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教案:《晋祠》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晋祠》,主要内容有:课文阅读、作者介绍、晋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晋祠的建筑和景观特点等。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晋祠的历史和文化,掌握晋祠的建筑和景观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晋祠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晋祠的建筑和景观特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掌握晋祠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晋祠的建筑和景观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晋祠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对晋祠有什么了解?”2. 课文阅读:3. 作者介绍:介绍作者吴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晋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晋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晋祠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5. 晋祠的建筑和景观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板书,详细介绍晋祠的建筑和景观特点,让学生掌握晋祠的建筑风格和景观特色。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晋祠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晋祠历史:历史悠久,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融合了儒、道、佛三教文化建筑:殿堂式建筑,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景观:山水相依,景色宜人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晋祠的认识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晋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建筑、景观特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显得较为沉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晋祠

晋祠

23.晋祠梁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晋祠》一文理清层次结构2.朗读、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二、教学重难点:疏通课文层次结构三、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教师引导思考,提问总结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遍及大江南北、数不胜数。

它们蕴含并展示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象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洒落于神州大地。

有的是以自然风景著名,有的则以文物古建筑而著称于世。

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山西省境内一个非常著名的古地。

它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悠久的历史文物。

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那就是晋祠。

(板书)二、介绍“晋祠”的得名、由来“祠”: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后辈人为祭祀祖先或某个著名人物而修建起来的房屋。

“晋”:这个词是为纪念周朝时晋国的君主唐叔虞而建的。

→历史悠久看几个生字词,请学生填写拼音,并解释词义。

三、默读课文,把握晋祠特征、疏通文章结构1、默读全文,划出能体现文章结构层次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中能起到承上启下或总起、总结性的句子。

①第一节: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②第二节:晋祠的美,在……③第六节:然而,最美的还是……④第十二节:晋祠,真不愧为我国……2、在这些句子中找找有没有一句话能够概括出整个晋祠的特征?提问,请一学生回答晋祠的特征: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两个方面)3、从中,我们又可以得出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表现晋祠独特的美?4、提问:①这句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总起下文②找出分别介绍两方面特点的句子③它们之间的关系:总——分四、作“板书”,疏通全文结构1、先看第一自然段,提问:除了概括介绍晋祠的总特点之外,还讲了什么内容?“地理位置”(一开头便介绍)板书讨论集体与个别穿插回答2、具体说明(由第二自然段开始,先说什么?再说哪方面?)先自然风景,后历史文物①先看自然风景(从哪个自然段开始?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是总起下文的自然景观(承上启下)第三至五节是分说:几方面?从三个方面山——第3节树——第4节水——第5节②再看历史文物(第六节的作用?承上启下,总起下文)第六节.总提下文历史文物圣母殿(7)第七至十一节.是分述:三绝木雕盘龙(8)鱼沼飞梁(9)其他景物建筑(10)小品(11)3、最后一段总结,赞美晋祠的秀美神韵五、板书后,教师发问,启发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课文的结构条理1、从板书上可看出整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总——分——总2、按结构提纲可以将全文分成几段?三大段3、第二段分说部分是先写“自然风景”后写“历史文物”而开篇第一段总起部分是先写“历史文物”后写“自然风景”。

于漪《晋祠》教案

于漪《晋祠》教案

于漪《晋祠》教案教案标题:于漪《晋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和分析《晋祠》这首古文诗,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晋祠》这首古文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习和分析古文诗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晋祠》的复印件。

2.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3. 教学投影仪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古文诗知识,如古文诗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提问学生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了解和重要性。

步骤二:朗读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朗读《晋祠》,并引导学生跟读。

2. 分析诗中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 分析诗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步骤三:讨论与互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讨论作者的表达方式。

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和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扩展学生的思维和见解。

步骤四:写作与表达(20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晋祠》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学生交换作文,互相阅读和评论,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 鼓励学生将作文发表或朗读给全班听,并进行讨论和反馈。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参与和表现。

3.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其他古文诗,拓宽他们的文学素养。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古文诗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3. 鼓励学生参加古文诗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案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晋祠》这首古文诗,掌握古文诗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晋祠》教学设计

《晋祠》教学设计

《晋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晋祠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能够感受晋祠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

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晋祠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晋祠的“美”。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晋祠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晋祠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晋祠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晋祠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精读课文,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晋祠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晋祠的建筑、山水、树木等景观的,体会其写作手法。

