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文学的传统与贡献
中国电影理论

中国电影理论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但电影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还要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
因此,电影理论无论就其研究对象还是就其本身作为一种观念形态,都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这就使得中国电影理论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和历史。
这一传统和历史有以下3个特点:①中国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民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上了一种实用理性精神。
实用理性精神的影响使中国的电影理论不是发展成为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学,而是形成一种和批评实践与技巧总结理论相结合的实用美学。
②中国人伦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学艺术中形成了“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
这使中国电影理论相对注重电影功能的研究,并且不是停留于抽象的载道功能,而是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以社会功能为核心的电影本体论。
并具体演化为对电影和时代、电影和社会、电影和人民、电影和政治等一系列关系的研究。
③中国传统的理论思维方式侧重于直观整体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国电影理论在对电影基本结构的研究上侧重于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镜头水平的研究。
剧作是中国电影理论本体论的基本出发点。
正是在这一水平上,中国传统的电影理论提出了其核心概念“影戏”。
这一概念强调电影的戏剧本性,而把“影”看作是完成“戏”的手段。
早期中国电影理论早期中国电影理论的产生可以1920年第一家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创刊为标志:当时许多有影响的电影创作人员都曾在上面阐述过自己对电影的看法。
徐卓呆的《影戏学》(1924)和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1926)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有一定理论色彩的专著。
由于早期电影创作和文明戏的密切关系,人们在理论上也强调电影和戏剧的联系。
周剑云说:“影戏是不开口的戏,是有色无声的戏,是用摄影机照下来的戏。
”侯曜说:“影戏是戏剧的一种,凡戏剧所有的价值它都具备。
”有的人即使承认电影艺术在形式上有独特性,但仍认为就其本性来说它是戏剧。
徐卓呆说:“影戏虽是一种独立的兴行物,然而从表现的艺术看来,无论如何总是戏剧。
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浅议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学的关系摘要:电影与文学一直存在着一种纠缠不清的关系。
文学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既有其相关性又有其差异性。
本文解读了特殊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的亲密关系,在探讨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学的关系基础上,为中国电影发展提出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中国电影;文学性;相互依赖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12-02中国电影有没有文学性和要不要文学性这一直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国外瑞典导演伯格曼就认为电影和文学毫不相干,但爱森斯坦就相反,他认为否认电影的文学性,这是一种傲慢与轻率的态度,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电影文学剧本的写法,通常既可以阅读也可以拍摄,事实上存在着文学性。
而且从中国电影的历史实践看,也证实了这一点,早期的电影是“银幕式”剧本大纲,以后就有了文学剧本,特别是接受苏联电影文学剧本的影响后,中国电影在剧本创作阶段,其文学性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文学有几千年的历史,电影的历史不过一百年左右,电影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它必然会受到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文学在叙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电影作品是艺术反映生活的后起之秀,它事实上借鉴了小说的情节叙事、诗歌的意境抒情、散文和报告文学的纪实手法等等技巧。
有人认为电影的叙事学研究早于文学,由此就否认电影向文学学习了叙事。
其实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研究的早晚改变不了文学叙事存在了几千年的事实,这是把叙事研究与他们实际的状况混为一谈了。
中外电影史上很多经典影片都是改编自文学名著,“改编,就是把一部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或是把一部电影重新编撰成文学作品”。
美国从上个世纪开始,几乎每一部引起美国社会轰动的文学作品都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如《飘》、《简爱》等等。
我们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几乎都是根据当代小说改编的。
他曾经感叹道:“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一、引言中国电影的进步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不息探究和进步,如今中国电影已成为国内外观众瞩目标焦点之一。
电影和文学的交融与间离

电影和文学的交融与间离1905年丰泰照相馆拍摄《定军山》,开始了中国拍摄电影的尝试工作。
1923年,《孤儿救祖记》成功上映,结束了这种尝试。
故1905至1923年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尝试期。
[1](P4)五四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学及其他的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展现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学和中国电影的特别影响,笔者另撰专文论述新文学运动中电影与文学的关联。
在尝试阶段,中国电影的发展面临诸多的困难,电影体制建设既毫无基础,又无据可依;另一方面,电影人才极度缺乏。
幸运的是,与电影有着极亲密关系的文学雪中送炭,为它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支援。
在整个尝试期,中国电影与文学都呈现着极为密切的交融态势。
但与此同时,电影因为自己的独立品性和追求等原因,又表现出诸多与文学的间离之处。
一、电影指称与文学的交融与间离电影从其诞生起,就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但在1905年到1913年间,直接探讨电影的理论文章极为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一篇译文,这篇文章发表于1912年的《东方杂志》,注意到了电影与文化和文学关系。
该文系TY生译自日本京都法学会杂志第七卷第四号。
文章指出,影戏有许多社会用途。
如学校教授自然科学及历史、地理、心理诸学科,若以影戏利用之,则生徒易于记忆,知识便于注入。
还可以用于道德、伦理以及教育方面。
欧美诸国,每于影戏易幕之时做广告,可见其也有益于商业。
其他如保存历史材料,也以影戏最佳。
所以它也有益于历史。
但是,影戏也易于作伪,很可能使后世史学家无法辨析。
[2]该文最后指出:影戏者实将来文学上之有益的史书。
电影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艺术样式,在英语中,有三个单词指称它,即film,movie,motionpicture。
在中国电影史上,从中国近现代期刊对电影的指称看来,其主要的称谓有:影戏、活动影戏、影剧、影片、电影等。
1921年以前,刊登电影相关文章的刊物非常少,其中刊登过相关文章的主要有《东方杂志》、《进步》、《清华周刊》、《妇女杂志》等。
中国电影的传统与现代

中国电影的传统与现代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的变迁。
中国电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传承中发展,汲取了现代电影的先进技术和创作理念。
