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毕业论文物理思维的智力结构模型
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听起来很抽象、很神秘,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花的时间不是很多,学习效果却很好,而有的学生很刻苦,很努力,学习效果却不是很好呢?成人中,有的人遇到问题反应快,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人却畏首畏尾,难以承担重任呢?归根结底重要原因就是在其成长的相关阶段。
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思维能力主要反应在这样的几个方面:1 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2 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的特点包括: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一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
灵活性反映了智力的“迁移”。
3 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
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 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
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五个特点。
正是有了批判性,人类才能够对思维本身加以自我认识,也就是人类不仅能够认识客体,而且也能够认识主体,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5 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
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
物理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新课程更新了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构建物理模型发展学生思维
构建物理模型发展学生思维关键词:建构主义、物理模型、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论文概述:本文概述了物理模型的定义和它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物理模型的构建对物理学发展和物理思维训练起的作用,及其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一、物理模型的概述物理模型是理论知识的一种初级形式,就是将我们研究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情境通过抽象、理想化、简化、和类比等方法,进行“去次取主”、“化繁为简”的处理,把反应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或实物的体系,就形成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既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领域中带有普遍的共性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
物理模型的构建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对物理现象或过程,从而寻找出反映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内在本质及内在规律达到认识问题的目的。
物理模型的构建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基石上的。
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
知识来之于人们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
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变成了自己的内部表述。
因此,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即"为理解而学习"。
2、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
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
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这就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
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该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物理思维方法范文
物理思维方法范文物理思维方法是指在物理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思维方法。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和原理。
因此,物理思维方法的运用对于学习和理解物理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物理思维方法。
1.抽象化和模型化:在物理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往往需要面对复杂的现象和现实问题。
将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抽象化和模型化,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其内在规律。
通过构建适当的物理模型,可以使复杂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和易于理解。
例如,我们可以将自由落体运动抽象为一个质点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而不考虑其他复杂因素。
2.归纳和演绎:物理学往往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数据来总结规律和定律,这是一种归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普遍适用的物理定律,进一步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中。
而演绎则是从已知的物理定律出发,推导出一些特定情况下的结论。
通过归纳和演绎,可以帮助我们在物理学学习和研究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
3.数学建模和计算:物理学与数学紧密相关,数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和工具。
通过运用数学建模和计算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求解数学方程得到解答。
