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写作主题提炼与素材运用点金 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 我有一个梦想 林黛玉进贾府 老人与海
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整理精校版)
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整理精校版)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素材一:XXX不赞同“客”的悲观观点,认为人生虽然短暂无常,但应该珍惜拥有,执著于自己的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他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
写作应用话题】1、珍惜拥有2、态度决定成败3、坦荡达观的人生态度4、变与不变5、乐观积极的情怀素材二:XXX认为,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他则认为“苟非无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他不羡慕别人得到的,也不遗憾自己没得到的,珍视自然赐予的无穷宝藏,这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
写作应用话题】1、生命的真谛2、得与失3、人生的取向4、心灵的宝藏5、诗意的人生素材三:XXX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闷孤独,但他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XXX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从文学上完成人生的追求。
写作应用话题】1、挫折改变人生2、转向3、面对逆境4、永不言败5、现实适应能力写作应用示例:战胜挫折,珍惜拥有XXX看见了风。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
他就是XXX之一的XXX。
XXX的人生告诉我们,珍惜拥有,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要坦荡达观,才能战胜困难,获得心灵的胜利。
XXX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他能够操纵小船穿越惊涛骇浪,展现出他的非凡胆略。
在XXX、XXX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
【2023高考作文】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1-5中的作文素材运用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1-5中的作文素材运用(1)责任与胸怀——《沁园春·长沙》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是一成不变的。
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答掷地有声:责任。
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2)真爱与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看似平淡的场景,却饱含了作者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
是的,生活因有真爱而美好,因为美好而感恩。
“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我们应该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对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人类、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难、感恩逆境、感恩失败。
我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会回报,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3)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
在人都不能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
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
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4)学识与胸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先生以他的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折服了听众,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后人。
学识会让一个人厚重深刻,谈吐不凡,出口成章。
有学识者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人如坐春风;如黄钟大吕,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
2016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2016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2016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悲伤与旷达——《赤壁赋》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
从古至今,能把这帖药用好的除苏东坡外,恐怕没有几人了。
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意境的一种体现。
屈原的忠心与烈节令人敬佩,然其“自投汨罗”的态度却让人不敢苟同;李白的豪放与飘逸让人欣赏,然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欢却让人不能认同。
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这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也!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悲伤与旷达;悲与喜;审视人生;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花一世界。
l 作文素材运用拓展l 这篇《赤壁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l 既然人生短暂,更应该以达观自处,珍惜当下。
面对“人生如寄”的客观现实,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都有其变与不变的一面,与其羡慕“非吾之所有”的永恒,不如领取清风明月,活在而今现在。
l 与自己展开的心灵对话可以实现自我救赎。
l 《赤壁赋》是以虚设主客的方式表现的一段起伏的心绪。
主客问答其实是苏轼思想精神的两个向度,文中达观的“苏子”是作为道者的苏轼,悲观的“客”是作为儒者的苏轼。
身处逆境之中,道者苏轼用“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开解了作为儒者苏轼的“人生短暂、生命渺小”之感慨。
l 人需要与自然进行对话。
l 大自然总有抚慰人心灵、开阔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智慧的力量。
苏子“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人生哲理都是源自这赤壁的清风明月。
l 身处逆境,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艰苦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l 黄州的苏轼耕种庄稼、走进厨房、广交朋友、慈悲为怀;他撰写著作、勤奋读书、强身健体、反躬自省。
黄州的苏轼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更没有在黑暗的角落里独自咬牙切齿,而是尽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充分理解现实的处境,努力创造生活的乐趣,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他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艰苦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黄州苏轼的潇洒与成熟。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共3篇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共3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1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在中国文学史上,兰亭集序、赤壁赋和游褒禅山记都是不可忽视的名篇。
