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
2.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3.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悟诗歌真情。
4.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尝试写新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寻找和分析意象体会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的真情【教学方法】1.朗读法:反复诵读,理解情感2.创设情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合作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3~5分钟):去年在槐花飘香之际,大家与你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分别,离开了的初中母校。
回顾过往生活多少有些不舍。
如果现在让你写一篇怀念初中的文章,你会选取什么作为你的告别对象?无论是哪些对象,都有大家在校园生活的印迹,都融入了大家对母校的美好回忆、眷恋以及不舍。
这正是咱们这一单元的重点,通过学习诗歌,透过意象,描绘诗人营造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情。
这也是品诗的方法。
下面咱们就来共同学习新月派代表作家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看他如何选取意象,描绘意境,表达感情的。
(板书:品诗的方法:意象→意境→情感)设计理由:谈话式导入,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初读感知(课前解决字音字词)(3分钟)1.先请一位学生读一遍《再别康桥》,其他同学思考徐志摩在第二次别离母校时想要传达什么情感?2.录音范读,体悟真情,揣摩意象,感受诗人的真情。
设计理由:在读的过程中检查预习。
借助诵读,范读揣摩意象,感受真情。
三、再读理解(25分钟)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诗的民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
可以说每一小节诗中都有意象,但每一小节诗中诗人都选取了一个主体意象,只要咱们抓住了主体意象,便可以描绘诗人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设计:一、从生活导入。
上初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
这就是离别。
当然是暂时的离别。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
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答:徐志摩别康桥师:对。
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
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
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
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
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一、课程标准解读课标具体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课标要求分解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味和把握诗中的意境美,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掌握诗歌“三美”。
3、感受康桥柔美的秀丽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内容】:1、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工具】: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范读录音【课时】:1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1、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放一段诗歌朗诵。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再别康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二、整体感知:2、好,大家对于诗人徐志摩都有哪些了解呢?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分享一下?明确: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曾用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他是理想主义者,天真而浪漫。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诗人,他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为“奇才”与“情才”,他的新诗有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他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3、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的一切,早就为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4、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身临其境,语调要柔和、舒缓。
抽学生起来读。
5、“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同学们,读过这首诗歌之后,有没有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它带给你的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没有沉重和压抑的感觉。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1《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珍视生命,爱好自然的情感。
2.知识目标:学习人生哲理,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技巧。
3.能力目标:识别实义词、虚义词、比喻等修辞手法,学会写一篇基本的文学评论。
二、教学内容1.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徐志摩)。
2.词汇:实义词、虚义词等。
3.修辞手法:比喻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Song: "Kang Qiao Zai Bie" cover package2. Xú Zhìmō, Chinese poet and author of "Leaves of Grass," "A Call to Arms," and other works, is introduced.3. In what way do you believe that Xú Zhìmō's works contribute to Chinese literature?4. What do you believe the title of the poem means?五月天放进有声读物《再别康桥》二、诗歌鉴赏1.难点分析:文化背景,词汇,修辞手法等。
2.文化背景:1927年,Xú Zhìmō在福建福州的一所教会学校上了初三,经常在河边思考人生,这给他以灵感,写了许多有关人生哲理的诗歌,其中著名的《再别康桥》就是其中之一。
3.学生小组合作:阅读短诗,词汇标记和分析。
4.全班分析:使用PPT分析主题,文化关联和词汇,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试图理解。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在课本中给出的四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2021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课《再别康桥》精品教案两篇
《再别康桥》精品教案学习目标:一、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二、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感情的特点。
三、了解《再别康桥》的“三美”。
四、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再别康桥》。
一、导语校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校园是我们心灵的一片净土,校园是我们青春的舞台,每一个走进过这座知识殿堂的人,对它都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思“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胡适曾经说:“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
二、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三、一轮诵读,读准字音:青荇 (xìng) 长篙(gāo)浮藻(zǎo) 漫溯 (sù)斑斓 (lán) 笙箫(shēng)四、二轮诵读,整体感知1、思考:把徐志摩的这首诗和别的离别诗比较,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思考: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明确: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人教版本-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教案
人教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并尝试背诵。
2、体会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分析本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分析本诗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可以说是徐志摩的精神之乡。
那么当他离开康桥时,作者是怎样诉说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吧!一、初读——正音,感知诗歌的建筑美做注音题。
两生板演,(2分钟),订正,点讲,齐读字音,不会的难点写在积累本上。
1、正音:漫溯(su )、朔月(shuo )、斑斓( lan )长篙(gāo)、蒿莱(hāo)、嵩山(song )、枯槁(gāo)记载(zǎi)、一年半载(zǎi)、载歌载舞(zài )、下载(zài )河畔(pàn)、挑衅(xìn )大家自由朗读一遍,一注意读准字音,二注意建筑美在具体的句子和每节的排列形式。
1分钟后,提问。
2通过诵读,我们基本熟悉了这首诗歌,那么我们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结构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共七节,每节两句四行,字数相近(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错落排列(单行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而这便是建筑美。
二、范读——听录音,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1、指导朗诵:①《再别康桥》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听录音的范读,仔细感受它的意境。
②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诗歌也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要认真感受他的断句、韵脚、节奏。
2提示:注意音乐美往往体现在有韵脚、韵律节奏、音步(几字一节)。
本首诗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叠音词和叠韵词的使用。
诗中使用的叠音词有“轻轻”“悄悄”“油油”,叠韵词有“荡漾”“招摇”“斑斓”。
