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
三大行书的认识
三大行书的认识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其字体特点是以笔锋的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法,线条较粗,笔画浓重,笔画之间有明显的连贯关系。
行书分为楷行、草行、隶行三大类,对于熟悉这门艺术的人来说,三大行书都有着不同的韵味和表现方式。
首先是楷行,这种字体慷慨、舒展而稳重,意蕴深厚。
楷书是一种正式的官方写法,也是最为常见的书法字体。
乍一看之下,它似乎十分简单,但实际上却要求非常高的功力与技巧。
楷书更注重结体与笔画的规范性,具有端庄大气、刚中有柔的特质,能带来高贵、沉稳的感觉。
其次是草行,草书飘逸豪放,速度快、字形变化大、筆劃簡略,其笔画的外形像草的轻藐和随性。
草书的书法技巧灵活、神韵激昂、刚柔相济,感性而不受束缚,富有生命力的境界。
它生动跳跃,明快有力,表现出极富活力与动感的艺术特色,是表达书法家独特个性和情感的途径之一。
最后是隶行,这种字体对于写字者的技巧和功力要求极高,隶书的笔画紧凑而有神韵,颇具规矩和秩序。
隶书结体面貌平稳而流畅,拙劣的墨笔却能构成深邃的文意,又使人感到庄重和严谨,体现出一种气韵高雅的感觉。
隶书在石刻、书碑上应用广泛,其正统性和古朴风格备受赞赏与推崇。
三大行书各有侧重,楷书则是最常用最正式的书法字体,草书追求情意和自由,而隶书则是最具古朴与庄重感的书法字体,选择不同行书,也往往是书法家根据作品的特点和情感背景做出的自我表达。
在学习和欣赏书法过程中,多了解这三大行书的不同特点,对于提升我们的美学和文化素养也有极大的益处。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胜军的空间2019-12-28 11:36:05被公认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三大行书都不是“正式的作品”,都是草稿。
可能正是因为“三大行书”都是草稿,所以书写时反而能够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就是你的笔能够随你的心意在流转在流动。
要把书法写最好,必须达到笔随意转的层次,才能“我手写我心”,才可以将心情流露在笔画之中,“心中有神,下笔有鬼”,往往有意为之的创作,反倒写不出精品!但有了技术,也不一定是艺术,就像现代人写书法的态度,就算技术够了,却不讲究文字内容,写字的时候和书写内容没有感应,当然也就很难有什么艺术而言。
颜真卿《郭家庙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爱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
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
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项穆的论述,他清楚指明了写字的最本质的特性: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即使经过严格训练,在写字的当下所表现出来,还是个人的特性!从这个观点,我们才有办法理解,为啥王羲之是潇洒的,颜真卿是正气凛然的,而苏东坡又是多么旷达豁然于人世一时的荣辱。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兰亭序》:美的极致见证在文学家眼中,魏晋是中国最“风流”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政府、社会都动乱到极点,文学艺术的发展却灿烂无比。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都是依附政治和政权的歌功颂德上,到了魏晋,文学与艺术的“美的功能”才开始被当作严肃的目标追求,客观的社会条件是,魏晋时期开始把美当作一种独立的功能来追求和享受!冯承素的《快雪时晴贴》在文学中,刘义庆一部《世说新语》记载了那个时代600多人的言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著作行书和内容,因此在此之前的传记,不是帝王就是名臣,也很少有生活的点滴,这样的记录为后世揭示了风流倜傥的文化现象。
行书主要流派及艺术特征
行书主要流派及艺术特征行书是一种典型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二者兼美的书体,是书法史上的主流书体,它自然为历代书家所钟爱,也让历代书家在其中尽展其能。
一千多年来,擅长行书而有成的书家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他们构成了行书发展史上的壮观,也使行书风格的演变错综复杂。
按照书家取法的源头、变法的依据以及行书笔法的演变走向和历史已然呈现的创作风貌,我们可以将行书的历史纳入四大风格体系之中:即二王行书体系,颜真卿行书体系,碑体行书体系,由早期简牍生变而成的行书体系。
这四大风格体系在史的纵面上存在着先后序列,并表现为行书风格的嬗递和走向多元,在当代则呈现为共存并列状态。
一、二王行书体系二王行书并不是行书“书体”的源头,但却是后世行书“风格”的主要源头。
在王羲之前,行书已然是一种通行的书体,在王羲之生活的早期,则是文人士大夫效法的书写风范,是当时的一种“流行体”。
王羲之变法而成“新体”,使行书书体趋向完善,也使行书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王羲之的“新体”源于这种“流行体”,其风貌新变,体势流美,书写便捷,而且其表现的“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审美风范与东晋士大夫在“玄学”氛围浸淫下形成的萧散淡泊精神意态相谐相容,所以很快被年轻士人接受,成为新的“流行体”。
从书体历史看,行书的体势也于此时完成了它的演变,进入长期的稳定状态,所以,王羲之行书自然成为行书的基本书写规范,后世书家的“变”,几乎都是以王体为依据的,这就客观上了形成了书法史上庞大的王羲之行书体系。