物理学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
运用数学建模和计算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
4.实验设计和观测分析: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设计和观测分析是物理思维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实验时,我们需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工具。
通过观测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合理利用实验设计和观测分析的方法,可以加深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在实际学习和应用物理学中,以上的物理思维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相互交叉和影响,共同发挥作用。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物理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物理学问题,进一步提高物理学习和研究的效果。
浅谈物理学习思维模式
浅谈物理学习思维模式
(1)思维的组织性、条理性差
中学生不善于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思维,遇到问题时,往往靠直觉经验进行判断,“想当然”的推理。
例如,学生认为“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大”;“功率越大的灯泡,其电阻越大,灯丝越细”等。
(2)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差
中学生常常是以我为中心看待事物,因而他们往往只考虑那些能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建构的事物的意义,而不能从多方面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往往被个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的、肤浅的概念。
例如,“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快”、“钢笔吸墨水”等概念的形成就是这种思维特点的反映。
(3)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差
中学生往往具有思维惰性,习惯于生搬硬套公式,而不是努力弄懂意义,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
这在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尤其突出。
(4)思维的逻辑性差
中学生往往对某些特定事物的解释感兴趣,而不关心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是否一致,这与其认知结构中概念模糊、关系含混、内在一致性差的特点有关。
例如,学过力学后,他们可以正确回答力与运动的关系,但同时对一个空中飞行的足球进行受力分析时,又可能画上一个沿运动方向的力。
物理学习中的抽象思维与模型构建技巧
物理学习中的抽象思维与模型构建技巧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和物质的性质。
在物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和模型构建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物理学习中的抽象思维和模型构建技巧,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
一、抽象思维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抽象思维是指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抽象和概括,形成一种普遍适用的思维方式。
在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首先,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是抽象的。
例如,力、能量、电流等概念都是无形的,无法直接观察和感知。
只有通过抽象思维,将这些概念具体化,才能理解其内涵和作用。
抽象思维使得我们能够从具体的现象中抽象出普遍适用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知识。
其次,物理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
通过抽象思维,我们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更容易理解和解决的形式。
例如,在力学中,我们可以将一个物体看作质点,忽略其形状和内部结构,从而简化问题的分析和计算。
抽象思维使得我们能够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关键的因素,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最后,抽象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往往是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存在的。
通过抽象思维,我们能够发现新的规律和现象,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抽象思维使得我们能够从已有的知识中抽象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模型构建技巧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将复杂的现象和规律用简单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
在物理学习中,掌握模型构建技巧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模型的构建需要基于充分的观察和实验数据。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建立起模型。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下的位置和速度,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建立运动模型。
其次,模型的构建需要合理的假设和简化。
在物理学中,很多问题都是复杂和多变的,无法直接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计算。
关于物理科学思维的模型建构
关于物理科学思维的模型建构物理科学思维是指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实验,发现其本质规律,并运用数学模型来揭示和解释这些规律的过程。
模型建构是物理科学思维的基础,其目的是建立一个符合实验和观察结果的数学模型,以客观描述自然现象。
