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与修复方案1-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土壤污染修复方案

土壤污染修复方案

土壤污染修复方案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案。

通过本方案,可以减少或消除土壤中的有毒污染物,恢复土壤的健康状态,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步骤1. 评估污染程度:首先,对污染区域进行评估,确定有毒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

可以采用现场测试、实验室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估。

2. 污染源控制:针对已确定的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

例如,封闭和处理污染源,安装隔离措施等。

3. 选择修复技术:根据污染情况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土壤修复技术。

常用的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土壤改良、生物修复等。

4. 实施修复方案:根据选择的修复技术,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这包括确定种植适宜的植物、施用修复剂、监测修复效果等。

5. 监测与评估:在修复过程中,进行周期性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修复效果。

监测指标可以包括土壤污染物浓度、植物生长状态等。

6. 管理与维护:修复完成后,继续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以确保修复效果的长期稳定性。

包括定期维护和监测,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等。

注意事项- 在选择修复技术时,应综合考虑土壤特性、修复效果、经济成本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技术。

- 施工过程中应确保工人的安全,避免对周围环境和人群造成二次污染。

- 修复方案的具体实施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确保合法合规。

- 修复过程中应与相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合作,获取必要的技术和专业支持。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案。

希望能对您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内容,请与相关专家进行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2.05.30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关于征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
行)
(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指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活动,规范并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我部组织编制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

现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意见建议请书面反馈我部,电子文档请同时发至联系人邮箱。

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2年6月30日。

联系人:土壤生态环境司吴颖欣、任静
电话:(010)65645697
邮箱:************.cn
传真:(010)65645673
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
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2年5月30日。

治理与修复方案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治理与修复方案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附件 1农用地土壤污染管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二〇一六年十二月目录农用地土壤污染管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一、合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农用地土壤污染管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技术要求,用于指导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的农用地土壤污染管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

地方财政或者其他资金支持的农用地土壤污染管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可参照本指南。

二、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在前期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土壤管理与修复目标,正确选择管理与修复技术路线、工艺流程与参数,合理确定管理与修复周期和成本等。

综合考虑管理与修复目标、管理与修复技术处理效果、周期和成本等因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可行有效的管理与修复技术,因地制宜制定农用地土壤污染管理与修复实施方案,确保实施方案经济可行、技术可操作。

确保农用地土壤污染管理与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施工安全,防止对施工人员、周边人群健康产生危害及对生态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三、主要内容及技术要求农用地土壤污染管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编制依据、管理与修复范围和目标、技术比选、工程方案设计、项目管理与组织实施、经费预算、效益分析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内容。

介绍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及环境概况。

自然概况包括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地质等情况;经济社会概况包括行政区划,相关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农用地面积、农业种植结构、肥料和农药使用情况等;环境概况包括区域内主要污染源分布、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土壤污染成因及变化趋势等。

( 1 )土壤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简述项目所在区域农用地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包括土壤污染范围、程度、污染物种类及来源、污染源分布、农产品超标情况以及土壤污染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 2 )项目的代表性。

简述项目的污染类型代表性、拟选用的土壤管理与修复技术可推广性。

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17页]

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17页]

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〇一三年六月目录一、项目信息表 (2)二、项目概述 (3)(一)项目背景 (3)(二)立项的必要性 (3)三、实施方案编制依据 (4)四、土壤污染调查和污染问题识别 (5)(一)土壤污染问题识别 (5)(二)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价 (5)五、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目标 (5)(一)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目标 (5)(二)土壤治理修复范围 (6)六、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方案 (6)(一)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6)(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比选 (6)(三)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方案 (7)(四)质量控制 (8)七、项目管理组织与实施 (9)(一)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 (9)(二)组织与进度安排 (9)(三)项目招标 (10)(四)项目监理 (10)八、经费估算及资金筹措 (10)(一)经费估算 (10)(二)经费使用计划 (11)(三)资金筹措 (11)九、效益分析 (11)十、项目风险分析 (11)(一)政策风险 (11)(二)技术风险 (12)(三)资金风险 (12)(四)项目管理风险 (12)十一、编制附件、附图 (12)(一)附件 (12)(二)附图 (12)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修改稿)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号)和环境保护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的通知》(环发[2013]46号)的要求,各地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为指导各地编制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规范《实施方案》的内容、格式与编制深度,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已被污染的耕地仍继续作为农用地的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

