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8.第七章课程

第七章课程本章重点1、什么是课程?2、什么是课程论?3、决定课程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关系或者矛盾是什么?4、什么是教学计划?5、什么是教学大纲?6、什么是课程设计?7、泰勒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第一节课程概述一、什么是课程1、国内外对课程定义的三种主要理解。
〔p216-218〕(多选)(1)课程即知识: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知识体系。
典型表现为学科课程及其理论(单选),特点(多选)(2)课程即经验:只有真正被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才是课程。
有利于解决“教育中无儿童”或“重物轻人”的倾向(单选),特点(多选)(3)课程即活动:活动才是外在知识和主体形成经验的结合点(单选)2、课程的概念〔p218〕(名解2003.4、2004.10、2008.4)*3、课程论的含义〔P.218-219〕(名解2007.4)*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理论,从内容上看包括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和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这两个层面。
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理论基础1、亚里士多德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并进行各阶段课程设置的第一人,他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划分教育阶段,并且为每个阶段设置相应的课程。
〔p220〕(单选)2、赫尔巴特是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的人,〔p220〕(单选)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内部基本关系(或矛盾)〔p222-118〕(论述2002.4,也可单、多选)*1、间接经验-直接经验。
(应该学什么?)2、知识-能力(学了之后应该获得什么?)3、分科-综合(怎样安排学习内容?)4、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最终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取向?)〔(2002.4)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2005.4)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第二节课程的一般范畴一、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p229-231〕(多选)2、布卢姆对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p231〕(多选)二、课程结构1、一般结构(单、多选)(1)教学计划(课程计划)〔p223-224〕(名解,2002.10)*是对不同类型学校应该开设哪些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的分配、学年的编制等的总体规划(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p234〕(名解)*是对具体到某一门学科在一定教育阶段里的教和学的工作的具体规定(3)教科书:大纲确定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路的具体化。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七章课程(含答案)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七章课程(含答案)第七章课程一、填空:1、课程的基本范畴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等各个方面内容.2、研究课程目标可以从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入手.3、从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上看,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4、课程的内容包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评价以及课程的实施_等.5、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活动课、综合课.6、课程的基本结构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7、活动课程的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三部分.8、课程设计的理论,经常会全面地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各个范畴.9、根据可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可以将课程设计大致分为宏观课程设计、中观课程设计、微观课程设计三个层次.10、一般认为,课程设计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五种11、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12、历史上三种不同的课程观分别是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其中课程是经验更加符合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3、课程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和编制两个方面,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_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14、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容的依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15、课程的基本结构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科书三个部分.16、课程设计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即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17、杜威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以极大的魄力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付诸于实践的教育家.二、名词解释: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地组织安排的.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也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三、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以具体课程领域的目标为中介作用于课程的.(√)2、在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传统中,课程基本结构经常表现出相同的存在方式(×)3、完整的课程论应当能够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4、课程目标必须与教育目标一致(√)5、在实践中,教学与课程是两回事(×)6、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7、目前小学开设的活动课是与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8宏观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基本理念问题(√)9、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地方和学校将会在课程设计中担任主要角色(×)10、课程总是以特定的教学为基础(×)11、教学是指教什么的问题(×)12、小学课程中,语文、数学是主科,其余是副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区别对待(×)13、课程论中关于课程的设计,是人们对课程的最根本的认识(×)14实质教育学派强调课程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15、一定的能力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四、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的番号填在括号里)1、从目前而言,(B)的观点更符合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A、课程的知识B、课程的经验C、课程是活动2、我国课程的现代化是从引进西方课程开始的,(C)以知识为主导的思想理论对我国的课程实践影响最大.A、形式教育派B、科学主义学派C、实质教育派3、从培养兴趣出发论证分科课程的合理性的代表人是(A).A、赫尔巴特B、斯宾塞C、泰勒4、将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极其体验纳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作为课程的必要条件是(B)观点.A、知识本位B、经验本位和经验法C、结构本位5、(B)是人们进行课程设计最常用的模式.A、实验法B、主观法和经验法C、活动分析法6、在众多的课程模式中,(C)是最为著名的模式.A、发现模式B、杜威模式C、泰勒模式D、接受模式7、我国的教学大纲最根本的任务是(D)A、教学时间、顺序的安排B、规划课程的不同内容、教学方法C、明确教学的目标、方向D、说明课程所包括的知识体系8、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C).A、课程的内容B、教师教的方法C、学生学的学习方式D、教学目标9、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A)课程为主.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以上都不是10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A)正式成立A、1986B、1987C、1989D、199011、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C).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大纲D、教科书12、关于课程内容的不同主张,最集中地决定于对(C)的认识.A、课程目标B、课程计划C、课程本质D、课程结构13、适用于一定阶段具体课程的目标属于(B)目标.A、第一层次B、第二层次C、第三层次14、影响相当深远,最为传统的课程观是(A)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五、多项选择题(把序号填在括号里)1、人文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有(ABD)A、崇尚个性B、提倡广泛的课程C、重视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地位D、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2、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ABC).