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沉降观测,英文名称:settlement observation定义:对被观测物体的高程变化所进行的测量。

所属科学:测绘学(一级学科),工程测量学(二级学科)沉降观测的实施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发展,各种复杂而大型的建筑日益增多,工程建筑物的兴建,改变了地面原有的状态,并且对于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建筑物、重要古建筑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检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测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沉降观测的实施工作基点和观测点标志的布设工作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根据工程的沉降施测方案和布网的原则建立,而沉降施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定。

依据工作经验,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设三个基点,且与建筑物相距50m至100m间的范围为宜。

基点可利用已有的稳定好的埋石点和墙角水准点,也可以在该区域内基础稳定、修建时间长的建筑物上设置墙脚水准点。

若区域内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可按相应要求,选择在隐蔽性好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埋设基点。

所布设的基点,在未确定其稳定性前,严禁使用。

因此,每次都要测定基点间的高差,以判定他们是否相对稳定,并且基点要定期与远离建筑物的高等级水准点连侧,以检核其本身的稳定性。

沉降观测点应根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地质条件、桩形等因素综合考虑,布设在最能敏感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地点。

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差异沉降大的位置、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标准一、沉降观测的根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准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作业人员必须承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纯熟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详细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施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分析^p 原因并正确运用误差理论进展平差计算,按时、快速、准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展,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展,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30天/次)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展。

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可以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此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是否会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那么“五定”即沉降观测根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根本一致;观测道路、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施工目的沉降观测是指在土地开发、基础工程施工等过程中,为了了解和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沉降引起的工程事故和安全隐患的一种技术手段。

本施工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沉降观测,及时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施工条件1.工程地点:选择地势平坦、无地基隐患、无人居住区域的地块进行施工。

2.施工设备:沉降仪、专业测量仪器等。

3.监测点设置:根据工程规模和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和准确性。

三、施工流程1.准备工作(1)确定施工目的,明确沉降观测的目标和要求。

(2)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和工具,确保施工质量。

(3)确定监测点位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

(4)制定施工计划,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流程。

2.监测设备安装(1)将沉降仪和专业测量仪器准备好,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2)根据监测点位置,将监测设备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上,保证设备的稳定和可靠性。

(3)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正确连接设备和电源,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校准。

3.数据采集与分析(1)在施工过程中,按照预定的监测频率,定期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2)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3)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地基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结果呈报(1)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详细说明沉降情况和分析结果。

(2)将监测报告提交给工程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供其参考和决策。

四、安全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使用专业仪器和设备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避免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

3.施工现场设置警告标志,提醒相关人员注意施工区域,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和降低噪音。

五、质量控制1.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

第四分册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检测技术第一篇主体结构现场检测第五章沉降观测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一)、概念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及竣工后,由于自然条件即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大气温度、土壤的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和建筑物本身的荷重、结构、型式及动荷载的作用,建筑物产生均匀或不均匀的沉降,尤其不均匀沉降将导致建筑物开裂、倾斜甚至倒塌。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通过采用相关等级及精度要求的水准仪,通过在建筑物上所设置的若干观测点定期观测相对于建筑物附近的水准点的高差随时间的变化量,获得建筑物实际沉降的变化或变形趋势,并判定沉降是否进入稳定期和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

沉降观测的几个主要参数和基本概念:⑴高程的概念①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也叫“海拔”。

②建筑标高:在工程设计中,每一个独立的单位工程都有它自身的高度起算面,一般取首层室内地坪高度为±0.000,单位工程本身各部位的高度都是以±0.000为起算面算起的相对标高,叫建筑标高。

③设计高程:工程设计人员在施工图中明确给出该单位工程的±0.000相当于绝对高程值,这个确定的绝对高程值叫设计高程,也叫设计标高。

⑤相对高程:当引用绝对高程有困难时,可采用假定的水准面作为起算高程的基准面,地面点到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相对高程。

⑥高差:两个地面点之间的高程差称为高差。

⑵水准点(BM):水准点有永久性和临时性两种。

由测绘部门,按国家规范埋设和测定的已知高程的固定点,作为在其附近进行水准测量时的高程依据,叫永久水准点。

⑶误差的概念①系统误差:在等精度观测中,对一个量进行多次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符号上表现出一致的倾向,或者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保持常数,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②偶然误差:在等精度观测中,对一个量进行多次观测,如果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基工程也被广泛应用。