一、项目信息表以下列表格形式概述项目的基本信息。

二、项目概述简要说明项目的由来,项目实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及在所属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中的地位,实施方案的编制过程。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技术指南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技术指南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技术指南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工作流程、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所确定的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的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

园地、牧草地等其它类型农用地可参照本文件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T 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NY/T 395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8农、畜、水产品污染监测技术规范NY/T 2149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NY/T 3176稻米镉控制田间生产技术规范NY/T 3343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评价准则NY/T 3499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导则DB 32/T 4121耕地镉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规程《农用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规定(试行)》(环办土壤函〔2018〕1479号)《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环办土壤函〔2019〕53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耕地cultivated land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GB/T 21010中的0101水田、0102水浇地、0103旱地。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classification of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依据《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划分而形成的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以及严格管控类三种耕地类别。

受污染耕地polluted cultivated land耕地土壤中重金属(镉、汞、砷、铅、铬)含量超过GB 15618规定的风险筛选值,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耕地。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案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案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案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制定有效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案至关重要。

一、土壤污染的现状与危害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呈现出从工业污染向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延伸,从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扩散,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

土壤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重金属(如镉、汞、铅等)、有机物(如农药、石油烃等)、放射性物质等。

土壤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受污染的土壤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例如,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的农作物可能含有超标的重金属,食用这些农产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如引发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其次,土壤污染会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平衡。

此外,土壤污染还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进一步扩大污染范围。

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预防土壤污染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要及时采取治理和修复措施,防止污染的进一步恶化。

2、分类治理,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污染的类型、程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理与修复方案。

不同地区的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等存在差异,因此治理与修复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3、综合治理,协同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同时要与土地规划、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工作相结合,实现协同治理。

4、公众参与,全程监督鼓励公众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加强对治理与修复过程的监督,确保治理效果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三、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技术方法1、物理修复技术(1)土壤置换法将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换上未受污染的土壤。

土壤工程修复技术方案书(3篇)

土壤工程修复技术方案书(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还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本方案旨在针对某污染场地,提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土壤工程修复技术方案。

二、项目目标1. 达到国家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确保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安全利用要求。

2. 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3. 降低土壤污染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4. 为类似污染场地修复提供参考。

三、项目内容1. 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价(1)现场踏勘:对污染场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场地周边环境、污染源、土壤污染程度等。

(2)采样与分析:采集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确定污染物种类、浓度及分布情况。

(3)风险评估: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等因素,评估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

2. 修复方案设计(1)修复目标:针对污染场地,制定修复目标,包括污染物去除率、土壤质量提升等。

(2)修复技术选择: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场地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如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

(3)修复工艺流程:制定详细的修复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修复、稳定化、监测等环节。

3. 修复实施(1)预处理:针对污染场地,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清理地表污染物、设置围堰等。

(2)修复:根据修复方案,采用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方法进行土壤修复。

(3)稳定化: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稳定化处理,确保污染物不反弹。

(4)监测:对修复过程和修复效果进行监测,确保修复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4. 修复效果评估(1)土壤质量评估: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评估土壤质量是否达到安全利用要求。

(2)环境风险评估: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确保修复效果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影响。

土壤修复工程方案(3篇)

土壤修复工程方案(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壤污染治理工作。

本方案针对某地区土壤污染问题,提出一套综合性的土壤修复工程方案。

二、项目目标1. 恢复土壤功能,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2. 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保护生态环境;3. 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4. 推广土壤修复技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三、项目范围1. 污染土壤调查与评估;2. 土壤修复工程设计;3. 土壤修复工程实施;4. 土壤修复效果监测与评估。

四、项目实施步骤1. 污染土壤调查与评估(1)收集资料:收集项目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环境质量、污染源分布等相关资料。

(2)现场调查:对污染土壤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污染程度、污染范围、污染类型等。

(3)样品采集:根据调查结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

(4)评估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污染物含量分析,评估土壤污染程度,为后续修复工程提供依据。

2. 土壤修复工程设计(1)修复方案设计:根据土壤污染类型、污染程度、修复目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2)工程设计:确定修复工程的具体方案,包括施工工艺、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等。

(3)工程投资估算:根据工程设计,估算修复工程的投资成本。

3. 土壤修复工程实施(1)施工准备:组织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前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2)施工实施:按照工程设计要求,进行土壤修复施工。

(3)施工监管: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施工质量。

4. 土壤修复效果监测与评估(1)监测点位设置:根据修复工程范围和修复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2)监测指标:监测土壤中污染物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

