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杆菌的分离与鉴定课件
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PPT讲稿
基过少,划线分离时细菌的营养较少,菌落生长过小,菌落形态不易
观察,培养基也易于干燥,不易在数天内对菌落形态进行观察。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八页PPTT,共三十页。
• 含糖培养基灭菌条件115℃,10~15分钟
• 一般培养基灭菌条件121℃,15~20分钟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九页PPTT,共三十页。
Christain Gram氏创立的,用于细菌分类学研究。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
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八页PPTT,共三十页。
革兰氏染色法基本原理
•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
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嗜水气单胞菌菌落为光滑、微凸、圆整、无色或淡黄色,有 特殊芳香气味。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页PPTT,共三十页。
氧化酶试验
原理
氧化酶亦即细胞色素氧化酶,为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终
末呼吸酶,系由细胞色素a和a3所组成,一般仅存于需氧菌和兼性
厌氧菌中,它使细菌能利用氧作为氢的最终受体,使分子氧还原为 过氧化氢,过氧化氢的积累会有毒性,固本试验的阳性菌,不仅需 氧而且能产生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并不是直接与试剂起反应,而是
且细菌为蛋白质,被热凝固后可保持完整形态。 • 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二十二页PPTT,共三十页。
革兰氏染色法
染色:初染 → 媒染 → 脱色 → 复染 • 初染:加草酸结晶紫染液于标本上,使其覆满标本,染1~2分钟,水洗。 •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保持碘液覆盖1分钟,水洗。 • 脱色:加95%酒精于玻片上来回流动,倾去酒精。如此重复2~3次(约30秒)。水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病料在接种培养基后,经过一段时间,应检查其 生长状况。首先用肉眼检查有无细菌生长;若有, 则需进一步检查菌落是否纯一。形态特征包括: 大小、形状、突起或扁平、凹陷、边缘(光滑、 波形、锯齿状、卷发状等)、颜色(红色、灰白 色、黄色等)、表面(光滑、粗糙等)、透明度 (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等)和粘度等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王欣欣
一、细菌的分离
1、从混杂微生物中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 方法称为分离。 2、分离的目的在于从被检材料中、或者从 污染的众多杂菌中分离出纯的病原菌。
1)病料采集
病料:疑似细菌性疾病的水产养殖动物 以鱼为例,常见症状:体色发黑,体表溃 烂、充血、粘液增多,鳃、鳍破损,内脏 红肿,腹水,眼球凸出或浑浊,肛门红肿 等等。 活体病料→应考虑病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的部位(上述症状) 病料死后→应立即采集,越早越好
生化鉴定管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尽相同,对营养 基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而代谢产物 或多或少地各有区别,可供鉴别细菌之用
ATB Expression:自动化微生物鉴 定和药敏分析系统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鉴定目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是核 酸检测技术, 包括基因测序、指纹图谱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PCR)、GC 含量测定等。
培养基的种类 ①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基本营养物
质;可作为一些特殊培养基的基础成分(普通营养琼脂) ②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
(如血液/血清、酵母浸膏或生长因子等);用以培养对 营养要求高的微生物(2216E) ③ 选择培养基:利用细菌对某种或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这类物质,利于所需分离的细菌生 长,而抑制不需要的细菌生长,从而达到分离某种微生物 的目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利:一种定量检测鳗弧 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及其制备)【利用鳗弧菌对氨苄青霉素的抗性 】 ④ 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含有某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的培养 基。某种细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培养后,产生某种代谢产物, 能与这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发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反应; 从而达到区分不同的微生物。(TCBS)
痢疾杆菌分离与鉴定课件
痢疾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银怀第一节概述➢志贺菌属(Shigellae)细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人类及灵长类动物细菌性痢疾。
➢1899年由日本人志贺首先发现。
➢全球每年感染人次约为1.65亿,死亡110万,发病率、死亡率居感染性腹泻之首位。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如阿根廷990.6/10万、印度972.3/10万;发达国家相对较低,如美国6~12/10万、德国2.7/10万、法国0.3/10万;我国上世纪50~80年代发病率在46.37~1018.93/10万之间。
