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广饶县花官乡王新梅 257300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
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
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失。
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
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
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
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
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趣,加强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欢迎阅读!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篇一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它能赋予人创造性。
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一、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
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
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学习重在思考,而思考来源于质疑,事实证明,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3C”的教育思想,着力开启了生命素质和潜能多元发展的多样化路径。
多元的数学课堂主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创新素养为中心,追求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多样性。
在所有教师的研究和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教学模式。
它让我们深感受益。
针对我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谈谈我数学课堂中落实三性任务和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上的一点体会。
一、在潜移默化中落实三性,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过去的教育一般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我们认为学生有学习的本能和天性,学生的起点绝不为零。
教学要从“教”转变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习成为儿童成长的自然过程的一部分。
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建立“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我认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前提,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
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具有内部动机,那么,“要我学”就自然转变成“我要学”,当然,这种主动的来源于很多方面,特别是功利式的主动,但这与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是不同,因此,作为低年级教师要有敏锐的“嗅觉”,发现生活中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创造性的改变教材内容。
在我要学的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基础知识过手了,基本技能达标了;思维充分参与了,好奇想象也得到激发。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毕业论文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毕业论文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毕业论文导语: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提高人才素质,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遵循小学生特点及思维品质的发展,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供商榷。
以下是小编整理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毕业论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一、培养思维的自觉性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一些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适当创设一种“人为障碍”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1)读说训练。
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
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反过来,由于语言的经常磨练,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这些特点,并根据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训练的辩证关系,注意加强说的训练。
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在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说算理、讲思路。
(2)说理训练。
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
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开始解答简单应应用题时,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训练。
(3)表述整数四则竖式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能根据法则,结合竖式计算,口头表述演算过程。
有条理的边想、边说、边算。
既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法则中顺利步入运算之门,保证多数学生初期运算的正确性,又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第二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中的进位加法,例3:34+28=()。
竖式的下面写上:“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数学毕业论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发展策略论文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发展策略论文摘要: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也日新月异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教育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文化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小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端,是未来学习发展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做好儿童能力培养工作,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奠基工程。
本文以小学数学科目的教学为主要内容,在分析小学生思维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在数学教学思维发展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发展;策略研究;Abstract:Human beings are progressing, societyis developing, and education has also ushered in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with each passing day. In the new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 of education, we educator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culture, 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primary school is the beginning of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futur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doing a good job in children's ability training is a foundation project related to children's future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primary schoolstudents' 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in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training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mode and ability.Keyword: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Developmentof thinking; Strategic research;一、培养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意义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思维决定效果、思维决定效率、思维决定行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创新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对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探索新的现象和规律,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与常规思维相比,具有多向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可以认为凡是能创造出新事物、想出新方法、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一、实践和探索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节课时,讲授完新知,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我们手上的一付三角板,你能拼出哪些新的角?