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农作物病害的诊断
农业科普如何进行农作物的病害诊断
农业科普如何进行农作物的病害诊断农业科普是指通过专门的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农业知识,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的病害诊断作为农业科普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帮助农民及农业技术人员提早发现作物病害,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作物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病害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农作物病害诊断的基本原则进行农作物病害诊断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综合分析:对农作物患病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和描述,并结合生长环境、栽培管理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可能的病害类型。
2.鉴别特征:通过观察病株的外部形态、病斑的特征、病变部位的位置等,找出病害的鉴别特征。
例如,病斑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可以帮助确定病害类型。
3.病害阶段:了解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判断农作物患病的阶段,以便选择合适的防控方法。
有些病害在早期可以通过物理或生物方法防治,而在后期可能需要使用化学农药。
4.辅助检测:如果无法准确判断病害类型,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辅助检测。
例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形态、大小等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确诊。
二、农作物病害诊断的方法1.田间观察法:首先在农田或农作物种植区进行仔细观察,观察患病部位的病斑特征、病害发生的密度和分布情况,以及与周围作物的对比等。
通过田间观察法可以初步确定病害类型,并有助于推测可能的病害原因。
2.实验室检测法:当田间观察无法确定病害类型时,可以采集病叶、病斑或病体等样本,送至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病原体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实验室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专家咨询法:当遇到复杂的病害情况,田间观察和实验室检测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请教农业科研机构的专家。
专家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迅速判断病害类型,提供相应的防治建议。
4.信息查询法:在现代互联网的时代,通过搜索引擎、农业网站等渠道查询农作物病害的相关信息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判定农作物病虫害类型的诊断方法与技术
判定农作物病虫害类型的诊断方法与技术农作物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然而,农作物病虫害给农民的收成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农作物病虫害,农民和农业专家需要准确地判定病虫害的类型。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农作物病虫害类型的诊断方法与技术。
一、病虫害的外部症状观察法外部症状观察法是最常见的判定农作物病虫害类型的方法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植株叶片、茎、果实等部位的病虫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虫害的类型。
例如,如果植株叶片上出现黄斑、黑斑或白粉状物,很可能是叶斑病、黑斑病或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如果植株叶片被啃食或出现蛛网状物,很可能是蚜虫或螨虫等害虫。
二、病虫害的内部症状观察法有些病虫害的症状并不明显,需要通过观察植株的内部症状来判断。
例如,有些真菌性病害会导致植株内部组织腐烂,这时需要将植株剖开,观察内部组织的颜色和质地变化。
另外,有些害虫会在植株内部产卵或寄生,这时需要仔细观察植株内部是否有卵或虫体存在。
三、病虫害的病原体检测法病原体检测法是一种比较准确的判定病虫害类型的方法。
通过采集受害植株的病组织或虫体,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然后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
例如,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真菌的菌丝、孢子等特征,或者通过PCR技术检测病原体的DNA序列,从而确定病虫害的类型。
四、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法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法是一种综合性的判定病虫害类型的方法。
通过对病虫害的寄主范围、生活史、传播途径等进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病虫害的类型。
例如,有些病原菌只寄生于某些特定的植物,有些害虫只在特定的季节活动,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缩小病虫害类型的范围。
五、病虫害的专家咨询法如果以上方法无法准确判定病虫害的类型,可以寻求专家的咨询。
农业专家通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可以根据病虫害的症状、生物学特性等进行准确判断。
此外,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机构通常会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农民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来源,农作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农作物疾病的频繁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威胁。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作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的相关知识。
一、疾病诊断技术1. 田间观察法田间观察法是一种最为常见和直观的疾病诊断方法。
通过实地检查植株及其受病原侵袭所出现的异常症状,可以初步判断农作物是否感染疾病,并进一步分析病因。
2. 实验室检测法实验室检测法通常在田间观察法的基础上使用,通过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以及对病菌性质和生理特性的研究,确定病害的真正病原体,并进一步了解其生活史和侵染方式。
3. 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农作物疾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PCR扩增、测序和分子标记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出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对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二、疾病治疗技术1. 快速病害防治技术农作物疾病的快速治疗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快速病害防治技术,如喷雾剂、草坪气、灌溉灭菌剂等。
这些技术能快速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疾病的扩散和传播,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且有效的疾病治疗方法。
该技术利用非化学药剂,如微生物制剂、昆虫杀菌剂和植物提取物等,来控制农作物病害。
生物防治技术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能够实现持久防治效果。
3. 耐病品种培育技术耐病品种培育技术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作物疾病问题的途径。
通过繁育出对某种病害具有抗性或耐受性的品种,可以减轻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耐病品种培育技术结合了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并结合种质资源筛选与交配等,使得新品种具备了抗病性。
三、未来发展趋势农作物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在不断推进和创新。
