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地区民间古籍的整理与保护研究——对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

合集下载

媒介化社会少数民族民俗的多维传播模式——基于鄂西南土家族民俗的田野考察

媒介化社会少数民族民俗的多维传播模式——基于鄂西南土家族民俗的田野考察

媒介化社会少数民族民俗的多维传播模式——基于鄂西南土
家族民俗的田野考察
罗翔宇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2)2
【摘要】民俗文化本质上是人类传播实践的产物,少数民族民俗既是先民在历史时空的生产生活中自然生成的,也是今人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中主动建构的。

随着
人类全面进入深度媒介化社会,少数民族民俗也被嵌入“媒介化生存”的当代语境
之中,因此,民俗与媒介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理应构成少数民族民俗研究的重要论域。

鄂西南的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实践显示,在大众媒介、社交媒介、空间媒介相互交
织而形成的现代社会媒介生态中,土家族民俗文化形成了由“殿堂模式”“广场模式”和“村寨模式”所建构的多维传播格局,从而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提供了一条
媒介生态互嵌、社会场域互动、文化功能互补的现代传播路径。

【总页数】12页(P124-135)
【作者】罗翔宇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相关文献】
1.鄂西土家族舍米湖村摆手舞田野调查——兼论民俗体育在村寨人社会化中的社会功能
2.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文化产业化实践模式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为例
3.参与式传播在乡村传统媒介中的应用——基于陕西关中乡村节庆民俗
的田野调查4.新时代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对滇桂黔交界水族
民俗体育的田野考察5.文化传统中的民俗——关于土家族“毛古斯”的田野考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基于鄂西湾潭镇的田野调查

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基于鄂西湾潭镇的田野调查

[ 稿 日期]0 2 0 — 2 收 21—70 [ 基金 项 目] 中南民族大 学社会科学基金 “ 民族地 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 系研究—— 以武陵山 区三个调查点为例 ” (S O 1) Y QI0 3 。
【 作者简介] 杨
斌 ,男,山东泰安人 ,主要从事 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研 究。

1跷 旱 船 与 撕 陀螺 。 跷 旱 船 其 实 并 无 实 际 的 . “ ” 船 ,而是 指在进 行此 类活 动 时 ,两 人相 对 ,各 坐 于 对方 相 跤 的小 腿 上 ,二人 双 手 扣拉 ,身体 后 倾 ,
落 ,采 用 人 类 学 和 民族 学 的参 与观 察 和深 度 访 谈
北 纬 2。5’ 3。0’ 9 6 至 0 9,是 宜 昌 市 的 “ 南 大 西 门” 。该镇 属 武 陵 山余 脉 ,全境 皆山 ,海 拔 千 米 以
形 成船形 状 。运 动 时 ,靠虚 拟 的 “ ” 的头尾 跷 动 船 向前 后 移 动 。 比赛 须 两 “ ” 以上 , 比赛 时 ,赛 船 “ ”各 就各 位 ,待 于起 航 线前 ,裁判 员一 声 令下 , 船
口 长 江 师 范学 院 学报
流 长 。早 在 明朝 刘侗 与于 弈 正合 著 的 《 景 物 略》 帝
中 ,就 有 “ 杨柳 儿 活 ,抽 陀螺 ” 的记 载 。湾潭 镇 的

体 的农 村传统 体育 项 目, 比较有 代表性 的有 以下 1板凳龙 与 肉连 响 。 板 凳龙 ”作 为强 身健 体 的 . “
风 气 候 区 内 。 山 区垂 直 气 候 特 征 明显 。境 内地 势 东 高 西 低 ,北 高 南 低 ,峰 谷 连 绵 ,沟 壑 纵 横 ,多 有 小 块 平 地 夹 于 其 间 。湾 潭 河 干 流 横 贯 东 西 ,中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一、引言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的内在规律和变迁过程。

在田野调查中,民间文献是获取社会和文化信息的重要来源,它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实际调查中,如何有效地搜集、整理和利用民间文献,成为了研究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为主题,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民间文献搜集1.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定义及分类民间文献是指反映民间文化传统、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的书籍、手抄本、传单、信札、笔记、纪念品等各种古今文物、丛书与遗籍等传统文化资料,是反映民间文化、民族习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和民间医学的重要载体。

根据其性质和内容可将民间文献分为口头文献、书面文献、实物文献三类。

口头文献通常包括民歌、民谣、民间传说、口头历史等;书面文献主要包括民间手抄本、家谱档案、典籍、家书信札等;实物文献则包括民间工艺品、民间乐器、传统服饰等。

2. 民间文献的搜集渠道(1)社区调查:通过深入社区、村落、乡镇进行田野调查,对当地的老年人、村民代表、民间艺术家等进行访谈,了解其掌握的民间文献信息。

(2)家访调查:通过挨家挨户的方式,对于当地的居民进行访谈,询问其家中是否有传统文化书籍、文物等,以及相关的故事、传说等口头文献。

(3)传统节日集市:参加当地的传统节日或者集市,现场搜集相关的民间文献,并通过购买或者交换的方式获取。

搜集民间文献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需要研究者具备良好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能够与民众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获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其次需要保持谨慎和尊重,不可冒犯民众或伤害当地文化传统;最后需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及时整理和保管民间文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 民间文献整理的重要性民间文献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因而其整理显得尤为重要。

鄂西北民间宗祠历史文化渊源与分布现状

鄂西北民间宗祠历史文化渊源与分布现状

鄂西北民间宗祠历史文化渊源与分布现状摘要:传统建筑的风格往往依托于其所在地域的历史地理环境,它们之间往往有着深厚而密切的渊源。

建筑是具象的而非抽象的,无时无刻不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这里的具体环境则是指土地本身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该环境中所孕育的社会人文环境。

本文研究鄂西北民间宗祠,就要对鄂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只有了解环境地貌及当地民众的主体文化认同,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剖析鄂西北民间宗祠建筑。

关键词鄂西北民间宗祠文化渊源保存现状1鄂西北地理特征及历史渊源(1)地理位置:鄂西北顾名思义即湖北西北角,其不仅是湖北省的最北端,同时也是广义上南方地区的最北端,与川、陕、豫三地毗邻,是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四省互相来往的交通要道。

区域包括十堰及神农架山区、襄阳所在的南阳盆地湖北部分及随州、枣阳所在的随枣走廊。

这个区域不仅仅是单纯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鄂西北是一条商业通道,同时也是一条移民通道、文化通道。

(2)地势地形:其境内横亘着三大山脉,首先是秦岭山脉的东段延伸山脉,位于区域北部,海拔均值为1000米。

中部则是以武当山为代表的中低山区,该地区是大巴山的北端余脉,其境内峰峦叠嶂,林木如海。

最后是以神农架为代表的中、高山地,它是南部大巴山东段余脉的延伸[6]。

整个区域的地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南北为高山区,中间则由东向西形成狭长的谷地,其地形可以总结为山高谷狭(3)历史渊源:鄂西北历史悠长且复杂多变,从新石器文化到清,其历史一直在变化中前进,行政区划多次变更,政治地位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不同。

夏商周三代之后,从鄂西北多变的建制沿革及其与所属行政区域中心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鄂西北的政治地位始终被边缘化,在它们独立建制之前则长期隶属于其它行政区划,且多位于边缘地带。

