和噬菌体感染都会降低纯度和收率,使操 作围难,所以要防重于治,严格操作、酵液及时处 理,保证新鲜不腐败。 此外,发酵液中有 L- 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等氨基酸 存在时,能促进α型晶体的生成,钙盐、镁盐等杂 质对谷氨酸结晶也有影响, Ca 2 + 含量达到 0.34 克/ 100毫升时就会影响谷氨酸的结晶析出。
分离科学基础 形成螯合物的萃取
二、萃取条件
1、萃取剂的选择
n K D βn K a [HL]有 n D ( ) 'n KD [H ]水
形成螯合物愈稳定, 愈易溶于有机溶剂, 萃取剂酸性愈强, 萃取剂愈易溶于水,
n愈大
KD愈大 Ka愈大 KD’愈小 D增大有 利于萃取
萃取剂与萃取的离子形成螯合物稳定性好; 螯合物易溶于有机溶剂; 选择萃取剂 萃取剂本身酸性强; 萃取剂较易电离和较易溶于水。
E=50%
lgK*’= -npH1/2
lgE - lg(100-E) = npH - npH1/2
通常可以用萃取曲线中各种金属离子的pH1/2的大小 判断能否分离完全。 如何判断? 组分A、B,当A被萃取99%时,B被萃取1%,即可认 为A、B分离完全。
2 E A 99%时,pHA pH nA
整理得:
n K D n K a [HL]有 n D ( ) 'n KD [H ]水
讨论:(1) 分配比与被萃取组分的浓度无关。
(2) 对于同一种被萃取组分、同一种溶剂
和萃取剂KD、n Ka KD'均为常数。
[HL]有 n DK ( ) [H ]水
(3) 若有机相中萃取剂的浓度一定
[H ]水 [L ]水 Ka [HL] 水
… … … …(2)
(3)被萃取离子和萃取剂的螯合平衡
n nL M水 MLn水 水
[MLn] 水 n n n [M ]水 [L ]水
… … … …(3)
(4)生成的螯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中的分配平衡
MLn有 MLn水
[MLn ]有 KD [MLn ]水
K D K 稳 K a [(C6 H 5 ) 4 AsCl]有 整理得: D ' KD [Cl ]水
分离科学与技术
薄层色谱的应用一、概念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表示,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
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mg的样品。
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
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此外,在进行化学反应时,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二、原理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的不同,或和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份分开。
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和简便的色谱方法。
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吸附能力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根据原点至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f):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此Rf值较小。
在给定的条件下(吸附剂、展开剂、板层厚度等),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和展开剂移动的距离之比是一定的,即Rf值是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其大小只与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因此可以根据Rf值鉴别化合物。
三、实例在皂苷分离中的应用:皂苷是一类结构复杂且性质特殊的分子,由糖基与三萜类、甾体或甾体生物碱通过碳氧键相连而成。
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界,近年来在海洋生物中也发现有大量存在。
由于皂苷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理活性,如降血脂、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因此日益成为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但是皂苷分子结构复杂,极性大,并且在同一植物中大多结构相近(有时仅为一个羟基的差别),因此皂苷的分离一直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分离科学-概述-第一章-沉淀-07
历史回顾
概论
自从人类利用物质开始就有分离过程。特别是人们对 物质的认识有了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等概念之后,分 离技术对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利用,对推动社会生 产、经济、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是混合物的世界,我们通常利用的 许多物质都是混合物,但有时候我们需要将混合物分离 后才能利用。因此分离技术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活、生 产的需要。分离方法和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技术分 支则首先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现在分离过程 已经融入到原子能、化工、矿冶、石化、制药、生化、 环保等许多部门,成为许多工业的中心问题、联系经济 效益的关键,也是许多科学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
机械分离
1 过滤 2 沉降 3 离心分离 级 4 旋风分离 5 静电除尘 固体颗粒大小 密度差 密度差 密度差 细颗粒带电 过滤介质 浆状物回收 重力 按密度分级 离心力 按重度或分子量分 惯性力 电场 除尘 除尘
第一章 沉淀和共沉淀
§1。沉淀分离法 1。1 溶解度、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1)溶解度曲线和超溶解度曲线 物质的溶解度取决于物质在一定溶液条件下的条件 溶度积常数 K’sp。 沉淀过程只能发生在过饱和溶液内。但是在过饱 和溶液中并不一定立即发生沉淀。