在地基工程中,沉降观测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沉降观测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1、沉降观测项目:沉降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工程的沉降观测。

2、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应明确观测的地点、观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内容以及采用的设备和方法。

3、数据处理:沉降观测数据应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归档、存储和分析等。

二、沉降观测方法1、传统法:传统法主要指利用水准仪和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该方法精度较高,但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较窄。

2、测斜仪法:测斜仪法适用范围广,可以实现多点同时观测,测量数据准确。

3、GNSS技术:GNS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进行大面积沉降观测,但精度相对较差。

三、沉降观测要求1、观测地点:选择观测地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全面反映工程沉降情况。

2、观测时间:应当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时间规划和进度安排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3、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应根据工程特点、地理环境、监测目的等因素确定。

4、观测内容: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等数据。

5、设备和方法:应选择适量的设备和方法进行观测,并在观测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沉降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环境:应选取相对稳定、不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观测环境。

2、数据传输和互相校验及保密: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并且数据应有完整性检查和一致性校验。

同时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3、防止损坏设备:要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避免损坏设备的发生。

4、观测记录和备份:应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备份以便于数据查询和分析。

总结: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测环境的选择、数据处理和保密、设备的保养和备份等各方面的细节问题,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沉降观测资质要求

沉降观测资质要求

沉降观测资质要求一、引言沉降观测是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工程师及时发现和解决地基沉降问题,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然而,进行沉降观测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和条件,本文将介绍沉降观测的资质要求。

二、什么是沉降观测沉降是指地面或建筑物在一定时间内下降的高度。

在建筑工程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或施工方法不当等原因,会导致地面或建筑物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

为了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沉降观测。

三、为什么需要进行沉降观测1. 确保建筑物安全:如果地基出现严重的不均匀沉降,则会导致建筑物倾斜、开裂等问题,甚至可能造成严重事故。

2. 评估工程质量:通过对地基及周边环境进行长期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工程质量,并对未来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3. 制定维护计划:通过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地基沉降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

四、沉降观测资质要求1. 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沉降观测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例如土木工程、地质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同时,观测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和考核,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2. 观测设备:进行沉降观测需要使用专业的观测设备,例如自动水准仪、变形仪等。

这些设备需要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等特点,并且需要经过校准和检验。

3. 观测环境:进行沉降观测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点位,并且保证周边环境稳定。

例如,在城市中进行沉降观测时,需要避免地铁、桥梁等工程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干扰。

4. 观测周期:进行沉降观测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周期,并且保证连续性。

一般来说,建筑物竣工后要进行至少5年的沉降观测,以确保地基稳定性。

五、沉降观测的注意事项1. 观测设备需要经常校准和检验,以确保数据准确性。

2. 观测点位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并且保证周边环境稳定。

3. 观测数据需要及时处理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4. 沉降观测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例如《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一、引言沉降观测技术是地质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用于测量土壤、岩石、建筑物、桥梁等地表沉降变形情况。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稳定性,预测和控制地质灾害,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本报告旨在介绍沉降观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

二、沉降观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原理2.方法(1)选择监测点和布设传感器:根据实际需要,在地表选取监测点,然后将传感器放置在监测点上,用于测量地表沉降变形的数据。

(2)数据采集:利用传感器采集地表的沉降变形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存储和备份。

(3)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清洗、筛选和归纳等。

(4)结果呈现:将处理后的观测数据呈现给用户,并进行结果的解读和评估。

三、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1.地质灾害预测:通过监测地表的沉降变形情况,可以预测出地下水位的变化、土壤液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基础工程稳定性评估:在建设建筑物或桥梁之前,需要对地基进行沉降观测,以评估基础工程的稳定性和确定合适的建设方案。

3.道路和铁路的监测:对于长期使用的道路和铁路,可以通过沉降观测技术监测其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并修复问题,确保交通的正常运行。

四、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1.沉降观测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桥梁的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行,需要进行沉降观测。

在施工前,首先在桥梁附近选取了若干个监测点,然后在每个监测点布设传感器。

每天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分析处理。

通过多天的观测数据,可以得出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最终桥梁工程顺利完工,达到了预期效果。

2.沉降观测在地下水降低中的应用:污水处理厂周围的地下水位下降严重,为了评估降低地下水位对工厂建筑物的影响,进行了沉降观测。

选取了厂区内的多个监测点,并设置了多个传感器。

通过多阶段的观测数据比较和分析,发现建筑物的部分地表沉降较为明显,结构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