襄阳地区一直到隋唐时才始设襄州,独立建制,十堰地区则一直到明代才独立建制,设郧阳府。

随着时间的推移,鄂西北地区在政治地位上呈现出由边缘向中心过渡的特征。

田野寻踪——湖北五峰县土家族打溜子田野调查

田野寻踪——湖北五峰县土家族打溜子田野调查

33田野寻踪——湖北五峰县土家族打溜子田野调查温昭娟1 佟占文2(1,2.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独特的组合、精湛的演奏技艺自成系统,具有极大的代表性。

它不仅能为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也可作为音乐学中音色旋律学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原生性文化标本之一。

本文围绕五峰县土家族打溜子的重要传承人—李剪东及其团队为主要采访对象,立足于“本位-微观”视域下对土家族打溜子音乐文化进行书写,以调查的时间为顺序展示了湖北境内田野考察的资料。

在观察中笔者发现尽管打溜子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占有一席之位,国家也大力支持对其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日渐开阔的视野使得土家族人们的音乐文化“打溜子”的发展传承等仍面临重重难题。

关键词:湖北省五峰县;土家族;打溜子;李剪东;发展传承;田野调查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9)03-033-06收稿日期:2019-04-08项目基金: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

作者简介:温昭娟(1997-),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人。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

佟占文(1973-),男,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人。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

打溜子又叫“打挤拨”、“打家伙”,是土家族极具特色的清锣鼓形式。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土家族打溜子,其形成经过了“敲击工具-击锣赶猎-打溜子”三个阶段,进而在音乐支体结构上形成了正规、严谨、完整的曲牌。

其风格古朴、节奏鲜明、曲调多变,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

土家族打溜子申报地区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但也同为湖北省五峰县鄂西土家族4个国家级传承项目之一。

土家族古村落的保护模式研究——以湖北省宣恩县彭家寨为例

土家族古村落的保护模式研究——以湖北省宣恩县彭家寨为例

土家族古村落的保护模式研究——以湖北省宣恩县彭家寨为例王纪芒;杨力苈【摘要】土家村落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众多极富价值的村落文化.但随着现代化进程速度加快,土家古村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巨大冲击.2004午至今,湖北省宣恩县彭家寨的保护开发工作得到了来自政府、民间组织及村民等各方的支持,形成了一套包括保护理念、保护规划、项目运作方式、保护项目的内容等方面的保护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村民保护意识不强、村落保护主体间协同性不足、保护方法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土家族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还需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主体的定位、主体间的协作性、保护方法等方面做出改进,使土家古村落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蓬勃生机,土家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保护.【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1)006【总页数】6页(P27-32)【关键词】土家族古村落;保护模式;文化保护【作者】王纪芒;杨力苈【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4现代社会既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同时在许多方面也是越来越趋同的时代。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努力与现代化要求的趋同性相伴生,成为当今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图景。

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以来,包括土家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多元化的文化给民众提供的多元文化选择总是令人憧憬,另一方面对于多元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正在式微的忧虑也无时不在。

因此,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土家族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湖北省宣恩县彭家寨是一个土家族古村落,其土家族吊脚楼集中而且保存完好。

寨中古吊脚楼群有上百年历史,集土家吊脚楼形体美、空间美、层次美、轮廓美于一体,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命名的20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

近十年国内土家族研究综述_王希辉

近十年国内土家族研究综述_王希辉

近十年国内土家族研究综述 王希辉[摘要]近十年来,国内土家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涉及土家族族源与形成年代、哲学与宗教、政治与军事、旅游与区域经济、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社会文化与习俗、民族医药和民族体育等内容。

本文试就十年国内土家族研究做一总结,以促进国内土家族研究。

[关键词]土家族;研究综述;述评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9)08—0008—06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乌江流域土家族文化变迁研究》(编号:08j w s k111)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王希辉(1980-),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讲师,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重庆 涪陵 408100 1998年,黄柏权发表《土家族研究四十年》一文,系统总结了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四十年后的国内研究。

十年来,学术界不仅出版了《土家族研究丛书》《土家族问题研究丛书》《土家族语言文化丛书》等系列成果,而且还发表了大量学术文章,推动了土家族研究的发展。

本文拟对这一时期成果做一综述,以利于土家学建构。

一、族源与形成年代关于土家族族源,杨铭的《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最具代表性。

该书对土家族与巴人在历史地理、宗教习俗、文化艺术方面的联系进行了全面研究,很有说服力。

同时,黄柏权在分析土家族源与流、语言、文化等基础上,提出了土家族的两大源头为巴人和濮人的新观点。

[1]钱安靖等认为鄂西土家族以巴人为主体,湘西土家族是当地土著融合外来人口而形成的,重庆土家族则是巴人、濮人、共、奴、狼等多个族群融合而来,黔东南土家族则是以氐羌系统为主体而形成。

[2]戴楚洲认为武陵源区土家族是由武陵源区古代土著和流入黔中的巴人、楚人融合而成。

[3]赵平略则以为贵州土家族应来源于当地土著,即汉朝时的武陵蛮。

[4]关于形成年代,杨昌鑫在否定“汉代说”、“唐末五代说”、“宋代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家族应形成于春秋战国的观点。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的新探索——评《土家族的传统生态知识及其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的新探索——评《土家族的传统生态知识及其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的新探索——评《土家族的传统生态知识及其现代传承研究》作者:曹大明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9年第1期中图分类号:K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1-0115-022017年9月,姜爱博士撰写的《土家族的传统生态知识及其现代传承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近30万字,是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社会发展学科群的研究成果之一。

成果结合生态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采用文献搜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主客位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及其现代传进行研究,是一部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具体来说,该书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其一,选题价值突出。

从土家族研究角度来看,虽然学术界已有一批非常丰硕的成果,涉及土家族历史、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

一些学者对土家族的生态问题也进行过不同角度的探索,但仍然缺乏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尤其是缺少对土家族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具体研究。

本书对土家族生态知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及其传承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对土家族生态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整合和深化作用。

从生态人类学角度来看,生态人类学在国内起步较晚,目前尚不成熟,本书的研究从个案、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

其二,理论准备充分。

作者在绪论部分除对土家族研究的学术史有全面回顾外,对国内外生态人类学研究现状也有非常详细的梳理,并且对“本土知识”“地方性知识”“传统知识”“生态知识”“生态文化”“传统生态知识”这些相关术语的界定与辨析有极为细致而全面的阐述。

在具体论述中,作者也较好地把握并分析了武陵山区自然生态与土家族传统文化、“外来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的关系。

其三,田野调查扎实。

从2007年开始到2016年结束,从预调查、专门调查再到后续的补充调查,作者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地对分布于湘、鄂、渝、黔四省的多个省市区及所辖村镇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研,既关注“面”的广度,也重视“点”的深度。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冯 明(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摘 要:田野调查中所获取民间文献资料以家谱、碑刻、契约文献为主,具有丰富的史料、文化、社会、生态和民族融合等价值。

对民间文献进行系统搜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研究与利用要注意避免雷同化和碎片化,应该结合田野调查,开展史料的综合性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

还应当有比较宏大的历史视野,注意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探讨,进行不同区域民间文献比较研究与对话。

关键词:田野调查;民间文献;搜集整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3-0097-04基金项目:三峡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人类学田野调查教学实践与探索研究”(SDYJ201714);三峡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SDKC201816)。

作者简介:冯明(1981-),男,湖北宜都人,历史学博士,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明清史、区域文化史研究。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基础和最主要方法,田野调查中所获取的大量文献资料多为民间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深刻认识与全面了解我国民间社会和中华历史的主要路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存有大量民间文献,不但记录了这些地区少数民族自身的历史与文化,还是各民族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见证,对深化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笔者拟对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略作探讨,以丰富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实践。