本文将从传统元素的保留与创新,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的影响,以及现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展开探讨。
1. 传统元素的保留与创新中国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传统元素的尊重与探索。
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戏曲表演等元素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灵感之源。
例如,张艺谋导演的作品《红高粱》中融入了对中国农村生活的刻画,而王家卫导演的作品《花样年华》中则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诗意表达。
不仅如此,中国电影也积极融入现代元素,以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需求。
例如,徐克导演的武侠电影《倩女幽魂》中运用了先进的特效技术,成功地将传统武侠元素与现代影像语言相结合。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独树一帜。
2. 全球影响力的增强中国电影的传统和现代元素的结合,使得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国电影节、电影展以及与国际影视机构的合作,架起了中国电影与世界影视界的桥梁。
例如,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凭借其作品《山河社会》在康城电影节上获得评审团大奖,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此外,中国电影的市场份额也逐年增长。
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提升。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映,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
同时,中国电影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外国影视公司合作制作片名、拍摄场景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形象。
3. 现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现代中国电影产业正在呈现出勃发的活力。
中国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等环节的完善,不仅提高了电影创作的效率,也促进了电影市场的繁荣。
中国电影公司的兴起,带动了更多的电影从业者投身电影创作和制作,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制片、发行方面的发展,现代中国电影产业还注重电影技术的创新和人才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访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这种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进步和创作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访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并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起首,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题材选择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资源。
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历史故事的传承,世代相传的听说神话等,成为了电影叙事的重因素材。
例如,经典影片《英雄》取材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以奇特的视角呈现了中国古代的英雄气概和武侠精神。
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为电影提供了深度探讨人性、生命意义的题材,例如《卧虎藏龙》通过武术的叙述,表达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修身养性思想。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美学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内在的审美追求和情感的表达,追求“以形寓意”的手法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这种审美价值观在中国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大鱼海棠》以极为唯美的画面和寓意丰富的情节,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仙境”,将观众带入一个充盈奇幻和感人故事的世界。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也体此刻对颜色、音乐和细节的重视上。
影片《卧虎藏龙》中精致的场景设计和服饰装扮,以及美妙感人的配乐,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标准。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还起到了宣扬和传承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珍品,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宝。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和文化产品,通过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起到宣扬和传播的作用。
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让更多的观众通过电影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情感、智慧和价值观。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传承也体此刻电影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达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成为电影中的创作元素,为电影赐予了中国特色的美学语言。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也有其局限性和挑战。
电影《大闹天宫》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电影《大闹天宫》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电影《大闹天宫》是一部中国动画片,由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期在中国上映。
该电影改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西游记》。
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电影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艺术相结合,成功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并深受观众喜爱。
首先,电影《大闹天宫》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充分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比如,在影片的舞美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宫廷建筑的风格,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还借助了传统文化的元素,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外,在影片的配乐方面,电影使用了传统戏曲音乐,如京剧、豫剧等,这些音乐不仅与故事情节相呼应,还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情感和韵味。
其次,电影《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电影以《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取经而与天宫斗智斗勇的故事。
电影中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忠实地还原了原著中孙悟空的英勇、机智和聪明才智,通过他与天宫诸神的对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与神仙之间的较量与智慧。
这些情节和人物塑造都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念,比如尊重、忠诚、智慧等。
