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合集下载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2-3 环渤海发展特点
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 区和大型城市群
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 “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 新机制
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
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
和长三角明显落后
03
Part Three 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
3.区域内发展因素
经济一体化
.核心城市带动外围城市, 区域经济显著收敛
长三角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地把劣
第三产 业, 51.20% 第二产 业, 45.80%
势产业转出,而是有着占领新市场、 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资 源等多方面战略发展目标。
4-2产业转移特点
内容更丰富
产业转移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 业项目的输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也开始加入了转 移的行列,在转移过程中不断实现技术、装备的整
上长江三角洲的范畴。
02
Part Two 三大经济圈比较
2-1长三角发展特色
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
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
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 显; 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
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 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 次人才密集;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 全国领先。
体升级。转移的产业也从单纯的制造业转变为制造
业、服务业和研发产业多领域的综合性趋势
4-2附录
4-产业转移特点
江苏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 苏南转移至苏北
上海产业转移优先考虑浙
江、江苏、安徽等省份
浙江产业转移的重要目 的地是安徽、江西和湖 北
江苏 上海
产业转移方向
浙江
Thank You
Freedom design by Huang

剖析长三角地区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剖析长三角地区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结合国家、区域近年来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五大产业方向。

五大重点方向一、集成电路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逾6成,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共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十大主干城市的行列,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片产能占全国的63%,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涌现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等全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成立了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此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还率先在全国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物医药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质量高,产值和技术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

产业集聚化程度较高,建成了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并形成了以上海、杭州、泰州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无锡“太湖药谷”为核心,苏州、连云港、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临港、盐城、宁波、舟山等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品牌效应,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

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浙沪累计医药制造业已占全国企业数量的25%,其占比27%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全国30%的利润总额,显示出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产业协同上,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已经成立。

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长三角战略 l
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新趋势与新特征
孙 立 锋
近 日 , 务 院 正 式 批 准 实 施 《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区 域 国 长
个 区域 的城 市形 态 、 镇 体 系 、 市 管理 产 生重 大影 响 。 城 城
规 划 》( 下 简 称 《 划 》 这 是 继 2 0 以 规 ), 0 8年 国 务 院 发 布 《 于 进 一 步 推 进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改 革 开 放 和 经 济 社 关 会 发 展 的 指 导 意 见 》 , 一 步 提 升 长 三 角 地 区 整 体 实 后 进
助 配 套 建 设 跨 行 政 区 域 的 重 大 基 础 设 施 , 这 将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推 动 长 三 角 区 域 内 各 城 市 “同 城 化 ”进 程 ,对 整
城 镇 体 系 是 在 一 定 区 域 范 围 内 , 以 中 心 城 市 为 核
心 , 种 不 同 性 质 、规 模 和 类 型 的 城 市 相 互 联 系 、 互 各 相
家 战 略 的 要 求 来 审 视 和 把 握 长 三 角 地 区 发 展 走 向 。 未 来 十年 是 我 国全 面 建 设 小康 社 会 的关键 时期 ,也 是提 升 国 家 综 合 实 力 和 国 际 竞 争 力 的 重 要 时 期 。 而 长 三 角 地 区作 为 中国进 入世 界 的枢 纽和 世 界进 入 中 国的 门户 , 是我 国经 济规 模 最 大 、 展 地 位 最 突 出 的经 济 圈 , 是 发 亦 我 国对 外 开放 程 度 最 高 、 济 体 制 最 为灵 活 的城 市群 , 经 已经 具 备 了 在 高 起 点 上 实 现 科 学 发 展 的 优 势 和 基 础 。 因 此 , 论 是 国 家 战 略 要 求 还 是 自身 发 展 需 求 , 三 角 无 长 地 区 经 济 社会 都 将 呈 现 有 别 以往 的发 展 特 征 。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基本策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然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包括经济、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

本文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经济协同性显著增强。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协同性日益显著。

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金融、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引领区域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区域内外的快速通达。

同时,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信息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的重要源泉,区域内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长三角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市。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存在着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异。

本文将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各个城市的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发展差异: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等多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但是这些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着差异。

比如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总量远远大于周边的城市和地区。

2. 城乡发展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相当明显。

在城市的发达地区,一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较低。

3. 产业结构差异: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和地区主要依托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主要以传统农业和轻工业为主。

二、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政策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

