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古诗》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课题:《峨眉山月歌》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科课后古诗。
教材分析:篇幅短小,易懂,适于初中学生“初步鉴赏浅易古代诗词”的要求。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阶段。
2.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在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激发学习诗词的热情和兴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五、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
六、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七、教学准备:新浪微博、微课。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意图】设置情境,由平时积累的诗词引入本课内容。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恣意狂妄的李白喷涌而出的情感,至今读来仍血脉偾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6岁的白居易就写出寓意深远,经久流传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轻的杜甫登高一览,豪情冲破云霄,今天依然激荡。
这些千百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今天我们借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来展开一场诗词之旅,去体会那历久弥新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分享微博图片,共同欣赏峨眉山景观。
同学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吗?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李白幼时跟随父亲迁居四川,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蜀地所做。
【设计意图】写作背景在过渡语和微课中介绍。
(二)初读1、教学内容。
朗朗的吟诵,体会音韵美。
①范读(配乐范读)②同学自由诵读古诗。
③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字音强调:羌、渝)④请同学读,再读,齐读。
2.师生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练习朗读。
把易读错的字标注在书上。
【设计意图】诵读的第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三、吟读诗,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夜发清溪(xī)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2、读准韵律节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视频朗读3、教师范读4、抽生齐读5、全班齐读四、赏读,感知意境美1、圈画诗中地名。
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北纬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是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干里蜀江行旅图。
这首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自然天成,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依恋家乡,思念亲友”的柔婉,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诗歌的鉴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必须从方法上予以指导。
这节微课将从月亮意象的角度教学生深入赏析诗歌,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
教学目标:1.欣赏诗意的月亮,深入理解月亮意象的丰富多彩。
2.指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揣摩诗歌的意境,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3.体会诗人留恋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感以及中国月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诗歌的意境,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挖掘“月亮”意象,体味中国月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教学过程:《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描绘了一轮皎洁、美丽、勇敢、多情的峨眉山月,抒发了李白对故乡亲友的眷恋之情。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从古到今,月亮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朋友。
它引发了中国人无尽的想象,滋长成丰富而又迷人的中国月文化。
中国月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民间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
中国民间也有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代,至宋代赏月之风更加兴盛。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0

教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静夜思》——李白——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课学生活动,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提示:李白,李白诗句《静夜思》《赠汪伦》《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 明确学习目标师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明确学习目标。
师指导学生赏诗的方法:重在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读全诗,读诗句,读关键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三. 了解创作背景师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写作背景助读资料: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习剑术,结交侠士、隐者。
二十五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登历名山大川的壮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东鲁等地,结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这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 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学生自读——师提示注音、停顿——生再读——师范读——生诵读展示——师生评价(平羌,渝州)五.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诵读,明白诗体,感知内容内容。
诗体:七言绝句,内容: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师适时指点。
学生进一步诵读,搜寻问题词语,理解诗句大意,合作解决;师适时指点,以鼓励为主。
诗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七年级上册语文《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峨眉山”“平羌”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o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o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离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o播放一段峨眉山的风景视频,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景色,从而引出课题。
2.作者简介(3 分钟)o简单介绍李白的生平、诗歌风格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如“峨眉山(é méi shān)”“平羌(píng qiāng)”。
o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影”“君”等。
o学生再次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4.诗歌赏析(15 分钟)o学生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象?o小组讨论:这些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o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o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画面。
5.课堂总结(5 分钟)o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o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
五、作业安排1.背诵并默写《峨眉山月歌》。
2.收集李白的其他山水诗,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
六、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李白景象: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情感:离乡之情、思念友人手法:借景抒情七、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在初读环节,对于个别字音的纠正还可以更加细致。
在诗歌赏析部分,部分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相关的引导和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峨眉山月歌》。
2. 理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含义。
3. 掌握诗歌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利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2. 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友人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朗读与理解1. 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的体会。
2. 诗歌中生字、生词的掌握。
(二)诗歌意境的体验1. 通过情景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利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情感的表达1. 在朗诵中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2. 理解诗歌中月亮作为意象的深层含义。
(二)诗歌时空变化的表现1. 理解诗歌中地名的连用及其构建的旅行图景。