身为王羲之的传人,王献之很好地继承了其父的艺术风范,特别是在行书上,“子敬才高识远,于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从世传王献之《廿十九日帖》《地黄汤帖》看,其行书在精神层面上确实与其父一脉相承,萧疏洒脱、妍美流畅是审美主调。
但王献之行书体势更为宽博,造型更为端严,笔法上则由内捩而为外拓,意态上也更见放纵自如。
所以他的行书大都偏向于草,偏向于开扩纵横,后代许多草书家往往于此取法。
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
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中国书法史上,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
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
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季明文稿》(又称《祭侄文稿》),书者颜真卿,,它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麻纸本,行书纵 28.2 厘米横 75.5 厘米,23 行,每行 11—12 字不等,共 234 字;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颜真卿本无意作书。
但正因无意作书,不工而极工。
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祭侄稿》卷面并不清爽,字迹匆促,涂抹删补之处时时可见。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痛悼。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论文院系:生物技术学院专业:生物科学班级:2010级二班姓名:王文娟学号:10101100131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晋对于行书,古有多种论述,唐代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
”又说:“案行书者,反汉款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
”清宋曹曰:“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流行,如云行水流,浓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这正如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的比喻。
从已经出土的《居延汉简》、《武威医简》和《流沙附简》等汉人所留下的墨迹看,类似今日行书的用笔和结体比比皆是,西安出土的“桓帝永寿二年瓮”(即东汉末年,公元156年)上所写的行草,可能出自当时工匠之手,浑厚质朴,颇有流动感,从中可窥视楷隶向行书的转变,因此,行书的出现可推至两汉时期,并非汉末刘德升所造。
我们说,一种书体之形成,从草创到臻于成熟,城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演化过程,有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才智,决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
说刘氏“以行书闻名于当时”,则更更为合适。
行书的演变发展达到高潮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马宗霍《书林藻鉴》曰:“晋人书以韵胜,以度相高,夫韵与度,皆须求工于笔墨之外也,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斡,然后韵敛而度凝。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又称《兰亭宴序》、《兰亭序》、《临河序》、《修》、《序》、《诀》。
序述兰亭山水之美,相聚之乐,抒发作者无常之感,生死无常。
《兰亭序》表达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凰精神、胸怀情怀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古人说,王羲之行草如“风出袖,明月入怀”,比喻绝妙。
天下第二行:《祭侄手稿》(颜真卿),因为这份手稿是在极度悲愤的心情下写的,并不在意笔墨的笨拙,所以字随书法家的心情起伏,纯属自然的精神表达,心平气和。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是罕见的。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苏轼),以凄凉惆怅的风格书写,正是在这样的心情和情境下,书法才感慨万千。
全程跌宕起伏,快而稳,喜气洋洋,一气呵成。
苏轼把诗中心境和情感的变化体现在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或偏,变又变,易断,自然。
其结亦奇、大或小、疏或密、轻或重、宽或窄、交错、随意、千变万化。
因各世家的赏识和赞誉,世人称《汉史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颜真卿《祭侄稿》合称。
《天下三书》,或简称《汉书帖》为《汉书帖》。
天
下第三行书。
”有人对比“天下三大行书”说:“兰亭序”是超人
的体裁,“解解”是最圣贤的体裁,而“寒食”是士大夫的风范,
相得益彰,各显神通,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行书的特点及风格
行书的特点及风格
中国书法的历史久远,它是一种展示文字的美的艺术形式。
行书是汉
字的书写方式,它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一、行书的特点
1. 水墨行书信朴真挚:汉字行书以水墨为写作媒介,写作时要注重按