作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作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也逐渐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等多样化的变革,而作物病害防治工作也在不断升级。
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作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因此,科学有效的作物病害诊断与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作物病害的诊断作物病害是指由外来和内生的病原体侵染、感染、寄生或内生引起的作物疾病。
作物病害的诊断是指通过对病害出现的症状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而确定病害的名称、病原菌类型和防治方法的过程。
作物病害的诊断可分为症状观察、病原分离、病原鉴定和病害综合分析四个环节。
首先,症状观察是作物病害诊断的第一步,通过对病害植株的外部症状、内部症状、病变范围、病变程度和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观察和鉴别,初步判断是何种病害。
然后,病原分离是诊断病害的重要环节,对于需要进行病原鉴定的病害,应通过培养和分离,将植株中的病原菌分离出来,然后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法进行菌种鉴定。
接着,病原鉴定则是为了确定病害的导因,即确定产生病害的准确病原因素,从而指明防治措施的方向和方法。
最后,病害综合分析则是指将所有的病害信息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包括病害发生的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宿主来源、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细胞病理学特性以及病害的危害程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制订出具体的防治措施方案。
二、作物病害的防治作物病害的防治是指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控制和减轻作物病害的程度从而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
作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可以归纳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四个方面。
首先,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微生物、寄生性昆虫或N/P微生物菌剂等天然杀虫杀菌措施,以达到对病虫害侵害的防治作用。
其次,物理防治是指利用人工或天然环境条件的变化方法,改变或干扰病害生长、繁殖、营养、代谢等生理生化过程,达到对病虫害的控制。
再次,化学防治则是通过使用化学农药等化学控制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杀菌杀虫,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农作物病虫害的早期诊断与预防
农作物病虫害的早期诊断与预防农作物病虫害是农民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不仅影响着农田的产量和质量,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农作物病虫害,早期诊断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病虫害的早期诊断方法,并探讨其预防策略,以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一、早期诊断方法早期诊断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关键环节。
只有在病虫害出现初期就能够准确诊断,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并避免病虫害进一步蔓延。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早期诊断方法:1. 观察症状:不同的病虫害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同的症状,通过观察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的异常表现,可以初步推测病虫害类型。
例如,叶片呈现黄化、残缺或斑点等症状可能是叶螨或霉菌病的迹象。
2. 高科技手段:如今,传感技术和影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农作物病虫害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航空无人机或定位传感器等设备,可以获取农田的高清图像,并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和异常现象,进而诊断病虫害情况。
3. 病虫害检测工具:专业的病虫害检测工具可以用于准确诊断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
例如,病虫害快速检测试纸和PCR检测试剂盒可以帮助农民快速获得病虫害的检测结果,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预防策略除了及时诊断农作物病虫害问题外,预防措施同样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预防策略:1. 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对病虫害的抵抗性有所不同。
在选择作物品种时,可以参考抗病虫害性能表,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定期病虫害监测:建立定期的病虫害监测体系,对农田进行全面、系统的巡查,及时发现和诊断病虫害问题。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3. 农田管理措施:保持农田的清洁和整洁,清除病虫害的废弃物和根系,控制杂草的生长等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此外,适时施肥、灌溉和剪枝等农田管理措施也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抵抗力,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与防治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提高农业产出,科学精准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与防治的方法和技巧。
一、病害诊断病害诊断是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关键,只有准确诊断出病害,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病害诊断方法:1. 观察病害症状:仔细观察病害植株的症状特征,如叶片变黄、出现斑点、死亡等,可以初步推测出病害的类型。
2. 病害样品检测:将疑似病害部位的样品送往农业科研机构或植物保护站进行检测,通过经验和专业设备,确定病害的种类和病原微生物。
3. 农田调查病情:采取农田调查的方式,收集不同地区和不同农田的病害数据,分析病害的分布和发生规律,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病害防治病害的防治分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三种方式,下面将分别介绍: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菌、寄生蜂等自然界的生物资源进行防治。
例如,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农田害虫的繁殖,或在种植过程中喷洒有益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2. 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来阻断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比如,修建防护网来隔离害虫侵入,或采用高温处理来消灭病原菌。
3.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来杀灭病害。
但是,化学防治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三、病害防治策略在进行病害防治时,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害防治策略:1.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具有抗病虫害性的品种进行种植,提高作物的抵抗力和耐受性。
2. 合理田间管理:加强农田的基础管理,保持地力肥沃,合理施肥和灌溉,定期清理病害植株和积水,并注意病害的传播途径。
3. 轮作和间套种植:通过轮作和间套种植的方式,控制病害的传播和病原菌的繁殖。
4. 多种防治方法结合:综合运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与鉴定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与鉴定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它们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农业管理中,进行病害的诊断与鉴定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准确识别病害的类型和原因,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病害的诊断与鉴定方法。
