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物传记题型2

合集下载

【高考真题必刷】2017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

【高考真题必刷】2017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

2017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助书贾鬻.书于市鬻:卖B.先生往谒.谒:拜见C.称之不置.置:置办D.尚欲扬榷而陈.之陈:陈述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人物传记题型解析

人物传记题型解析
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 准确鲜明 简洁凝练 新颖生动 含蓄隽永
标题的特点:好标题往往具有自己的特点, 往往运用了某种手法,比如修辞、符号等等。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三种:
(1)吸引读者关注
(2)体现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
情感)
(3)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内容)
题型9:对文本的某种 特色进行评价。 [需先表明自己的观点, 结合文本和自己平时积累 的知识,写出条理性强、 充分的理由。有时候观点 只有一个。 言之有理即可]
B:概括传主的性格
特点
答题策略——抓住传记
2 细节描写 。
1 叙写的事件 和文中的
传记类文章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 ①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 表现人物性格,使形象血肉丰满 ②侧面描写(他人衬托) ③环境描写:社会环境(社会背景)
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 质 (与小说同) 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 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 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 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 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 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 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 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
b、若用修辞,要强调修辞的作用,如
下: 1、比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2、借代:得体含蓄、形象别致 生动形象 3、比拟(拟人、拟物):生动形象、 别致隽永 4、通感:生动活泼、新奇独特 5、夸张:鲜明突出、烘托气氛 6、对比:突出事物、强化感情 7、反问:加强语气、强化感情 突出 强调

(
⊙ o ⊙ ) 切记:“外联”应立足文 本内容和题目要求,不能任意延展。 有时题干中不要求联系实际则不必联 系。

人物传记阅读专题练习(有答案)

人物传记阅读专题练习(有答案)

人物传记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永玉:大师之境黄永玉,中国艺术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

十多年前,一位画家在聊天中向黄老倾诉心中的苦楚: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别人好了,他戴了“绿帽子”,眼含热泪,一脸的无辜无奈和委屈。

黄老叼着烟斗听着,从丝丝青烟中飘出两个字:“揍他!”太有性格、太有意思的一位老人家!黄永玉嗜烟,尤其对烟斗情有独钟。

无论是挥毫题字,还是泼墨作画,无论是登台演讲,或是闲庭信步,他的烟斗总是须臾不离手。

也许这总在他身侧飘绕着的缕缕青烟,也是他灵感与睿智的来源吧!黄永玉小的时候姑公(黄永玉的姑公即大文学家沈从文的父亲)非常喜欢他。

少年黄永玉整日和姑公泡在一起,练拳,举石锁,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12岁那年,黄永玉独身一人离开了故乡湘西凤凰,从此这位土家族汉子就开始了游侠式的生活……倚仗着健壮的身体和一身过人的好功夫,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行侠仗义,广交天下朋友。

在福建泉州,他结交了学木刻的两位穷朋友。

不久,两位朋友都惨遭保长的迫害:一位的老婆被保长凌辱了,一位被抓了壮丁。

黄永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连夜干掉了保长,替朋友报了仇,此后又浪迹天涯了。

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且不谈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缘分,单说他和一位出家人的奇遇就让他在其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了。

那是在60多年前的福建,年轻气盛的黄永玉在一座山庙前盛开着的玉兰树上摘花,树下站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少年黄永玉聊了起来,谈美术知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天后,老和尚侧身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如平常睡觉姿态一般,仙逝了。

他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这位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代宗师去了,留下黄永玉在庙里嚎啕大哭……曾经有好友问黄老,在他那么多专长里,他最喜欢哪个?黄老说,我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刻,第三是木刻,第四是绘画。

