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
道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e3f8c6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e.png)
道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道家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无為,轻物重身。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老子》第25章)。
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為道家最基础的核心。
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闢了中国讨论形上学的传统。
这是道家突出贡献之一。
「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
道家认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為一」(《庄子·齐物论》)。
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
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无為」被道家认為是「道」的重要特徵之一。
它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為。
「无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舜帝不是无為而治的吗?他做了什麼?只是使本人保持尊贵,令人恭敬地面对南方而已。
)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為都可能使行為本身產生偏差。
「六亲不和有孝慈。
」(当我们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不然是不需要这些的。
)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為」的态度即可用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
道家各派在坚持「无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為」更丰富的内涵。
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963c77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1.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
其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诚,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治”,即通过人的自觉和自律来实现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培养,强调孝道、忠诚、质朴等美德,以求达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和“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抢,以达到塑造完善个人和社会的目的。
其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即只有不去干预事物的流动变化,才能使事物自然而然地达到平衡与和谐。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
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和睦相处。
墨家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
其倡导的“非攻”思想强调道德影响力,主张善行善举,以示人类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强调法律和秩序。
法家思想主张依靠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其核心思想是权力集中和法家为政,主张奖罚分明、法治优先。
法家思想主张权力的集中和严谨的法律制度,以解决社会矛盾和保持社会稳定。
这四种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稳定和道德修养;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和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道家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3019a6acaaedd3383c4d38a.png)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博大精深,老子主张无为,庄子崇尚自然,他们的思想不但造就了道家流派,在百家争鸣时代大放异彩,甚至成为汉代初期的统治思想。
由道家思想衍生的道教,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教派,从古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命题,“无为而治”意味着减少政治决策中的主观主义和盲动主义,尊重事情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往往实际上意味着给被统治者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先秦道家为人们勾画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社会,与世隔绝、没有压迫、路不拾遗,这对于人们的思想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带给百姓希望。
3、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比较赞赏隐逸生活。
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性质。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影响。
1、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尊崇自然规律,提倡自然无为,这也就是要求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
三、道家思想对个人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影响1、庄子主张逍遥的人生观,提出“无待”、“无己”“坐忘”“心斋”,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清心寡欲,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以及求得生存。
2、道家强调顺乎“自然”之性的养生之道,其立身处世讲究与世无争,其修身养性讲贵生重己,逍遥自适。
四、道家思想对审美观和文学艺术的影响老庄认为素朴最美,因此不论是在文学上还是美术上都提倡归于自然,用一种对自然的大气来创作。
同时,越是朴素自然的越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五、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道家思想家主张“以柔克刚”,提出矛盾的对立,相反相成,相互转化。
认为事物的转化有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量变的不是发展观,而是循环往复的。
这不仅仅对于统治者还是知识分子,甚至是百姓都学会用辩证法来看待一件事。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2a3ad426bec0975f565e2bd.png)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思想流派之一-,也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棄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
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
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