比如上海市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政府对于上海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2. 地理位置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不同城市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

比如靠近海岸的城市在对外贸易和外资引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 人才资源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不同城市和地区在人才资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城市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做的相对好一些,这也直接影响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 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均衡,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2. 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非均衡发展加剧了城乡、区域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导致了一些地区和人群的生活水平较低。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包含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多个省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显著长三角地区由于跨省份的地理位置,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上海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远高于其他地区,而浙江、江苏等省份经济实力较为强劲,但与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而安徽等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

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城乡分布不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尤其是在近年来城市化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消费能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而农村地区发展受限,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地区明显差距。

三、各行各业之间的差距明显长三角地区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传统制造业和行业最近几年面临着持续下降、困境或衰败,而高技术、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行业则不断加强,拉动着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某些城市组织和优势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其他城市则依赖于传统行业或弱势企业。

四、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种环境污染不仅在城市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的环境损害将会继续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和地理等因素长三角地区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基础差别较大,影响了其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二、政策和体制等因素不同地区在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也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的省份实施的政策、规划不同,导致地区间信息不对称、产业不均等问题,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金融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多个省市,其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各城市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为金融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将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积极推进金融合作,建立了一系列协作机制,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为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提供了机遇,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的入驻,推动了金融创新和国际化的进程。

此外,一些跨省市的金融机构合作也在加强,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

其次,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未来趋势是进一步深化合作。

长三角地区具有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较高的金融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长三角地区将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更加稳定、开放、透明的金融市场环境。

同时,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将进一步拓展金融创新,加强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金融服务。

再次,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一体化将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金融监管的协调和统一仍面临一定困难。

由于长三角地区涉及多个省市,各地区有不同的金融监管政策和规定。

因此,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和一体化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其次,金融风险的传导和管理也是一个挑战。

长三角地区各省市间的金融机构广泛交叉,在金融风险发生时,风险传导的效率将成为问题。

因此,加强金融风险的监测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还需要政策的支持。

政府在金融一体化方面应该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协同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业的优化升级。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科技创新,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长三角地区的金融竞争力。

总结起来,长三角地区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深化合作。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长三角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以全国1/5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优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底蕴是造就长三角辉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长三角是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

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长江三角洲由位于我国东部,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入海口的周边地区,其家族成员: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泰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

同时,在过去47年和2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

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

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现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苏五个省市组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国的前列,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种特点和优势。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便利条件。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平衡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间产业结构、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人口流动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相对落后,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长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互利共赢。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现状呈现出光明的一面,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1.2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但与之相邻的安徽、江西、山东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较低。

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规划与发展不平衡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一些城市规划不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导致了经济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交通基础设施差距以及人口流动和社会保障差异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背景的重要方面。

【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发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汇报人:2023-12-21•引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目录•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01引言主题介绍•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涵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

本文将探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挑战和未来趋势。

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及完善的交通和物流体系。

地理位置长三角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城市群发展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为支撑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长三角地区概述02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国内领先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其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均居全国前列。

产业发达长三角地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产业集群,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等多个领域。

开放创新长三角地区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技术创新。

总体经济状况制造业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涵盖了汽车、机械、电子、纺织等多个领域。

服务业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包括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

高科技产业长三角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主要产业分布030201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之间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格局,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创新驱动长三角地区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经济发展特点03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政策支持长三角地区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如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政策引导政府通过规划、引导和调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随着国家对长三角区域的重视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重要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得各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更加和谐,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长三角一体化的现状和背景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较为集中的一个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人口总量超过1亿5千万。

近年来,东海经济区发展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群日益成熟,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开放门槛更加高,区域内组织结构更加优化。

在此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逐渐成为了热点话题,各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以推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既需抓住市场化机遇,又需增强市场竞争,增强自身竞争力。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当前面临的最大机遇是:一是推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合作促进创新和发展。

但同时也伴随着多重挑战,如各城市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产业结构较单一等现象。

三、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式1.扩大高效的交通网络。

高效的交通网络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既可加快区域各城市间的联系,又可促进产业协同和人才的流动。

建立起全面覆盖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深化铁路、公路、水上运输、航空等多式联运,调整交通组织方式,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营效益。

2.实行跨城市合作和空间规划。

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的跨界合作至关重要,只有在产业规划、土地开发、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统筹,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和市场活力。