人物传记题型

人物传记题型

九、传记中评论部分的作用
1、对主题表达起画龙点睛作用。
2、评论性文字既是对事实的阐释, 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
3、公允的评价更客观地体现人物形 象。
例《卓别林——夏尔洛》
19.评传中的议论不可忽视,请分析文本最后 一个自然段议论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①表达作者对《摩登时代》社会价值的评价;
八、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常见提问方式 1.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2.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传主的精神有什么现 实意义? 3.探究传主的优秀品质并阐发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 答题 • ①观点句 • ②分析句:“内引”文本(信息、材料) “外联”理由(根据题目需要展开) • ③总结句
如何评价人物 ——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 • ①主观思想——客观成就 • ②先天禀赋——后天历练 • ③个人——时代(集体、国家) • ④平凡人生(不拔高)——伟大人格(不溢 美)
传记阅读常见设题方式
• 1、概括传记中叙写传主哪几件事情 • 2、概括传主的主要思想性格、品质特征 • 3、概括传主一生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取 得成功的原因。 • 4、文章写作上有何特色?效果如何? • 5、评价主人公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
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 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 3、殷海光为什么能在学术上取得卓越的成就?请结合 材料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热爱学术研究,克服困难积极求学。弃工返学; 向家人争取到北京求学。(2分)②善于提出问题, 敢于表达独立的思想。独立翻译《逻辑基本》并获 出版;与人交谈敢于说出“我认为一定如何”;对 西南联大学术争鸣现象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2 分)③尊师却不唯师是从(或:既能听从导师的指 引,又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既能认真钻研老师的 论著,与老师积极讨论学术问题,又没有在学问上 完全继承金岳霖的衣钵,而是开创了自己的学术成 就。(2分)(每点概括1分,分析1分)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基础知识+典型例题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基础知识+典型例题

人物传记基础知识+典型例题1.特点: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2.阅读技巧: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3.考查类型及答题方法:3.1概括传主事迹。

“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概括是就具体的内容加以归纳、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概括时要抓住两点。

a抓事件和时间性的词句。

传记具有文学性,对材料的取舍是其主要表现之一。

我们可以根据本文所选事迹,按照先后顺序梳理。

b抓基本事实与细节。

如果传记所写的是传主的一个主要事件,事件比较大,内容比较多,可以采用抓基本事实和细节的方法,先留心细节,切分层次,然后再概括。

3.2分析传主形象分析传主形象是传记的常考题型,一般从三个角度解答此题。

a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

阅读传记时要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事件、细节加以仔细思考。

看事件在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

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

b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

“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把握传主形象。

c从作品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把握传主形象。

作者在写作时,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会对人物的好坏、功过等进行评价,对传主的把握也要看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

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3.3赏析传记的表现手法实用类文本的表现手法同文学类文本有共通之处,像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都会在实用类文本中运用。

高考语文二模分析会人物传记的标题 课件

高考语文二模分析会人物传记的标题 课件

【四联】点击相似题型,构建知识网络
小说标题的寓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四联】点击相似题型,构建知识网络
小说标题的作用(原因、用意、效果、好处)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指向环境) 2.概括故事主要情节,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指 向情节) 3.交代主要人物形象,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体现人物关系。(指向人物) 4.暗示、象征、一语双关,寄托情感,揭示小说主 旨,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主题。 (指向主题) 5.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对 比讽刺,强化效果。(指向审美)
时间节点 少年 青年 1937年 新中国 1962年 最后五年
主要迹
求学
搜集研究 抗日、治 抢救文化 出版《蒲 不忘研究
学拓荒 遗产
松龄集》
收获/成就
奠定方向 出版文集
成就美名
获得宝贵 资料
“聊斋学” 第一人
令人叹服
背景/人物
蒲国政 资斧告罄 日军抢夺 政府重视 中外支持 身体老病 王东升
【二审】揣摩题目要求,激活知识储备
【三洗】选定答题要点,净化语言表达
1. 理论为引,结合文本 2. 掌握术语,始终扣题 3. 分点作答,有序排列 4. 切忌交叉,各有侧重
针对练习
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①既指梅兰芳为了拒演而采取的虚与委蛇的掩饰和应 对,又指梅兰芳以精湛的技艺为祖国和人民所做的精 彩表演。 ②有利于表现梅兰芳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凸 显了传主形象。 ③表现了作者对梅兰芳的艺术造诣和高尚人格的赞美, 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2分)