相同)、化学性质都不同。 例如NH4Cl·MClO3 (M=Fe3+,Cr3+) 等
例如NaNO3·CaCO3 ,KClO4·PbSO4 ,BaSO4·KMnO4
§2。2 均匀体积分配共沉淀
‧发生共沉淀时若微量组分在溶液中的浓度分布是均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讲授《纯化与分离科学》课程时使用的教学课件
课程基本内容
概述 结晶沉淀和共沉淀 挥发(蒸馏、升华、) 萃取(液液萃取、双水相萃取、超临界萃取,浸取) 色层分离(色谱、离子交换、电泳) 膜分离 泡沫浮选分离法 电化学分离 其他分离方法 溶剂和容器、样品预处理
化学分离与富集方法-1_ 分离与富集概论概论
在分离科学中,由于实验的目的不同,对分离的要求及采用的技术亦不相 同。
如以测定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为目的分离方法,主要是为了得到纯的待
测物质,通常注重样品的“纯度”,而不一定要求分离过程的高效率、高精 度。
这里用一种“假设的状态”,是因为从理论上讲,把一个混合物组分进行完 全的分离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已被分离的化合物或组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的分 开。即使是 99.9999%的纯硅,也意味着含有 0.0001%的其它组分。
分离过程 大致有两种情况,即:
组 分 离: 把性质相似的组分一起分离; 单一分离: 把某—组分以纯物质形式分离。
第二节 分离富集在分析化学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分析化学的分析对象越来越复杂,待测组分 含量越来越低,在地球和宇宙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医 学和考古学中,经常要求检测到 ug/g、ng/g、pg/g,甚至更低含量的组分。
目前虽然有许多灵敏度和选择性很高的仪器分析方法,但在分析实践中, 常常由于存在基体效应以及其它各种干扰而难以得到准确的结果.因此分离富 集仍然是分析方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样品组成的复杂性和剖析要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剖析过程的复杂性。对于
各种复杂体系进行综合分析的程序通常包括三个重要部分:
① 将复杂体系中的各组分逐一分离、纯化及纯组分的制备过程。 分离后得到的各个组分的纯度鉴定是非常重要的实验程序,只有纯
度足够好的样品,提供的各种结构分析数据才是可信和有价值的。对 样品的纯度未经鉴定就匆匆进行各种波谱分析,可能给出一些互相矛
当分离的目的是测定物质中某成分的含量时,则要求分离方法应具有 高分离效率、高回收率和高精度等。对组分的纯度要求,一般以不干扰定 量分析为标准。此外,由于分离的对象、规模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操 作程序等彼此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分离科学基础答案
分离科学基础答案【篇一:分离科学思考题答案 2】一、名词解释截留率:指溶液经超滤处理后被膜截留的溶质量占溶液中该溶质总量的百分率。
水通量:纯水在一定压力温度0.35mpa25℃下试验透过水的速度。
浓差极化: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电极表面附近的反应物或产物浓度变化引起的极化。
分配系数:物质在两种不相混的溶剂中平衡时的浓度比 hlb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平衡的定量反映。
萃取因素:影响双水相萃取的因素包括聚合物体系无机盐离子体系ph体系温度及细胞温度的影响。
带溶剂:易溶于溶剂中并能够和溶质形成复合物且此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容易分解的物质也称为化学萃取剂。
结晶:.物质从液态溶液或溶融状态或气态形成晶体。
晶核:过饱和溶液中形成微小晶体粒子是晶体生长必不可少的核心。
重结晶:利用杂质和洁净物质在不同溶剂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将晶体用合适的溶剂再次结晶以获得高纯度的晶体操作。
双水相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进行的分离操作。
超临界流体萃取:利用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对物质进行溶解和分离。
离子交换技术:通过带电的溶质分子与离子交换剂中可交换的离子进行交换而达到分离纯化的方法。
膜污染:指处理物料中的微粒胶体或溶质大分子与膜存在物理化学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凝聚值:胶粒发生凝聚作用的最小电解质浓度。
精馏: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及回流手段来实现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
最小回流比:当回流比减小到某一数值后使两操作线的交点d落在平衡曲线上时图解时不论绘多少梯级都不能跨过点d表示所需的理论板数为无穷多相应的回流比即为最小回流比萃取精馏:向原料液中加入第三组分称为萃取剂或溶剂以改变原有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而得到分离。
共沸精馏:体系中加入一个新的组分称为共沸剂共沸剂与待分离的组分形成新的共沸物用精馏的方法使原体系中的组分得到分离。
分离科学与技术-01概论
分离科学与技术柳 仁 民1 概论 分离科学: 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纯化或富集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 物质的过程的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分离:物质被分开的过程 组分离:性质相似的组分一起分离 单一分离:某一组分以纯物质形式分离 分离是一种假设的状态,相对的, 99.9%, 99.99%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以定量分析为目的,分离干扰组分, 提高方法的专一性。
富集:低浓度组分浓集的过程 分析化学中的富集:将待测组分从大量基体物质中集中到 一较小体积溶液中,提高检测灵敏度。
预浓集:测定之前进行的分离过程。
分离与浓集往往是同时实现的1 2分离与富集的关系: 富集需要借助分离的手段,在分析过程中分离与富集往往 是同时实现的。
富集与分离的目不同,富集只是分离的目的之一。
纯化:通过分离操作使某种物质的纯度提高的过程。