而各城市之间的空间结构也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在这个背景下,需要在区域内进行协调,促进城市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3.深化产业交流和协作。

产业交流和协作是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在开放市场前提下,若能通过推进产业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等方式,增强区域间的经济互动,深化产业交流和协作,将对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长三角地区经济形势及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长三角地区经济形势及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M Av 201 0
期初, 全省服 务业 总量在 “ 十五 ” 间 的 展 的迫切需求 。 期 鉴于此 , 大力 发展 长三 角 大多是小而全 , 专业设 置相似 , 基地建设 基础上实现倍增 ,服 务业增加值 占地区 地 区职教发展的对策如下 : 生产总值 比重和从业 人员 占全社会 就业 发展 目标 , 也是结构优化 目标 。 努力 形成 人员 比重均达到 4 %,这是重要 的经济 心 支持 职 教发 展 0 重复投资 , 资力量分 散 , 师 因此要 科学统
会成员 , 培育大量 的适用 人才 , 实现做大 4 %、 0 微型 电子计 算机 占 4 %、 成电路 术 , 2 集 提升江 苏经济核心竞争力 。 坚持 以信
工业 、 做优 服务 业 、 做强农 业 , 促进 三次 占 5 .%。此外 , 93 在石化、 钢铁 、 交通运输 息化带动 工业 化。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 产业协调发展 、 约发展 、 持续发展 的 设备等产业方面 ,长三 角地区集 中了国 产业 的快 速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 集 可 目标 , 形成 以先进制造业 为主导 , 高效农 内一大批实力雄厚 、技术水 平先进 的大 业各领域 的普及 和应用 ,尤其要大力提
长三角地区 ,历史上就是 我国经济
区域 经 济发展 趋 势
经过 “ 十五 ” 间的快速 发展 , 三 群 , 展规模经济 ,, 改革 开放 以来 , 三角地 角地 区已经成为我 国经济发展 的重要区 发展先进制造业 ,继续 实施 高新技术产 长 区经济 持续快速 增长 , 、 、 沪 苏 浙生产 总 域 。“ 十一 ・ ” “ 二 ・ ” 间 长 三 角 业“ 五 及 十 五 期 双倍增 ” 计划 ,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着 值 年 增 长 速 度 已逾 1% , 高 于 全 国 地区呈现 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经 济将 继 力培育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 和知名品牌的 4 93%的平 均水平 。 .9 工业增长对长三角地 续保 持 快速 发 展 的格局 。江苏 提 出到 大企业大集团 ;再次是加大 现代 服务业 0 0年全 省总体上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 , 发展步伐 。江苏省加速发展 现代 服务业 区的惟动作用十分明显 ,按不变 价格计 2 1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并非完全均衡,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经济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包含了上海这样的全国经济中心,以及江苏、浙江两个经济大省,这三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当高,但是它们之间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上海经济总量巨大,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江苏、浙江两省的经济增速虽也较快,但总量与上海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同时地区发展也不够均衡。

2、城乡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发展较为迅速,而乡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表现。

3、产业结构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体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上海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相对薄弱,而江苏、浙江两省则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相对薄弱。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也是造成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1、历史遗留问题长三角地区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

而且,上海、江苏、浙江在国际贸易、金融等方面都拥有很大的优势,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2、政策导向不明长三角地区由于历史人文、地理等各方面原因,其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政府在进行宏观政策制定时,对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没有给予充分考虑,政策导向不够明确。

缺乏针对性的政策,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

3、区域协调发展不力长三角地区内部虽然存在多个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城市,但是其发展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配合,互相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缺乏合作。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这三个省份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经济合作体。

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推动了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源转移。

然而,当前长三角地区在跨区域转移承接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和梗阻。

首先,人口流动情况复杂多样,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大,吸引了大量来自其他地区的人口涌入。

这种人口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压力加大。

其次,不同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也制约了跨区域转移承接的顺利进行。

各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产业政策等方面存在不同考虑和利益冲突,导致跨区域合作难以推进。

此外,产业协同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集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导致产业链条上下游环节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和协同,制约了跨区域转移承接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和困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见建议:首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长三角地区,促进跨区域转移承接。

其次,应加强各地合作机制的建设,构建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机制,提高资源整合和协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总之,当前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转移承接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只有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建设,才能够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2.1.1 人口流动情况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各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长三角地区寻找发展机会和提升生活水平。

