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地名蕴含历史故事
话说天津老地名——“东西南北”老四开
话说天津老地名——“东西南北”老四开街名,是一个地理符号,更是一座城市凝固的自传,一个个串起的街名,构成了一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时光回溯到600年前的老城厢,小得几乎让我们有些怀疑它的真实性。
没有宽敞的马路,没有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没有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集市,但这里却是历史开始的地方。
天津是依水而建的城市,不规则的建筑方位慢慢地让我们天津人失去了方位感。
只有站在天津的原点——老城厢,才能在这座城市分清东南西北。
为了分辨方位,天津地名中一种“方位词”加“开”字的地名,如“南开”、“北开”等,这在国内城镇地名中极为少见。
“南开”这个地名,最初是指旧城西门外以南的开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的西南一带地区。
明朝时,这一带一片水泊,芦苇丛生,明代八景之一的“南原樵影”就指此地。
清康熙年间,开垦洼地为稻田。
清代1901年城垣拆除后,居民逐渐南移,此地才渐渐开辟为城区,老百姓仍习惯称之为“南开”。
1903年,比利时商人在西门外广仁堂南部营建了电车公司,1907年天津第一私立中学迁到电车公司之南,改名为“南开学堂”,这是南开走向繁华的标志。
“北开”最初是指天津城北门以北的开阔地带,今指红桥区东部河北大街与北营门东马路交汇处东南一带,东临北运河。
清朝光绪年间,周盛传因镇压捻军有功,受赐在此建造祠堂,此后逐渐成为卖艺场地和旧货市场,黑白铁作坊也集中于此。
“老西开”原指于天主教堂(今滨江道国际商场附近)以西一带的开阔地,后泛指南京路与营口道交汇口以西一带。
“西广开”地区在清朝时是城南的旷野墓地,当时人们习称此地为“白骨塔”,1901年随着城里居民南迁,“南开”形成,此地成为“南开”再向西扩展的开拓地,这一带渐渐繁荣,所以叫“西广开”。
现在的“西广开”泛指南大道以南,长江道以北,南开区以西,墙子河以东的地域。
而“东开”,是天津的老地名,位于河北区东南部,指现在王串场一带的广大地区。
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天津县志里就明确标有“东开”之名,因清末乃至解放之前,“东开”地处僻野,人迹罕至,所以渐渐隐没无闻了。
天津的老街巷弄中有哪些隐藏的历史故事
天津的老街巷弄中有哪些隐藏的历史故事天津,这座充满独特魅力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在繁华的都市背后,那些老街巷弄宛如岁月的褶皱,隐藏着无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走进天津的老街巷弄,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
比如西北角,这里不仅是美食的聚集地,还留存着过去的痕迹。
曾经,这里是普通百姓的聚居之地,他们辛勤劳作,为生活奔波。
那狭窄的街道,见证了邻里之间的温暖与互助。
意式风情区的街巷,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在过去,这里是意大利租界,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建筑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漫步其间,仿佛能听到当年外国侨民的欢声笑语,看到他们在这里的生活场景。
而古文化街,作为津门十景之一,更是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里汇聚了众多老字号店铺,每一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比如杨柳青画店,其年画技艺传承已久,过去的画师们精心绘制,将美好的祝福传递给人们。
南市地区的老街巷弄,曾经是天津最热闹的市井之地。
在那里,有各种小商贩的吆喝声,有茶馆里的说书声,还有戏院里的锣鼓声。
这里曾是平民百姓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还有估衣街,曾经是天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过去,这里的绸缎庄、棉布庄、皮货店等林立,各地的商人云集于此,进行着繁忙的贸易活动。
在这些老街巷弄中,还隐藏着许多名人的足迹。
比如,_____就曾在某条小巷中居住过,他在这里思考、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老街巷弄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特点。
有的是传统的中式四合院,有的是融合了西方元素的洋楼。
它们共同构成了天津独特的城市风貌。
不仅如此,老街巷弄中的风俗习惯也是历史的见证。
在特定的节日里,这里会举行独特的庆祝活动,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老街巷弄面临着改造和变迁。
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们应当重视这些老街巷弄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故事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通过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挖掘和整理背后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天津的过去。
天津有名的故事
天津有名的故事天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自然也有很多有名的故事流传下来。
本文将着重介绍几个典型代表。
一、“王府井”起源“王府井”作为一个名字,其实是从天津的一个故事中流传下来的。
古时候的天津城墙东南角有一条大街,因为这条街两旁都是王府,所以人们称之为“王府大街”。
而这条街的北端就有一口井,当时井旁有一家药店,药店老板为了宣传自己的店铺,就把井改名为“王府井”。
因为药店位于城门口,进出市民都要经过此地,所以“王府井”这个名字渐渐地被人们所熟知。
二、北洋政府总统府北洋政府总统府是天津的一个历史建筑群体,位于和平区鼓楼北街,它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中央管理机构和元首居所,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场景之一。
在北洋政府总统府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故事和历史事件。
比如1895年,意大利在中国申请权利,北洋政府总统府的周围都是群众,游行示威,呼喊“维护国家尊严,死不投降”的口号。
还有1919年的五四运动,当时总统府门前也是人山人海,上万学生高呼“打倒列强,拥护民主”的口号。
三、天津的民俗文化天津的民俗文化非常多样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东华门狮子舞。
东华门狮子舞在天津已经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舞狮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代表性的表演形式。
东华门狮子舞在天津非常盛行,狮子舞团不仅有许多年龄较大的老师傅,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加入其中。
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东华门狮子舞团都会在天津的各个角落表演,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祥和。