照笔便原则,勿违其自然而追求艺术美感,使其显得自然而真挚。
2. 画线格局端秀:行书的每个字符都应遵循五行的规律,行书的每一
行都应有始有终,力图将字节排列成有艺术感觉的一篇文章,使空间
显得圆润优雅。
3. 层次分明:行书可以使字体形成层次清晰的排列,上下衔接流畅,
并通过空间来表现字符的大小感。
二、行书的风格
1. 楷书:楷书是以宋、元字体为基础,横、竖线稳定分明,有秩序感,笔画圆润温和,是行书中最为经典的一种书体。
2. 行书:行书更注重行文的美感,重视写字的气势流畅度,使汉字的
质感有突出的强烈感觉。
3. 歇后语:歇后语是古老的中国文字风格,它更着重文字图案的展现,根据文字风格做出一些超出常规字形,让文字在平面上形成一个特殊
的几何图形。
4. 草书:草书是行书中最代表无节制的书体,它在书写时会有自由的
流畅感,在字句之间有更大的张力,使其显得有一种洒脱的自由感。
5. 篆书:篆书是一种最古老而又原始的文字形式,它以文字的节奏感
为重点,采用大量的曲线符号,并有一定的变形规律,使其成形雕琢
感强烈。
总之,中国行书有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国古
典文化深厚的艺术美感,在传承与发展中始终贯彻着一脉相承的理念。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寒食帖》局部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关了监狱。
黄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开,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
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透露出东坡在面对如此凄凉环境下,坦然面对人世风雨的镇定。
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对风雨变化虽敏感,但总体上仍摇之不浊,处惊不变,失意淡然,任天而动,坦然行世。
林语堂先曾评论苏轼:“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中国书法史上,书家辈出,名作灿若星河。
在行书之中,最有影响的三幅作品分别是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三幅作品因其书法特色和情感寄托,深受历代书法爱好者和文人雅士的推崇。
下面依次来赏析一下这三幅作品。
一、《兰亭序》赏析书法之美,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使人“悦目”的外在形象,二是让人“赏心”的内在神韵。
王羲之应该是这个领域里集大成者,而《兰亭序》就像一个民族的记号。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精致的书法、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他的成就是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开晋后妍美流畅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
行书《兰亭序》是王曦之书法代表作,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整篇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有人说《兰亭序》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足以看出人们对他的喜爱。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
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
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
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
“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
“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纵观中国书法艺术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先后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形式。
其中行书,尤以其结构严密而不拘谨,气韵空灵清疏,体态流畅活泼、圆活自然见称,是最受人喜爱的书体之一。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稿》、盛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文豪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它们正是将行书的这种稳健、率意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至。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稿》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首推《兰亭集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三月三日),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又一次与同道、好友及爱子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báì)之礼(所谓祓禊之礼,是古代一种民俗,古人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书圣”王羲之优游自适,心手双畅,即兴挥毫,用蚕茧纸、鼠须笔,写下了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