➢近20年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由第一位降至第三位,但在卫生状况不良的地区,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人群对细菌性痢疾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受到感染,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据估计,在临床就诊的腹泻病人中的5%~15%是志贺菌引起的,而因腹泻死亡病例中有75%是志贺菌感染造成的。
➢发展中国家福氏志贺菌最常见,发达国家以宋内志贺菌为主。
美国宋内志贺菌>75%,但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仍以福氏志贺菌常见。
➢鲍氏志贺菌最先在印度发现,除印度次大陆地区较为常见外,其它地区较为少见。
➢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为夏秋季,通常在7~9月份。
细菌性痢疾防治仍需探索、研究内容:➢细菌性痢疾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病强度、分布特征、病原学特点缺乏全面、准确的数据;➢缺乏快速、简便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细菌性痢疾漏诊和误诊现象普遍;➢志贺菌耐药性谱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痢疾抗菌治疗难度加大;➢洗手、母乳喂养、安全饮水、粪便无害化处理等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的落实需要强化;➢目前所用痢疾菌苗免疫保护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价。
第二节病原学一、抗原分类志贺菌属细菌有菌体(O)抗原,某些新分离菌株有表面(K)抗原。
(一) 菌体(O)抗原1.型特异性抗原:多糖,光滑型菌株主要抗原;分A、B、C、D 4个群及35个抗原型。
2.群特异性抗原:光滑型菌株次要抗原,主要存在于B群,籍此将菌型分为多种亚型。
细菌性痢疾讲课PPT课件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06 细菌性痢疾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洁和消毒。
疫苗接种:根 据当地疫情和 卫生部门建议, 及时接种相关
疫苗。
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避免饮用不洁水源,加强饮食卫生监管等。
控制手段: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对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加强疫情报告和监测 等。
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腹 痛、腹泻、发热和排粘液脓血便等。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如粪便培养阳性或粪便镜检发现白细胞 和红细胞等,可确诊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腹泻病相鉴别,如 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
病情严重度:细菌性痢疾的病情严重度与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治疗情况等因素 有关。
03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老年人更为易感 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为常见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粪口 传播,通过食用 被细菌污染的食 物或水传播
易感人群:无特 异性,所有人群 均易感,但儿童、 老年人、身体虚 弱者和免疫功能 低下者更容易感 染
护理措施
观察病情:定期 记录患者体温、 脉搏等指标,评 估病情状况。
饮食护理:给予 患者易消化、高 营养的食物,避 免刺激性食物和 饮料。
第二节细菌性痢疾课件
第六页,共二十一பைடு நூலகம்。
• (3)中毒型 多见于体质较好的儿童,全身毒
血症状较重而肠道症状表现较轻。24 h内始 出现典型(diǎnxíng)症状大便。
• 临床表现可分为:
• ①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以感染性休克 为主要表现,血压下降,早期为微循环血管 痉挛,后期出现微循环淤血缺氧,唇指紫绀, 皮肤花纹明显;
• 病后免疫力短暂,不同菌群与血清 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容易复发 和再感染。
第二节细菌性痢疾
第四页,共二十一页。
• 潜伏期数小时至7d,多在1—3d,绝大 多数菌痢病人都有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或不洁饮食(yǐnshí)史,主要通过污染的食 物,饮水等。
• 传播途径主要有:食物型、水型(污染 水源)、日常生活接触及蟑螂、苍蝇的 传播。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第二节细菌性痢疾
第十一页,共二十一页。
(2)病原 治疗 (bìngyuán)
• 痢疾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增加,应 参考药物敏感情况选择用药。
• 喹诺酮类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口服吸收完全, 是目前治疗菌痢最为理想的药物。
• 用法:诺氟沙星成人每次0。2—0.4g,4次/d 口服;小儿每日20—40mg/kg,分3—4次口服, 疗程5—7d。也可用氟喹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等口服或静注,副作用小,可引起恶心 (ě xīn)等胃肠道反应,儿童应该慎用或短期应用。
第二节细菌性痢疾
第十六页,共二十一页。
3.慢性 菌痢 (màn xìng)
• (1)全身治疗 增强机体抵抗力,生活规 律,适当锻炼身体,避免劳累和紧张, 进食(jìnshí)易消化、富营养、少渣无刺激的 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肠道疾病。
细菌性痢疾诊治PPT课件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出现中毒 性休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与预防
治疗细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预防方 面,应注重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临床实践中应用举例
病例分析
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加深对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的理解。
