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示例,以及一些有关前后关系的练习,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体的前后关系,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例,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前后关系。
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活动,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方法。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4课《前前后后》。
2.绘画工具: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纸等。
3.教学媒体:课件、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能举个例子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画出一个物体,并将其前后关系表现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一起分析和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 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条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能够用不同线条表现不同的物品。
3.能够用线条表现人物和场景。
4.欣赏艺术作品,领略线条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线条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用不同线条表现物品和人物。
教学难点
1.线条的表现方法和实际运用。
2.理解线条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效果。
教学准备
1.水彩笔。
2.水彩画纸。
3.讲解PPT。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内容
通过讲解PPT,介绍线条的基本特点:线条是由一些点或者由点的轨迹组成的,可以描绘出物体的形状、轮廓、纹理等。
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线条的作用。
2. 学生练习
让学生用不同的线条描绘几个指定的物体,如树、花、房子等。
让学生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出不同的物品特点。
3. 线条表现人物和场景
用PPT介绍如何用线条表现人物和场景。
让学生按照要求用线条表现出指定的人物和场景。
4. 欣赏艺术作品
通过PPT展示艺术品中线条的运用,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中线条的魅力。
5. 课堂讨论
讨论艺术品中线条的特点、表现方式、效果等方面,以及如何运用线条来表现画面。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线条的特点和表现方式,掌握了用线条表现不同物品和人物的方法,从欣赏艺术作品中领略了线条的魅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展示艺术品和线条的作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观察力。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形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前后遮挡的关系,并运用到绘画中。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图形和颜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处理前后关系时,往往容易忽略遮挡关系,使得画面显得杂乱无章。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前后关系,并运用到绘画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前后遮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3.培养学生运用前后关系进行绘画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前后关系的理解。
2.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绘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掌握前后关系,并运用到绘画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有关前后关系的图形和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供学生实践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前后关系的图形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图形和图片的前后关系。
让学生初步了解前后遮挡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实例的前后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前后关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实例,用画笔和画纸描绘出这个实例的前后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前后关系。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讨论和评价。
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前后关系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用画笔和画纸创作一幅有关前后关系的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前后关系在绘画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让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物体前后排列的图片,以及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绘画基础,他们对于绘画物体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在处理物体前后关系时,往往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并通过绘画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原理,理解透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物体的能力,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原理,学会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
2.教学难点:透视的运用,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
3.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
2.图片:多种物体前后排列的图片。
3.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物体的前后关系是如何处理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并解释透视的基本原理。
讲解物体前后关系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每人画一幅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其优点和不足。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前前后后”的概念讲解。
2. 观察和分析物体前后关系的技巧。
3.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难点:1. 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 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前后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画纸、画笔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讲解:讲解“前前后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观察实物模型,分析并表现物体前后关系。
4. 创作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5.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内容:概念讲解、技巧分析、创作要求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2. 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并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前前后后”的概念理解是否到位?如何改进?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如何提高?3.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前前后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等。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绘画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对美的感知和表现力。
教学内容1. 透视现象: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 物体前后关系:通过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大小和遮挡关系。
3. 绘画技巧:掌握线条、色彩等绘画基本技巧,创作出富有立体感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难点:在绘画中准确把握物体的大小、遮挡关系,创作出具有立体感的画面。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素材、示范画作。
-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橡皮、画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新授: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通过示范展示如何在绘画中运用这一原理。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中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 重点内容:透视原理、物体前后关系、绘画技巧。
- 布局:清晰、有序,突出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 个人作业:根据课堂所学,独立完成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作品。
- 小组作业:小组合作,创作一幅主题为“我们的校园”的绘画作品,展现校园中不同物体的前后关系。
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调整。
-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绘画中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结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绘画创作中,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巧得到了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合作精神。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 前前后后 》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前、后”的空间概念,通过绘画表达物体的前后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空间关系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前后关系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介绍“前、后”在美术中的空间表现,强调其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2. 观察与表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学习如何通过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绘画,实践表现物体前后的技巧。