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

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

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地基和土壤的沉降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承载能力和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下面是沉降观测的稳定的标准和相关参考内容。

1. 沉降速率:沉降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量。

工程建设中,沉降速率会影响土壤的稳定性和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通常情况下,沉降速率应保持稳定,不应出现突然的加速沉降。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地基筑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87-2008)中对不同类型土地基的沉降速率要求的规定。

2. 极限沉降:极限沉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土壤或建筑物的沉降达到的最大值。

极限沉降的判断和评估对于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对建筑物的极限沉降限制值的规定。

3. 沉降差异:沉降差异是指不同位置或不同时间的沉降量之间的差异。

当土壤或建筑物的沉降差异过大时,可能会导致结构的倾斜和不均匀沉降,从而影响工程的稳定性。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对差异沉降的要求和规定。

4. 形变:形变是指土壤或建筑物由于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变形。

土壤和建筑物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形变,形变的大小和稳定性是评估工程结构安全的重要参数之一。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对土壤和建筑物形变限制的规定。

5. 监测方法和设备:沉降观测通常使用测量仪器和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监测方法的选择和设备的精度对于沉降观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对沉降观测方法和设备的要求和规定。

6. 数据分析和评估: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是判断工程稳定性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沉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和建筑物的变形情况,以及工程的稳定性。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对沉降数据的分析与评估的要求和规定。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地下水位、地基土层、周边建筑物等因素对工程的影响。

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监测工程施工后地面沉降情况,保障工程质量,防止地质灾害。

本文将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沉降观测的意义1.保障工程质量隧道施工会对地下土层结构和地下水位有所影响,进而导致地面沉降。

及时进行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地面沉降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处理,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2.减少事故风险隧道工程沉降可能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监测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事故风险。

3.提供科学依据沉降观测的数据可以为隧道工程相关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工程施工方案。

三、沉降观测的具体内容1.选择观测点在沉降观测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点,观测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地质地层等因素。

2.确定观测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沉降观测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GPS测量、全站仪测量、灰白示意线测量等。

3.确定观测频次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进度,确定合适的观测频次,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次会比较密集,后期可以适当减少观测频次。

4.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沉降观测的步骤1.现场勘察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地质地层情况、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观测点。

2.观测准备确定好观测点后,进行相关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同时,要做好沉降观测记录表,对观测数据进行统一记录。

3.观测数据采集定期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按照预定的观测频次进行观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观测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报告。

5.结果和建议根据观测数据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工程施工沉降观测

工程施工沉降观测

工程施工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以及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

本文将从工程施工沉降观测的定义、作用、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工程施工沉降观测的定义工程施工沉降观测是指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周边环境等进行系统的、连续的、实时的监测,以掌握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工程施工沉降观测的作用1. 保证工程质量:通过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物的基础不均匀沉降、结构变形等问题,为施工单位提供调整施工方案的依据,确保工程质量。

2. 确保施工安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建筑物沉降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因沉降原因导致施工事故的发生。

3. 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通过沉降观测,可以了解建筑物的基础沉降情况,为今后的维修、加固提供依据,从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4. 优化建筑设计:沉降观测成果可以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优化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抗风性能。

三、工程施工沉降观测的内容1. 建筑物本身的沉降观测:包括基础、主体结构、屋面等部位的沉降观测。

2. 周边环境的沉降观测:包括地下管线、道路、邻近建筑物等周边环境的沉降观测。

3. 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包括施工不同阶段(如基础施工、主体施工、装饰施工等)的沉降观测。

4. 气象因素的观测: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因素对建筑物沉降的影响观测。

四、工程施工沉降观测的方法1. 水准测量法:通过高精度水准仪和铟合金尺,测定建筑物沉降点的高程,计算沉降值。

2. 光电测距法:利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测定建筑物沉降点的距离,计算沉降值。

