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7届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2017届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届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3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试卷第2页,共13页第II 卷(非选择题)一、作文(题型注释)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母亲节前后,许多网友在微博、微信、网络社区中扎堆,突击“秀孝顺”。

有的网友晒出为母亲购买的价值不菲的化妆品、首饰、包、电子产品;有的人请母亲去高档餐厅,并将菜式拍照上传;有的人转发“母爱”主题文章,抒发对母亲的讴歌。

对此,有人赞赏,也有人提出质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语言表达(题型注释)2、根据漫画《有手机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按要求答题。

⑴简要描述画面的内容并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第二幅漫画的内容。

⑵看了这幅漫画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平凡与平庸,①____:共性在于,两者都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个性在于,平凡是中性的,指人有一颗平常心,在普通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生活和工作.平庸则有贬义,消极颓废,没有追求,无所事事、碌碌无为、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生活没有个性、没有张力.平凡的人安于平凡的生活,②___,而平庸的人则不安于平凡,却因为放弃努力,不得不过平凡的生活.所以,③____。

三、(题型注释)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一部电影,主人公被变小了,跟跳蚤差不多大,① 世界对他来说充满了危险,②蚂蚁看起来都像是凶恶的大怪兽。

高三一模语文答案2017.1.17

高三一模语文答案2017.1.17

2017年沈阳市高三语文质量监测(一)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C(偷换概念,思想史是文化史的核心。

)2.D(强加因果,并不是合拢来讲就没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分。

)3.C(以偏概全,原文“中国思想与西洋思想自有不同之点”。

)(二)实用类文本4.B(“主要原因”属于理解有误。

)5.侧面烘托(衬托)的作用(1分)。

借钱学森、厉以宁等“大家”从侧面烘托传主德高望重、有较大的影响力(2分),借“大家”讲大家不熟悉的传主,增强了真实性(1分)。

6.①身份(地位)方面:身份尊贵,是功勋科学家遗孀、中国科学院英语专业权威。

②贡献(工作)方面:贡献宝贵,筹建英语系、培养人才、编写教材、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创办“大讲坛”。

③精神(品质、为人)方面:精神可贵,爱国报国、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有责任感、讲原则、有坚守。

(每点2分,三点5分。

不能概括方面,只从性格出发谈,扣概括分3分,分析部分符合要求可以给2分。

)(三)文学类文本7.CD(C.对蚊蝇的驱赶只是秋生的一种发泄,与其说他痛恨蚊蝇,不如说他痛悔自己没能照顾、看护好马。

D.秋生跟众人说的话只是一种托词,后文的自言自语才是真正的心里话,是对马的情感战胜了对利益的渴望。

)(每项2分)8.这句话是景物描写(1分),写出了月光的朦胧、浑浊(1分),渲染出一种昏沉、压抑的氛围(1分),折射出秋生刚刚回到现实中还有些恍惚的状态,烘托出他渐觉沉痛的心理(1分)。

(从色彩和词语的角度赏析也可。

不是比喻修辞。

)9.①三种态度依次是不满、客气(巴结)、冷淡。

②不满是因误认为受了马偏耳的骗;客气是因为想通过马偏耳把死马卖掉降低损失;冷淡是因为内心深处对马的亲情被唤醒,不舍得卖马,对马偏耳等人只把马当作工具和商品的态度无法接受。

(每种态度各1分,共3分;分析原因各1分,共3分。

不按时间顺序扣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0.A11.B(有的皇帝不只一个年号。

【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辽宁省沈阳市省示范协作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辽宁省沈阳市省示范协作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辽宁省沈阳市省示范协作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3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试卷第2页,共13页第II 卷(非选择题)一、语言表达(题型注释)1、下面是国家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请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8个字。

(5分)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

“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①_______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 是基于人的群体性。

②__________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

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这种不断传递,③___________。

二、(题型注释)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真人秀”的本质量 ① 是“秀”,② 特色在于“真”。

这个“真”字,③包含节目形态设计上的真实性考量, ④ 以“记录”而非“虚构”作为叙事和表现的主要手段,⑤明确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承载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生活态度。

脱离了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的真人秀,⑥拥有再豪华的明星阵容、再盛大的狂欢场面,也只能是伪装在真实外壳下的一种娱乐至死的新形式而已。