最后,电影《大闹天宫》在推广传统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该电影在推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不仅在国内获得了高票房,还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成功。
它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呈现给观众,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此外,电影还推动了《西游记》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重新热度,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总之,电影《大闹天宫》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艺术相结合,通过艺术表现手法、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传承,让观众重新认识和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它的成功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国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信随着电影的推广,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文学与影视研究我对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研究

文学与影视研究我对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研究文学与影视研究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研究近年来,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热播不断,其中大部分都是改编自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
这种改编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研究。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现状和影响,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改编的背景与意义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无疑是传统文学与现代媒介相结合的产物。
这种改编不仅能够让古代经典作品再次被观众所关注,还能够丰富影视产业的内容。
影视作品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等元素直接呈现给观众,提供更加全面立体的艺术享受。
此外,通过改编,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编的种类和模式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直接翻拍、改编和创作三种模式。
直接翻拍是指将文学作品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直接搬上银幕,基本保持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和风格。
改编则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例如删减或增加人物情节、调整时间背景等。
创作则是在保留原著基础上进行全新创作,改变了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等。
不同的改编模式对于影视作品的质量和观赏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直接翻拍虽然忠实于原著,但有时会因缺乏创新而无法吸引观众。
改编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直接翻拍的问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对原著进行一些调整和改变,提升影视作品的可观赏性。
创作模式则能够更好地发挥导演和编剧的想象力,创造出与原著完全不同的故事情节和创新的视觉特效。
三、改编的挑战和问题尽管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改编过程中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转化并不总是顺利的。
由于文学作品更注重情感、思想表达,而影视作品更注重画面和视听效果,这使得如何将文学作品转化为适合影视表达的形式成为了一个难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和融合

F ilm T heory|电影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和融合〇任梦池 张建军随着现代信息的爆炸式拓展,传播媒介五花八 门,影视作品亦要与时倶进,探寻当下观众的审美 心理,单纯的故事性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 审美文化,而需要将外在形式、故事情节、内在精神 等多元素融合进行创新。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民的精 神生活更加空虚,亟需具有精神内涵的作品来汲取 养分,如果能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以艺术 的手法应用于影视文化中,让影视作品更加厚重,这 不仅迎合人们的需求,更能增加影视作品的艺术性 和文化性。
.毕竟在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潮中,传统硬性 植入的说教方式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抵触心理,达不 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 视作品时如果能够强调时代语境,创新表达方式,贴合当下生活,将传统文化元素毫无痕迹的注人其 中,这样不仅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影视作品,还可以 助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m―、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性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历史交化,其涉及范围极广,因此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概念及内涵解释都存在着争论。
本文所 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践性,指的是“从远古 开始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社会的各个领 域,譬如文化、道德、制度等。
121这种习惯力量发挥 着无形的控制作用,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具有继承 性。
因为传统文化范围极广,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所 以在研究其传承与创新时,我们倾向于选取浩瀚的 文化中的某一元素,以点带面。
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工具反映生活,表达作者 的认识与情感,力求唤起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历代文学创作贡献了取之 不尽的创作素材。
电影在起步并逐渐走向成熟的过 程中,从文学宝库汲取了丰富的创作养分,甚至催生 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即电影文学,而原本就有一 定知名度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焕发了新的活力,借 助电影这一现代传播手段被大众更加认可并熟知,故电影与文学彼此依靠、共同发展。
近几年中国文化方面的成就

近几年中国文化方面的成就近年来,中国在文化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将从文学、电影、音乐以及传统文化四个方面来介绍这些成就。
中国文学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作家在国内外文学界崭露头角,作品频频获得国际文学奖项。
例如,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
同时,新一代作家的涌现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写作风格,描绘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百态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中国电影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观众。