有的学生得到了120°=30°+90°、150°=60°+90°、180°=90°+90°、135°=45°+90°、75°=30°+45°、105°=60°+45°、15°=45o—30o等。
有的学生得到了60°、30°、45°的另一种画法:60°=90°—30°、30°=90°—60°、45°=90°—45°等。
甚至于有的学生想到角的一条边可以看成一个180°的角来得到一组新的角:135°=180°—45°、150°=180°—30°、120°=180°—60°等。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儿童少年时期既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今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儿童形象思维,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对抽象性、求异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一浅谈。
一、抽象性思维的培养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如小学数学的分母代数就是一种抽象。
培养抽象性思维是目的,而具体直观仅仅是手段,从具体直观到抽象过程中,要使学生会抽象的手法。
如:由形的合并,可以抽象为数千的运算:由此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要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从而进一步把计算法则抽象概括为:显然上面的概括是从实例中抽象出来的,运用已有知识,为找出规律提供感性材料,教学中应经常举一反三地训练学生的抽象性思维。
二、求异性思维的培养求异性思维对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提供多种的思路,引出更多新信息,而不拘泥于一个途径,或一种理解。
求异性思维思路广阔,学生处在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通过活跃的思维求异、结果各具特色,五彩纷呈。
如:学校买来塑料绳135米,先剪下9米,做了5根跳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塑料绳可以做这样的跳绳多少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列出十余种算式:5÷9×(135-9) 5÷9×135-55×[(135-9)÷9] 135÷(9÷5)-55×(135÷9)-5 (135-9)÷(9÷5)……这种练习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了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富有一定的趣味性,为小学生喜闻乐见。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事物本质和规律,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在学生掌握了一般思考方法后,要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解答5+5+5+3=?有三种解法:原式=5×3+3 原式=5×4-2 原式=6×3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抽象性、求异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拓宽儿童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有助于知识的巩固与融会贯通,达到开发学生智力,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小学生数学教学思维论文
小学生数学教学思维论文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生数学教育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对数学学科存在恐惧心理,学习效果不理想。
因此,如何改进小学生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问题提出1.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足;2. 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3. 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引导和培养;4. 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
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旨在研究小学生数学教学思维,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三、研究目的1. 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的原因,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2. 探讨多样化教学手段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3. 提出针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为教师教学提供指导;4. 探索家庭教育环境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为家长提供教育建议。
四、研究意义1. 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4. 引导家长关注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家校共育。
本论文从实际出发,力求为小学生数学教学提供具体、实用的思维培养策略,以提高我国小学生数学教育质量。
接下来,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将分别从教学方法、思维培养、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论述。
第二部分:多样化教学手段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游戏化教学1.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如数独、24点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2. 利用数学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富有创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素有思维的体操之称,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认识。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阶段,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已经成为数学教师的共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依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数学的学科特点,将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石,思维的动力。
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对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才能积极调动一切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基于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要依托教材,精心设计,优化教学结构,以激起小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
(一)创设生活情境数学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出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营业员与顾客,顾客拿着面值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来买学习用品,一支铅笔六角钱,顾客给了营业员一元,营业员应该找给顾客多少钱?(二)创设游戏情境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方式。