4、品读课文,体会情感让学生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晋祠充满赞美之情?教师讲解晋祠的历史文化价值,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根源。

5、拓展延伸展示一些其他著名的古建筑图片,让学生对比分析其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晋祠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一处名胜古迹的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

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晋祠的其他文章或书籍,加深对晋祠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教案:《晋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7课《晋祠》。

本文主要介绍了晋祠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祠内主要景点,表达了作者对晋祠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欣赏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体会作者对晋祠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过美丽的晋祠吗?b. 教师简介晋祠: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群,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合作探讨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

4. 欣赏与感悟a.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5. 朗读练习a.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b. 教师挑选学生个别朗读,点评并指导改进。

6. 课堂小结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晋祠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历史背景:悠久主要景点:繁多美景欣赏:自然风光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晋祠的美景图。

3.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欣赏与感悟等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朗读练习环节,学生能够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读出课文的味道。

但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词语积累和运用。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后拓展活动,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晋祠,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晋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到晋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古代晋祠的建筑特色。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写作。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培养对历史遗迹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晋祠》的内容和文化背景,理解古代祠堂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和图片资料。

2. 相关文化背景材料:介绍晋祠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学生作品展板:展示学生对晋祠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展示晋祠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2. 阅读理解(15分钟)将《晋祠》课文分段出现在课件中,师生一起读课文并进行解读。

辅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意思。

3. 文化解读(15分钟)提供关于晋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解读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晋祠的信息。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加深对晋祠的理解。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晋祠的理解,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晋祠这座建筑有什么特点和独特之处?b. 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这样的历史遗迹?5. 作品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晋祠的理解和表达,可以是图片、文字或其他形式。

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6. 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最喜欢的古建筑,写一篇短文来介绍这座建筑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鼓励他们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7.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作品,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晋祠,加深对晋祠的理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体验。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 《晋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欣赏、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晋祠》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晋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晋祠》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晋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欣赏法:教师播放或朗诵 《晋祠》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晋祠》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 《晋祠》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 《晋祠》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晋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3. 欣赏新课:教师播放或朗诵 《晋祠》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4. 分析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晋祠》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 《晋祠》的文化价值。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欣赏和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或作业,检查学生对 《晋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教案一:《晋祠》文学解读导言:《晋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闪耀光芒的诗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晋祠》的文学解读,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欣赏这首诗,并从中汲取美的力量。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在本节中,我们将简要介绍《晋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其诗词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

1. 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家之一,其代表作之一为《晋祠》。

2. 写作背景- 《晋祠》是陈子昂在唐朝初年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 诗中描绘了东晋名将谢安保卫边疆,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故事。

第二部分:主题解析本节中,我们将对《晋祠》的主题进行深入解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思考。

1. 爱国主题- 通过描写谢安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

-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祖国的情感和责任。

2. 力量与勇气- 描述了谢安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定和勇敢。

- 探讨学生内心中的力量,鼓励他们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第三部分: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分析《晋祠》中体现出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品味其中的艺术之美。

1. 押韵和格律- 《晋祠》采用五言绝句的押韵形式,让整首诗节奏鲜明流畅。

- 启发学生对于韵律和格律的感悟,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尝试不同的押韵方式。

2. 比喻和意象- 通过比喻和意象的运用,文中展示了诗人对谢安形象的深度描绘。

- 引导学生从中体会比喻和意象的作用,培养他们在写作中运用的能力。

第四部分:欣赏《晋祠》在本节中,我们将展示《晋祠》的原文并与学生一起欣赏和解读其中的美。

(在此处插入《晋祠》的完整诗歌原文)- 学生可以分别朗读每一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学生可以逐句解读,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第五部分:写作训练在上述内容学习之后,我们将给予学生一些写作训练题目,以巩固他们对《晋祠》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1. 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晋祠》的理解和感受。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晋祠》全文。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晋祠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学会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景物的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晋祠》的阅读与理解。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晋祠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的介绍。

2.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句理解和解释。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发音。

对晋祠建筑特点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晋祠》全文。

与晋祠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生字词卡片。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录音机或播放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晋祠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并对晋祠产生好奇心。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

4.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描述方法和表达方式。

4.4 图片与资料展示:教师展示与晋祠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5 总结与作业: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发音。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幅与晋祠相关的图片,用文字描述其特点和意义。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

观察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

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安排6.1 教学内容:课文《晋祠》的深入学习与分析。

生字词的巩固和运用。

晋祠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的深入探讨。

6.2 教学安排: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晋祠》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晋祠的赞美之情。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 了解晋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晋祠》的阅读与理解。