这些词的反复使用,使得诗歌语言语调轻盈,音韵和谐,节奏舒缓,读起来朗朗上口。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高一英语必修课,要求把文言文思想运用到现代英语表达当中。
再别康桥是新编选修5教材的课文,是由徐志摩所作的一首抒发怀念之情的现代诗作。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能够了解作者徐志摩所述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该课文的震撼感、美感和文学内涵,寓教于乐,掌握文言文与现代英语表达之间的转化。
通过学习本课程,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史实和艺术内涵;2.掌握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促进学生分析、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老师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徐志摩及其作品的信息,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丰富学生关于此课文的知识面。
2.集体讨论:教师以在线或现场会议的形式组织学生们讨论课文,提出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比如:对该课文的感性理解和理性分析,对作者的评价等等。
3.小组合作: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每组认真分析和解读该课文,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彼此辅助。
4.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展开阅读,进行个人的文学鉴赏和思考,可以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经验,深入分析写作的艺术手法并撰写自己的文学评论,以此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课前小结:老师向学生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及作者。
在这部诗中,作者徐志摩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被完美地表达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伟大的后人”的慈爱和祝福之情。
2.预习导入:提前几天,让学生预习本文,运用他们对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理解和表达技巧,尝试转化“别离”的情感。
比如根据“桥”这个情境词一个人离别的画面,进行想象性表达。
3.阅读教学:请学生分组,小组联合解读,学生可以用他们理解的话语进行讨论。
教师还可以辅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区分文言意象中的意境和现代意境的表达。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第二课《再别康桥》【教课目的】1.领会两首诗的节奏、旋律,认识新诗中“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认识两位诗人、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品尝诗歌语言,掌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经过意象剖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朗诵、设问、启迪、解说、议论相联合。
3.体悟作品的内涵,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再别康桥》中诗人独具特点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
【教课难点】经过品尝语言,掌握作者感情。
【教课方法】朗读品读感悟3+1【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课过程】: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豪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 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 年 3 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 月辞别剑桥出发归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常常发布诗作, 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 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遨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 年 10 月,与陆小曼成婚, 1927 年在上海光彩大学任教授, 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写。
1930 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时期,徐志摩为了生计,来回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是依旧难以知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不过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难过中。
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出事,不幸罹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 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财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能够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可是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行也相同遇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赏识与敬爱,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美谈,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一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同等、仁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理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高中语人教版文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本文是徐志摩的代表作,本诗所写的思想内容很普通,表达了离别之情;但是它的艺术美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
诗人十分注重诗的结构美、形式美、音乐美。
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
本诗的意境深邃、优美,诗人将自己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语句中,融化到一些富于个性特色的形象中,巧妙的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合为一体,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全诗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物我一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的三美主张,表情朗诵、背诵。
能力目标:解读诗歌的意象、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之情,体会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解读意象,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歌感情变化的层次。
教学难点:理解徐志摩的梦以及他的康桥情结。
教法学法:朗诵法、启发诱导法、设置问题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它空灵动人、风景秀丽;有这样一首诗,它意境优美、感情丰富。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人、了解这座桥,品读这首诗。
学习《再别康桥》。
二、了解徐志摩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出生于富商家庭。
1918年遵从父愿,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学习文学、哲学等。
期间遇上了年轻美貌的女子林徽因,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1928年,他故地重游,却已是物是人非,千般感慨涌上心头,遂写此诗。
2.康桥,即剑桥。
是剑桥大学所在地。
诗人于1920年到192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剑桥旁边有一条河叫康河,景色非常优美,诗人常在此徜徉,本诗就是他写给康桥的一首告别诗。
三、初读诗歌,感受意境美1.自由朗读,学生交流感受。
2.本诗很美,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交流,首先形式很美。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优秀5篇)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优秀5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一、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1、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3、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二)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
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篙、溯、笙箫、荇等字音;充满感情地诵读诗歌;默写这首诗。
2.了解徐志摩、新月诗派(格律诗派)及“三美”理论;结合“三美”理论,分析其在《再别康桥》中的表现。
3.品味云彩、金柳、艳影、柔波、青荇、天上虹、星辉等意象及所营造的意境,感受流动的画面美。
4.能体会诗歌表现作者富于变化的情感;结合诗的意象和情感,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并能规范表述。
5.拓展阅读,进一步阅读徐志摩的其它重要诗歌,感受新诗的特点及表现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云彩”、“金柳”、“艳影”、“柔波”、“青荇”、“天上虹”、“星辉”等意象及所营造的意境,感受流动的画面美。
2.能体会诗歌表现作者富于变化的情感;结合诗的意象和情感,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能体会诗歌表现作者富于变化的情感;结合诗的意象和情感,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并能规范表述。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同学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这姑且把他当作想象来赏析。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高潮。
(七)赏析第六节
师:我们常说乐极生悲,诗人幻想后最终还得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师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的离别的对象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可谓作者构思新颖之处。
(二)赏析第一节
师读: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师:诵读第一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个词?为什么?