人物传记专题阅读理解题

人物传记专题阅读理解题

人物传记专题阅读(一)黄遵宪的外交活动(2010辽宁卷)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

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

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

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

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

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

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

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

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

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

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

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

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

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侧面描写)《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

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

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受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

”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

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新高考 专题6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新高考 专题6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类别 传主事 迹的概 括与分 析
要点 ①指出时间、地点、工作(职位)变化的词语,找出人物 在不同时间、地点、工作中做了哪些事; ②注意关键句(过渡句); ③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①从事迹(人物的言行)中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 传主形 ②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 象的概 ③从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分析传主的 括与分 形象; 析 ④从细节描写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 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 性及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句、尾段总括句,以 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其次,要依 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最后,通览全文,确定 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寻找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 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形式(表 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中的叙述人称、 叙述方式、抒情方式、人物描写手法等,表现手法中的渲染、抑 扬、对比等,结构章法中的铺垫、过渡、呼应、引出下文、总结 上文、深化主旨等,所以此处不再赘述。由于传记的文体特征,我 们需要格外注意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细节描写、选材组材等 方面。
与文学类文本相比,实用类文本结构相对简单,多以时间为 线索组织内容,而且文章本身多不追求艺术手法的丰富、思想内 涵的深刻。本考点之所以能够与文学类文本并重,作为全国卷选 考内容之一,关键就在于其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上的重要作用。所 以传主多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实业家、抗日将 领等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在内容上也大多是介绍人物在某些方面 的历史功绩。
1.其他人物的作用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真题汇编 人物传记类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真题汇编 人物传记类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英语阅读理解(全国Ⅰ)第1题DAnyone who cares about what schools and colleges teach and how their students learn will be interested in the memoir(回忆录)of Ralph W. Tyler, who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en in American education.Born in Chicago in 1902, brought up and schooled in Nebraska, the 19-year-old college graduate Ralph Tyler became hooked on teaching while teaching as a science teacher in South Dakota and changed his major from medicine to education.Graduate work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found him connected with honorable educators Charles Judd and W. W. Charters, whose ideas of teaching and testing had an effect on his later work. In 1927, he became a teacher of Ohio State University where he further developed a new method of testing.Tyler became well-known nationality in 1938, when he carried his work with the Eight-Year Study from Ohio State University t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t the invitation of Robert Hutchins.Tyler was the first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at Stanford, a position he held for fourteen years. There, he firmly believed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be free to seek an independent(独立的)spirit in their work.Although Tyler officially retired in 1967, he never actually retired. He served on a long list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Even in his 80s he traveled across the country to advise teachers and management people on how to set objectives(目标)that develop the best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in their schools. 68. Who are most probably interested in Ralph W. Tyler’s memoir?A. Top managers.B. Language learners.C. Serious educators.D. Science organizations.69. The words “hooked oh teaching” underlined in Paragraph 2 probabl y mean ________.A. attracted to teachingB. tired of teachingC. satisfied with teaching ?D. unhappy about teaching70. Where did Tyler work as the leader of a research center for over 10 years?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B. Stanford University.C. Ohio State University.D. Nebraska University.71. Tyler is said to have never actually retired because ____________.A. he developed a new method of testingB. he called for free spirit in researchC. he was still active in giving adviceD. he still led the Eight-Year Study答案68. C 69. A 70. B 71. C68. 解析:这是一道推断题。

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海珠玑,唐音永存2017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逝世了,他逝世的消息一下子震动了学界,震动了艺坛。

先生走过了人生的第97个春秋,他的一生平淡而又非凡。

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霍先生12岁以前是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

父亲先教霍松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古文观止》《千家诗》等。

那些经过反复背诵、后来逐渐弄懂了的东西,涉及文史哲等许多方面,这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

1945年7月,霍松林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评价霍先生这段学习时说:“时胡小石、卢冀野、罗根泽各以一专雄长盘敦,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