这三篇文章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它们的阅读与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
本篇文章将对这三篇文章进行详细的分析。
兰亭集序是东晋名士王羲之所写,全文分上下两半,共42行。
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主要描述了他在隐居地“兰亭”的一次饮宴。
这次饮宴虽然看似平凡,但王羲之却通过笔墨将其描述得富有节奏感和内涵。
他先写自己在行书上的才华,再写大家到齐了,接着写煮酒论文,最后表达人生短暂,要珍惜时光的意义。
这样,整篇文章在描绘兰亭饮宴的同时,别有深意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让人感受到了王羲之的高超写作技巧和高尚人生观。
赤壁赋是“文房四宝”之一曹操的敌人诸葛亮所写,全文共3280字,是一篇气势磅礴、富有文艺性的辞赋名篇。
它描绘的是东汉末年,曹操曾率领大军攻打在赤壁留守的孙权,但最终被孙权、刘备联合击败的战争场面。
在表达了士兵们的惨烈生死和军队之间的刀光剑影之后,诸葛亮又借此展现了自己才华横溢的诗词和文学素养,用动人的语言描述了大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
这样一来,赤壁战争变成了一次文化的碰撞和审视,无比具有震撼力和思考性,令人感受到诸葛亮高超的才华和思辨能力。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陈师道所写,全文1280字,是一篇对赏景游览的文艺记录。
它详细记述了陈师道在褒禅山的游览之旅,从山的形态、景色、植被分布到佛教的文化和古建筑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精细的描述和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陈师道除了对美好的自然景观的表达之外,还对游客的素质和态度提出了要求。
他认为,游览应该有敬畏心、感慨心和合适的行为规范,才能真正领略到大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游褒禅山记作文(优秀8篇)
游褒禅山记作文(优秀8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当你有一个目标,而又无法实现它时,仔细想想,你是没有能力去实现还是没有胆量去实现呢?王安石说得好:“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真正的宝物没有一个是在你的面前摆好了的,一定是要你用意志、能力与作为坚强后盾的物质条件去奋斗得来的。
然而,先有志,其次是力,再次是物。
只有先敢想,才能敢做。
假如你连想都不想,更何况做好它呢?思想永远是跑在身体前面的。
目标确定了,只有你去想好你该如何做,一条有你的思想开辟的路就已经在你眼前了。
然而,“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沿着自己所想好的线路前行,会不仅仅遇到自己思想上已经制定出计划如何克服的困难,还会有意料之外的。
唯一的办法,只有将每一个困难的背后都看作是一个小目标,暗示自己能冲过去,不知不觉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几分钟前仰望观叹的山顶了。
因此,有“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志、能力兼备,假如仍寻不见自己的目标、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则还差一“物”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定的物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的物质条件,是指真正的体验与身处其境的感受,或者行进途中的动力。
空想,是绝对不能将你推进半步的。
这令我想起了《殷芸小说》中的一则故事。
有贫人止能办只瓮之资,夜宿瓮中,心计曰:“此瓮卖之若干,其息已倍矣。
我得倍息,遂可贩二瓮,自二瓮而为四,所得倍息,其利无穷。
”遂喜而舞,不觉瓮破。
翁破了,一切的空想都泡汤了,何谈“其利无穷”呢?由此看来,物质也是成功路上的一大要素。
游褒禅山记,只不过是一篇游记。
如此之高的立意,确实体现出王安石无人能比的才华,这也是为何这篇游记给我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五写游记,除了在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外,当然还可以写作者的感触,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二游褒禅山记语文说课稿范文
高二游褒禅山记语文说课稿范文高二游褒禅山记语文说课稿范文高二游褒禅山记语文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
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1、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2、教学目标的定位(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领会意志、深思慎取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判断句、陈述句、反问句等常见文言句式4、教学难点的突破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二、说教法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
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
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中,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归纳法。
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高中语文各课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汇总
高中语文各课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汇总《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赤壁赋》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执著,及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开朗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
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
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满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写作素材】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名字都会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苏轼站在赤壁面前,眺望如画江山,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游褒禅山记 作文素材
第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 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 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 【适用话题】可用于“尽志无悔”“不要盲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 说”“自信”“敢于坚持自己的主见”“深思慎取”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 中。
第二,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 自信。王安石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个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 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因盲从而后悔。
游褒禅山记
作文素材
【素材清单】
