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合集下载

试论我国高校现行的层级管理制度中的教学管理运行系统

试论我国高校现行的层级管理制度中的教学管理运行系统

试论我国高校现行的层级管理制度中的教学管理运行系统作者:王巨川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0期摘要:近年我国高校规模在迅速扩张的同时,教育质量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实行分级管理机制的大环境下,如何建立教学质量的保证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从教育质量的公众监督、建立专家监督体系和实行高校之间学分互换制度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教学质量;分级管理机制;权力制衡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12-03一、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在社会体系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是否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取决于它是否有过硬的产品和优良的质量。

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教学质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有不同于普通企业产品的另一套评测机制和运行体系,它是考量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

首先,高等教育的“产品”(接受教育者)的成果,并不会马上直观地在市场之中显现出来,它需要有一个时间段,方能显现出结果。

从高等教育的责任和目的来看,它是为了生产或培养推动社会大系统运行、前进所需的各个层面的专门人才的,在教育“产品”(接受教育者)进入社会大系统之后,并不能迅速判断出这个“产品”是否合格,它需要经过一段社会实践的时间后,才有可能显现出来。

例如,某一高校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寻求工作职位时可能拿出厚厚的一打各类的考试级别证书,但是,这不能证明他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的质量就能符合市场的需要,或者说可以承担这一工作的能力。

所以,高校教育同其成果之间出现了时间差,使得需求市场若要对当下高校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是十分困难。

这样一来,我们看到,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景出现:以某一成功名人毕业于某高校来说明该高校的产品的成功率和教学质量的优良率,其实,这两者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次,高等教育的特殊产品评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抑或说在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沟通的差异。

第九章 高等学校管

第九章   高等学校管

2.以社会力量为主 显性干预——社会政治团体、社会用 人部门、学生或学生家长直接介入高 等教育管理中。 隐性干预——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毕 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学术人员在市场 机制的调节下自由流动。 优点:高校竞争,办学活力增强。 缺点:办学水平参次不齐。
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 大学自治。 优点:学术自由。 缺点:大学脱离社会。
现状:学校的管理权利集中在校一级, 院系一级责大权小,事事请示校领导, 无主动性可言。 4、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 调控机制 规章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督促检查, 奖罚分明
第二节 高校管理要素和目标 一.管理系统要素 1。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即管理者,是指承担管理责任、 具有管理能力和从事管理活动的人或一定 的组织机构,它回答“谁来管”的问题。 各级领导,职能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其 他人员如图书资料人员、试验室工作人员、 学生管理人员等。 2.管理客体 管理课客体即被管理者或管理活动的作用 对象,它问答“管什么”的问题。 办学活动的各要素:组织体系,各种社会 职能活动和办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 一切工作人员,有些人既是管理的主体, 又是管理的客体。
(3)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 专门负责处理学术事物方面的决策 问题。 在日本,大学中的学术委员会,是 学校管理机构中的正式决策机构。 在我国,作为学术工作如学科建设、 教师任职资格评审等方面的决策或咨 询机构。
(三)高校几种决策模式 1.科层制模式 是指学校实际决策倾斜在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一侧的学校决策模式。 专职从事教育管理的人员,在学校管理决策 中,占有支配的地位。 如美国,其管理特点:更多地受计划的约束; 拥有复杂的中枢管理机构;一大批人;大量 档案。社会参与、民主参与只是次要。 2.学术团体模式 实际决策权利倾向于学校学术人员一边。是 “教授治校”的模式。如法国、日本等。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它要求高教体制在以下方面积极改革, 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 1、高等教育领导体制。 2、高等教育投资体制。 3、教育教学体制。 4、高教招生、就业体制。 5、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最终目标是建立起一种主动、 高效、灵活、能进行自我调整的 相对稳定的体制。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 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市场在 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高等教育要改革办学体制,扩大地方和院 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院校在招生、专业设置、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毕业生就业等环节进行 进一步改革”,即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 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办学的格局。
1979年,全国有高校633所,教育 部直接管理35所,占5%,中央部门管理 206所,占33%,各省、区、市管理392 所,占62%。
1983年,国家曾把批准办专科学校 的权力下放给中央各业务部门和省级政 府,结果高等学校超高速发展,1983— 1985年3年间,全国新建高校301所,其 中1985年一年就增设新校114所,平均 三天建一所新校。
第四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任何一个管理系统,都存在功能、 结构和体制等要素。 功能,是指整个系统为达到目的所 具备的能力。
结构,是指构成大系统的各子系统 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依存 关系。
体制,则是大系统与小系统之间的 分工协作、权力和资源分配等关系的总 和。
3、复合型高教管理体制 以意大利、英国、日本为代表。
二、我国的高教管理体制 在建国后,我国学习前苏联,实行 中央集权的高教管理体制。
1954年,全国有高校188所,由 省、区、市管理的17所,占全国高 校总数的9.5%,其他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教部和 中央部委管理。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 革方向 • • • • • 问题: 1、机构膨胀,人员臃肿。 2、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 3、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4、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
• 改革方向:
•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权力结构,适 当实行权力重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 自主权,做到责权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 变的能力。 • 2、精简机构,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工 作效率。 • 3、强化人事制度改革。 • 4、高校办社会 现状必须改变,特别是后勤 社会化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
1950-1955 校长负责制 1956-1960 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1961-1966 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校务委员 会负责制 1966-1978 革委会制 1978-1984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 1984-1989 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89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和组织管理模式 • 一、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 • 1.大学组织的性质特征——非营利性
• • • • • • • • 2.大学组织的产权特征——利益相关性 3.大学组织的目标特征——模糊性,难以进行操作性评价 4.大学组织的权力特征——二元权力结构 5.大学组织的人员特征——教师的“双重忠诚” 6.大学的产品特征——连带性 7.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复杂性和多样性 8.大学组织的技术特征——非进步性与成本最大化 9、大学组织的制度特征——趋同性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 体系和运行机制
主讲人:王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教学目标】 • 了解高等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及西方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三种主要模式。 • 了解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 • 明确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 • 熟悉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及改 革方向