3. 雷达探测法:利用地下雷达探测设备,探测建筑物基础的沉降情况。

4. 倾斜仪监测法:安装倾斜仪,监测建筑物的倾斜程度,判断沉降情况。

5. 超声波法:利用超声波仪器,测定建筑物沉降点的声速,计算沉降值。

总之,工程施工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沉降观测原理

沉降观测原理

沉降观测原理一、引言沉降观测是指通过对建筑物或土地的沉降进行监测和测量,以了解其变形情况和稳定性。

沉降观测原理是指通过测量基准点的位置变化来判断建筑物或土地的沉降情况。

本文将介绍沉降观测原理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和应用领域。

二、沉降观测原理的基本概念沉降观测原理的基本概念是基于建筑物或土地的变形会导致基准点的位置发生变化。

基准点是指被观测物体上的一个固定点,通常选取建筑物或土地的底部或顶部。

当建筑物或土地发生沉降时,基准点的位置会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对基准点的位置进行测量和监测,可以判断建筑物或土地的沉降情况。

三、沉降观测原理的测量方法沉降观测原理的测量方法通常包括两种:水准测量和全站仪测量。

(一)水准测量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平仪或水准仪进行测量的方法。

首先,在建筑物或土地上设置一条水平线,然后利用水准仪测量基准点与水平线的高差。

通过多次测量,可以获得不同时间点的基准点位置信息。

将这些位置信息进行比对,即可得到建筑物或土地的沉降情况。

(二)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可以同时测量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

在沉降观测中,全站仪通常用于测量建筑物或土地上的多个测点的位置。

通过对这些测点的位置进行测量和监测,可以获得建筑物或土地的沉降情况。

四、沉降观测原理的应用领域沉降观测原理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一)建筑物工程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原理可以用于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及时监测沉降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沉降过大而导致建筑物的倾斜或破坏。

(二)地基工程在地基处理和地基加固工程中,沉降观测原理可以用于评估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情况。

通过对地基的沉降进行监测,可以判断地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进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或加固措施。

(三)地下工程在地下工程中,如隧道、地下管道等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原理可以用于监测地下结构的变形情况。

通过对地下结构的沉降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沉降引起的问题,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沉降观测_精品文档

沉降观测_精品文档

沉降观测1. 简介沉降观测是一种常见的工程地质勘察手段,用于测量土地或结构物的沉降情况。

它是评估土地稳定性、工程建设影响以及结构物变形情况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介绍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

2. 基本原理沉降是指土地或结构物由于自身重量或外力作用而向下移动的现象。

沉降观测基于以下原理:•土体的应力与沉降变形之间存在关系;•观测点在观测时间内的移动量与沉降变形成正比。

沉降观测可以通过埋设水准标杆、地面测点或使用全站仪等设备进行。

观测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点位选择要广泛分布在被观测区域内,以全面了解沉降情况;•观测点要选择在地基上,以保证观测的准确性;•观测点应固定在稳定的基础上,以避免外力干扰。

3. 观测方法沉降观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基线测量基线测量是为了确定各观测点的位置关系,通常使用全站仪或测量仪器进行。

基线测量的准确性对后续沉降观测的结果影响很大,因此在选择基线测量点时要考虑观测的区域范围和地形地貌。

3.2 预览观测预览观测是指在正式观测前,对选择的观测点进行初步观测,判断观测点是否合适以及观测参数是否设置正确。

这一步骤可以帮助预测观测结果,提前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

3.3 正式观测正式观测包括测量观测点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和倾斜变形等。

常用的观测仪器有水准仪、全站仪、倾斜仪等。

观测的频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通常建议在工程施工期间进行定期观测,以及工程竣工后的长期观测。

4. 数据处理观测得到的原始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

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4.1 数据录入与校正将观测得到的数据录入计算机,并进行校正,消除仪器误差和人为误差。

在校正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去除异常值处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4.2 数据计算与分析根据观测数据的特点以及沉降观测的原理,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分析。

常见的计算方法包括等间距法、浸入圆板法和曲面法等,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各观测点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即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永久性水准点)的测点进行观测,测其沉降程度用数据表达,凡一层以上建筑、构筑物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人工、土地基(砂基础)等,均应设置沉陷观测,施工中应按期或按层进度进行观测和记录直至竣工。

一、沉降观测内容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应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二、沉降监测点的布设要求1应能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应顾及建筑结构和地质结构特点。

当建筑结构或地质结构复杂时,应加密布点。

2对民用建筑,沉降监测点宣布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Iom~20m处或每隔2根~3根柱基上;2)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和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3)建筑裂缝、后浇带两侧、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4)对宽度大于或等于15m、宽度虽小于15m但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湿陷性土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处;6)框架结构及钢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7)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9)超高层建筑或大型网架结构的每个大型结构柱监测点数不宜少于2个,且应设置在对称位置。