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
又如庖丁之中肯綮(qìnɡ。
肯綮指筋骨结合处,比喻关键或要害),神行于虚。
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兰亭集序》充分表现了晋人“优美的自由的心灵”,具有超妙的艺术魅力,不愧为美的典范。
(选自文师华《书法纵横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选自田欣《“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大众文艺(理论)》2022年第8期)。
领略“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
领略“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纵观中国书法艺术1800多年的发展历史,各种书体在其约定俗成的基础上由繁化简,先后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形式。
其中行书,尤以其结构严密而不拘谨,气韵空灵清疏,体态流畅活泼、圆活自然见称,是最若人喜爱的书体之一。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稿》、盛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文豪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它们正是将行书的这种稳健、率意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1.“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稿》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稿》(又称《禊贴》) ,前人曾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被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品全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抒发的是作者对人间生死无常、好景不长的感慨之情。
作品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全篇书写的浑然一体,其书风不仅保持着王羲之一贯清雅闲逸,也充满了理性与大气,将不拘小节的魏晋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这幅作品是王羲之在微醉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者借助酒力恣情挥毫泼墨,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作品的内容上,而不是书法技巧上,因此在作品全篇的结构布局以及文字形式上并非有意安排,而是信手拈来,得其自然。
作品中的多处涂抹就体现出了这种随心所欲的书风,它们不但没有对作品整体美感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使作品更加富有神采。
第三,《兰亭序稿》中文字的形式刚柔相济、变幻无穷,却又不逾规矩。
例如全篇共有二十个“之”字和七个“不”字,在形态上各不相同,堪称经典。
2.“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颜真卿的行书作品《祭侄文稿》 (又称《祭侄季明文稿》) ,是其为悼念抗击安史之乱中因俘被杀的堂侄季明而作的文章草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作品全篇共二十八行,二百六十八个字(涂去34字) ,行草相杂,是颜真卿在极其悲痛的心情下一气呵成的。
作者无意于书,而是想借这幅作品抒发悲伤的情感,因此作品全篇的风格伴随着作者心绪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开始时内心平静,文字也表现得相对工整规矩,随着文字的逐渐展开,作者的情绪也开始跌宕起伏。
天下三大行书——这才是国风
天下三⼤⾏书——这才是国风中国的汉字是劳动⼈民创造的,它是⼈类的⼀项伟⼤发明。
⽽书法则是中国特有的⼀种传统艺术,带有⼗分浓厚的中国风。
说到书法,⼈们很容易想到历史上的“天下三⼤⾏书”。
天下第⼀⾏书:《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下以⽂会友,写出来的。
公元353年4⽉22⽇(即东晋永和九年三⽉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谢安、孙绰等数⼗⼈在会稽⼭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集,并作序⼀篇,记述流觞曲⽔⼀事,并抒写由此⽽引发的内⼼感慨。
这篇序⽂就是《兰亭集序》。
⾃古以来,⼈们都喜欢⽤曹植在《洛神赋》中的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据说,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推崇备⾄,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
他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和近⾂,⾃⼰以《兰亭集序》的真迹殉葬。
天下第⼆⾏书:《祭侄⽂稿》《祭侄⽂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夫季明⽂》)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书作品。