于诗尤得髓于汪方湖,于词则传法乳陈匪石。

”在大师级教授的熏陶下,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而且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

霍先生教书生涯长为70多年。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辞世,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半个世纪。

在文学院的文汇楼大厅,先生题写的“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八个大字寄寓着他对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

20世纪50年代初,教书首先从编写教材入手,当时,霍先生接手文艺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但他克服困难,从头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至1953年秋,几经补充修改,先生完成了26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就这样,我国便有了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

霍先生被教育界同仁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

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 文言文人物传记类半月练晨练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 文言文人物传记类半月练晨练

文言文人物传记类半月练晨练第1天晨练阅读《赵普》一文,完成下列问题(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卒用其人。

1、解释加点词语。

阖户()尝奏()少习()循默(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碎裂奏牍掷地。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答:_1、关、关上曾经熟悉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2、宋太祖常常劝他读书(太祖)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3、刻苦读书奏荐人才第2天晨练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②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③,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④。

同射三矢,皆中的⑤,以示⑥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⑦;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资*源%库【注】①负,具有。

②强:擅长于。

③未冠:没有成年。

④周同:人名,岳飞的射箭师傅。

⑤的:箭把子。

⑥示:给……看。

⑦筈(kuò):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沉厚寡言②尤好《左氏春秋》③飞引弓一发④飞由是益自练习2、选出与例句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以所爱良弓赠之资*源%库A.太祖常劝以读书 B.跪而拾之以归C.以天下事为己任D.可以为师矣3、翻译下列句子。

精选人物传记试题及答案

精选人物传记试题及答案

人物传记试题及答案精选人物传记试题及答案人物传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人格引导意义,我们现在看当今社会的很多问题,答案却往往能从前人的经历里面去寻找。

因此为后人留下我们对当今社会和时代的思考,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物传记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贝多芬之吻》1985年9月,我在西德萨尔布吕肯给一些年轻的钢琴家上主修课时感到,如果我在某个学生的背上轻轻拍一下的话,他会弹得更好些。

由于他的卓越的演奏,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

这种即刻的超常发挥使自己和全班同学都大为惊奇。

仅仅几句赞扬的话对他产生了奇效。

这件事使我想起了自己得到第一次表扬的是多么高兴和自豪。

我当时7岁,爸爸让我在花园帮忙干活,我使出了全身的劲儿干完活后得到了最好的奖赏:父亲吻了一下说:谢谢你,孩子,你干得好。

60多年后父亲话仍在我耳边回响。

16岁时因和音乐老师发生了分歧使我陷入了困境。

那时,李斯特最后一个在世的学生,著名钢琴家埃米尔冯索尔先生来到布达佩斯,要求我为他演奏一曲。

他认真听了我演奏的巴赫C大调《托卡塔曲》后,让我再弹几曲。

我尽全力演奏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和舒曼的《蝴蝶》。

最后,当我结束演奏时,冯索尔先生站起身并在我的前额上吻了一下说:我的孩子,当我在你这么大时成了李斯特先生的学生。

在我的第一课后,李斯特先生吻了我的前额说:好好记住这个吻,它是贝多芬先生听完我的演奏后给我的吻,我已等了许多年,现在我认为你应得到它。

在我的一生中没有比冯索尔先生对我的赞扬更有意义的事了。

贝多芬之吻奇迹般地使我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并帮助我成为的钢琴家。

不久,我将把它传给最有资格获得的人。

赞美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黑暗屋子里的一支蜡烛。

我为它永远发挥着自己神奇的作用而惊叹不已!试题:1、第一段中作者举了几个事例说明赞美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黑暗屋子里的一支蜡烛?2、为什么60年后父亲的话仍在我耳边回响?3、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贝多芬把贝多芬之吻给了,把贝多芬之吻给了,又把贝多芬之吻给了我。

2017人物传记题型1(共45张)