(3)监测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修复效果。

五、土壤修复技术方案1. 物理修复技术(1)原位固化/稳定化:通过添加固化/稳定化剂,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可迁移性,减少污染物的扩散。

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流程简述

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流程简述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3,29(01)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流程简述田瑞云张力浩米雅竹刘梦丽周静(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摘要: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作为环保产业中的新兴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

该文以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文件和实践经验为支撑,归纳出技术可行、便捷实用、较为全面的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流程,为从事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从业人员、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关心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公众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实施流程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1-0143-05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Land Soil Pollution RemediationProjectsTIAN Ruiyun ZHANG Lihao MI Yazhu LIU Mengli ZHOU Jing(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210008,China)Abstract:As an emerging industry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agricultural land soil pollution remedia‑tion is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The article that supported by th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standards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of China,as well as practical experience,summarizes a technically feasible,convenient and practical,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land soil pollution remediation project.This article provides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practitioners in the field of soil pollution remediation,managers of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and the public who care about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Key words:Agricultural land;Soil pollution;Restoration project;Implementation process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粮食体系和工业体系需求不断增长,土壤污染问题逐渐暴露,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以及人类生存,土壤修复行业应运而生。

治理与修复方案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治理与修复方案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治理与修复方案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一、前言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保护农地土壤安全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指导和推动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的实施,制定本指南。

二、总体要求1.项目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技术标准。

2.项目实施需进行科学论证,确保合法合规,高效可行。

3.项目实施过程要注重环境保护,确保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或其他负面影响。

4.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有序推进。

5.项目实施应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措施和方案,确保治理与修复效果达到预期。

三、项目实施步骤1.项目准备阶段(1)组织开展调查研究,确定治理与修复的范围和目标。

(2)收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农用地土壤污染类型和程度。

(3)制定治理与修复方案,包括整体规划、技术路线和详细实施方案。

2.项目实施阶段(1)清理阶段:对污染源进行清理,如移除污染土壤、修复污染的农田水利设施等。

(2)治理阶段: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和修复污染土壤,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3)再生阶段:引入耐污染植物,进行适宜的种植和培育,促进土壤的再生和生态平衡。

(4)监测阶段:定期对治理后的土壤进行监测和评估,评估治理与修复效果,并及时调整措施和方案。

四、项目实施要点1.深入调查研究:项目实施前需对农用地土壤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土壤质地、有机物含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的测定,确立污染类型和程度。

2.对污染源进行清理: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污染源的位置和范围,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清理,避免二次污染。

3.治理与修复方法选择:根据不同污染类型和程度,选择适当的治理与修复方法,如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修复等。

4.引入耐污染植物:根据土壤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耐污染植物进行种植和培育,促进土壤再生与生态平衡。

5.监测和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定期对土壤进行监测和评估,评估治理与修复效果,及时调整措施和方案。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三篇)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三篇)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指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管理和整治的一系列方案和措施。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处理、绿化建设等。

本文将针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空气污染治理方案空气污染是当前城乡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对于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推动企业进行减排改造。

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从经济层面引导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

2.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强车辆排放标准的执行。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如电动车、氢燃料车等。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增加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数量,减少私家车使用。

3.加强城市建设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区域,减少建筑和道路密度,提高建筑和道路绿化率,增加绿地面积。

加强建筑工地的扬尘治理,确保工地周边空气质量不受影响。

4.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

对优质清洁能源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提升清洁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二、水污染治理方案水污染是城乡环境中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体现之一。

以下是水污染治理的关键方案。

1.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体系。

加强水污染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起健全的水污染监测体系。

对于水污染严重的地区,要采取紧急措施,确保水源安全。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推行精准农业,减少农业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排水效果,减少农田内的污染物流失。