”游戏是小学生所喜欢的活动之一,他们对游戏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创设游戏情境可以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好奇心强,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及实施小论文(共4篇)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及实施小论文(共4篇)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及实施小论文(共4篇)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分析在以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一味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灌输基础的数学知识,导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际运用能力较低,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和发展,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来。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1.1符合小學生的发展需求小学生的处于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在逐渐形成,而在教学中,一味灌输抽象的理论知识,不仅会降低教学质量,甚至会挫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生活化的途径,渗透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1.2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小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比如,加减法运算、大小判断等,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效融合起来,丰富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1.3培养小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必要方式,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引导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2.1利用生活实例,讲解数学知识。
生活中含有丰富的数学资源,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列举这样一个生活实例:李红家需要买一张桌子,要求桌子的长度是一米五,高度是一米一,请问在数学中,怎样表示出一米五和一米一这两个数字?让小学生根据教材,了解小数的概念,然后小学数学教师在黑板写出1.5和1.1,让小学生尝试读出这两个小数,随后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讲解小数,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小学教育中的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培养论文
小学教育中的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培养论文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成为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本身比拟抽象,且逻辑性较强。
学习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学好数学知识。
为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充分利用现行数学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优势,遵循相关培养原那么,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来不断夯实学生的数学根底知识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那么成为当前广阔数学教师教研的重中之重。
与传统教材相比,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明显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概而言之,其主要具备以下两方面优势。
(一)教材内容编排得当,衔接自然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内容大致包括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数与代数,以及局部数学实践与应用的相关讲解。
与传统教材相比,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各个模块之间的内容设置更加合理,衔接也较为自然,易于学生学习与掌握数学知识。
尤其是在涉及比拟复杂的空间图形内容方面,其通过各类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到达降低理解难度的目的,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大有助益。
(二)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现行的教材在编排形式方面,较以往的教材而言,也更加的多样化。
此类形式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十分有益。
同时,教材中还设置了许多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得以有效学习和思考,颠覆了传统教材只重学术知识与结论学习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有趣味,并具有开放性,从而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和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结合教学实践经历,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及能力方面,作者提出以下几项原那么:(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那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并非单纯依靠教师传授就可到达,同样也不能依靠学生模仿、复制他人,或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
对于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及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应当通过进展各类数学教学活动来实现。
数学思维论文(推荐论文8篇)-应用数学论文-数学论文
数学思维论文(推荐论文8篇)-应用数学论文-数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过程,从感觉、知觉到表象,都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然而,并非一切事物都是被我们直接地感知到,还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中介,间接地去反映和认识客观事物,这就是思维,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下面是数学思维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数学思维论文第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摘要: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育中的关键,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时期。
本研究分析了数学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探讨了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思维培养的主要方法,旨在为推进我国以数学思维培养为目的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数学思维; 思维导图; 启发式教学; 小学数学;新世纪以来,伴随人类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各国政府与科学家对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愈加重视。
众所周知,数学专注于对模式的研究,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同时又将抽象化的问题应用于实践活动中。
小学阶段处于数学启蒙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初期阶段,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与应用型的双重属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直接领悟到数学学习的精髓。
如何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提升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难题。
数学思维通常是指数学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归纳与综合能力等等。