在物理科学中,模型可以是图表、方程、流程图、3D打印等形式,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简化和抽象,加以数学化处理,以应对更为复杂的现象和问题。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例,阐述物理科学思维的模型建构过程。
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例,物理学家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其所受到的合力,以及物体的质量。
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ma(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a=F/m,即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力的比例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就是物理学家所建立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预测物体在所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比如加速度大小、方向和速度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物体运动规律。
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加强大和复杂的物理模型来描述更加细致和复杂的现象。
例如,在量子力学中,我们需要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量子粒子的行为特征,而在宇宙学中,我们需要建立大规模宇宙结构的三维数学模型,以深入探究宇宙的演化过程。
这些复杂的数学模型需要物理学家综合应用不同的物理知识和分析技能,构建出一个尽可能准确的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准确性。
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物理学家也需要考虑模型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问题。
例如,如果某个模型在计算过程中无法处理有限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则该模型就不能成为可行的模型。
因此,模型建构需要极其谨慎地对待和调整,以便得到尽可能准确和实用的模型。
总之,物理科学思维的模型建构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帮助物理学家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揭示物体的本质规律,也为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浅谈物理模型建构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物理模型建构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物理教学围绕客观存在的物理知识与人类的抽象认知特点展开,将具象化的物理现象加工为理论,促使学生掌握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技能。
要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其正确认识、应用物理知识。
物理模型构建从物理教学本身的科学性与综合性入手,依靠多元化模型框架帮助学生认知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物理模型建构思维,应该从直观认知、理论探索、抽象思考等多角度入手,认知、理解、探究,为物理教学的高效实施提供新的支持。
【关键词】初中物理;模型建构思维;培养模型建构思维不仅包括建立物理模型的基本能力,还包含物理认知、物理辨析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具备出色的模型建构思维的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抽象建模能力都较为出色。
从初中物理教学的宏观视角来看,物理建模是一个应用物理知识、转化抽象概念的学习过程,可以引导学生物理素养的进一步发展,能从基础建模与概念分析等多元视角引导学生展开物理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一、初中物理模型建构思维的核心概念论述模型建构思维的概念并不复杂,其属于一种结合客观存在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意识,鼓励学生结合既有的物理模型解答相关学习问题,尝试完成从抽象到具象的思维转换,直观认知物理知识。
在进行模型建构思维培养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模型建构思维与其他思维意识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的物理思维培养体系。
第一,模型建构思维是学生基于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的一种思维意识,其受到学生信息储备与学习经验的直接影响。
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思维,必须强调学生物理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应用能力的综合应用,教师应建立更为完善的物理教学指导模式,带动学生物理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模型建构思维强调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的认知、应用,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学生分析信息、建构模型等关键技能的培养,将教学活动转化为系统完善的教学指导体系,带动学生物理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思维材料进行的思维,具有形象性、跳跃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点。
如果我们物理教学中仅仅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核心,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大脑中构建不出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物理图景,不能形成物理过程的动态形象,进而感到物理的枯燥、难学,有可能导致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形象思维在物理学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很多物理学家都是用形象思维来思考问题的,物理学中的很多重大的发现也常常与形象思维有关。
爱因斯坦就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化成语言。
”有关实验也研究表明,中学生在物理活动中唤起多种物理图景以及对其变换的能力是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般说来,进行物理形象思维的教学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重视学生的表象储备,增加形象思维素材如,重视实验。