4. 作品欣赏: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前后关系处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掌握通过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前后关系,以及如何在绘画中准确表现。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经典美术作品图片。
-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物体的前后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 新授:讲解“前、后”在美术中的概念,演示如何通过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
3.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4. 辅导:个别辅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 1. 前后的概念- 2. 观察与表现- 3. 绘画实践- 4. 作品欣赏作业设计- 绘画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独立完成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表现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
通过展示和分析经典美术作品,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4课 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4课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前前后后》的第4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运用各种线条和形状,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表现物体的空间感。
教学内容包括: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2.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4. 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能够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和表现;2. 线条和形状的运用;3. 空间感的把握。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前后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展示优秀作品,分析作品中的前后关系表现手法。
3. 练习: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运用线条和形状,描绘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4. 创作指导:讲解绘画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5. 学生创作: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板书设计:1. 第4课前前后后2. 教学内容: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表现手法、绘画技巧3. 教学目标: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巧4. 教学难点: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和表现,线条和形状的运用,空间感的把握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内容学习、练习、创作指导、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绘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 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表现前后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和造型表现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学会运用绘画语言表达物体的前后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内容1. 物体前后关系的认识: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理解什么是前景,什么是背景。
2. 绘画表现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大小、颜色、线条的虚实等手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绘画语言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物体前后关系,通过绘画手法准确地表现出来。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具有明显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新授: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以及如何在绘画中表现这种关系。
3.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重点内容:物体前后关系的认识、绘画表现方法、实践操作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根据本节课所学,画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作品。
2. 作业要求:作品要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色彩和造型要美观。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和绘画表现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进行指导和改进。
---此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表现方法,培养他们的空间感和造型表现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案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的第4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绘画中运用这种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能运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进行绘画。
但对于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需要在本课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前后遮挡关系。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生活实例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图片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让学生初步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例,详细讲解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遮挡关系,并学会运用到绘画中。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绘画任务,让学生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让学生相互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前后遮挡关系创作更具创意的绘画作品。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第4课 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4课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美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第4课前前后后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3.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前前后后”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前前后后”的概念,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如何在美术创作中表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3. 实践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现场绘画或手工制作,创作出具有“前前后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将“前前后后”的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创作中。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在实践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前前后后”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创作热情。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展示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图片,用于导入新课和讲解。
2. 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颜料等,用于学生实践环节。
3. 手工材料:如剪刀、胶水、彩纸等,用于学生实践环节。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第四课《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四课《前前后后》(教案)教学内容《前前后后》是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的一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物体的前后关系,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1. 观察与感知: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学习如何区分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绘画技巧: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如透视、大小、遮挡等。
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画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提高绘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教学难点1. 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出来。
2. 创意表达: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使他们在理解物体前后关系的基础上,创作出有个性、有创意的画作。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示范画作等。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
2. 新授: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方法和绘画技巧,并进行示范。
3.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实践。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和创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课重点。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课题:《前前后后》2. 教学目标: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提高绘画技巧。
3. 教学重点: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
4. 教学难点: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创意表达。