拥有了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即能够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般来讲,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常常利用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具体事物作为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提出问题,小明有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然后妈妈又给他买了4个,小明现在还有多少个苹果?类似的教学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并初步形成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第一部分:引言一、背景及意义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已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思维能力作为数学能力的核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1. 研究目的(1)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3)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1.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概述2.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3.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4. 教学建议与实践案例分析四、本文结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引言、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概述、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与教学建议。
以下为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概述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定义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等能力。
它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特征,反映了学生数学认知活动的水平。
二、数学思维能力的特点1. 逻辑性:数学思维能力强调严谨的逻辑推理,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则,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
2. 抽象性:数学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数学问题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形成概念和原理。
3. 系统性:数学思维能力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 创新性:数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
三、数学思维能力的构成1. 认知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等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一、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三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一环。
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阅读,才会动脑筋、静下心来想问题。
时间久了,学生就能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据我所知,为数不少的学生在理解、解答应用题时往往不注意读题。
三年级学生中语文成绩好的,已能精通文字,差的却似通非通或根本不通。
引导三年级学生认真读懂文字尤显重要。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学校有18个排球,排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有多少个足球?”这个例题时就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反复读题,找准已知条件,弄清究竟谁是谁的3倍,结果同学们都找准了数量间的关系,就是足球的个数某3=排球的个数。
进而正确地列出了算式18÷3=6(个)的正确答案。
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学生总结了几句话,“应用题,不会算,抓住题目认真看,理解题意再计算,算出结果细检验,细心面前无难关。
”实践证明,狠抓学生的读题、审题,既能培养学生做题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直观教学,使学生接受知识从感性开始种子落地才能生根,学生接受知识也必须落在实处。
人们认识事物,取得知识,总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进行应用题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应用题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教师向学生描述事物状况上的语言直观。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打比方、举例子,或借助于手势来绘形绘色地讲述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的状况,从而使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另一类是尽量借助实物和图形的直观,使学生尽可能如临其境。
当然不能为直观而搞形式主义,要以让学生接受知识为根本目的。
因为三年级学生年龄尚小,知识尚贫乏,所以有必要格外强调一下直观性原则的应用,以利于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
举例来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87面的应用题例3“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在教学这一例题时,我就选择了用线段图这一直观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分析。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经验_通用版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经验通用版数学素有思维的体操之称,数学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这正是学生进行发现与创造的基础。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而小学阶段正是教育教学的黄金时期,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方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以下是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所总结出来的几点经验。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一切积极的学习行为与情感都是基于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也必须要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没有兴趣的学习只扼杀学生的追求真理的欲望,学生的精神与思维处于低迷之中,消极情绪与情感占主导,学生不爱学习、不愿参与,如何来进行发现与创造。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故而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力求在第一时间带给学生新奇特的感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由散漫状态带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的最佳学习状态,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与积极的心态下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这样更能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在学习“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在教学伊始,我告诉学生,他们每报出一个分数,我就可以马上判断出它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学生踊跃参与,都积极地报分数,都想考倒教师。
但是每报出一个分数,我就可以准确而快速地判断。
学生们惊叹不已,都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这样自然就会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在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也会得到长足发展。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论文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策略一:有效地创设数学思维情境(1)认知冲突型情境。
教师可以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问题为素材,创设认知冲突性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要让学生从解决面临的情境问题出发,不断地分解、转化问题,提出新的有关问题,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最终使情境问题获得解决。
(2)思维策略型情境。
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
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使用范围。
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3)试误型情境。
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教师如果能从中选择素材,就可创设试误型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与空间,并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对错误的认识与警戒,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而且能使他们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受感染、在情境中领悟。