3对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大型或高耸建筑,监测点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应少于4个。

4对城市基础设施,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结构设计及结构监测的要求。

三、对沉降监测点的标志的要求1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宜涂上防腐剂。

2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散热器、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面、柱面或地面一定距离,宜与设计部门沟通。

沉降观测名词解释

沉降观测名词解释

沉降观测名词解释
沉降观测是一种技术用于对围护结构的结构性能进行评价的方法。

其目的是检测支柱、桩、架桥等围护结构的沉降情况,以便了解结构受到的压力程度。

沉降观测是通过物理测量来反映沉降变化的一种方法。

它最常用的是钢丝千分尺,即通过测量桩和桩顶之间的距离来评估桩沉降量。

此外,也有其他的沉降测量方法,例如激光干涉仪、激光测距仪、测斜仪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更小的变化,因此是更精确的沉降测量方法。

除了沉降测量外,还有其他一些技术可用于评价沉降情况。

例如,混凝土实体抽检法可以测试混凝土围护结构的结构性能,从而监测桩沉降情况。

另外,还有一些非物理测量方法可用于评估沉降情况,例如定期取样法、主基准观测法和必要量测量法。

定期取样法通过定期采集、分析振动参数检测沉降;主基准观测法是通过参考内部定位系统或外部定位系统,定期监测沉降情况;必要量测量法则根据桩头磨损情况来判断沉降量。

此外,还有一些计算技术可以用于评价沉降情况,包括结构动力学分析、地震分析和结构非线性分析等,这些计算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沉降情况。

总之,沉降观测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建筑物沉降情况,从而为我们提供有效的结构维护和维护。

通过采用合适的观
测方法和分析技术,能够提高结构性能评估的准确性,为建筑物的安全保驾护航。

沉降观测的原理

沉降观测的原理

沉降观测的原理
沉降观测是地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监测地面或结构物的沉降情况。

其原理基于地面或结构物的变形会导致测点的高度变化,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变化来了解地下组织、基础、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

沉降观测通常采用测量仪器进行,其中最常用的是水准仪、全站仪和激光测距仪。

观测前,需要在被测地面或结构物上设置一系列测点,并确定其稳定不易移动。

观测时,仪器会测量各个测点的高程,然后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

观测数据的处理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误差调整,将仪器误差进行修正。

然后,计算各个测点的沉降量,即高程变化量。

此外,还可以根据相邻测点的高程变化量,进行沉降速率的计算。

通过这些数值,可以得到沉降的趋势和速率,从而评估地面或结构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沉降观测的原理基于地面或结构物的变形会导致测点的高程变化,通过仪器测量和数据处理,可以得到沉降的情况和趋势。

这对于地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监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地下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从而保障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沉降观测相关要求

沉降观测相关要求

沉降观测相关要求一、沉降观测的目的通过对多期的观测数据分析,推断建筑变形的发展趋势,获取可靠的变形信息,为工程安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

注:变形:建筑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形状或位置变化的现象。

可分为沉降和位移两大类。

沉降指竖向的变形,包括下沉和上升。

二、建筑沉降观测建筑沉降观测: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周期性地观测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参照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沉降观测点标志(沉降观测钉)的安装1.符合设计要求符合施工图结构设计总说明中的施工监测与观测的相关要求,注意图纸上要求的埋入深度及伸出长度。

2.符合规范要求(1)沉降观测标志应稳固埋设,高度宜高于室内地坪(±0面)0.2~0.5m为宜。

对于建筑立面后期有贴面装饰的建(构)筑物,宜预埋螺栓式活动标志。

(2)标志埋设前,要与建设、监理、设计进行沟通,了解建筑外墙装饰方式和使用的材料,并提前考虑建筑外墙装饰后要能够继续观测,使沉降观测资料的连续性不被破坏。

3.常见的沉降观测标志(1)规范上的(2)项目上常见的临时观测标志:最终完成效果:四、沉降观测的方法及仪器1.沉降观测等级(精度等级)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对于建筑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观测的精度不应低于三等。

(以设计图纸上明确要求为准)2.观测工具:水准仪,全站仪等3.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应根据现场作业条件,采用水准测量、静力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进行。

(1)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2)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3)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4.观测周期和观测时间规范要求:5.工作要求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a.固定观测人员b.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和水准尺c.使用固定的水准基点d.按固定的实测路线和测站进行五、沉降观测数据处理1.整理原始记录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并填入〃沉降观测表〃中。

