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立体化优质教材 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
要举措
1、完善制度体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推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加强立法、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
2、完善激励机制,深入贯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降低企业上市和发债的门槛,完善优惠政策,激励创新发展,引导企业融资、贸易、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3、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综合服务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创新发展格局,促进可持续发展。
4、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优质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支持和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高端技术研发。
5、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引导经济发展走向合法、有序、公正、透明,推动资源配置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6、加强全社会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社会治理能力,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十一五”期间,江苏高等学校狠抓质量内涵建设,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质量内涵,高等教育继续呈现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各项目中,我省入选项目数以及总获奖数均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完善。
依据高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细化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构建了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及复合型等各类人才培养格局。
全省现有普通本科院校45所,其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9所,博士授权高校26所,一般本科院校19所,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26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7所,省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17所,一般高职高专院校55所。
人才培养规模稳步扩大。
2009年普通本专科年招生数增加到42.98万人,本专科在校生数增加到165.34万人;研究生年招生数达到4.02万人,在校研究生数增加到11.39人。
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比例,已由2001年的8∶100∶55调整为12.7∶100∶84.4,高层次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能力显著增强。
高考升学率一直稳定在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人才培养规模全国第一。
“十五”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200多万名大学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总体保持在90%以上,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校教学工作逐步加强。
为引导高校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省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通过设立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等举措,进一步健全了教学工作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中,我省共获得一等奖8项、二等奖52个,获奖项目数仅次于北京列全国第二,其中高职获一等奖2项,位列全国第一。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07.01.22•【文号】教高[2007]1号•【施行日期】2007.01.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财务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经报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现就该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意义(一)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和政府高瞻远瞩,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做出了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重要决策,这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
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三)实施质量工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
◎张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等教育作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环节。
高校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做好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
一、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的革新、劳动对象的拓展,都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全面引领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需要。
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的跃迁,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下,生产力诸要素迭代升级而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质态。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生产力跃迁都会带来对新型劳动力的迫切需求,进而推动教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深刻变革。
造纸术、印刷术等的发明极大地便利和拓展了知识的传播,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大规模的现代教育,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学校和大学的制度化建设,第三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大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必将对教育变革带来巨大影响,也必将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优化营商环境十条
优化营商环境十条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进企业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十条建议:1. 简化注册和创业流程:简化企业注册流程,提供网上注册服务,减少办理手续和时间,鼓励创业。
2. 降低税收负担:通过调整税制,降低企业税负,提高税收制度透明度,减少企业税务纠纷。
3. 优化金融服务: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减少企业融资难题,降低融资成本,支持企业发展。
4. 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制定透明公平的市场规则,打击市场垄断、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执行,保护企业创新成果。
6. 提供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服务: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加快审批速度,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和运输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8.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吸引高素质人才到企业发展。
9. 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0.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外国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参与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进企业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十条建议的继续写作:11. 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建立完善的创新政策,加大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12. 建立健全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优化供应链管理,提供高效可靠的物流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商品流通效率。
13.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制定中小企业专门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减免税费等优惠措施,支持其发展壮大。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一、概述“三全育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教育理念,旨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提出,既是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回应,又是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有力践行。
全方位育人:强调教育环境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倡导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形成育人合力。
这包括但不限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多元化的教育场景,要求各类课程、活动、服务均蕴含育人功能,形成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环境,确保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受到积极影响和熏陶。