纯度(purity): 主组分含量高低或所含杂质多少的一个概念; 纯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不同目的对纯度的要求不同; 纯度越高,成本越高。
依据欲分离组分在原始溶液中的浓度不同,Rony用三个概念 表示,以示区别: 富集: 对摩尔分数小于0.1组分的分离 浓缩: 对摩尔分数处于0.1-0.9组分的分离 纯化: 对摩尔分数大于0.9组分的分离3分离科学是随着其它学科的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 相对独立的学科。
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及工农业生产联系 十分密切 古代:炼铜、冶铁、酿酒、制糖 现代:有机合成、石油炼制、金属冶炼、食品、制药、生命科 学研究、环境科学等 分离科学的重要性: 分离科学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 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分离富集: 元素周期表中各个元素的发现 人工放射性元素的获得 原子核裂变现象的最终确证,各种超铀元素的制备和合成 化学合成过程的分离 新化合物的结构确定4近年来生命科学的重要成就,与分离科学有着紧密联系: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应用科学方面的发展: 矿产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各种分离技术的应用 石油工业每一重要生产环节,几乎都离不开分离科学技术 原子能的利用是在解决了作为核燃料的铀和钚的提取以及 铀同位素分离获得成功之后,才得以蓬动发展 近代材料科学的研究,诸如超纯硅、锗及化合物半导体砷 化镓、磷化镓的制备提纯;高纯稀土及其化合物的分离提取 环境科学:三废处理 目前,分离科学成为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 第1章第2节 分离、提纯教学设计下学期
第一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1.2.1 分离、提纯本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该采取什么步骤和常用方法等,从中体验研究一个有机化合物的过程和科学方法。
由于中学条件所限,对现代物理方法只要求初步改变的了解,不涉及过多的名词术语,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了解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的用途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分离、提纯的原理和操作,能结合实际情况应用蒸馏、萃取或重结晶的方法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教学难点:苯甲酸重结晶的实验探究讲义 教具【新课导入】青蒿素的提取、确定结构、人工合成的历程【新课讲授】通过学习青蒿素研究的全过程,试总结青蒿素的研究经历了哪些步骤? 【学生活动1】分离提纯、确定分子式、结构式。
【总结】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过渡】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有机化合物,通常得到的是含有杂质的粗品 工厂生产和实验室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往往有未反应的原料和反应副产物等。
进行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研究,首先要获得纯净的有机化合物,粗品必须经过分离、提纯才能得到较为纯净的物质。
【学生活动2】1. 分离、提纯的原则是什么?2. 在提纯、分离青蒿素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讲解】1. 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被提纯物质和杂质易分离;被提纯物质易恢复原状态。
2. 萃取、蒸馏 【总结】有机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有蒸馏、萃取和重结晶等。
【讲解】 1. 蒸馏(1) 适用对象:① 分离和提纯互溶的液态有机化合物② 液态有机化合物含有少量的杂质,而且该有机化合物热稳定性较高,其沸点与杂质的沸点相差较大(一般约大于30℃)(2)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加热液态混合物,利用物质沸点差异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使沸点低的物质汽化,然后冷凝、收集,从而达到与沸点高的物质相分离的目的。
【展示】蒸馏装置【学生活动3】1. 蒸馏操作,加碎瓷片的目的是什么?2. 温度计水银球应处于什么位置?3. 冷却水的流动方向是什么? 【讲解】1. 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液体暴沸;2. 温度计水银球应处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3. 冷却水的流动方向是下口进、上口出。
分离科学基础 沉淀分离
17 1 . 2 10 [OH ] 1.1108 mol / L 0.1
若[Zn2+]=0.1mol/L
pOH = 8
pH = 6
[Zn2+]: 1.00~0.01mol/L
pH: 5.5~6.5
§2-1 无 机 沉 淀 剂 分 离 法 (4)、有机碱法
利用吡啶、六次甲基四胺等有机碱控制pH
第二章 沉 淀 分 离 法
定义: 通过沉淀反应把欲测组分分离出来;或者把共存的 组分共沉淀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特点: 1、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2、沉淀法适应性比较强; 3、费时; 4、选择性比较差,分离不够完全。
第二章 沉 淀 分 离 法
沉淀的生成:
在含有金属离子Mm+的溶液中,加入含有沉 淀剂Xn-的另一溶液时,生成难溶性沉淀MnXm, 这时溶液中存在如下的平衡: nMm+ + mXn- →MnXm 体系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Ksp 称为溶度积, Ksp = [Mm+]n [Xn-]m
§2-1 无 机 沉 淀 剂 分 离 法
Cd2+在溶液中沉淀完全,[H+] ≤0.34mol/L 问题:[H+] ≤0.34mol/L时,Zn2+是否干扰? 回答:Zn2+不干扰。
问题:[H+] 多大时,Zn2+开始沉淀?