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鹛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
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老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老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c12d71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a.png)
老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被称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宇宙的本原。
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宗教、文学等领域。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也强调“道”,主张“仁者爱人,以礼制人”,这与老子的“道”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次,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最好的统治方式是不干涉百姓的生活,让自然而然的事物自己发展。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入人心,成为了“文化自觉”的重要概念。
例如,在宋代出现的“文人政治”,即以诗词、文章、书画等文化形式来掌握政治权力,也可以看作是“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最后,老子的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反对人为干预自然,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重要影响。
这种思想认为人类和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总之,老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2d4ff4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71.png)
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影响道家思想⼀说起道家,⼈们⾃然会把它同道教这个唯⼀在中国⼟⽣⼟长的宗教联系起来,使⼈们想起中国传说中的银须⽩发、仙风道⾻的太上⽼君,想起清代⽂学家蒲松龄笔下那⼿执拂尘、神通⼴⼤的崂⼭道⼠,想起现实中那些为⼈斋醮祭祷、占⼘吉凶、求神治病、炼制仙丹的⽻⾐法师……其实,道家是指先秦诸⼦百家中的⼀个学派,⽽道教则是汉朝末年才兴起的。
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姓李名⽿,字伯阳,号⽼聃,约为春秋末期⼈,⽣卒年不详)所开创,并在庄⼦(名周,字⼦休,约公元前369-前286年)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后来,⼈们把以⽼⼦和庄⼦关于"道"的学说为宗旨的学术派别通称为道家。
秦汉之际有"黄⽼学派",以黄帝和⽼⼦并称来说明道家源于黄帝,但那只是⼀种假托。
就道家思想的奠基来看,道家的开⼭著作只能是《⽼⼦》⼀书,它是我国较早的⼀部思想深刻、独具特⾊的哲学经典著作。
《⽼⼦》⼀书⼤约只有五千字,它围绕"道"和"德"系统地阐述了⽼⼦的思想,后来⼈们也习惯把它叫做《道德经》或《⽼⼦五千⽂》。
因道家崇尚《⽼⼦》⼀书,西汉的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开始称其为"道德家",《史记·太史公⾃序》和《汉书·艺⽂志》则正式称其为道家,并列为"九流"之⼀。
由于道教思想的内核离不开以⽼⼦和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教之中;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道教奉⽼⼦为教祖,尊称⽼⼦为太上⽼君,并将他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
因此,⼀般也把道教归⼊道家之列。
继⽼⼦之后,有许多学⼈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如杨朱、宋钘、尹⽂、彭蒙、慎到、⽥骈等,他们⼤都游学于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的学术中⼼---齐国的稷下学宫,⼈们通常称其为"稷下道家"或"黄⽼学派"。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299753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f2.png)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其中,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之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德,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首先,儒家思想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内在品德的培养。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品行举止必须符合礼仪之道,要讲究天下为公,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家和万事兴”,注重家庭伦理和家庭教育。
这种家庭观念成为中国社会传统价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最后,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推崇“诗、书、礼、乐”为基础的古代经典文化,创立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
儒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推动了士大夫教育和知识分子的发展。
二、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自然至真。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另一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推崇“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种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和谐价值观,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其次,道家思想主张“尽性达命”,注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自然至真的境界。
这种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重视,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
最后,道家思想不重视社会道德规范,没有强调仪式,技艺德艺等文化精神,使得一些文化特征没有得到发展,但是道家的思想却在宗教和文化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墨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墨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墨子,他创立墨家思想,推崇“兼爱”、“非攻”等思想。
墨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
在墨家思想中,各个阶层的人都应该互相帮助,实行“兼爱”,这种共同利益的愿景对已经被推崇为人类良心的共同利益和平等观念进行了一定的贡献。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73d5ba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e.png)