据说,现在收藏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追祭⾃⼰的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234字。
此稿追述了常⼭太守颜杲卿⽗⼦⼀门在安禄⼭叛乱时,挺⾝⽽出,坚决抵抗,以致“⽗陷⼦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的故事。
当代书法家苏⼠澍评论这⼀作品为——“此帖虽是草稿,但通篇书法⽓度⾮凡。
颜真卿以沉着健劲的笔⼒,丰腴开朗的⽓度,纵笔豪放,⼀泻千⾥,沉痛悲愤之情,溢于笔端。
”天下第三⾏书:《寒⾷帖》《寒⾷帖》⼜名《黄州寒⾷诗帖》或《黄州寒⾷帖》。
是北宋时期的⼤⽂豪苏轼所作,共129字,据说,现在也收藏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回想当年,苏轼因⽂字狱,被贬带黄州(即今湖北黄冈)。
第三年的寒⾷节,苏轼作了两⾸五⾔诗,⼀⾸是:“⾃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三大行书赏析
《兰亭序》之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
,神气纵逸,提按内恹,而颜书用笔多藏
锋逆入,正锋入笔,下笔厚重,宽博舒展
,顿笔外拓。
3、《 黄州寒食帖》
苏轼其人其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
眉山人,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又是书画家。苏轼是文 人画 的倡导者,他作诗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 画信手烦推求”。主张不必泥古,提倡适意,为所谓 “宋人,尚意”起了开端,如果把唐宋两代书法整体 相比较,唐人尚法,楷法精严;宋人崇意,书表心声 ,故由楷至行,宋人为先。
一字到一行,从一行到全篇,上下左右松紧欹侧
,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
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
开尚意书风之先河
三大行书欣赏
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 文稿》、《黄州寒食诗》。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
了不朽的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贴
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
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1、《兰亭序》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
与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 的兰亭,古时风俗,每年这天,人们到水边嬉游, 以表示用水来消除不详,叫做修禊。那天,大家坐 在水边随意取饮,作诗唱和。这些诗汇集在一起称 为“兰亭诗”,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 的书法杰作《兰亭序》。
涨知识了,快速看懂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艺术风格异彩纷呈
涨知识了,快速看懂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艺术风格异彩纷呈原创心灵飞书法2020-01-04 18:57:04涨知识了,快速看懂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艺术风格异彩纷呈。
能被誉为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誉,里面有丰富的内涵。
行书,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书体之一,每一笔每一画,都能折射出艺术与思想的交相辉映。
与其说写的是字,倒不如看做写的是意。
笔尖的运动轨迹,就像是无声的诗,在诉说着作者的感叹。
先来赏析天下第一行书。
下图是局部图示,作品名称为:兰亭序。
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写的。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祖籍琅琊。
这幅作品是他迁居会稽(今绍兴)的时候写的。
也叫《兰亭集序》。
这篇“兰亭序”,是王羲之与好友来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的会稽山(浙江绍兴),饮酒写诗,抒发心志,而作的不朽名篇。
字体为“行书”,比楷书活泼一些,运笔自如,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十分优美。
可能有人看了,觉得字形并不怎么漂亮,确实如此,但是,欣赏书法,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字形上,或者说结构上,更重要的是看字的神采,写的是“意”,或者叫“韵”,这些都不是单靠结构就能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笔画之间的呼应、连贯,通过字与字之间的承上启下,通过行与行之间的行气,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以看出,有些字的笔画,运笔轨迹很明显,这就是行书的特点,讲究一气呵成,但不是那么好写的,要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讲究“提按并用”,使得线条有粗有细有节奏感,而不是直来直去的一样粗细。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写作年代是永和九年,是指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离现在非常久远了。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的意思是,在农历三月的上旬。