2. 晋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介绍。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晋祠的图片和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晋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3. 讨论晋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2 教学方法1. 图片导入法:通过展示晋祠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目标1. 学生对课文《晋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评价。

2. 学生对晋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评价。

3.2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包括发言和讨论等。

2. 口头表达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口头表达中的语言表达清晰度和准确性。

3. 作业和测验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晋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学资源1. 晋祠的图片和相关信息资料。

2. 课文《晋祠》的文本。

3. 参考书籍和资料。

4.2 教学工具1. 投影仪和幻灯片。

2. 教学黑板和粉笔。

3. 录音机和听力材料。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导入和阅读课文《晋祠》5.2 第二周:讨论晋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5.3 第三周: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5.5 第五周:教学评价和反馈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目标1. 加深学生对晋祠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第一章:《晋祠》课文解析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晋祠》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晋祠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 教学重点1.2.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晋祠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1.2.2 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1.3 教学难点1.3.1 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

1.3.2 文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理解。

1.4 教学方法1.4.1 阅读理解:通过自读、齐读、分段读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4.2 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1.4.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看法。

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岳阳楼记》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晋祠》的兴趣。

1.5.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1.5.3 讲解难点:讲解课文中的古代建筑术语和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

1.5.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晋祠》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晋祠》作者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史实的理解能力。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家的尊重和热爱。

2.2 教学重点2.2.1 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3 教学难点2.3.1 李白其他作品的介绍。

2.4 教学方法2.4.1 讲解法:对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讲解。

2.4.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李白的看法。

2.5 教学步骤2.5.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学习《晋祠》的兴趣。

2.5.2 讲解李白:讲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5.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李白,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晋祠》艺术特色分析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晋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总体把握文艺性说明文的写法2.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文艺性说明文的写法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要求1. 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 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如拟人、比喻、排比)一、导入新课1、山西简称“晋”,因为山西境内有晋水,周武王的儿子叔虞被封到这里做诸侯,他用聪明才智带领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过上了安定富裕的日子。

他死之后,人们在晋水的上游修建了一座祠庙供奉、纪念他,这就是晋祠。

山西晋祠我们没有去过,但老师知道人们称它为山西的“小江南”,那么它美在何处,我们跟坐着梁衡一起去游览一番。

2、过渡: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

二、检查预习1、学生读读课文2、提问:体裁(文艺性说明文)、本文说明对象(晋祠)3、过渡:同学们预习很充分,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全文的结构。

三、梳理结构、整体把握1、谁能找出总领全文的中心句?中心句写了几个方面的美?2、谁来说说照应的段落分别是哪些?(2-4写自然风景)(5写人文景观)3、那么自然风景的美介绍了哪些?山、树、水4、人文景观的美又介绍了哪些?园中小品,题咏(“小品”就是小巧玲珑的小建筑)。

那么从结构上看第1节与2-5节是什么关系?(总—分)5、过渡:悠久的人文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

罗丹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先去领略晋祠的自然风景美吧。

四、精读2-4感受美1、速读,标记山,树,水的特点。

2、学生齐读第2节,问:①山的特点抓住了哪两个词语来写?(巍巍:高大;长长:连绵不断)②登山的感觉作者如何形容?(心旷神怡)③齐读诗句体会“心旷神怡”3、指名读第3节,交流树的特点?(古老苍劲、造型奇特)请学生辨别图片,分别是什么特点?4、山美、树美、水也美,指名朗读第4节?5、根据画面再看书说说水的特点。

于漪《晋祠》优秀教案

于漪《晋祠》优秀教案

于漪《晋祠》优秀教案于漪《晋祠》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2、进一步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3、了解晋祠的悠久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再去山西的晋祠旅游一番。

二、教授新课。

1、读课文,标出写晋祠总特征的句子,指出围绕总特征具体介绍了哪些景物。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归纳:晋祠。

提问:晋祠总特征是什么?归纳: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3、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主要表现在哪?它们的特征分别是怎样的?朗读2—5段。

学生讨论。

总结: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树的特点是古老苍劲;水的特点是多清静柔。

4、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主要有哪些?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朗读6—11段。

学生讨论。

总结:悠久的历史文物主要有“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其它建筑群;园中的小品。

圣母殿的特点是雄伟,巧夺天工;木雕盘龙的特点是生动,精巧;鱼飞梁的特点是奇特,罕见;其它建筑的特点是古朴优美,用工精巧;园中小品的特点是极具匠心。

5、最后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晋祠的?归纳。

齐读12段。

6、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

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介绍自然风景是按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的顺序;介绍历史文物是按由主到次,由点到面的顺序。