一、民间文献的种类与价值民间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民间保存的所有记载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献,包括产生于民间的文献和散存于民间的官方文献。

[1]狭义仅指直接产生并保存于民间的文献。

民间文献种类众多,包括家谱、碑刻、书信、账本、契约文书、民间唱本、宗教科仪书、日记、笔记等,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民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内容。

1999年土家族文化研究述略

1999年土家族文化研究述略

第18卷第4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4 V ol.18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2000年第4期)(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 o.4 20001999年土家族文化研究述略陈正慧(湖北民族学院学报,湖北恩施445000)中图法分类号:K 2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0)04-0074-06收稿日期:200009053本研究课题为省教委资助课题98S018作者简介:陈正慧,(1955-),女,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资料研究。

在叩响新纪元大门之际,从事于土家族文化研究的学人们已走出了筚路蓝缕之路,迈进了初步繁荣之时。

在不平凡的1999年里,土家族文化研究呈现出了勃勃生机,正如张正明教授所说“土家族研究又一个突飞猛进时期来到了。

”现将其研究现状和成果予以评述,以展示其概貌。

一、哲理思维研讨 宗教信仰阐释对于土家族宗教信仰哲理思维的研究是土家族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1999年土家族哲学的研究虽仍未形成集团优势,处于分散状态;但可喜的是一些学者已将其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且有了系列的研究成果。

萧洪恩先生正是其中的一位。

他自1987年致力于土家族哲学方面的研究以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土家族哲理思维探讨文章。

1999年将系统化的研究形成专著《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学研究》作为《土家族研究丛书》的第一批成果正式出版。

对地域性民间宗教信仰的研究,有吴杰的《 水流域土家族民间信仰初探》。

文章运用调查和比较的方法,对 水流域民间信仰的多源性和混融性特点予以了探讨,认为其民间信仰状况是在吸收族内外文化后形成的,并体现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郑英杰的《试论湘西文化价值取向》认为湘西文化是一种附魅文化,保留有浓厚的原始宗教和自然阶段歌舞祀神巫风。