《赤壁赋》通过记叙一次未能尽的游山经历,说 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 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 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
【写作素材】
《游褒禅山记》告诉了我们四个道理:
第一,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较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 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 者在治学、处世、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 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
如:角度一:阐述与“志向”“毅力”“精神”“信念”相关的话
题。大千世界,浩浩尘宇,庸碌度过一生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久经磨炼、
矢志不渝,最终达到光辉顶点的也大有人在。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其中的
差别呢?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立志的高与低、远与近。
高中语文课本中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
高中语文课本中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阳江一中唐露一、解说: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高中生的一个难题。
很多同学平时花大力气死记硬背的一些素材,临到考试又都忘得差不多了,即使记起一些,也是零零碎碎,不够完整。
其实,不必刻意去记很多的材料,我们可以就从学过的课文入手,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素材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或对不同的课文素材进行分论题进行整理,这样就使得课文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示例:(一)同一课文素材多角度分析:【课本素材】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史铁生《我与地坛》【素材解读】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绝望过、焦躁过、埋怨过、颓废过……然而在母亲的关爱中,在地坛沧桑的历史启迪中,他终于想通了关于生命的意义,走上了写作之路,经过一番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他的作品用深情和智慧感染了无数人。
【适用角度】(1)适用于成长励志类:坚强21岁,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这最美好的年华里,史铁生永远地被命运钉在了轮椅上,再也没有站立的可能。
他焦躁不安,他悲观绝望,他行尸走肉一般徘徊在偌大地坛里,向静默的历史询问关于生与死的答案。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终于,他找到了完美的答案。
就这样,他走出了山重水复的烦恼,走进了柳暗花明的喜悦。
在发现生命通道的喜悦里,他战胜了自己,拨开了命运的迷雾,阳光再一次温柔地笼罩。
于是,我们看到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看到了《我与地坛》,看到了《务虚笔记》……最重要的我们看到一个钢铁一般坚硬的生命,虽卧于床榻,虽坐于轮椅,却比大多数人更顶天立地。
(2)适用于情感道德类:母爱在史铁生绝望颓废的日子里,母亲一直默默地陪伴在他的身旁。
高二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范文
高二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高二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
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
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四、说教法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和“问题探究法”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明白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归因。
五、教学设想在这里我要强调指出,文本解读的本质不仅仅是认识文本讲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读者要从文本中汲取什么,认识什么。
具体到《游褒禅山记》,读者应从积极方面看王安石要人们坚持“尽志无悔”的哲学。
淡化“志、力、物”三者辩证关系的传统解读。
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
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
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素材积累
【名师一号】2015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后撷珍新人教版必修2 素材点说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出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的决心两度罢相,不避艰险,推行新法,结果,劳心费神,事倍功半,不但没有取得变法的成功,反而在众多大官僚的反对声中,在自己阵营不断的内讧和分裂中,在宋神宗的疑虑和以贤德著称的曹皇后(仁宗妻)、高皇后(英宗妻)、向皇后(神宗妻)的干预下宣告了变法的失败。
有良好的愿望和动机,并不一定就产生良好的结果。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可以作为这一论断的注脚。
古来变法,实际上所要解决的就是四个字“理财、用人”。
王安石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用人的问题,因此,他的初衷很好,措施也不能说不得力,却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新兴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大悖于王安石的良苦用心。
点说一作为“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他,王安石是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
自北宋以来,褒之者寥寥,毁之者纭纭。
几百年间,无论官言“正史”,还是民间小说、戏曲,王安石的各个方面,从学问到做官;从个人生活到道德品行无不被人诟病。
但是,尘垢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
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的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
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
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作出了回答;已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点说二有了良好的愿望,要有良好的结果,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过程。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失败在他变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理好财,他没有用好人,以致事与愿违。
反思我们当今的改革,伴随着整个改革的进程,“反腐倡廉”重拳屡出;“解决分配不公”,措施得行;“惠民工程”方法得力,这一切都是在用人、理财上下的硬功。
赤壁赋三分钟演讲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赤壁赋》。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文,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深刻思考。
在这篇演讲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赤壁赋》的内涵。
一、赤壁之战的背景与历史意义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