7、讨论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摹状貌。

8、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生动活泼有趣,这就是文艺性说明文。

9、字词。

苍劲(jing)偃卧(yan)桥榭(xie)须髯ran)胜瀛(ying)浑然心旷神怡冉冉不绝三、布置作业。

简介:晋祠位于太原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下,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结合的建筑园林。

这里背山面水,坐西向东,山上松柏青翠,山前清泉环绕,秀丽壮观,古木参天,其间有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及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晋祠》。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了解晋祠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晋祠的认识和感受。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晋祠》的阅读与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述和描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讨论的方式学习和掌握。

举例说明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晋祠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晋祠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晋祠的历史和建筑特点。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述和描绘,通过提问和讨论来理解课文内容。

3.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讨论的方式学习和掌握。

举例说明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朗读和背诵的评价:通过学生独立朗读和背诵课文,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记忆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2 阅读理解的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设计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测试学生对课文细节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晋祠的认识和感受。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思考晋祠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5.2 创作活动:让学生以晋祠为题材,进行绘画、写作或制作手工艺品等创作活动。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自己对晋祠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晋祠》课文全文。

《晋祠》语文教案

《晋祠》语文教案

《晋祠》语文教案《晋祠》语文教案《晋祠》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因为临时换初三的班级,考虑他们文体知识已陌生,故修改导语,不从文体入手。

)很高兴认识咱们班的同学,有个小问题调查一下,咱班有旅游爱好者吗?(有,则问:游过哪些地方或为什么不去?没有,则从我的旅游心情谈起。

主要是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入手。

)老师现在教初二,正在教说明文,同学们也学过。

有人说,说明文学起来很枯燥,你们当时感觉如何呢?(只请一名同学发言)老师却觉得在说明文里可以游历很多地方呢,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让老师重温旧地,乐不可支啊!今天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有缘和咱们同学一起跟着梁衡到晋祠去看看了。

顺带我们也温习一下说明文文体知识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1、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ò悬瓮山拾级皴裂荫护偃卧老妪脉脉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亭台轩榭冉冉不绝鳞甲须髯牌坊瀛胜楼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

(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晋祠》教案设计

《晋祠》教案设计

《晋祠》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晋祠》教学目标:1. 了解《晋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理解并分析《晋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晋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晋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晋祠》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晋祠》背景和历史意义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课文的兴趣。

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课文《晋祠》。

2.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晋祠》是谁写的?写作背景是什么?b. 《晋祠》讲述了什么故事?主要情节是什么?c. 通过《晋祠》中的描写和对话,你能感受到哪些情感?d. 你对《晋祠》的主题有什么理解?文学鉴赏:1. 分析《晋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观察《晋祠》中的描写手法、意象和语言运用等,分析这些手法如何帮助表达主题和情感。

3. 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情节或角色,编写一个小剧本,再现《晋祠》中的故事。

2. 学生进行小剧本表演,并进行互动和讨论。

总结活动:1. 学生总结《晋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表达自己对该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评价方式: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的小组表演和个人总结。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研究其他与《晋祠》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晋祠》的理解和感受。

晋祠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晋祠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晋祠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晋祠》作者欧阳修,诗词全文如下“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

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并儿自古事豪侠,战争五代几百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晋祠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晋祠》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领略晋祠的环境和建筑的美丽风采。

2、学生能够了解晋祠的由来和深邃的文化历史底蕴。

3、初步掌握说明类小品文的写作特点: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性。

重点难点:讲析课文的主体部分“三美”“三绝”了解晋祠的由来和深邃的文化历史底蕴教学设想:教师以导游身份,带领学生做一次虚拟旅游,使课文、图画、视频相结合,带领学生游览山西著名的风景名胜——晋祠,通过解读课文,配合图像和视频资料,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晋祠的美和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而产生对历史古迹的喜爱之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黄河河套地区河东河西的秦晋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沧桑变幻,但不变的是祖先留下的丰厚历史遗迹,给我们后世子孙提供了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

今天,让我们在历史的隧道里穿梭,寻找祖先的痕迹,聆听祖先的故事——同学列举你所了解华夏文明、历史古迹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故宫、陕西法门寺地藏秘宫……上下五千年,泱泱我中华,一处又一处的历史古迹,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显示着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和劳动结晶。