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文物古建筑的遗存现状与保护措施探析

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文物古建筑的遗存现状与保护措施探析

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文物古建筑的遗存现状与保护措施探析第30卷第1期(2012年第1期)湖北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1V oJ.3ONo.120l2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文物古建筑的遗存现状与保护措施探析朱世学(恩施自治州博物馆,湖北恩施445000)摘要: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现存有大量的各类文物古建筑遗迹,其保存现状十分堪忧,当地政府与文物部门在保护过程中面l1盎着巨大压力,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保护.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措施中图分类号:k92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1(2012)01-0006-05建筑是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俄国文学大师果戈里把建筑称为"世界的年鉴",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呢".被誉为"文化聚宝盆"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文物古建筑,这类古建筑数量多,分布广,保护难度大.它们是土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先后公布了一批县级,州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这些承载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保护.与此同时,加大了资金投入,对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修缮,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挤压下,鄂西古建筑同其他的民族民间传统一样,也面临着变异,衰亡,灭绝的命运.为了解决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一,鄂西南文物古建筑的遗存概况据文物部门的初步调查,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共存有各类文物古建筑遗迹数百处,其中有目前已公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这数百处文物古建筑遗迹大致可分为以下l4 大类.(一)石窟类建筑以来凤县城东北约8公里的仙佛寺为代表,该佛寺始建于盛唐时期,临酉水深潭,在长约40米的绝壁上凿大小佛像31尊,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武陵地区历史最久,香火最盛的佛教圣地.(二)楼阁式建筑以巴东秋风亭为代表,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由名相寇准建于江北旧县,至明正德五年(公元151O年)将其从江北旧县迁至江南,后又经历了清康熙初年,嘉庆二十一年,同治五年等多次修缮,今天我们见到的秋风亭是清代知县朱祖荫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重建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州时代较早,且保存较好的文物古建筑之一.l(三)寺庙类建筑这类建筑遗迹发现较多,如巴东县楠木园王爷庙,红庙岭地藏殿;建始县业州镇文庙,业州镇余家坝村朝阳观,高坪镇望坪村石柱观,景阳镇兴隆寺,长梁乡下坝寺,高坪镇八角村普恩寺;恩施市六角亭解放路城隍庙,六角亭碧波峰白衣庵,五峰山西南麓连珠寺,盛家坝乡安乐屯村关公庙,龙凤镇杉木坝村天府庙;利JII市团堡镇石龙寺,毛坝乡夹壁村回龙寺,谋道镇龙水村龙水文庙;咸丰县高乐山镇城隍庙,丁寨乡曲江村板桥寺,丁寨乡魏家堡村白岩观等等.(四)宗祠类建筑这类建筑遗迹也发现较多,如利川市柏杨镇大水井古建筑群,忠路镇木坝河村三元堂;恩施市六角亭解放路文昌祠,六角亭城乡街武圣宫,六角亭中山收稿日期:2011—11-20作者简介:朱世学(1963一),男,土家族,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家族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第1期朱世学: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文物古建筑的遗存现状与保护措施探析7路成氏祠堂,盛家坝乡中街万寿宫;宣恩县侗族乡老街禹王宫,李家河乡上洞坪村禹王宫,高罗乡黄家河村李氏祠堂;咸丰县尖山乡大小坪村严家祠堂;鹤峰县走马镇金岗村李家祠堂;来凤县百福司镇上街万寿宫等等,其中以~,lJJI柏杨大水井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也是我州公布最早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书院类建筑这类建筑保存至今的有3处,分别是:利川市南坪乡南坪村如膏书院;来凤县百福司镇桂林书院;建始县业州镇五阳书院.(六)教堂类建筑全州保存至今的教堂类建筑共有6处,分别是: ~,Illl市凉雾乡花梨岭天主堂;恩施市沙地乡麦子淌天主堂,沙地乡中街天主堂,红土乡赵村乌鸦坝天主堂;建始县高坪镇麻扎坪天主堂,景阳镇龙家坝村天主堂.(七)古塔类建筑这类建筑数量很多,如建始县高坪镇望坪宝塔,业州镇建阳宝塔;宣恩县珠山镇凌云塔;咸丰县小村乡田坝村观音塔,小村乡中心场村洄龙塔,川主庙塔,尖山乡唐岩司村天蹬堡塔;恩施市五峰山连珠塔;利川市南坪乡南坪村凌云塔,团堡镇晒田坝村培风塔,团堡猫水村宜影塔,毛坝乡青岩村步青桥塔, 等等.(八)古石桥类建筑多为单孔石拱桥,比较着名的有:巴东县官渡口镇东坡村万佛桥,信陵镇无源桥,东壤口镇雷家坪村济川桥,东壤口镇镇江寺贝龙桥,东壤口镇竹筏村寅宾桥;建始县高坪镇石门村石门河桥,高坪镇花石板村普济桥,官店雅池坝村一阳亭桥,业州镇杨柳池村万寿桥,长梁乡瓦子院桥;咸丰县清坪镇杨家庄桥, 高乐山镇太平沟桥;恩施市高桥坝村丰乐桥,白果乡见天坝村桂花桥,芭蕉乡芭蕉河村龙溪桥;利川市忠路镇老屋基街福寿桥,都亭办事处桃花村西门桥,毛坝乡青岩村步青桥;鹤峰县容美镇张家村九峰桥,容美镇屏山村铁锁桥,容美镇沿河路龙溪桥,铁炉乡江口村三多桥;来凤县百福司镇捏车坪村龙洞桥;宣恩县沙道沟镇南北桥,等等.(九)风雨桥民族建筑这类木结构长廊式桥梁建筑,既具有普通桥梁的一般功能,又有"亭"的观赏价值,它不仅为两岸百姓提供交通便利,同时也是当地人们说古道今,休息娱乐的理想去处.保存至今的风雨桥全州共有20余处,如成丰县丁寨乡十字路风雨桥,活龙坪乡水坝村土溪河风雨桥;恩施市沐抚乡云龙风雨桥,太阳河乡西街风雨桥,黄泥塘乡石板溪村九道水风雨桥,双河乡校场坝村九问风雨桥,盛家坝乡安乐屯风雨桥;建始县官店乡茶园村五家河风雨桥,高坪镇黄口坝村广福风雨桥;鹤峰县走马镇白果村兴隆街风雨桥;来凤县三胡乡苏家堡风雨桥;宣恩县桐子营乡匠科风雨桥,晓关侗族乡风雨桥,等等.其中以咸丰十字路风雨桥最具代表性,现为湖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摆手堂民族建筑它是土家人集聚跳摆手舞的神堂,主要分布在来风百福司一带,保存至今的仅有两处,分别是百福司镇沿头沟村的茶堰坪摆手堂和舍米湖村的舍米湖摆手堂,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调查发现的摆手堂遗址还有7处,分别是:瓦厂摆手堂,庙湾摆手堂,枣木树摆手堂,硝洞坪摆手堂,梨子坪摆手堂,麂子坪摆手堂,枣木垭摆手堂.(十一)关寨类建筑全州现存的关寨类建筑很多,如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鱼木寨,凉雾乡铁炉村铁炉寨,凉雾乡花梨岭村一品山寨,柏杨镇东光村向家寨,团堡镇石板岭村石板岭卡门,谋道镇支罗村观音岩卡f-I;来凤县百福司镇斧头营村智勇关,高洞乡板沙界村寨子堡;建始县三里乡小屯村寨子堡,景阳镇栗谷坝村寨子堡,景阳河北坡景阳关等.其中以利川谋道鱼木寨最具代表性,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革命旧址类建筑这类建筑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革命旧址,调查发现的有近百处, 公布成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30多处,如: 利川市忠路镇老屋基街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旧址,文斗乡金龙村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旧址;鹤峰县五里乡五里坪革命旧址群,容美镇鹤峰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巴东县金果坪乡江家村金果坪革命旧址群,溪丘湾乡甘家坪村巴兴归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咸丰县小村乡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旧址;恩施市六角亭后山湾路叶挺囚居旧址,小渡船方家坝村何功伟,刘惠馨烈士囚居旧址,等等.其中以鹤峰五里坪革命旧址群最具代表性,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三)名人故居类建筑这类古建筑对于研究辛亥革命与抗战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保存至今的有十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建始县花果坪乡花果坪村朱和中故居,红岩寺镇凉水铺村吴国祯故居;恩施市双河乡下坝村夏曦旧居,小渡船龙洞村陈诚别墅以及恩施城内遗留下来8湖北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的众多抗战时期的建筑遗迹,等等.(十四)民居类建筑民居类建筑依据其建筑规模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半悬空的干栏式建筑(即吊脚楼).这是土家族地区民居建筑中历史最悠久,分布范围最广且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这类民居建筑在全卅I/\县市的绝大部分区,乡几乎都有存在,其中极具建筑规模和特点的,有利川市忠路镇桂花村全家坝民居建筑群,来凤县旧司乡腊壁司村民居建筑群,恩施芭蕉乡唐家大院民居建筑群,咸丰县高乐山镇徐家坨村刘家院子民居建筑群,黄金洞乡麻柳溪民居建筑群,宣恩县沙道沟彭家寨吊脚楼群,晓关乡张官铺侗寨民居建筑群,椒园侗寨民居建筑群,大岩坝民居建筑群,高罗乡小茅坡营苗寨建筑群,等等. 这种形式的房屋在土家族地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J,成为现今土家族地区保存最多,最受人喜爱的民居建筑形式.吊脚楼不仅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_3第二种是穿斗式木结构平房,又称为木架板壁屋,主要分布在低山和二高山的盆地和平坝地区,也是土家族古镇中较为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之一.它多建于古镇街面两侧的平地,房屋结构也采用穿斗式,均以榫穿卯相衔,一般为"四排三间",有"三柱四骑","五柱二骑"等多种形式.第三种是木板墙式建筑(即土墙屋).它也是土家族古镇建筑中历史较为悠久的民居建筑之一, 现如今在鄂西南地区的高山和二高山地区依然可见,如巴东的绿葱坡镇,恩施的板桥镇等,以前在巴东长江沿岸的老城民居建筑中也有部分使用.第四种是具有汉文化特点的四合院式天井屋,四周以墙体围合,有的两山施以封火山墙,墙帽有装饰浮雕及彩色纹饰,屋顶有悬山和硬山两种形式,此类民居建筑多为富裕人家,如巴东县楠木园乡杨家棚村顾家老屋,利川市元堡乡茅针村覃氏老屋,建始县石垭乡白果树村袁家老屋,恩施市龙风镇小龙潭村袁氏老屋,咸丰县杨洞乡新场村蒋家院民居等.上述四种民居建筑,是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文物古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保护难度最大的一类.它们是土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并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_4二,文物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先后公布了一大批县级,州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2001年,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加大了保护力度,投入了部分资金,对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修缮,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体来看,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缺少资金,对重点文物古建筑无力进行强化管理和维修.我州的文物古建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了一次毁灭性破坏,幸存下来的由于年久失修,木制构件霉损严重,缺乏必要的防火措施,用于维修和消防的资金缺口很大,加之文物古建筑分布范围广,大多地处偏僻,文物管理部门因人力,财力所限,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文物古建筑的日常管理工作大多是委托给各乡镇文化站或当地村委会来进行,被委托单位的管理职责也仅仅是打扫日常卫生和防止人为破坏.由于文物部门无力进行强化管理和维修,许多文物古建筑面临不同程度的垮塌危险.如来凤县百福司镇沿头沟村的茶堰坪摆手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州最为古老,且建筑格局保存相对完整的摆手堂建筑.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管理难度较大,文物部门划定的保护范围难以落实,致使周边环境遭到破坏,文物建筑本体霉损严重,急需资金进行维修,文物部门虽多方申请,因资金无法到位而无力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维修,这种现象在全州范围内十分普遍.许多革命旧址和民居类建筑在面临自然损毁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山村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部分年青人,对千百年来祖辈居住的木结构房屋产生了厌倦心理,希望拆掉木房建平房,文物部门虽据理力争,苦口婆心地多方解释和劝说,但面对霉损严重的木构建筑,却又拿不出资金进行抢救性维修而陷于被动和无奈的两难境地.这种现象在鹤峰五里坪,巴东金果坪等革命旧址群的保护中尤为明显.(二)民间许多精美的木雕,石雕工艺品大量流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交往的增多,一些人以旅游,考察等名义,通过各种渠道,深入我州少数民族腹心地区,大量采集,收购传统的木制家具,格扇门窗,柱础,水缸等木雕和石雕工艺品,造成了古建筑文化资源的严重流失.(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艺濒于失传.鄂西少数民族建筑技艺的传承是靠El传身授,艺人的生存条件则是这些民问技艺生存的前提.在当今市场经第l期朱世学: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文物古建筑的遗存现状与保护措施探析9济条件下,新修的木构建筑不断减少,传统的木匠技艺已不能直接给艺人带来经济效益,老艺人朝不保夕,更不用提收徒发扬光大了.所以,不仅是传统的建筑技艺,还有许多珍贵的民俗技艺和民问工艺也都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四)经济建设中的开发性破坏.在一些城市和乡村的改造过程中,毁掉了认为不合时宜的破, 旧,丑的老城民居,重建一些看似传统的所谓"仿古一条街",或者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中建筑现代化的设施,追求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置身于这样的城市和乡村,虽给人一种现代化气息,但失去了民族历史文化所固有的内涵.如恩施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就毁掉了不少抗战时期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古建筑,文物部门在尽力保护的过程中因面临巨大的压力,往往是力不从心或爱莫能助.(五)文物古建筑维修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部分文物古建筑在维修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维修前既不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申报,也不请专家指导,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实测图纸也没有,仅靠当地匠人的模糊记忆便开始动工, 且维修过程中滥拆乱改,任意创新,滥用新材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周边环境乱建乱改,与文物本体建筑在总体风貌上极不协调.上述现象在各县市文物古建筑维修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挤压下,鄂西古建筑文化同其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一样,正面临着变异,衰亡,灭绝的命运. 正如湖北民族学院杨光宗教授在全州民族学年会上曾讲到的:"今天的土家族乡村,世代传承的文化感受正被无情地摧毁殆尽,土崩瓦解,民居作为生命血脉的'家'的内涵也快荡然无存.文化是魂,建筑是体,文化没了,就是魂不附体,就好比人没了性情,没了性别,没了理念.从'他乡'胡乱模仿来的火柴盒式的建筑装饰,则是依葫芦画瓢的浓妆艳抹,满身花里胡哨,却形似神离.现代民居建筑,既不能从列祖列宗的传承中凝聚人生,也不能从传统审美中汲取营养."因此,采取足够的措施来保护祖先留下来的文物古建筑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文物古建筑保护中所要采取的措施为了解决文物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和加大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自建州以来,各级政府为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工作,认识随着经济的不但增长也在不断增强,并提出了"努力建设文化大州"的战略决策.近几年来,随着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开通,恩施旅游业及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各级政府更加认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要继续加大投入,落实挖掘,抢救,保护经费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建立健全民族文化资源管理机构,建设一支懂业务,有责任心,能力强的保护和管理队伍. (二)必须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和宣传.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早在20多年前就为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制定了"保护民间文化,防止不正当利用及侵害"的条款._6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步伐在不断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已进一步修改完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也于2009 年8月经州人大讨论通过并实施,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这些法律法规家喻户晓,落到实处.文物部门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连续几年的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对我州丰富的文化遗产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带动了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和参与文物普查与文物保护事业,使我州文化遗产的保护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特别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群众的积极参与成为了发现新的文物点的重要因素,为普查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线索.到目前为止,全州八县市文物部门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371处,其中复查470处,新发现901处,新发现文物点约占总量的66%.在部分领域有重要收获,如乡土建筑利川船头寨穴居,被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网和中国文物报作为重要发现登载,并被国家文物局编人((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一书. 此外,还有建始县发现的凤凰人民公社旧址,巴东县发现的天子岩手印岩画等,也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三)必须进一步强化文物古建筑的管理要求.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做到"四有".即有必要的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牌;有记录挡案;有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同时还规定了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和"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的原则.文物保护范围是为了保护文物安全而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是为了保护10湖北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文物的环境风貌,也可以叫文物环境保护区,在此范围内,不得任意兴建有碍观瞻的新建物及其他设施. 如特需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兴建新的建筑物,其座落地点,用地范围和建筑物的形式,高度,体量,色调应与文物的环境协调,其设计方案,应按文物的保护级别报该级文化行政部门同意,由城乡规划部门批准. 只有按照上述要求严格执行,才能切实保护好幸存下来的文物古建筑.(四)必须遵守古建筑维修中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文物是历史的真迹,保护文物必须保持文物的原状.《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旧址,纪念建筑物,古墓葬,石窟寺,石刻等,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根据这条规定,在维修,复原文物古建筑时,要求做到"四保存":一是保存建筑物形制的原貌,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布局,造型,艺术风格等;二是保存原有的建筑物结构,如木构建筑的柱架,斗拱及内外装修的构造形式,砖石建筑的叠砌方法,拼合规律等;三是保存原有的建筑材料,如木,竹,砖石,琉璃,瓦件以及其他金属材料;四是保存原有建筑的工艺技术,如雕塑,彩画,油漆,盖瓦,做脊等具有工艺特色的传统技术手法.因此,古建筑维修在直观效果上,要求做到"整旧如旧",不但要做到保持原有的形体,结构,还要保持它原有的神态,风韵.既要改变维修前的凌落破败状况,达到完整壮观,又要使人们看到它久经沧桑的历史陈迹,保持其古貌野趣和历史意境.只有这样,古建筑维修才算达到了理想效果,否则,弄出来的只会是一种不伦不类,不古不今,或是貌合神离的假古董,失去了古建筑保护和维修的意义. (五)必须正确处理好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建筑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自然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一样,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破坏了就永远地消失了.因此, 在旅游中应注重保护性开发,可持续性发展.在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时候,必须规范开发的力度和深度,协调好文化资源的长期利益和追求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的关系,从坚持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对待古建筑文化的保护,避免因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开发,给子孙后代有所交代.(六)在确立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必须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人们经常说,一方土地造就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养护着一方的生态环境.建筑文化与其他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在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当地的民俗及生态文化.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尽管以其建筑规模庞大,工艺精湛而闻名全国,但凡是去参观后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当地的民俗及生态文化发掘,保护的力度不够,给人的感受仅仅是一些孤零零的建筑,缺少民族文化氛围,没有充分展示鄂西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点.因此,必须在。