当时,曹操率领大军攻打荆州,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智勇双全的将领,运用火攻战术,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英雄事迹。
二、《赤壁赋》的文学价值1. 哲学思考《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宇宙浩瀚,人类渺小。
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艺术表现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比喻、拟人等,将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诗、赋、词等文学体裁,使《赤壁赋》成为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3. 语言风格《赤壁赋》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富有韵味。
苏轼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读来令人陶醉。
三、《赤壁赋》对后世的影响《赤壁赋》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列举几个方面:1. 哲学思想《赤壁赋》中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文人墨客在创作中借鉴了苏轼的思考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2. 文学创作《赤壁赋》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许多文学家在创作中受到启发,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3. 文化传承《赤壁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赤壁赋》是一篇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哲学意义的作品。
它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深刻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新)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素材挖掘:【素材清单】《赤壁赋》通过记叙一次未能尽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
【写作素材】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游褒禅山记》告诉了我们四个道理:第一,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较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世、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第二,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
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
王安石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个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
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因盲从而后悔。
第三,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
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能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
第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3、荆公生当大宋时,少年遍习百家词。
意气英姿龙门跃,但念经国利民事。
鄞县山川熟自胸,起堰浚河不自恃。
常平惠农百姓喜,兴学劝桑有妙治。
最恨兼并与贪吏,访民问灾多愤驰。
累忧社稷贫与弱,万言上书显奇智。
天变人言不足畏,变法图强有慧思。
山作文之游褒禅山记作文素材
游褒禅山记作文素材【篇一:游褒禅山记写作素材】《游褒禅山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
”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由“仆碑”得出了“学者不可以深思慎取”的结论。
可用于“感悟自然”“求学”“深思慎取”“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目标”“自信”、“盲从” “成功的要素”、“意志”“志、力、物”等话题引用思辨型——(提示:结合原文,以生活实例出发,针对性强)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
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
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
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
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议论抒情型——(提示:广征博引,围绕话题,文采斐然)“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术、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纵观古今一切有成就的诗人、作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无不愿意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无不从大自然中有所领悟并获得启示。
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羲之于兰亭聚会.“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始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毛泽东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感慨。
思辨议论型——(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
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
善假于文——巧借《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写议论文
善假于“文”——巧借《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写议论文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写好规范的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我们学生往往在如何展开议论说理上无从下手,或是以多个事例来代替议论,或是绕来绕去重复几句话,缺乏议论的角度和力度。
善假于“文”,此处的“文”是指我们教材中的课文。
阅读与写作从来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材中的文章在思想情感、行文思路、写作手法等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
下面就以《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为例,大家一起来尝试一下如何通过巧妙地假借来形成自己的议论说理。
——崇明教师进修学校耿慧慧【课文的构思点拨】《石钟山记》中的第一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思考: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流传着哪两种观点?作者是如何进行反驳的?示例:一是郦元的观点“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另一是李渤的观点“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作者反驳郦元的观点是以“钟磬与水”无法发声来反驳“水石相搏发声论”;作者以“何处石头相击不发声”来反驳李渤的“双石相击发声论”。
2.思考:如果遇到观点型的材料作文题,是否可以借鉴《石钟山记》的这段写法呢?《游褒禅山记》中有这么一段:于是予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ppt 人教课标版
又如何可能?换句话说,如果你选择了艰难而有成就的人生之路,你如何去 成就自己的远大目标?