2017人物传记题型1(共45张)
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 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
达到了世界水平。(节选自《谢希德的诚与真》) • 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请简要分析。
第9页,共45页。
• 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 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些方面来写
3、具体体现的?(或是通过哪几件事情体现出来
的?有几方面的理由?)
第13页,共45页。
(二)解题思路(sīlù):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要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项归纳、概括
第14页,共45页。
(三)例题解说: 审题定区——划分层次——提关键词——拟写答案
•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波尔的论战被称为(chēnɡ wéi)物理学 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 (3)闵惠芬演奏二胡的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 概括(6分)
第2页,共45页。
归纳(guīnà)概括题常见题型
1 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
2 概括分析原因题
3 概括或分析传主的性格特点
• 1.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 2.别人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 • 3.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
之比较”等。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 。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 二首就是其中之一。这引得编《清华周刊(zhōukān)》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 诗译成白话,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一笑置之 ,不以为忤。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

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12人物传记阅读(A卷)

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12人物传记阅读(A卷)

通关演练12 人物传记阅读(A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

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

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

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

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

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20世纪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

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

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

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

《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

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

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

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

《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

2017年10月21日雅思阅读机经真题回忆及答案解析

2017年10月21日雅思阅读机经真题回忆及答案解析

【导语】以下是⽆忧考整理的2017年10⽉21⽇雅思阅读机经真题回忆及答案解析,仅供参考。

⼀、考试概述: 本次考试的⽂章两篇旧题⼀篇新题,第⼀篇是关于托马斯杨这个⼈的⼈物传记,第⼆篇是跟仿⽣科学相关的,讲⼈们可以利⽤⾃然中的现象改善⽣活,第三篇介绍了四种不同的性格和它们对团队合作的影响。