浅析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的文化艺术特征——以湖北地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民间绘画田野调查为例

浅析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的文化艺术特征——以湖北地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民间绘画田野调查为例

要: 丧礼 属人 生礼仪 中的大礼 , 家族在丧葬方面有着 自己独特的理解与 习俗 。土 家族的丧 葬绘 画形 土
式 多样 , 如纸面绘画、 木版绘画和织物绘画等 , 具有极 高的历 史和 文化 艺术研 究价值 。
关键词 : 土家族 ; 民间绘 画艺术 ; 丧绘画葬 ; 民俗文化
中 图分 类 号 :2 J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49 2 1 ) — l8— 4 17 0 2 (0 2 0 0 1 0 4
在对长阳地区丧葬绘画的主要集中地榔坪镇进行较为全面的调研与考察之后 , 笔者发现其丧葬绘
画的艺 术表 现形 式大致 可分 为 以下三 类 。
1 纸面绘 画 .
巫师在 唱丧 歌 、 丧舞 、 跳 打丧 鼓 , 祭文 , 念 追祀 亡 灵 的 同时 , 会 在祭 台 的周 围和 墙壁 两 旁悬 挂 丧 葬 还 纸面 绘画 。 内容 绘制 的是 神仙人 物或 世 间有威 望 之人 。例如 : 三清 四帝 、 四大真 人 、 公 、 帅 、 军 等 包 元 将
土家族绘画艺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 深受 民族风俗和巫术文化的影响 , 中反映了该 民族人民 集
的审美 追求 , 图腾崇 拜 、 白帝 天王文 化 、 自然崇 拜 、 女神 崇 拜 、 巫术 施 展 与傩 戏 表 演 等都 深 深 影 响着 其 绘 画艺术 的发 展与表 现 。 位 于鄂 西地 区 的长 阳土 家 族 自治 县作 为该 民族 的 主要 聚居 地 之 一 , 留 …‘ 遗 了极为 丰富 的艺术 及文 化资 源 , 是其 中的丧 葬绘 画更是具 有 独特 的艺术 样式 和文 化 内涵 。 特别
重庆师 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21 0 2年 第4期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作者:冯明来源:《三峡论坛》2019年第03期摘 ;要:田野调查中所获取民间文献资料以家谱、碑刻、契约文献为主,具有丰富的史料、文化、社会、生态和民族融合等价值。