全过程育人:主张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周期,关注其成长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这意味着不仅要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显性教育阶段实施育人,还要在新生引导、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隐性教育环节下功夫,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得到有机融入和深度融合。
全员育人:倡导所有教职员工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育人工作,形成全员育人、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品格塑造的引路人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校友、企业导师等也都应承担起育人职责,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方式,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三全育人”理念要求高校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确保育人工作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实效性。
具体举措可能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明确育人目标、路径和评价机制,将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确保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
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
教材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
1.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2. 教材建设是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和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
3. 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
4. 教材建设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推进开展,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5.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要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 教材建设要强化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完善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全面规范各类各级教材管理,强化教材编审队伍建设。
如需更多关于“教材建设”的论述内容,建议查阅权威媒体发布的相关文章。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3篇)
第1篇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构建原则、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格局。
其主要特点包括:1. 层次性: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等不同层次,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
2. 多样性:实践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科技竞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协同性:实践教学体系应与理论教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链条。
4. 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应具备开放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层次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阶段,逐步提高实践难度,实现层次递进。
4. 内外结合: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实现校内外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
5. 动态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策略1.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
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在当今社会,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早期的社会并不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科技、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素质人才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围绕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优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在教育资源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逐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让更多的教育资源普及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与更新速度,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二、改革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教育改革是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和新形势。
对于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从全局出发,从创建良好的环境入手,全面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完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社会职业教育社会职业教育是一种适应于现代社会职业教育需要的教育形式,是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
它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培养出不同的技能人才,可以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通过学习社会职业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具有实用性和专业性,能够让学生顺利地进入社会,很快发挥作用。
四、鼓励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随着时代发展,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求。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为了鼓励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需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简化创业流程,提高创业成功率,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业能力,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五、建立健全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制度,让教学能够被准确、全面地评估。
同时,还需要采用多种评估形式,重视综合素质的评价,以更好地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教育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对于塑造高素质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育发展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呢?首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新时代,教育理念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引导者和启发者,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程设置的优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课程应当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和实用性,既要涵盖基础学科知识,也要融入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内容。
例如,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编程、人工智能等课程应当逐步纳入基础教育的范畴。
同时,课程设置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
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以项目式学习为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等,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关键之一。
目前,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在各个方面不断进步。
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保障。
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因此,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要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持。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出版高质量教材 培养高素质人才——记秘书学专业本科系列教材的诞生
SECRETARY ’SCOMPANION2021年第7期秘书之友“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指明方向。
2019年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他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培养一批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人才培养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离不开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的支撑,这些体系既独立存在又相互扶持和制约。