一、外部症状观察首先,观察农作物植株的外部症状是诊断病害的第一步。
不同的病害有不同的外部症状表现。
例如,晚疫病在土豆叶片上形成黑褐色的斑点;白粉病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的粉状物;叶斑病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等。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植株所患的病害类型。
二、内部组织解剖有些病害并没有明显的外部症状,这时候需要进行内部组织的解剖观察。
通过切割病株,观察受感染部位的颜色、形态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确认病害类型。
例如,黑心病通常会使蔬菜、水果内部变黑;褐根病会使植株根部组织变褐,出现软腐等。
内部组织解剖需要一定的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支持,但它对于诊断一些隐蔽性病害非常有帮助。
三、病原体分离与培养为了准确识别病害的病原体,我们需要进行病原体的分离与培养。
采集受感染的组织样品,进行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分离纯化,并在合适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通过观察病原体的生长和形态特征,确定其所属的科属和种类,从而为后续的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四、病原体生物学特性研究除了病原体的分离与培养外,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也是病害诊断与鉴定的重要环节。
病原体的生长特性、传播途径、耐受性等特性研究对识别病害类型和确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一些病毒性病害的传播主要通过昆虫媒介,所以在防治上应重点控制昆虫的传播;一些真菌性病害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孢子传播,所以对土壤管理和防治措施有特殊要求。
五、辅助诊断技术除了传统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现代农业技术还提供了一些辅助诊断技术。
例如,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序列,快速准确地鉴定病菌的种类;红外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拍摄植株的红外热图,检测病株的温度差异,对病害进行早期诊断。
农作物病害的田间诊断技术
农作物病害的田间诊断技术一、根据病株在田间的分布判断病株的田间分布,暗示着相应的各种病因,可为田间诊断提供分析线索。
由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有传染现象,在田间开始发生时一般呈点片状,分布是零星分散且健病株混杂存在,随着病情的发展,后常形成发病中心,并继续向四周扩散蔓延。
由营养、水分、温湿度等环境不适应引起的生理性病害,病株在田间往往成片发生,田间受害面积较大且均匀,病株常全株发病,株间不能传染,病株发病时间和受害表现一致均匀,发病地点与所处的地形、土质或其他特殊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如得病时间短、病害不严重,当病消除后,作物能恢复正常。
由大风、冰雹、虫伤等外界的机械力引起的对作物的伤害,是突然发生的,有时是暴发性的,没有病理变化过程。
若是虫伤,通常在作物受害部位或附近可见到虫体或其排泄物,所造成的伤口都有其特殊的痕迹,如缺刻、孔洞、隧道、虫屑或刺吸后的小点等,即使是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在作物上造成褪色、卷叶等危害状,易被人誤认为病害,也可借助扩大镜或显微镜等在病株上找到虫体。
如地缘边植株发病严重,表明邻近有病虫害侵染源,要调查邻近地块病虫害情况。
此外,要了解发病地块的地质、地形、栽培管理过程中的技术环节、气候状况等情况,以助对病虫害的进一步判断。
二、根据病害症状判断病害类型症状是作物感病后,在外部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是内部发生病变的结果。
作物得病的病因不同,其表现症状亦有所不同,可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来判断病害类型。
由土壤缺乏某种元素、气候不适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病害常表现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病状特征,由真菌、细菌、病毒等传染性病菌引起的病害,在病株上除有以上病状特征表现外,还在发病部位有霉状物、粉状物、点粒状物、菌核和脓胶状物等病症出现。
具体如下:1.真菌性病害病部表面常长出各种丝状、粉状、颗粒状物等病症。
象作物叶斑类的病害如禾谷类作物的霜霉病,病株的叶面上常形成条状、多角状病斑,病斑的表面有灰色霉层。
农业知识科普掌握农作物的疾病诊断方法
农业知识科普掌握农作物的疾病诊断方法农业知识科普:掌握农作物的疾病诊断方法农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为了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我们需要及时准确地诊断农作物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疾病的诊断方法,帮助广大农友提高病害识别的能力,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可视观察法可视观察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农作物疾病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植株的外部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作物是否受到病害的侵袭。
常见的症状包括叶片的变色、枯黄、斑点、脱落等,茎秆的破损、感染部位溃烂等等。
通过对症状的观察和比对,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二、病原学鉴定法病原学鉴定法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病原体的鉴定和分离,可以准确地判断作物受到的病害种类。
常用的病原学鉴定方法包括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明确病原体的特性和受害作物的抗性,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三、病理学观察法病理学观察法是通过对病变组织的解剖学观察,来判断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体在植物组织中的扩散情况和损伤程度,可以判断病害是否为真菌、细菌或者病毒引起的,并进一步了解病原体在植物内的侵染方式和传播途径。
病理学观察法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常用于较为复杂的疫病诊断。
四、组织培养法组织培养法是通过将植物的受害部位切割取样,进行细菌或真菌的培养和分离。
通过培养基的选择和条件的调控,可以使病原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菌落。
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特征,可以初步鉴定病原菌的种类,提供疾病诊断的参考依据。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在农业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准确地检测出极低浓度的病原体DNA或RNA,通过PCR、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可以对病害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精确诊断。
农作物病虫害的诊断与鉴定
综合诊断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准确 诊断农作物病虫害的关键。
Part
03
病虫害鉴定流程
初步鉴定
症状观察
仔细观察农作物的叶片、茎干、根部等部位,寻 找异常症状,如变色、坏死、腐烂、畸形等。
病斑测量
对病斑的大小、形状、颜色等进行测量和记录, 以便进行初步分类和判断。
症状描述
详细描述观察到的症状,包括颜色、形状、大小 、分布等,以便进行初步诊断。
了解不同病虫害的症状特 点,有助于初步判断可能 的病虫害种类。
实验室检测
STEP 02
STEP 01
通过采集病株样本,进行 病原菌分离、鉴定或分子 生物学检测,以确定病原 物的种类。
STEP 03
实验室检测具有较高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但需要专 业设备和专业人员进行操 作。
利用显微镜观察病株样本 中的虫体形态、大小、颜 色等特征,以确定害虫的 种类。
STEP 03
安全用药