对民间文献进行系统搜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研究与利用要注意避免雷同化和碎片化,应该结合田野调查,开展史料的综合性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

还应当有比较宏大的历史视野,注意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探讨,进行不同区域民间文献比较研究与对话。

关键词:田野调查;民间文献;搜集整理;利用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3-0097-04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基础和最主要方法,田野调查中所获取的大量文献资料多为民间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深刻认识与全面了解我国民间社会和中华历史的主要路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存有大量民间文献,不但记录了这些地区少数民族自身的历史与文化,还是各民族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见证,对深化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笔者拟对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略作探讨,以丰富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实践。

一、民间文献的种类与价值民间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民间保存的所有记载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献,包括产生于民间的文献和散存于民间的官方文献。

[1]狭义仅指直接产生并保存于民间的文献。

民间文献种类众多,包括家谱、碑刻、书信、账本、契约文书、民间唱本、宗教科仪书、日记、笔记等,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民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内容。

(一)民間文献的种类我国民间文献浩如烟海,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传承悠久,为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法学、社会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学科高度重视,对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民间文献以家谱、碑刻、契约文书为常见,备受青睐,历为学界所重视。

9028螺丝揭顶坟墓葬俗的民俗学研究——以渝东南酉水流域为例

9028螺丝揭顶坟墓葬俗的民俗学研究——以渝东南酉水流域为例

生命礼仪的顶峰,民俗风尚的赞颂:“螺丝揭顶”坟墓葬俗的民俗学研究*——以武陵文化区渝东南酉水流域“瓦乡话”、“土家语”、“苗语”地区为例Peak of life etiquette, folk fashion of praise:“screw revealed”grave burial customs of folklore——On Wuling culture area in southeast Chongqing unitary water basin in the “waxianghua”,”Tujia Language”,”Miao language”as an examplesummary:Wuling culture area You River Valley”screw-cut”The tombs are the grave burial custom funeral customs of ethnic minority, is a primitive society left over by history and culture, its water, soil,cave,rock bury, Shi Jiu, Sun dragon altar, Ji Xue, An Hun, filial piety degree of funeral connotation of clear that embodied in the China region of clam shells fairy folk literature, is the water legacy of Rice Cultivation Mode of ethnic funeral customs in mountainous areas, have missed on water life, history of immigration culture relics are to human life etiquette and national respect for elders in the south -- elegant fashion of the highest praise, have rich n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art and religion, the Chinese national funeral culture of quality in the south.关键词:渝东南;酉水流域;“螺丝揭顶”;稻作;葬俗;蚌壳仙女;民族迁移keyword: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Screw revealed; rice culture; burial custom; Clam shells fairy; National migration一武陵文化区渝东南酉水流域是“瓦乡话”、苗语、土家语保存地区之一,“瓦乡话”在此地又叫“辰州话”,这是笔者在渝东南酉水流域酉阳县麻旺镇、酉酬镇作民俗文化调研时听民众讲的。

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研-究——以鄂西来凤县兴安村为例

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研-究——以鄂西来凤县兴安村为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研究--以鄂西来凤县兴安村为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民族学指导教师:***2011-05-15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 要土家先民世代生活在武陵山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土家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与生态保护有关的内容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

他们所具有的质朴的生态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平等共生。

正是这种观念及其指导下的行为共同勾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本文运用生态人类学和文化生态学相结合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去解释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对土家族的生态观,以及在这种生态观念指导下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进行了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于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还为决策部门提供建设和保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依据,藉此打造更加完美和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全文除导论外,主体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从土家族的神话传说、民间谚语等素材中提炼出和谐利用自然和强烈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挖掘出土家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保护意识。

第二部分以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为研究对象,从生产行为、宗教仪式、习惯法、礼仪制度等对生态的保护进行剖析,运用田野调查的资料进一步论证了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土家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保护生态的因素,正是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为土家族聚居地区生态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土家族传统文化在保护生态中的价值及其在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可能贡献。

关键词: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生态人类学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研究——以鄂西来凤县兴安村为例AbstractThe ancestor of Tujia lived in the area of Wuling for generations.The particularity of geographical position makes special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ujia. The plain ecological concept owned by them thought that human and nature should live equally and together, and as this concept and the behavior guided by this concept promote the beautiful prospect lived in harmony by human and nature.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ujia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ing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with cultural ecology, and it is also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tujia, behavioral culture guided by this kind of ecological concept and system cultu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n protecting na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in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but also provided evidence of constructing and protecting ecological culture tour for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 so that make more harmonious Exi ecological culture tourism circle.This thesis mainl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abstracts the ecology concepts from Tujia mythic legends, folk proverbs and other materials, and excavated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Tujia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econd part sets behavioral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from the Tujia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thesis analyz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from production activities, religious rites, the customary law and ritual;utilize the data which comes from field research as further supplement, all of which are fully explain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jia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at is Tujia traditional culture implies many factors of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Exactly, the unique tradition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for Tujia area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 third part mainly discuses the value of Tujia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y and its contribution for Exi ecological culture tourism circle.Key Words:Tujia; traditional culture; ecologic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anthropology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作者:黄柏权信息来源:土家族研究土家族自古就生活在中国的腹心地带,位于中国东、西、南、北的交汇点上。

历史上就是入川和进入大西南的通道,今天是东中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结合部和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显要的地理位置,这里历来是各种文化的汇聚地,至今仍被学者们称为“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冰箱”和“文化聚宝盆”,文化积淀非常丰厚,保留了许多文化的原生态形式。

如茅古斯、傩文化、撒尔嗬、摆手舞都是土家先民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认识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社会面貌具有活化石般的价值。

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声无息中消失,其形势极为严峻。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现状通过田野调查和对民间艺人的访谈,我们发现建国后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遭受到三次大的冲击:第一次是上个世纪50年代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第二次是1966—1976年的文革“破四旧”对传统文化的大批、大破坏;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的现代化冲击。

前两次都是政治运动使然,遭受的破坏是突如其来的,破坏性很大,而多是地面上的有形文化遗产,当运动一过,人们又本能地恢复了传统的生活和民俗。

而一直延续至今的变革,是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广大农村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条件下对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民众的主动选择和适应。

因此,第三次冲击波对传统文化的消解是最彻底、最全面的,以致使我们引起警觉的时候,民族民间文化已处于式微的状态。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消失、濒危、变异、衰退等几种情况。

