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_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修改后)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2.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3. 地球与宇宙4. 电路与电能详细内容如下: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学习生物的分类、特征,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2.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探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来源、转换和利用。
3. 地球与宇宙:认识地球的结构、地貌,了解宇宙的组成、恒星与行星。
4. 电路与电能:学习电路的组成、原理,电能的产生、传输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的分类、特征,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2)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来源、转换和利用。
(3)认识地球的结构、地貌,了解宇宙的组成、恒星与行星。
(4)掌握电路的组成、原理,电能的产生、传输与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学会收集、整理、分析信息。
(2)运用科学思维,学会提出问题、假设、验证、解决问题。
(3)培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关注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3)认识科学对生活、社会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2)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
(3)地球与宇宙的认识。
(4)电路的原理与应用。
2. 教学重点:(1)生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态系统的组成。
(2)物质的性质、变化与能量的转换。
(3)地球的结构、地貌及宇宙的组成。
(4)电路的组成、原理及电能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生物标本、模型。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3)地球仪、天文望远镜。
(4)电路元件: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等。
2. 学具:(1)笔记本、文具。
(2)实验报告单。
(3)学习卡片、挂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a. 生物的分类、特征。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物质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固体、液体和气体1.3 混合物与纯净物2. 第2章:力和运动2.1 力的初步认识2.2 运动的形式2.3 力与运动的关系3. 第3章:声音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2 声音的特征3.3 声音的应用与噪声防治4. 第4章:光和颜色4.1 光的传播4.2 颜色的形成4.3 光和颜色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力的作用、声音和光的传播等基本概念,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声音和光的传播、颜色的形成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天平、小车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单、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如“力的作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
2. 内容:列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以提纲形式呈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种固体、液体和气体。
请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请简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请解释颜色的形成原理。
2. 答案:略略略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读物、科普视频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及对环境的适应。
2. 第2章《动物的行为》:探讨动物的行为分类、适应性及影响因素。
3. 第3章《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的结构、地形地貌以及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4. 第4章《电与磁》:学习电与磁的基本原理、现象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植物、动物、地球与宇宙、电与磁的基本知识,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地球与宇宙的关系、电与磁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观察、实验、探究方法的应用,科学思维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地球仪、磁铁、电路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等实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醒目、简洁,体现教学内容。
2. 内容:条理清晰,突出重点、难点,图文并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调查身边动物的行为,分析其适应性。
(3)绘制地球仪,标注重要地形地貌。
(4)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解释其工作原理。
2. 答案:提供详细答案,指导学生正确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培养科学素养。
2024年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 第2章《动物的生存与适应》:介绍动物如何适应环境、运动方式、防御行为等。
3. 第3章《地球与宇宙》: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星空、太阳系等知识。
4. 第4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探讨能量的来源、转化、守恒等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家园,关注宇宙科学的意识。
4. 让学生掌握能量守恒定律,提高节能减排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存策略、地球与宇宙的关系、能量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图解、动物模型、地球仪、星空图、能量转化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实验器材、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植物、了解动物生活习性等,引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为例,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的策略等。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2. 动物的生存策略3. 地球与宇宙4.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并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观察,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2)开展动物生存策略研究,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命世界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适应与行为3. 物质科学水的性质与循环简单机械与能量4. 地球与宇宙天气与气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 让学生了解生命世界的多样性,认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特点及适应性。
3. 让学生掌握物质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水的性质、简单机械原理及能量转换。
4. 培养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知,了解天气、气候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命世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物质科学中的能量转换、地球与宇宙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等实例,引出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以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适应性与行为为例,讲解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并记录植物、动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和实验。
4. 知识拓展:讲解水的性质、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换以及地球与宇宙的运动规律。
5.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验证物质科学原理,观察天气变化,制作地球仪模型。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流程图2. 植物生长与繁殖、动物适应性与行为关键点3. 水的性质、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换示意图4. 地球与宇宙运动规律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特点,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
观察动物行为,分析其适应性,写下观察报告。
制作一个简单机械模型,说明其原理及作用。
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指导性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第1课:生物与非生物第2课:认识生物第3课:生物的分类2.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第4课:我们的身体第5课:健康的生活第6课:人与环境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健康的生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1) 第1课:生物与非生物a. 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
b. 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第2课:认识生物a. 介绍生物的分类。
b.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3) 第3课:生物的分类a. 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
b. 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分类实践。