会稽山阴之兰亭,今为浙江绍兴。
这里有着崇山峻岭,还有茂林修竹,看来相当于现在的森林公园,景色非常的优美。
清流急湍,围绕着亭子。
将酒杯放在水流之上,漂流到谁的跟前,谁就即兴赋诗一首,就像是击鼓传花的游戏。
王羲之不仅赋诗能手,更是书法圣手,挥毫落纸,笔走龙蛇,行云流水般的书法,呈现在群贤们的眼前,更给山川河流之美增添了浓浓的人文气息。
行书书法流派
行书书法流派
行书书法流派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常见的行书流派有以下几种:
1. 武陵流:武陵书法流派起源于湖南武陵山区,以其奔放大气、豪放洒脱的风格著称。
其书法作品横向发展,笔势较为疾速,构图简练,力度张弛有度。
2. 熙宁流:熙宁书法流派起源于江苏淮安熙宁,以其秀丽典雅、行笔遒劲的特点而闻名。
熙宁流注重笔画的变化和架构的准确,力求书写平稳流畅,笔画疏密有致。
3. 文夏流:文夏书法流派源于山东曲阜文夏,以其庄重肃穆、端庄典雅的风格而著称。
文夏流注重结体的规整和方正,用笔简练利落,作品笔画饱满,线条优美流畅。
4. 吴越流:吴越书法流派起源于浙江杭州吴越地区,以其洒脱自然、秀健俊逸的特点而闻名。
吴越流注重笔势的疏密变化,强调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和意境表达。
5. 临安流:临安书法流派起源于浙江临安,以其工整利落、工笔细腻的特点而闻名。
临安流注重书法的字形规整和笔画的清晰,追求墨色浓淡的层次感和细腻的纹理。
6. 钟山流:钟山书法流派起源于湖北钟山,以其端庄正直、筋骨强健的风格而著名。
钟山流注重构图的平衡和章法的规矩,笔画利落有力,行云流水。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以其狂草而奔放的风格广受喜爱。
而在行书中,天下三大行书更是被誉为行书界的顶峰之作,它们分别是“颜真卿行书”,“柳公权行书”和“欧阳询行书”。
这三位书法家各自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传世之作,成为行书艺术的巅峰之作,影响了几百年来的后人。
颜真卿行书颜真卿(709年-785年),唐代与欧阳询、柳公权被并称为“唐三家”,被尊为行书的鼻祖。
他的行书以拓草为基础,结构严谨而有力,筆劃蓋大都是高低错落,曲线流动,极富变化。
他的行书作品中最有名的是《颜勤礼碑》、《颜勤礼碑后碑》和《颜勤礼碑侧碑》。
这些碑石雕刻的作品有独特的气势和艺术价值。
颜真卿行书以其雄浑厚重的特点而著称,堪称行书中的巅峰之作。
他的字体偏于狂草,线条流畅有力,笔画饱满,有着异常沉稳的气势。
颜真卿行书开创了行书古朴豪放的风格。
他的行书作品在书法界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欧、柳、颜,一代天骄”。
柳公权行书柳公权(778年-865年),唐代书法家,与欧阳询和颜真卿并称为盛唐时期的三大书法家。
柳公权的行书作品形态简洁,线条流畅,草势奔放,笔划丰满。
他的行书作品中较有名的有《庄子明堂碑》、《唐武宗碑》和《唐明堂坛碑》等。
柳公权行书在字径的取向上较为细长,横画短而偏倾斜,线条流畅而有血肉之感,给人一种飘逸和疏朗的感觉。
柳公权行书独特的骨法结构和舒展流畅的笔画,呈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柳公权行书的特点是狂草用笔颇多,书体较广,书势独特,展现了他在行书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他的行书作品曾被誉为《欧、颜、柳三家联珠一代之巅峰》。
欧阳询行书欧阳询(557年-641年),隋唐时期的书法家,与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唐三家”,而欧阳询行书更被誉为“行书之祖”。
欧阳询行书以狂草书法闻名,他的行书作品中最有名的是《陈情表》和《九成宫醴泉铭》。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流动的线条展现了欧阳询行书的特点,他的行书作品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欧阳询行书具有独特的气息,它的特征是草法华丽、结构宽大、构图和谐。
三大行书“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艺术性
三大行书“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艺术性“达其情性,行其哀乐”:出自初唐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著名著作《书谱》中,其文言“。
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故可达其情性,行其哀乐。
”其意为:以风度神气来表现体势,以妍媚温润的笔调来表现温文尔雅,以苦涩苍劲的笔势表现神采,以闲静雅适的笔意表现平和静穆的情致。
因此说,书法可以传达书写者的内心情感和生之本性,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
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三大行书为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无不表现着“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艺术性。
《祭侄文稿》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之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颜真卿与其兄颜杲卿坚决抗击,颜杲卿之子颜季明被俘,宁死不屈其而随着被处死。
此时此景,痛恨悲念之情愤上心头。