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 定,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 ,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避免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 农药,采用轮换用药的方 式,减少害虫产生抗药性 。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采用 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 诱杀害虫。
色板诱杀
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性, 采用色板诱杀害虫。
高温处理
减产
病虫害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影响农业经济效益。
品质下降
病虫害会导致农产品品质 下降,影响市场竞争力。
传播疾病
某些病虫害能传播人畜疾 病,如稻瘟病可引起人类 脑膜炎。
Part
02
诊断方法与技巧
观察症状
观察作物叶片、茎秆、果 实等部位是否有异常症状 ,如变色、坏死、腐烂、 畸形等。
常见作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
使用熏蒸剂对棚室或仓库进行熏蒸 ,防治储藏期病害。
04
生物防治措施
微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害,如 抗菌素、细菌等。
天敌昆虫
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间接减少病害 发生。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源农药,如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 药等,防治病害。
生物肥料
使用生物肥料,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抗 病能力。
抗病作物的选育与推广
基因挖掘
01
深入研究作物抗病基因,通过基因组学手段发掘新的抗病基因
,为抗病育种提供更多资源。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02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择抗病性强的种质资源,加速抗病作
物的育种进程。
推广与普及
03
加强抗病作物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民对抗病作物的认识和接
受程度。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跨国项目合作
深耕土壤,晒田杀死病原菌,改善土壤结 构。
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密植与施肥
选用对病害具有较高抗性的作物品种,提 高抗病能力。
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合理施肥,增强作 物抗性。
化学防治措施
01
药剂拌种
使用杀菌剂处理种子,预防苗期病 害。
土壤消毒
使用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杀死土 壤中的病原菌。
03
02
喷雾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对发病区域进行喷雾 防治,控制病害蔓延。
常见作物病害的症状 与诊断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录
CONTENTS
• 常见作物病害概述 • 常见作物病害的症状 • 常见作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 常见作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 作物病害防治的未来展望
01
农作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2015年第12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Nong Min Zhi Fu ZhiYou科研◎农业科学[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12-0100-01农作物病害的诊断方法赵凇(彰武县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农科农机站,辽宁彰武123200)前言:作为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人员,对农业专业知识掌握要全面,处理具体问题要有针对性,下面就结合实际工作将农作物病害的诊断方法总结如下:1农作物成片发生的症状主要有以下两大类19种情况1.1由温度、水、肥、有害气体药害引起的1.1.1有机肥害:有机粪肥在腐熟发酵过程中造成土壤溶液浓度过高,释放大量热量,引起烧根,僵化不发,叶片畸形,严重时蔬菜逐渐枯萎致死。
1.1.2无机肥害: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导致根系水分倒流进土壤,也就是根系吸水困难,进而出现肥害,俗称“烧苗”。
1.1.3沤根:由于低温地湿度大导致根部不发新根或不定根,根皮发锈后腐烂,导致地上部萎蔫,容易拔起、叶缘枯焦,成片干枯,类似缺素症。
1.1.4缺水:由于干旱或高温导致作物缺水萎蔫,及时补水,则可恢复正常。
1.1.5高温障碍:在结果作物上发生,使果实日灼,初期受害果表皮灰白色革质状,表皮变薄、皱缩,细胞组织坏死、发硬,好像开水烫过一样。
1.1.6低温障碍:植株遭受寒意或冷害,造成连片症状。
顶芽受冻,生长点遭危害,顶芽冻死,生长停止;叶片受冻,边缘上卷,失绿甚至发白,严重时干枯。
叶柄和茎叶部位在冻害初期常常出现紫红色,严重时变黑枯死;果实受冻,通常会出现着色不均匀、畸形果和心腐果,茄果类蔬菜还会出现僵果;根系受冻,生长停止,并渐渐变黄枯死,阻碍了养分和水分的正常吸收,造成营养缺乏。
1.1.7温室气害:由酸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气体)或碱性气体(氨气等气体)造成的萎蔫、变色、坏死等症状,通常是由于不恰当施肥造成。
1.1.8药害:一般药害有急性和慢性两种。
农作物的病害诊断与防治
农作物的病害诊断与防治农作物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和病原微生物的不断进化,农作物常常面临着各种病害威胁。
本文将介绍病害诊断的方法和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一、病害诊断方法农作物病害的诊断是病害防治的前提。
只有准确判断病害类型和程度,才能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常用的农作物病害诊断方法:1. 观察病症特征:通过观察植株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的病症特征,如斑点、枯萎、软腐等,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
2. 病原鉴定:采集病植物的样本,进行病原鉴定。
通过实验室的检测手段,比如组织切片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等,可以准确识别病害的病原微生物。
3. 病害诊断工具:利用专门的病害诊断工具,如病害诊断试纸、特殊颜色显示剂等,可以快速判断农作物是否受到病害侵袭。
二、农作物病害防治措施农作物病害的防治主要包括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以下是常用的病害防治措施:1. 预防措施- 合理种植:选择抗病品种,合理间隔,控制作物密度,使农作物能够充分利用阳光和空气,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 土壤管理: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和通气性,避免积水和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等情况,有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 植物营养充足:合理施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增强植物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侵袭。
2. 治疗措施-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如利用昆虫捕食病原昆虫,或者利用放线菌等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 化学防治:使用农药来防治病害。
但是需要严格遵循农药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 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手段来防治病害,如利用高温、烟熏等方式杀灭病原微生物。
总结农作物的病害诊断与防治对于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通过准确诊断病害,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病害的危害。
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农民和农业从业者应该密切关注农作物的病害情况,并及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第二章农作物病害的诊断