3.加强城市污水处理。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

推动建立城市污水处理与农田灌溉循环利用的体系,使污水资源化利用。

4.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

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31 —
管理,按照农用地土壤污染程度,结合农产品协同监测情况, 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
落实上述要求,《 农 用 地 筛 选 值 和 管 制 值 》 以保护食 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兼顾保护农作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的 需要,确定了两级标准:
一是风险筛选值。其基本内涵是土壤中污染物低于该值 时,农产品超标等风险很低,可以忽略,该农用地原则上可 以划为优先保护类。
为适用范围;第二部分为规范性引用文件;第三部分为术语 和定义;第四部分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规定了镉、 汞、砷、铅、铬、铜、锌、镍等常规项目,以及六六六、滴 滴涕、苯并[a]芘等选测项目的风险筛选值;第五部分为农 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规定了镉、汞、砷、铅、铬 5 项污染物风险管制值;第六部分规定了标准使用;第七部分
推导重金属的土壤阈值。水稻、小麦、根茎类蔬菜等农产品
中重金属限量标准值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
限量》(GB2762-2017)(表 2)。
表 2 农产品中重金属限量标准值(mg/kg)
项目
农产品种类
标准限量值

水稻 小麦、玉米、蔬菜(根茎类)
0.2 0.1

水稻、小麦、玉米
0.02

水稻 小麦、玉米
— 38 —
率的剂量-效应关系建立预测模型,推导土壤微生物(细菌、 真菌、放线菌和固氮菌)数量减少 50%或者生化指标(酶活 等)抑制率达到 25%时的土壤阈值。
(四)筛选值和管制值确定原则 1.风险筛选值确定原则 本标准的筛选值确定原则:一是从保护农产品质量、保 护农作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环境的系列土壤污染物阈值中,原 则上选择最小值作为确定筛选值的依据;二是在保护农产品 质量的土壤阈值中,优先考虑基于大田调查数据推导的土壤 阈值;三是对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标准定值,若有新 的土壤阈值研究数据,则进行修订完善,若没有新的土壤阈 值研究数据或数据不足以支撑标准的修订,暂时不作调整。 2.风险管制值确定原则 本标准中的风险管制值主要针对水稻而制定的,确定的 主要原则:一是 95%的水稻品种存在超标风险;二是基于目 前技术水平、经济承受能力难以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五)土壤背景值采用的原则 采用盆栽试验、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是基于外源添加重 金属进行的试验结果,在推导土壤阈值时,需要考虑土壤背 景值因素。一般可采用全国土壤环境背景数据的 50%顺序统 计值(中位数)或 95%顺序统计值作为背景值取值(见表 3)。 根据我国土壤环境背景的区域分布特点,对于重金属来说,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 评估报告评审指南(2019征求意见稿)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 评估报告评审指南(2019征求意见稿)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指导和规范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制定本指南。

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经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监测、现场检查等方式,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以及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效果评估等报告的评审工作。

其他情形可参照执行。

地方可结合实际制定细则。

二、组织评审机制(一)组织评审部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评审。

直辖市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评审。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组织评审。

(二)组织评审方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组织评审部门)应当本着科学、合理、高效的原则,组织开展评审工作。

可以因地制宜,采取以下方式组织评审。

1.组织专家评审;或2.指定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评审;或3.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认可的其他方式。

(三)组织评审的经费组织评审的经费应当分别列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预算。

三、评审依据及有关原则(一)依据主要是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地下水质量标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等。

方案实施: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方案实施: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一、引言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切实加强我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到 2025 年,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具体目标为:1. 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5%以上。

2.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95%以上。

3.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三、主要任务(一)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1. 全面摸清土壤污染底数。

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掌握全县土壤污染分布、污染程度和污染类型等情况。

2. 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档案。

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建立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1. 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建设项目土壤环境风险管控。

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排放。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防止土壤污染。

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严禁随意丢弃和焚烧农业废弃物。

3. 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

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防止污水直接排放和污泥随意倾倒。

(三)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1. 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

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质量情况,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实行分类管理。

2. 优先保护类耕地严格保护。

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0.07.07•【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环办便函〔2020〕216号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生态环保资金管理推动建立项目储备制度的通知》等要求,加强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管理程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我部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

有关意见请于2020年7月20日前书面反馈我部(电子版请同时发至联系人邮箱)。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崔轩、杨伟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邮编:100006电话:(010)65645696、65645693传真:(010)65645732邮箱:***********************.cn附件:1.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2.《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0年7月7日附件1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财政局: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生态环保资金管理推动建立项目储备制度的通知》等要求,加强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管理程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现就加强项目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类型与周期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包括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编制、风险管控、修复、土壤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项目类型。