策略二:有效地“说出”数学思维能力1、提供“说”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较好的语言环境,改变满堂讲的做法,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并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才能激活思维因素,诱发学生的回忆、想象、分析、判断、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与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通用版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与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通用版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掌握数学学科的特点,更要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
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有关的心理学问题,懂得数学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按照心理学的规律进行教学,不断提高教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数学教学与思维发展数学教学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学生要掌握教学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必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应用所学概念进行符合逻辑的判断、推理。
所以学习数学要求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高度的想象力以及观察、注意、记忆等能力。
数学教学与心理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要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不仅在于使学生深刻而牢固地掌握数学大纲所规定的系统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还在于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素质和合理的学习习惯,并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才智。
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数学思维发展的特征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一方面它是由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数学用以认识现实世界现象的研究方法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们对具体的数学科学的认识。
数学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思维的概括性也就是思维的广度,它是由数学具有概括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思维的概括性指思维活动是一种概括的反映。
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总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它所把握的是一类现象,而不限于个别事物。
在数学教学中,思维的概括性还表现在学生能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归类和条理化,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分析研究,找出问题本质,运用概括和类比的方法去解题。
正是由于思维具有概括性,就能指导学生举一反三,把在一种情况下学到的知识推广应用到其它场合。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
小学生的独立性很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针对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启发性问题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点儿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因此,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
如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首先安排复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内容。
(1)计算10.25+125。
(2)回答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然后导入新课;10.25÷12.5,提出思考问题。
(1)除数是几位小数?(2)怎样使除数转化成整数?(3)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在复习102.5÷125的基础上看书上的提示。
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领悟新知识。
在讨论解答的过程中自己学会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新。
通过一步步由浅入深地沿着知识的阶梯不断攀登,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针对知识的重点、设计思考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是为某种理念而教还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这种内心的纠结,源于两次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
十年前,也就是2001年,我有幸赴东北师范大学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时值课改启动年,培训期间接触最多的当数刚刚谋面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听专家讲得最多的当数我国数学教学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培训结束回到学校,按单位的规矩要上一节汇报课,本着上一节有争议的课的内心冲动,用当时还在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上了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想在课堂上体现“让学生做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等当时在一线教师中还闻所未闻的理念,想给老师们的惯性思维给一些冲击,也让大家通过这节课感受一下当时最前沿的小学数学改革动态。
现粗略回顾一下当时的教学流程: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大家垂手可得的可分的物体,如大豆、花生、苹果、橙子等,在课堂上让他们把这些物体平均分,看能得到哪些分数,反馈时将分的什么,得到了哪些分数填在一张表上,这样学生就会出现平均分一个物体或平均分多个物体的情况,然后通过表格揭示,过去我们都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分数,今天的操作说明还可将多个物体平均分,得到分数,并且对照表格从中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数单位。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到底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在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动手,并且是人人参与,体现了“做数学”的理念,学生操作活动中用到的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也体现了联系生活学数学的理念,但怎么感到缺了点什么呢?十年间,我时常对自己发出疑问。
历经人们对课改的热烈推崇,也亲历人们对课改的冷眼相观,我在思考:数学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是为某种理念而教,还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如果说是为某种理念而教,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体现了某种理念,但还是感受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成长。
十年后的今天我再次上了这节内容,用的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上课前我认真反思了前一次上课存在的问题,发现主要弊端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动起来了,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一个物体”向“一些物体”的过渡,不是一个同化过程,而是一个量的扩展,应该是一个顺应过程,学生会理解就行,不需要刻意强调平均分“一个物体”得到分数是旧知,只需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知道,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还可以把一些物体出看作单位“1”。
在反思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再次上课的设计思路,即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把握分数的意义在学习分数问题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单位“1”的敏感性,也就是一种数感,从多个角度认识单位“1”,体现思维发展的层次性。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增加自身对本节课内容的更深理解,为教学设计作准备。