中国电影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例如,《流浪地球》等科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展现了中国电影在特效制作和故事情节上的创新能力。
第三,中国音乐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近年来,中国音乐市场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各类音乐节、演唱会层出不穷。
同时,中国音乐人也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他们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融合了传统音乐和现代元素,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例如,举办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京剧、杂技、民间音乐等的演出和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传统文化。
近几年中国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无论是中国作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还是中国电影和音乐的蓬勃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创造力。
相信在未来,中国文化将继续繁荣发展,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中国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不等于文学,文学不同于电影与文学相比,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电影产生于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电影,这决定了电影必定不同于其它传统的艺术形式。
电影被称为一门综合艺术,并不是指电影是其它艺术门类简单相加的产物,而是很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并融合各种艺术形式所包含的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式。
电影可以利用文学,但是电影绝不等于文学。
电影有着与文学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为十分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运用语言文字创作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来表现情感和再现生活。
文学不同于电影,电影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文学则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们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手段表现自我。
电影与文学虽然不同,但二者渊源已久也是有原因的,即电影和文学都通过各自的媒介去表现生活,反映生活。
在电影与文学纠缠不清的关系中,我们首先要清醒地意识到,电影和文学是各自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即使有共同点,但也绝不等同。
电影:不做文学的附庸20世纪20年代,大量“鸳鸯蝴蝶派”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文学开始触“电”。
自20世纪20年代电影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结合,一直到80年代,电影像被嫁接到文学上,几乎只从文学这一个艺术门类汲取养分,很少关注其它艺术形式,电影似乎成了文学的附庸。
电影为什么会成为文学的附庸,电影青睐于文学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在中国,文学在艺术中的地位极高,似乎凌驾于其它各类艺术形式之上。
其次,从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对文学的依附也有其必然性。
上世纪20年代,为了使电影公司不至于破产,电影人选择了当时受到普遍欢迎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以迎合市民的喜好,获得自身的存活。
同时,电影与文学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电影的叙事功能,又进一步推动了电影事业的发展。
再次,电影和文学具有更多的相似特质。
电影是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它要求时间和空间要能够自由和灵活的转换,在这一点上文学的表现方式恰恰与电影的要求相吻合。
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一条充满传承和创新的道路。
从最早开端的模仿西方电影的时期到现如今华丽而又充满内涵的视觉艺术,中国电影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和推进,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历史和时代精神。
一、传承与创新中国电影可以说是在西方电影的基础上进行传承的。
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电影开始崛起,而中国力量在电影业中的崛起必须借助西方技术与经验。
例如,中国电影的默片时期就在美国侨民的帮助下才得以启动。
时过境迁,如今中国电影在技术水平上已经达到甚至领先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水平,它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影人对西方电影的学习和传承。
而与之相对的,中国电影也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和新的鲜活体验,来吸引观众并表达中华文化的特质。
二、文化的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涌现了许多经典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这些都是中国电影得以传承的文化财富。
例如,李小龙的功夫题材电影,他的传奇人生和成就让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倍增。
而香港的警匪片制作和演出得当,风靡国内外,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警方的力量和勇气。
《康熙王朝》这样的电视剧作品,则通过对清朝历史的走访和演绎,使国人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建构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时代的创新中国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紧抓时代脉搏。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电影开始进行新时代的创新。
例如1990年代,中国电影在轻松小品方面大展拳脚,这样的视觉和语言效果触动了广大观众,从而使日益严峻的社会生活趋于缓解。
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些新时代的创新也在中国电影中反映得越来越深刻。
例如,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电影制作,特效和声音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电影人在这个方面的努力和投入很快变成了品质过硬的电影作品的传世之作,例如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创造了超乎想象的票房收入,不仅仅获得了电影制作的荣耀,更成功地突显了中国电影人的技术实力。
四、文化交融的前景中国电影正在走向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将把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释放出更大的潜力。
诗词魅“影”:谈中国电影艺术中古典诗词的在场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自早期电影引入国内后,诗词传统在中国电影中的存在感就较强。
诗词作为显性元素直接参与电影作品创作,在题材偏好和价值取向方面,电影作品与诗词具有高度默契,甚至部分电影作品直接取材于诗词,再对经典诗词故事进行二次创作。
此外,诗词传统历经千年,电影艺术创作在文化基因中深受影响,二者在创作技法以及美学追求上具有某些不谋而合的默契,倾向于含蓄而非直露,陈叙之余更善抒情。
由此,诗词在电影艺术中既有“看得见、听得到”的实际在场,也有将精神和技法灵韵施于其上的“象征性”在场。
一、“形”的在场:以“诗”作名,陈“词”新说(一)诗词作为电影标题国内早期代表性电影人,如郑正秋、杨晓钟、但杜宇以及邵醉翁等,都曾于幼青年时期在家庭或是学校中受到传统古典文学教育熏陶。
人们可以在其作品中感受鲜明的文化痕迹,可以说,中国电影起初是文人艺术的现代化延伸。