项目周期指从下达预算到项目验收的过程。

环保行业污染防治与治理实施方案

环保行业污染防治与治理实施方案

环保行业污染防治与治理实施方案第1章总论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标与任务 (3)第2章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4)2.1 污染类型及分布 (4)2.2 污染程度评估 (5)2.3 污染成因分析 (5)第3章污染防治战略与规划 (5)3.1 总体战略 (5)3.2 分阶段目标 (6)3.3 实施路径与措施 (6)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 (7)4.1 工业废气治理 (7)4.1.1 概述 (7)4.1.2 工业废气治理技术 (7)4.1.3 工业废气治理措施 (7)4.2 机动车尾气控制 (7)4.2.1 概述 (7)4.2.2 机动车尾气控制技术 (7)4.2.3 机动车尾气控制措施 (8)4.3 城市扬尘污染防治 (8)4.3.1 概述 (8)4.3.2 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技术 (8)4.3.3 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8)第5章水污染防治 (8)5.1 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 (8)5.1.1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8)5.1.2 废水回用技术 (8)5.1.3 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工程案例 (9)5.2 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9)5.2.1 城镇污水处理技术 (9)5.2.2 污水资源化技术 (9)5.2.3 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案例 (9)5.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9)5.3.1 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与特点 (9)5.3.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9)5.3.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案例 (9)第6章土壤污染防治 (10)6.1 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估 (10)6.1.1 监测网络构建 (10)6.1.2 污染源排查 (10)6.2 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 (10)6.2.1 农用地分类管理 (10)6.2.2 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 (10)6.2.3 农业生产调整 (10)6.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 (10)6.3.1 修复技术选择 (10)6.3.2 修复工程实施 (10)6.3.3 修复效果评估 (10)6.3.4 修复后土地利用 (11)第7章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 (11)7.1 噪声污染防治 (11)7.1.1 噪声污染来源与影响 (11)7.1.2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1)7.2 振动污染防治 (11)7.2.1 振动污染来源与影响 (11)7.2.2 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11)7.3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11)7.3.1 噪声监测技术 (11)7.3.2 振动监测技术 (12)第8章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2)8.1 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 (12)8.1.1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12)8.1.2 生活垃圾转运与处理 (12)8.1.3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12)8.2 工业固体废物利用与处置 (12)8.2.1 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 (12)8.2.2 工业固体废物分类与利用 (12)8.2.3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 (12)8.3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13)8.3.1 危险废物收集与运输 (13)8.3.2 危险废物处理与处置 (13)8.3.3 危险废物监管与风险防控 (13)8.3.4 危险废物信息公开 (13)第9章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3)9.1 生态系统保护策略 (13)9.1.1 生态系统现状评估 (13)9.1.2 生态系统分区管控 (13)9.1.3 生物多样性保护 (13)9.1.4 生态系统监测与预警 (13)9.2 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 (14)9.2.1 污染土壤修复 (14)9.2.2 水体生态修复 (14)9.2.3 植被恢复与重建 (14)9.3 生态补偿机制 (14)9.3.1 生态补偿政策制定 (14)9.3.2 生态补偿资金筹措与管理 (14)9.3.3 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与评估 (14)9.3.4 社会参与与监督 (14)第10章污染防治管理与保障措施 (14)10.1 政策法规体系 (15)10.1.1 制定完善的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明确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和监管措施。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编制导则》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编制导则》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编制导则》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二零二零年九月目次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编制单位 (1)2 编制意义 (1)3 编制依据 (3)4 国内外相关工作基础 (4)4.1 美国 (4)4.2 欧洲 (6)4.3 日本 (9)4.4 澳大利亚 (10)4.5 加拿大 (11)4.6 中国 (11)5 地块修复技术 (13)5.1 污染地块主要修复技术分析 (13)5.2 土壤常规修复技术 (15)5.3 地下水常规修复技术 (24)5.4 地块修复技术确定 (30)6 修复工程施工组织 (40)6.1 工程概况 (41)6.2 施工组织部署 (41)6.3 施工平面规划 (41)6.4 施工计划 (42)6.5 修复工程运行维护 (44)6.6 修复过程监测计划 (47)7 修复过程污染防治 (47)7.1 污染问题识别 (47)7.2 污染防治目标确定 (48)7.3 污染防治措施 (49)7.4 环境应急预案编制 (51)7.5 环境监测计划 (52)8 修复工程环境监理 (53)9 修复工程后期管理 (54)10 本标准的实施建议 (54)11 主要参考资料 (55)《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编制导则》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编制导则》是2020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类别为一类,是对DB11/T 1280-2015的修订,标准性质为推荐性。

1.2编制单位《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编制导则》行业主管部门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起草单位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编制意义国家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