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旳主流:从诗经、 楚辞开先河,到汉魏风骨基本定型;再 由六朝山水诗转承,直推出唐宋诗词旳 辉煌;元明后来旳杂剧和传奇也但是是 简朴旳情节串联起来旳一支接一支旳诗 歌没完没了地抒着情;直到曹雪芹写 《红楼梦》也是为了“传平生诗文”。
中国文人旳抒情对象更多旳不是人与 人之间旳情感,而是更宏大旳存在—— 自然。其创作空间是“天地大美,四时 明法“旳框架内,写旳总是:乘风破浪、 江山如画、春花秋月、飘絮落红……中国 诗旳最高境界就是:敏锐旳洞察力与捕身养性旳 影响
相对于儒家旳注重个人伦理道德涵养, 要求个人按照儒家旳仁义道德把自己培 养成具有理想道德人格旳“君子”,道 家则更强调顺乎“自然”之性旳养生之 道,其立身处世讲安时处顺,为而不争, 其修身养性讲贵生重己,逍遥自适。
道家也注重“德”,但这个“德”跟 儒家旳仁义道德相比内涵很不同。道家 以为“仁义”恰恰是真正旳“德”失去 之后旳成果。道家旳“德”意味着与道 为一、顺乎自然、抱朴守拙、少私寡欲、 与世无争等内容。所以,道家旳理想人 格具有自然率真、逍遥超越、淡泊名利、 批褐怀玉等特点。
二、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旳影响
先秦道家曾经勾画出一幅小国寡民、自给自 足、与世隔绝、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没有竞 争、友好安定旳理想爱那个社会旳图画(老子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 来”),这幅图画成为后裔不少人头脑中理想 社会旳蓝本。
“无为而治”旳主张就成为一种能够用来纠 正偏颇旳政治理论资源。“无为而治”意味着 降低政治决策中旳主观主义和盲动主义,尊重 事情本身发展旳规律,也往往实际上意味着给 被统治者更多旳自由和主动权,在特定旳历史 条件下具有一定旳主动意义。道家思想并不鼓 励人们主动参加政治生活,相反却比较赞赏隐 逸生活,但同步又对世俗政治事务持一种冷眼 旁观旳批判立场。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adc8c27647d27284b735160.png)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道教是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它以道和德为教义的核心,吸收了道家哲学的部分内容,以神仙思想为其中心思想,精、气、神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最高理论。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对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潮都有深远影响,更有甚者,道教的很多题材直接进入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道家与道教的戒条,也就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教育范本,它以天道好还,福善祸淫的因果律做根据,列举许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条规,由做人做事而直达上天成仙的成果,都以此为标准。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接受了这样的道德观念,于是也相信有一种超越自然力量的“道”存在于世间,而这个“道”在一般人那里就是“良心”,就是一种敬畏观念,而在知识分子那里,便成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些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也多半遵循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人在世应多行善事,行善事会有好的报应。
在道教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他们都能安然处之,道教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道教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
在这种处世哲学下,中国文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作品,李白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文人都是这样,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也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风采。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的影响道教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
《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寓言故事并非人世间所真正有的事情,一般都是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残留的现象来想象而构成的虚拟世界,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8b0a94bd0d233d4b14e69e2.png)
可编辑ppt
10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愚民政策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列子.杨朱》篇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
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
天下治矣。”
可编辑ppt
4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① “道”是什么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 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可编辑ppt
13
庄子寓言故事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 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 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 养鸟也。 ——庄子《庄子·至乐》
可编辑ppt
14
随珠弹雀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 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 而所要者轻也。
●转化是一个过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道无
亲,常与善人。” “天网可编恢辑恢ppt ,疏而不失。”
7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认识论”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1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论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论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08132f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a.png)
论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第一篇:论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论道教对中华文化影响摘要:道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积淀丰厚,影响深远,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道家文化崛起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之世,伴随与中国封建社会。
以“道为基本原则,认为天地万物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即道法自然;作为两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道路上的佼佼者,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尤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推进作用毋庸置疑。