高校权力运行制约机制_模式_评价与建议_刘献君

高校权力运行制约机制_模式_评价与建议_刘献君

12200812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06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报告中关于权力运行的规定对于规范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权力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有的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模式也正是这其中几个关键词———制约与协调、权限与程序、问责与纠错、公开与规范、保障人民权益的体现。

但近年来,一些高校出现的权力运行失范,甚至权力腐败等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在相当程度上表明我国高校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存在薄弱环节甚至漏洞。

本项目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访谈、网络问卷等多种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力图更为全面地把握我国高校权力运行制约的现状;根据对相关规章制度及其实践的梳理,归纳总结出现有权力制约模式;并尝试从继续完善权力运行制约相关规章与规范的角度提出对健全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权力运行制约机制的模式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订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各高等学校根据上述法律法规制订的基于本校实际的实施办法与细则等与高等学校权力运行制约相关的规章制度,可以归纳总结出我国高等学校目前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主要有分权制约模式、制度制约模式与权利制约模式。

1.分权制约模式。

权力制约权力,是指不同权力体系之间或同一权力体系内部,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

作为一种制约范式,它之所以能够有效地约束权力,在于其①制约主体活动的独立性;②制约对象活动的公开性;③制约关系的对等性;④制约手段的强制性[1]。

高校董事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高校董事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社会参与高校董事会的决策
高校董事会应积极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和民主性。
高校董事会的社会责任
高校董事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如提供优质 教育资源、推动社会进步等。
高校董事会与社会的关系维护
高校董事会应积极维护与社会各界的良好关系,加强合作与交流, 促进共同发展。
案例三:中国高校董事会运行与管理模式
董事会组成
中国高校董事会通常由校内人士、政府代表、企业界人士 等组成,强调政府主导和校内参与。
职责与权力
中国高校董事会主要负责审议和批准学校的重大决策、监 督学校运行和筹集资金等,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运行机制
中国高校董事会一般采取集体决策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方 式,注重与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同时强调校内管理和运行 的规范性。
监督机制
01
02
03
监督学校运行
高校董事会应对学校的日 常运行进行监督,确保学 校按照既定目标和政策进 行发展。
监督财务状况
高校董事会应监督学校的 财务状况,确保学校的财 务报告真实、完整、准确 。
监督内部管理
高校董事会应对学校的内 部管理进行监督,确保学 校的内部管理符合法律法 规和学校章程。
协调机制
高校董事会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高校董事会制度起源于美国,最初是为了解决高校资金筹集问题而设立的。随 着时间的推移,高校董事会制度逐渐发展成为高校的决策机构,并逐渐被其他 国家所借鉴和采用。
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董事会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 完善。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了董事会制度,并不断完善其运行机制和管理 模式,以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06

2012河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两学考试之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2012河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两学考试之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教学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其中教 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的意义教学不仅是对人 类已有知识的继承也是人类知识体系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 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 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教学过程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内容由间接经 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 2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 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 3 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 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与自主选择 性的规律 4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注重学生学 习自主性的规律 教学四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 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社会主义道德 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 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 独立性增强 2 自主性增强 3 学习探索性增 强 4 学习实践性增多 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1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 应该做到第一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第二努 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第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 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2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 教相结合的原则。