四、天津的美食故事提起天津的美食,除了有名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外,还有很多令人垂涎的特色小吃。
比如河南街的八大碗,其中就有最有名的“鸡汤馄饨”,汤清饮用,口感鲜美,是很多游客到天津必尝美食之一。
还有南市火烧、八宝盖碗、银款糖果等等。
这些美食也都有各自的历史故事或者渊源。
比如说南市火烧,又称“西大街区火烧”,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当时有一家名为“吉安号”的面食店,它所制作的火烧颇为独特,便流传开来,后来这种火烧也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小吃。
天津的故事和传说
天津的故事和传说
首先,我们来说说天津的建城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津一带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
有一天,一位名叫张果的道士来到这里,他看到了这片土地的潜力,并决定在这里建城。
他用自己的法术驱赶了沼泽中的恶灵,并开始筑城。
在他的带领下,许多村民齐心协力,终于建成了一座城池,这就是天津的由来。
其次,天津还有许多关于英雄豪杰的传说。
比如说,有一位名叫岳飞的将军,他在南宋时期曾经率领军队多次北伐,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据说,在他北伐的路上,他曾经在天津一带驻扎,当时他的军队受到了来自辽国的强大攻击,但岳飞凭借着高超的军事智慧和勇敢的战斗精神,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保卫了天津。
此外,天津还有一些关于神话传说的故事。
据说在天津的海河中,住着一对神仙夫妇,他们每天都会化身成美丽的天鹅,飞翔在天空中。
当夜幕降临时,他们就会化身成人类,走进人间,为人们解决烦恼,带来好运。
这个美丽的传说,让天津的海河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最后,天津还有一些关于爱情的传说。
据说在天津的古老街道
上,曾经发生过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一个贫穷的书生和一个富家千金相爱了,但是由于身份的差距,他们的爱情备受阻挠。
最终,他们选择了双双投河殉情,但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天津的一段美丽传说。
天津的故事和传说,如同一幅幅古老的画卷,展现着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
这些故事不仅让人们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更让人们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津的故事和传说,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吧!。
天津市各区地名的历史由来
天津市各区地名的历史由来1,天津,有一种说法,明朝建文年间,镇守北京的燕王朱棣,为了同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坟争夺皇位,在海津渡过大运河南下。
后来朱棣当了皇帝,为了纪念由此起兵“入靖内难”,就把海津改名为天津。
即天子之渡津之意。
2,河西区,1 956 年,为河西区。
因地处海河之西而得名。
3,和平区,1956年,为和平区、新华区。
1 958年,新华区并入和平区。
因境内的和平路为名。
4,河东区,1956年,为河东区。
因地处海河之东而得名。
5,南开区,1956 年,为南开区。
因地处天津城南的开洼地带,故名“南开”。
6,河北区,1 956年,为河北区。
因地处海河之北而得名。
7,红桥区,1 956年,为红桥区。
因横跨子牙河上的大红桥得名。
8,东丽区,1 955 年,为东郊区。
1992 年,为东丽区。
因境内有东丽湖而得名。
9,西青区,1953年,为天津市西郊区。
1992年,为西青区。
以境内的西青道(天津西站到区政府杨柳青镇的公路)为名。
10,津南区,1962 年,恢复南郊区。
1992 年,为津南区。
因地处天津市南部而得名。
11,北辰区,1 955 年,为北郊区。
1992 年,为北辰区。
因地处天津市北部而得名。
北辰,可以指北极星。
《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
”12,武清区,唐朝天宝元年(742年 ) ,为武清县,2000年,撤县设武清区。
因境内有清河而得名。
也有说是取“武功廓清”之意命名的。
13,宝坻区,金泰和四年(1204年) ,为宝坻县。
2001年,撤县设宝坻区。
古时此地盐业(当时的盐被当成“国之宝”) 兴盛,加之地处水中高地(称为“坻”)。
故名“宝坻”。
14,滨海新区,2009年,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合并为滨海新区。
因全境地处渤海之滨而得名。
15,宁河区,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析宝坻县置宁河县,此处多水患,故取“河水宁静”之意命名为“宁河”。
2015年改为宁河区。
16,蓟州区,唐朝开元十八年(730年 ) ,置渔阳县,属蓟州。
天津历史上的趣事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自然也孕育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以下是一些天津历史上的趣事:
1. 天津名字的由来:天津的名字源于明朝,意为“天子的津渡”。
相传明朝皇帝朱元璋为了方便运输粮食,在此地设立了一个津渡,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并以“天津”命名。
2. 津门故里:天津有个别称叫“津门”,这是因为古时候天津是通往北京的水陆要道,是进出京城的重要门户,因此被称为“津门”。
3. 天津卫:在明清时期,天津被称为“天津卫”,这是因为天津地处海河下游,是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军事卫所。
4. 五大道:天津的五大道是著名的洋楼区,这里汇集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洋楼,是天津近代历史的见证。
五大道的名字来源于这里的五条主要道路: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和重庆道。
5. 滨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设立的一个新区,这里有着现代化的港口和工业设施,是天津乃至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6. 天津的方言:天津有自己的方言——天津话,这种方言幽默风趣,善于使用夸张和比喻,是天津文化的一部分。
7. 天津的美食:天津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锅巴菜等,都是天津的特色美食。
8. 天津的节庆:天津有一些传统的节庆活动,如春节的庙会、端午节的赛龙舟等,都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
这些趣事只是天津历史的一部分,天津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故事和传统,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了解。
第七部分 天津地名掌故
第七部分天津地名掌故一、天津的沽人们常把天津称为“津沽”、“沽水”、“沽上”等,天津以沽为名的地方有几十个,号称“七十二沽”。
沽实际指的是河曲凸岸方向的滩地。