关键词:道家文化中华文化影响说道道教,我是很愿意做一个道教的居士的,长袍衣,挽发髻,持拂尘。
因为在我自己的感觉中,信奉佛教的和尚太过于拘泥于清规戒律,自小从各方面接触到的和尚的印象就是念经,嘴里说着普度众生,当然这并不是说佛教的理念有多么夸大,相反,佛教中的仁慈心也是我很崇拜的,但对我自己来说,相比于道教,佛教徒总是少了那么一些潇洒,不过我想潇不潇洒他们信教之人是不会在意的,可对我这世俗之人,道教多的那一点脱俗、潇洒,我却很崇拜。
而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中老师也讲到了道家文化,那么我就想在这里思考下道教文化对我们中或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关联。
道教,一个有着多神崇拜的宗教,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当你想细细品味时,又多出了一些神秘,可能这种神秘感来自于宗教本身给人的感觉。
而当说起他的相关性,郭沫若和鲁迅都曾做过评价。
郭沫若曾经过:“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鲁迅更是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
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可见道家文化在中华文化整个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影响至深。
学术就如此,对民间的影响那可以说是更大。
比起儒家早已崩坏的纲常,佛家仅剩的轮回因果,道家的信仰则被民间同化,至今流行。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就几个方面老说明道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影响和渊源。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7f360c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17.png)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
道家学说强调“道”,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而“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是自然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根基。
道家学说的思想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
道家学说提倡“无为而治”,认为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更加注重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中国人一直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去征服和改变自然。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上。
道家学说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干涉,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使他们更加注重自由、平等、和谐。
中国人一直重视平衡和和谐,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和睦相处,而不是互相攀比和竞争。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上。
道家学说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干涉,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更加注重自然、平和、自由。
中国人一直重视自由和自我实现,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应该自由发展,实现自我,而不是受到限制和束缚。
这种行为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
道家学说的思想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dfacb1e856a561253d36fd1.png)
提纲
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道家哲学 道之艺术 道之宗教
一、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夏商西周三代,中国的思想意识领域处于上帝天命观的宗教统治时期, 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上的一切现象,人们都认为是由上帝天命安 排决定的,上帝(天)是至上神,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自进入东周春秋时代,随着旧社会的日益衰落和新的封建社会经济的 产生和壮大,上帝的权威开始逐步下降,带有疑天思想的无神论思想 逐步兴起,人们开始冲破旧有的上帝神学的藩篱,进入了一个思想自 由解放的时代。 各种学派在民间兴起,开始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末 年至战国初年已形成了道、儒、墨三大学派,名家、法家等学派也在 酝酿形成之中。老子的道家思想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二)庄子的哲学 齐万物 齐是非 齐生死 逍遥游
(三)老庄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儒道互补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性质
2.“究天下之际”的中国哲学与道家哲学
三、道之艺术
道的艺术,是一种无神的艺术 道的艺术,是一种抱素含朴、返璞归真的艺术 道的艺术,就是水的艺术 “意不在画,故得于画”--这是道的绘画艺 术 “大希之声”--这是道的音乐艺术 自由潇洒--这是道的舞蹈艺术 道的艺术,最重要的是它和儒家艺术一起,互 相对立又互相补充,构成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
四、道之宗教 何谓道教 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一)何谓道教
道教,是一定形态的思想信仰体系,也 是一定形态的文化体系,还是具有同一 思想信仰的人们结成的社会实体,三者 构成道教实在整体。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追溯其思想渊源, 最早是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继之是战国时期 的方仙道及汉代的黄老道。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以东汉 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为标志的。此后太平 道、南天师道、北天师道、正一道、全真道递 次发展,至明清之后,道教日渐衰落。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e9ec984bceb19e8b8f6ba4e.png)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2.人生哲学 . ④ 理想人格 浑沌、神仙 浑沌、