生:要特别注意“轻轻”这个词。因为它反复了三次,反复的目的在于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掂着脚尖,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师:用“轻轻的”反映了诗人对康桥的什么情感?
生: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来去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同学们能列举一些吗?
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生:“金柳”有新娘柔美的姿态。
师:把柳比做新娘有怎样的效或者说好处呢?
生:把无生命的景物比作有生命的人,温润可人。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没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心中的地位。
师:金柳美的不敢让诗人正视,只能低头看她倒映在水中的艳影。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五)研习第四节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我们接着看第四节。
师读: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三)研习第二节
师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看第二节,这一节写什么,(生答“柳”)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因“柳”与“留”谐音,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可见,诗人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2、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写给谁的吗?
齐读五六节
(八)赏析最后一节
师:下面老师朗读最后一节。读“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同学们注意没有这一节和第一节有什么相同,句式相似,节奏相同,文字也差不多。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首尾呼应
师: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二、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关于诗人徐志摩,同学们还收集到哪些情况呢?
1.多媒体展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家庭。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xù),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新月派代表诗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被林雨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六)赏析第五节
师:除了观“金柳”,赏“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做了或者还想做什么?
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
请一学生朗读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师:对于这一节有些理解说是诗人的回忆,有些说是想象,同学们你们怎样理解的?
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怎样——(生答“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看似一对矛盾呀?
生:不矛盾,因为笙萧是在诗人心理响起的。
师:回答很好。虽然此时诗人内心波动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在矛盾中达成统一。
师:诗人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究竟是谁在沉默?
生:“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也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
师:很好,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在诗人的眼里却变得如此美好。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正因如此,诗人才愿怎样?
生:“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对,做康河里一条普通的水草,特别是“甘心”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
是林徽因对徐志摩的赞颂。
曾今有一部电视剧的片名就是从里边截选的,有同学知道或看过吗?
对,就是《人间四月天》,里边讲述的是徐志摩的婚恋故事(图片展示)。
徐的一生情感可以说是幸福的,却又是痛苦的。这我就不多加解释,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下来找一些资料来阅读。
浪漫是诗的灵魂,也是诗人情感生活的主旋律。如果没有多姿多彩的感情经历,恐怕那些动人的诗句也要黯然失色吧。那些在爱情背后写下的诗篇,构筑的文字才能成为最扣人心弦的部分,直窥心灵深处。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板书题目)
师:怎样理解作别“西天的云彩”?
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
师:读着这些深得复沓手法之妙的句子,会让人产生梦幻般的感觉,无怪乎陆小曼说读了“这些神仙似的句子,会让人忘记人间有烟火味”。同学们自己默默地读一遍,自己感受一下。
生:是诗人。
师:对,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倒是诗人自己因为想到离别在即而沉默了。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生:侧面烘托的手法。
师: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把情感抒发得委婉含蓄。
师:对,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下面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诵。(或老师范读)
四、具体研习
(一)入题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对,“再”交代了这是诗人再一次离开,“别”可以说是离别、告别。
也就是再次告别康桥。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三、整体感知
师: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
首先请甲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
师:很好。还要注意每节之间的停顿,还有第二节“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示范),第三节“油油的”是修饰语,也是个叠音词,有强调“青荇”绿之深的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示范),
师:这一节写什么(生答“青荇”)。
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这样的修饰有怎样的效果呢?
生:“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让人有亲近的愿望;
“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师:“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这首诗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回忆一下前边学习的内容。
生:有。明明是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水底招摇”,在向他招手致意,欢迎他的到来。
师:请甲同学朗读第五节,乙同学朗读第六节,要读出两节诗所包含的不同的情感。
生:读--
师: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因此,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同学们想一下是为什么?
生: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
师: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注释③有说明。同学们可以结合老师第一节课讲的“康桥情节”来理解。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霪雨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师:那么在诗人的眼里,康桥的“柳”是怎样的呢?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妩媚、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班级
时量
3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