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动作技能领域D、意志领域3、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的主要类型包括(BCD)A、经验课程B、学科课程C、活动课程D、综合课程4、课程的结构包括(BCD).A、课程内容B、课程计划C、课程标准D、教科书5、下列哪些国家的课程结构是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CD).A、美国B、英国C、日本D、法国六、简答题1、历史上有哪几种重要的课程观?历史上有三种重要的课程观;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2、课程计划的重要作用是什么?①课程计划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②它在课程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纵向结构中最宏观的安排,又是展现课程的横向结构.3、试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决定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关系: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③分科与综合的关系;④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4、从人文与科学这一基本关系上谈谈我国课程改革应注意的问题.①课程改革应有自己的特点,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倡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②当前课程改革应进行两个方面的“基本建设”,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方面的任务,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教育和课程提出的要求,是课程必须完成的使命.5、课程实施应注意哪几个问题?①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②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③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科学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七、问答题1、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什么弊端?如何改革?2、联系教育实际,谈谈怎样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①知识和能力之间始终存在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知识都是个体通过一定能力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一定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之,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就无从谈起能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②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在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③教学中应处理好这一关系,使课程能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为达到此任务,必须建立不同的学习方式,课程应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八、实例分析()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教材的发行和选用搞地方保护主义,用行政干预甚至不正当的手段强行推销,不进行严格的编、审分开,自编自审现象严重.①请联系实际谈谈这些做法的危害性?②解决这些问题你觉得应采取哪些方法?⑴危害性:①只顾经济利益,必定会严重降低教材的质量.②把教材等同于一般商品,有利就干,无利就不干,编写、审查、出版、发行抱成一团,会偏离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定的初衷,离开了统一性的基础.③国家教育经费极为紧缺,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和发展急需财力支持,真正进行教材编写的机构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下就会没有收益.⑵措施:①加强统一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多样化.②对教材编写者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与认定.③对中小学教材实行专卖,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教育部门与教材研究、编写、审查部门与出版、印刷、发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利益分割.④加强教材改革的机制、队伍建设,沿法制化轨道前进.。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校课程D.综合课程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教育学原理——课程选择题及答案(第7章)

教育学原理——课程选择题及答案(第7章)1、目前在我国高中及部分小学、初中所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其主要性质而言是一种()。
A.学科课程B. 活动课程C. 综合课程D.经验课程2、课程的一般结构是(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3、国家对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进度作出规定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A.教学计划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程标准4、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5、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6、于1967年提出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的是()A.斯塔克B.斯塔佛尔比姆C. 斯克里文D. 普洛沃斯7、布鲁纳指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据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存在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8、在教育史上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B.桑代克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9、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 )A.课程设置B.课时分配C.学科顺序D.学周安排10、学校课程改革中主要是改革 ( )A.课程设计 B.课程制订 C.教材编制 D.课程设置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三者都是12、“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这一观点反映的课程理论是()A.后现代主义课程论B.经验主义课程论C.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D.存在主义课程论13、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A.奈勒B.多尔C.杜威D.巴格莱14、突破了学科界限,体现某类知识体系之间内在联系的课程是()A.综合课程B.选修课程 C.活动课程D.学科课程15、学科课程又称()A.综合课程B.分科课程C.活动课程D.核心课程16、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教育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学校的出现是当语言的发展达到较为完备的( )。
A 文化B 文学C 文字D书本2.制度化教育出现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形成。
A 中等教育B 高等教育C 社会教育机构D学校系统3.严格意义上,学校教育系统的基本形成是在()。
A 17世纪下半期B 18世纪下半期C19世纪下半期D20世纪初4.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
A洋务运动的推行B废科举,兴学校C京师大学堂的成立D北洋大学的创建5.“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围墙之内”是( )的教育理想.A非制度化B前制度化C制度化D义务教育6.隋唐以后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的是()。
A察举制 B 举孝廉C 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7.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学校。
A文法学校B 琴弦学校C 文士学校D骑士学校8.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发展比较灵活的教育是()。
A古代印度B 古代埃及C 斯巴达D 雅典9.进入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教育延伸。
A初等B中等 C 高等D成人10.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韩非子11.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 孟子C荀子D韩非子12.道家主张教育要()。
A有教无类B 非政C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1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A柏拉图B 苏格拉底C 亚里士多德D德谟克里特14.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是()的。
A社会B国家 C 社区 D 学校15. 反映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培养》D《民主主义与教育》16.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编写的。
考题-__教育学_第七章_课程

教育学考题-------------------第七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分,共40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分,共20分)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C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02.4)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 ) 。