应帝王》中有一个寓言: ●《应帝王》中有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 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 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 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人皆有七窍, 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 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 七日而浑沌死。 窍,七日而浑沌死。”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 老子》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 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章 ●愚民政策 老子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章 又说: 不尚贤,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3.相对主义认识论 . ①有限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文化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3c4ce05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a.png)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文化传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其中最为著名的之一就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一种强调个体主观力量,追求自然与自由的哲学体系。
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文化传统,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源于道家经典《道德经》,该书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
《道德经》中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和道的存在,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和社会治理方面,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强调放弃权力和欲望的追求,反对过度干预和操控社会。
这对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者产生了影响,鼓励他们以柔弱胜刚强的方式来统治国家。
其次,在个体修养和人际关系方面,道家思想主张通过内心修炼来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平静。
它强调顺应自然、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这对中国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引导他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道家思想还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
道家思想推崇自然之美和无为而治的境界,这种观念渗透到了古代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中。
例如,古代的诗词中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向往。
古代绘画作品也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强调艺术作品与自然的融合。
此外,道家思想对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主张“无为而治”,提倡不争、不德以示功、不支持侵略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影响了古代中国人民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使他们更加注重遵循天道和个人内心的声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总之,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文化传统在思想、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深深烙印在古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2adcc2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3.png)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㈠ 早期隐者和杨朱
《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 言盈杨天朱的下基,天本下观念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① "为我" ② "轻物重生"
《列子.杨朱》篇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 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 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愚民政策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 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① 处世的方法 ●袭明: 按道、常、规律办事. ●处柔:〔贵柔守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 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无为":" ●"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46章 所以要"寡欲". ●不为天下先 :"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 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③ "物极必反"——宇宙的不变规律〔" 常●"矛盾 大量存在:《老子》中有〔70余对
5.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汇总
![5.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29417af69dc5022aaea0088.png)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3.相对主义认识论 ② 更高的知识——“不知之知”
●“一”究竟是什么? 惠施说: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 内,谓之小一”。 《齐物论》还说:“是不是,然不然……忘年忘义, 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无竟”是得道的人所住 之境。这样的人不仅有对于“一”的知识,而且已经 实际体验到“一”。
道家的三个阶段:
①先秦道家思想
②黄老道学
③魏晋玄学
④道教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道家的出发点: 全生避害
杨朱的方法—— 逃离人世,遁迹山林。
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 庄子的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王忱、刘伶、石王斗富、王济、羊琇 , “看杀卫玠”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魏晋玄学
㈢ 崇有派,代表:裴 危页
㈣ 独化派,代表:郭象,向秀 ①“万物独化”的本体论
②“冥而忘迹”的认识论
③“大小俱足”的诡辩论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道教
㈠ 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年间。相传沛国丰人 (今江苏丰县)张陵(34—156年)学道四川鹤鸣 山,得太上老君口授作道书24篇,创立道派。当 时入道者需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教”。张陵 被称为张天师,故该教也被称为“天师教”。 东晋时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 立了道教丹鼎一系。著《抱朴子内篇》,
一、先秦道家思想
㈢ 道家的升华与庄子
3.相对主义认识论 ①有限的观点
●“天籁”(地籁、人籁) ●“是非莫辩” “辩无胜” ● 正处、正味、正色 ● 朝三暮四 《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 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9dd60ebf5335a8103d2207a.png)
