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蒹葭1
初中语文《蒹葭》试讲逐字稿
![初中语文《蒹葭》试讲逐字稿](https://img.taocdn.com/s3/m/8ab07d3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9.png)
初中语文《蒹葭》试讲逐字稿问候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语文组的8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蒹葭》。
一、导入师:中国女科学家屠哟哟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奖,其名哟哟以及其研究的青蒿素,都包含在了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一句当中,让不少国人再度将目光聚集到了3000年前的古老诗集上。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学习兼葭,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初读师: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学会把握诗的节奏美和语言美。
第二个是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师:关于《诗经》你们都了解多少?师:《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类,艺术手法称为赋、比、兴。
师:学习诗歌重在朗读,谁能勇敢的读一读?师:大家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师:声音非常洪亮。
但是记得注意这几个字音。
师:除了要读准字音以外,还要读准它的节奏,现在老师来读,同学们边听边划分句读。
师:诗经多是四字一句,所以说要两字一顿。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注意放缓速度,读准节奏。
师:那么现在开始全班齐读。
三、析读师: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
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你读出了韵律感。
师:你也想来读?师:你读出了它的意境美。
那么,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师:谁能试着为我们来想象一下?师:大片的芦苇茂盛的生长着,秋天的露水变成了白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就在水的对岸。
师:这样美的意境中,诗人在追寻什么呢?追寻爱情,恋人。
师:是否追寻到了呢?你来说一说。
师:是啊,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这是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师:你能试着读出这种美吗?师:读得真不错,再次去读这几句话。
师:追寻美好爱情是曲折漫长的,难以攀登的,但是他却没有放弃。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师:连用了三组,“溯游从之,溯洄从之。
”但是他的伊人依旧在水一方。
师:那么同学们伊人仅仅指的是恋人和爱情吗?整首诗都在寻求他的伊人,伊人到底是谁?师:哦,这位同学说是指一切美好的感情,可以是可贵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等。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蒹葭-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蒹葭-全国优质课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b93e7bdd4b35eefdc9d333ed.png)
蒹葭【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当堂成诵。
2.在诵读、探究中体会《蒹葭》的朦胧之美,鼓励自主表达,了解《蒹葭》在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
3.激励学生执着追求梦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朦胧之美,背诵、默写,如何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读懂、读透诗歌的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以优美的语言,以生活中古典诗词的魅力,引出诗歌文学的总源头,引出课题。
同学们,当你找到了困惑你很久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是否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莫大欣喜当你在求知的道路上遭遇到挫折与失败时,是否有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激情自励当你尽情享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时,又是否有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妙遐想而当你面对现代社会的纷繁诱惑时,又是否有过“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冷静抉择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说,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同时,在对诗歌的涵咏与体味中,我们的生活也多了一份浓郁的诗情,我们的人生也多了一份理性的思索。
因此,我们要感谢诗歌文学的总源头《诗经》,是它,让远古的纯净诗河流淌至今。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蒹葭》一诗中聆听一下先民们那纯洁质朴的歌唱!二、分享查到的关于《诗经》的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奉为经典,原本只称《》,或取其整数称《》,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篇,分为()、()、()三大类。
其中“风”共()篇;“雅”共()篇,又分()、();“颂”共()篇。
《诗经》句式以()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的表现手法。
()、()、()三种诗歌形式,加上()、()、()三种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韵味。
1.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自由、放声、纵情朗读。
强调: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更要读出韵味。
蒹葭教案[1]
![蒹葭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756df4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b.png)
《蒹葭》讲课稿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1、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准确朗读并能熟读成诵;(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写作特点;⑵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会全诗的情感。
难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
教具准备与课时安排: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你们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是什么歌吗?(对了,这是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这么优美动听的歌,它最初的原型是什么呢?(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
)让我们追溯到它的源头,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来共同欣赏《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复习旧知,找一个学生简介《诗经》的基础知识。
(对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它的魅力)2、朗读诗歌(1)、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诗歌,用笔把新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2)、出示生字词;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指名读诗歌—评价(语速太快、沉住气、读准确)齐读诗歌(看来大家把字词都掌握了,就让我们完整的读一读这首诗歌吧!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动听,老师都禁不住想试一试了。
)(4)、老师配乐诗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5)、(出示全文的停顿标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初中语文 文言文《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5c384d1777232f60ddcca19d.png)
《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诗经蒹葭拼音jiān jiā蒹葭《诗经·国风·秦风》jiān jiācāng cāng bái lùwéi shūang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yīfāng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huícóng zhīdào zǔqǐe cháng溯洄从之,道阻且长;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yāng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jiān jiāqīqībái lùwèi xī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méi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jī溯洄从之,道阻且跻;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ch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jiān jiācǎi cǎi bái lùwèi yǐ蒹葭采采,白露未已,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sì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yòu溯洄从之,道阻且右;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zh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全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c2cb7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4.png)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初中语文文言文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b8a62cfad6195f312ba67a.png)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8cfc1c69eae009581becd9.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诗经蒹葭拼音jiān jiā蒹葭《诗经·国风·秦风》jiān jiācāng cāng bái lùwéi shūang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yīfāng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huícóng zhīdào zǔqǐe cháng溯洄从之,道阻且长;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yāng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jiān jiāqīqībái lùwèi xī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méi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jī溯洄从之,道阻且跻;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ch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jiān jiācǎi cǎi bái lùwèi yǐ蒹葭采采,白露未已,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sì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yòu溯洄从之,道阻且右;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zh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全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d6bc94b0e45c3b3566ec8bc8.png)