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河道纵横,海河支流多,河道本身短而曲折。
据说19世纪时,海河河道曲折率达到1.8,以至于河身成螺旋状,河曲十分发达,这样称“沽”的地方就特别多。
如:贾家沽、大直沽、小直沽、三汊沽、东沽、西沽、丁字沽、邢家沽、咸水沽、葛治、大沽、东泥沽、中泥沽、西泥沽、赦家沽、邓善沽、四里沽、盘沽、桃源沽、草头沽、塘沽等。
虽然后来海河的支流曾决口改道,近代部分河道经过人工裁弯取直,使许多"沽"远离河道,但是人们仍习惯地把这些地方称为“沽”。
二、官银号指今天津东北角一带。
顾名思义,官银号是清政府官方设立的金融机构。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各国纷纷在天津设立银行,使天津物资损耗,金融紊乱。
国内原有的钱庄银号逐渐萎缩。
为了恢复国内金融的元气,清政府于1902年在天津成立了直隶官银号,位臵就在东北角。
该银号一面发行银元钞票,十足兑现,一面经营本省金库,融通行政经费。
到了1913年,北洋政府就其遗址照银行条例组织成立了直隶省银行,成为筹集军费的机构。
1928年直隶省银行关闭。
后来国民党政府在该址建立了河北省银行,官银号的地名却一直沿传至今。
三、大红桥位于河北区北营门外大街北口与北河口之间,北运河和子牙河将要汇合的地方。
大红桥原是一座木制拱桥,在今天的大红桥以东。
1888年改建为铁桥,桥长约40米,形状如彩虹,故又称“虹桥”。
由于桥的坡度很陡,桥两头看不到对面的人。
1924年,因桥身年久失修,洪水冲刷过甚而倒塌。
桥塌之后,人们在原地修建了一座浮桥以维持交通。
到了1936年才重修了新的大红桥。
大红桥位于繁华的市区,附近是我市通往冀中的重要内河码头,因此在天津很有名。
至今当地的行政区名还是以该桥命名的。
海光寺位于天津南门外大街与多伦道西口相交的地方。
天津地名的由来
天津地名的由来早在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封他的第四子朱棣为燕王,率兵北上,攻打元军,民间称这次北征为“燕王扫北”。
朱棣从江淮一带迁来许多百姓在京、津一带安家落户,开辟村庄。
军队则战时打仗,平时屯垦。
几年功夫,就改变了元时的荒芜面貌。
明太祖朱元璋因此十分高兴。
燕王心想,自己能文善武,功高望重,居诸王之首,日后定能继承皇位。
没料到朱元璋死时却让长子长孙朱允炆(建文皇帝)继位。
燕王朱棣认为是朝中奸臣捣鬼,就一面公开宣布在北京登基称帝(永乐皇帝),一面兴兵伐罪,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一天,燕王朱棣督师来到三汊河口海河边,放眼一望,河里舟船相连,岸上车车相接,夹岸人烟稠密,店铺林立,十分热闹。
燕王问:“这是什么地方?”左右回答是“小直沽”。
阎王想了一下说:“这里有大城市的气势,况我大军路过此处,何以为小?不妥吧!”随臣连忙附和说:“请大王赐名。
”燕王命群臣先试取几个。
大臣们取了几个歌功颂德的名字,无非恩、德、福、寿之类。
燕王听了未加可否,只是仰脸看天。
群臣见燕王看天,料定他意在“天”字上。
一位大臣说可以改为“天平”,是天子御驾亲征,除奸平乱时路过之地嘛。
燕王还是不太满意。
另一位大臣说:“依臣之见,不妨改为‘天津’二字。
”燕王听了很喜欢,吩咐继续说下去。
大臣得意地说:“吾皇乃当今天子,奉天承运,吊民伐罪,得民心,顺天意,所以叫‘天’。
吾皇树万世不移之基,亲率文武百臣,千军万马,在此渡过河津,所以叫‘津’。
”天津由此得名。
朱棣定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因此天津又称津门。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一点六万多人。
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
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海河:说到天津,就不能不说海河,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是天津城市的象征,也是天津历史的见证。
老人们一提起天津,总爱说“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
话说天津老地名——三条石命名疑云
话说天津老地名——三条石命名疑云在天津的不少街道名称中,有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街道名称甚至曾经成为一个区域的代名词——三条石大街就是这样一条街道。
三条石大街三条石地区指的是南、北运河以及河北大街构成的三角地带,占地面积约730余亩。
这里水、陆交通便利,是天津早期商贸繁华之地。
元代,随着漕运的发展,天津的经济就以沿河贸易为特点日渐发达,三岔河口一带成为天津的经济中心。
三条石地区正与这一地带毗邻,受其影响,1860年前这里出现了为船家、商客服务的打铁匠人,他们季节性地在此聚集。
1860年前后,直隶交河县人秦玉清带着子侄在路边开设了“秦记铁铺”——这是三条石一带的第一家家庭作坊式铁铺。
之后,秦玉清的很多老乡都来到三条石一带开设铁铺,自此,天津迈向了北方工业摇篮的第一步。
为船家生产的铁锚关于三条石大街名称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一带水陆交通便利,又靠近老城厢,所以商业发达,往来客商很多。
同时,这一地区地势低洼,一到雨季道路泥泞不堪,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于是常来常往的客商们共同出资,在这里铺设了三条大青石路——三条石大街由此得名。
另一种说法,和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有关。
传说那时李鸿章在天津的府邸,位于总督衙门后面。
某年,他的妻子去世了,灵柩要经过南运河运回安徽老家安葬。
当时正赶上雨季,三条石地区道路泥泞,为了方便笨重的灵车通过,李鸿章下令在大路的中间并排铺了三条青石板。
还有的说,是为了每年祭奠聂公祠(聂士成),运送祭品而铺设的石路。
1976年聂公祠建筑在地震中损毁严重。
1978年在聂公祠原址重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
这第二种说法,后经专家学者仔细研究李鸿章的生平,得出结论:三条石街道的命名和李鸿章一点关系都没有。
李鸿章的母亲死在武汉,灵柩直接运回老家,与天津无关。
李鸿章的原配夫人死在老家,与天津也无关。
李鸿章的继配夫人赵小莲虽然是在天津去世的,但出殡时走的是衙门后边的新浮桥,然后用船送到英租界码头,再装轮船运到镇江,换小船回合肥,并不经过三条石一带。
天津地名由来
宜兴埠由来由来一:天津宜兴埠的名称由来确实与江南宜兴有关,那是在明朝初,为了建造北京城,大量宜兴民工(船工),沿大运河从江南运送建城材料北上,在那里登岸息脚,并定居繁衍,由于宜兴人集居又为码头(埠)所在地,因而被称作宜兴埠。
由来二:天津的宜兴埠是明代为了攻打高丽(今朝鲜)缺少水手,从江南宜兴调动大约500名会划船的水手,集结在今天的天津宜兴埠训练,后来由于和高丽好了,朝廷没有攻打的意愿了。
那些招收去的宜兴水手只能在当地娶妻生子,繁衍生息。
后来,成了宜兴人的码头。
所以叫宜兴埠。
说说天津地名的来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
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
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
朱棣为与朱允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一四○二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
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
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一点六万多人。
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