消失是指一种技艺的完全失传或一种文化现象(物件)已不复存在。

消失的技艺往往是民间工艺中工艺水平极高,按习惯又不外传的绝技、绝活,例如:在湖北咸丰过去有一种桃核雕刻工艺就已经失传了;再如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银饰制作工艺、纺织工艺、印染工艺、木雕工艺等都基本失传。

论人类学田野调查法视阈下的民俗摄影———以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丧仪为例

论人类学田野调查法视阈下的民俗摄影———以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丧仪为例

论人类学田野调查法视阈下的民俗摄影———以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丧仪为例●袁立钧余锐[摘要]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在揭示、探究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方面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民俗摄影关涉如何运用田野调查法来理解、掌握拍摄对象这一问题。

关于民俗摄影的创作与研究,可以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丧仪为具体观照对象,重点阐释其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对民俗摄影中宗教题材的文化内涵的理解,说明田野调查法对民俗摄影在场景选择、主题把握、意义昭示等方面的助推作用,以促进民俗摄影作品在影像记录和审美创作上的统一。

[关键词]人类学;民俗摄影;田野调查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宗教、艺术、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学科,凭借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今已经渗透到诸多学科领域。

民俗摄影作为一种以民俗文化、民间文化为题材的创作类型,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类学意义。

民俗摄影创作不能只关注视觉传达上的审美意义,还应关注并能够体现出人类学意义。

因此,人类学研究方法在民俗摄影中的介入就显得非常必要,其缘由在于:第一,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以为民俗摄影的深度开掘提供理论支撑和创作途径;第二,相关人类学的知识背景可以强化民俗摄影创作的人文含量;第三,在摄影创作过程中,人类学的知识储备可以使创作者更好地理解拍摄对象。

总体来说,人类学视阈的引入可以使民俗摄影以更加丰富化、立体化的面貌得到呈现,将视觉审美与人文传递的结合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摄影分类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19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①这个定义同时也大致界定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畴。

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在其著作《文化人类学》中对文化人类学进行了分类,认为其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了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宗教、艺术、语言文字等五大类。

恩施历史文化寻迹——鄂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田野考察纪略

恩施历史文化寻迹——鄂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田野考察纪略

Trace of Enshi History and Culture—Field Research of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Western Hubei
作者: 李卫[1];郭莹[2]
作者机构: [1]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123;[2]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出版物刊名: 地域文化研究
页码: 60-69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恩施;地域文化;传统记忆;现代人文
摘要:湖北鄂西地区的恩施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在这块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聚居的地区,蕴藏着施南的文风、聚集着书院的遗存,屹立着唐崖土司城遗址、透露着杨梅古寨的今古风尚,利川石龙寺更是氤氲着人文意蕴。