加强饮食管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和刺 激性食物。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脱水处理
电解质紊乱处理
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静 脉补液,同时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如钾、钠等。
中毒性休克处理
注意事项
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等。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 群应谨慎使用,避免药物副作用。
对症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
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 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的易消化食物,增强患者体质。
降温处理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减轻患者不适感。
预防并发症措施
观察病情
电解质紊乱
包括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肌肉抽搐 等。
中毒性休克
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 压下降等。
并发症预防措施
及时治疗
一旦确诊细菌性痢疾,应立即开始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保持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 等。
关于细菌性痢疾教学PPT课件
七、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急性期WBC(10~20)×109/L,N↑,慢性期 可贫血。
2.大便常规 黏液脓血便,无粪质,有大量脓细胞和 红细胞,少许吞噬细胞。
3.病原学检查 痢疾杆菌培养阳性,有助于菌痢确诊 。
4.免疫学及志贺菌核酸检查。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 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慢性菌痢有急性菌痢 史,病程超过2个月;中毒性菌痢以儿童多见,有高热 、惊厥、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
六、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1)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高热可伴有寒战、 头痛、头昏。 (2)肠道症状:腹痛、腹泻。大便每日十多次至 数十次,初为稀便,1-2日后转为黏液脓血便,伴有 里急后重。体检可有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3)其他: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2.轻型(非典型) 常无发热和脓血便。腹痛、腹泻轻,无 里急后重。
3.中毒型 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 体温可达40℃以上,全身毒血症状。根据中毒症状的主要 表现,又将中毒型菌痢分为三型:
(1)休克型:以中毒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2)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3)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的表现,最凶险,病死率很高。
(二)慢性菌痢 病程超过两个月称为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 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 2.急性发作型 慢性菌痢因进食生冷、受凉 而突然发病 。 3.慢性隐匿型 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Medrol® Family
甲泼尼龙
临床表现
高效安全
良好耐受
潜伏期1-2天。据病程长短和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伴畏寒, 继之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十次至 数十次,量少,初为稀便,可迅速转变为粘液 脓血便。体检有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2.轻型(非典型):全身症状轻,无明显 发热,肠道症状轻,排便次数较少, 粘液稀便, 常无脓血,腹痛轻,3-7天可愈。
Medrol® Family
甲泼尼龙
高效安全
良好耐受
3.中毒型(儿童多见): 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突然高热,高达40度以上,精神萎靡,频 发惊厥,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可无腹泻和 脓血便。 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脑型、混合型3型。 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此型较多见。 脑型(呼吸衰竭型):最为严重,死亡率高。表现为脑膜脑 炎,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并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混合型:最凶险的一型,死亡率很高。
Medrol® Family
甲泼尼龙
概
述
高效安全
良好耐受
●
●
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 与溃疡为主要病变 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Medrol® Family
甲泼尼龙
病 原 学
高效安全
良好耐受
病原菌为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无 鞭毛杆菌. ●痢疾杆菌分4群47个血清型 。 即 A群 志贺氏菌 B群 福氏菌 C群 鲍氏菌 D群 宋内氏菌 ●内毒素是主要致病因子,也可产生外毒素. ●本菌外界环境生存力强,温度越低存活时间越长,可生存1-2周 ;但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各种化学消毒剂也很敏感。 日光直接照射30分,56~60℃10min,煮沸2min即被杀灭.