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追寻天津城市的起源,不难发现它与水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大直沽的“沽”字就是傍水村寨的意思,因此天津又被称为退海之地。
今天,在天津濒临渤海的湿地里,牡蛎滩和贝壳堤见证了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沧海桑田,纪录了先人在这里傍河结网、繁衍生息的历史。
现在位于天津闹市区的三岔河口,是天津城最早发祥的地方。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大运河上的一个漕运枢纽和水旱码头。
而在天妃宫博物馆的历史文献里就记录了天津城的发展和变化。
在金真佑三年时,金朝曾在三岔河口一带建立了军事设施——直沽寨。
话说天津老地名——水乡宜兴埠
话说天津老地名——水乡宜兴埠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历史人文记忆。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的发展,一个个新地名横空出世,而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其黯然远去的背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断裂,也是文化的失落。
法租界内巴黎道(吉林路)为了留住城市记忆,北京、南京等城市近几年都开展了“复活”老地名的活动,在消失的老地名中,筛选出有较高知名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将其用于新地名的命名中。
作为中国唯一一座有确切建城史的老城——天津,同样随着城市的改造,逝去了很多有代表性的老地名,老街道。
那些承载着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的地名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
紫竹林教堂为了记录那些老地名背后的历史,我们先后介绍过狮子林,窑洼,小树林等地,今天咱们接着说说“宜兴埠”。
宜兴埠,坐落于北辰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是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可谓人文荟萃,名贤辈出。
清乾隆年间这里的塾馆已名声在外。
中国近代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就出生于此地。
除此之外,这里的达摩庵前胡同还走出过一位大国总理。
宜兴埠清《保甲图说》记:'王家场河外稍北曰宜兴埠。
有寺曰药王庙,村多砖窑,旁有小道北去。
' 因烧砖瓦,挖地多坑塘,蓄水养鱼,故人多从事渔业,住高台上,俗称渔家铺,后谐音取吉庆意称余庆府,道光年间改称现在的宜兴埠,是当时天津五大集市之一。
从开始的”渔家铺”到现在的“宜兴埠”两者文字上跨度较大,那是嫩么回事儿呢?原来它和北京的建城有关。
相传在明朝初,为了建造北京城,大量宜兴民工(船工),沿大运河从江南运送建城材料北上,在那里登岸息脚,并定居繁衍,由于宜兴人集居又为码头(埠)所在地,因而被称作宜兴埠。
江苏宜兴看到这,有人会问是不是错了,北京城从元代就有了,怎么明朝又建呢?不奇怪,二次装修呗。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
天津地名来历
天津地名来历天津地名来历天津的形成源于水天津的兴起源于近代盐运漕运,天津的地名也反映出这一地域、历史特征。
一、源起于“水”的地名天津位于渤海之滨、“九河下梢”,因“水”得名是天津地名文化的一大特点。
先秦时期,天津分属燕、齐两国。
西汉初年,天津地区分属泉州、章武、雍奴等县,汉武帝在此设有盐官,以开发盐业。
隋大运河的开通,使天津成为河海交通枢纽。
唐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从南方海运粮食等入天津。
史籍中开始有“三会海口”的名称(今“三岔口”)。
宋朝时海河是宋、辽之界,海河称“界河”。
宋在海河南岸设立很多“寨”“铺”驻军,如独流、双港、泥沽、小南河等,这些地名至今依然沿用。
金贞祐二年(1214)设“直沽寨”,“直沽”之名始见于史籍。
天津成为畿南军事重镇。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为“海津镇”,为盐业开发和漕运中心。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在“北码头”(今北大关)渡南运河,攻入南京,夺取政权。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天津”(天子渡河之地),成祖谕旨在直沽渡跸处修建了“龙飞”“渡跸”牌坊。
永乐2年始建“天津卫”并建天津城,莅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增设“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天津卫”。
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始建地方政府,后升为直隶州。
雍正九年(1731)升州为府,辖六县一州。
直沽寨、海津镇、天津等地名均与“水”有关,不仅如此,天津的区县名也多与“水”有关,如:静海:东汉属渤海郡,北宋时为清州乾宁县地,大观元年置“靖海县”,明洪武元年更名“静海县”。
宁河:原宝坻属地,清雍正九年独立置县,一说因开浚“宁车沽河”得名;另说因境内常闹水患,取吉祥意。
武清:汉雍奴、泉州县地,唐天宝初改今名。
一说因“清泉河”“清河”为名;二说雍奴有九十九淀,其中有“武盍淀”“清淀”;三说“武功廓清”之意,即“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塘沽:明代中叶称“塘二沽”,清同治十年改今名。
天津这些老地名的由来,每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几个?
天津这些老地名的由来,每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几个?鬼市儿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人,肯定吓得毛骨悚然。
其实,鬼市儿和鬼并没有什么关系。
清末,这里是个难民的集市,现在发展成为旧货市场。
这个难民的市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黎明前开张,天一亮就收摊。
每当黎明前,市场里熙来攘往的非常热闹。
每个摊位都点着一盏煤油灯、蜡烛、豆油灯什么的。
当时的天宝路一带除了难民们搭建的窝棚外,还有一片片的农田和乱葬岗子开洼地。
远远望去,那灯影明明暗暗、忽忽闪闪,影影绰绰的还有买卖的人在活动,那阵势,不知情的人准得吓一跳。
后来人们就叫它鬼市儿了。
黑牛城道一定有人在黑牛城道探寻过黑牛的影子,但是,这条路上什么牛都没有。
关于这个地名,有这样一个传说:1400年旧历九月,燕王率兵马飞奔直沽而来。
这天黄昏时分,兵马来到直沽西南十几里的李七庄一带,在此安营扎寨。
夜里巡视时,忽然看见东南方向不远的地方,在月色朦胧中,出现一头奇大无比的黑牛。
所以起了这么个村名。
海光寺清乾隆年间,天津总兵蓝里在城南大规模开垦水田种植水稻,使那里成为稻垄纵横、蛙鸣阵阵的鱼米之乡。
康熙四十四年,蓝里延请名僧成衡来津创建普陀寺。
寺院宽敞壮观,院内遍栽葡萄,故俗称“葡萄寺”。
1719年康熙帝巡幸天津,为普陀寺赐题匾额“海光寺”,因此而命名。
(早期年间的海光寺大钟)马场道当时租界上流社会流行赛马,便在当时的天津南郊修建了占地宏大的跑马场。
这条从当时繁华的商业中心“小白楼”地区通向跑马场的道路,便成为一条重要的道路。
故名“马场道”。
吴家窑河西的“吴家窑”所在地在当年用作烧窑的旷野,砖窑虽然废弃了,但是这些窑名却成为了永久的街名。
而相传明永乐年间,有五户人家在此烧窑制砖,渐成村落,初名“五家窑”,后讹传为“吴家窑”。
王串场河北区“王串场”,在历史上曾被俗称为“东开”,就是以老城里为中心而言,城东面的一片大开洼。