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了污染地块修复相关文件,例如,2014年发布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导则》,2016年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7年发布的《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201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发布《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2019年发布《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和修订发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土壤修复实施方案

土壤修复实施方案

土壤修复实施方案土壤修复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恢复。

下面是一种适用于土壤修复的实施方案。

一、调查与评估阶段1.1确定土壤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了解污染源的性质和浓度。

1.2评估土壤修复的可行性和可能的效果,对污染程度较轻和修复效果较好的地区进行优先考虑。

二、污染物的去除阶段2.1物理方法:通过土壤剪切、筛分等方式去除土壤中的大颗粒物质和杂质,以减少污染物的含量。

2.2化学方法:使用吸附剂、沉淀剂等化学物质来吸附或沉淀土壤中的污染物,以降低其浓度。

2.3生物方法: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活性来分解和代谢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转化成无害的物质。

三、土壤改良阶段3.1改良土壤结构:通过添加有机质、灌溉和通风等方式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促进土壤的自然修复过程。

3.2补充养分:根据土壤的营养状况,适量添加有机肥料和养分补给剂,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3种植适应性植物:选择适应性强、具有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能力的植物来种植,利用其根系和代谢活性来修复土壤。

3.4生物修复:引入合适的微生物来分解和代谢土壤中的污染物,加速土壤修复的过程。

四、监测与评估阶段4.1定期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了解土壤修复的效果和掌握修复进展情况。

4.2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调整和改进,完善土壤修复的实施方案。

4.3及时修复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坏和破坏,保证土壤修复的持续和稳定性。

总结:以上是一种针对土壤修复的实施方案,包括调查与评估、污染物的去除、土壤改良和监测与评估四个阶段。

通过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结合改良土壤结构和引入适应性植物等措施,可以有效修复土壤污染,恢复其生态功能。

然而,具体的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监测和评估,以保证修复效果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37 —
(5)
(6) (4)基于大田调查数据回归模型推导土壤阈值 采用野外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点对点采样)调查数据, 对土壤和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如 pH)进 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依据食品中重金属限量标 准,推导土壤重金属阈值。回归方程如公式(7):
(7) 式(7)中:C 农产品为农产品中污染物含量(mg/kg);C 土壤为土壤中污染物含量(mg/kg);pH 为土壤 pH 值(无量纲); a,b,c 为方程中参数。 2.保护农作物生长的土壤阈值确定方法 采用盆栽或者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在土壤中添加不同 剂量的重金属,依据土壤重金属浓度与作物产量的剂量-效应 关系建立预测模型,推导农作物减产 10%时的重金属土壤阈 值。 3.保护土壤微生物的土壤阈值确定方法 采用盆栽或者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在土壤中添加不同 剂量的重金属,依据土壤重金属浓度与土壤微生物(细菌、 真菌、放线菌和固氮菌)数量或者生化指标(酶活等)抑制
表表1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制定方法体系35体系土壤植物体系作物效应土壤微生物体系微生物效应保护目标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作物正常生长保护土壤生态良性循环指标敏感农产品出现超标时的土壤临界含量农作物产量变化率一种以上的生化指标出现的变化率微生物数量出现的变化率阈值确定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农作物减产小于10生化指标出现明显变化小于25微生物数量出现明显变化小于501
一、标准起草过程 2006 年,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启动《土壤环境质量标 准》制订工作。2009 年,环境保护部向社会公开征集《土壤 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意见,结合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 和数据分析,编制单位于 2015 年完成了《农用地土壤环境质 量标准》征求意见稿。2015 年 1 月,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印发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环办函〔2015〕 69 号)第一次征求意见;8 月,印发《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 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环办函〔2015〕1320 号)再次征 求意见;10 月,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了《农用地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专家审议会,原则通过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二〇一六年十二月目录一、适用范围 (6)二、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 (6)三、主要内容及技术要求 (7)(一)项目背景 (7)(二)编制依据 (8)(三)修复范围和目标 (9)(四)治理与修复技术比选 (10)(五)治理与修复工程方案 (11)(六)项目管理与组织实施 (14)(七)经费预算 (14)(八)效益分析 (15)(九)项目可行性分析 (15)(十)附件、附图 (16)附件A (18)附件B (21)附件C (24)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一、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技术要求,用于指导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的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