因为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不仅是物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和途径,而且实验的装置、实验的过程、展示的现象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物理形象。
因此开足开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以及创造性地开展随堂实验、课外探究实验等,都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2.运用多种媒体技术教学中的难点,有些很难用传统方法讲清楚,如果改为电脑模拟,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如在“磁场”一节中,磁感应线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东西,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法,学生很难理解。
如果利用课件将磁感应线形象地展示在屏幕上,并让小磁针置于其中,本来指向南北方向的磁针就转转动起来,直到n极与磁感应线重合为止。
这样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方向与放入磁场中的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这样,本来抽象难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线形性和精确性等特点,它是以概念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
论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模型的构建——从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探索解决物理问题的规律第一期
周刊2007年第49期摘要:学生在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经常感到无从下手,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科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模型。
本文从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入手,探索得出了解决物理问题的规律。
关键词:解决问题思维模型三维结构理论一、问题的提出所谓解决问题是指“由一定的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按照这一定义,物理问题的解决即利用已有的物理学知识,根据问题的情景及已知条件,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得到答案的过程。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会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虽然对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在处理问题时,则会滥用公式,错误百出。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没有建立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模型。
他们不是根据问题的情景、特点和已知条件去选择合适的规律、方法,而是根据在大脑中闪现的规律去迎合问题中的条件。
怎样才能使这些学生摆脱物理书一看就懂,课一听就明白,题一做就错,考试一考就砸的困境呢?笔者认为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型是帮助他们学会解决物理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因为优秀的思维模型可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从原来的“无从下手”转变为“有章可循”,对开拓处理问题的思路有着出奇制胜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建立了一个关于智力结构三纬度立体模型,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本文所研究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属于这个理论的操作范畴。
所谓操作是指由各种刺激引起的心智活动方式,亦即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包括5种因素:1、认知(C):对刺激物的发现、了解和识别的能力以及发明的能力。
2、记忆(M):保持信息的能力。
3、发散思维(D):对刺激物作出的多样性的反应,或者说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求得新的答案,它反映了人的创造能力。
4、聚敛思维(N):用惟一的或“最好的”答案对刺激物作出反应,即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能力。
5、评价(E):依据已有标准对信息作出判断,或者说是批评、鉴赏能力。
物理学中的模型化思维结构
高三物理总复习1一、物理模型与物理模型的条件物理学是“模型”的科学,条件分析是学科的必然要求。
物理模型,主要包括对象模型(如质点)和过程模型(如匀速运动)。
它们往往是在对一些现实物理过程或对象进行科学地分析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性因素),忽略次要矛盾(次要性因素)后得到的,这样做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
因此,物理模型的建构是在某些条件下抽象出来的简化近似结果。
物理学概念、规律都是对物理模型而言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物理学理论的发展进化过程,就是物理模型发展进化的过程。
在高中阶段,主要涉及了几种基本物理过程模型和典型物理情景。
它们是:直线运动模型、平抛类平抛运动模型、圆周运动模型、碰撞反冲爆炸模型、简谐振动模型和简谐横波模型,以及天体运动情景、汽车启动情景、弹簧双振子情景、板块情景等。
我们在应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需要将实际问题简化为上述几种基本物理模型或情景,再运用相应的规律加以描述。
而这一简化的过程,就需要将与现实对象或过程相关的种种条件和物理模型的条件加以分析比对,从而判定出现实对象或过程与哪个物理模型是最为相近的,这样才能正确地判断它的核心规律并正确地加以描述。
对中学的众多物理习题分析发现,占有很大比重的,是运用演绎的思维过程分析求解问题。
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即通过分析模型成立的一般条件,正确抽象基本物理模型,再依据题目中给定的时空关系条件、边界条件、临界条件等特定条件,决策恰当的模型所对应的物理规律,以建立已知条件和未知量间的关系,求解出特定的解。
所以,无论题目如何变化,只要我们能够依据模型成立的条件正确抽象对象与过程模型,恰当选择合理的物理规律对模型加以准确描述,同时正确表达情景中的一系列特定条件,这个问题就一定能够求解。