主要涉猎以下问题:(1)单位“1”是什么?(2)单位“1”的独特魅力在哪儿?(3)课堂只有40分钟,会对教学产生实际的制约作用,如何确定上课的内容?(4)分数意义与“倍”的概念有什么联系?(5)与分数有关的解决问题难在何处?(6)分数的产生与分数的意义有什么关系?(7)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8)分数的产生在学生学习分数中起到什么作用?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将分数的产生单独放在一课时,而本节课只集中精力教学分数的意义,又因为教材上不像过去的义务教育教材那样要求学生必须得总结出“什么叫分数”这个概念,重点就是要揭示单位“1”和认识“分数单位”,我就借用了北师大版关于这一内容的课题,叫《分数的再认识》。
下面是详细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认识单位“1”1、白板出示:一个空白的圆,老师提问:一个圆,你想什么办法找出它的1/4,用你手中的圆试一试。
一分钟后,反馈,让学生展示。
学生讲述完毕,教师点击白板,呈现圆被平均分成4份后取其中一份的情形。
2、同理呈现空白的正方形。
老师问:正方形呢,试试看怎样找出它的1/4?一分钟后,反馈,让学生展示。
学生讲述完毕,教师点击白板,呈现正方形被平均分成4份,后取其中一份的情形。
3、白板呈现线段(已被平均分成4份)。
师:老师这里有一条线段,你能找到它的1/4?点一名学生上前指认,然后出现其1/44、白板呈现,樱桃图,一串樱桃你能找出它的1/4吗?学生找到后老师用白板的书写功能圈出1/4。
5、白板呈现,出示面包图,这是一盘面包,你能找到它的1/4吗?同样学生找后老师用笔圈出来。
6、刚才我们找到了1/4,那1/4怎么写,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呢?(复习分数的写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7、同样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指白板上的图)下面与上面有什么不一样呢?引起学生关注原来是分“一个”物体,现在还可以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称之为“一个整体”,数学上叫做“单位‘1’”。
同学们想一想,打了引号后的单位“1”的1和我们原来的不打引号的1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8、有了单位“1”这个概念后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1/4是找不完的,有了单位“1”就可以把生活中所有能用1/4这个分数表示的用一句话来概括。
即1/4表示把…(让学生概括)练一练:(1)3/4表示把()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
(2)6/7表示把()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
二、认识分数单位1、先用遮挡功能遮住下面的内容,教师在学生操作之后一一出示相应的图和要填的空。
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先让学生分,等大家都操作了,再呈现课件上分的情形,然后出示要填的空。
2、师:我们过去学的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如325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大小由所处的位置决定,位置不同,计数单位也不同,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分数有没有计数单位,比如上面的2/3,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根据图)猜猜看?3/4呢?5/6呢?哪到底什么是分数单位呢?读书上的一段话第62页。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完善板书:在上面课件中1/2、1/3、1/4、1/6的下面补上“分数单位”。
3、分数单位起什么作用?(任何一个分数都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构成的)。
4、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取决于什么?(分母)三、巩固练习白板:1、读出下面的分数,并说出每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1/6 2/7 4/15 11/18 7/1002、下面图中的圈定部分或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得对吗?3、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的分数的意义四、游戏:请两个同学从各自的信封里取出小棒的1/2,没取之前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取出的小棒根数会一样吗?为什么?再让学生实际取一取,并说说要求他们取出的都是1/2,为什么取出的小棒根数不一样呢,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谈。
五、书面作业:第六十三页的习题第1至第4题完成在书上。
本次上课更加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操作具有目的性。
虽然学生同样也是在动手操作,但操作的目的性很强,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紧扣两个认知重点,设计了操作活动。
在呈现课件时,为了保证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总是先让学生思考该怎么做,并让学生尝试,做出结果后,再以白板课件的形式来呈现这个过程。
课末的游戏也不单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或活跃课堂,而是有极强的思考价值,围绕对单位“1”的深化认识来展开。
二、过程具有思考性。
强调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学生,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本质。
如单位“1”的认识,当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在数学上叫做单位“1”以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1/4,学生会发现生活中的1/4是找不完的,那怎样用一句话把生活中所有的1/4都概括出来呢,学生就会说:1/4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
然后又在白板上的图中找出其它的分数,学生在面包图中会找到1/8,还会在其它图中找到3/4等等,这时老师选其中的一个分数比如3/4为例再次引导:生活中其它的场合有这个分数吗,怎样用一句话概括出3/4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呢?学生很轻松地说了3/4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
教师及时激发学生体验:此时此刻,你能谈谈对单位“1”的感受吗?学生就说:单位“1”真神奇,有了它我们能把一个分数所表示意义的任何情况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概括作用可真大呀!在认识“分数单位”时,通过将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得到一份或几份,让学生能够对照操作过程的记录图,体会到5/6就是从第一个1/6开始数出5个单位,这样学生对分数单位的实际意义和作用就有了明确的理解。
三、练习具有针对性。
最有效的教学应该是直面学生的困难,并想办法解决和突破这种困难,课前我把我的教学过程给正上三年级的侄女讲了一遍,因为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学过,撇开人的年龄因素,从知识基础看,上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与五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就本节内容而言是一个基础。
在给侄女上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几份之一所对应的数量不止一个的,特别不容易理解,如8个面包的1/4是2个,那学生会认为这是2/4,说明学生对分母和分子的确定是分离的,她知道平均分4份,所以认定分母是4,但又直观地看到有两个面包,就认为是2/4,潜意识还是习惯一个面包是1份,说明这是学生学习的盲点,是学生会出现的真实的错误,也说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还没到位,怎样在教学中去突破这一点,让学生的真正困难得以暴露和解决呢?我设计第2题“下面图中的圈定部分或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得对吗?”其中的鲜花图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设计的,事实证明,我在五年级上的时候,学生在这一题确实出现了争议,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和争辩,借此突破了认知的难点,解决了学生的真实困难。
由此我认识到,真正的有效教学必须基于对学生的真正了解,而课前对学生学情的诊断是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法宝。
四、设问极具精准性。
为了便于审视自己上过的课,也为今后再来思考和改进这节课积累素材,我请专业人员把这节课进行了录制,上完后我又把整节课的录像看了一遍,同时也向听课的老师收集了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在我的课堂上基本上找不到费话,设问很精准。
为什么会做到这点呢?我想是因为我在备课阶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内容涵盖了前面列举的那些问题,虽然很多都不是在本节课会直接涉及到的,但因为会涉及到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是泛泛地进行了阅读和思考,特别是我将不同版本的教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比如北师大版和人教版,还将这些版本的三年级初步认识和五年级的再认识进行对比,同时又将新课标教材和过去的义务教育教材也进行对比查阅,有了这种研究和思考的背景,我对教学环节的每一步是什么目的,是了如指掌,对哪一个环节学生的思维要达到何等程度,是清清楚楚,所提的问题指向性明确,始终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