(02.4)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3.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是( D ) (02.10)A.赫尔巴特B.裴斯塔洛齐C.夸美纽斯D.亚里斯多德4.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A )的论争。
(02.10)A.知识与能力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C.分科与综合D.知识与思想5.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 )。
(03.10)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6.课程的一般结构( A )。
(03.10)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7.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D )。
(03.10)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计划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8.从主观学习经验和客观学科教材的结合处来看待和解释课程,这是( D )的观点。
(04.1)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能力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9. 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内容提倡广泛,课程实施尊重儿童,讲究方法,这是( A )课程观的观点。
(04.4)A.人文主义B.科学主义C.知识本位D.能力本位10. 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 B )。
(04.4)A.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B.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C.明确结构、课题和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得出结论D.个别解释→种类解释→掌握规律→获得理解11. 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A )的表现。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教育学基础:第7章课后答案

第七章课堂教学聲七拿课空枚学枚內术讯解弃数学是种尊巫学生理11想紙能力. 寧巫7生白由总出・把学生看作是翌工思占和厅动的宅体・在与救师的交往和对话叩.发加个怀的円城洒能、闪冶个体的ifisn格・« 甸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显佳发展水半的活动.2•妆学理沦'放学理沦是教ff学的一个朮烫分支. 它毗是一门理沦科性,也范一门凶用科孚;它说要研克救学的现◎、何也・拥w找字竹股规f札也噢硏呢乙用和遵祜规律弊决敦学实际问88的方法ffittftl技术.3•课宏戯学设汁:对取学设il概念界宜的不14. (U救学设计(fliin实际hrtJi为敦学活幼制定it图的过斤湖过教学设汁・敬师可以对救学活动的0本过程有个於体的把畀.«4«« 学悄境的需汲和扶学对空的持点确従合理的教学II标.实施可行的评价方荣.从而保证欽学活动的嗽利圧行4敦学嫩昭,枚学乱略足为了达虫讀学II的完城教学任务. 而衣对教学洛曲消晰认识的¥础上和孜学涪功进行询“和控制的•热列执行谨阻四.简告彪1 •请演淒・3代°的飾理急的趋势参号祥案戏点I从电心转秘的列皮石肖代救学恢的变革I赴休现为以下六大4J W:(1)从«iW师向亜段学生转麦:(2)从乳视如识传授向叭规能力堵冷转变:(3)从向试视学比转变* (4> 从用视认知向币郴发展H变:⑸从咆视仙!K向匝祝过用暮变;(6)从币出劭承向不觇创新牠变.2.前还肖代二出教学理论滾i*堆其亦木匸张.诃学取向的数学理论:淅干苏恪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⑷逍醴丽传纯•这种理论的堆本上«ft= (1)知识一道憶本位的R的规:《2〉知识投受的教学过程^ (3) X口木位的敦学内容:<4>话育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行为「义教学珅论:以第佥邪i的料序教淨珂论杉响眾人.其评论的基欢卜张为】(1)W 期行为结果的供学忡标.(2> MfWPM教学if柠/ <3>程&妆学的方法认知教7理论:提出认刚教学理论的址关国铁rr心理•?家命鲁纳w奧苏伯尔零・梵中龙响较大的足布m纳的认知绍构敦学理论. 娱国论的殺木上张/ ⑴理丙交膩的枚学n标.(2)动机一給构一JT列一泯化此則・(3)学科划讲结构・<4)发现教学方法.ffttfft学歼论,关I5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就足这一iftitt的代表・K集水丄张丿芯(1)教寻目标.瑕好的教巾・冃标应i幺是梵分发挥作用的人、白我处展的人和形成(I我丈現的人72) 11怖导姓教学过程<3).6义学习与;匸折导性学习.(4)帅生关系的晶战.3 •向述教小殳计的蜒本用序•并比牧和分析ftVi2计“种模式的待点.参考答案翌Au朝学设计杵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規划,决策的过程・找基木程序包括:(D*定数学的険Will如,分析教:爭任务•尽可能用可现蔡和可测G1的行为麦化来作为教学结興的折标.(2)确定学生的屈点状态电括他们陳右的知识水半,孩能种第习动机,状玄專.(3)分析学7从乜点状态过麼到终点状恋应玄滋的知识人能或应形成的态戍。
《教育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加目录,按章节)

《教育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加目录,按章节)教育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目录绪论教育与教育学绪论 (1)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4)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7)第四章教育的目的 (8)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 (9)第六章教师和学生 (12)第七章课程 (13)第八章教学 (15)第九章德育 (18)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20)第十一章中小学教育科研 (21)绪论教育与教育学绪论选择填空1.我国并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3.英国教育学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教育漫话》)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赫尔巴特)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杜威)6.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7.主张文化陶冶的教育学流派是(文化教育学)8.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9.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教育学)10.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开端的11.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作者是(克鲁普斯卡娅)1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13.杜威的现代教育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教育方法是(活动教学)14.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者是(夸美纽斯)15.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制度教育学等16.阐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著作是(《教育过程》)17.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赞科夫)简答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1)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2)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
3)教育目的: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第七章教育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七章教学(下)一、单选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
”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C ) 。
A、启发性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2.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D )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3.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 A ) 。
A、启发性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 C 、直观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4. 《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A ) 。
A、循序渐进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巩固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地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 D) 。
A、讲授法B、实验法 C 、参观法D、演示法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 B )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B、启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巩固性原则7.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B ) 。
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练习法8.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D )。
A、备课B、布置作业C、课外辅导D、上课9.(C )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成绩评定。
A、观察法B、调查法C、测验法D、自我评价法10. 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B ) 。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 C 、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11. (D )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A、现场教学B、分级授课 C 、分组教学D、复式教学12. 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 A ) 。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练习与答案第七章教学(下)一、单项选择题1.《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
