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育主题征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德教育主题征文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为师之道以德为先

教师,一个崇高的职业,一个光荣的名字;教师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点燃了自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上学的时候,我就在这些对教师的无限赞美中,对教师充满敬仰之情。时光如梭,现如今我已然成为执教二十载的人民教师。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我,回首数十年学生和教师生涯,真切感受到一个道理:为师之道,以德为先。

在学生时代,纯真稚嫩的同学们会很主观地讨论和评价自己的各位老师,认为这个老师是“好老师”,就会特别喜欢和尊敬这个老师,也会更认真听这个老师的课,更努力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反之,认为哪个老师是“坏老师”或者哪个老师“不好”,就会讨厌那个老师,不认真听那个老师的课,厌烦那位老师所教的学科。纵然学生喜欢或不喜欢某位老师有多重原因,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品德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进入教师岗位后,在从“学生”到“教师”这种身份转换过程中,在从“学习”到“教学”这种任务转换过程中,我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不易和崇高责任和使命。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非常特殊,他们都是天使一般的人,是活生生的生命,是家庭背景和个性迥异的个体,是身体不断成长和灵魂有待塑造的芽苗,也是家庭及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作为教师,如果我们师德有失,有违师道,必然伤害学生,辜负学生、家长及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殷切期待,并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和社会问题。

早在古代,圣贤们就对“师德”问题重之又重,并把“师德”列为“师道”的核心和前提。我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终其一生践行他以“仁”为基础的师德哲学,可谓德侔天地,垂范万世。唐代思想家韩愈《师说》中开篇即讲明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第一职能,之所以将“传道”列为最先,是因为“道”是基础和前提,而“德”则是“道”的显化和要求。因此可以说,师者,无道不成,无德不立。

当今社会,在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和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家庭、社会以及教师自身对教育事业的现状产生诸多疑惑、不满、苦恼和无奈,并因为一个个具

体的事件,将某些学校和教师推向风口浪尖。作为首当其冲的教师,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应该怎样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并研究的课题。

作为教师本身,究竟该怎么看待并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呢?从根本上来讲,恐怕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以德为先,践行师道。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坚守以“仁爱”为哲学基础的师德观

越是社会发展速度快的时代,社会变革就越深刻,各种社会问题就会越发突出。当下的社会背景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有一定的相似性,是大变革、大转化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观念更新、人才倍出的年代。当年的孔子正是耳闻目睹了这种‘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缺乏人伦道德的状况,提出了崭新伦理学说,即“仁”的哲学思想。孔子把仁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仁是他最高的道德原则。由此,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斥着“仁爱”思想,在他的教学过程中饱含着“仁爱”的教学实践活动。

所以,当我们看待当下和眼前的教育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以“仁爱”的师德标准反省自身,用“仁爱”的胸怀理解包容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不满,用“仁爱”的行动化解解决学生和家长的困难。有了“仁”为哲学基础的师德观,作为教师本身,就有了思考的依据,行动的准绳。

二、在教育对象上,强化“众生平等”的师德观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格局,使广大的自由民得到受教育的资格。在“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他不嫌弃无文化的“鄙主”,不拒绝“难与言”的童子,广收门徒,出现了弟子三千的局面。“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讲,体现的是众“生”平等的师德观,这在阶级分明、各阶级间地位严重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而当今虽然在法律和人格方面,每位同学的受教育权利是平等的,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分布不平衡等原因,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再加上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等方面将社会上诸多不正之风带入学校,影响教学工作,从而导致一系列教育不平等现象。比如“重点班”问题、家长送礼以及教师主动向学生或家长索取礼品或红包问题等等,让原本单纯的教学活动染上了商业交易甚至“行贿索贿”等不正之风。

可能对上述问题,很多老师也是叫苦不迭,甚至有苦难言。因为大多数教师的正当收入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相似行业,社会地位也得不到保障,面对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和社会家庭压力,不得通过其他渠道增加收入,缓解难言之隐。

上述问题固然需要国家和政府层面改革解决,但教师不应该以学生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出口而让学生遭殃。不然,学校风气如何能正,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怎么能得到保障,教育不平等现象怎不愈演愈烈?

只有全体教师队伍强化众“生”平等的师德观,主动抵制教育不平等的行为,并向政府及全社会强烈传达广大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以及贫困偏远地区教师待遇得不到提高和落实的现状和问题严重性,积极主动推动教育事业改革,才能根本解决当前的诸多教学不正之风。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北宋司马光对德才的关系曾经有一段着名的评论:所谓,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兼失为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以说,百行以德为首,无论什么职业,如果品德问题解决不好,都将害人害己。当今社会,各个行业诚信缺失问题非常严重,丧失基本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事件常有发生,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和生活安全。通观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其在利益驱动下,丧失了道德的底线。

而学校作为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不但要在学校和教学活动中抵制各种丧失道德的行为,还要身体力行并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德才关系。要用自己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向品德高尚的行为学习,以丧失品德的行为为耻,不单单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言传身教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向“德才兼备”的目标进步。

总之,为师之道,以德为先。牵涉到教学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不一而足。只有广大教师队伍牢固树立高尚的师德,自觉践行为师之道,才能守住教育事业的底线,积极解决当下存在的诸多教育问题,更快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个人家庭和国家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