地方财政或其他资金支持的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可参照本指南。

二、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一)科学性原则在前期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土壤治理与修复目标,正确选择治理与修复技术路线、工艺流程与参数,合理确定治理与修复周期和成本等。

(二)可行性原则综合考虑治理与修复目标、治理与修复技术处理效果、周期和成本等因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可行有效的治理与修复技术,因地制宜制定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施方案,确保实施方案经济可行、技术可操作。

(三)安全性原则确保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施工安全,防止对施工人员、周边人群健康产生危害及对生态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三、主要内容及技术要求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编制依据、治理与修复范围和目标、技术比选、工程方案设计、项目管理与组织实施、经费预算、效益分析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内容。

(一)项目背景1.项目所在区域概况介绍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及环境概况。

自然概况包括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地质等情况;经济社会概况包括行政区划,相关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农用地面积、农业种植结构、肥料和农药使用情况等;环境概况包括区域内主要污染源分布、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土壤污染成因及变化趋势等。

2.立项必要性(1)土壤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简述项目所在区域农用地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包括土壤污染范围、程度、污染物种类及来源、污染源分布、农产品超标情况以及土壤污染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2)项目的代表性。

简述项目的污染类型代表性、拟选用的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可推广性。

阐述项目的实施对本地区和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具有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3)与政策的符合性。

简述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保护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的符合性,明确项目在相关规划中的重要性。

(4)项目紧迫性。

从土壤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本项目在区域发展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等方面重点阐述项目实施的紧迫性。

(二)编制依据列出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划(计划)、标准与技术规范、前期土壤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报告及评审意见、项目建议书等。

(三)修复范围和目标1.前期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简介简述项目前期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基本情况,包括调查时间、调查范围;采样布点方案、采集样品种类及数量;检测指标、检测方法、检测结果;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结果等内容。

2.治理与修复范围根据前期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农用地土壤污染田块分布及其面积(附图件)。

3.治理与修复目标根据前期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农用地利用方式和主要作物,用定性语言与定量指标描述农用地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应达到的目标,并依据拟选择的治理与修复技术类型,明确能评估土壤治理与修复效果的指标。

若以去除土壤中污染物为目的,应明确治理与修复后土壤中污染物全量指标和全量变化指标,并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和当地土壤环境背景水平论述其合理性;若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活性为目的,应明确土壤污染物有效量指标及其测试方法、有效量变化指标;若以农用地安全利用为目的,还应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如农产品中污染物含量指标或超标率降低的指标等。

(四)治理与修复技术比选1.治理与修复技术概述简要介绍当前国内外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案例,包括技术要点、应用的条件与限制因素、治理与修复成本、周期等。

2.治理与修复筛选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筛选应以消除土壤污染、恢复土壤基本功能、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目标。

凡与此目标相违背的技术不在筛选范围之内。

原则上应采用绿色可持续的治理与修复方式,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环境友好的土壤调理剂使用等方法。

首先选择国内外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有大规模成功应用案例的技术,其次选择国内有一定中试规模试验应用示范的技术,对有专利的技术,应通过相关试验或技术测试说明技术的可行性。

3.治理与修复技术方案比选在技术筛选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土壤污染程度,治理与修复成本、周期、效果和应用条件等因素,提出不同的技术方案,技术方案可以由单项技术组成,也可由多项技术组合而成。

通过比较不同技术方案优点和不足,最后推荐相对优化的技术方案。

(五)治理与修复工程方案工程方案包括工程概述、主体工程、配套工程、主要设备、环境监测计划、二次污染防范和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

1.工程概述列明各项工程的内容,包括工程规模、工艺流程等内容。

(1)工程规模。

需治理与修复农用地面积、配套工程占地面积、工程量、工程周期。

并在平面布置图上标明项目治理与修复区的范围、不同治理与修复技术和各项工程的空间布置和占地面积。

平面布置图应采用适宜的比例尺(一般应为1:2000~1:10000),符合图式图例规范,图斑的边界和图例要清晰。

如果项目区及周边涉及水系和道路,也应在平面布置图中标示清楚。

(2)工艺流程。

详细介绍治理与修复工艺流程和具体步骤,明确土壤治理与修复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主体工程主体工程包括前期土地平整与沟渠建设、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农业生产等。

(1)土地平整与沟渠建设。

根据项目所在地农田基本条件和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要求,确定是否需要对项目试验区内土地进行平整或必要的沟渠建设等。