第一章农作物病害的诊断第一节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一、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利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收到阻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从生物学观点考虑,如韭菜在弱光下栽培成为幼嫩的韭黄,菰草感染黑粉菌后幼茎形成肉质肥嫩的茭白,虽然由于植物本身正常生理机制收到干扰,形成了异常后果,但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由于其经济价值提高了,不属于植物病害。
植物发生病害后,由于病原物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不断变化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简称病程。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1、按照病原类别划分第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即由病原微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如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原生动物侵染所引起的病害;第二类是非侵染性病害,也叫生理性病害。
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分过度或干旱、肥料过多或营养不足、大气或土壤污染等引起的病害。
如日灼病、缺素症、冻害、水涝等。
2、按照发病植物类别划分大田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花卉病害以及林木病害等。
蔬菜病害有可细分为葫芦科蔬菜病害、茄科蔬菜病害、十字花科蔬菜病害、豆科蔬菜病害等等。
3、按照病害传播方式划分按传播方式又可分为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4、按照发病器官类别划分根据寄生植物受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三、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植物病害所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
我国1950年由于小麦条锈病的大流行,造成粮食损失60亿千克。
1943年印度孟加拉邦因水稻胡麻斑病大流行,饿死人口达200多万。
1970年美国由于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160亿千克,价值为10亿美元。
有些病害还能造成人畜中毒,如小麦患赤霉病后,带菌麦粒所加工的面粉含有止呕毒素。
类雌性毒素等,人食用后会出现头晕、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造成肝脾肿大。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技术作为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农作物病虫害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及时准确地诊断病虫害,科学家们研发了各种病害诊断技术,以帮助农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重点讨论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技术。
一、主观诊断技术主观诊断技术是最常用的病害诊断方法之一。
它基于农民在种植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直觉,通过直接观察和比对植物表现的症状、病斑颜色和形状等来判断病虫害的类型。
主观诊断技术虽然简单易行,但受农民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的影响,准确率有限。
二、显微镜检测技术显微镜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高倍显微镜观察病虫害病原体的方法。
通过将受感染的组织或昆虫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农民或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形态特征,以判断病害的类型。
显微镜检测技术准确度较高,但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设备和专业知识。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通过提取农作物受感染组织中的DNA或RNA,使用特定引物进行扩增反应,然后通过电泳等方法分离和检测目标基因片段。
这种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病害的类型,并对不同的病原体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但需要实验室设备和专业技术支持。
四、光谱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通过测量农作物受感染组织在可见光、近红外和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反射、吸收和散射等光谱特征,来判断作物是否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这种非接触性的分析方法可以快速、无损地进行检测,并且具有实时监测和大规模应用的潜力。
光谱分析技术对农民友好,易于操作和普及。
五、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建立病害数据库和模型,使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农作物受感染的图像进行分析和比对,以准确识别病虫害类型。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具有高效、快速、自动化的特点,可以大幅提高农民的诊断准确性。
农作物病害的病理诊断与防治
农作物病害的病理诊断与防治农作物病害是造成农业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病害的病理诊断与防治是保障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本文将着重探讨农作物病害的病理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确定病害类型和原因的过程。
准确的病理诊断对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1.观察病害症状首先,我们需要观察农作物受感染后的病害症状。
病害症状通常包括叶片褪色、斑点、烂根、枯萎等。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
2.采集病害样本在观察病害症状后,我们需要采集患病部位的样本。
样本应包括受感染的叶片、茎、根等组织。
采样时应注意使用消毒工具,以避免交叉感染。
3.实验室分析采集的病害样本可以送往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实验室分析通常包括组织切片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病害病原菌鉴定等。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诊断农作物病害。
二、防治方法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病害发生和扩散的过程。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农作物病害防治方法:1.良好的农田管理良好的农田管理是预防农作物病害的基础。
这包括适合的排水系统、灌溉管理、适时施肥、杂草控制等。
保持农田的良好状态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耐病品种选择选择具有抗病性的耐病品种是防治农作物病害的有效手段之一。
耐病品种可以减少作物受感染的风险,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合理的轮作制度轮作是将不同作物在同一块地上按一定顺序种植的制度。
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减少病原菌的聚集和繁殖,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捕食者或拮抗微生物来控制作物病害的方法。
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5.化学防治化学农药是目前最常用的农作物病害防治方法之一。
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喷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总结:农作物病害的病理诊断和防治是保护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病害症状、采集样本、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可以准确诊断病害。
农作物病害的鉴定与诊断技术
病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01
02
03
产量降低
病害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 ,结实率下降,从而降低 产量。
品质受损
病害会导致农产品外观、 口感、营养成分等品质下 降。
经济效益下降
