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学案】

合集下载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一)教学重难点
1.辛亥革命背景的深入理解:学生对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较为肤浅,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矛盾和危机,从而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辛亥革命过程的多维度解读:辛亥革命涉及多个阶段和众多历史人物,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事件发展脉络,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关键人物的作用。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小组共识。
3.教师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4.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检测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3.教师针对学生答题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历史意义等方面的知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3.提醒学生关注课后作业,布置阅读史料、思考题等,巩固课堂所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史料阅读、图片观察、问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取有效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辛亥革命进行深入探讨,形成自己的见解;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深入的思考,教师应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3.学生对于辛亥革命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可能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1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了解辛亥革命的经过和意义;2.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2.辛亥革命的经过和意义;3.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资料和图表,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和意义,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内涵;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辛亥革命的经过和意义;2.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起因是什么?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第二步:讲授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近代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起义和变法的失败–国际环境和思想启蒙的影响2.辛亥革命的经过和意义–辛亥革命的发起和扩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的取得胜利和成果3.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转型–对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冲击和改变–对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鲁迅和胡适等人的思想贡献–反对封建传统和旧文化–推动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第三步:案例分析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第四步:互动讨论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讨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步: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其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化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反馈;2.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互动情况;3.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探讨辛亥革命。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收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改进能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案例详细讲解了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突出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2.分享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研究辛亥革命的不同方面,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2.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和观点,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4.能够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联系现实,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历史资料。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4.结合时事,提出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2.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6.家国情怀演讲比赛:以“辛亥革命与我心中的家国情怀”为主题,组织一次演讲比赛。要求同学们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时间为5分钟。
作业提交时间:请同学们在下周三前完成作业,提交至教师邮箱。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2.作业中涉及历史人物、事件等,要注重史实准确性。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一定认知,但对辛亥革命中的具体事件、重要人物及其实质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尚有待深化。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面临以下问题: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因果关系理解不够清晰;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认识不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容易受到片面观点的影响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问题1: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3:辛亥革命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历史人物?
2.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案例分析:针对辛亥革命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如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等,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要求不少于600字。
4.观看历史纪录片:请同学们课后观看一部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纪录片,如《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等,并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500字。
5.课堂延伸阅读:推荐同学们阅读一本关于辛亥革命的书籍,如《辛亥革命史话》、《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等,以加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其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发生在百年前,但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尊重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更能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研究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包括革命党人的革命思想、组织力量、策略手段等方面。
2.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如政权转移、政治制度变革、社会风气转变等方面。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2.问题导向: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发生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任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掌握辛亥革命的知识。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使学生明确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其学习动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巧妙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教学设计4: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4: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识记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包括背景、成果、影响等。

(2)了解年表法,关注历史细节,据此感知辛亥革命从兴起、发展到失败的基本历程。

(3)接触史学界袁世凯篡权的争论,培养求异思维,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4)解释《临时约法》,提升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现代法制意识。

(5)分析辛亥革命后的历史走向,从宏观上感知时代发展的脉搏。

【教学重、难点】重点:《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课堂讲授】(课堂导入)历史从来不是僵死的,它只是沉沉地睡着了,几乎听不到脉搏的跳动和轻微的喘息声。

只有触摸,才能进入,深入挖掘历史的人和事,才能激活历史,并使之具有张力。

细节尤为重要,虽然细节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全部,但没有繁复细节的历史,无疑是没有生命力的历史。

——傅光明《悲情晚晴四十年》请思考这段材料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新课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901—1908年)(1)目的:进行“自救”,避免革命。

材料:1901年9月7日,积劳成疾的李鸿章代表清王朝签订了又一个空前屈辱的条约。

中国赔款总额为4.5亿两白银,列强们说“中国四亿五千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朝廷回电“应准照办”。

在签字回来之后,李鸿章给朝廷上的奏折中写道:“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

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2)内容:(3)影响: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法律、政权机构和军队的现代化,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但客观上增加了人民负担,促进了民主革命。

解说: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团为强化国家机器,整顿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搞起来的。

也不可否认新政改革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多重局限。

但是,清末新政改革,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不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更不应该视之为"假维新"、"伪变法"。

第19课 辛亥革命 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1.掌握辛亥革命起因、过程、结果、评价;2.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掌握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任务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析辛亥革命的起因;材料一 (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果甚多。

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

首义前数日,或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

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M].九州出版社.2011材料二当光绪、宣统年间,全国有知识、有血性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不算革命党。

……两派人各自进行,表面上虽象是分歧,目的总是归着到一点。

一面是同盟会的人,暗杀呢,起事呢,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呢,弹劾呢,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

……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起一种大联合运动。

武昌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十日间,各自开一场会议,发一篇宣言,那二百多年霸占铺产的掌柜,便乖乖地把全盘交出,我们永远托命的中华民国,便头角峥嵘地诞生出来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1921年10月10日任务二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回答问题,了解其主要内容;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人民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三章参议院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