尤其是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教材体系的支持,离开了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教材体系,无疑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不仅需要教材,还需要课程标准;不仅需要纸质版教材,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辅助材料,包括融媒体资料。
目前,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各个层次的国家课程标准正陆续出台,只有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才能成为高品质教材,才能更好地为学科建设服务,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
2012年秘书学专业进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秘书学专业也应该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和符合课程标准的系列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是全国教育系统的领头兵,而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一直以来更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为己任。
为了培养高素质秘书学专业本科人才,集团决定立即启动组织编写一套高品质的秘书学本科教材。
这项光荣的任务落在了我的头上。
为了干净利索地完成任务,我制订了项目方案,很快进入了实施阶段。
一、联系学会,双赢合作组织编写一套教材不难,但是,要想编写出一套切实对人才培养有帮助,既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又能创造较好经济效益的教材,一定要进行大量的调研。
教材建设方案
教材建设方案第1篇教材建设方案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材建设日益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优质的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旨在规范教材建设流程,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二、目标1. 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2. 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使之符合教育教学需求。
3. 建立健全教材审查制度,确保教材合法合规。
4. 提升教材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需求。
三、组织架构1. 成立教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教材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设立教材编写组,负责教材的编写、修订和审核工作。
3. 设立教材审查委员会,负责教材内容的审查和把关。
四、教材编写流程1. 需求调研:深入了解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明确教材编写目标。
2. 编写提纲:根据需求调研结果,制定教材编写提纲,明确各章节内容、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3. 编写初稿:按照编写提纲,组织编写人员进行初稿编写。
4. 内部审核:初稿完成后,组织内部审核,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5. 修改完善:根据内部审核意见,对教材进行修改完善。
6. 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教材进行评审,确保教材质量。
7. 定稿: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最后修改,形成定稿。
五、教材审查制度1. 审查原则:遵循客观、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确保教材审查质量。
2. 审查流程:- 教材编写组提交教材审查申请。
- 教材审查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审查。
- 审查专家提出审查意见。
- 教材编写组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
- 教材审查委员会对修改后的教材进行复核。
3. 审查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方面。
六、教材出版与发行1. 出版: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出版社出版教材。
2. 发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做好教材的发行工作,确保教材的及时供应。
2023年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标准
紧扣个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深度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将实际解决方案、岗位能力要求、标准等内容有机融入教材内容,反映最新生产技术、工艺、规范和未来技术发展,体现教学改革要求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编写团队
编写团队应包含相关学科专业领域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其中来自行业企业人员不少于1人。第一主编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或较强的技术水平,具有行业或企业实践经历;行业企业参编人员须为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并实质性参与教材建设工作。团队成员无师德师风问题。
教材形态
内容呈现载体或装帧设计形式新颖,提倡采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融媒体、数字化教材技术先进合理,安全可靠,适用多种主流移动学习终端设备,易于应用,便于标i己及注释等互动操作。
附件1
2023年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标凝
指标名称
评分要点
编写理念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遵循教材建设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以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课为切入点,适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创新等方面要求;行业企业牵头或行业企业职业教育理念和产教融合类型特征。
编写体例
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案例等相结合,既体现学科或专业知识,又融合行业企业场景实例;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工程实践案例等为载体,体现项目化、任务式、模块化、基于实际生产工作过程的教材内容体系。
数字教材还应具有一定的交互性,支持资源的动态更新,可供教师和学生对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和组合,适应在线学习和混合式学习。
加强教材建设 助力人才培养
加强教材建设助力人才培养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三大基本建设,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而教材则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基础“范本”。
本文论述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背景下,教材建设在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助力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提出加强高校教材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教材建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信息载体,教学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高校教材既是教学科研水平及成果的重要反映,也是国家科学文化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国家科学文化与技术积累的水平。
教材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
一、“本科教学工程”推动高校教材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尽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内容和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根本任务始终没有改变。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把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核心内容。
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建设。
“十一五”期间“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鼓励高校与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科技水平的新教材,推动高质量教材和新教材选用工作,推进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
同时积极推动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
教材是由信息、符号、媒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核心教学材料。
“本科教学工程”国家规划教材建设项目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积极鼓励精品教材建设、实验教材建设与特色专业系列课程教材建设,以适应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加快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加快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比如: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快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并推动国家的发展。
为了加快学科建设,我们需要把握教育的方向,强化学科的实用性。
例如,我们应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科研创新,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和学术研究中。
这样一来,学科建设就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与其让学生纯粹地钻研课本知识,不如更多地培养其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让学生获得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比赛与活动。
通过多元活动的加持,学生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交流,从而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
除了学生个人的发展,我们还应该注意企业需求。