对该地悠久的历史传承、别样的乡土风俗、厚重的文化积淀,更应当在发掘、传承与弘扬中,促使其从传统逐渐走向现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土家族地区人类文明及古音乐有实证价值,原物在 五峰文物管理所;“头号青铜将军炮”是清嘉庆二年 (1797年)铸刻。炮身七节有字,重600余公斤,炮 系清廷官军为镇压林之华、覃佳耀领导的白莲教义 军所造。该炮是五峰土家族地区的珍贵文物古籍物 证资料,对于研究五峰地区土家族人民反抗封建统 治的军事斗争历史具有史证价值,原物在五峰文物 管理所;“英商宝顺合茶庄”字号招牌为清乙亥年 (1875年)书刻。100多年前,英商在五峰专营采花 茶,镌刻彩云镀金招牌;停办后,招牌随茶庄蒙尘, 1984年出土复光。是牌对研究晚清外来经济对土 家族地区的影响有参考价值,原物在采花茶业公司。 (三)稀少珍贵的文书类古籍。收录整理文书 类古籍资料43件,有39件出自县档案馆馆藏。其 中财产契约16份,值得重视的有《复约保产权文 书》4份。《:复约保产权文书》是民国二十五年 (1936)四月撰发。该文书为是时反动政权支持地 主恢复旧业所制。文书一例4宗,叙述“因时局变 迁,红军迭扰,将原田约抄毁无踪”,时奉(伪)县政 府指示,经本乡联保主任和保、甲长及相邻界人实地 踏勘而制契约文书。该文书是土家族地区地主对土 地革命进行反攻倒算的重要书证资料,对于研究五 峰土地革命时期历史有史证参考价值。 具有地方文献价值的还有“政纲十条”、“鄂西 会战调查表”、“控告卖放兵役状”、“泣请免征独子 状”、“催办壮丁令”、“紧急转运军火令”等。“十大 政纲”是1931年五峰第四区第三乡苏维埃政府书写 的政治标语。如政纲共十条,主要有:推翻帝国主 义,推翻国民党政府等内容;红军转移后,该政纲一 度被反动政权用石灰毁盖,新中国建立初期被当地 群众用清水洗刷而大部分复现。该政纲是土家族地 区珍贵的土地革命斗争实证资料,对于研究五峰乃 至湘鄂边土家族集聚区革命斗争历史有文献价值, 现存渔洋关镇火田坑村;“人口统计报告表”是民国 三十六年(1947年)五峰人口状况调查统计表。是 表详尽调查统计了五峰当年的人口性别、籍贯、年 龄、教育程度、职业及婚姻状况。该表是五峰人口状 况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五峰土家族地区的历史、社 会、人El问题有文献价值;“泣请免征独子状”为民 国三十七年(1948年)三月,五峰忠孝乡(今五峰 镇)七旬老翁张大富告状事。张因独子于民国二十 八年(1939年)被抓兵病故,依赖独孙子张祥林残喘 余生,不料又被征(抓)到县城,因此告状泣请免征。 该状纸是土家族农民对旧政权的血泪控诉资料,对 于研究五峰土家族地区政治、历史有碑一刻一牌 坊,即:百顺桥碑、汉土疆界碑、摩崖石刻《新改荒路 记》和贞节牌坊。 1.留存于民间的官方碑刻。《百顺桥碑》是清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田舜年撰文,记容美土司田 舜年晋见康熙皇帝返司及建桥盛事。是碑因石桥建 成,且司内“百事皆顺”,命名百顺桥而立。记述了 容美土司疆域、沿革、著述、宗族、医巫和习俗、人丁、 政治、经济、交通,由田舜年与属辖五十余人共同署 名。是碑对研究土家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容美土司 发展有史料价值,系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在 今湖北五峰湾潭锁金山村;《汉土疆界碑》,清雍正 三年(1725年)八月由湖广总督巡抚及荆州、枝江、 宜都、长阳等地方官吏和容美宣慰使田曼如同立。 记述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以来,边界土汉互侵 田土,悬议未决,争讼不休,经勘定后,竖立石碣,分 定疆界,永息纷争,务各遵守等事。是碑对研究土家 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容美土司发展有史料价值,系湖 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在湖北五峰竹桥、红渔坪 二村;《贞节牌坊》是其裔孙覃南甫为报抚养深恩, 恳请旌表而刊立。碑额刻有:“圣旨/文经武略”及 县令所题“乃见天日”等语。该牌坊是封建伦理对 五峰土家族地区深刻影响的实证资料,对于研究土 家族风俗习惯及伦理道德有参考价值,原物在湖北 五峰采花楠木桥。 2.民间古墓碑刻。五峰还有现存30余通具有 参考价值的古墓碑刻。著名的有唐进宝、唐国政、桂 崇皋、张彤柱、田劝、德犬碑等。如《唐氏始祖唐进 宝茔墓》石碑,清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十月廿三 日唐玉春撰刻。碑记墓主唐进宝为石门、慈利、桑 植、鹤峰、长乐等处始祖,已历二十七代;为便利后人 祭祀,其十五代裔孙唐玉春主持重立新碑,置于墓 前。墓碑为唐氏土家族源流实证,对于研究唐氏土 家族源流有参考价值,原物在湖北五峰湾潭锁金山 村五组祠堂包;《镇国将军唐国政墓碑》,清道光十 六年(1836年)重新撰刻。是碑记述唐氏先祖于元 末明初肋封为镇国将军,后裔遍及湖广、长沙、澧州、 石慈、桑植、鹤邑、长乐等地;于明洪武七年(1374 年)迁茔至长乐(五峰)大面;重修并与其金氏夫人 合坟。是碑对研究唐氏土家族源流具有参考价值, 墓在今湖北五峰湾潭锁金山村;《容美副总兵官桂 崇皋墓碑》,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仲冬由五峰 安抚使司田曜如撰文。该碑是佐证容美土司中后期 历史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容美土司及五峰安抚司 的历史有参考价值,原物在湖北五峰采花白溢寨。
收稿日期:2010—cr7—29 基金项目:湖北省民宗委2007年基金项目“五峰民族古籍田野调查及保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诗选(1950一),男,土家族,湖北五峰人,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家族历史与文化。
10
万方数据
《张氏族谱》(清河堂)是张氏十四世裔孙张功 绍于乾隆四十年(1775)初创,张世绳二修,清道光 八年(1828)由张世锡抄录而留存。谱称张友富为 其一世祖,元时(五峰)安抚司从此始;三世张再武 因受向天富牵连而降为长官;五世张昊为容美土司 所杀,因无嗣而推载张世瑛袭职;其八世张廷玉奉调 征倭,为行营大总管,树有功勋;张廷碧买管长阳之 安德乡芝麻坪以作衙基;严课子弟,文武兼修;与容 美土司交往过节诸事;并附记土司五姓传。该谱是 珍贵的五峰土司历史记录资料,对于研究五峰土家 族源流历史有文献价值,收藏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 自治县长乐坪镇石桥沟村张国平处。 《唐氏三山族谱》.(晋阳堂/湾潭)计有6册,清 同治八年(1869)撰。是谱又名《麻寮所唐氏家乘》, 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十一月版续修本,由总 序、支房分序组成。书称其一世祖为唐国政,未人版 图(羁縻土官),殁葬大面(五峰湾潭)大木岭,后裔 多有因功封受土官者;其次子唐治生育十五子,自大 面雾江分支,散迁异地,至三世唐可,受水溽通塔坪 (史载为土司长官司)等事。是谱对于研究唐氏土 家族源流具有参考价值,收藏于五峰湾潭龙桥村唐 怀云处。五峰存有《向氏家谱》渔洋关、湾潭、仁和 坪、傅家堰等地共4部,其中的渔洋关卷为继清道光 三十年(1850年)版重修本。全书分十部分组成,追 溯了向氏历史源流,记载了宗派世系、祖功宗德及人 山落籍,称乐邑(五峰)土著十大姓之首等事宜。是 谱是研究向氏土家族起源、形成的重要参考资料,对 研究土家族源流的多元一体化具有参考价值,收藏 于本县五峰镇向国华处。 此外,从土家族源流的多元一体化视角看,亦有 王氏、严氏、汪氏、康氏、聂氏、吴氏、申氏、杨氏、阎 氏、茶刘氏等谱。例如,今存五峰采花乡王姓处的 《王氏族谱》(三槐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撰。为五省王姓总祠堂清查采花保王姓履历,所颁 发以凭异日存验的大红族谱一册。谱记今采花、牛 庄王姓系由湖南家鱼县迁湖北宜昌府长乐县;奉派 当地族长、房长、刑长;颁授五省王姓六十字五行 (金木水火土)派名,对三十八名当地王氏男性授以 统一宗派序次等事。是谱为王姓源流世系的记录资 料,对于研究王姓源流世系和土家族多元一体化具 有参考价值。 (二)颇具文献价值的金石铭刻类。五峰土家 族地区因为汉文化传人时间较短,土司时期又实行 愚民政策,最底层的普通土民并无文化,因而民间传 承文化的渠道亦很稀少,传承方式中,铭刻类仅次于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南。原名长乐县, 1914年更名为五峰县,198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 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县土地面积2372平方公 里,辖5镇、3乡,总人口20.8万,其中土家族人口 占67%。根据境内出土文物可知,五峰的文化渊源 可追溯到“大溪文化”时期,既有“巴文化”特点,又 有“巴楚文化”及“巴蜀文化”碰撞、融合之后所积淀 形成的具有浓郁容美土司特色的土家族地域文化, 独特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生态孕育五峰独特的民族文 化资源。调查发现,五峰民间散落隐藏着大量珍贵 的民族古籍与历史资料。本文是笔者2004年到 2008年在五峰进行4年的田野调查所取得的研究 成果之一。在调查中,主要是采用民族学、人类学的 参与观察和文献收集整理方法,同时灵活运用现代 数码技术:一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民间古籍存在线 索和信息,然后反复核实确证最后进入实地调查考 证;二是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凡是有价值的古籍资 料,均按规矩制作卡片存档,每件制作包括按项填 卡、定稿简介及数码照片(黑白)附载,部分特殊件 还附载抄录原文。迄今为止,对于调查的原始资料 加以整理而归档的总共221件,在整理过程中,对于
——对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
李诗选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作家协会,湖北五峰443400)
摘要:民族民间古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财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间散落隐藏着大量民族古 籍。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五峰土家族的古籍文献资料主要有民间家谱类、金石铭刻类、稀少珍贵的文书类古籍和讲 唱类古籍等四大类,这些珍贵的古籍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由于这些独特古籍文献长期散落留存于 民间,加上当地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其古籍文献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抢 救、整理和保护五峰民族民间珍贵的古籍资料。 关键词:土家族;民间古籍;文献整理;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10)04-0010-07
第28卷第4期 (2010年第4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4 V01.28 No.4 2010
土家族地区民间古籍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与“民族古籍”关联不大的20余条,果断做了摒弃 处理。 一、土家族地区民间古籍的种类及其价值 (一)数量较大的民间族谱类。调查可知,五峰 民问存藏有大量族谱是不争的事实。家族是社会的 基本细胞,族(家)谱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族 谱资料的具体、详细程度是其它来源的史料所无法 比拟的。据武新立…统计,国内外收藏族谱42993 种。由于族谱的收藏极其分散,复本不多,不少是孤 本,有的已损毁殆尽,亟待抢救。 五峰现存民间的族谱不下数十部,其最具文献 价值的当推田氏、张氏、唐氏、覃氏等土官后裔族谱 及地方强宗大姓向、骆、曾、黄、柳、李、胡、谭等姓氏 族谱。长乐坪田培林手抄收藏的《田氏族谱》(容阳 堂),共分8册,民国三十五年(1946)张西元撰。记 述五峰(容阳堂)田氏土家族源流世系。全书分条 规、祭礼、仪注、家教、祖宅、祖茔、墓田、世系启源图、 土司职、事务考、御制碑、宗派、奏疏、详文、诰封、部 覆、执照、计并、部院、谢陛等。是研究田氏土家族起 源、形成及改土归流后之情形的重要资料,对研究土 家族及容美土司历史尤具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