乾隆年间,住户渐增形成村落。
有王姓住户名“串子”者,在此修建了一座打谷场。
天津民间故事
天津民间故事天津,一个充满着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许多传统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天津的文化内涵,也传承着古老的智慧和民间传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些关于天津的民间故事吧。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天津的地名来历。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津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湿地,当地的居民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一位来自外地的商人路过这里,看到这片土地十分肥沃,便决定在这里定居。
为了纪念这位商人,当地的居民便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天津”,意为“天上的渡口”,寓意着这里是一个连接天地的重要渡口。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天津的风俗习惯。
在天津,有一种叫做“糖画”的民间艺术,是用糖浆在大理石板上绘制各种形态的艺术品。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李阿婆的老奶奶,她擅长制作糖画,每当过年时,她都会给孩子们送上用糖浆制作的各种小动物,让他们开心不已。
慢慢地,李阿婆的糖画艺术便在当地传开了,成为了一种习俗。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天津的传统节日。
天津有一种叫做“踩高跷”的传统节日,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举行的。
相传很久以前,天津的一位老人在这一天梦见一只大怪兽要来捣乱,于是他便召集村民一起踩高跷来抵御怪兽。
从此以后,每到这一天,当地的居民便会举行踩高跷的活动,以祈求平安和好运。
第四则故事是关于天津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津有一位名叫张大娘的女子,她勇敢善良,深受当地居民的敬重。
有一天,天津遭遇了一场大水灾,张大娘便带领村民们奋勇抗洪,最终化险为夷。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当地的居民便将张大娘的事迹传为美谈,成为了一则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
这些天津的民间故事,既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为天津增添了鲜活的历史色彩,也传承着古老的智慧和民间传统。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民间故事,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天津的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天津中山北路地名故事
天津中山北路地名故事
中山北路是天津市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连接了城市的多个区域。
它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表达了对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的敬意。
中山北路周边地区是天津市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
例如,中山公园、天津美术馆、北宁公园等,都是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休闲娱乐场所。
此外,中山北路也是天津市的教育和科技中心之一,有多所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坐落于此。
这些机构为天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天津中山北路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它见证了天津市的发展和变迁,也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空间。
天津的故事和传说
天津的故事和传说天津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相传在古代,天津一带是渤海国的领地,当时的渤海国王子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儿,名叫津沽公主。
津沽公主与一位勇敢善良的年轻人相爱,但却遭到了国王的反对。
为了追求真爱,津沽公主和年轻人私奔到了黄河边。
可是,他们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渤海国的军队追赶上了他们。
在绝境之中,津沽公主选择了投河殉情,而年轻人也选择了与公主相伴而死。
据说,当时的黄河水流湍急,形成了今天的津门河和古渡河。
人们为了纪念津沽公主和年轻人的爱情,便将这里命名为“天津”,寓意着他们在天上永远幸福美满。
除了这个传说,天津还有许多其他的故事。
比如,天津的鼓楼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见证了天津的发展历程。
相传在明朝时期,天津城内曾经发生了一场大火灾,城内的百姓们惊恐万分,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张仪的年轻人挺身而出,他带领着众人用鼓声传递信息,成功地疏散了城内的百姓,最终扑灭了火灾。
为了纪念张仪的功绩,当地政府便在城中心修建了一座鼓楼,并且每天都会敲响鼓声,以示纪念。
而在现代,天津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城市。
天津的音乐公园里,经常会有一些街头艺人表演,他们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和歌声,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据说,这些街头艺人中有许多是来自农村的年轻人,他们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来到天津,希望能够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们的音乐和故事就像是天津的一道风景线,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天津的故事和传说,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兴衰和沧桑。
它们承载着天津人民的情感和记忆,也传承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
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段历史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说。
正是这些故事和传说,让天津这座城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人们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和敬畏。
天津,它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更是一个充满着故事和传说的城市。