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

第四章总统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学案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背景: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__新政__”进行“自救”。

2.经过(1)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①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结果:腐败无能的权贵掌握政权,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__预备立宪公会__,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__钦定宪法大纲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__皇族内阁__”。

3.影响(1)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皇族内阁”成立使很多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概念阐释(1)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打击甚大,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2)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二)革命派的准备1.组织上(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__兴中会__,走上了革命道路。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__同盟会__。

2.思想上(1)提出三民主义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__恢复中华__,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②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__三民主义__”。

(2)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其历史责任感。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品质,使其能够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注重营造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的英雄事迹、讨论革命先驱的崇高品质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使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小组合作
本节课的小组合作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在讲述辛亥革命结果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研究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辩论,使其在辩论中提高自己的观点,培养其公共演讲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辩论等。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辛亥革命进行深入分析,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使其能够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3.小组合作: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小组合作使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观点,培养其公共演讲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使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其鼓励和指导,帮助其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如革命党人的活动、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等。
3.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历史。
4.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体验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感受革命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针对的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现代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4.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照片或历史纪录片,如武昌起义的战场画面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氛围。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分析这些历史事件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设置思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果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会如何应对革命的挑战?”等,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设计3: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3: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运用时空定位,了解清末民初近代中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

通过不同时期的国歌歌词分析,了解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等史实,能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国歌文化是国家政治的反映。

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认识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体会中国人对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

【重难点拨】重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难点:三民主义的内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

【课堂讲授】导入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

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中国的第一首国歌?参考答案:荷兰。

《巩金瓯》。

讲授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后社会危机日趋严重;《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自我拯救。

(2)措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1905年)改官制、练新军、办企业、废科举、办新学;第二阶段(1906—1911年)预备立宪、钦定宪法、皇族内阁。

(3)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改变专制制度,引发了革命浪潮。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背景: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末“新政”加剧了社会矛盾,让国人认识到革命是唯一出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民主革命思想代表人物:孙中山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传播手段:论战;报刊;武装起义。

民主革命组织:1894年兴中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

民主革命组织“同盟会的建立是孙中山与留日学界中来自国内各地的革命分子相结合的结果……在孙中山的旗帜下,同盟会聚集了全国各地革命积极分子的精粹,这实际上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联合”。

第1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姓名:班级:日期:【学习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自学测评】1.阅读教材,把握时空定位,完成时间轴。

2.阅读教材P108历史纵横,明确清末新政的内容方面内容政治军事经济教育3.阅读教材P110,了解辛亥革命的经过。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结合教材P108-109,假如你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医生团,在为中国做革命手术前,需做哪些准备?组织准备理论准备军事准备合作探究二:材料一:吴玉章指出,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谁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1913年6月。

袁世凯命令学校恢复祀孔。

尽管这还只是帝稍复滔之先声,可就在通令一发表,即立即遭到人民的反对……张勋复辟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民情,莫不反对”,“来电反对,高可盈尺”。

材料二: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

——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措施材料三: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结合材料以及教材P112,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本课小结】根据所学,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均主张“中体西用”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C.未能触及政治制度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2.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民权主义”的内涵是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D.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3.下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A.资本主义B.封建制度C.封建帝制D.帝国主义4.“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学习目标】(1)通过文字材料和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认识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级目标)(2)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从时空了解武昌起义的基本过程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一级目标)(3)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体内容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其性质和反封建的重大意义,以及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定责任内阁制是多方面博弈的结果,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二级目标)(4)通过相关史料的解读,全面客观分析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但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对于这样的结果,通过相关史料进行分析,使学生避免从单纯的“阴谋论”解读,而是能够看到历史的复杂性。

(三级目标)(5)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片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重点说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对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绝不是一两场革命就能推翻的,据此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引导学生联系和思考后续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级目标)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阅读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材料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清末新政:①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②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④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核心精神是“大权统于朝廷”1911年撤销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阁员十三人,满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材料二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额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 辛亥革命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题:第19课辛亥革命一.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通过辛亥革命后革命的困局、革命的破局感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时空观念: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研究评论性材料,解读印证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

4、历史解释: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解历史解释具有时代性、主观性,历史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认识辛亥革命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二.课型及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三.自学自导1.阅读第19课,梳理本课所讲的知识点。

2.用双色笔重点圈划清末新政的内容、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时间、三民主义的内容、武昌起义的时间、清帝退位时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间与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辛亥革命的历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试一试,你能行!1.清末新政的内容是什么?2.兴中会与同盟会是什么时间成立的?3.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4.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组织“皇族内阁”有什么样的效果?5.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时间是?6.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时间是?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7.清帝退位的时间是?8.为什么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有哪一些?有什么样的作用?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二)反馈落实(3分钟):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三)梳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10分钟):(四)例题导引(5分钟):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五)迁移训练(10分钟):孙中山有什么样的精神?请举例说明(六.当堂检测)(9分钟)(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2分钟的时间与同桌讨论你的疑惑,2分钟的时间我们进行整体解答与总结)1.(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0世纪初,革命党人陈天华在《猛回头》小册子中说:“怕只怕,做印度,广土不保”;“怕只怕,做波兰,飘零异域”;“怕只怕,做非洲,永为牛马”;“怕只怕,做南洋,服事犬羊。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学习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学习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夯实基础】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社会矛盾急剧激化。