《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这 些部位容易感染细菌,因此要避
免用手触摸。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 :用完的纸巾应立即丢弃,并洗
手。
饮食卫生
喝开水和吃熟食:喝开水和吃完全煮 熟的肉类、禽类和鱼类可以杀死细菌 。
保持餐具清洁:使用过的餐具应彻底 清洗干净,并定期消毒。
避免生食和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 这些食物可能含有有害细菌。
全球每年约有1.6亿病例,导致 约100万死亡。
在我国,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较 高,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
容易流行。
流行因素
不良的卫生习惯:如 不洗手、不洁饮食等 。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如儿童、老人和身 体虚弱的人更容易感 染。
拥挤和不良居住条件 :这有助于细菌的传 播。
传播途径
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摄入 。
详细描述
某地区突然爆发细菌性痢疾,短时间内病例数量激增,疫情迅速传播至周边地区。当地卫生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 应,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但控制效果不佳,疫情持续时间较长。
案例二:某患者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过程
总结词
及时治疗、症状缓解、预防复发
详细描述
某患者感染细菌性痢疾后,及时就医并接受针对性治疗。医生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给予抗菌药物和补液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医嘱,按时服药和休息。经过 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顺利康复出院。为预防复发,医生建议患者保持
病原治疗
抗生素治疗
针对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 类、头孢菌素类等。
联合用药
对于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提 高疗效。
并发症治疗
细菌性痢疾介绍PPT培训课件
多有不洁饮食史,表现为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但无里 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包括粪便性状、显微镜检查和隐血试验 等。
免疫学检查
包括血清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等,用于 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细菌培养
通过培养痢疾杆菌以明确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如X线检查、B超等,有助于了解病情和 排除其他疾病。
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 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营养支持
患者因腹泻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应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饮 食,必要时可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对症处理
针对患者出现的腹痛、发热等症状 ,给予相应的止痛、退热等对症处 理。
预防接种政策及效果评估
01
疫苗种类
目前主要有口服福氏宋内氏痢疾双价活疫苗,可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发生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疾病认知,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减轻 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 ,改善睡眠质量。
心理支持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家属参与和角色定位
细菌性痢疾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24-01-13
目录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策略 • 并发症与风险因素分析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01