有人或许说,要成就辉煌,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这种坚强的意志,表
现为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坚持与执着。但是,我说,有坚强的意志,不被旁人 的冷嘲热讽的干扰,但是力量不够——这像登山时的体力不支——也不能实 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所写的一 篇著名的游记散文。游记一般是记作 者游览参观某地的所见所闻,以记叙 山川景物为主,但这篇散文却是以游 山为喻,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哲理。 我们要抓住这些哲理进行挖掘素材并 应用到相关写作中。
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写作的借鉴。这篇课文借记游发议论,所发议论 在今天来看已为常识,再去深究并无必要。但这是一篇典 型的话题式文章,即由一个故事,一段传说,一处风景, 一件小事,而引发出对为学、为人、甚至是对生命的大思 考。读这样的文章,关键要寻找“话题”(事件、故事) 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拿这篇课文来说,就是要探 究“游山洞”与“做学问”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对应 关系?将两者所有的因素一一列出来,很容易便可以找出 各自的对应部分: 山洞——(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学问平易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学问精深处求之不易故至者少)
于写作上的借鉴意义在于:面对一个“话题”(故事或事件),应 在对话题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将其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列举出来, 寻找最关键的几点,然后再与自己的观点一一对应。
二是个案与类属的关系。这篇文章在艺术特色上与前面所学的文 言文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叙述平实,逻辑严谨,文章的现实针 对性强。这种风格与作者王安石的政治身份有密切关系。现行课 本上所收录文章不外乎是这样几种:文人的文艺作品,文人的议 (政)论文,政治家的文艺作品,政治家的议(政)论文,应用 文。此文属第四种,是政治家的议论文。中国历史上,做官的文 人不少,但像王安石这样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文人却 不多,所以王安石其实也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可以归到政治家 一类。
以《赤壁赋》为例,谈高中文言文个性化阅读
以《赤壁赋》为例,谈高中文言文个性化阅读
《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如何实现对《赤壁赋》这样的文言文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以《赤壁赋》为例,从多个方面探讨高中文言文的个性化阅读策略。
进行背景了解。
《赤壁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所做战所写,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和主要人物的英勇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气概和忠诚信仰的赞美之情。
在阅读《赤壁赋》之前,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帮助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关注情感共鸣。
《赤壁赋》中的壮丽景色、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意境常常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可以仔细品味每个词句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象,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激动、悲情、壮烈等情感,使作品与自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注重细节捕捉。
《赤壁赋》是一首辞章细腻、富于诗意的文言文作品,其中充满了许多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往往能够展示出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修辞手法。
在阅读时,可以关注这些细节,从中捕捉到作者的用意和感受,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进行思辨与解读。
《赤壁赋》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寓意,可以引发读者进行思辨和解读。
在阅读时,可以就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展开思考,把自己的想法与诗歌相对比,从中找到共鸣与差异。
通过这样的思辨过程,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ppt 人教课标版
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写作的借鉴。这篇课文借记游发议论,所发议论 在今天来看已为常识,再去深究并无必要。但这是一篇典 型的话题式文章,即由一个故事,一段传说,一处风景, 一件小事,而引发出对为学、为人、甚至是对生命的大思 考。读这样的文章,关键要寻找“话题”(事件、故事) 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拿这篇课文来说,就是要探 究“游山洞”与“做学问”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对应 关系?将两者所有的因素一一列出来,很容易便可以找出 各自的对应部分: 山洞——(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学问平易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学问精深处求之不易故至者少)