在这里,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传统与现代共存共荣。
天津的故事和传说,将继续传承下去,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记忆。
津门故里的故事
津门故里的故事
"津门"是对天津这座城市的称呼,也是它的古称。
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天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以下是一些与津门故里相关的故事和传说:
1. 津门建城传说:相传在古代,天津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一天,大禹治水时,经过此地,披发工程,测量地势,发现这里的地势适合建城。
于是他率领众人在这片水域上开凿河道,引水入海,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天津。
2. 古代津门贸易繁荣:历史上的天津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因为位于海河交汇处,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枢纽。
在清朝时期,天津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城市繁荣起来,各国商贾纷至沓来,这一段时期被称为“津门故里”的黄金时代。
3. 津门文化风光:天津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有许多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在这里繁盛。
例如,清代京剧艺术就在津门发展起来,很多有名的京剧名家都出自天津。
此外,天津还以鸟兽市、南市、古文化街等历史悠久的传统市场而闻名,这些市场保留了当地的传统风貌和特色。
4. 津门保护地:天津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区,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展示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
例如,意式风情区是天津保留完好的欧洲风格建筑区域,被誉为“北方小洛可可”。
另外,天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天津博物馆、古文化街、天津大悲禅寺等,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这些故事和传说展现了津门故里的丰厚底蕴和魅力,也彰显了天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的独特魅力。
60个天津老地名历史故事,天津人应该好好看看
60个天津老地名历史故事,天津人应该好好看看《天津城厢保甲全图》1899年下方蓝色字体为文章的链接,点击即可进入对应的地名故事文章,如果您知道关于其中任何地方的历史、回忆,都恳请您在对应的文章下评论留言,感激不尽!津门杂谈:“九河下稍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中的“桥”和“关”“富贵贫贱”老城厢天津八大家——土城刘家(内含土城地名来历)天津八大家——天成号韩家古文化街(上)古文化街(下)红桥区:大伙巷、小伙巷如意庵大街故物场大街韦驮庙大街小西关习艺所南街、教军场大街邵公庄三条石大街西沽公园西于庄与郭德纲的相声《白宗巍坠楼》大丰桥、大丰路系列地名赵家场大街梁嘴子(梁家嘴)先春园大街桃花堤芥园道西于庄河北区:二五四医院、曹家花园白庙席厂下坡王串场大悲禅院金钢公园北宁公园中山公园狮子林桥和狮子林大街李公祠大街育婴里小王庄小关金钟河大街河西区:黑牛城道灰堆罗马花园、永安道(小蘑菇坟地)三义庄谦德庄吴家窑土城下河圈陈塘庄小海地南开区:东门里大街长虹公园(湾兜)掩骨会水阁大街、水阁医院聂公桥海光寺老城里丨仓门口、户部街毛贾伙巷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河东区:中山门李地大街李公楼大直沽“飞地”铁厂街北辰区:桃口村、桃花寺村宜兴埠三百万西青区:东姜井、西姜井大稍直口、小稍直口津南区:小站武清区:河西务土城村太子务静海区:九宣闸天津的地名历史故事很多,这些不过是九牛一毛,所以这个系列的文章也会一直写下去,再次恳请各位天津老乡把您知道的历史故事写在对应地名的评论区,让更多人了解天津,更重要的是为了咱自己的天津。
这篇文章只汇总了天津地名历史,更多文章请点击我的头像,咱一起“谈古论津”!。
天津的故事和传说
天津的故事和传说天津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据史书记载,天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
相传在春秋时期,天津一带是燕国的领土,燕国的国君燕昭王曾在此修建了一座城池,这就是天津最早的雏形。
而关于天津的名字来源,也有着不少的传说。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当地有一条叫做“天津河”的河流,而后来的城市就以此命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当地的天气变化无常,时而晴朗,时而多雨,因此被称为“天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天津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海河女儿”。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海河上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她身穿白衣,长发披肩,每天都在河边洗衣服。
她的美丽和善良深深地打动了河神,河神便决定娶她为妻。
然而,姑娘却已经心有所属,她爱上了一个普通的年轻人。
为了不辜负河神的好意,姑娘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年轻人的安全。
她化作一条鱼,投入了海河,成为了河神的妻子。
自此以后,人们就在海河上建起了一座美丽的桥,取名为“海河女儿桥”,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姑娘。
除了传说故事,天津还有许多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令人感慨。
比如在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天津成为了外国列强侵略的对象,许多战争遗迹至今仍然可以见证当年的历史风云。
另外,天津在20世纪初还曾是一座开埠城市,这使得天津成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城市,留下了许多西式建筑和风情。
如今的天津,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但这并没有使得这座城市的故事和传说黯然失色。
相反,天津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和谐共存,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每一条老街、每一座古桥,都承载着天津的历史记忆,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