2. 体会诗歌中时空变化的自由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展示峨眉山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2)提问学生对峨眉山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或对自然景观的感受。
(3)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让学生对诗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诗歌背景介绍(1)通过讲述李白创作《峨眉山月歌》时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
(2)解释诗中提到的地名,如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等,让学生对诗歌的地理背景有所了解。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名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
3. 诗歌朗读,感受音韵美(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朗读。
(3)分组练习,每组学生轮流朗读,其他组员给予评价和建议,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与感受我们要一起朗读《峨眉山月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6.增强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及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峨眉山月歌》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导入新课环节:我在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美景?”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迅速进入课堂氛围。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法,如图片、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诗词背景理解:学生对古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诗词的理解。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相关背景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围绕《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理解意境、学习创作技巧以及了解文化背景。通过明确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透彻。
(3)创作技巧学习:学习并运用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出诗人在夜间行船的情景。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举例:介绍李白生平,以及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优美动人的诗篇。
2.教学难点
(1)诗词韵律感知:对于七年级学生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古诗词的韵律结构有一定难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峨眉山月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如“青冥”、“澄澈”等,以及古诗的对仗、韵律特点。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背诵、创作中体验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珍惜家园的情感。
2.通过学习《峨眉山月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4.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进行写作,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探究《峨眉山月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采用启发式、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诗词填空: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诗词填空,巩固词汇和句式。
"下面是一道诗词填空的练习,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将空缺的词语填写完整。"
2.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峨眉山月歌》为蓝本,创作一首描绘家乡的诗歌。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以《峨眉山月歌》为参考,创作一首描绘自己家乡的诗歌。"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峨眉山月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峨眉山月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欣赏诗歌的美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感悟,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峨眉山月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峨眉山月歌》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2.道具:准备一些与诗歌相关的道具,如图片、模型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峨眉山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播放《峨眉山月歌》的音乐,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接着,解读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背诵古诗难点: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板书课题)2。
解题。
《峨眉山月歌》(1)简介“蛾眉山”。
(2)简介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3.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半轮影流夜发向思君下③读通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④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词和句。
4.精读课文。
(1)疏通诗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夜发:夜里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①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②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儿。
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范读、指名读。
6.指导背诵。
朗读背诵语文的教学方法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
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
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
(注意纠正,评价)认识生字,字音,写法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
(男生女生比较读)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①整体感悟古诗。
师: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
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
(注意纠正,评价)认识生字,字音,写法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
(男生女生比较读)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峨眉山月歌》,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从诗词的意境、修辞和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深入挖掘诗句内涵,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难点
-意境的深入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或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运用:识别修辞手法相对容易,但如何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朗读情感的把握:如何将诗句中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需要指导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情感,并在朗读中进行传达。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好。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诗词朗读技巧上还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并描绘自然美这一主题有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表达观点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口语表达练习,如即兴演讲、辩论等,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峨眉山月歌》中的自然美景,还学习了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表达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5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试着用华调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3.找出诗歌描绘的意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4.理解诗歌的意思,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吟诵、背诵诗歌。
难点:找意象,描绘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
今天,我们就来听诗仙李白吟一首:《峨眉山月歌》。
(板书课题)二、听读正音:峨羌渝三.华调吟诵:1.确定类型:七言平起绝句。
2.明确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点拨:节奏2442,平长仄短韵长,节奏分明,)3.学生练习。
4.全班一起吟诵。
5.分角色(男、女PK)吟诵。
四、理解诗意。
(点拨:结合作者的经历、身世及写作背景中寻找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关键信息,充分利用课本给出的注释信息等)1.走近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旱发白帝城》等多首。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2.了解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地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3.结合注释理解。