在以往培养人才的模式中,我们多是按照学生的兴趣和成绩来进行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
但我们需要了解,未来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获得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未来的职场中处于一个有竞争力的地位。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专业的规划和教育教学的安排,创设更多与社会需求贴合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当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从而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科研创新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需不断加强与国外优秀大学的交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加快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一定会更上一层楼,助力国家更快地发展。
大学教材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大学教材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教材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优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并实施大学教材建设工作方案显得尤为迫切。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建立健全的大学教材建设工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满足高等教育教学需求。
2. 任务:(1)建立教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组织协调;(2)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宣传和推广,营造浓厚的教材建设氛围;(3)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保障教材建设的顺利进行;(4)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教材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实施步骤1. 组建教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制定工作计划和时间表;2. 开展教材建设工作宣传活动,引导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教材建设工作;3. 加大对教材建设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高教材建设的保障力度;4. 建立教材建设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教材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监控和评估。
四、保障措施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形成合力;2.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3. 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保障教材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4. 健全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教材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预期效果1. 教材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教材质量得到提升;2. 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改善;3. 教材建设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六、总结大学教材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评估,全力推进大学教材建设工作,努力取得明显成效,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组织开展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组织开展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20.09.30•【字号】浙教职成〔2020〕45号•【施行日期】2020.09.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组织开展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通知浙教职成〔2020〕45号各设区市教育局、财政局,各高职院校:为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全面实施《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对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提升我省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以下简称省“双高”)建设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主动服务全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服务需求,重点支持一批职业院校和专业(群)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有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共同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
二、建设目标(一)高水平职业院校。
在实施国家“双高”建设基础上,主动服务全省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化等万亿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积极支持我省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科创高地,积极参与数字安防、云计算、先进制造、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重点建设15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50所高水平中职学校(不包括技工院校,下同)。
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法
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每个企业和政府机构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立体化人才培养计划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法。
一、明确培养目标在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
目标要具体、可行、并符合就业市场需要。
在确定培养目标时,除了应该考虑到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外,也要接受市场的监管和反馈,从而使得培训计划符合实际情况。
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企业和政府机构能更好地规划人才的人力资源和其日后的职业发展。
二、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和方法为了能够实现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
比如,要根据学员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差异安排不同级别的培训课程,还可以针对不同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需求模式,选择不同培训模式(如线上培训、面授培训、实践培训等)。
对于学员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也可以采用不同的互动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实践、案例研究等。
三、良好的培训环境一个良好的培训环境对于学员的学习和总体学习效果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这一点与形象出彩的学校建筑相似,其部分依赖于氛围和场景感。
培训环境要求安全、卫生、舒适、通风等方面符合学员的要求,能提供学习所需的工具和便利条件,比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以及其他的必要环境、设备。
四、优秀的师资力量培养精英一直是终极目标,最终要到就是为了之后工作的专业性。
而要获得专家级的教育技能,就要有优秀的师资力量。
一个好的师资力量可以引导学员,解答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给与用户完善的评估,让用户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更进一步的说,教育人员要求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出色的授课能力。
并且在教育教学环境中积极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
凸显素质教育内涵,构建“多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凸显素质教育内涵,构建“多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摘要:本文通过我校经过多年的理论构思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着重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提出应着力构建理工融合、文理交叉的培养体系,形成以科学思想、人文精神、素质教育为核心,相互交融的“知识——能力——素质”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立体化;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6-0030-03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三个不同层级的目标和境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的责任在于把素质教育富有成效地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和更新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真正以素质教育为杠杆为目的去撬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西南科技大学经过多年的理论构思与实践探索,着力构建“多方位、立体化” 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并将之应用于本科人才培养之中。
一、合理定位、突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思路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相结合的全日制多科性普通高校。
教学质量被视为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
作为教学质量提高核心内容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被视为重中之重。