回答: [H+] =0.19mol/L时,Zn2+开始沉淀。 结论: 控制溶液氢离子的浓度:0.19~0.34mol/L ,可以使 Cd2+与Zn2+分离完全。
§2-2 有 机 沉 淀 分 离 法 一、形成螯合物的沉淀剂
此类沉淀剂一般含有两种基团,
酸性基团:如-OH. –COOH. –SO3H等, 碱性基团:-NH2. =NH. =N-. =CO. =CS等.
分离技术整理
第一章绪论1 、分离技术的定义:分离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等基本原理与方法将某种混合物分成两个或多个组成彼此不同的产物的一种手段。
2、分离技术的发展需要:新型分离技术开拓与发展的必要性(1)科技发展与探索的需求(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2)资源利用与清洁生产的需求(节能、增产)(3)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3、分离过程的几个概念:(1)分离过程:通常由原料、产物、分离剂及分离装置组成;(2)分离剂:加到分离系统中使过程得以实现的能量或物质;(3)分离装置:分离过程得以实施的必要物质设备,它可以是某个特定的装置,也可指从原料到产品之间的整个流程。
4、分离过程的分类:按照分离过程原理,可分为三大类:(1)机械分离(2)传质分离( 平衡分离、速率控制分离)(3)反应分离5、新型分离技术三大类(1)对传统技术或方法加以改良的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液膜萃取、双水相萃取以及色谱分离等(2)基于材料科学发展形成的分离技术:反渗透、超滤、气体渗透、渗透汽化等膜分离技术;(3)膜与传统分离相结合形成的分离技术:膜吸收、膜萃取、亲和超滤、膜反应器等。
6、分离技术选择的基本依据(1) 待处理物的物性——混合物至少在物理、化学、电磁、光学、生物学等性质方面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差异:a. 物性参数:分子量、尺寸与形状、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等;b. 力学性质:表面张力、摩擦因子;c. 电磁性质:分子电荷、电导率、介电常数、电离电位、磁化率等;d: 传递特性常数:迁移率、扩散速度、渗透系数;e :化学特性常数:分配系数、平衡常数、离解常数、反应速率、络合常数等。
(2) 目标产物的价值与处理规模——目标产物的价值与规模大小密切相关,常成为选择分离方法的主要因素:目标产物的经济价值比较低,则应采用低能耗、无需分离剂、或廉价分离剂以及大规模生产过程;而高附加值产物则可采用中小规模生产。
(3) 目标产物的特性——包括其热敏性、吸湿性、放射性、氧化性、光敏性、分解性、易碎性等,这些特性常是导致目标产物变质、变色、损坏等的根本原因,因此成为分离方法选择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离科学与技术 第一章 现代分离科学概论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 教学课件
第三类:膜与传统分离相结合形成的分离技术(耦合与集成技术):如 膜吸收(membrane-based absorption)、膜萃取(membrane-based extraction)、亲和超滤(affinity ultrafiltration) 、膜反应器 (membrane reaction)等。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Leabharlann
利用方法间的共性,探讨方法间的联系和统一理论和数学 模式的表达 将新技术、新材料引入分析技术中,发展新分离原理和 方法; 解决现代科技和生产过程中重大的分离和纯化问题; 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如波谱、电镜、粒子束分析研究分 离过程机理,探讨分离过程动力学及其模型; 计算机模拟分离过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多种分离方法和技术联用,研究最优化分离条件; 分离发现新的重要物质; 利用电、磁、光、热等建立无污染的分离过程.