本次考试第⼀篇及第三篇⽂章较容易,最难的为第⼆篇⽂章,但是很多考⽣花费很多时间在第⼆篇上,导致没时间做简单的第三篇⽂章,所以希望⼤家考试中能灵活选择做题顺序。

⼆、具体题⽬分析 Passage 1: 题⽬:Thomas Young 题型:判断题7 +简答题6 新旧程度:旧题 ⽂章⼤意:关于托马斯杨的个⼈传记 参考⽂章: Thomas Young The Last True Know-It-All A Thomas Young (1773-1829) contributed 63 articles to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luding 46 biographical entries (mostly on scientists and classicists) and substantial essays on "Bridge,” "Chromatics," "Egypt," "Languages" and "Tides". Was someone who could write authoritatively about so many subjects a polymath, a genius or a dilettante? In an ambitious new biography, Andrew Robinson argues that Young is a good contender for the epitaph "the last man who knew everything." Young has competition, however: The phrase, which Robinson takes for his title, also serves as the subtitle of two other recent biographies: Leonard Warren's 1998 life of paleontologist Joseph Leidy (1823-1891) and Paula Findlen's 2004 book on Athanasius Kircher (1602-1680), another polymath. B Young, of course, did more than write encyclopedia entries. He presented his first paper to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t the age of 20 and was elected a Fellow a week after his 21st birthday. In the paper, Young explained the process of accommodation in the human eye on how the eye focuses properly on objects at varying distances. Young hypothesized that this was achieved by changes in the shape of the lens. Young also theorized that light traveled in waves and he believed that, to account for the ability to see in color, there must be three receptors in the eye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principal colors" to which the retina could respond: red, green, violet. All these hypothesis were subsequently proved to be correct. C Later in his life, when he was in his forties, Young was instrumental in cracking the code that unlocked the unknown script on the Rosetta Stone, a tablet that was "found" in Egypt by the Napoleonic army in 1799. The stone contains text in three alphabets: Greek, something unrecognizable and Egyptian hieroglyphs. The unrecognizable script is now known as demotic and, as Young deduced, is related directly to hieroglyphic. His initial work on this appeared in his Britannica entry on Egypt. In another entry, he coined the term Indo-European to describe the family of languages spoken throughout most of Europe and northern India. These are the landmark achievements of a man who was a child prodigy and who, unlike many remarkable children, did not disappear into oblivion as an adult. D Born in 1773 in Somerset in England, Young lived from an early age with his maternal grandfather, eventually leaving to attend boarding school. He had devoured books from the age of two, and through his own initiative he excelled at Latin, Greek, mathematics and natural philosophy. After leaving school, he was greatly encouraged by his mother's uncle, Richard Brocklesby, a physician and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Following Brocklesby's lead, Young decided to pursue a career in medicine. He studied in London, following the medical circuit, and then moved on to more formal education in Edinburgh, Gottingen and Cambridge. After completing his medical train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1808, Young set up practice as a physician in London. He soon became a Fellow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a few years later was appointed physician at St. George's Hospital. E Young's skill as a physician, however, did not equal his skill as a scholar of natural philosophy or linguistics. Earlier, in 1801, he had been appointed to a professorship of natural philosophy at the Royal Institution, where he delivered as many as 60 lectures in a year. These were published in two volumes in 1807. In 1804 Young had become secretary to the Royal Society, a post he would hold until his death. His opinions were sought on civic and national matters, such as the introduction of gas lighting to London and methods of ship construction. From 1819 he was superintendent of the Nautical Almanac and secretary to the Board of Longitude. From 1824 to 1829 he was physician to and inspector of calculations for the Palladian Insurance Company. Between 1816 and 1825 he contributed his many and various entries to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and throughout his career he authored numerous books, essays and papers. F Young is a perfect subject for a biography - perfect, but daunting. Few men contributed so much to so many technical fields. Robinson's aim is to introduce non-scientists to Young's work and life. He succeeds, providing clear expositions of the technical material (especially that on optics and Egyptian hieroglyphs). Some readers of this book will, like Robinson, find Young's accomplishments impressive; others will see him as some historians have - as a dilettante. Yet despite the rich material presented in this book, readers will not end up knowing Young personally. We catch glimpses of a playful Young, doodling Greek and Latin phrases in his notes on medical lectures and translating the verses that a young lady had written on the walls of a summerhouse into Greek elegiacs. Young was introduced into elite society, attended the theatre and learned to dance and play the flute. In addition, he was an accomplished horseman. However, his personal life looks pale next to his vibrant career and studies. G Young married Eliza Maxwell in 1804, and according to Robinson, "their marriage was a happy one and she appreciated his work." Almost all we know about her is that she sustained her husband through some rancorous disputes about optics and that she worried about money when his medical career was slow to take off. Very little evidence survives about the complexities of Young's relationships with his mother and father. Robinson does not credit them, or anyone else, with shaping Young's extraordinary mind. Despite the lack of details concerning Young's relationships, however, anyone interested in what it means to be a genius should read this book. 参考答案: 判断题: 1.“The last man who knew everything” has also been claimed to other people. TURE 2. All Young’s articles were published i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FALSE 3. Like others, Young wasn't so brilliant when grew up. FALSE 4. Young's talents as a doctor are surpassing his other skills. NOT GIVEN 5. Young's advice was sought by people responsible for local and national issues. TRUE 6. Young was interested in various social pastimes. TRUE 7. Young suffered from a disease in his later years. NOT GIVEN 填空题: 8. How many life stories did Young write for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46 9. What aspe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id Young do in his first academic paper? human eye 10. What name did Young introduce to refer to a group of languages? Indo-European 11. Who inspired Young to start the medical studies? Richard Brocklesby 12. Where did Young get a teaching position? Royal Institution 13. What contribution did Young make to London? gas lighting (答案仅供参考) Passage 2: 题⽬: Learn the nature 题型:段落细节配对4+填空题5+⼈名理论配对 4 新旧程度:新题 ⽂章⼤意:讲仿⽣科学的,写出⼤⾃然⾥有很多现象可以被学习和利⽤,⽤于科学研究改善⼈类社会和⽣活。