例如,大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和优秀人才的流入,使得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四个省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现象,一些城市地区经济高度发达,而另一些地区则发展滞后,这种不均衡的现象给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非均衡现状1. 经济总量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总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2019年上海市的GDP总量就达到了3.6万亿元,而安徽省则只有3.4万亿元。

上海的GDP总量是安徽的10倍以上,这种明显的不均衡分布使得长三角地区整体的经济总量分布极不均衡。

2. 产业结构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上海是金融、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聚集地,而安徽则以传统产业为主。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导致了长三角地区内部的产业协调性较差,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3. 区域城乡差距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城市的发展相对于农村而言更快速、更稳定。

城乡差距不仅在经济水平上有所体现,更在民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1. 区域政策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各个省市间存在着政策的不协调和不一致,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对企业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而一些地方政府则对本地企业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不均衡。

2. 区域基础设施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重要因素。

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地方产业结构差异长三角地区的地方产业结构差异很大,这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对长三角区域的界定我国学者张佑林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发展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损耗,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行政壁垒,从而保证本区域内部分工科学、运转有序和合作共赢,使整个区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外更具竞争力。

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在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长江三角洲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2008年国务院将长三角扩大到江苏、浙江全省和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以上海为龙头的22个城市,除上海外,还包括另外21个城市: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盐城淮安浙江省:杭州宁波衢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金华台州安徽省:合肥马鞍山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土地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却创造了18.7%的gdp、22%的全国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在这片中国最富饶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逐步形成:除了上海和苏锡杭外,为”长三角”经济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也极具竞争力。

2010年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8个”长三角”县市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也吸引了众多外企外资的目光。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超过1500亿美元,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给出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研究

人 口( 万人 )
12 . 912 3 5 8 10
人均 G P 元/ 人 【密度( 平方公 里) D ( 人) n l 】 人/
7 99 88 435 4 3 3 3 00 59 0
江 苏
l2 0 060
30 1 46 . 2
72. 7 45
4 22 43
99 68 分 别 为长三角 的 4 . . %、. %, 47 %和 3 .8 0 %。 6
里 经过 3 的快 速发 展 ,长三 角 区域在 经济增 长 0年 总量 、 规模 、 幅和 围际 化等方 而 , 增 已成 为 中同经 济 的
新增 长极 。据 全 国第 二次 经 济普 查数 据 ,0 9年 , 20 长 角地 区 G P达到 7 7 5亿 元 ,长 三角 地 区 以 占全 D 92 国 1 %的土地 创造 了 占全 同 2 .1 . 0 1 %的 G P 该地 区 6 D。
区位条 件优 越 , 自然 禀赋 优 良 , 经济 基础 雄厚 , 城镇 体
系完整 , 体制比较完善, 科教文化发达 , 已成为全国发
展基 础最 好 、 制环 境 最 优 、 体竞 争 力最 强 的地 区 体 整
之一 . 在我 同社 会 主义现代 化建 没全 局 中具有 十 分重
要 的 战略地 位 。
长江 i角洲 地 区包括 上海 市 、江苏 省 和浙 江省 ,
据 全 同第 二次经 济普 查 . 区域 面 积 2 . 全 1 7万 平方 公 0
个, 京津 唐 地 区城 市 分布 密 度较 低 , 为 前两个 地 区 仅 的 12 经 济发展 总量水 平 比较 , /。 长三角 区域有 明显优 势 ,0 8年实 现地 区 G P 6 1. 20 D 6 545 6亿元 , 占全 国 G P D 总量 的 2.2 21%,珠 三 角 与 京 津 唐 地 区 G P分 别 为 D 2755 94 . 8亿元 和 24 3 7亿 元 ,占全 同 G P总值 的 00 . 5 D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而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中心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国内外企业投资的热门区域。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探究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该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现状分析1. 优势明显,但存在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核心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交通、人力资源等发展基础。

该地区的制造业以轻工业为主,尤其是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机械设备等领域表现突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近三成,并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经济结构单一、环保压力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这些问题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 发展动力有所降低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增速逐渐放缓。

其中,众所周知,在当前的技术竞争环境下,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而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发展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也受到了技术创新方面的挑战。

3.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当前,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竞争已经变得日益激烈。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的差异性,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较为薄弱。