分离科学的研究内容
分离过程的共同规律
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理论等
各种不同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方法设备与应用
①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 功 能量 方向与限度 平衡 ②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 溶质的迁移和扩散 速度与效 率 ③分离过程中发生在界面上的计量置换;
④平衡分离的分子学基础; ⑤疏水效应; ⑥分离过程中的最优化; ⑦分离方法的简介和比较
人们对“分离”一词的反应是强烈的,比如亲人间、朋
友间的分离大多是痛苦的。因此人类社会的分离要考虑是否
有必要。 物质分离也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因为它是需要付出代价
的。
作为物质分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在日常生活 中也无处不在。
日常生活中的分离
饮食起居:自来水(过滤);净水器(分离膜/吸附 剂);泡茶(固体浸出法);榨果汁 环境保护: 污水治理;垃圾分类; 医药卫生:抗菌素的纯化;血透; 病毒的分 离 能源:铀的富集
分离科学与技术概述.
芳香物、油料、色素
气体净化
生命体中的分离现象
生命体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氧气和水
分离过程是保持生命活力的关键过程。
•超纯水、超纯溶剂,99.99%, 99.9999%
•核燃料铀-235,钚-239等提取,要求从含量小于1%的原料中提取铀或钚,提取率达到99.9%,去污率为106 -108。
•彩电显像管的原料之一就是纯度为99.999%的钇。
•缺乏对于相界面传递的微观机理的认识
前沿方向例一:微化工系统Effective Effective mixing mixing Effective Effective mass mass and and heat heat transfer transfer High High selectivity selectivity Inherent Inherent safety safety Numbering-up Numbering-up method method Enable Enable control control
谢谢!
前沿方向例二:分离功能材料新材料:自组装自组织材料、仿生材料、膜、吸附剂、树脂、微胶囊、传感材料、光电材料、灵敏材料、生物相容材料,环境材料、纳米及粉体材料、复合材料等
前沿方向例二:分离功能材料红外光源信号接收筛板m m \60 A/D板塔体\65取样口双探头光纤照相法红外光纤探针在线测量技术
前沿方向例二:分离功能材料
•半连续
•精馏(蒸馏
•萃取(液液萃取、固液浸取•吸收
•吸附
•色谱分离
•膜分离
•过滤
•亲核分离
•干燥
•蒸发
•沉淀
•结晶
•电泳
•离心分离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分离设备所能通过的物质总量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1章·绪论
分离
分离(separation)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 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 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在不 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实际 上,分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不可能将一种 物质从混合物中100%地分离出来。 分离是认识物质世界的必经之路;是各种分析技 术的前提。
实例三:Fe3+和Ti4+的混合实验
Fe3+ 6 mol/L的 HCl
Fe离子的亲溶剂势 能大于浓度差产生 的化学势
Ti4+
6 mol/L的 HCl
抽掉隔板
混合均匀
Fe3+、 Ti4+ 6 mol/L的HCl
均相体系中Fe3+和Ti4+的混合实验
抽掉隔板 乙醚,Fe3+ Ti4+ 6 mol/L的HCl
§1.3 分离过程的本质
宏观上看到的分离过程有时是自发的过程,混合 有时也不能自发进行。如何判断一个混合或分离 过程能否自发进行,要看整个过程(吉布斯)自 由能的变化。总自由能决定体系是趋向混合,还 是趋向分离。如果体系的总自由能降低,则混合 或分离可自发进行。
§1.3 分离过程的本质
分离有时是自发过程、混合有时也不能自发进 行。 总自由能决定体系是趋向分离、还是趋向混合。
分离的目的
(1)分析前样品处理:检测灵敏度、仪器的 需要 (2)结构鉴定:红外、核磁、质谱 (3)获取有用物质:天然产物提取分离 (4)除去有害物质:如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 (选择性吸附或沉淀分离法)
分离技术特点