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广泛吸收并且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相连。
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发展、社会民俗演进起到了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关系影响一、道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发展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准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的宗教。
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传统文化。
因此,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来源上:主要表现在它将古代原始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的吸收融合。
1.道教来源于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思想(一)自然崇拜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它有三大基本源头: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道家。
①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奇异现象,从而认为有一种超越人、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伤害,又希望得到它的恩赐。
久而久之,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祈祷膜拜,从心底萌生了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和逝去的先祖的崇拜,这些也就成为了其普遍崇拜的对象,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的神灵系统。
上古时代,黄帝时期就开始祭祀天帝,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等,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战国中期以后,神仙思想逐渐成熟,从官方到思想界到民间,影响越来越大。
受这一潮流的影响,神仙思想与道家思想开始交流,而且趋势越来越强。
古代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
![古代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9e0c455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1.png)
古代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儒释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的三大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爱、礼义、忠恕、孝道、德治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尊重家族和社会等级制度,强调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他们认为,通过培养善良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可以达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思想在中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认为生命是痛苦的,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超越痛苦的境地。
佛教强调个人的心灵修养,追求无我和涅槃的境界。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文化传统。
佛教的道德观念和教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进。
道家思想是另一支重要的古代中国思想流派。
道家强调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崇尚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思想主张个体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心灵的清静和内在的自我升华。
道家的理念对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与儒家的德治观念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古代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种思想传统塑造了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仁爱、礼义、忠恕、孝道、德治、无我、清静为特征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些观念贯穿了中国人的生活,并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征。
尽管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但仍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产生着一定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这些诗,你就会感觉到总有一种道家气味漂浮其中。而王维的诗则更进一步,达到了司空图所言的“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诗之至境:
李公麟为画,立意为先,俗工难学其“至率略简易处”,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米友仁作山水,不事绳墨,点滴烟云,草草而成,不失其天真,自题为:墨戏。
文人画到元代倪赞那里达到了顶峰。倪画多古木竹石、平远山水,大多结构简单很多空白,“逸笔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颇得道家“常无欲以观其妙”之味。可见文人画所标榜的“吟咏性情”“人品既高,气韵不得不高”,皆由于有文同所说的“夫予之所好者,道也”,这种胸中气概也。
司空图在《诗品》中就极力推崇“冲淡”,强调“浓尽必枯,浅者屡深”。“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发纤侬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这种对自然神韵的追求,使宋代的诗人特别推崇陶渊明。因为他达到了“淡乎其无味”的最高境界:
从文学艺术角度来看,深受道家影响的自然真美,是远远胜于和儒家有密切联系的雕琢之美的。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可以说是最能体现道家思想的文艺类型之一。这一点在魏晋体现得最为明显。
当时造园者众,如谢安、王羲之、许询、谢灵运、陶渊明等皆为之。私家园林不像皇家园林那样讲究等级庄严、富丽堂皇,它求的是趣味天然、自怡其乐。其特色是由多种因素合成的。往往是依山顺水,就自然之性,再加以艺术上的人工点化,以求纳自然于人文营造的园林之中,最终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士人最终转向山水“澄怀观道”,将山水玄学化和玄学山水化,实际上是为了消解由名教与自然之争及朝廷极权压力与自身独立意识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精神苦闷。它体现了士人人生价值和审美情趣向自然的转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种乐是士人性情偏向于道家的人格品位的自然流露。