《蒹葭》教学设计[课文品读]品《蒹葭》的美这是一首抒情诗。
选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
“秦风”就是古秦国的诗。
原址在犬戎(今某某兴平东南),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某某中部和某某东南部。
《汉书·地理志》说:“某某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
”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而此诗是其中少有的一首抒情诗。
风格委婉动人。
《蒹葭》的美,美在情深。
这首诗可以看成怀念情人的恋歌,也可以看成是对贤者的探访,但无论是哪一种主题,其情之深足以动人。
作者所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
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在“溯游从之”的回环往复中彰显的是对永恒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对生命价值的追求,锲而不舍,历久弥坚!尽管千年已过,可这份真情依然是那样生动,那样明媚,那样真切感人。
《蒹葭》的美,美在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契合而长生的艺术境界。
本诗所营造的是一种凄清优美的意境。
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郁郁青青;洁白的露水凝结成霜,清澈澄明的秋水啊,是那剪不断的脉脉深情……倒映着所思之人那美丽的身影。
主人公的一往情深在那清幽,唯美,而又水汽淋淋的境界中更显得浓烈。
《蒹葭》的美,美在含蓄。
古典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含蓄,这是我们东方文明的根与灵魂。
在此诗中我觉得最为突出。
此诗可为情深,可全是涉情者却很少,为其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从主人公锲而不舍的动作中可见一斑。
而所思之人必定是高洁之士,可诗人却不着一字来写,但从环境之清幽,秋水之澄明中,把主人公的形象烘托的淋漓尽致,每个读者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伊人,且形象可干。
语文九年级(初三)蒹葭拼音版原文翻译及诗意
![语文九年级(初三)蒹葭拼音版原文翻译及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428f71cac5da50e2534d7fa8.png)
出自先秦的《蒹葭》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国风·秦风·蒹葭》诗文内容及注音如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jiān jiā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uāng 。
suǒwèi yīrén ,zài shuǐyīfāng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sù huí cóng zhī,dào zǔqiěcháng 。
sù 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yāng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jiān jiāqīqī,bái lù wèi xī。
suǒ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méi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sù huí cóng zhī,dào zǔqiějī。
sù 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dǐ。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jiān jiācǎi cǎi ,bái lù wèi yǐ。
suǒ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sì 。
《蒹葭》 教案
![《蒹葭》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083dbe31b765ce050814e4.png)
《蒹葭》教学设计一、豁然开朗析教材,析学情1、分析教材:《蒹葭》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
文字很简单,但却有种美丽至极,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之感。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
主人公形象也耐人寻味。
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尽了情致。
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是让诗歌宛如一曲天籁,有余音绕梁之感。
正是因为《蒹葭》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于是编者将这被誉为“《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选编进了教材,作为初中阶段最后一册书最后一个文言诗文单元的最后一课,既想以此作为初中古典诗词学习的完美收官,又想通过《蒹葭》开启通往《诗经》的艺术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其他古典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分析学情: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尤其是本诗在《关雎》的学习以后,学生对《诗经》的有关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时,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热烈、执著的追寻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诗歌。
再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背诵,乐于背诵。
易于吟唱,乐于吟唱。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
二、有的放矢“标”导航——定目标,定重难1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诵读古诗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基于对课标和单元要求的把握以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A、定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感受诗歌的意境。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9be6ca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5.png)
蒹葭体裁:诗题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者:名字:佚名年代:未知描述:翻译: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原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译文: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原文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原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译文: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原文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译文: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原文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译文: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原文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译文: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译文: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原文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译文: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原文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译文: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原文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当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
”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赏析二:思想内容《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
蒹葭
![蒹葭](https://img.taocdn.com/s3/m/88e99e0a0740be1e650e9af4.png)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
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默默
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地,
的基调。】
二、点燃创造美的火花。
(一)总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请同学们在选择的《神秘花园》的音乐声中,轻声朗读
课文。
2.请同学说说选择《神秘花园》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
3.主人公为何而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一)理解诗中意象的深刻含义。
1.诗中描写了哪些客观事物?它们所代表的仅是客观事物吗?