(1)分离对象种类繁多:合成、天然 (2)分离的目的各不相同:一般工业上为了 获得有用物质;实验室是为了后续分析。 (3)分离规模差异很大:结构鉴定微克级、 工业生产上吨计的大规模分离纯化。 (4)分离技术形形色色:色谱技术为核心 (5)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化工、医药、食品、 环境等,是推动其他学科发展的动力
膜分离技术基础概论
《膜分离技术》教案第一章:膜分离技术概述1、膜科学与基础科学的关系膜科学与基础科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膜的定义及特性所谓的膜,是指在一种流体相内或是在两种流体相之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它把流体相分隔为互不相通的两部分,并能使这两部分之间产生传质作用。
膜的特性:不管膜多薄, 它必须有两个界面。
这两个界面分别与两侧的流体相接触。
膜传质有选择性,它可以使流体相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它物质透过。
3、膜的分离过程原理膜分离过程原理:以选择性透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边施加一个推动力(如浓度差、压力差或电位差等)时,使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通常膜原料侧称为膜上游,透过侧称为膜下游。
4、分离膜的种类5、膜分离技术发展简史高分子膜的分离功能很早就已发现。
1748年,耐克特(A. Nelkt )发现水能自动地扩散到装有酒精的猪膀胱内,开创了膜渗透的研究。
1861年,施密特(A. Schmidt )首先提出了超过滤的概念。
他提出,用比滤纸孔径更小的棉胶膜或赛璐酚膜过滤时,若在溶液侧施加压力,使膜的两侧产生压力差,即可分离溶液中的细菌、蛋白质、胶体等微小粒子,其精度比滤纸高得多。
这种过滤可称为超过滤。
按现代观点看,这种过滤应称为微孔过滤。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膜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1961年,米切利斯(A. S. Michealis )等人用各种比例的酸性和碱性的高分子电介质混合物以水—丙酮—溴化钠为溶剂,制成了可截留不同分子量的膜,这种膜是真正的超过滤膜。
美国Amicon 公司首先将这种膜商品化。
50年代初,为从海水或苦咸水中获取淡水,开始了反渗透膜的研究。
1967年,DuPont 公司研制成功了以尼龙—66为主要组分的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
同一时期,丹麦DDS 公司研制成功平板式反渗透膜组件。
反渗透膜开分离膜高分子膜液体膜生物膜带电膜非带电膜阳离子膜阴离子膜过滤膜精密过滤膜 超滤膜 反渗透膜纳米滤膜始工业化。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分离食盐与沙1.食盐不小心散落在地上与沙混合在了一起,你有什么办法将它们分离吗?(探讨分离食盐与沙的方法)2.如果沙子和食盐的颗粒都比较小,用筛子筛可以吗?2.用水可以吗?如果用水,你想怎样做?(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教师活动11.教师: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如红豆和小米等物质混合在一起,沙和鹅卵石混合在一起,你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分离。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食盐与沙如果混合该如何分离?3.梳理学生交流的信息,为接下来的教学步骤做铺垫。
4.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本质特征寻找分离方法,来提高学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学生只要能够提出初步的实验计划就可以,设计实验是科学课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虽然有些学生的实验制订的并不完美,但对科学素养的影响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2:溶解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实验材料: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水、烧杯、搅拌棒实验步骤:1.把食盐和沙的混合物物倒入水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停止搅拌,放置一会,看看有什么变化,同时做好记录教师活动21.教师出示本实验所需材料。
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利用实验来分离沙。
3. 指导学生实验步骤。
4. 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及记录。