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6 教学与科研相 结合原则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 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 文化与经验、活动。 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 1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2 以培 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 3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高 校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灵活性整体性可测性教学计划 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 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 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学分制教学计划整个课程体系由 普通教育 50 基础教学 70 和专业教学 50 三大板块构成总学分 160-170 ☆33 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 基本要求 1 明确的目的性 2 前沿 性 3 思想性 4 启迪性 5 教学适用性。 课程建设的意义第一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第二从整体上认识课 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第三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第 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的要求第一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第二教材要合适 第三教学资料要完整第四考核手段要科学第五有一套有效 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六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 的教学设施 高校专业课与课程改革的趋势 1 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设置上文 理工相互渗透开设联合课程或综合科目课程开设跨学科或建立 跨专业的专业 2 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开设充分的选修课使

高等教育的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

高等教育的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

高等教育的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单位,其管理与治理体系对于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的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的重要性、特点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石,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管理与治理的良好运行,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教学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

最后,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是保障学校内外环境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学生的学习环境,对于维护学校内外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的特点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是多元化的。

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需要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包括财务、人力、物资等,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是专业化的。

学校管理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管理知识,能够科学有效地组织与领导学校事务,提升学校整体运作效能。

最后,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是参与性的。

学校管理与治理需要关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与协同,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三、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面临的挑战目前,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仍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某些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着单一的权力集中、缺乏参与机制等问题,制约了管理效能的提升和改革创新的推进。

其次,学校管理与治理体系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

高校院(系)党组织工作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高校院(系)党组织工作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的教育方针 和学校党委及行政决定的责任,共同承担着本 单位 改革、发展 、稳 定的重要 责任 和培 养合格人才 的根本任务 。凡 是 院系的主 要工作和 重大问题,书记和院长都有 责任 ,都应 当 认 真思考,深入调查研究 ,集思广益 ,做到职责上分 ,思想上
合 ;工 作 上 分 , 目标 上 合 :制 度 上 分 ,关 系 上 合 , 使 院系 党 政 工 作 思 路 同 心 , 目标 同 向 ,有 机 结 合 ,相 互 促 进 。其 三 ,要 按 照 “ 集 体 领 导 、 民主 集 中 、个 别 酝 酿 、会 议 决定 ” 的 原 则 ,完 善 内部 议 事 和 决 策 机 制 。 要 健 全 和 完 善 院 系 党政 联 席 会 议 制 度 、 党政工作议事规 则、检查 监督制度 等,从制度上构成 院系党政 共 同负责的关系框架 和合作共事的平台。 我 们这里 需要 明确 的 是, 党政共 同负 责体 制关 系模 式的最重要 的运行机制就是党政 联席会议制度 , 党政联席会议 的实施是实行 院系党政共 同负责 制 的程序性 保障环节 , 是 高校 院系党组织现行工作体制 和运 行 机制 改革和 发展 的最 重要 的创 新点之一。对 于这 一点,中共 中
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从制度上规定了院系党组织对院系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重要问题的参与监督和保证的职责这样就会使院系党组织工作有机地糅合和参与到行政工作中去使得院系党组织能够在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与完成学校各项工作任务时发挥监督保证作用从而有效地帮助院院系行政建章立制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职业教育
高校 院( 系) 党组织 工作 体制及运 行机制 的完 善与创新
李 镜
沈 阳 1 1 叭3 6 ) (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 【 摘