概括而言,物理问题中的条件分为两类:模型成立的条件和物理情景中的特定条件。
二、核心物理规律在高中物理中,我们学习认识了众多物理规律,如定义、定理、定律等等。
浅谈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模型思维
浅谈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模型思维作者:周水明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0期摘要:探讨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应用,物理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旨在达到利用物理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模型解题能力培养钱学森指出:“模型就是通过对问题现象的分解,利用我们考究得来的机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图画……”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如果模型思维运用得当,解题就会像是看一幅图画一样,简洁而形象。
下面先以牛顿第二定律学习中的“瘤体模型”为例,简单谈谈物理模型在解题时的作用。
1.根据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建立简单、明确的物理模型例1.如图,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μ。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A.当FB.当F=2.5μmg时,A的加速度为μg/3C.当F>3μmg时,A相对B滑动D.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0.5μg这道题在没建立“瘤体模型”的学生眼中,可能很难,而在掌握“瘤体模型”的学生看来,是一道送分题。
所谓“瘤体模型”,是指当分析对象有多个,且它们的运动状况一致,如上题中,当A、B运动状况一致时,A就相当于B身上长出的一颗肿瘤,如影随形,故称之为“瘤体模型”。
其解题套路是两句口诀:“知内求外,先整(求a)后隔;知外(求a)求内,先隔后整。
”由于外力F未知,须从内部入手,即应先隔离受力清晰的物体B分析,求出AB刚好相对滑动时,B的加速度a,再用整体法就可以分析出AB相对滑动时F的大小,剩余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物理模型是依据一定的物理规律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掌握好物理模型,在见到问题时马上就有了清晰的思路,在理综考试中,效果显而易见。
2.把模型提炼、简化,变成解题套路一个模型要成为一种套路,还须对模型简化处理。
如“瘤体模型”,其最简化的套路为“a隔=a整”,即在判断物体属于瘤体后,隔离法求一次加速度,再整体法求一次加速度,联立即可求解。
高中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能力很多,在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训练,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不断展开思维活动,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应该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的过程。
一、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等。
其中,理解能力,是其它各种能力的基础,对物理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1、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理解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素质。
反之,若学生理解不透彻,在学过物理学后,只是死记住一些定义和公式,则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就难以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不能把抽象的公式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或者不管条件乱套公式,看不清问题的实质,导致各种错误。
2、推理判断能力。
推理和判断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物理学中的推理,要以物理理论和事实为依据,思维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绝不能凭空臆造或不合逻辑的推理。
因此,要熟悉物理学的各个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具体问题所给出的事实,想清楚其中的道理,这是进行推理的前提和基础。
3、分析、综合能力。
主要表现在要求学生会独立地处理不熟悉的或者未见过的问题。
处理问题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学生已学过的,要求学生能独立、灵活地处理问题。
新问题不一定很复杂,有的看起来可能很简单,涉及的知识亦不一定多。
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具有比较准确和深刻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独立地把它们应用到所涉及的问题中去,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检测。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简论解决物理问题的模型思维方法
简论解决物理问题的模型思维方法简论解决物理问题的模型思维方法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
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论文摘要物理模型思维在中学的研究和学习中是物理学习、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通过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状态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大大的方便了对物理问题的处理。
在许多实际的物理问题中,有些研究对象以及它们所处的状态和发展变化的过程都比较接近物理模型,更拓宽了物理模型的应用范围。
论文关键词物理问题模型思维模型分类模型转换高中阶段学生解决问题存在的困难就在于不能随着物理情景的变化而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从而寻找适合的物理规律。
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拿到实际题目后不能从审题中确定准确的物理图景,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而是想当然的和以往的题目做比较,熟悉的就套公式,不熟悉的就无从下手,长期就导致学生学习物理没有兴趣,不知来龙去脉,更谈不上从解题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各种思维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物理模型思维方法的培养。