A. AB. BC. CD.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改判聂树斌无罪。

2017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辽宁省抚顺市2017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抚顺市2017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抚顺市2017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美学史上,伴随着审美境界由偏于外在之物发展到心物和谐,然后再发展到偏于个体情感的变化,中国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经历了由集体主体到理性主体,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到感性主体的迁移过程.先秦两汉时期,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中,审美的主要艺术情感本体是向集体主体倾斜的,作为集体情感的“志”是艺术表达的重心,比如出现比较早的《尚书·尧典》当中,最早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另外,《庄子·天下篇》谈到“诗以道志”;《孟子》当中提出“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等等。

一直到写成于东汉时期的《毛诗序》,在总结文艺的本质特征时仍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而“缘情”说取代“言志"说,这是中国美学在魏晋时代出现的重大转折。

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向感性主体迁移。

从诗歌创作实践来看,建安诗人学习汉乐府民歌,树立了“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规范,他们的作品中关注社会动乱、民生疾苦,政治理想高扬,但是也开始显示出强烈的个性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有“诗言志”的成分,但是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

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推荐文章广东成人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热度: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热度:2017广东语文高考试卷热度: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2017高考语文试卷附详细答案热度: 2017高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热度:2017高考语文的备考除了需要多看书以外,还需要多做模拟试题。

接下来,店铺为你分享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审美文化的相对独立是现代性进程的结果。

如果说古代文化是由宗教——形而上学整合一体的表意象征体系的话,现代文化则是这一体系解体和不断分化的结果。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进程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它的首要特征是“去魅”,即祛除宗教——形而上学的神魅,将文化的基础还原到理性上来。

所谓文化现代性就体现为文化的理性化,而文化的理性化又体现为大一统的古代文化合理地分化为“科学、道德与艺术”的三大领域。

现代理性为科学、道德和艺术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原则与逻辑,从而使以艺术为核心的审美领域成为自主、自律的领域。

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这样描画了审美领域独立的历史:“粗略地说,在现代艺术的发展史中可以总结出一条不断前进的独立化的线路。

首先是在文艺复兴中形成了那种完全属于美的范畴的研究对象。

在18世纪的进程中,文学、美术和音乐被体制化,成了脱离宗教与宫廷生活的行为范围。

最终在19世纪中期也产生了一种唯美的艺术观,它已经指导着艺术家们按照‘为艺术而艺术’的意识来生产作品。

这样,审美特性才得以成为坚实的信念。

”现代审美文化不仅逐渐摆脱了对宗教、政治和道德的依附,它还试图取代宗教而成为现代社会精神救世的角色。

自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自启蒙运动以来,__信仰面临全面的危机,宗教神本主义不再是社会的精神基础,以“人性”信赖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成为普遍的意识形态。

2017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精品文档]

2017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精品文档]

2017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

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

这样由内心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君子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仁者,爱人;义者,宜也。

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

《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

2017年东北三省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2017年东北三省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2017年高考模拟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禅宗的“悟道”不是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

它不离现实生活,可以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所以它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既超越又不离感性。

一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因为它已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

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精神超越,因为这种超越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

禅宗不要求某种特定的幽静环境或特定的仪式规矩去坐禅修炼,就是认为执著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任何感性经验中“无所住心”——这即是超越。

那么,进一步的根本问题便是,禅宗这种既达到超越又不离感性的“顿悟”究竟是什么呢?禅宗讲的是“顿”悟。

它所触及的正是时间的短暂瞬刻与世界、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问题不是逻辑性的,而是直觉感受和体验领悟性的。

即是说,在某种特定条件、情况、境地下,你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和何所由来。

这当然也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界限,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为永恒的存在,于是这就达到了也变成了所谓真正的“本体”自身了。

在禅宗看来,这就是真我,亦即真佛性。

超越者与“此在”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可见,这并不是“我”在理智上、意念上、情感上相信佛、属于佛、屈从于佛;相反,而是在此瞬刻永恒中,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是一体。

要注意的是,瞬刻即可永恒,却又必须有此“瞬刻”,否则也就无永恒。

这永恒既超越时空却又必须在某一感性时间之中。

辽宁省沈阳市省示范协作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沈阳市省示范协作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沈阳市省示范协作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所谓批评实际上就是一种判断活动。

因此,艺术批评就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评价。

艺术批评虽然与艺术鉴赏都属于艺术的接受活动,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艺术鉴赏基本上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体验,而艺术批评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活动。

在一般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受众只要能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出发,较为准确地提到作品的意蕴,并从中体会到相应的审美愉悦,就可以说已经完成了鉴赏的任务。

而对于批评家来说则不然。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鉴赏活动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只是批评活动的起点而已。

批评家的真正工作在于运用自己的理论修养来对这种感性经验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分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超越个人观点的局限性,使自己的批评代表某种社会的要求与呼声,从而积极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读者与观众的审美趣味及思想观念。