沉降观测步骤

沉降观测步骤

沉降观测步骤
沉降观测步骤:
①选择合适基准点设置于稳定区域确保长期不变形;
②在建筑物四周关键部位布设观测点标记清晰便于识别;
③采用精密水准仪对基准点与观测点进行初次高程测量记录;
④建立完整档案包括各点坐标高程及周围环境资料备查;
⑤定期重复水准测量对比初始数据计算差异值大小方向;
⑥利用固定周期如每月每季度进行复测确保数据连贯性;
⑦遇到异常天气或施工活动前后增加观测频率掌握动态变化;
⑧每次测量后及时更新档案录入新数据并分析差异原因;
⑨当发现某处沉降速率加快超出正常范围需立即通知相关人员;
⑩对于持续下沉点加强监测频率并考虑采取加固措施防止恶化;
⑪长期跟踪记录形成趋势曲线图直观显示沉降过程供决策参考;
⑫定期总结观测结果编制报告提出维护建议指导后续工程调整。

沉降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方法沉降观测是指对地基、建筑物或其他工程结构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和测量的方法。

它是工程监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地基或结构的变形情况,为工程安全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沉降观测方法及其应用。

一、测斜法。

测斜法是一种常见的沉降观测方法,它通过安装测斜仪或倾斜仪来监测地基或建筑物的倾斜情况,从而间接判断其沉降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较小范围内的倾斜进行监测,操作简便,数据准确性较高。

但是,测斜法需要在地表上设置测斜点,对地面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且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

二、水准测量法。

水准测量法是利用水准仪对地面或建筑物的高程进行测量,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高程数据来判断其沉降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大范围地面或建筑物的沉降进行监测,操作相对复杂,但数据的准确性较高。

水准测量法需要在地面上设置测点,并且对地面的平整度要求较高,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三、GPS定位法。

GPS定位法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来监测地面或建筑物的位置变化,从而判断其沉降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范围较广,可以实时监测目标的位置变化,数据准确性较高。

但是,GPS定位法受到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需要在开阔地带进行监测,成本较高。

四、应变测量法。

应变测量法是通过安装应变计或应变片来监测地基或结构体的应变变化,从而判断其沉降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混凝土、钢结构等材料的沉降进行监测,操作相对复杂,但数据的准确性较高。

应变测量法需要在目标表面粘贴应变片或安装应变计,对目标表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综合应用。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会综合运用多种沉降观测方法来进行监测,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比如结合测斜法和水准测量法进行监测,可以相互验证数据,提高监测的可靠性;结合GPS定位法和应变测量法进行监测,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对材料应变情况的评估。

综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还可以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是工程监测中常见的做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沉降观测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摘要:本文针对路基施工期沉降的危害,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路基施工中沉降观测设置的方法及沉降观测的要求和方法,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路基工程质量的措施,从而保证铁路施工质量。

关键词:铁路路基沉降观测一、工程概况项目部承建津秦客运专线DK247+100-DK293+670段施工,其中DK247+100-DK254+950段为无碴轨道,需要在路基施工过程当中进行沉降观测。

本段路基共km、桥梁 km,其中路基形式为路堤。

二、沉降观测方案1、水准基点的布置水准基点以铁路勘察第三设计院提供的CPI、CPII高程点为基准,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加密,水准基点应沿线路200~300米设置一个,水准基点要求有较高的稳定性,其埋设深度应在冻土层以下0.5m为宜,顶部应为不锈钢钢头。

2、观测点布置原则观测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2.1观测点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每三个Ⅰ型观测断面设置一个Ⅲ型观测断面。

路堤段路基设Ⅰ型观测断面,应在基底位置线路中心线上布置沉降板;基床底层施工完毕预压土堆载之前在距左右线各4.7m位置埋设沉降监测桩,基床表层施工完毕在距左右线各1m和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沉降监测桩。

Ⅲ型观测断面横剖面管埋设于路基基底碎石垫层顶面处,由于本段路基有些路基为正改线并行,因此剖面管应贯穿与正改线路基,剖面管两侧设置素混凝土保护墩;基床表层施工完毕后在距左右线各1m处和路堤中心埋设沉降监测桩。