天津的故事和传说,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传承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传统,也激励着人们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努力奋斗。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些故事和传说,让天津的魅力在世代传承中愈加绚丽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老地名蕴含历史故事津地名里蕴含着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例如,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有关的地名就为数不少,河西区的挂甲寺和蓟县、宝坻区一些地名的来源都和李世民有关联。
据民间传说,蓟县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东征时筑台擂鼓点将之处;“东二营”、“西二营”是李世民东征时于此地驻扎兵马的两个营盘;“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于此安营扎寨,初名大、小安寨,后改今名;“验甲宫”是李世民东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镇”原名“商君店”,因传说战国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
后唐太宗东征至此,因地名谐音“伤军”犯忌,故改名“邦军店”,后民间演化为“邦均镇”;“马伸桥”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御马劳乏伸腰,故村名马伸腰,后演化为马伸桥。
据民间传说,宝坻区石桥镇有两个相邻的村子——大小“黑豆窝”,传说当地盛产黑豆,唐王征东回师路过此处时曾用黑豆喂马,故名黑豆窝。
石桥镇还有一个叫“歇马台”的村落,传说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地高台歇马,故名。
“帐房衢”是李世民东征途中设帐房之处。
在历史上宋朝和辽国相隔大清河、拒马河南北对峙,辽国曾多次越过界河与宋军杨延昭部(即俗称“杨家将”)激战。
今静海县与河北省交界一带,就是两军驰骋交战之处。
传说静海县南部的古城洼(今子牙河与南运河之间的堤外洼地)一带,就是杨延昭军队的大营。
其辕门就设在古城洼的北部,后形成村落初名“辕门口”,元朝时更名为“元蒙口”。
为侦察搜集辽军情报,杨延昭派出两个侦察机构,一处设在辕门以北,后形成聚落初名“探马庄”,后演化为今名“谭庄子”。
另一处设在辕门以西的寺庙内,由杨五郎弟子(僧人)刺探敌情,人称“禅房”。
后形成聚落,现已发展为“东禅房”、“当禅房”、“西禅房”三个村落了。
静海县子牙镇所在地名“王二庄”,原名“望儿庄”,传说每当杨延昭临阵与辽兵交战,其母佘太君常于此眺望观战,故名。
距王二庄一里多远有“宗保村”,传说是杨延昭之子杨宗保领兵驻扎之处。
附近还有“孟庄子”和“焦庄子”,传说是杨延昭部将孟良、焦赞的驻地。
宁河县“潘庄”,因是宋将潘仁美的封地而得名。
据民间传说,武清区“牛镇”是杨六郎当年抵御辽兵大摆牤牛阵的地方。
最具浪漫色彩的地名是宝坻区的“南仁浮”,相传杨六郎在此与大刀王怀女交战被俘,在王的威逼下杨被迫与王怀女成婚,故名“男人服”,后演化为今名。
作为宋辽战争的另一方,关于辽国和萧太后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
宝坻区有“打扮庄”,相传辽国萧太后督军南下,与宋兵交战,曾在此筑梳妆楼,梳洗打扮,故名。
宝坻区大口屯镇绣针河东岸有毗邻两村——大小“绣针口”,相传辽代建村,绣针河当时为萧太后的运粮河,此处为巡查护卫运粮河的哨口,故名。
另外,武清区有黄花店乡,始建于辽代会同年间(938~947),据《畿辅通志》转引《东安县志》载:“省抑宫在安次南,辽会同中建。
以禁嫔妃之有犯者。
元时屡迁废后于其地。
今属武清县,俗名皇后店。
”此地原属安次县,明初划入武清县。
今称“黄花店”,系由“皇后店”谐音演化而来。
与之对应的地名是泗村店乡的“太子务”,辽代成村。
传说辽太子曾前往皇后店(软禁失宠遭贬后妃的冷宫),探视被罢黜的母亲,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后演化为太子务.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历史故事据说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一个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
这个人很聪明又能干,炸麻花可以说有一手绝活。
他炸的麻花真材实料,选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
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传遍整条巷街,人们闻到香味纷纷蜂拥到他的铺子购买,因此他的铺子总是顾客盈门。
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了店面。
开始还算是宾客满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越来越觉得麻花有点乏而生腻,渐渐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
老人家不甘心。
后来店里有个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饿,就要点心吃,可巧点心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点心渣。
又没有别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灵机一动,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
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样,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气扑鼻,味道可口。
按照这个方法,刘老八是尽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条和麻条之间夹进了什锦酥馅。
至于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颇费了一番脑筋,桂花、闽姜、核桃仁、花生、芝麻......还有青红丝和冰糖。
为了使自己的麻花与众不同,增强口感味道,把放置时间延长,取材也是愈来愈精细,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精制小麦粉等等,制作成不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气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满口生津。
就这样,经过反反复复的精心研究,刘老八终于创造了金黄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绵的什锦夹馅大麻花,从此“桂发祥”麻花著称于市,广受欢迎,成为天津卫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绝”之首。
而桂发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创立了百年字号,成为天津百姓的最爱食品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
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明朝设卫筑称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天津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到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