同时,由于批评家有着远远超越一般读者的艺术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的批评必然不会局限于具体的艺术作品,而会延伸到整个艺术现象,并且在根本上把艺术与审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观照,这样,艺术批评就不再是一种狭隘的个人活动,而成了一种社会的事业。

不过,尽管艺术批评和鉴赏在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具体来说,一方面,艺术鉴赏仍是艺术批评的前提和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好的艺术批评家必然首先是一个好的艺术鉴赏家。

这是因为,艺术批评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活动,它是对于艺术现象的解剖与分析,其中,艺术作品又是它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对象。

而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又必须服从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艺术批评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必须以批评家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

如果一个批评家没有对作品进行细致的欣赏与玩味,直接就以理性的方式对作品加以分解和剖析,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把所握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得出的判断与评价也就没有任何美学上的意义。

辽宁省锦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AlAwKM

辽宁省锦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AlAwKM

锦州市2017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记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

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

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

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慈。

他最后感叹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

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

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

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

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

2017辽宁语文高考题

2017辽宁语文高考题

2017辽宁语文高考题语文高考命题应重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辽宁语文高考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辽宁语文高考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A.从以往的怨声载(zài)道,到现在的交口称赞,近年来该村大刀阔斧移风易俗,打破饱受诟病的人情枷索,摈(bìn)弃各种陈规陋习,为脱贫攒足了本钱,为村民鼓足了干劲。

B.儿时乡村生活的痕迹一直氤氲在我的记忆里,如蛰伏在屋后黝(yǒu)黑山坳里久久不曾散去的炊烟,又如游走在春日田间与万物嬉戏的惠风,弥漫着缱(qiǎn)绻,晕染着希望。

C.由郑振铎等大家从1958年开始编纂(zuǎn)的《古本戏曲丛刊》,在60年间收录了许多亟(qì)待编目的戏曲,终于集腋成裘,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传统戏曲作品总集。

D.那些斐声中外的水彩画,因屏蔽了世事的纷扰而显得悠然静谧,有一种沧桑而隽(juàn)永的生命质感,让观者的心灵在水、光、色的调和中,被裹挟(xié)着,撞击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节约”纵然需要提倡,但对那些有害健康、威胁安全的“节约”,千万要远离,若因为一时的“节约”而伤害了身体,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B.只有以“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意识理清亲情与权力的边界,才能让清廉的家风伴随我们这个时代,使好家风涵养好作风、好民风。

C.明清时期的家具采用质地坚韧的硬木作材料,构件之间完全不用金属钉子,仅仅依靠榫卯就可以将各构件连接得间不容发,毫无缝隙。

D.小小的坚果,竟能成为我们身体的挡箭牌?荷兰研究人员发现,坚果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全方位的,能显著降低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病率。

3.以下划线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人们最初读到的有关“捣衣”的古典诗词,会是哪一首呢?【甲】可能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也可能是李白的《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

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

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

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

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年高考仿真模拟卷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

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

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

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

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

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2017届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扫描版

2017届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扫描版

2017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原文是说“因材施教”,并非让同一救助对象同时学习读书识字与手艺。

)2.C(“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快速发展”无中生有。

)3.B(曲解文意。

原文是“力图使其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并非“曾经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3分)C“疾恶如仇"有误,“独”表现的是程砚秋保护自己唱腔艺术(知识产权)的意识。

5.(4分)CE(A.“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归因不当,原文是“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重的程砚秋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

B.理解有误。

原文是“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

D.“这表明程砚秋有些自私,不利于京剧的发展”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看起来挺自私的”,实际上是对偷艺者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的不满。

)(对一个给2分,共4分)6.(5分)①引用齐崧先生的评论,从侧面塑造传主的形象。

②运用比喻与对比,突出传主程砚秋的巨大魅力。

③引用齐崧先生的评论,使文章对传主程砚秋的评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④将齐崧先生的评论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

(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7.(3分) C项,解析:A项“说明店主和市长是亲属关系”无中生有; B项,“为了尽快偿还扶贫贷款”说法错误,他找市长是为了请求帮忙把面馆转让出去;D项,“是因为面馆生意红火、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而欣喜落泪”说法错误,是被李市长感动落泪。

8.(5分)①它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②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③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顺序不影响评分,答出一点点得1分,全都答对得5分。

)9.(6分)我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李市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

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不是“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影响下产生的。