电影是一种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化形式。
之所以能吸引观众购票进入电影院观赏,除导演拍摄手法、剧情百转千回以及演员精湛演技外,巧思妙想的片名也是直接影响因素。
一部优秀电影的片名恰如一本优质书籍的书名,不仅需要深刻凝练地涵盖影片内容,同时也要延展观众对电影的无穷想象。
电影片名拟取的思路丰富多样,其中,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立身之本和灵感源泉,多次直接被引入电影作品创作中,作为电影艺术的显性元素彰显自身存在感和影响力。
中国电影史上不乏有作品直接以古典诗歌或词牌名作为电影片名,如卜万苍的《一剪梅》(1931)以及吴永刚的《浪淘沙》等。
“一剪梅”原为中国古代经典词牌名,周邦彦的《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以及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都是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
电影《一剪梅》(1931)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维罗纳的二位绅士》,在保留主线情节基础上,导演卜万苍进行本土化改编。
原版戏剧中情感发生常伴随爱神的穿针引线,剧情中还存在需众多主人公联手对抗的火龙,而在国内改编版中,以上神话元素都被合理化处理。
中华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呈现与传播策略

中华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呈现与传播策略中华文化是中国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通过电影的呈现与传播,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呈现与传播策略。
一、选择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题材中国电影的题材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一部分电影选择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题材,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英雄》、《卧虎藏龙》等电影以武侠为背景,呈现中国武术、剑术等传统文化元素。
而《红楼梦》、《茶馆》等电影则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基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通过选择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题材,电影能够传递更真实、更深刻的中华文化内涵。
二、有效利用中华文化符号电影中的符号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能够隐喻和强调电影的主题和情绪。
在中国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符号的运用。
比如红色的中国结、中国画的意象、传统的服饰等等,这些符号能够通过影像语言直接触动观众的情感和认知,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有效利用中华文化符号,电影能够打造出更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视觉效果。
三、弘扬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如孝道、忠诚、友情等等,这些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在电影中,通过展现主人公的行为和抉择,可以传递这些传统价值观。
比如《活着》这部电影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通过主人公的坚持与奋斗,表达了对家庭、对生活的珍视与执着。
这样的电影不仅可以让观众体验到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伟大,也能够引发观众对自己身处之地的思考。
四、创新和现代元素的融合中国电影的发展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充满创意和现代元素的作品。
这些电影将中华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而又富有现代感的作品。
比如《喜剧之王》、《功夫》等电影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探讨了中国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这些电影不仅在呈现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达到了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输出产品,也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全球。
动画电影文学史意义和社会贡献

动画电影文学史意义和社会贡献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艺术作品的责任。
动画电影作为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大责任与义务。
在电影中,我国的动画电影起步较晚,拍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片子。
这些优良的作品在传承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出了贡献。
动画电影产业也快速地走向全球化。
我认为国产动画影片有责任带领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来展现民族元素,提升民族文化发展动力,最终走向世界。
另一方面,这对于国产电影开拓国外市场,进一步将我国民族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有影响力的国产动画影片,而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将国家的传统文化内涵推向前进。
20世纪中国传统电影与文学

20世纪中国传统电影与文学20世纪是中华民族饱受苦难历经沧桑并且走向辉煌的世纪,鸦片战争、八年抗战、新中国建立以及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共同组成了整个20世纪。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许多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会出现在这一历史时期,让今天的我们可以从另一方面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20世纪中国历史。
影片《霸王别姬》讲述了一对从小在戏班一起长大的两个小男孩段小楼、程蝶衣历经童年的一起成长,到长大成为名角,度过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
最后在文革时被双双打倒。
贯穿于影片主线的是师弟程蝶衣对师哥段小楼的爱情。
或许这种不能被世俗所接受的情感是因为程蝶衣童年的阴影造成的,也或许是命中注定。
影片大胆地描写了同性恋的爱情观,这在上世纪的影片及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而此部影片却描写的十分生动以及感人。
同时影片中对新中国那一段最黑暗的历史的描写,也从侧面烘托出了当时社会的疯狂与混乱。
日本人没有让段小楼倒下,国民党没有让段小楼倒下,而因为文革却使得兄弟变仇人,夫妻反目。
这表现出了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小人当道,民不聊生。
影片的最后原先的师兄弟二人又聚到一起,来到当年的戏院,只是物是人非,他们都已不是当年的他们了。
也是在这里,程蝶衣最终意识到了他自己错误的爱情观,了无遗憾,离开了这个纷乱的人世。
最终,他自己清楚了戏里戏外,正如那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第二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剧情动人,语言诙谐幽默,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整个影片。
文革中的北京,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度过自己的青春,同样是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也有成长。
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北京。
马小军是一个军属,小伙伴们叫他马猴.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没人管教的他在大院里结交了一帮“哥们儿”.他们逃课、打架、抽烟,“混街”成了他们这伙人的生活主题。