清政府为了延续统治,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内改革。

2.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皇族内阁: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庆亲王,宗室)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徐世昌(汉)民政部大臣善耆(肃亲王,宗室)度支部大臣载泽(镇国公,宗室)海军部大臣载洵(郡王,宗室)农工商部大臣溥伦(贝勒,宗室)理藩部大臣寿耆(宗室)陆军部大臣荫昌(满)法部司法大臣绍昌(宗室)外务部大臣梁敦彦(汉)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汉)思考:内阁成员的构成说明了什么?3.三民主义——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内容:评价:积极: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局限: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未提出彻底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5月9日,清廷宣布“铁路国有”,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铁路,并出卖给四国银行团。

1911年5月—10月,民间抗议不断,发起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革命提供了机遇二、辛亥革命进程1、武昌起义时间:主力: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为都督。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3.通过一些列的阶级探索使学生明白,革命是历史必然。
二、筑梦:为梦想而奋斗
1.孙中山的革命目的,为梦想而奋斗,革命党的发展、三民主义的意义和局限性。
2、革命运动高涨,最终中国走上了“革命之路”
总结归纳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具备的条件)
3.学生任务一;阅读材料,自主完成时间轴,梳理辛亥革命爆发全过程。
教师带领.讲授武昌起义
体会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知道和平完成政权更迭的意义。强化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四、评梦:功过成败论辛亥
长期以来,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存在三种观点:(1)成功(2)失败(3)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请说出你认同的观点,并自选卡片材料加以论述。(史论结合)以小组形式完成。
任务指引:
1.以简洁语言概括资料卡的内容
三、梦碎:革命果实被窃取
由于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孙中山为了捍卫共和,,孙中山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但均以失败告终
了解孙中山为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
(讲授)由保路运动中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引起湖北防务空虚,引出此举武昌起义提供有利时机。再加之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新军中宣传革命思想,最终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提问)阅读材料,革命的力量中有哪些合力?他们的加入对革命有什么影响?
.讲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地位。
3.资产阶级经过立宪派经过皇族内阁事件后的态度转变。
1.思考“改良”和“革命”哪条道路更好?
2.理解清末新政的作用。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主题/课时]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共2课:19、20)[课标要求]1.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第19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

【时空观念】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

【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解释】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运用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辛亥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概括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

【家国情怀】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感悟辛亥革命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

[必备知识]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目的:《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其统治;以改革遏制革命。

措施:编练新军;奖励实业,1903 年设立商部;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影响:编练新军培养了反清军事力量;奖励实业发展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壮大,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和阶级基础;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革命思想的接受者传播者。

例示1:(2018年海南卷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

例示2: (2013全国高考1卷45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9分)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6分)(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9分)2、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

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

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中国同盟会:(1)成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2)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3)意义: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①“全国性”主要是因为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全国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组成;②“统一的”主要是因为同盟会形成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领导机构,有统一的机关刊物《民报》,有统一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③“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主要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手段等方面去理解。

如何理解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①同盟会作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次从组织上把全国主要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使分散的革命力量聚集成为统一的革命力量。

②同盟会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例示3: (2013·安徽文综·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

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

”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答案:C。

3、三民主义内容:孙中山在1905年11月《民报·发刊词》中首先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随后又系统阐述,形成了指导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阶级共和国;(孙中山把西方三权分立的学说发展为五权分立学说,除了行政、立法、司法权以外,还包括考试和监察权)“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以解决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评价: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共同愿望。

但是,同盟会的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战斗口号,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空想性。

因此,它是一个不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例示4:(2011·重庆文综·1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

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答案:A。

4、预备立宪目的:维护统治;遏制革命。

过程:1905年秋,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8年,清政府宣布以九年为期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宪政改革。

《钦定宪法大纲》仿效了日本宪法的一些内客,因为在当时立完各国中,日本宪法最重君权,《钦定宪法大纲》在保障“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规定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给予臣民极为有限的权力。

立宪党人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包括4名汉族大臣、9名满族大臣,其中皇族成员占了7人,史称“皇族内阁”。

后果:预备立宪瓦解了统治阶级,立宪派大多倒向革命党人一边。

结果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例示5:(2017年海南卷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答案:C。

例示6: (2011·海南单科·1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答案:B。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保路运动(1)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后发展成武装起义。

(2)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2、背景条件:(1)经济基础: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

(4)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5)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武昌起义:(1)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推黎元洪为都督。

(2)随后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正在美国的孙中山听到消息后,取道欧洲于年底回到国内,经宣布独立的17省代表投票选举,孙中山以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例示7:(2013·海南单科·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答案:B。

4.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