无论是从书写内容还是书法的创作中,都极大的显示了其情感的变化,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此作更是被后世称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纵观其书,随意挥洒,情感油然而发。
写错之处随手涂抹改正,有的地方甚至多次涂抹删补。
随着不断的书写,情感不断的改变,整篇之中,“尔父”之前,虽有涂抹,悲愤之情稍可压抑。
“尔父”之后,愈书愈怒。
至“吾承”之后,悲痛之情,切骨之痛无法抑制,满腔悲愤顷刻迸发,行距时宽时窄,字形忽大忽小,墨色的浓淡、干燥等的丰富变化,尽情挥洒,悲壮之情,全然之上。
使人在观赏之时,亦能深切体会其悲痛之情。
在我们的书法高度发展的今天,专业模式、展览模式等等的现状下,大多书家是为书而书,大多缺乏真情实感,真情性的作品,甚难见其“达其情性,行其哀乐”之态。
三大行书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书法上丰富的技法为我们学习。
他们“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真情实感,“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状态,这就对我们的要求达到了又一个高度,无论是技法,更是在文学,亦或是在人生感悟,情感抒发上有待进一步的学习与努力。
“三大行书”浅析
“三大行书”浅析
李蜀卫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15)003
【摘要】《兰亭序》、《祭至文稿》、《黄州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
代意义的杰作,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它蕴含着创作者不同的个人风格,如王羲之——“魏晋风骨”孕育一代宗师、颜真卿——忠君与恪守儒家道义、苏轼——奋
厉与“野性”的结合体,从而造就了“三大行书”不同的特点,如心旷神怡,信笔由之;悲情四溢,铺毫聚墨;几度沦落,烂漫不羁.
【总页数】5页(P112-116)
【作者】李蜀卫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92.11
【相关文献】
1.浅析台湾女作家陈玉慧的旅行书写 [J], 江梦洋
2.浅析宋代“尚意”之风在行书创作中的影响 [J], 刘雨升;刘清扬
3.徐州博物馆藏《祝允明行书横幅》浅析 [J], 于康唯
4.浅析传统修复装裱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r ——以清代《郭风惠行书条》为例[J], 李军霞
5.赵孟頫行书风格及艺术特点浅析 [J], 刘守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
中国书法史上,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
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
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季明文稿》(又称《祭侄文稿》),书者颜真卿,,它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麻纸本,行书纵 28.2 厘米横 75.5 厘米,23 行,每行 11—12 字不等,共 234 字;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颜真卿本无意作书。
但正因无意作书,不工而极工。
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祭侄稿》卷面并不清爽,字迹匆促,涂抹删补之处时时可见。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痛悼。
颜真卿完全是情之所至,开篇书写时,心气尚显平静,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随着言词的深入,行草书渐趋相杂,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再也抑制不住满腔悲愤,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
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书者心绪自然流露。
真可谓以文哭,以墨哭,血泪滴于笔,浩气充于文。
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
“天下三大行书”被誉为经典,有其各自独特之处。
就书风来说,《兰亭序稿》更加飘逸浮游、优雅唯美,《祭侄文稿》更加放荡不羁、浑着朴实、雄健挺拔,而《黄州寒食帖》则是趣味丰富、裘厚率意。
三者创作时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所形成的韵律节奏也往往出现差异,相比之下,《祭侄文稿》的节奏最快,体现出颜真卿痛失亲人、欲哭无泪时极度激动的悲愤之情;《兰亭序稿》节奏相对适中,全篇自始而终流畅自如、一气呵成,如潺潺流水,恣意流淌;《黄州寒食帖》节奏变化忽快忽慢,由于苏轼将凝重的心情带入了作品,使得文字整体风格较前两幅遒劲厚重,节奏似乎更加缓慢。
从《兰亭序稿》到《黄州寒食帖》,行书的发展经历了形式、风格、意境等方面的变革,不仅在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方面,还在人文精神方面影响着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天下三大行书” 广为历代书家所效仿,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三座里程碑,它们为行书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奠定了基础性的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