于写作上的借鉴意义在于:面对一个“话题”(故事或事件),应 在对话题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将其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列举出来, 寻找最关键的几点,然后再与自己的观点一一对应。
二是个案与类属的关系。这篇文章在艺术特色上与前面所学的文 言文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叙述平实,逻辑严谨,文章的现实针 对性强。这种风格与作者王安石的政治身份有密切关系。现行课 本上所收录文章不外乎是这样几种:文人的文艺作品,文人的议 (政)论文,政治家的文艺作品,政治家的议(政)论文,应用 文。此文属第四种,是政治家的议论文。中国历史上,做官的文 人不少,但像王安石这样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文人却 不多,所以王安石其实也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可以归到政治家 一类。
“山洞探险”是一个旅游问题,而“成功”却是一个人生问题, 这其实把山洞探险之路抽象为人生的追求之路。人生之路与山洞探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有志者无悔——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感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有志者无悔——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感
王荆公游华阳洞,悟出了世之奇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道理,令人叹服。
人生,治学,亦如游山,要有出众的成就,须“立志穷及险远”,即便不达顶峰,尽吾志者也可以无悔了。
生命给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有志者才可以让生命之花常开不败。
衣带渐宽终不悔,有志者才能在风雨人生中,不懈进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断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志坚定的人,才能作出超凡的贡献。
李时珍27年著本草纲目,达尔文22年写《物种起源》,哥白尼37年成《天体运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今中外,多少前人已做出表率。
然而,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追寻以往人类的历史,有志者也并非人人能至“险远”,壮志未酬的也不是没有。
孔明多年伐魏,然而依旧落得无果而终,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最终病卧山村,铁马冰河入梦来;陈景润研究歌氏猜想,也是再无进展,抱憾终生。
但是只要努力过,他们就不曾后悔。
矢志不渝,有所成就,是一种壮美;奋斗终生,未达目标,亦是一种悲壮。
立志在我,求索在我,成就在我。
有志者,可以无悔,只要我们奋斗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文写作主题提炼与素材运用点金(2018年6月)
赤壁赋
【素材点金】
1.做好人生的减法。
苏轼胸怀壮志,心系天下,但一直不被君王重用;人生坎坷,屡遭贬谪,但苏轼心态淡定。
他做好了人生的减法,减去了心灵上的负担,减去了欲望,终成千古名家。
2.心胸坦荡。
苏轼并未因为仕途上的不得志而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在贬谪之地,他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疾苦、心系国家安危,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磊落坦荡的胸怀和气度,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苏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素材运用】
示例:坚持是磨难的克星。
有了坚持,就有了信念,就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哪怕是遭遇不公正的待遇。
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他挥笔写下此篇,只怕心中亦感慨万千。
从“乌台诗案”起,苏轼连遭贬谪,但他的人生理想未曾改变。
“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坚持不改初衷;“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始终保持从容。
即便被贬到黄州,泛舟游于赤壁,他依然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壮志豪情,最终成了名贯古今的大文豪。
游褒禅山记
【素材点金】
1.无限风光在险峰。
王安石和朋友们的这次游玩无疑是不尽兴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洞内最优美的风景,中途的退缩使他们失去了大饱眼福的机会。
只有那些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人才能登上顶峰,欣赏无限风光,看见别人不曾看见的奇观。
2.成功需要创造条件。
用王安石的观点来看,成功是“志”“力”“物”三者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志”即意志,“力”即精力,“物”即一定的物质条件,三者对于成功来说缺一不可。
王安石提醒人们,要实现理想,就必须坚定志向,尽力而为,创造条件。
只有“志”“力”“物”三者合一,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素材运用】
示例:实力与机遇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尼采说:“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心愿的机会。
”如果只把成功寄托在机缘巧合上,就如同守株待兔,荒废了自己的生命而终不会有所收获。
纵然机遇从天而降,也会因为缺乏主观努力而与其失之交臂。
如果三国画家曹不兴只是不小心在新画的杨梅之上滴了一滴墨,而没有长期训练的精湛画技和丰富的想象,也不会巧改墨滴,点墨成蝇,成就一段佳话。