(2)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

若采用原位治理与修复方式,如采用生物修复的,应明确植物或微生物种类和生物学特性、适宜生长或生存条件、农艺措施等;如使用土壤调理剂的,应明确修复材料组成和特性、施用量、施用方式和施用频次等。

若采用客土法或对污染土壤采用原地异位处理,应制定污染土壤清理方案,包括清挖深度、清挖顺序、清挖工艺、清挖土方量等,明确污染土壤暂存和运输方案,应说明临时工程(如堆场、污染土壤处置场、临时道路、临时仓库等)内容。

(3)农业生产。

若采用“边修复、边生产”或“先修复、后生产”的修复模式的,应说明农业生产方案,包括农作物类型、作物品种特性、生长特点、农艺措施等。

3.配套工程结合治理与修复工程需要,还应考虑其他配套工程内容,如临时用水、用电条件,防雨防渗设施;采用生物修复技术的要明确种苗培育、微生物菌剂生产、修复植物收获后的处置等。

4.主要设备明确需要购买或租赁的设备清单,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和数量等。

5.环境监测计划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治理与修复全过程跟踪监测和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监测。

监测计划内容包括监测介质、监测布点、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等。

监测介质除了被治理与修复的土壤外,还应包括试验区的径流水、周边地表水、浅层地下水、修复植物;监测项目以治理与修复的目标污染物为主。

治理与修复后如需长期监测,应制定长期监测方案。

6.二次污染防范和安全防护措施二次污染防范措施应包括保护清洁土壤、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防止污染扩散的所有措施。

安全防护措施应包括施工人员职业健康防护措施、对周围居民的警示和安全防护措施、治理与修复区域内构(建)筑物、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措施等。

(六)项目管理与组织实施1.项目管理说明管理机构组成及主要职责,并附组织机构图。

2.组织实施与进度安排组织实施包括准备工作、治理与修复工程实施、效果评估等阶段。

进度安排应说明各主要工程具体的时间安排,并附项目实施进度表。

3.公众参与说明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具体计划,以及舆情应对方案。

(七)经费预算1.经费预算经费估算依据采用单价乘以工程量的合价法。

估算价格一般采用当前的静态价,也可考虑动态价格。

应说明有关单价和税率采用的依据。

总预算应包含详细的计算过程,并附总预算表。

2.经费使用计划根据治理与修复工程方案和进度要求,提出经费使用年度计划。

3.资金筹措说明资金的来源和额度,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等。

(八)效益分析采取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从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说明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受益人口,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健康、社会稳定和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九)项目可行性分析简要分析项目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社会风险等。

1.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在项目实施期内,由于国家或地方相关政策的调整导致的风险。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由于相关技术操作不当导致治理与修复效果或二次污染防治效果不佳等风险。

3.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项目资金不到位或未及时按时序足额拨付造成的风险。

4.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受到公众或媒体的高度关注,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对项目顺利实施带来影响的风险。

(十)附件、附图1.附件承担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任务的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营业执照、资质证明,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报告等。

2.附图(1)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图;(2)项目所在地的土地利用规划图;(3)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图;(4)项目区平面布置方案图,比例尺一般为1:2000~1:10000。

3.其他图件(1)工艺流程图;(2)永久性建(构)筑物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附件A《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1.项目背景1.1立项过程1.2项目所在地自然、经济社会及环境概况1.3项目区土壤环境调查评价结论2.编制依据2.1法律法规2.2标准规范2.3政策文件2.4技术文件3.治理与修复范围和目标3.1治理与修复范围3.2治理与修复目标4.治理与修复技术比选4.1治理与修复技术概述4.2治理与修复技术筛选4.3治理与修复技术方案比选5.治理与修复工程方案5.1工程概述5.2主体工程5.3配套工程5.4主要设备5.5环境监测计划5.6二次污染防范和安全防护措施6.项目管理与组织实施6.1管理机构与职责6.2组织实施与进度安排6.3公众参与计划7.经费预算7.1经费预算7.2经费使用计划7.3资金筹措8.效益分析8.1环境效益8.2社会效益8.3经济效益9.项目可行性分析9.1政策风险9.2技术风险9.3财务风险9.4社会风险10.附件、附图10.1附件10.2附图附件B《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格式要求(一)标题格式(标题行距为单倍行距)一级标题:例1 ××××(三号,黑体,无缩进);二级标题:例1.1 ××××(四号,黑体,无缩进);三级标题:例1.1.1 ××××(小四号,黑体,无缩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