这既是由于传统产业的过度扩张所引起的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等问题,也是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不足所造成的。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在当前的情况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企业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同时又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规划和战略安排。

因此,下面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1.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新态势分析

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新态势分析

济转型升级 ” 作为工作 的重 中之 重。随着创 新转型 步伐 的加 快 , 浙 江经 济 向 “ 产业集 群”升级 , 朝“ 浙 江创 造”蜕变 , 高端让 效益翻 番 , 创新 使活 力增 强 , 浙 江正在 力求 “ 由里往 外美 ” 。2 0 1 1 年, 浙江 G D P
增速为 9 %, 多 年来首次低 于全 国平均 水平 , 全省化 学 需氧量 、 氮氧 和二氧化硫排 放量分别 比上年下 降 了2 . 8 1 %、 2 : 5 5 %和 3 . 1 5 %, 浙 江节能减排 完成情况 居 全 国前 列 。2 0 1 1 年, 浙 江农 村居 民人均 纯 收入
略意 图。

长三 角区域 战略地 位明显提升
长三 角在 中国未来发展 中具有极其重要 的战略
2 0 0 8年 9月 《 国务 院关 于进 一步 推 进长 江 三 角洲 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指导 意见》 ( 以
地位和突 出的带头作用 。这 两种优势有机组合成 的 区位优 势 , 正成 为支撑长 三角城市 快速发展 的 内在
协调 层 , 每年 三 四月份 举行 2 2 个 城市 常务 副市 长 参加 的长三 角城 市经济 协调会市 长联席会议 , 将 最
尤 其是 国务 院批复 的 《 区域规划 》 , 充 分表 明了
国家进 一步提 升长三角整体实力和 国际竞争力 的重
大决策部 署。长三角 已成为我 国融入 国际市场程度 最高 、 参与国际竞争最深入 、 受 国际经济形势变动 影
响最直接 的地 区之 一 , 在 国际市场 竞争 中发挥先锋
高层会 议确定 的合作 目标变成合作 专题 , 确 定牵头 执行城 市 ; 三是执 行层 , 由1 0个 专业委 员会和城 市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长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同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同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则更大。

其中, 地区界限、体制界限和行业界限成为制约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三大障碍。

交通运输历来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实现现代化, 交通必须先行;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交通运输首先必须一体化。

现代化的城市群只有建立在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基础上,才能促进区域空间协调分布,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区域经济一、基本概念1、交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是指若干个地域相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打破国界(或行政区划)的限制,建立起跨国(或跨地区)的组织机构和运转机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并依一体化的政策进行国家(或地区)间统筹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和交通信息的规划、组织、建设、运行、管理和调控等工作,使得该区域内的交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力促进交通现代化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支撑和引导区域社会经济大发展。

2、区域交通和区域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是指某个区域范围内的交通建设、交通发展和交通状态;区域交通一体化和交通一体化从概念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其不同点是区域交通一体化比交通一体化更强调要打破区域内行政界限、部门界限、地域界限来发展交建设交通一体化。

只有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打破行政界限、部门界限、地域界限,把区域内所有的交通资源(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信息)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调配,达到区域交通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实现最充分地利用交通资源和最好地满足各种交通需求的区域交通,才是真正的“区域交通一体化”。

3、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5年长三角经济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的、产业的和制度的一体化,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

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创新一体化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

它以全国1/5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的都市圈相比,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实力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一体化程度低,区域城市间经济联系不紧密,还没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合理布局。

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产业和制度的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产业一体化是核心,制度一体化是保障。

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有序、高效地发展。

没有区域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没有区域城市间合理的产业链条,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的制度保障,区域城市就只能是群而散布,无法发挥集聚性的经济能量。

二、现阶段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挑战
1、地方本位主义和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
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对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经历了一个由“政治挂帅”到“经济增长”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成了政府绩效、官员政绩评价和奖惩的直接依据,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只顾辖区利益,对经济的运行进行不正当的行政干预。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是设置区域贸易壁垒,不允许其他区域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提高其进入成本,并限制本地企业把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外转移,造成区域市场的行政分割。

二是在经济管理和执法方面,地方政府在发生跨区域纠纷时偏袒本区域的企业。

三是为招商引资而恶性竞争,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土地进行甩卖式“杀价竞争”,“以土地换GDP、以优惠换外资”,各地区不仅用足国家允许的政策,还不断创新各种优惠政策,大打“政策倾销”战。