”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
A.启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C2.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D3.《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直观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A4. 《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
A.循序渐进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巩固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A5. 把实物、教具陈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地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的一种方法称( )。
A.讲授法B.实验法C.参观法D.演示法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B.启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巩固性原则B7.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
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练习法B8. 课的类型是由( )课的种类。
A.教师备课时决定的B.课的任务决定的C.学生的学习过程决定D.教学的阶段性决定的B9. 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A. xxB. xxC. xxxxD. xxD10. 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B11. 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B.设计教学法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C1 2.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 )。
A.教学组织形式B.教学模式C.教学方法D.教学策略A13.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该测验的( )较高。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A14.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B1 5.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
教育学-中学部分-第七章 教学(参考答案)

第七章教学一、选择题1.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称为()。
A.实验法 B.参观法 C.练习法 D.探究—研讨法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发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称之为()。
A.练习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4.启发式教学是()。
A.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B.一种教学形式C.教学的指导思想 D.教学的组织形式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孔子B.杜威 C.昆体良 D.儒家思孟学派6.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7.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熟悉教材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D.理解教材8.“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是要求在教学中贯彻()。
A.循序渐进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9.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A.启发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10.“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11.“道而弗牵,强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12.孔子强调的“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反映了____________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3.()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A.教学 B.德育 C.心理 D.智力14.()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15.()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 课程(教育学)

最常见、最一般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计划、 7、最常见、最一般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教科书。 标准、教科书。 8、符合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课程结构以单元形式最 适宜。一个单元包括3部分: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适宜。一个单元包括3部分:主题、任务、评价标准。P239 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 9、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综合课程3 活动课程、综合课程3类。p242 10、课程设计的层次: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10、课程设计的层次: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中观的课 程设计工作、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242程设计工作、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P242-243 11、国内课程设计的一般方法:主观法、经验法、 11、国内课程设计的一般方法:主观法、经验法、客观 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P244 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12、泰勒提出了课程评价的程序:确立评价目标、 12、泰勒提出了课程评价的程序:确立评价目标、确立 评价情境、设计评价手段、利用评价结果。 249评价情境、设计评价手段、利用评价结果。P249-250
四、简答题 1、简述课程一般结构的变化发展。P237-238 、简述课程一般结构的变化发展。P237一般结构的变化发展 课程结构的变化基本情况: 课程结构的变化基本情况:一方面保持原有的 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另一方面出现了与原有特点相反的迹 象,强调统一性的开始有所松动,注重多样化的 强调统一性的开始有所松动, 开始进行适度控制。 开始进行适度控制。 (1)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p234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 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 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 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4、教科书p234 教科书p 教科书,简称课本, 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的 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5、课程设计p242 课程设计p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涉 及课程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范畴。 及课程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范畴。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总复习《第七章: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大纲及习题(有答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资料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七章: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大纲及习题(有答案)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第三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第四节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基本概念:课程、课程类型、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基本问题:1.什么是课程curriculu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
这是将课程视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教育内容的综合)。
狭义课程,是仅指某一门学科(即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等。
学科(subject)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有时与狭义课程通用;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就是教材(subject-matter)。
2.什么是课程类型?常用的课程类型有哪些?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P144-145(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课程任务)P145-146(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组织核心)P146-148(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表现形式)P148。