从咸丰十年(1860〕被迫开埠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
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
在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已开始在此聚居和劳动生息了。
蓟县城东五里发掘的围坊遗址,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
殷商时期,天津北部山区分布着戌狄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小国。
西周及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
战国时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属赵、燕两国,为燕、赵、齐争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区属上谷郡。
西汉时,天津地区南部属渤海郡的章武、东平舒、文安县;北部属渔阳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无终县。
泉州城遗址在今武清县的城上村,遗址范围内文物遗存丰富,有鬲、豆、陶釜、瓦当和印有“泉州”戳记的陶盆残片。
在其东南11公里的双口镇也发现有“泉州”戳记的陶罐、陶钵等器物。
东平村称遗址在静海西钓台村,遗址上散布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西汉王朝在全国公设盐官38处,条件地区就有泉州、章武两处,可见这里的制盐业在当时已占有一定的地位。
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
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 300余条大小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
曹魏时处于派河口的漂榆邑(约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无疑是这种有利条件形成之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输转、储存军需物资是它的首要职能。
大业四年 (608),随炀帝为东征高丽,命令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开渠,达于涿州郡,以通漕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形成。
大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网,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
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
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
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
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
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分布于城中心和四门,附近到弘治年间1488-1505,以增设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跃了天津市场,这时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
明中叶以后,渤海湾西岸盐场逐渐采用晒盐技术,从此天津地区的盐产量大大增加,且质优价廉。
为清代芦盐产销中心转移到天津创造了条件。
明崇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义军攻陷北京,建号大顺,次日,天津也成为大顺的辖区。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关后,随着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
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青县、静海、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等6县1州。
从此天津已成为畿辅首邑。
清康熙年间,随着河海航运的发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业空前繁荣。
18世纪初,由于埠际间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汇兑业务的钱庄,此后,南北商人竟相效尤。
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间,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
在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列强均直取天津,以图威胁清政府,迫其签订城下之盟。
根据1860年10月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为商埠。
随着天津的开埠,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
1870年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职二十余年间极力兴办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天津机械局及开创近代矿业、交通、邮电事业,天津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设立银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随之加深。
辛亥革命后,天津改为天津县,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
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省会仍设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区设置天津特别市,是为天津市之始。
民国时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有所发展。
1919年10月17日,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大学部,两年后,正式改称南开大学。
天津人民具有爱国、民主的光荣传统,20世纪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为天津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
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平津战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
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发展阶段宣告结束,开始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天津的城市建筑颇具特色。
既有雕梁画栋、典雅朴实的古建筑,又有众多新颖别致的西洋建筑。
有英国的中古式、德国的歌特式、法国的罗曼式、俄国的古典式、希腊的雅典式等,人们通常把这些西洋建筑称为“小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