当然,只拥有强大实力却没有适时的机遇也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将内在的奋斗与外部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或许正是这个道理。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素材点金】
1.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1916年11月,主办《新青年》的陈独秀和亚东图书馆的老友汪孟邹一同北上。
此时正值接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物色主持文科的人选,蔡元培觉得陈独秀正是他要找的人。
12月26日早上9点,蔡元培第一次造访陈独秀。
之后,蔡元培差不多天天都要来看陈独秀,有时早上来得很早,陈独秀还没有起床,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将陈独秀叫醒,只要给他拿个凳子,坐在房门口等候就行了。
蔡元培诚意拳拳,陈独秀终于答应了。
邀请没有学位头衔的陈独秀主持最高学府的文科,体现的是一所学府开阔的心胸,彰显的是大学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也体现了蔡元培先生超凡的胆识和眼光。
一个社会只有形成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围,才会充满活力与朝气,才会让更多的人脱颖而出。
2.伯乐与千里马。
千里马能够脱颖而出,纵横奔驰,是因为有伯乐的慧眼识英才。
没有蔡元培的提携和举荐,就不会有后来“五四运动”中叱咤风云的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
我们在为陈独秀的脱颖而出而欢呼的同时,更为蔡元培先生爱才、惜才、怜才的赤诚之心而感动。
千里马难得,但是伯乐更难求。
希望有更多像蔡元培先生一样的伯乐出现,如此则是学术之幸、人才之幸、教育之幸。
【素材运用】
示例: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拥有一颗宽容心。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老舍说得好:宽容。
中国传统历来追求一个“忍”字:为人处世,强调心存宽容;与人交往要拥有一颗宽容心;心存宽容,才能独善其身、善心常驻。
我想起蔡元培的海纳百川之胸襟,他既能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又能接受旧学说,新旧两派文化交流融合才鸣响了北大振聋发聩的文化钟声。
我们同学之间正是需要这般宽广的胸怀,以宽容的态度孕育同学心中宽容的种子,如同温暖的阳光、甘甜的雨露滋润嫩芽。
(高分作文《守住心中一份宽容》)
我有一个梦想
【素材点金】
1.坚守信仰,追求完美。
信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很重要,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活一世,因信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追求。
坚守信仰,常怀对生命的感恩,才能在利于别人也利于自己的追求中,生活得更快乐,更幸福。
2.博爱于人,在全力以赴中坚强,在奋斗中燃烧生命。
马丁·路德·金的活法,虽然过于沉重、清苦,却令人肃然起敬。
给自己一份动力,给世界一份关爱,你的人生中就不会有绝望。
【素材运用】
示例:马丁·路德·金是一株有思想的苇草。
为了给黑人争取平等权利,他毕生致力于黑人民权运动,并以卓越的才华成为运动领袖。
白人统治当局对他恨之入骨,在他的人身安全时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依然不改其志,继续领导黑人争取平等的权利。
他的那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词,如黄钟大吕,响彻云霄,在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善良的人们心中长久回荡。
敌人可以毁灭他的身体,但是毁灭不了他的思想。
(高分作文《做一株有思想的苇草》)必修3
林黛玉进贾府
【素材点金】
个性与叛逆。
我们都知道,在《红楼梦》里的柳湘莲眼中,只有贾府门前的那对石狮子是干净的。
其实,还有一个干净的男人,那就是贾宝玉。
说他干净,是因为他没有追求功名利禄之心,也无穷奢极欲之心,正因如此,这个形象才如此地光彩夺目。
【素材运用】
示例:一部《红楼梦》,讲述了几代人的恩怨,缠绵了几代人的心。
心境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让红楼一梦碰撞的火花更耀眼。
对于失败者来说,《红楼梦》是黛玉的泪水;对于政治家来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史书;对于文学家来说,《红楼梦》中的精彩诗词最为抢眼……一部《红楼梦》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同的,无关乎外界的一切,只是源自看《红楼梦》的角度不同。
苏轼曾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就解释了一个事实:角度不同,人生不同。
(高分作文《角度人生》)
老人与海
【素材点金】
1.意志与品质。
人活着,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艰难险阻,在困境面前是坚守还是退却,这需要人的精神与意志来回答,正如桑地亚哥那句响当当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桑地亚哥的故事,之所以得到全世界读者的肯定,就在于他那永远不放弃的意志和品质。
2.胜利与失败。
我们常为胜利者唱赞歌,为胜利者送上鲜花与掌声。
其实,在那些失败者中,也有不乏令人敬佩的地方。
正如桑地亚哥老人那样,他在大鲨鱼面前是一个失败者,但他的坚强、他的执着,却使他成了一个伟大的精神胜利者。
【素材运用】
示例:每当我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一句时,我总是热血沸腾。
正是凭借这种信念,历尽磨难、九死一生的老渔夫桑地亚哥拖回了巨大的鱼骨;也正是凭借这样的信念,杰克·伦敦用《热爱生命》穿越了严酷的荒原,贝多芬用《第九交响曲》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用“三天光明”创造了人生的奇迹。
(高分作文《站起来,世界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