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

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重威,朔州人也。

安重荣反,重威逆战于宗城,重荣为偃月阵,重威击之不动。

重威欲少却以伺之,偏将王重胤曰:“两兵方交,退者先败。

”乃分兵为三,重威先以左右队击其两翼,战酣,重胤以精兵击其中军,重荣将赵彦之奔,重荣遂大败,走还镇州,闭壁不敢出。

重威攻破之,以功拜重威成德军节度使。

重威出于武卒,无行而不知将略。

破镇州,悉取府库之积及重荣之赀,皆没之家,高祖知而不问。

及出帝与契丹绝好,契丹连岁入寇,重威闭城自守,属州城邑多所屠戮。

胡骑驱其人民千万过其城下,重威登城望之,未尝出救。

重威居镇州,重敛其民,户口凋敝,又惧契丹之至,乃连表乞还京师。

未报,亟上道,朝廷莫能止,即拜重威为邺都留守。

而镇州所留私粟十余万斛,殿中监王钦祚和市军储,乃录以闻,给绢数万匹以偿之,重威大怒日:“吾非反者,安得籍没邪!”三年秋,契丹高牟翰诈以瀛州降,复以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

契丹寇镇、定,重威西趋中渡桥,与虏夹滹沱河而军。

偏将宋彦筠、王清渡水力战,而重威按军不动,彦筠遂败,清战死。

转运使李谷教重威以三脚木为桥,募敢死士过河击贼,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

契丹遣骑兵夜并西山击栾城,断重威军后。

是时,重威已有异志,而粮道隔绝,乃阴遣人诣契丹请降。

契丹大悦,许以中国与重威为帝,重威信以为然,乃伏甲士,召诸将告以降虏。

诸将愕然,以上将先降,乃皆听命。

重威出降表使诸将书名,乃令军士阵于栅外,军士犹喜跃以为决战,重威告以粮尽出降,军士解甲大哭,声震原野。

契丹赐重威赭袍,使衣以示诸军,拜重威太傅。

契丹犯京师,重威以晋兵屯陈桥,士卒冻饿,不胜其苦。

重威出入道中,市人随而诟之,重威俯首不敢仰顾。

汉高祖定京师,拜重威太尉、归德军节度使,重威惧,不受命。

遣高行周攻之,不克,高祖乃自将攻之。

遣给事中陈同以诏书召之,重威不听命,而汉兵数败,围之百余日。

重威食尽,民多逾城出降,皆无人色。

重威乃遣判官王敏及其妻相次请降,高祖许之。

重威素服出见高祖,高祖赦重威,拜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

高祖病甚,顾大臣曰:“善防重威!”高祖崩,秘不发丧,大臣乃共诛之,及其子弘璋、弘璨、弘燧尸于市,市人蹴而诟之,吏不能禁,支裂蹈践,斯须而尽。

(节选自《新五代史·杜重威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威逆战于宗城逆:迎战B.未报,亟上道报:报告C.重威出降表使诸将书名书:书写D.高祖病甚,顾大臣日顾:环顾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杜重威“无行”和“心怀异志”的一组是(3分)A.悉取府库之积及重荣之赀重威惧,不受命B.重威登城望之,未尝出救阴遣人诣契丹请将C.重敛其民,户口凋敝重威俯首不敢仰顾D.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顾大臣日:“善防重威!”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重荣反叛,起初杜重威率兵攻打不动。

后兵分三路攻打时安重荣部将赵彦之投降,这才打败了安重荣。

B.杜重威军人出身,没有德行。

大肆搜刮百姓,对百姓不加以体恤,在百姓受到契丹的欺凌时也没有发兵营救。

C.杜重威不懂为将的谋略,对于别人的建议也不采纳。

当北面行营招讨使与契丹战斗时,在部下苦战时因自己兵力受到契丹牵制而按兵不动。

D.杜重威心怀异志,投降契丹,受到百姓的唾骂。

后归降汉高祖,在汉高祖死后大臣们共同杀掉了杜重威和他的儿子。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重威欲少却以伺之,偏将王重胤曰:“两兵方交,退者先败。

”(5分)(2)是时,重威已有异志,而粮道隔绝,乃阴遣人诣契丹请降。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 题。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8.本诗第二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写出了怎样的闲居境地?请简要分析。

(5 分)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春冬之时,,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郦道元《三峡》)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⑶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李白《蜀道难》)2017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牛张爱玲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

雨才停,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

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

水心里疏疏几根狗尾草,随着水涡,轻轻摇着浅栗色的穗子。

迎面吹的风,仍然是冰凉地从鼻尖擦过,不过似乎比冬天多了一点青草香。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

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

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

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

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他吃了一惊——听见背后粗重的呼吸声,当他回头去看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

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

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