(2)第二单元:人与自然1) 第4课:我们的身体a. 介绍人体的基本结构。
b.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变化。
2) 第5课:健康的生活a. 讲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3) 第6课:人与环境a. 讲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b.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环保意识。
3. 例题讲解: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4.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第二单元:人与自然3. 板书形式:采用提纲式、结构式或图文结合式,清晰展示课程内容。
2024年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教程

2024年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教程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光合作用等;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探讨动物的行为特点、生存策略、适应环境的能力;3. 第三章《身边的物质与变化》:研究物质的性质、状态变化、化学反应等;4. 第四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介绍能量的基本概念、转化过程、能量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动物、物质和能量的基本知识,提高科学素养;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实验器材等;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物质变化等知识点;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六、板书设计1. 板书突出教学主题,简洁明了;2. 板书内容:用图表、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描述一下植物的生长过程;(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3)简述物质的三态变化;(4)谈谈你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2)动物适应环境:如鸟类的迁徙、蝴蝶的伪装等;(3)物质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奥秘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生长与繁殖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固体、液体和气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认识,能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 激发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兴趣,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命科学中的生长与繁殖过程,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区分,地球与宇宙的知识。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观察记录表、学习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引入生命的奥秘主题。
通过实验展示物质的变化,引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主题。
通过观察日月星辰,引入地球与宇宙主题。
2. 例题讲解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讲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以地球的自转为例,讲解地球与宇宙。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物质变化实验,并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奥秘: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 地球与宇宙: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描述它们的生命周期。
列举生活中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现象,并说明区别。
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2. 答案: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深入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环境。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种子发芽等。
课时:4课时内容:植物生长的过程、植物繁殖的方式、种子发芽的实验等。
2. 第二章《动物的适应与进化》:探讨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证据。
课时:4课时内容:动物的运动、感觉、保护色、进化原因和证据等。
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及宇宙的基本知识。
课时:4课时内容:地球的结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太阳系等。
4. 第四章《能量与机械》:学习简单机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课时:4课时内容: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化、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地球运动、能量转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简单机械原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4)解释能量守恒定律。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的角度,科学设置了八个单元,引领学生不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结论——反思和评价探究结论——应用结论解释相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材中有关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的”表达与交流”部分,也十分强调体验和感受,而不是简单的陈述结论。
这些特点,有利千引领学生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也十分有利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感情、态度、价值观角度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两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千动手,善千操作。
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存在如下问题:1、有些概念的文字认知水平低。
2、存在看热闹多,看门道少的现象。
3、缺乏科学探究的能力。
表现在:有些学生胆小面羞,不敢动手参与讨论、交流;有的同学走马观花似的,实验中缺乏思考;有的同学实验时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等等。
因此,本学期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力求从探究活动的设计、过程和结论的呈现方式等角度,是学生获得发展。
三、教学目标l、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趴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千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及其特点。
2. 第2章《动物的生活与行为》:探究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3. 第3章《光与影》:研究光的现象,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原理。
4. 第4章《电与磁》:学习电和磁的基本概念,探索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与影、电与磁的相关原理。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光的传播、电与磁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投影仪、显微镜、电磁铁、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植物、动物模型、手电筒、镜子、磁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为什么能生长。
2. 新课内容讲解:(1)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及其特点。
(2)动物的生活与行为: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分析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光与影: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让学生了解光与影的关系。
(4)电与磁:介绍电和磁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动物的的生活与行为:列出动物的主要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3. 光与影:用图示表示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4. 电与磁:列出电和磁的基本概念,表示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每一步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数据记录与分析
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安全注意事项提醒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
01
在实验过程中,必须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确保自身和他人
的安全。
注意实验材料和器具的使用方法
02
正确使用实验材料和器具,避免因误操作导致安全事故。
技术与工程科学
介绍一些基本的技术和工程知 识,如简单机械、电路等。
进度安排说明
每周安排两课时,每 课时40分钟。
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 的衔接和联系,确保 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 性。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 的实际情况,合理安 排教学进度。
课时分配建议
生命科学
建议分配10课时, 重点介绍植物、动物 和人体的基本知识。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选择
01
02
03
直观教学法
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 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成 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
实验法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 身体验科学现象,加深对 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 流能力。
教学手段应用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 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 高教学效果。