①学生结合注解,自行理解诗歌含义。
(个别提问,师解答)②当众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③分享自己对诗歌含义的理解。
预设: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峨眉山月歌》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变化?”(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象的赞美。
其次,对于诗句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意象,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解释,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简化或者通过更多的互动来加深理解。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有着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还不够自信,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多地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峨眉山月歌》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承古典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章节为“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要教学内容为《峨眉山月歌》。内容包括:诗句朗读、词语解析、诗句赏析、背景了解及作者简介。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句的含义,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影入平羌江水流”“影”在金文中,上面是个太阳,下面是一个高大的平台,本意就是太阳在亭台上投下的影子。
明确:意象:月亮,月影,江水意境:烟云笼罩着峨眉山后,半轮明月缓缓升起。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月亮冲出云雾撒下了皎洁的光辉。
2、过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在月色的怀抱中,李白会想到什么?生 1:家乡(这片我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故土,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啊!)生2:亲友(父母双亲还有从小到大的玩伴,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们啊!)生3:月亮(这峨眉山月,是我故乡的月亮啊!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啊!)师小结:一个“思”牵出了多少惆怅,“思”却“不见”这让人何等迷惘。
李白用一个“思君不见”,告诉了我们他在思念着家乡的人和家乡的景。
师:李白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生:夜发向三峡师:他那么急切,甚至都不愿意等到天亮再走,为何非要连夜出发?补充李白资料(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苦读诗书二十多年,却一直等到二十五岁时才有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远方去实现他的梦想。
)今晚,他终于出发了,师总结:青春的豪情与梦想、对外面世界的期待,对友人和家乡的留恋和不舍。
(三)课堂总结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汀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三、写作特色1.结构巧妙月亮为切入点→首先展现了月光下峨眉山壮美的轮廓,接着又用月夜营造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江风晚景。
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处地名联系在一起,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四、作业设计另见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青春的豪情和缱绻的乡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跟着月亮,走近李白——《峨眉山月歌》群文阅读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篇目,这首诗作于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时,开启了李白出蜀入楚的漫游征程,在李白一生的诗作中有重要作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入李白诗歌6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行路难》,对于这些诗歌的学习,都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背景,而《峨眉山月歌》又正好位于七年级上册,它不仅是李白漫游征程的起点,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李白诗歌的起点,因此,应在这时对李白的生平背景进行梳理,引领学生走近李白、认识李白、理解李白。
七年级上册古诗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景物意象,体会古诗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难度不宜过高,以感知、体会、初步了解为主。
因此,本节课围绕着《峨眉山月歌》进行群文阅读,从学生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入手,补充《月下独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两篇课外古诗,引导学生通过对“月亮”这一意象的分析品味,走近李白的生平和精神世界,为初中三年的古诗学习、李白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李白生平;2、学习合理想象、由景入情、知人论世的古诗鉴赏方法;3、体会不同月亮形象反映出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点】1、借助月亮,体会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境;【教学难点】1、发挥想象、由景入情;【教学方法】问题引导、以读促悟、创讲故事【教学设计】一、温故知新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陌生吧?一起来背一遍。
诗的题目叫“静夜思”,在一个静静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景象?触发了他怎样的情思?(看到了月亮,触发了思乡之情。
)聚焦月亮:诗人那天晚上看到的是一轮怎样的月亮?亮(明月);圆(九月十五);凉(霜);2你能不能把自己当成李白,发挥合理想象,说说那天晚上你的眼前所见,心中所想?老师来给大家开个头:那天,已经是深更半夜了,但我还是辗转反侧睡不着,于是,我穿上衣服坐起来,只见......结合背景:李白出自商人家庭,不能参加科举,便四处拜谒知名人士,希望得到举荐。
部编人教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学习教案11

峨眉山月歌教课目的1、在朗读中感觉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觉李白诗歌借物抒怀的特色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知诗人,解诗情,能朗读。
教课难点:悟诗意,明写法。
教课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日让我们一同迈进诗歌的殿堂。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绚丽的明珠。
好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地达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
李白和杜甫一直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顶峰,同时,他们也组成了唐诗的分野。
李白于天下太平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迈俊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
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十分形象的归纳。
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忧国忧民的感情,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圣”。
但不论哪一种诗歌风格,都离不开抒怀。
今日,让我们第一走近李白,去感觉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怀的特色。
第一让我们走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二、赏读1、解说题目:“歌”——歌唱,题目是“歌唱峨眉山的月亮”。
(板书:歌月)2、出示一组峨眉山、峨眉山月的图片。
3、赏析“《峨眉山月歌》(1)赏析千里蜀江远游图”绝句由于篇幅短小,因此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一般来说是不可以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这首诗用了几个动词把五个地名奇妙地串了起来,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跟我们描述了一幅千里蜀江远游图。
从前,曾有好多人会因喜爱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外号。
如骆宾王,由于喜爱用数字写诗,当时就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算博士”;还有的人由于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先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
可是,李白在这首绝句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大家都交口夸赞,不只没有人讥笑他,甚至有人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
乾隆皇帝也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
”赞的就是李白的这五个地名用得浑然天成,表现出李白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语言功底。
(2)赏析境界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向来跟着行船向下游流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 “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四、当堂作业
1、诵读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2、小组、男女生赛读3、练习背诵。
4、默写《峨眉山月歌》。
教后记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xx中学教案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教师
李x
任教班级
初一(1、x)
课题
峨眉山月歌
主备人
李x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2020/10/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思。
㈣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的月,诗人内心感受如何?(惆怅迷惘)
(2)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