定义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 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
病。
痢疾杆菌分群鉴定的方法
痢疾杆菌分群鉴定的方法
痢疾杆菌分群鉴定的常用方法有:
1. 血清分型鉴定:使用特异性抗血清对不同血清型的痢疾杆菌进行凝集反应鉴定。
2. 生化鉴定:通过菌落颜色、发酵营养源等生化试验进行初步分群。
3. PCR鉴定: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不同血清型特有的基因序列进行鉴定。
4. 质谱鉴定:采用MALDI-TOF质谱技术,通过获得不同血清型的特异性蛋白质
指纹进行鉴定。
5.基因测序:通过全基因组或MLST(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确定不同血清型的遗传关系。
6.抗药性测试: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敏感性各异,可以作为辅助鉴定手段。
7.毒力基因检测:检测不同血清型特有的毒力基因,如LT、ST、EAST1等。
8. 生物型鉴定:观察不同血清型在特定基质上的生长情况。
9. 免疫印迹:使用单克隆抗体检测不同血清型的特异性抗原。
10. 菌落免疫化验:利用血清学原理,对细菌凝集反应进行鉴定。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可以提高痢疾杆菌血清分型的准确性。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痢疾杆菌检测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痢疾杆菌检测 >>>
正常值疾杆菌检测 >>>
相关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粪便量、纤维结肠镜检 查、粪便性状、大便常规、粪便菌群失调。
医学检验·各论:痢疾杆菌检测 >>>
相关症状: 关节疼痛、腹痛、腹泻、休克、昏迷、脓 尿。
医学检验·各论:痢疾杆菌检测 >>>
医学检验·各论 痢疾杆菌检测 内容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痢疾杆菌检测 >>>
简介: 标本采集应在病人急性腹泻期或用药
前采集,取病人新鲜粪便的脓血或黏液部 分,成形便等约蚕豆大小送检。
医学检验·各论:痢疾杆菌检测 >>>
临床意义:
进行粪便的细菌学检测,一方面可以 对肠道菌群检测,预防菌群失调;另一方 面可从肠道大量的细菌中检出病原菌,这 样有助于临床对肠道疾病病原学的诊断和 治疗。 阳性见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 我国流行较广的为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 疾杆菌及志贺氏痢疾杆菌。
相关疾病:
志贺菌病、小儿细菌性痢疾、小儿中毒型 痢疾、阿米巴肠病、细菌性痢疾、旅行者 腹泻、暴痢、阿米巴痢疾、痢疾后综合症、 腹泻。
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痢疾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银怀第一节概述志贺菌属(Shigellae)细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人类及灵长类动物细菌性痢疾。
1899年由日本人志贺首先发现。
全球每年感染人次约为1.65亿,死亡110万,发病率、死亡率居感染性腹泻之首位。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如阿根廷990.6/10万、印度972.3/10万;发达国家相对较低,如美国6~12/10万、德国2.7/10万、法国0.3/10万;我国上世纪50~80年代发病率在46.37~1018.93/10万之间。
近20年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由第一位降至第三位,但在卫生状况不良的地区,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人群对细菌性痢疾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受到感染,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据估计,在临床就诊的腹泻病人中的5%~15%是志贺菌引起的,而因腹泻死亡病例中有75%是志贺菌感染造成的。
发展中国家福氏志贺菌最常见,发达国家以宋内志贺菌为主。
美国宋内志贺菌>75%,但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仍以福氏志贺菌常见。
鲍氏志贺菌最先在印度发现,除印度次大陆地区较为常见外,其它地区较为少见。
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为夏秋季,通常在7~9月份。