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 科学全册教案
汇报人: 202X-12-18
目录
• 教材分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 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 • 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 • 考试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
01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与特点
内容丰富
2021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1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含反思)班级:任课教师: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我已经知道的我还想知道的声音声音知识知识师:同学们知道得很多,想要知道的也多,我们就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声音的奥(说明: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很秘。
)点?这些思考会带领学生对声音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3.科学拓展师播放小星星的乐曲:同学们,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乐曲,识别乐曲中的音符,辨一辨它们的高低顺序:生听乐曲,识音符,辨高低,交流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
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乐曲的音符do音符的高低顺序(由高到低)⑥②①③④⑤56432soulafamire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能够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1听听声音声音听听声音高、低强、弱悦耳、刺耳不同板书设计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1.6《声音的高与低》教学设计实验分析:通过对“音高变化柱形图”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音高与钢尺伸出桌面长度的关系。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
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和综合分析数据能力。
3.科学研讨研讨一: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实验的记录表和柱形图中,你能发现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吗?音高的变化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
钢尺声音的高低与钢尺的振动频率有关,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则越低。
研讨二:通过以上三个实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2024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

2024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我们生活世界1.1 人类与自然1.2 生物与环境1.3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第二章:力世界2.1 物体运动2.2 力作用2.3 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和力作用观察能力。
3. 使学生掌握简单机械使用方法,并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作用、简单机械使用。
2. 教学重点:环境保护、物体运动、力作用、简单机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杠杆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生活中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物体运动等现象。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生物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等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物体运动、力作用等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作用、简单机械使用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力世界2. 主要内容:物体运动力作用简单机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力作用现象。
(2)简述简单机械原理及用途。
2. 答案:(1)生活中常见力作用现象:踢足球时,足球运动;拉抽屉时,抽屉移动等。
(2)简单机械原理及用途:杠杆原理,如剪刀、钳子等;滑轮原理,如吊车、电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对物体运动、力作用等知识有更深入理解,但在实验操作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简单机械,解其原理和用途,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新课导入环节,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的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2. 第2章《动物的行为与习性》: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3. 第3章《岩石与矿物》:认识岩石、矿物的种类、特点及成因,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
4. 第4章《能量的转换与应用》:探究物体内能的转换、简单电路、可再生能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的转换与应用、岩石与矿物的识别。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元件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器材、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故事、观察等方式,引入新课。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际操作、观察、思考,让学生掌握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 课后实践: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材重点、难点内容。
2. 板书结构:清晰、简洁,逻辑性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植物生长过程中,种子发芽的条件有哪些?(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岩石与矿物的区别。
(4)列举三种可再生能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网站、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的确定与解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的重要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的确定与解析1. 能量的转换与应用:此部分涉及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开花结果等基本知识。
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研究动物的行为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觅食、防御、繁殖等方面。
3. 第三章《岩石与矿物》:学习岩石的分类、特点及矿物的形成过程,培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第四章《电的奥秘》: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电流现象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岩石矿物和电的基础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安全用电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动物行为与适应的关系、岩石矿物的辨别、电路的组成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岩石矿物的特点与分类、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行为视频、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播放动物行为视频,引发学生对本册内容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特点、岩石矿物分类及电路原理。
3. 实践: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种子发芽、制作简单的电路等。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图解2. 动物行为特点表格3. 岩石矿物分类图4. 电路原理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发芽的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花开花落等。
2. 第2章《电路的连接与使用》:学习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的连接方法,了解电路的实际应用。
3. 第3章《力的作用》:探索力的概念,学习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了解力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电路的能力,理解电路连接的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3. 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进行力的简单测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连接方法、力的测量。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电路原理、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箱、电路实验箱、力测量计。
2. 学具:种子、花盆、土壤、电线、电池、灯泡、小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植物生长观察箱,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过程。
(2)通过小实验,让学生了解电路连接方法。
(3)进行简单的力测量,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分析种子发芽、光合作用等关键环节。
(2)以实际电路为例,讲解电路连接方法,分析电路原理。
(3)通过实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习力的测量方法。
3. 随堂练习:(1)观察植物生长,记录关键阶段的变化。
(2)动手操作电路,连接不同类型的电路。
(3)进行力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2)概括电路连接方法,强调安全使用电路。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光合作用花开花落2. 电路连接方法:线路图安全用电3. 力的作用:力的概念力的测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画出电路图并说明连接方法。