2017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资料

2017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资料
一、阅读题干,是选正确的两项还是错误的 两项。 二、阅读选项,明确选项表述的角度,确认 选项考查的是信息转述、人物评价还是写作 特点或其他。 三、回到原文,找到检索区,认真比对。 四、先排除0分项,再排除1分题选项。 五、最后验证正确选项是否正确。
10
【传记主观题解题意识】: ①审题意识:琢磨题目的每一个关键词语,明确答题对象、答题区 间、答题方向,从题干中寻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向题目要 答案,确保准确答题。题干的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②文本意识:题目都源于原文,而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则是镜中花, 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又看不清。命题者依据选文,考生答题 也要依据原文,切忌凭空想象。 ③得分意识:简答题的分数,与难易度、文字量有紧密联系。如果 一道题2分,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如果是4分或6分题,答案要 点就两到三点或四点,题目的分值,是答题点数的重要提示,考生 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解答。宁多勿缺:答4-6点为宜 ④关键词意识:筛选的信息点过多,就必须摘录关键词,整合同义 近义项,然后,将这些具体信息,提炼概括为抽象的“上位概念”。 ⑤分条意识:只要是主观题,都应该条理清晰,所以,答案必须分 条列款。
–了解文章大意、结构 –圈出关键词、句
• 审题——
–确定范围、角度、要求
严格按照 解题步骤 解题,是 得分的增 长点
• 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 –筛选关键词语
• 加工——
–按题目要求整合
第二部分:人物传记的题型探究 客观判断题
多项选择题(五选二——最佳选项) 选项赋分的分析判断 三分答案无瑕疵,多从整体分析评价文本 两分答案无错误,多从部分句段拟写答案 一分答案有错误,整体部分均可设置题肢 零分答案大错误,落实文本可以直接淘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练边悟】
• 文章第⑤段引用了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 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解题思路:1、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2、找到相关语句、段落,并理解其内容 3、结合相关作用知识 4、分点作答
内容上,借毛俊辉的话来盛赞于是之杰出的艺术 成就与巨大的艺术影响;(2分) 结构上,既承接上文“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 出异彩”,又引出下文于是之在首都剧场的告别演 出。(2分)
引用的作用
• ①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 内容上:突出传主形象,表达作者观点。 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 可读性上:增强真实性,更有说服力;文学性,吸引读者。 力量,有利于突出人物及主题(直接、正面) 结构上:承上启下 • ②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 象,体现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和可读性,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 作用。(直接、正面) • ③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 具有可读性。 • ④引用诗词,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可 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 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选材的作用(事件类)
• • •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 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 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 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 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详写:读者陌生,不为人知 符合写作意图(主题) 突出传主性格 典型
读者熟悉 • 略写:不符合写作意图(主题) Company Logo • 不典型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突出人物性格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 使形象血肉丰满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自然环境 环境 烘 托 侧面描写 社会环境 他人 衬 托
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 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2.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
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3.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
2 运用适当的表达技巧来突出传主形象
• • • • • • • (一)环境描写对塑造传主形象的作用 (1)奠定思想感情基调,表现对传主的感情. (2)烘托传主的心情,表现传主 的性格. (3)渲染气氛,交代背景. (4)为内容或情节起铺垫作用. (二)运用对比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三)运用选材(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来塑造传 主形象
4 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 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 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 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 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 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 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Company Logo
8
语言特色题
1、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 同特点。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 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 抒情,表现了传主或坦荡磊落,或谦逊谨慎的 精神;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 或文采斐然,表现了作者对传主的敬佩、赞许、 肯定之情。 2、熟记下列术语:诙谐幽默、平易晓畅、含蓄 典雅、尖刻犀利、清新明快、朴实无华
【题目回顾】
信宜市怀新中学2017届高考模拟试卷: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闵惠芬的原话和 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6分)
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闵惠芬的原话和他 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6分)
①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正面)展示传主踏实、 谦和、低调等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 的评述提供了依据。 ②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 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间接(侧面)塑造传 主的性格。 ③这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 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独特精神和非凡影响。 (每点2分)