3.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影响课程的因素从宏观上看主要有两个: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社会要求(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3)科学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发展(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制订课程的理论依据有哪些?(1)人本主义与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教育与个人、社会的关系问题)人本主义:强调课程与个人的联系,人的潜能发挥,统整,如卢梭、杜威,马斯洛、罗杰斯,社会再造主义:强调课程与社会的联系,维持社会结构的作用,如洛克,功能主义的迪尔凯姆、帕森斯。
(2)学科中心与活动中心课程论(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学科中心:知识中心论,分科教学,要素主义课程、结构主义课程,如布鲁纳;活动中心:儿童中心论,反对分科教学,实用主义课程,如杜威。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 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课程标)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纲准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B.读、画、算C.iffll、写、算D.读、写、算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2024)

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政策、科技 进步、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等。
20
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原则和方法
2024/1/29
建设原则
科学性、公正性、发展性、可操 作性。
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 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21
多元化、综合性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
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 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
德育与美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 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 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 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024/1/29
28
拓展延伸: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2024/1/29
25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概述
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
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平台开发等。
2024/1/29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势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 教学;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保持与 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
2024/1/29
24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1 2
创新性教学方法定义
指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举例
包括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 教学等。
第七章教育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七章教学(下)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
”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C )。
A、启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2.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D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3.《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 A )。
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4.《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A )。
A、循序渐进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巩固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地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 D)。
A、讲授法B、实验法C、参观法D、演示法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 B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B、启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巩固性原则7.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B ) 。
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练习法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D )。
A、备课B、布置作业C、课外辅导D、上课9.( C )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成绩评定。
A、观察法B、调查法C、测验法D、自我评价法10.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B )。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11.(D )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A、现场教学B、分级授课C、分组教学D、复式教学12.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 A )。
2024版教育学重点第七章课程

多元评价
发展性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如考试、作业、 项目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 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024/1/30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潜力,为学生提供有 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17
03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2024/1/30
18
经典案例剖析
01
案例一
芬兰教育改革
教育学重点第七章课 程
2024/1/30
1
contents
目录
2024/1/30
• 课程概述与目标 • 知识点详解 •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 疑难问题解答与讨论 • 复习巩固与拓展延伸 • 测试评估与反馈改进
2
01
课程概述与目标
2024/1/30
3
课程背景及意义
教育学重点第七章课程是教育学专业 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 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10
章节内容结构
2024/1/30
01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论
02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和实践
03
11
章节内容结构
01
第七章:德育与美育 2024/1/30
02
德育的内涵和意义
03
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04
德育与美育的实施和评价
12
02
知识点详解
2024/1/30
13
知识点一:课程理论基础
个性化教学策略
探讨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 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16
知识点四:课程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
《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07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一、单项选择题1. 衡量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标是(B)。
A. 政治地位B. 经济地位C. 法律地位D. 专业地位2.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D)。
A. 专职性B. 拥有高深的知识C. 具有示范性D. 职业角色多元化3. 为人师表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C)的特点。
A. 艰巨性B. 创造性C. 示范性D. 长效性4.“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要求教师应具备(D)。
A. 马列主义理论素养B. 教育理论知识素养C. 学科专业知识素养D. 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5.(A)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教师最首要的角色。
A. 知识传授者B. 学习者C. 培育者D. 示范者6.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了师德中对(D)的要求。
A. 事业B. 学生C. 集体D. 自己7. 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结成的是(B)关系。
A. 人格平等B. 授受C. 相互促进D. 思想交流8.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C)的关系。
A. 人格平等B. 授受C. 互相促进D. 思想交流9.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这体现了学生的(A)特点。
A. 独特性B. 未完成性C. 自主性D. 整体性10.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是(D)。