(3)测量并记录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记录表。
(2)电路图及连接方法说明。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通过实验演示,强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在现象、性质、能量等方面的区别。
-引导学生关注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以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二、例题讲解解析
1.物质性质的判断与分类
-优化作业题目和答案,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课后拓展
-反思课后拓展活动是否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后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调应富有变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氛围活跃。
二、时间分配
-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充实,又不显得匆忙。
-例题讲解和实验演示环节应适当延长,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提问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鼓励学生思考和参与。
-针对不同难度的知识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
一、教学内容
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涵盖以下章节和内容:
1.事物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生活中常见的能量
-电能
-热能
-声能
3.地球上的力与运动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力的作用与运动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类,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
-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验、讨论、游戏等,以提高教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篇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水的变化、空气和光的利用。
掌握科学实验的根本方法和过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资,如实验室、图书等,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水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空气的利用和光的利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模型等。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Unit 1 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水的物态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水的三种物态变化,即液态、固态和气态。
2. 理解水在不同物态下有不同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水在不同物态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形态。
2.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冰的熔化过程。
3. 引导学生讨论水的不同物态下的性质和用处。
第二课:固态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如燃烧、溶解等。
2. 理解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固态物质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固态物质的变化规律。
Unit 2 水的变化第一课:水的蒸发和沸腾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2. 理解水蒸气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模型,引导学生猜想水蒸发和沸腾的过程。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水的蒸发和沸腾的规律。
第二课:水的结冰和融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结冰和融化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2024年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详细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以及光合作用。
2. 第四章《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电路原理以及简单电路的制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以及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电路的能力,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简单电路的制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图解、光合作用实验器材、电路实验器材、PPT课件。
2. 学具:学生用植物观察记录表、电路制作材料、实验报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的,进而引出本章内容。
2. 新课内容:(1)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点。
(2)植物的繁殖方式: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如何繁衍后代。
(3)光合作用: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3. 电路部分:(1)电路的组成:讲解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电路的结构。
(2)电路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3)简单电路制作: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电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2. 植物的繁殖方式3. 光合作用4. 电路的组成5. 电路原理6. 简单电路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植物的生长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列举三种植物的繁殖方式,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3)简述光合作用的原理。
(4)简单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植物生长、繁殖和光合作用的知识,以及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探究活动分析: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
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
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
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教学活动过程:一、认识天气现象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
(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2天气日历探究活动分析:前一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在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在天气日历中,学生将用改进后的、比较简单明确的天气符号(有时需要用有相关数据的天气符号卡)来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且他们需要自己制作这样的天气符号卡来完成观察记录任务,所以让学生练习画一画天气符号是很必要的。
在降雨量中增加降雨的毫米数的记录,是和后面雨量器的教学相配合。
运用小旗被风吹动情况的符号来记录风量,也是和后面“怎样描述风”的教学活动相配合,并使学生的观察和记录更容易一些。
制作天气日历(时间/内容)1.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两周前的天气是什么样的。
除非那一天有特别明显的天气现象发生,否则学生是很难记得清楚的。
2.教师再让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并讨论: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两周后仍然记住今天的天气?学生的回答将集中在如何把天气现象记录下来。
3.教师向学生介绍天气日历是跟踪记录天气的好办法,并让学生了解天气日历。
告诉学生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观察天气,并将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4.讨论今后的天气记录应怎样进行?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小组轮换,每周指定一个组,每1至2人负责一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并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天气日历上;方法二,每天安排一个同学观察和记录天气,定一份观察记录值日表;方法三,每天安排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把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先和全班同学描述,再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5.温度计每组一支6.科学记录本和笔教学活动过程: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
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
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
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
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
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3温度和气温探究活动分析:1.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
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
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5.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三、气温的测量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5、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4风向和风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二、探究内容:(一)风向和风向标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