高等教育学电子版

高等教育学电子版
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的克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的加强。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利结构,适当实行权利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
教学时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特点
1?独立性增强
2?自主性增强
3?学习探索性增强
4?学习实践性增多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学六大原则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教学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中介性的特点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高等教育学》大纲

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

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

行机制2023-11-05CATALOGUE目录•高校行政管理概述•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结构•高校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高校行政管理挑战与解决方案•高校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01高校行政管理概述高校行政管理的定义与特点高校行政管理定义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积极发挥管理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从而实现学校工作任务的过程。

高校行政管理特点高校行政管理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它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教育教学为根本使命。

其次,它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需要处理的事务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此外,高校行政管理还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23高校行政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它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协调,使得学校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等任务。

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行政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高校行政管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措施,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行政管理的历史与发展高校行政管理的历史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行政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高校行政管理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02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结构校级行政管理层校长负责全校的学术和行政管理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进行决策。

副校长协助校长工作,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方面的工作。

校长助理负责协助校长处理日常事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学院/系级行政管理层院长/系主任负责学院/系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对学院/系的重大决策进行决策。

什么叫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什么叫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什么叫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

运行机制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主体机制。

扩展资料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就:
1、由于降低了管理重心,使教育活动与各个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相结合,从而直接带来了好处: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和人们发展教育与办学的积极性,形成了教育发展的新的支持机制,扩大和增加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投入。

2、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高等学校的深化改革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学校举办者的分化,以及管理者与举办者、办学者的相对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和支持办学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理体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行机制
1。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中央集权型;权利分散型;集权和分散结合型)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历史变革1950~1958中央集权管理时期1958~1963地方管理时期,强调权利下放,高等学校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直接管理1963~1966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1966~1979文革混乱时期1978~1995又确立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3.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带体制的历史变革1950~1955实行校长负责制,强调由校长负责高校内部全部工作,并对党和国家负责1956~1960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由校长主持,集体领导1961~1966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尤其强调党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党委高校的统一领导1966~1978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制,高校权利结构混乱1984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在部分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1989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化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权利下放,扩大省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校的合理健康发展;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更新新大学由国家办的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主动使用社会的能力)4.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欧洲(以学术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i,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模式)美国(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模式)英国(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5.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我国高等学校领导(领导体制是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在强调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地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要从体制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高校内部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额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进一步调整学校行政管理的权利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能力;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改革,女里建立富有竞争力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高等教育学》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学》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合作机制
通过合作与协作,实现高等教育 管理的有效运行。
绩效评估机制
通过评估机制,激励高等教育机 构的改进与创新。
数据分析机制
通过数据分析,为高等教育管理 提供决策依据。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挑战和问题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体制僵化、制度建设滞后等挑战和问题。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
创新管理模式
引入新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
2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灵活运行机制
建立弹性和灵活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将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更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资源集中管理,学术自由受限。
2
市场化管理模式
引入市场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自主性和竞争力。
3
多元治理模式
加强社会参与,形成共治格局。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
教育主管部门
负责制定教育政策,协调各学校发展。
学术组织机构
负责学术研究和课程设置。
高校行政机构
负责具体学校管理工作。
教师队伍
为教育提供专业指导。
《高等教育学》第五章高 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最优化运行 的一种组织架构和机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有效运行而建立的一套管理组织体系,包括规章制度、职能分工和权 责关系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1
传统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大纲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不同国家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和理解。