【此设计在于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理解诗歌作品的意义常常是由
意象来表达的。】
2.自由讨论“蒹葭”、 “伊人”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让学生把握诗歌意象
/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象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
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
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2.请学生初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3.选择背景音乐:先后播放现代小提琴曲《神秘花园》和广东音乐
《步步高》,请同学选择一首作为配乐朗读的背景音乐。
【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背景图画,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91381cbe23482fb4da4c95.png)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https://img.taocdn.com/s3/m/be16a56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76.png)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
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一)导语设计: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蒹葭层次结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蒹葭层次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9b0178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79.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蒹葭层次结构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蒹葭第一课时
![蒹葭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1d9a12aaaea998fcc220e08.png)
蒹葭 道阻且跻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溯洄 未晞 在水之涘 水中坻 2、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在水之湄 水中沚
译文再现 河畔芦苇密苍苍,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想念的那个 人,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崎岖弯 又长。顺着河流向下走,仿佛她在水中央。芦苇苍苍 密又密,露珠未干清滴滴。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 水那一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又升高难向前。 顺着河流向下走,仿佛她在水草甸。芦苇茂盛千万杆, 晶莹露珠还未干,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流那一岸。 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迂回弯。顺着河流往下走, 仿佛她在河沙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分三部分: 风 雅 颂 风: 十五国风(民间歌谣), 共160篇,多为各地民歌; 雅: 大雅、小雅(朝廷官吏 的作品)共105篇,多为贵族、 士大夫所作,是周王朝京都地区 的乐歌; 颂:周颂、鲁颂、商颂(用 于祭祀、重大典礼的乐歌)共4 0篇,是王室宗庙祭祀的舞曲歌 辞。
内容: 1、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 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 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 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 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 以为期。 •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 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 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 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 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 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 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 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 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 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桑树 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 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 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桑树 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 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 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 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 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 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原 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 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 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 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 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
• • •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 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
• • • • • •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
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
•
•
那些老爷君子啊,
可不白吃腥荤啊!
• ○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几首诗经中的诗: 如《魏风· 硕鼠》、《魏 风· 伐檀》等,以冷嘲热讽 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 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 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 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 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 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 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爰得我所。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三岁贯 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 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 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 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 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 土,才是安居好去处!大老鼠呀大老鼠, 不要吃我大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拚死 拚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 新乐邑。新乐邑呀新乐邑,劳动价值归自 己!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苗! 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 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 新乐郊,有谁去过徒长叹!
态和风俗习尚 ; 2、揭露了统
治阶层的剥削丑行;3、反映 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
艺术特色: 1、以四言为主,2、节 奏简约明快,3、重章叠句, 情致回环往复;4、多用比 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5、 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传统和赋、 比、兴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叙 事和抒情 比:“以此物比彼物”— —比喻和比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词”——多用在开头, 进行环境描写,渲染烘托 气氛
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诗经· 秦风· 蒹葭》
蒹 葭
《诗经·秦风》
题解
• 文体:恋歌
• 《蒹葭》选自春秋• 《诗经•秦风》,大约 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的诗歌总
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
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最初称《诗》 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 称为《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 个中国文学光辉的起点.以其清醒的 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 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 涟猗。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 猗。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
• • • • • •
伐檀树声坎坎啊,
棵棵放倒堆河边啊, 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
•
• • • • • •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饱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