这当中有刘忆苦,有羊搞,还有后来出现的女孩余北蓓,当外面的世界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这群军人子弟却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国电影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中国电影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电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同时也不断融入现代的元素和技术,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电影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一、题材与文化传承中国电影传统注重文化传承,常常以经典文学作品为题材,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这些电影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赋予了现代审美理念,让观众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另一方面,现代题材的电影也逐渐兴起,如城市题材、社会问题题材等。
这些电影关注当下社会的发展与问题,通过刻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呈现出鲜明的现代特色。
同时,这些电影也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表达,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二、表演风格的变化中国电影传统的表演风格注重内敛、含蓄,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
演员们往往通过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来传递情感,给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种内敛的表演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禅意和含蓄之美。
随着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表演风格逐渐多样化。
一些电影探索了更加自然、真实的表演方式,强调角色的个性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这种现代表演风格更加注重肢体语言和声音的运用,使得观众与角色之间更加亲近。
传统与现代表演风格的融合,丰富了中国电影的表现形式。
三、技术与特效的应用中国电影传统多以真实拍摄为主,强调艺术再现的真实感和观众置身其中的体验。
然而,现代电影技术的应用,如特效、CGI等,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些技术的引入,使得中国电影能够呈现出更为惊人和壮观的视觉效果,极大地提升了观影体验。
在电影制作中,特效和真实拍摄的结合正成为一种常见的手法。
通过真实拍摄与特效的融合,中国电影不仅能够展现传统文化的美感,还能够满足现代观众对精彩画面的追求。
通过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中国电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四、题材内容的创新在题材内容方面,中国电影传统注重历史题材和人物故事的塑造。
这些电影通过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呈现,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瑰丽的历史画卷。
第六章中国电影文化的两大传统

第六章中国电影文化的两大传统中国电影在近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文化景观。
透过中国电影斑驳陆离的纷繁表象,我们可以发现贯穿其间的是两大传统——“入世精神”与“诗化风格”。
而这两大传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密切关联着的,并踏着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社会现实生活前进的足迹,踏着20世纪中国文化整体发展的足迹,而逐渐丰满、充实、形成与成熟的。
一、“两大传统”形成与发展概述所谓“入世精神”,指的是关注社会现实、干预社会生活,以艺术方式达到教化社会、感化民众,进而改造世界、移风易俗的社会效果。
所谓“诗化风格”,指的是超越特定现实时空的束缚,对于永恒的、恒久的人生境况、人生际遇、人生哲理与生活境界的一种诗性的观照与表现。
中国电影文化“入世精神”与“诗化风格”两大传统,是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中国电影中的延续和反映。
(一)中国艺术文化的两大传统中国艺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美学观念一样,中国艺术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也形成了相互联系而又相互补充的两大传统,即“言志”学统与“诗化”学统,而它们分别是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和老子、庄子所创立的道家学说在艺术文化领域的体现。
如果用儒学的经典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来比附的话,“言志”可谓“兼济天下”之说,“诗化”则为“独善其身”之说,这也可以见出两种学说在目标、功能与追求上的不同:前者带有更多功利色彩,指向社会,追求现实的建功立业与成果成就,是务实的,对象性、指向性、目的性比较明确的;后者则带有更多超然色彩,指向个体生命,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与境界,是浪漫的,理想化、性情化、个人化色彩更重。
“言志”学统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或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上为一种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众生的积极的“入世精神”,而“入世精神”也造就了同样的艺术文化传统。
“诗化”学统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或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上为一种关注个体生命感觉、关注永恒的人生哲理的“诗化风格”,而“诗化”学统造就的同样是“诗化风格”的艺术文化传统。
中国电影同中国传统文化_谢铁骊

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98年8月8日—10日在京召开。
大会审议通过了由第五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谢铁骊所作的《团结鼓劲,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电影艺术的新繁荣》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章程修改草案》。
并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主席、副主席。
第六届主席团任命了秘书长、副秘书长。
主 席:谢铁骊副主席:李国民 丁荫楠 王晓棠 刘建中苏叔阳 李前宽 李雪健 吴贻弓奚美娟 谢 飞 潘 虹秘书长:张思涛副秘书长:蔡师勇理论探讨中国电影同中国传统文化谢铁骊 电影在西方诞生后,很快就传到了我国。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第一次放映了西方的电影,当时被称作“西洋影戏”。
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
这部影片的拍摄,不仅标志了中国电影的诞生,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戏剧形式结合起来,使“西洋影戏”具有中国的独特风貌。
自此之后,在八十多年的时间内,电影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这块土地上虽然经历了一次次地嬗变,但却始终打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已逐渐为世界所瞩目。
但是,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向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的关系上,人们的看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有人认为,电影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语言艺术,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民族化的问题。
也有人认为,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
对上面两种根本对立的看法,究竟如何看待,谁是谁非呢?这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每个电影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确定中国电影发展的趋向,赋予中国电影以怎样的面貌面向世界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要想使中国电影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那种一味抹杀我们的民族传统、鄙弃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的论调是不可取的。