细菌性痢疾防治仍需探索、研究内容:细菌性痢疾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病强度、分布特征、病原学特点缺乏全面、准确的数据;缺乏快速、简便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细菌性痢疾漏诊和误诊现象普遍;志贺菌耐药性谱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痢疾抗菌治疗难度加大;洗手、母乳喂养、安全饮水、粪便无害化处理等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的落实需要强化;目前所用痢疾菌苗免疫保护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价。
第二节病原学一、抗原分类志贺菌属细菌有菌体(O)抗原,某些新分离菌株有表面(K)抗原。
(一) 菌体(O)抗原1.型特异性抗原:多糖,光滑型菌株主要抗原;分A、B、C、D 4个群及35个抗原型。
2.群特异性抗原:光滑型菌株次要抗原,主要存在于B群,籍此将菌型分为多种亚型。
(二)表面(K)抗原常在新分离的A、C、D群各血清型及B群的2a型、6型细菌中出现。
K抗原存在时,可阻止菌体抗原与相应免疫血清发生凝集;需经100℃30分钟加热破坏后露出菌体抗原,与相应的免疫血清发生凝集。
二、血清分群(一)A群(志贺痢疾杆菌):有12个血清型;具有K抗原菌株可阻碍O抗原的凝集;在我国常见的为2型(又称司密斯杆菌),1型较少见,其余各型更为罕见。
(二)B群(福氏痢疾杆菌)具有型、群抗原;型抗原存在于同型菌株中;群抗原有多种,存在于B群各菌型中。
近年1C(I:7)、2b(Ⅱ:3,4;7)、3c(Ⅲ:6)、4c(Ⅳ:7,8)及4型(Ⅳ:-)等新型菌株出现。
目前有6个血清型,(14个亚型及2个变种)。
(三)C群(鲍氏痢疾杆菌):18个血清型。
(四)D群(宋内痢疾杆菌):仅一个血清型(Ⅰ、Ⅱ相);Ⅰ相(光滑型菌落)多从急性期感染病人标本中分离;Ⅱ相亦称R型(粗糙型菌落)常从慢性患者或带菌者检出。
三、属间抗原关系志贺菌属与埃希菌属的O抗原关系非常密切,有近半数的菌型与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O抗原完全相同;相同抗原菌属间存在血清交叉凝集反应。
表1 志贺菌属与大肠埃希菌的O抗原关系四、菌群分布与变迁菌群分布与变迁因国家、地区、年份不同而异。
40年代前A群是优势流行菌,60年代初几乎销声匿迹,但1969-1970年突然在中美地区暴发,1972-1978年又在南亚的孟加拉国连年发生流行,继之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等地区和国家受到侵袭。
D群从60年代起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跃居首位。
国内过去流行菌型为2a为主;近年来4、4c、5b、1a等菌型呈上升趋势;城市D群为上升态势。
我国个别地区发现A1型和C18型局部暴发流行。
五、溶原性噬菌体对相应的细菌具有特异性裂解作用,温和噬菌体DNA侵入宿主细胞后,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称为前噬菌体;前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同时复制,这个过程称为溶原化;被感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溶原性细菌对于相同的噬菌体具有免疫力,并获得一些新的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该转换可导致福氏志贺菌型抗原和群抗原发生广泛的变异。
六、变异性(一) S-R变异志贺菌属菌落可由光滑型变异成为粗糙型(S-R变异),并常伴有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致病性的变异。
在慢性痢疾病人或恢复期病人体内,菌株可变异成为不典型菌株。
部分变异菌株可通过10%的胆汁肉汤培养发生返祖,成为典型菌株。
因而在分离这类细菌时注意要反复多次地检查。
(二) 抗原变异(溶原性转换)根据溶原性转换变种和细胞壁多糖免疫化学分析,福氏志贺菌除6型菌外其它型、亚型以及变种都是由一个种所产生的许多溶原性的变种。
y变种是非溶原性的前体型,当被六种不同的噬菌体溶原化后,可以变为各型福氏菌的a亚型或x变种,这是第一次溶原化;一次溶原化的培养物,还可以发生第二次溶原化,变为各型福氏菌的b亚型。
福氏型特异性抗原Ⅰ、Ⅱ、Ⅳ、Ⅴ和群7,8抗原,均以y变种群3,4抗原多糖为前体型,经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而来。
噬菌体(Φ)7,8溶原化的结果是使群7,8抗原变为x变种,同时群3,4抗原成为隐蔽状态;前体型经ΦⅡ、ΦⅤ、ΦⅠ、ΦⅣ溶原化结果,则是相应型抗原的产生,分别变为2a、5a、1a、4a等型。
其中x变种、2a型和5a 型还可以经第二次的溶原化,变为2b型和5b型。
群6抗原是群4抗原乙酰化(ΦⅢ,6溶原性转换)所致;型Ⅲ抗原为群3,4复合抗原乙酰化的结果。
福氏1a型和4a型的群4抗原乙酰化后出现群6抗原,变为1b型和4b型,但此时型Ⅲ抗原成为隐蔽状态,仅当型抗原Ⅰ、Ⅳ消失时显现。
宋内志贺菌Ⅰ相抗原受控于一个140Mda大质粒,若质粒丢失,Ⅰ相抗原不能合成,菌则从Ⅰ相转变为Ⅱ相。
(三) 毒力变异志贺菌的2型肠毒素(ShET-2)、粘附性、侵袭力、胞内繁殖、细胞间扩散等活性编码基因均存在于一个140Mda的质粒上,其表达受染色体上多个基因的调控。
该调控基因的变异或大质粒的丢失,均可造成毒菌株的毒力减弱或消失。