一、模型的分类物理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区别,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和教学功能模型的特点,可以分为三类:对象模型,条件模型,过程模型。
(一)对象模型在具体的.物质组成的地方使用,被称为代表实体对象系统的对象模型。
这种类型的模型是最常见的,在高中物理中刚体、杠杆,轻弹簧,质子、单摆、弹簧振子、分子模型,绝缘材料、黑体、理想导体、绝缘体、理想电表、纯电阻、无限长螺线管,薄透镜原子的核结构模型等。
(二)过程模型具体的物理过程理想化,抽象的纯物理过程,被称为过程模型。
事情的性质发生变化的各种路径是极其复杂的,在物理学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
主要是区分其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然后忽略次要因素,在运动的过程中获得变化结果,以便只留下的主要因素。
物理思维的智力结构模型
作者: 季如生
作者机构: 北京九中
出版物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页码: 24-28页
主题词: 物理思维能力;智力结构;思维模式;结构模型;思维活动;思维技巧;伏特表;思维的深刻性;研究对象;思维训练
摘要: 物理思维的智力结构模型北京九中季如生本文对物理思维的智力结构给出一个三维的集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教学的策略以及怎样摆脱"题海大战"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模型物理思维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其智力结构可用图1所示的模型来表示。
它有三个智力...。
物理毕业论文物理解题中的思维调节
物理解题中的思维调节物理解题中的思维调节一、思维调节的意义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表明,思维调节是促进解题思维顺利进行,影响解题成败的重要因素。
什么叫做调节?调节就是指“对于所从事的解题活动(包括解题策略的选择、整个解题过程的组织、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解题过程中的作用等)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包括评估)和自我调节”。
由调节的意义可见,调节是解题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认知。
物理解题,尤其是求解探索性的物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是解题者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活动。
在解题过程中,解题者所采取的种种行为,都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尝试,而是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的。
解题者首先需要对问题的信息有充分的感知,需要将问题的信息与大脑里贮存的信息相互作用,进行科学的决策,然后对决策加以实施,通过严格的推演,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所有这些步骤并非是一激而就的。
解题并不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程序一成不变地实施的机械过程,事先确定的解题思路往往是粗线条的、概略性的,有的则是尝试性的。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或解题者思维的缺陷等主、客观原因,解题的进程有时会中断,或偏离正确的方向。
因此,解题者应当随时接收有关信息,及时地加以修正和调节。
通过调节,强化正确,纠正错误。
由此可见,物理解题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对所发生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随时加以必要调整的动态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看,物理解题的整个过程可以认为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面对问题,解题者借助直觉,头脑里可能涌出多个似乎相关的知识、多条解题的途径和多个辅助性问题。
但是,它们对解题来说,并非都是有效的,即使都有效,也有优劣之分。
这就要求解题者不能贸然行事,要在它们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明智的选择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包括一般性原则和特殊性原则),而对各种解题原则的自觉运用就是对于解题过程的一种自我意识。
选择原则越清晰,选择原则的应用越自觉,对解题过程的调节能力就越强,解题就越不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到达目标的进程就越顺利。
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结构分析
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结构分析【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就中学物理教学培养能力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即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能力则是物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核心。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谈谈物理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中学生;物理;能力;培养结构;分析中学生学妤物理的关键在于学习物理的能力培养,能力提高了,才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水平,才真正做到了不读死书。
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就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结构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建立新的有效的物理教学程序。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就中学物理教学培养能力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即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能力则是物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核心。