病害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 ,降低农民经济效益。
病害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原因
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致病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因子,以及不良 气候、土壤环境等非生物因子。
跨学科融合与新技术应用
01 02
生物信息学
将生物信息学与农作物病害鉴定与诊断技术相结合,利用基因组学、蛋 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手段,深入研究农作物病害的发病机制和抗病机 制。
遥感技术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多时相的农作物生长和环境信息,结合地理 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实现农作物病害的区域性监测和预警。
03
纳米技术
将纳米技术与农作物病害鉴定与诊断技术相结合,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
技术的特性,开发新型的检测试剂和诊断工具。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病害鉴定与诊断能力
加强培训
组织定期的培训课程和 研讨会,提高基层农技 人员对农作物病害鉴定 与诊断技术的认识和应 用能力。
推广先进技术
将先进的鉴定与诊断技 术推广到基层,提供技 术支持和指导,帮助基 层农技人员掌握和应用 新技术。
抗菌性测定
测定病原物对不同抗菌药 物的敏感性,为防治提供 参考。
毒素测定
测定病原物产生的毒素类 型和含量,了解其对作物 的毒害作用。
PART 03
农作物病害诊断技术
田间诊断技术
直接观察
通过观察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的症状,初步判断病害类 型。
病株采集
农作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方法从病害鉴定到有效药剂的选择
农作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方法从病害鉴定到有效药剂的选择农作物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
为了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及时进行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病害鉴定入手,介绍农作物病害的诊断方法,并探讨有效药剂的选择。
1. 病害鉴定农作物病害的鉴定是诊断与防治的基础。
正确的鉴定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确定病害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病害鉴定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1 外部症状观察外部症状的观察是病害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受损植株的外部表现,如叶片变色、凋萎、斑点等,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
1.2 内部组织检查内部组织的检查可以通过取样后进行显微镜观察,或进行实验室检测。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病原体的种类以及侵害程度。
1.3 病原菌分离与培养将病株样本分离出病原菌,并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鉴定,可以进一步确诊病害。
2. 防治措施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是保障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减轻病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常见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方法:2.1 农艺防治合理的农艺措施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素质,增强农作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如选择抗病品种,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措施等。
2.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对农作物病害进行控制的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寄生菌或使用生物肥料等,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2.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使用农药进行病害控制的方法。
选择适宜的农药,可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
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3. 有效药剂的选择农作物病害的防治离不开有效的药剂选择。
正确选择适合的药剂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资源浪费。
以下是一些选择农药时的要点:3.1 耐药性病原体可能产生耐药性,因此选择具有高效果的药剂对抗耐药病原体是十分重要的。
3.2 安全性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剂,以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在施药过程中,应注意遵循使用说明,正确使用农药。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作物的疾病诊断与治疗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作物的疾病诊断与治疗农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然而,由于各种疾病的侵袭,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往往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农作物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疾病以及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水稻的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上最常见且最具破坏力的病害之一。
它主要通过叶面和穗部的病斑进行传播,导致水稻叶片发黄,并最终凋萎死亡。
为了确诊稻瘟病,可以观察叶片上是否有黄色或褐色的病斑,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治疗稻瘟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使用抗生素来阻断病菌的生长,同时,合理施肥并加强水稻田的排水也能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二、小麦的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它会导致小麦植株叶片出现红色的霉斑,并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威胁。
要确诊小麦赤霉病,可以通过观察叶片上的红色霉斑,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以鉴定病原。
治疗赤霉病的常见方法是使用抗生素进行喷药,以抑制病菌的生长。
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轮作和选择对赤霉病抗性较好的小麦品种来控制病情的发展。
三、玉米的灰斑病灰斑病是玉米上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它会导致玉米叶片出现灰色至黑色的斑点,并最终导致叶片干枯凋萎。
要确诊灰斑病,可以通过观察玉米叶片上的灰色斑点,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治疗灰斑病的方法包括使用含有有效成分的杀菌剂进行喷药、及时清除病害叶片,以及提高田间通风环境,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四、蔬菜的病毒病蔬菜病毒病是蔬菜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主要通过昆虫传播。
蔬菜病毒病的症状包括叶片脆弱、变形、发黄等。
要确诊蔬菜病毒病,可以通过观察植株表现和采集植物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治疗蔬菜病毒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预防为主,采取昆虫防治措施,例如使用昆虫杀虫剂、合理安排蔬菜种植时期等。
通过对以上几种农作物常见疾病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农作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然而,预防仍然是最重要的方法,包括合理的施肥、均衡的水分管理、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等。