掌握: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概念;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及进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基本情况;现代大学的职能。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教育目的的性质;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掌握:教育方针的概念和基本构成;教育目的的含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

理解: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了解:教育目的观的发展过程及哲学基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发展历程;大众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关系;世界各国高教大众化的趋势。

掌握: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特征、相互关系及融合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综合运用:能正确看待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观点;能正确分析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演变历史。

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了解: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

掌握:教育制度的概念;高等学校学制系统的三个层次;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弹性学制的特征及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了解:高校的组织特性和组织管理模式;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与改革趋势;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掌握: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六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了解:高等教育的静态与动态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及调整策略。

掌握: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特点;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启示;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的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的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的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一、质量保障体制建设组织结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需要明确的组织结构。

通常,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设有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如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或评估中心,负责质量管理和监督。

高层领导通常需要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以确保质量管理的战略方向与资源配置得以落实。

政策法规:有效的质量保障体制需要依托相关的政策法规。

这些政策法规包括国家层面的教育法律法规、地方教育政策以及高校内部制定的质量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这些文件和规章制度为质量管理提供了规范和标准,确保质量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质量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是质量保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标准包括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的要求,并通过持续的评估和调整以适应教育需求的变化。

质量标准的制定应基于教育目标、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二、运行机制质量监测与评估:质量监测与评估是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

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定期开展内部评估,通过教学质量调查、课程评估、教师评价等方式,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监控。

外部评估则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核、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等,以提供客观的评价结果。

这些评估结果将用于识别问题、改进教学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反馈与改进:质量评估后,必须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

教育机构应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

反馈机制包括教师对课程的反馈、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校友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等。

这些反馈信息应被系统化地收集、分析和处理,以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资金投入、教学设施等。

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够有效支持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等教育机构应根据实际需要和优先级,科学配置各类资源,并监控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激励机制:为提升质量管理的效果,高等教育机构应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不仅应包括对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奖励,还应包括对优秀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奖励。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的展望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的展望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的展望摘要:当今高校行政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对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架构的调整并未真正触及。

从加拿大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架构中吸取先进的组织架构来为我国高等学校所用,以期改革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校行政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展望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组织,其内部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展开与运作,以及对外关系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依赖于高校自身良好的组织架构。

在现代高校的发展历程中,高校从单一的教学型逐渐发展到教学科研型再到科研教学型,直到研究型高校。

随着高校的发展,必然要求高校组织架构不断调整,不断提高高校组织架构的管理效率。

高校现有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情况下,显示出其特有的弊端和局限性,因此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架构的改革刻不容缓。

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的概念及现状高等学校的组织架构是大学组织内部的结构要素在外部诸要素的作用下组成具有一定关系的组织形式。

大学的战略目标是大学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全局性方向性的发展目标,是对大学未来发展的科学预见的创新性思考。

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

结构跟着战略变,在战略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架构。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基本上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逐步形成,呈现出以行政权力为主、高度集权的特点。

学校的行政决策由上而下,逐级落实,长期沿用并依赖这种管理。

并且存在很多问题:1.高校内部行政权利泛化。

行政权利几乎主宰着学校的一切事物,学术权利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行政权利泛化现象日益严重。

行政权利的泛化将使高校的整体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2.高校内设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我国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套用政府机关的行政级别,带有明显的科层制特点。

中国高等学院管理制度

中国高等学院管理制度

中国高等学院管理制度一、学院的组织架构1. 学院领导机构学院的最高领导机构为院长办公会,由学院院长、副院长、教务处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党委书记等组成。

院长办公会负责制定学院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统筹协调学院各部门的工作,保障学院的正常运转。

2. 学院部门设置学院设有教学科研处、学生工作处、党委办公室、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等部门。