因为,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离开了这片沃土是决不会有持久生命力的。
一位德国的学者在首届“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上发言说:“如果一个民族过于否定自己的传统,那么它就没有根了。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引言: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文人画、诗词等,无疑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丰富的创作素材。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电影在叙事形式、题材选择、道德伦常、审美价值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叙事形式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注重的是情节的叙事方式。
中国文学作品多以人物情节为主线,追求情节的连贯与完整。
这种影响同样体现在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中。
许多中国电影以人物心理、人际关系以及情感冲突为主线,通过情节中的发展和变化来推动故事的进展。
例如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就以人物情感的碰撞和变化为主线,展现了黛丽丝和程蝶衣之间的迷离情感以及他们对京剧的热爱。
这种叙事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特点相呼应。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题材选择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历史、宗教、哲学等题材,这对中国电影的题材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电影中许多作品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观众提供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比如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红高粱》和《活着》都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题材,透过这些题材,观众可以对中国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道德伦常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常,尊崇孝道、礼教、义理等。
这种价值观念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表现。
许多中国电影作品强调家庭观念、社会责任和个人道德的重要性。
例如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冯小刚的《非诚勿扰》等,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观念和道德价值的追求。
通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审美价值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审美价值,追求和强调既美学又伦理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文学的传统与贡献中国电影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电影及中国文学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幼稚到逐步成熟,从弱小到逐步强盛,从不受关注到逐步得到重视的过程,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并无事先写好的电影剧本。
因最早的一批电影创作者均和文明戏有密切联系,所以他们把文明戏的创作方法带入电影创作之中,采用了简单的幕表制。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试办电影制片业务。
翌年成立了活动影戏部,较广泛地开展了制片活动。
在活动影戏部简章中,已出现“征购脚本”和“脚本审核”等条目;而于1920年拍摄的《荒山得金》,其电影本事则是最早发表的短片电影本事,是电影剧本的雏形。
商务印书馆兼营电影事业,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电影的首次关注。
它拥有一定的资金和设备,还自建了摄影棚,是中国较有规模的自资摄制影片的开始。
它对电影剧本的关注,也对电影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进入80年代以后,电影文学创作在开拓中持续发展,发表电影剧本的专门性刊物已多达十几种,且许多大型文学期刊,如《收获》、《十月》、《当代》等也经常发表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已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专业和业余的作者队伍,其创作也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
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公开发表的电影剧本有190部,1982年达到了220部,此后几年平均约为150部左右。
不仅数量较以前有了明显增加,而且质量也有了较显著的提高。
同时,文化部电影局也颁布了《关于故事片厂电影文学工作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了“电影文学工作是整个电影故事片创作生产的基础,对于繁荣电影艺术创作,提高故事片质量,发展电影事业起着重要的作用”[5]。
为此,对于如何加强电影文学工作,提高电影文学创作水平,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
《若干规定》的颁布对于推动电影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从该时期电影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表现人民群众同“四人帮”的斗争及对十年动乱的历史进行反思的剧本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如叶楠的《巴山夜雨》、徐银华的《小街》、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在取材、主旨、角度和技巧上,都有显著的提高和创新。
部分电影工作者还能自觉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从宏观角度去反思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大胆触及一些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敢去表现的生活领域,从中探索和总结出必要的历史教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如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阿城、谢晋的《芙蓉镇》等,即是如此。
其二,不少电影剧作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发挥电影艺术便于贴近时代和民众,并易于再现现实的特性,敏锐地捕捉和反映改革时代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从各个方面揭露阻碍四化建设的旧习惯和旧势力,及时创作了一批现实针对性较强、能切中时弊的剧作和一批反映新时期普通民众精神面貌的作品。
如马林、朱枚等的《邻居》,张暖忻、李陀的《沙鸥》,谌容的《人到中年》,陆小雅的《红衣少女》,辛显令的《喜盈门》,颜学恕、竹子的《野山》,李唯的《黑炮事件》,郑义的《老井》等,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各个领域里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又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作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探索。
其三,革命历史题材剧作和传记片剧作也佳作纷呈,出现了一批有创新、有突破,并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的好作品。
前者如李洪辛、吴安萍等的《南昌起义》,郑重、成荫的《西安事变》,田军利、费林军的《血战台儿庄》,张天民、张笑天等的《开国大典》,侯育中、朱旭明的《百色起义》等。
后者如沙叶新的《陈毅市长》,贺梦兄、张磊的《孙中山》等。