A. 专业学习B. 专家引领C. 同伴互助D. 自我反思二、辨析题1.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元化。
正确。
教师的角色主要有: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者和学者、学生的培育者、示范者、学生的朋友等,所以说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元化。
2. 教师工作时间越长,意味着其专业化程度越高。
错误。
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一生为师不意味着专业化程度很高。
教师专业化虽然与实践有关,但不仅是实践的自然延续,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真正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校课程D.综合课程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B.技能性课程C.拓展型课程D.地方课程14.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基础型课程15.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C.教学目的D.教学目标18.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19.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0.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A.课程目标B.课程实施C.教学任务D.课程评价21.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题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22.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23.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24.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25.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计划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二、填空题1.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________。
2.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________。
3.在泰勒“课程原理”的四个阶段中________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4.根据课程任务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________型课程。
5.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____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6.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________课程。
7.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________和成果评价。
8.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________性和发展性。
9.拓展课常常以________的形式出现。
10.课程文件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________。
11.教科书是________的具体化。
12.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________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13.我国小学课程设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________为最终目的。
14.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强调内容的________。
15.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________模式。
16.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________为依据。
17.小学教育是________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专业教育。
18.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
1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________模式、CIPP评价模式。
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2.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3.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是什么?5.教科书有哪些作用?6.简述当代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7.课程计划对教师有何指导意义?8.如何正确实施课程评价?四、论述题1.论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2.试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3.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的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
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
这个学校的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C 3B 4D 5D 6C 7A 8A 9A 10D 11D 12C 13C 14A 15A 16A 17B 18A 19C 20B 21C 22C 23A 24C 25D二、填空题1.课程2.课程理论3.确定课程目标4.研究5.知识性6.潜在(隐性) 7.过程评价8.基础9.选修课10.教科书1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12.本文部分13.培养目标14.基础性15.目的游离评价16.科学的分类17.基础18.课程的设置19.目的游离评价三、简答题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对其含义应做如下理解:首先,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再次,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2.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他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其中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目标的确定须以广泛的教育哲学为指导原则,主张通过三个来源来确定,即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选择学习经验:所选经验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获得各种知识的原理、原则、实验、事实等;有益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态度和兴趣。
(3)组织学习经验:学习经验的组织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后一经验须在前一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和深化;注意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
(4)评价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包括教育方案实施前、后的两次评价,并对评价结果作恰如其分的解释。
3.(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4.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设计的意义:(1)从课程设计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或教育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2)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5.教科书不同于一般书籍,其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最大的作用。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针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6.小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体现出如下发展趋势:(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确立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课程设计将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探索,注重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明确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地方教育部门在地方课程中可以决定学习领域与课时的比例分配,学校课程中学校可以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7.课程计划对教师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一是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教学和其他活动的要求;二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四是综观学校教育、教学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
8.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正确实施课程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课程评价对象应多元化。
课程编制(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等)、学生、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都应该是评价对象。
(2)课程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课程评价主体应以教师为主,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的人员,包括课程专家、学生、行政人员、家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