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兄弟院校人才培养经验,积极展开校内试点,结合学校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经过广泛论证,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自2004级起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以来,通过多方努力,完善了学分制和弹性学习机制,初步进行了“因材施教”、“弹性培养”的育人探索。
2005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通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等)、专业教育(工程技术基础、专业基础等)、综合素质教育(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等)“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 新为动力,以“研究先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服务为本、打 造精品”为开发理念。在教育部高职高专自动化技术类教学 指导委员会规划并指导下,广泛调研在工业控制中的最新控 制设备和控制 技 术,与 知 名 企 业 的 新 技 术 开 发 人 员 紧 密 合
— 2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设计策略,同时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融入立体化交互方案, 使教材呈现多通道、多元化,有效地解决教学时数不断减少 与教学信息量不断加大的矛盾。
( 4) 配套习题指导。为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双证 书”制,让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毕业时能同时获得职 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相应配套开发《习题指导》,供相关 技能培训鉴定学习参考。同时开发项目化教考分离考核软 件,可随机产生每人不同的考题,以促进学风。
1 “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旨在阐述社会发 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如何推进高职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资源建设、“双 师 型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和 实 践 教 学 基 地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办出高职特色的三大基本建设,也 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相对而言,教材建设是当 前高职教育中最重薄弱的环节,教材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教 学改革的核心,教育思想和职教理念、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改革最终必须通过教学内容,即教材的改 革才能落实。我国目前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1) 缺乏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更缺乏“精品”教 材; ( 2) 教材内容交叉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 ( 3) 教材 内容、体系、结构陈旧; ( 4) 新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的体现不 够; ( 5)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材严重缺乏。鉴于此,大力 开展高质量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1]。
( 1) 职业技能基础课教材以《电工技术》为例 2006 年由 本 校 教 师 主 编 的 教 材《电 路 及 电 工 电 子 技 术》、《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实训指导》均为清华大学出版的教 材,为了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该课程组开展新一 轮教材的建设,新 编 了 项 目 化 教 材《电 工 技 术 》及 配 套 教 材 《电工技术习题指导》、《电工技术实训》( 含多媒体课件) 。 该套教材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能 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以易教好学为宗旨,有机 整合教学媒体资源,全方位展示教学内容,构建了一个让师 生教学更加方便、学习更加自主的教学环境。 其中主教材包括“直流电路安装与调试”、“三相电路的 安装与测量”、“动 力 头 控 制 线 路 安 装 与 调 试 ”等 七 个 项 目。 所有项目的载体均来自电工行业或机械加工行业,任务真实 可操作,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原则。 在教材编写中 注 重 情 境 设 计,将“问 题 引 导 式”、“案 例 式”、“任务驱动式”、“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教 材体例的设计中。在教材编排体例上遵循了高职学生的认 知规律和学习特点,让学生先做后学,从测量数据引导学生 发现问题,进 而 引 领 学 生 探 究 解 决 问 题 的 理 论 论 据。 这 种 “亲身体验 + 动脑思考 + 自主学习”的方式,经实践检验是 高职学生喜爱的教学形态,颇受学生的欢迎。 ( 2) 职业技能课教材以《组态控制技术》为例 2006 年由本校教师主编的教材《组态软件控制技术》由 清华大学出版,该教材是校企合作教材,曾荣获江苏省精品 教材,并成为 2010 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配套主讲教材。随 着工业自动化组态软件的发展,通用组态软件发展成嵌入式 组态软件,为此,再次与企业合作编写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面 向“双师型”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服务于机电和自动 化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材。 该教材围绕嵌入式组态技术核心,以触摸屏 TPC 分别 与 PLC、变频器、智能仪表、传感器及伺服通信控制技术典型 应用为工作任务,涵盖了嵌入式组态的重要知识与技能,进 行了循序渐进的工作导向描述。编写遵循“典型性、实用性、 先进性、操作性”原则,将学习、工作融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力求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易学、易懂、易上手的目的。
2012 年 12 月 第 31 卷第 12 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 7836. 2012. 12. 008
Dec. 2012 Vol. 31 No. 12
( 3) 开发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 技术手段,组织课程团队中骨干教师开发与主教材配套的多 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在课件制作中体现教学团队的教学
收稿日期: 2012 - 11 - 06 基金项目: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基金项目( RJ201206) 作者简介: 王一凡( 1977 - ) ,男,江苏常州人,讲师,从事电气自动化、电子与通讯研究; 陈跃安( 1958 - ) ,女,江西萍乡人, 副教授,高级技师,院教学督导; 张文明( 1967 - ) ,男,江苏武进人,高级工程师,教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负责人。
( 5) 丰富课程网站。组织课程团队开发其他教辅材料 ( 如课程标准、教学指南、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为教师备课 提供指导。丰富 学 生 创 新 设 计 作 品 集、学 生 学 习 研 究 体 会 等,提供相关企业行业网站链接,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为远 程教学提供方便。
4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新旧教材之比较
此,就江苏省特色专业———常州纺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为例,介绍开发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实
践和成效,以期推动课程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效地促进人才质量的培养。
关键词: 立体化教材; 设计理念; 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 G423.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836( 2012) 12 - 0020 - 02
作,与多所高职院校的“双师型”骨干教师交流研讨,联合开 发出力求使教材编写体现五原则( 即: 高职教育特色原则、现 代教法与学法原则、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原则、编写形式创 新原则、国际化原则) 的教材[2]。
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战略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 标准,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 的职业资格标准,开发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型的教材; 重 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把现代信息技 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 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建设立体化优质教材 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王一凡,陈跃安,张文明
(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摘 要: 教材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对课程改革和建设有推动作用,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基于
( 1) 对于职业技能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 产实际、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形态新颖、适合于学生自主学 习的新型教材。在教材编写中体现三个坚持,即坚持基于工 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方向; 坚持将行业企业典型、 实用、操作性强的工程项目引入课堂; 坚持发挥行动导向教 学的示范辐射作用。
( 2) 对于职业技能基础课,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 条主线,推进“双 证 书 ”制,强 化 学 生 职 业 能 力 的 培 养,以 相 关技能考核中的典型项目为载体,打破传统的学科逻辑结构 划分篇—章—节的教材编写体例,重新序划知识,突出行动 特色,同时注意将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引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