农业种植中的作物病害诊断与防治
农业种植中的作物病害诊断与防治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作物是农业生产的核心。
然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侵害,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作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业种植中作物病害的诊断方法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
作物病害的诊断方法作物病害的快速、准确的诊断对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目前,作物病害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外观观察法:通过观察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的病斑、霉菌和虫害等,以及丧失正常生长的特征,判断作物是否受到了病害的侵害。
外观观察法是最直观的诊断方法之一,适用于一些病害较为明显的情况。
2. 组织取样法:通过采集受病害侵害的组织样本,如叶片、根部等,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
这种方法能够更准确地确定病害的种类和病原体,对于一些病害不易判断的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
3. 病原菌分离法:通过将受病害侵害的组织样本分离出病原菌,然后在合适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观察。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能够帮助确定病害的病原菌种类,进而指导后续的防治工作。
防治作物病害的有效措施针对作物病害的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有效措施:1. 良种选育:通过选育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能够降低作物受病害侵害的风险。
这需要通过繁育和筛选,培育出适应性强、抗性好的新品种。
2. 种植健康苗木:从健康的种子或苗木开始,能够降低作物病害的发生概率。
定期检查和筛选种苗是关键,及时发现和淘汰患病苗木是预防病害发生的重要步骤。
3. 合理施肥:均衡施肥可增强作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合理使用有机肥和化肥,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有助于提高作物免疫力。
4. 病害监测:及时监测作物病害的发生情况,对于预测病害的爆发,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农田巡查、虫情监测、病害防治网站等手段,了解当前病害的发生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农作物病害的诊断第一节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一、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利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收到阻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从生物学观点考虑,如韭菜在弱光下栽培成为幼嫩的韭黄,菰草感染黑粉菌后幼茎形成肉质肥嫩的茭白,虽然由于植物本身正常生理机制收到干扰,形成了异常后果,但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由于其经济价值提高了,不属于植物病害。
植物发生病害后,由于病原物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不断变化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简称病程。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1、按照病原类别划分第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即由病原微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如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原生动物侵染所引起的病害;第二类是非侵染性病害,也叫生理性病害。
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分过度或干旱、肥料过多或营养不足、大气或土壤污染等引起的病害。
如日灼病、缺素症、冻害、水涝等。
2、按照发病植物类别划分大田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花卉病害以及林木病害等。
蔬菜病害有可细分为葫芦科蔬菜病害、茄科蔬菜病害、十字花科蔬菜病害、豆科蔬菜病害等等。
3、按照病害传播方式划分按传播方式又可分为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4、按照发病器官类别划分根据寄生植物受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三、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植物病害所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
我国1950年由于小麦条锈病的大流行,造成粮食损失60亿千克。
1943年印度孟加拉邦因水稻胡麻斑病大流行,饿死人口达200多万。
1970年美国由于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160亿千克,价值为10亿美元。
有些病害还能造成人畜中毒,如小麦患赤霉病后,带菌麦粒所加工的面粉含有止呕毒素。
类雌性毒素等,人食用后会出现头晕、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造成肝脾肿大。
牲畜食用带有黑斑病菌的马铃薯的薯块,会引起哮喘,严重时甚至中毒死亡。
作物在收获后的运输和储藏过程中也能发生病害,叫做“采后病害”,如水果、蔬菜的霉烂变质,以及谷物储藏期间的发酵霉烂。
第二节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一、植物病害的病原物1、病原物的概念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物。
它是病害发生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主导因素。
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由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侵(传)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非侵(传)染性病害。
(1)生物性病原。
生物性病原被称为原生物或病原物。
植物病原物大多具有寄生性;因此病原物也被称为寄生物,它们所依附的植物被称为寄主植物,简称寄主。
病原物主要有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毒和类病毒。
植物病原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它们大都个体微小,形态特征各异。
(2)非生物病原。
非生物性病原指引起植物病害的各种不良环境条件。
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
如温度、湿度、光照的变化、营养不均衡(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氮磷钾为大量元素,其他为微量元素。
)、空气污染和化学毒害等。
2、病害三要素非侵染病害是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有病原和寄主两个条件存在病害即可发生。
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仅有病原和寄主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植物液并不一定会发生病害,病害的发生还需要另一个重要因素即环境条件。
病害的发生需要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的协同作用。
环境条件可以影响病原物,促进或抑制其生长发育,同时也可以影响寄主,增强或降低其抗病能力。
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寄主时,病害才能发生和发展,反之,若环境条件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时,病害就可能不发生或发展受到抑制。
所以,植物病害是病原、寄主和特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之下发生的,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为“病害三要素”或“病害三角”。