今天,老师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一起去山西太原,游览一处名胜古迹——晋祠,一起去领略一下古老晋祠的美丽风采。

二、出示教学目标准备好了么?那么就跟我出发——三、学习课文:1、老师先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剪桐封弟” 《史记晋世家》第九篇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

《晋祠》原文阅读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

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

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

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祠》教学设计
江阴市申港中学徐华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赏析文章精彩语段,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艺术特色。

3.了解晋祠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精读语段,让学生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和词语准确描摹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品析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前阶段学习了《苏州园林》,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绘画美的特点,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标本,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方、北方地域不同,风土人情也不同,折射到园林的设计、建造也有所不同,陈从周在《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一文中讲到,江南园林婉约秀雅,北方园林的华丽高亢,各具特色,现在让我们随着作家梁衡的笔触去领略北方园林之美吧!
二、简介“晋祠“的由来
晋祠是为了纪念西周时期“唐国”开国君主——叔虞而修建的祠堂,因唐国境内有晋水流过,于是将国号改为“晋”,祠堂亦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三、分析:
浏览课文
1、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晋祠的特点,你用哪一个字?明确:美
2、晋祠的美体现在何处?(明确:在自然风景,在古代文化——板书)
分析自然风景的美。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1.山的特点:巍巍的,长长的,四季怡人
2.如何来体现山的特点?明确: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板书:丰富的修辞)
3.精读第四段,讨论下面问题
(1)这段文字说明了晋祠树的什么特点?明确: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2)古老苍劲的特点如何体现?
明确:a、举例子:周柏、唐槐(周、唐朝代距今久远)
b、词语准确描摹:古老:皴裂,疏枝,偃卧,虬枝
盘屈;苍劲:劲直,粗大,青青的,绿叶如盘;
(3)造型奇特的特点又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a、举例:左扭柏特点: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

b、描摹:1、修辞手法:比喻(烟、绳)
绳,能否换成丝?——体现了左扭柏的特点,照应了古老苍劲的特点,“旋”能否换成“飘”?——(1)体现左松柏的特点,造型奇特。

(2)拔、冲、旋照应古老苍劲的特点。

(板书:用词的精当)
小结:作者用丰富的修辞和精当的用词描摹出晋祠树的特点,生动形象,在具体品析时着重运用比较法和替代法,让学生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五语段——晋祠水的描写。

分析第五语段:
水的特点:多、清、静、柔
(1)多——种类多(潭、渠、河、井、溪),区域广(石间、林中),手法:运用比喻、对偶的手法,细流——线、缕,碧波——锦、缎。

(2)清——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3)静——日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运用反衬的手法)。

(4)柔——①修辞:比喻的手法(飘带),与上文的线、缕、锦、缎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用词精当:换、铺、挂、织、穿、绕,体现了柔的特点,与描绘左扭柏的词语进行对比,一刚一柔,让学生体会用词精当的妙处。

(5)对“晋祠流水如碧玉”语句的分析,1、运用比喻的手法,2、“碧玉”一词体现了水清、静、柔的特点,从李白描绘晋祠流水的角度印证了本文写景生动的技法。

小结: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作者在具体的描摹中作用运用丰富的修辞(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加上用词的精当,生动,描绘出晋祠的美,让人置身于晋祠的山水中流连忘返。

分析古代文化。

三绝:圣母殿:(本身:年代久远,规模较大,结构独特,气势宏伟;宋代泥塑珍品,巧夺天工)。

木雕盘龙(年代早,形象生动,工艺精巧)
鱼沼飞梁(构造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罕见)。

其它:(古朴优美,用工精巧,极具匠心)。

小结:晋祠的建筑是美的,是绝妙的,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但是作者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赞叹吗?作者赞美的是从建
筑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这才是最美所在。

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清晰的条理)
1.描写自然风景的顺序(由上到下)
2.描写古代文化的顺序(由主到次)
3.全文的说明顺序:(总—分—总)
总结:晋祠,她将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物浑然融为一体,而成为北方园林的杰出代表,是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园林建筑,她是美的,而作者在描摹晋祠之美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精当的用词以及清晰的条理,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造就了晋祠这篇文章之美。

作业:小作文:校园一景
要求:
1、修辞丰富
2、用词精当
3、条理清晰
附:
板书设计
山自然风景
树(上→下)丰富的修辞
水美精当的用词
清晰的条理
三绝古代文化
其它(主→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