庄子重质,重逍遥游,必然与山林田园之隐相合。其味必然是无意庙堂,性喜丘山,轻礼蔑俗,纵情山林,困来即卧,饥来则食,兴起而往,意尽而归,随其本性,因其自然。这完全是一种恬淡自然之美。儒家重文,重礼仪,必然与优仕朝廷之志相连。其旨必然是入世有为,内圣外王,典章制度,人伦教化,克己复礼,死谏死战。这完全是一种人为雕琢之气。由此就影响传统文艺最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如汉代陶器,王羲之书法,陶渊明诗,倪元林画,私家园林,宋代白瓷,戏曲布景等,都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而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真卿楷书,颜延之诗,宫殿建筑,青绿山水民间年画,唐三彩,京剧服饰等都是“错彩缕金,雕缋满眼”的美。
总而言之,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无为”,反对“有为”妄动,反对人为物役,欣赏率性“逍遥”。这使得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天道自然”,这也使传统文艺以自然境界为最高追求。
老庄重视自然,反对人之妄为对自然本性的束缚;孔孟则强调礼教,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道家思想影响文艺,使之以追求自然美为最高境界。而受儒家影响的文艺则推崇雕琢美,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道家还强调“有生于无”、“唯道集虚”、“致虚极守静笃”,这种对虚的重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观念,也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如建筑的亭台楼阁:“江山无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皆尽虚实之妙;诗中绝句“无字处皆其意”,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美;中国画也是多在一幅空虚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上同样讲究“潜虚半腹”,“笔不周而意已周”。
道家的原始文本对传统文艺产生了直接影响,尤其是《老子》和《庄子》一直渗入文艺,有时甚至直接显现为文艺潮流。后来,道家思想在发展中又影响了其它思想流派的形成,主要有道教、玄学、禅宗三家。魏晋玄学主要特点是融合儒道,以道解儒。它促生了玄言诗和山水诗,使文艺侧重于追求自然之美。道教不仅使华夏大地产生了无数精美的道观建筑、雕塑、壁画和音乐,它还促生了游仙诗,为《封神演义》、《聊斋》等古典小说、神狐故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道教的神仙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艺的想像空间。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大量地渗透到禅宗里面,所以禅宗对文艺的影响可以看做是道家思想对传统文艺的间接影响。
其实山水画从金碧青绿的“富贵性格”转变为水墨的道家无色,体现了士人对儒家礼法和皇权压迫的一种反抗,也是他们为保持自身作为社会独立整合力量理想的一种努力。这种转变可以看作是士人性格中的道家思想在艺术形式上的凝结。
4.可以说儒家对文艺的影响主要是强调以形写神,由形显神,最后达到形神兼备。正如杜甫所言先要“熟读文选理”、“遣词必中律”,然后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律中鬼神惊”。杜甫诗,赵微宗画,颜楷,相如辞赋,皇家宫殿,皆属儒家之神。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细心品味,你就会深切体会到这些诗所内含的意韵与道家所崇尚的“圣人无我”、“涤除玄览”、“和光同尘”是多么的契合。
3.从六朝到唐宋,文艺主潮发生由浓向淡的转变,暗合于道家的“大巧若拙,大言若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思想。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道家思想与传统文艺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
一方面,道家思想不断地渗入文艺;另一方面,释:
@①原字为纟加卒
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反者道之动”,道家对循环论的重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艺对圆形意味的追求。如楷书的“逆锋落笔”:“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国建筑,尤其是园林,总爱追求一种欲显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复之效果,小说戏曲的故事进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后中间经过无数的曲折,最后又由分到合,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之一)
书法上同样推崇平淡之美。如邓肃就曾在《书井藻鉴》中说:“观察襄之书,如读欧阳修之文,端严而不刻,温厚而不犯,太平之气,郁然见于豪楮之间。”
在绘画上也表现了这种转变。如山水画从荆浩,关仝、范宽的堂堂正正的全景山水,到了李成那里就已多了平远幽淡的清旷,到了郭熙那里平远的构图已占据主位,就更加冲淡更加平和了。而在青绿山水画转变为水墨山水画过程中,一切外在的色彩都在淡化,都在趋向于一种无色之色。这十分契合于道家的大象无形大色无色的审美思想。
从大处而言,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以柔克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弱者道之用”、“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道家对阴柔的重视,使中国文化有了一种柔性特征,这也使中国文艺形成一种以追求从容徐缓、沉郁豁达、缠绵悱恻为美的阴柔风格。
张彦远就曾在《历代名画记》中如此解释水墨画的意蕴:“夫阴阳陶蒸,万物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飞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cuì@①。是故运墨而五色具,是谓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可见水墨画是从舍去现象直达本质这种道家思维方式来把握山水的。这一点甚至通过特殊的作画方式体现出来:王墨画图,酣饮泼墨,应手随意,因其形状;毕宏作画,意在笔先,不拘绳墨;王宰真迹,不受促迫。
2.自然境界不仅要求在内容题材上(如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山水画)描写自然之貌,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要得自然之神韵。如唐代的山水诗就讲究“思与境偕”,突出地表现为对言外之韵的追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声。(常健:《破山寺后禅院》)
而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的逍遥游和餐风饮露的“至人”气概,则促使文艺大力追求超凡脱俗的“飘逸”之气。
文艺对逸的追求在文人画里表现得最为充分。苏轼、文同等文人画家贬低《五代名画补遗》以为神品的荆、关而特别推崇董源。实际上是因为董源山水画所突出的江南秀色之柔性,构图之旷远,技法之冲淡更接近文人画家们所追求的“远逸”之趣。这在宋迪八景里表现得最为典型: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
【原文出处】文艺评论
【原刊地名】哈尔滨
【原刊期号】200106
【原刊页号】91~93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202
【 作 者】陈立文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文化与文艺的关系问题。本文拟从道家思想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入手,简要剖析一下它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
(一)平沙落雁;(二)远浦归帆;(三)山市晴岚;(四)江天暮雪;(五)洞庭秋月;(六)潇湘夜雨;(七)烟寺晚钟;(八)渔村落昭。
道家之逸,不拘礼法,纵情逍遥。文人画最根本的也是直抒胸臆,超越形式,任心而行,法无定法,突出个性,反对模仿,追求神逸。
如苏轼以红色画竹,且不逐节分从地一直画到顶,自释曰:“竹生时何曾逐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