见附图:路堤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Ⅰ型)压缩变形层无压缩层路堤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Ⅲ型)无压缩层2.2、路涵过渡段沉降标设置:涵洞每侧外边缘2m 设置一个Ⅰ型沉降断面包括沉降板和沉降监测桩,在涵洞顶部沿过渡段对角线方向埋设一个Ⅲ型断面,以观测涵洞本身的总沉降和差异沉降。

见附图:剖面沉降管横 向 结 构 物路涵过渡段监测平面示意图(Ⅳ型)路涵过渡段长度范围2.002.00I型监测断面I型监测断面2.00路涵过渡段2.2、路桥过渡段沉降标设置:在距桥头5m 处设置一个Ⅱ型断面,0m 设置一个Ⅲ型断面,20m 、30m 处设置2个Ⅰ型断面,具体见附图:桥台路桥过渡段沉降监测平面布置示意图Ⅲ型监测断面I 型监测断面Ⅱ型监测断面ⅠⅡI 型监测断面3、沉降标的制作3.1、沉降监测桩:桩体选择Φ20mm 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3m ,桩周0.15m 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3.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φ40mm 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75mmPVC 管)组成。

底板尺寸为50cm ×50cm,厚5cm 。

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

①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③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3.3、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底板采用沉降板底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水平,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一小凹坑将压力计放入坑内,用细粒土将坑填平后,继续施工路基填土。

埋设完成后,将压力计监测线沿水平方向甩到坡脚后,在坡脚处设C20素混凝土保护墩(0.5 m×0.5 m×0.95m ) ,墩内预埋剖面管管材,监测线从管内穿出;墩旁设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0.5 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

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3.4、剖面沉降管: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及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垫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

Ⅳ型断面中剖面管在涵顶填土0.6m厚开槽施工埋设,原则同基底剖面管埋设方法。

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

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 m×0.5 m×0.95m C20素混凝土保护墩。

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0.5 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

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4、观测仪器及精度方法4.1、观测仪器采用LEICA DNA03精密电子水准仪,及配套2m或 3m铟瓦条码水准尺和7.5kg尺垫,水准仪和水准尺均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4.2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一条路线的往返测必须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

4.3观测时,视线长度≥3m且≤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0.5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读数记至0.01mm。

4.4、观测时,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为偶数,往测时奇数站按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按顺序进行,返测时奇、偶站观测顺序与往测时偶、奇站相同,每一测段应为偶数测站。

一组往返测宜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由往测转向返测时,应互换前后尺再进行观测;4.5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4.6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4.7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7.5kg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4.8、观测精度应符合下表规定5、沉降观测阶段的划分5.1、梁体徐变变形观测自梁体预应力张拉开始至无砟轨道铺设前,应系统观测梁体的竖向变形。

预应力张拉前为变形起始点,变形观测的阶段及频次要满足下表要求。

梁体徐变观测频次5.2.墩台沉降观测每个墩台从承台施工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以后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

5.3.涵洞沉降观测涵洞施工完成后,应系统观测涵洞的沉降。

各阶段观测频次要满足下表要求。

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6、观测资料整理采用统一的《津秦客专铁路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桥涵沉降及沉降变形观测资料。

桥涵地段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桥涵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

施工过程、施工核查、施工记录和原材料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三、数据分析及成果1、单一墩台对于单一墩台的观测数据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归纳、分析:架梁之前、架梁后至铺设二期恒载前、铺设二期恒载后至钢轨锁定前、钢轨锁定以后。

2、区段分析对于一座桥不仅要控制每个墩台的沉降,同时也要控制相邻桥墩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得出全桥的整体分析。

3、评估分析3.1桥涵沉降预测采用曲线回归法。

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应按桥墩台混凝土施工后、架梁前及架梁后三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为基础施工完成~桥墩完成、架梁前后、架梁后至铺设钢轨之前、铺设钢轨至钢轨锁定之前、钢轨锁定之后至正式运营之前、正式运营之后等多个阶段。

3.2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3.3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

3.4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砟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3.5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mm。

3.6梁体根据《评估指南》中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变形的规定:“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d 后,L≤ 50m梁体跨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7mm;L>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L/7000或14mm;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估算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

”四、沉降观测的几点要求1、保证测量工作基点的准确性,应定期进行复测。

2、保证观测点位置在施工过程中不致移动和破坏,在埋设观测点过程当中应保证其垂直度,并保证连接杆件紧密,安装完成后应使用铁架或木架保护观测设施。

3、在观测过程中注意观测方法,观测应连续进行,严格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