5. 教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6. 引导学生交流思考,得出实验结论。
7. 小结: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沙不能溶解在水实验现象:()颗粒不见了,()颗粒沉淀在烧杯底部。
实验结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放置一会后全部沉淀在烧杯底部。
学生活动3:分离沙和食盐溶液实验材料:沙和食盐溶液的混合物、烧杯、漏斗、滤纸、搅拌棒、带铁圈的铁架台实验步骤:1.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商陆又名夜呼(《本经》)、 野萝卜,为商陆科多年生草本,多 生于疏林下、林缘、路旁、山沟等 湿润地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其性下行, 专于行水,与大戟、甘遂盖异性而 同功”。而其性味苦、寒,有毒, 《唐· 本草》记载:“商陆有赤、白 二种,白者入药用,赤者甚有毒, 但贴肿外用。若服之,伤人,乃至 痢血不已而死也。”证实了古人早 已认识到商陆的毒性。早期的研究 中发现,其中含有商陆碱、多量硝 酸钾、皂甙、糖蛋白、脂溶性成分 (棕榈酸、十四酯等)等,具有调 节免疫、抗肿瘤、调节内分泌、镇 咳、祛痰、平喘、抗菌消炎、利尿 等药理作用。随着植物多糖研究的 深入,发现商陆中所含有的多糖成 分是增强免疫、抗肿瘤和保护造血 功能的活性成分。
3)氢键作用力 强氢键: R-X-H„Y-R’ X和Y为半径小、电负性大的F、O、N等。 弱氢键: C-H„O
氢键是一种特殊作用力,键强度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供质子体 的酸度和接受体的碱度的增大而增大,有利于氢键 的分子呈线性构形。
碱度:胺类>中性氢氧化物>腈类>不饱和碳氢 化物>硫化物 酸度:强酸> CH3OH >酚类>醇类>硫酚类
● 对流、随机流等(寄生流):非生产型、破坏性 ● 混流(搅动):对分离的性质并不产生影响 ●(外加)定向流:流动相、载气等
许多分离过程中是以流体方式进行的。流动本 身并不能导致分离,但它可使分离效率提高许多倍, 或者说利用流来实现分离。但无益的流,如寄生流 等,也可能对分离起破坏作用。
例:淘析,引入上升流,小颗粒的沉降速度小 于上升流速而被带走。
淘米或淘金; 半导体掺杂
● 小量与小量(痕量与痕量)间的分离或富集 ● 稀溶液中痕量元素的富集
按分离目的分类 制备型分离/纯化
要求高纯度、高回收率产物(有时不一定要求高收率)。 规模:实验室;生产
分析型分离
突出“定量”概念,即考虑分离程度的完全性;定量分离的可 能性;简单快速;分离结果具有良好的再现性。
三、分离的重要性
• 1 与人类文明发展密切相关。
反渗透的工艺流程
工业用电渗析(8-10吨/时)
多级闪蒸的基本原理
低温多效蒸馏原理
多效蒸馏装置
• 2与科技发展进步密切相关。
• 蔗糖梯度密度离心提取纯化病毒
• 3 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建立节约型社会, 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等有重要意义。
组分 A
nA mol
组分 B
nB mol
混合 分离
混合物 (A+B) (nA+n B) mol
分离科学实际上是研究如何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 说的自发过程,以相反方向进行到最大限度的科学。 即如何给体系增加能量和降低体系的熵值以便增强分 离效果。
混合的熵:
分离的理论耗能量(最小功):
Wmin, T
nA nB RT[n A ln( ) n B ln( )] nA nB nA nB
分离过程示意图
分离之所以能够进行,是由于混合物 中待分离的组分之间,在物理、化学、生 物学等方面的性质,至少有一个存在着的 差异。 物理性质
力学性质:密度、摩擦因数、表面张力、尺寸、质量 热力学性质:熔点、沸点、临界点、蒸气压、溶解度
、分配系数、吸附平衡
电、磁性质:电导率、介电常数、迁移率、 电荷、淌度 输运性质:扩散系数 化学性质 热力学性质:反应平衡常数、化学吸附平衡 常数、离解常数 反应速度性质:反应速度常数 生物学性质 生物学亲和力、生物学吸附平衡,生物学反 应速度常数
(1)两个永久偶极子间的相互作用(取向力) ● 作用力大小与偶极间的距离及取向有关 ● 定向力与偶极矩的四次方成正比
(2)永久偶极子与诱导偶极间的相互作用
(诱导力)--德拜公式
E ij i 2 j ( 4 0 ) 2 r 6
式中α i为i分子的极化率
(3)非选择性作用力—色散力 色散力与分子间的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 摩尔色散力大体上与分子大小成正比,也与化合物 的折光指数有关。 在分离科学中色散力非常有用,它不仅可以在分 离过程中分子的作用力方向起重要作用,而且是解释 分离科学中许多规律的分子学基础。
高选择性分离:如烷烃、烯烃在“AgCl”柱上的 分离。
表1. 根据相平衡分类
• 气-液 • • • • • • 气-固 液-液 液-固
蒸馏 吸附 气液色谱 挥发 泡沫分离 精馏
萃取 沉淀 液液色谱 区域熔融 分步结晶 离子交换 吸附