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结合物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结构应该有如下方面。
一、抓好实验,实验是学生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起点例如,牛顿笫一定律的描述:“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定律所叙述的这种情况—不受任何外力,只是一种理想理想情况而实际上这种理想情况处不存在的,因为绝对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而这一定律又是人们部结分析后认识了并应用着的一个普通规律,那么,这一理论怎样让学生认可和接受呢?只有认可,得到承认,记忆才来得快,才扎实,才深刻,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那就只能用近似的具体的实验去认识,并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去证实——“间接验证法”。
通过观察:有一定初速度的小球(或小车)在水平面上受阻力越小时滚动得越远,小车发生的位移越大,有这样的实验基础,再去推理,如果摩擦阻力小到可以忽略,甚至可想到没有了摩擦阻力时,小球的运动将如何呢?分析结果必然是:“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而不会停止”,这样,牛顿的第一定律便得到了“间接的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思维的智力结构模型物理思维的智力结构模型本文对物理思维的智力结构给出一个三维的集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教学的策略以及怎样摆脱“题海大战”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模型物理思维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其智力结构可用图1所示的模型来表示。
它有三个智力维模式模式思维是人脑加工信息得出科学结论的心智活动过程,一般说来,它包括若干个环节,形成连贯的思维操作序列或程序。
在一定的知识度,每个智力维度包括4~7个智力因子。
考虑到各智力因子的不同组合,共可形成150多个思维元素。
对于简单的物理思维活动,其智力构成仅对应于一个思维元素;对于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智力构成需要用几个思维元素的组合来表示。
物理教学中思维训练的任务,就是根据智力结构模型,在学生的大脑中塑造思维元素集合,形成完整的物理信息处理系统。
领域内,思维活动中操作的程度是相对固定的,或者说遵循着某种格式,如同电脑解决问题时遵循软件规定的运算程序一般。
这种程序化的思维格式,即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是较具体的东西,它跟知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属于最基本的物理思维能力。
在中学物理领域内,重要的物理思维模式有以下数种:平衡──非平衡模式、守恒──不守恒模式、磁场模式、电路模式、光路模式,另外还有若干种不甚普遍的模式,均归入其它。
试就力学中的主要模式举例说明。
平衡──非平衡模式这是经典物理中最基本的思维模式,由伽利略、牛顿创建。
牛顿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不是处于平衡态,就必定处于非平衡态。
如果处于平衡态,则它一定遵从平衡规律;如果处于非平衡态,则它一定遵从动力学定律。
因此,任何力学问题,在原则上都可以按照下面的思维操作程序求解:1.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它的运动情况,判定它处于平衡还是非平衡态;如果处于非平衡态,则还要确定它参与哪种典型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简谐振动等)。
2.分析受力情况作受力图。
如果受力较复杂,还要进行力的分解与合成。
3.根据平衡原理或动力学定律(有些复杂问题,还要配合运动学规律、几何关系等)进行推理,导出结果。
例如,质量m=2.0千克的小铁块静止于水平导轨AB的A端。
导轨及支架ABCD的形状及尺寸如图2所示,它只能绕通过支架D点的垂直于纸面的水平轴转动,其重心在图中的O点,质量M=4.0千克。
现用一细线沿导轨拉铁块,拉力F=12牛,铁块和导轨之间的摩擦系数u=0.50。
重力加速度g=10米/秒2。
从铁块运动时起,导轨(及支架)能保持静止的最长时间是多少?理解题意后,可选定小铁块为研究对象,它处于非平衡态,沿水平向右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再选取导轨(及支架)为研究对象,它处于平衡态。
当小铁块在导轨上运动到离左端某距离处,导轨(及支架)过渡到将失去平衡的临界状态,此时支架的左脚C受到地面的支持力减为零。
分别画出小铁块、导轨(及支架)的受力图,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有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列出方程,配合运动学公式,即可解得所求。
守恒──不守恒模式在力学中,除了从瞬时态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因果关系外,还经常从过程的角度来研究因果关系,以便更快地推出科学的结论。
众所周知,在机械运动中,只有两种过程:守恒过程和不守恒过程。
从能量的观点来分析,如果系统内只有保守力做功,则系统遵从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还有其它力做功,则遵从质点的动能定理。
从动量的观点来分析,如果外力对系统的作用可以忽略,则系统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如果外力对系统的作用不能忽略,则系统内各质点遵从动量定理。
因此,任何力学问题,在原则上又都可以按照下面的思维操作程序求解:1.选定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受力情况,检查守恒条件是否成立。
2.分析运动情况,选取运动过程,确定初态和末态的能量或动量。
3.如果守恒条件成立,则根据守恒定律进行推理;如果守恒条件不成立,则应用质点的动能定理或动量定理推出结论。
思维模式是引导思维活动演进的程序。
当若干个个别的思维活动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操作序列时,就可概括化为某种思维模式。
概括的实例越多,概括化的程度越高,模式的适用范围就越广、越普遍,相应的思维水平也就越高。
例如守恒──不守恒模式不仅适用于处理力学问题,还可推广到热学的领域。
各气体定律可纳入守恒定律的思维模式:当满足一定的守恒条件气体状态量的函数式(PV、P/T、V/T、PV/T)的值不变。
内能与热功的关系,可纳入动能定理的思维模式:对于选定的变化过程,状态量内能的改变等于过程量功与热量之和。
引导学生对思维活动进行概括,是进行思维模式教学最有效的手段。
现代心理学认为,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处在由具体运思阶段向形式运思阶段过渡时期。
在教学中常发现,有不少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从某个特定的条件出发,找公式,计算,反复尝试不同的方法,最后求得解答。
其思维操作冗长(其中不少操作是多余的),解法不具有普遍性,这些学生的思维水平尚处在具体运思阶段。