其四,文学名著改编则取得了显著成绩,许多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代表作,被持续不断地搬上银幕,如陈白尘的《阿Q正传》,张瑶均、张磊的《伤逝》,桑弧的《子夜》,阚文、林洪桐的《寒夜》,凌子风的《骆驼祥子》,曹禺、万方的《日出》,姚云、李隽培的《边城》,伊明的《城南旧事》,张子良的《黄土地》,陈剑雨、朱伟、莫言的《红高粱》等。
这些剧作既体现了原著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探索。
这样的改编不仅有益于文学名著的普及,进一步扩大了影响;而且也丰富了银幕,并为电影改编积累了经验。
其五,由于对电影艺术功能的认识日趋全面,电影的审美作用和娱乐作用日益得到重视,长期以来在题材、风格、样式上的单调贫乏被打破了,多样化的艺术追求越来越明显,故武打片、青春片、惊险片、儿童片、戏曲片等剧作的创作也有新的探索和新的收获,如谢文礼的《武当》,徐耿、程玮的《豆蔻年华》,史晨原、史晨风的《最后的疯狂》等。
其六,对电影文学和电影剧作理论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拓展,在这方面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也出版了不少理论专著,如汪流的《电影剧作的结构形式》等。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电影出现了更加复杂多元的局面。
在电影制作方式、电影语言、意识形态策略和经济运作上都出现了高度分化,以寻求各自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轨道。
各种电影类型在共存状态中,以各自的电影运作策略和方式,找到了各自的电影消费市场,并确立了自己在电影文化格局中的位置。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电影体制也进行了相应改革。
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刊物均需自负盈亏,而不再由国家包下来。
由于电影创作需要更多地面向市场,电影的娱乐性便得到了高度重视,而对文学性的关注则有所忽略。
有的电影制片厂为了压缩人员编制,干脆取消了文学部,迫使编剧和编辑改行。
再加上一些电影文学刊物或改刊或停刊,发表剧本的阵地锐减;而电影剧本不仅稿酬偏低,且有些导演对剧本随意删改,有时连编剧的署名权也被侵犯,这样势必影响剧作家的创作积极性。
凡此种种,便造成了电影剧本创作的滑坡,也影响和制约了国产片艺术质量的提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从1996年起设立了“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和奖励优秀电影剧本。
并大幅度提高电影剧本的稿酬,优质优价,一部好剧本最高的稿酬可达15万元。
与此同时,第七届“夏衍电影文学奖”的奖金数额也大幅度提高,其中优秀剧本一等奖的奖金也高达10万元。
这表明,电影主管部门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抓好电影剧本是提高国产片创作质量,赢得观众,赢得市场的重要环节。
为此,以提高稿酬和奖金额的措施来吸引更多的作家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并确保剧本的质量,这样的认识和举措当然是正确的。
但是,仅此还不够,尊重编剧的劳动,维护编剧的权益,提高编剧的地位,加强编剧队伍的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因为剧本仍是一剧之本,编剧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优秀作家愿意为电影写剧本,国产片的艺术质量也才会不断提高。
在此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电影也出现了一些较优秀的电影剧作,显示了电影文学适应时代需要而出现的新变化和新发展。
首先,商业电影的剧作开始在数量中求质量。
约从80年代后期始,中国电影开始了商业化转型,商业电影(即娱乐片)已逐步成为故事片创作的主要样式。
至90年代初,这种转型得到进一步强化,商业电影已占国产片总量的70%左右,成为主流形态,如杨争光、何平的《双旗镇刀客》,赵玉衡、辛加坡等的《东归英雄传》,大鹰的《炮打双灯》等;而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则开创了“贺岁片”的剧作样式,从而为商业电影的剧本创作提供了较成功的经验。
但多数影片叙述方式陈旧,电影语言也缺乏魅力。
如何在数量中求质量,不断提高艺术水平,乃迫在眉睫之问题。
其次,“主旋律”电影的剧作有了新的提高。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一直是电影主管部门的一种基本政策,并在经济上给予“主旋律”影片以特殊支持,所以从90年代以来,“主旋律”影片在倡导中不断开拓和提高,出现了一批颇受欢迎的好作品。
例如,英雄人物和领袖人物的传记片剧作有了新的拓展,方义华的《焦裕禄》,王兴东的《蒋筑英》,宋家铃、丁荫楠、刘斯民的《周恩来》,方涛初、骆炬的《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等,均受到好评。
又如,革命历史题材剧作和战争片剧作也有了新的突破,前者有黄亚洲、汪天云的《开天辟地》,尤建华的《七七事变》,张笑天的《重庆谈判》;后者有王军、史超、李平分的《大决战》系列剧作,陆柱国等的《大进军》系列剧作,气势磅礴,规模宏大,以纪实性和文献性见长。
再如,反映现实改革生活之方方面面的艺术片剧作,如姜一的《过年》,桔生、刘醒龙等的《凤凰琴》,谢飞的《香魂女》,毕必成、范元的《被告山杠爷》,贺子壮、宋继高的《生死抉择》等,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生动真实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的现状和问题,令人深思。
另外,同时期小说创作的成果也为电影改编提供了许多好作品,如刘恒的《菊豆》和《秋菊打官司》,倪震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述平的《有话好好说》,施祥生的《一个都不能少》,鲍十的《我的父亲母亲》以及李碧华、芦苇的《霸王别姬》等剧作,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这些剧作为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创作在国内和国际影坛上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表明第五代导演已突破了原有的创作模式,更加注重电影的文学价值,注重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并在剧作的美学风格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而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崛起的第六代导演(或称“新生代”导演),他们中的多数人是以独立制片的运作方式从事个人电影创作,他们比较关注现实生活的过程、细节和状态,追求纪录风格,以近似原生态的形式表现生活状况、生命感触和个人情绪。
故而其影片不少是编导合一,剧本是由导演创作的,如管虎的《头发乱了》,路学长的《长大成人》和《非常夏日》,贾樟柯的《小武》和《站台》等。
他们的剧作和影片在中国影坛上形成了另一种现象,另一种格局,并受到国际影坛的重视。
总之,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状况,决定了中国电影多元发展的基本格局。
各种电影形态的互补共存,形成了中国电影文化丰富复杂的风貌,并为其发展提供了一种艺术张力与合力,同时也酝酿着某种新突破的契机和可能。
如何把握契机,使可能变为现实,既有待于更加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市场的形成,也有待于广大电影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面向新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既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危机,争取更大的发展,则是摆在电影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从以上对百年中国电影文学创作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电影文学创作实绩和理论探讨的简要评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电影文学(主要指电影剧本)作为一种新颖的、独立的文学样式,不仅为电影创作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而且为文学园地增添了新的品种。
其发展不仅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而且在中国电影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四)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来看,电影文学的特殊贡献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电影剧作的诞生和逐步完善,使电影创作的文学过程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为未来影片勾画了蓝图,提供了文学基础,而且为电影创作的艺术过程,即导演、演员等的再创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