表2. 依据速率过程分类
• • • • • 栅栏分离 膜过滤 渗析 电渗析 场分离 电泳 超离心 热扩散 电沉积 其他 分子蒸馏 酶降解
现代分离技术
第一章 分离与分离科学基础
§1.1 概述
一、日常生活中的分离 饮食起居:自来水(过滤),净水器(分 离膜/吸附剂);泡茶(固体浸出法) 环境保护:垃圾分类;污水处理;铁罐// 铝罐(磁力) 医药卫生:抗菌素的纯化;血透;花粉过 敏(洁净房间)
二、分离的定义
化工词典:把混合物中某些组分或各组分彼 此分开,或把混合物中各相间彼此分开的过 程叫分离。 罗尼(Rony)定义:分离(Separation)是一 种假设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物质完全被分开 (Isolation)了。就是说,含有m种化学组分 的混合物被分隔成m种纯的形式,并把它们置 于个独立的容器中(如玻璃瓶或聚乙烯瓶)。
分离的图解定义
完全分离
强制分离
(A+B+C+…) → (A)+(B)+ (C)… 部分分离
(A+B+C+…)→(A)+(B+C +…) (A+B+C+…)→(A,B)+(B, A)…
组分:A, B。。。 空间: () 丰度:A “主成分”
分离过程要克服混合和稀释两个自发 过程,在热力学上是受阻的,因此分离必 须付出代价,分离过程必须做功(耗能)。
从商陆根中提取活性多糖 PEP-I、 PEP- II
• 商陆根 • 乙醇 乙醇液 残渣
水
水提液
残渣
浓缩,加2倍乙醇
醇液
沉淀物
除蛋白,透析,醇沉
醇液
沉淀物
干燥
粗多糖
DEAE-纤维素柱色谱
水
0.05moll-1NaOAc
0.1moll-1 NaOAc
超滤 浓缩
0.5moll-1NaOAc
超滤 浓缩
浓缩液
分离
摩尔分数大于0.9组分的
拆分:Resolution
手性化合物的分离
1 回收因子(Recovery Factor)
被分离物质A分离的完全程度:
QA
QA RA 0 QA
大越好。
Q0A
在任何分离过程中,欲回收组分的回收率都是越
但是,确定回收率的大小要根据分离目的、分 离组分的浓度含量和分离费用等考虑。
二、现代分离科学的特点
1.现代技术手段的广泛采用。
2.分离对象集中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及 新材料领域产品。 3.提出了新的分离原理,发展了大量新的 分离技术。 4.对分离技术做到了观念的更新。
三 、可被分离利用的物质性质
能量或分离介质
原料物流
分离 装置
两个以上的产品物流
(浓度不同)
对各组分所特有 的性质差别产生 作用
2 浓集因数(Concentration Factor)
CF
C A ( ) C A( )
Ⅰ
Ⅱ
当基体只是部分移去时的分离操作,称为浓缩或浓 集,相应的参数称为浓集因数:
CF
m A ( ) mM ( )
m A( ) mM ( )
回收率和浓集因数仅关心分离得到的被分离对象的 “量”的大小,而无法表示被分离物的“质”的高低。 因此,需要进一步介绍表示两种溶质的分离效率的参数。
5 .分子和离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分离的分子
学基础,其大小又与它们的分子结构,环境条
件等有关。
1)静电力---库仑定律
E ij
Zi Z j e 2 4 r
由于静电力与两个电荷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而其它一些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更高次方成反比, 所以静电力属于长程力。
2)范德华力
2.场-流分类法
分离的实质是溶质在分离空间内的迁移和再 分布。Giddings认为分离过程是由化学势和流共同 控制。 ● 化学势:连续c、不连续d、混合cd
● 流:静止S、平行F(=)、垂直F(+) 表3. 九种基本分离领域
连续μ*模式 Sc F(=)c F(+)c 不连续μ*模式 Sd F(=)d F(+)d 连续与非连续μ* 相结合模式 Scd F(=)cd F(+)cd
四、重要的分离术语
1. 相
分离过程涉及的物态有:气态、液态、固 态、超临界流体状态。 欲分离的物质以一定的方式在两相间分配, 然后用物理方法将它们分开,从而达到分离。 有的分离过程中,根据相的相对位置或运 动状态,它们被分成固定相和流动相。
2.流
流描述所有流体的位移。分离可以在静 止(非流)体系和流体系进行。
分离分析
是一类仪器分析方法,其特征就是分离分析系统化,即分离过程与检测技术 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种新型的分析技术。
二、表征分离效率的参数
与物质的分离有关的几个概念:
富集:Enrichment
离
摩尔分数小于0.1组分的分
浓缩:Concentration
组分
摩尔分数处于0.1~0.9间
纯化:Purification
任何一种分离方式都是以下四个过程的 单独、同时或依次进行的过程: (1)化学转换 (2)两相中的分配 (3)相的物理分离 (4)外场作用下的迁移速率差异
五、 分离方法的分类
1. 现象学分类法(过程分类法) ●平衡分离过程:利用相间平衡(相平衡和分 布平衡)。 ●速度差分离过程:利用外场作用。 ●反应分离:只对混合物中某些特定组分发生 化学、生物反应。通常能对指定物质进行充分 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