2、基础设施重复低效建设
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

正由于此,在长三角都市圈范围内,各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地行政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

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群内部竞争十分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明确,这些中心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

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

3、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
许多地方政府在规划地方产业发展时不顾自身的客观条件,争相发展高科技产业。

产业同构是长三角一直都走不出的误区,无论是过去的16城市中12个城市上电信、11个城市造汽车、8个城市搞石化,还是现在各个城市都在发展的高新技术园区、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在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等产业方面,“长三角”江、浙、沪三地的同构率竟高达80%以上。

据测算,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82,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76,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则高达0.97。

4、区域公共问题凸显
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造成了长三角区域内生态环境被破坏,人地资源紧张,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凸显。

长三角地区拼土地、拼资金、拼环境的投资拉动的外延式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偏高,造成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水体污染严重、土壤污染突出、酸雨发生频繁、“三废”排放激增和食品安全危机等。

长江三角洲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酸雨多发区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区域。

5、持续发展能力问题
长三角地区历来地少人多,资源尤其是工业发展的能源、主要原材料都需要依赖国际国内市场供应。

因此,这里不仅人口密集(还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而且工业项目星罗棋布(从开始遍布乡村的乡镇企业到今天日益增多的外资项目)。

在高投入、高速度、高消耗、低附加值的粗放增长方式作用下,长三角地区工业近年来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持续发展的能力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

长三角地区许多以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产业集群已经进入低谷和调整期,有的产业集群甚至难以为继。

其中浙江省有制造业集群近千个,但这些集群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45%,远低于发达国家3%的高比例。

三、创新一体化机制
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同步推进区域市场、产业与制度的一体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至今,地方政府仍然拥有大量的经济资源,并且拥有强大的行政力量与管制手段,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授让资源于市场、还权于企业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而市场则是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制度是一体化的保障。

创新一体化机制,必须要从政府、市场与制度三方面着手。

1、政府取向
(1)组建权威与谈判式组织。

借鉴国外都市圈治理经验,可建立权威性组织,赋予其相应的资金支配权和审批权,以协调区域内重大问题。

例如在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可成立由水利部、有关部委(局)、流域各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用水单位代表组成的流域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事务进行协商决策,形成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也可参照WTO的模式成立谈判式组织,就区域内重大问题进行投票仲裁。

若区域内某一城市对其他成员城市的商品设置高行政壁垒,或是采取倾销式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等,其他成员可提出诉讼,申请仲裁。

(2)多元化治理模式。

培养各种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组织与以民众为代表的民间组织,充分发挥这些非政府组织参与决策咨询、舆论监督、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管理等作用,逐步向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区域公共管理模式发展。

(3)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坚持政府的改革方向,还资源于市场,还权于企业,最终转型为服务型政府。

切实解决政府对市场直接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产品和服务又严重不足
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创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和法律环境上来,转移到完善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上来,真正让市场起到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市场取向
(1)建立区域性专业市场。

区域市场的整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具体门类的专业市场着手,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运用国际统一标准规范市场行为,重构统一的商业信誉体系,逐步整合区域内的各类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

广泛利用来自社会各界的多元化主体,引导各类资本共同投资培育、建设并竞相开放面向本区、全国和全球的大型商品、生产要素市场。

(2)发挥微观主体的作用。

在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的基础上,大力倡导长三角区域内企业的联合、整营。

在一些战略性产业领域,提倡企业之间的重组与兼并活动。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时,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能使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使交易成本降低,从而有效地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

通过企业之间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改善企业间过度、无序竞争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整合区域内各城市间的产业关系,增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形成区域内合理的产业结构。

3、制度取向
(1)改革GDP体制与政绩考核制度。

第一,GDP指标只衡量行政辖区本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已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将经济增长的统计框架由单一的GDP体制变为GDP与GNP双轨制,将属地原则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为更加灵活的属地和异地并存的税制。

第二,中央政府应制定更为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

除了考核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对其在社会管理、发展教育、社会保障、环境治理等工作中成绩的考核,以引导其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

(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加快制定各类法律法规,一方面使区域内经济活动微观主体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关法律以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和职能。

政府制定各种条例、命令、规定要合法,同时要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真正做到依法办事,杜绝行政超越法律的现象。

地方政府在依法行使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时,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杜绝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任意处置权,克服主观随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