作业设计1. 必做题:绘制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2. 选做题:观察身边的物体,尝试用文字描述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和绘画技巧的掌握情况。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前后重叠”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3.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讲解“前后重叠”技巧,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技巧。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绘画来理解“前后重叠”技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绘画用纸及颜料3.绘画用具:毛笔、水彩笔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传统中国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前后重叠”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画技。
(2)教师出示ppt,讲解“前后重叠”概念和其应用。
2.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几幅具有“前后重叠”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绘画技巧,并展示这些技巧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应用。
(2)教师指导学生自行选定一幅传统中国画,用笔勾勒出其中的“前后重叠”部分。
3. 实践操作(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前后重叠”风景画,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画技和表现手法。
(2)教师让学生自行绘画,引导学生掌握“前后重叠”技巧。
(3)教师指导学生将“前后重叠”技巧应用到自己的绘画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4. 绘画作品展示(1)学生完成绘画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
(2)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供指导和建议。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传统中国画中的“前后重叠”技巧,并通过实际绘画锻炼了自己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反思学生应当自己体验课堂,对本课的反思评价。
保证每个学生有发言机会,以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作业布置下次课堂前,每个学生完成一幅“前后重叠”风景画作品。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前、后”在美术中的应用,如画面布局、空间关系等。
3.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运用“前、后”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4. 作品欣赏:欣赏一些运用“前、后”概念的优秀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故事书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前、后”在美术中的应用,如画面布局、空间关系等。
3.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运用“前、后”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4. 作品欣赏:欣赏一些运用“前、后”概念的优秀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3. 教学内容:导入、基本概念、实践操作、作品欣赏、总结与反思。
4.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学生运用“前、后”的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前前后后》教案《前前后后》教案(一)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前前后后》教案(二)教学目标1.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1. 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 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 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4. 三年级的学生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教学实施建议一、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学生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学生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 学生准备学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1. 引导阶段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展示,提高自己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2.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理解和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和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前、后”等空间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创作。
3. 示范:通过示范作品,展示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练习: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前前后后”的空间概念,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如遮挡法、近大远小法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绘画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空间美的感受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创作一幅具有前后关系的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遮挡关系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层次,以及如何让学生在绘画中合理地安排物体的大小和位置,以体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绘画工具等。
2、学生准备绘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明显前后关系的图片,如排队的人群、街道上的车辆、森林中的树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提问学生:“在这些图片中,你是如何分辨出哪些物体在前,哪些物体在后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前前后后》。
2、知识讲解(7 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遮挡关系的图片,向学生讲解遮挡法是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前面的物体挡住了后面的物体,后面的物体就会被部分遮挡。
(2)展示一些体现近大远小透视规律的图片,如道路、铁轨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物体在远处和近处的大小变化。
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原理,即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
3、教师示范(5 分钟)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示范,先画出一个前面的物体,如一个较大的水果,然后再画出后面被遮挡的部分水果,强调遮挡部分的线条处理。
接着,教师再示范一幅体现近大远小规律的画面,如一排逐渐远去的房子,注意房子大小和间距的变化。
4、学生练习(15 分钟)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种表现前后关系的方法,如遮挡法或近大远小法,创作一幅简单的有前后关系的画面。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4课《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4课《前前后后》课程目标
1.了解“前后”概念;
2.通过绘画表现“前后”;
3.体会“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教学内容
1.介绍“前后”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个词汇的定义;
2.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体会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3.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前后的概念;
4.分享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明确“前后”的概念;
2.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绘画表现前后;
3.通过让学生欣赏和分享作品,增加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1.黑板、彩色粉笔、橡皮擦、纸张;
2.多幅图片,展现前后不同构图的变化;
3.画笔、颜料盘、水杯、画纸。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新课
1.老师拿出一些图片,让学生比较前后的差异;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让学生知道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第二步:授课
1.讲解“前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
2.通过黑板画图,向学生展示前后不同构图的变化。
第三步:实践绘画
1.让学生在画纸上画出前后不同的构图;
2.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画的作品,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3.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素材,让学生自由创作。
第四步:展示作品
1.让学生欣赏对方画出前后的构图;
2.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加深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
在本堂课中,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中的绘画活动。
学生用不同的颜色表现出“前后”的概念。
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他们可以描述他们绘画中的想法,他们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有基本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表现物体前后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正确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示例,分析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
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绘画,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
2.画具: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纸等。
3.教学课件:相关教学内容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多个示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位置、大小、遮挡等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绘画一个具有前后关系的场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大家一起分析其前后关系的表现是否准确。
引导学生相互学习,提高绘画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高难度的练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绘画一个复杂的场景,并要求表现出丰富的前后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