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离不开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加上人为因素的“病害三角”就演变成了“植物病害四面体”结构,它可以直接地反映出人为因素与寄主、病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虽然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不同,但这两类病害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常常相互影响。
非侵染性病害会降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从而诱发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加重为害程度。
植物受冻以后,病原菌能从冻伤处侵入引起软腐病、菌核病。
反过来,侵染性病害发生后,有时也会引发非侵染性病害,很多真菌性叶斑病引起植株落叶,暴露的果实易发生日灼病。
3、病原物的类型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大多是微生物,它们个体一般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有一些则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
(1)植物病原真菌。
真菌是最重要的一类病原物,几乎所有的高等植物都受到一种或几种真菌所侵染。
有一些农作物如马铃薯、水稻、小麦、大豆等都受到几十种真菌的为害。
真菌所致病害也是种类多样的,因此了解真菌的一般性状对于有效的防治植物真菌病害是必不可少的。
真菌生长发育的一般过程,先是经历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然后产生孢子繁殖。
营养阶段称营养体,是真菌生长和营养积累时期;繁殖阶段呈繁殖体,是真菌产生各种类型孢子进行繁殖的时期。
根据当前的分类系统,植物病原真菌有以下类群:鞭毛菌亚门。
营养体是单细胞或者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性繁殖形成休眠孢子(囊)或卵孢子。
鞭毛菌大多数生于水中,少数具有两栖和陆生习性。
有腐生的,也有寄生的,有些高等鞭毛菌是植物上的活体寄生菌。
鞭毛菌可引起水稻绵腐病、蔬菜瘁倒病、马铃薯晚疫病、大豆和蔬菜霜霉病等病害。
接合菌亚门。
营养体为无隔菌丝体;无性生殖在孢子囊内产生不动的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
接合菌绝大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若寄生菌。
本亚门真菌与作物病害有关的主要有根霉属,可引起薯类、水果和南瓜软腐病。
子囊菌亚门。
除酵母菌为单细胞外,其他子囊菌的营养体都是分枝繁殖的有隔菌丝体,无性生殖在孢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产生分生孢子的子实体有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束等;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大多数子囊菌的子囊产生在子囊果内,少数是裸生的。
子囊菌可以引起植物白粉病,玉米、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植物菌核病等病害。
担子菌亚门。
营养体为发达的有隔菌丝体。
担子菌无性生殖一般不发达,有性生殖除锈菌外,多有双核菌丝体的细胞直接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高等担子菌产生担子果,单子果是担子菌产生子实层的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结构,子实层是由担子和担孢子整齐排列而组成的。
担子散生或聚生在担子果上,如蘑菇、木耳等。
担子菌可以引起植物锈病、各种黑粉病、黑穗病等病害。
半知菌亚门。
营养体为多分枝繁茂的有隔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多数种类有性阶段尚未发现,少数发现有性阶段的,其有性阶段多属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
半知菌所引起的病害种类在真菌病害中所占比例较大,种类众多。
半知菌可以引起立枯病、稻瘟病、甜菜褐斑病、甜菜蛇眼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等病害。
(2)植物病原病毒。
植物病原病毒是仅次于真菌的重要病原物。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的专性寄生生物,其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故称分子寄生物。
寄生植物的称为植物病毒,寄生动物的称为动物病,寄生细菌的称为噬菌体。
病毒可以引起植物花叶病、矮化病等病害。
(3)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是指原核结构的一类微生物结构简单,一般是有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所组成的单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无真正的细胞核,它的遗传物质(DNA)无核膜包围,分散在细胞质中,形成一个椭圆形或近圆形的核质区。
原核生物的成员很多,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以及无细胞壁的菌原体等。
原核生物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的各个场所,能够侵染植物引起发病的原核生物称为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是仅次于真菌和病毒的第三大类病原生物,主要为病原细菌,侵染植物后可引起许多重要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
马铃薯和大白菜软腐病、茄科植物青枯病、果树根癌病、枣疯病、泡桐丛枝病等。
植物病原线虫。
线虫是一类低等动物,种类多,分布广。
一部分可以寄生在植物上引起植物线虫病害。
如小麦线虫病、大豆线虫病,使脊柱生长衰弱、根部畸形;同时,线虫还能传播其他病原物,如真菌、病毒、细菌等,加剧病害的严重程度。
寄生性种子植物。
多数植物为自养生物,能自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并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但也有少数植物由于叶绿素缺乏或根系、叶片退化,必须寄生在其他植物上以获取营养物质,称为寄生性植物寄生性植物为高等的双子叶植物,可以开花结籽,又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
根据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植物的依赖程度,可将其分为全寄生和半寄生两类。
全寄生性种子植物如菟丝子、列当等,无叶片或叶片已经退化,无足够的叶绿素,根系蜕变为吸根,必须从寄主植物上获取包括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盐在内的所有营养物质,寄主植物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可不断供给寄主性植物;半寄生性种子植物如槲寄生、桑寄生等本身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需要从寄主植物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
寄生性种子植物在寄主植物上的寄生部位也各不相同,有些为根寄生,如列当;有些则茎寄生,如菟丝子。
寄生性种子植物即是病原植物,同时也是农田杂草。
把它归为病原植物是因为它寄生在植物体上,通过争夺植物的营养物质而对寄主植物产生致病作用,并表现出受害症状。
一般来说,全寄生的比半寄生的致病力要强,如菟丝子和列当,主要寄生在一年生草本植物上,可以引起寄主植物黄花和生长衰弱,严重时造成大片死亡,对产量影响极大;而半寄生的如槲寄生和桑寄生等则主要寄生在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上,寄生初期对寄主无明显影响,当群体较大时会造成寄主生长不良和早衰,发病速度较慢。
除了争夺营养外,还能将病毒从病株传到健株上。
寄生性种子植物靠种子繁殖。
其种子依靠风力或鸟类传播称为被动传播;另一种称为主动传播,即当寄主植物种子成熟时,果实吸水膨胀开裂,将种子弹射出去。
二、植物的抗病能力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的侵染以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害的抵抗或抑制能力。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物在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和选择的结果。
不同植物对病原物抗病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区分。
一种植物对某一种病原物而言,完全不发病或无发病症状称为免疫;变现为轻微发病的称为抗病,发病极轻则称为高度抗病;植物可忍耐病原物侵染,虽然发病严重,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的称为感病;寄主植物本身是感病的,但由于形态、物候或其他方面的特性而避免发病称为弊病。
植物抗病性有的是植物先天具有的被动抗病性,也有病原物侵染而触发的主动抗病性。
抗病机制是形态结构方面的抗性及生理生化方面的抗性。
被动抗病性。
有些植物覆盖于表皮细胞上的蜡质数量多,质量好,具有阻止病原物扩展的厚壁细胞构成的织物组织;有些植物表面有表皮毛,对真菌侵入不利;有些植物角质层厚,形成木栓层,可以阻止病原菌的的侵入和扩展,从而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