七、致病性(一)侵袭力:菌毛-有利于菌粘附至肠粘膜(二)毒素:↗通透性增加内毒素→局部→作用于肠壁↘↘粘膜炎症、溃疡全身→内毒素血症外毒素(A群1型)→与内毒素协同作用↘加重局部和全身症状 志贺菌具有抗酸性,能顺利通过胃酸屏障进入肠道,侵袭于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
有研究表明最小感染剂量为10个CFU。
产生的SHET1肠毒素是染色体编码毒素,主要见于福氏志贺菌;SHET2是质粒编码毒素,志贺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均能产生。
痢疾志贺菌可产生志贺毒素(ST),为染色体编码,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构成,具有肠毒性、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
第三节实验室分离一、标本的采集和运送(一) 标本的采集腹泻病人粪便标本:监测点人员发现疑似病人和腹泻病人后,立即发给病人洁净塑料袋,要求其接取自然排出的可疑粪便部分立即送检;婴幼、儿童则让其父母协助其坐排于罩有干净塑料袋的痰盂内(要求勿混入尿液)。
用2个棉拭子分别在大便中可疑部分多点蘸取并旋转棉拭子使全部蘸满大便(约1-2克)。
将绵拭子插入装有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采样管中(注意培养基应埋住粪便拭子),手接触的棉签尾部在管口处折断丢弃。
编号后将采样管置4℃冰箱或冷藏包中保存。
认真填写腹泻病人粪便采样表。
监测点/村医需配备和更换的监测材料:腹泻病人粪便采样登记表。
消毒棉签。
装有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采样管(4℃保存可备用半年)。
采便塑料袋。
冷藏包(应每日更换冰排) 。
(二) 标本的运送采集标本后应立即通知监测点运送标本人员,或每天分中午、下午两次送交实验室。
如当天晚上采集,最长保存时间最好是48小时内。
二、实验室分离技术(一)选择分离培养基直接划线分离于麦康凯(MAC)及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钠(XLD),也可选志贺-沙门菌琼脂(SS) 、去氧胆酸钠硫化氢乳糖琼脂(DHL)、去氧胆酸钠柠檬酸盐琼脂(DCA)或海克顿肠道琼脂(HE)。
但慎用SS,其可抑制志贺菌1型生长常造成漏检。
表2.志贺菌及大肠菌在选择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特征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钠琼脂(XLD):木糖;赖氨酸5g;乳糖7.5g;蔗糖7.5g;去氧胆酸钠2.5g;硫代硫酸钠6.8g;柠檬酸铁铵;酚红。
去氧胆酸钠柠檬酸盐琼脂(DCA):乳糖10g;去氧胆酸钠1g;柠檬酸铁1g;中性红0.03g。
(二)病原分离用接种环多点沾取粪便标本中可疑部分,或用采样拭子涂种,直接划线分离选择琼脂平板各一块(见示意图4);36℃培养18~24小时。
如无菌生长或接种过密应重新分离平板(可取菌苔处)(合格的分离平板菌落数>150个)。
图4 采样拭子接种平板及划线分离方法示意图(三) 菌落生长特性志贺菌属是需氧或兼性厌氧杆菌。
经37℃培养18~24小时,形成圆形、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直径约2mm的较小菌落;相对宋内菌的生长菌落较大、扁平,较不透明,易出现粗糙型菌落。
志贺痢疾杆菌1型的营养需求比较高,必须补给15种氨基酸方能生长。
(四) 生化初筛1.可疑菌落的观察和挑选:许多细菌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被抑制,既不发育也未死亡,有的能长出肉眼看不见的小菌落。
因而在观察、挑取可疑菌落时应用接种针挑取菌落中心,避免接触培养基表面以造成污染。
2.接种生化反应管:从选择培养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3-5个,用接种针挑取菌落中心,分别接种KIA和MIU;先接种KIA(将接种针在其斜面上划直线,随之插入底层,取出后再在斜面上划密集的横线),不经火焰直接穿刺接种MIU培养基;置36℃±1℃培养16~20小时后观察结果。
3.生化反应鉴别:KIA:斜面-黄(分解乳糖产酸)/红(不分解乳糖);底部-红(产碱,非发酵菌)/黄(分解葡萄糖或乳糖)/产气/产H2S; MIU:动力(M)-沿接种线周围向外扩散生长呈现混浊者为阳性(用未接种MIU管对比观察)。
吲哚(I)-培养基变红为阳性。
尿素(U)-加0.5mlKovac’s试剂,数分钟内表层试剂变深红色为阳性。
表3.用克氏双糖(KIA) 和动力-吲哚-尿素(MIU)生化反应初步鉴别痢疾志贺菌与其它肠道菌4.注意事项:KIA管最好用棉花塞,若用螺旋帽或硅胶塞,将盖子拧松一些,使有足够的氧气促进反应;MIU需用橡皮胶塞盖紧,因尿素酶反应需避开氧气。
经4~6小时培养可先观察MIU管尿素酶反应,若为红色多为变形杆菌;再经36±1℃过夜培养后观察反应结果。
当KIA出现A/A反应时,应检查KIA管是否塞得过紧,若太紧应将塞子松一下后,放2-3小时再观察一次。
初筛中KIA底层不产气不一定分解葡萄糖不产气,应用带倒管的单糖管复核。
KIA斜面不产酸不一定是乳糖阴性,应用单糖管观察14天才能确定阴性或迟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