另有一部分学生,他们解题时胸有成竹,几乎不需尝试,就以简短的程序得出答案,解法具有普遍性。
这些学生的思维水平已发展到形式运思阶段。
为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概括自己的思维过程,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思维模式之中,促使思维模式愈益普遍、概括化,这是培养物理思维模式开展思维训练的基本教学策略。
技巧物理思维技巧是物理方法的升华,它是创造性地解决物理问题、发展理论的源泉。
如果说物理思维模式是某一知识领域内较具体的基本的思维能力,那么,物理思维技巧则是贯穿物理学各知识领域普遍适用的思维能力。
物理思维技巧又是指导思维活动的策略,是思维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
中学物理常用到的思维技巧主要有:理想化、形象化、数模化、分选化、归比和类比。
试就理想化和化归举例说明。
理想化为了揭示复杂的物理现象的本质,物理学家往往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客体进行科学抽象。
在制约着客体的众多因素里,把作用小、不影响本质的次要因素予以忽略,将事物抽象成只具有原事物主要因素的模型。
所谓理想化,就是把客体抽象成模型的思维方法。
理想化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中学物理教材几乎全都是在理想化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行星运动、单摆、理想气体、匀强电场、点光等等,无一不是理想化的过程或模型。
下例说明在分析物理问题时,如何运用理想化的技巧,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的。
例如,在真空中速度为U=6.4×107米/秒的电子束连续地射入两平行极板之间。
极板长度为L=80×10-2米,间距为d=5.0×10-3米。
两极板不带电时,电子束将沿两极板之间的中线通过,如图3所示。
在两极板上加50赫兹的交变电压V=V0sinωt如果所加电压的最大值V0超过某一值Vc时,将开始出现以下现象:电子束有时能通过两极板;有时间断,不能通过。
1.求Vc的大小。
2.求V0为何值才能使通过的时间(Δt)通。
跟间断的时间(Δt)断之比(Δt)通:(Δt)断=2:1。
这里考虑的焦点是两极板间的电场对飞行电子束的作用。
由于两极板上加交变电压,在电子飞行过程中场强将发生变化,电子的运动将比较复杂,不易处理。
但是,当电子飞越电场所用的时间t跟交流电压的周期T相比非常小时(本题就是这种情况),电子飞行过程中电场的变化可予忽略,因而对于某个飞行电子来讲,可理想化为它受到静电场的作用,变类似于物体在重力场中做平抛运动,问题就较易解决。
化归化归指的是转化与归结,即把物理中待解决或难解决的问题,不断地将它变形,直至归结为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或能够解决的问题,最终求得原问题的解。
化归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技巧。
深受人们称赞的曹冲称象所运用的就是化归法,把测定大象的重量(超出秤的称量范围)转化为分别测定等效的若干石块的重量。
初中物理实验《用毫米刻度尺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所运用的也是化归法,把测定一根金属丝的直径(小于尺的最小分度值)转化为测定密绕n匝的金属线圈直径的长度。
运用化归法遵循的原则是物理上的等价性或等效性。
手段有分解与迭加、极限与临界、转化与代换、逆序与反演等。
仅就极限法举例说明。
例如,试证明: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电场强度E=4πk(Q/s),式中Q是极板所带电量,S是极板的相对面积,K是静电力常量。
在普通物理教科书里,该公式采用积分法导出,超出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如果运用极限法,推导可简捷。
设想有两个同心金属球壳,分别带上等量的异号电荷(图4)。
当半径趋向无限大时,从内外球壳层割取的一部分就相当于平行板电容器,其间的电场就相当于匀强电场。
设内球壳半径为R;带电量为Q,则壳层中间距球心R处的场强E=kQ/R2。
因为内球的面积S=4πR2,上式可写成S=4πk(Q/s)(R1/S)2。
当球半径R 趋向无限大时,R1/R2趋向于1,得E=4πk(Q/s)思维教学要以模式训练为基础,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思维定势。
同时,又要贯彻发展的原则,培养凌驾于模式之上的思维技巧,使学生掌握物理思维的精髓。
现代心理学认为,认知的发展和成长产生于“平衡化”过程或“自我调节”。
当遇到的新事物与已有的认知不一致时,人们利用自我调节消除与给定信息中的不一致,来达到认知与客体的平衡,原来的认知就得到发展。
如果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与已有的认知不一致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成功地消除与已有认知的不一致,就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技巧得到发展。
平衡化,这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开展思维训练的又一基本教学策略。
品质思维品质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在物理思维中而且在一切思维活动中体现出来。
目前,心理学界对思维品质的认识尚未统一,但就物理思维训练而言,需要培养的思维品质成分主要有四种:周密性和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
简述如下;周密性和广阔性它是指思维活动的思路广阔,考虑问题周到、精细,善于全面地考察研究对象,能从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关系中去认识物理问题。
为了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和广阔性,在知识教学中,可采用联想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发展知识的横向联系。
在解题教学中可选用多答案题和陷井题,训练学生全面、细致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深刻性人类的思维是理性思维,它集中表现在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即善于用概念、规律去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预计事物的发展进程,这就是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出思维的概括特点。
中学生常说,物理难学,原因之一也就在于物理概念、规律的概括性强。
培根说过,物理学使人深刻。
可见物理思维对深刻性具有独特的要求。
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知识教学中要抓住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属性与本质特征,将深刻的物理意义揭示得淋漓尽致。
在解题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因果关系,摒弃问题的非本质特征,使之思考问题深谋远虑,发展思维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