Company Logo
作用分析题——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
【即时巩固】
• 新课标同步训练P56《魂魄犹在江山图 》第2题 • 作者写李可染先生在朋友家作画和感 动于老友信上的字迹这两件事,有什 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为什么选择传主的某个人生阶段来详细记叙? 因为这一阶段是传主成长过程的一个关键 时期,他这一阶段的经历最能突出他的主要 品格或这一阶段最能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
现代文中细节描写作用
(1)突出人物的性格。生动的细节描,使人物 个性丰满、越鲜明。(传记、小说等都适用) (2) 深化主题,有力地表达中心。(传记、小 说等都适用)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适用) (4)真实性。(传记适用) (5)自然景物、环境的细节描写除了营造典型 环境之外,还起到象征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心 情作用。(传记、小说、诗歌等适用)
文章材料的安排特点 (剪裁)
(1)详略安排: 为什么选择传主的某个人生阶段来详细记叙? 因为这一阶段是传主成长过程的一个关键时期,他这一 阶段的经历最能突出他的主要品格或这一阶段最能突出作 者的创作意图。 (2)记叙顺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插叙: • ①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 • ②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3)材料围绕线索按什么顺序组织的(时间 地点 逻辑) • 这样选材剪裁的效果: • 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更好的表 达了作者观点评价 增强了阅读性 Company Logo ( 4)蒙太奇手法:画面组接。
• 【常见命题形式】 • 1、本文是XX(传主)的,但是文章却用了很 多笔墨叙写“XX人”,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 • 2、本文的题目是“XX”,第“XX”段却用大段文 字引用了XX,有什么作用
题型:传记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在文章中 所起到的作用,包括引用别人的话或名人的 话。
• 【答题思路】 • 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完整、 更丰满、更突出。 • ②补充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 更全面的了解。 • ③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了传主【结合文 本】 • ④引用名人评价,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和感染 力。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用 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苍劲 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用诗意写 浓情;清婉隽永,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 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 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 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 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 中情、理中情等。
二、谋篇布局
常考的题型: 1、句段作用 2、文章选材的特点及作用 3、标题的作用
题型1、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人物传记练习七 :《吴良镛:筑梦人生》
• 本文第6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内容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对塑造形象、突出情感、主旨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方法
6
标题作用
•(1)突出对象
•(2)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表现传主的净胜品质 •(4)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运用修辞,是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 ,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Company Logo
7
表达方式作用题
• (1)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 感情; • (2)细节描写准确鲜明传神的表现传主; • (3)夹叙夹议、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 明主旨; • (4)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情感; • (5)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委婉含蓄的表 现作者观点情感等。
题型2、文章选材特点及作用
人物传记练习:《“一代演员”于是之》 • 第六、七两段,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为什么这样 安排? •
答:作者对于是之的告别演出一笔带过,是 略写,详写他演出后的自责和他在文章中故意 隐瞒的一个细节,(2分)这样安排不仅表现了 于是之在艺术追求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 神,也表现了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品格。
⑤对情感主旨有何作用?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方法
用 1。内容上的作用: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对塑造形象、突出情感、主旨有什么作用。 2.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总领全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辅垫; 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文中:承上启下,红线串珠; 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总领下文,伏笔铺垫,。 (3)文末:照应前文或标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耐人寻味,留有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二类:行文艺术类
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 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题型指向作用,写作特色
其他材料的作用(其他人物、引用) 1标题段落 谋篇布局 2叙述手法 3选材详略 1表现技巧 2修辞 表现手法 3表达方式 4语言风格 5人称
行文艺 术类
• 一、其他材料的作用 题型:传记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在文章中 所起到的作用,包括引用别人的话或名人的 话。
其他人物的作用 • ①衬托传主 •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 • ③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
【即时巩固】
• 1.新课标同步训练P59《林庚:喧闹时 代里的隐退这》第七题 • 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 等人 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 写的作用。 2.人物传记练习一《终身校长梅贻琦》 • (3)文中有许多引用的文字,请结合文 章分析其作用。(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