各部门根据学院的发展需求和管理要求设立,负责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 班级管理学院在班级管理方面设立班主任制度,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负责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情绪辅导和学习指导等工作,保障学生在学校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学院的教学管理1. 课程设置学院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确保学生能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 教师队伍建设学院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能力的优秀教师,加强对学术新秀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

同时,学院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学术评估和绩效考核,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

3. 教学质量保障学院要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学院要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障教学质量。

三、学院的科研管理1. 科研项目申报学院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鼓励他们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和实施。

学院要提供相关支持和资源,帮助教师和学生申请各类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产出。

2. 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与国内外的学术界建立联系和合作。

学院要为学院内外的学术交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 科研成果评价学院要建立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和鉴定。

学院要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奖励优秀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产出。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984~1989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部分高校 实行校长负责制试点;
1989年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实行党委领导,强调民主集中制;校 长是最高行政长官;党政分开,各司 其职。该体制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 学方向,有利于势 改革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由党委系统、 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 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此外, 还应发挥工会、教代会,以及学生组 织的作用。
二、高教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
(一)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方式(法国) 教育部——大学区——高校 (二)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美国) 董事会制 (三)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英国) 任何国家都是三方力量的结合,只是分别加 以强调而已。应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
三、我国高教宏观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1950~1958年中央集中管理; 1958~1963年地方管理; 1963~1966年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66~1978年混乱管理; 1978~1995年集中领导,分级管理; 1995年后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两级管 理,以省级统筹为主”)。
(二)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三级管理 二级管理 存在的问题:
主要矛盾集中在学校与学院的权力
分配上。全国大部分高校权力集中在
学校层面,有些高校权力下移。
改革方向: 1、调整权力结构,权力适当下移。 2、各级行政机构精简,提高工作效率。 3、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4、实现后勤社会化。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 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 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 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 等。

高校体制机制 报告

高校体制机制 报告

高校体制机制报告
高校体制机制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组织管理、教学科研、学术评价等方面遵循的一套规范和原则。

一、组织管理方面:
1. 高校的组织架构:设立校长、副校长等行政职位,成立各类部门和学院,确保高校的正常运作。

2. 决策机制:高校设立各类学术委员会和决策机构,包括学术委员会、教务委员会、科研委员会等,以确保高校运行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3. 人事管理:规定高校教职工的招聘、评聘、晋升和退休等程序和标准,保障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优秀。

二、教学科研方面:
1. 教学评价机制:建立教学评价系统,包括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

2. 科研机制:建立科研项目申报和评审制度,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

3. 课程建设:根据专业需求和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4. 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三、学术评价方面:
1. 学术论文发表:规定学术论文的发表标准和权威性,鼓励教师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和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2. 学术会议和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提高
自身学术水平,并促进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

3. 学术荣誉和奖励:设立学术荣誉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在学术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总之,高校体制机制是高等教育机构为规范高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和学术评价等方面所制定的一套规范和原则,正常运作的高校都应遵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
A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他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
B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利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
C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消弱,反而得到相应的加强。
B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C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效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D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
C邓小平讲话到党的十四大,特点是突出管理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和难点。形成了“共建、联合、调整、合并“的八字方针。
44. 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二者的权利和职责关系,党委和行政部门之间关系;以及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关系等一些基本的关系范畴,(主要是三对关系)。
C英国模式: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适当影响结合起来的模式。
43. 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A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前,属于酝酿、启动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B从《决定》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是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开展“的阶段,特点是教育五大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分配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相互配合促进和制约中,全面向前推进。一是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二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除了办学校,还要负责高等教育的政策、规划、拨款、督导。职能部门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为主由行政审批为主转向搞好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为主。三是调动了地方政府管大学的积极性,促使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41. 西方高校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
42. 高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高校权力结构分三种模式)
A欧洲大陆模式,该模式中教授和教授群体处于学校的权利中心,而行政部门几乎没什么权威。
B美国模式,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混合。结构以行政权力为主,但也不可否认在学院和系层次上也保留了较大的学术管理权。
46. 我国高校领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由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47. 教研室是最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单元。
48. 围绕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方向:
A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