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巩固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及古代盘谷的位置;(3)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思;(4)理解并实践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厚意;(2)体会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与运用;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盘谷的位置及历史背景;2. 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3.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与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及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韩愈及其作品《送李愿归盘谷序》;(2)介绍盘谷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3)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标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并与同学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2)探讨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总结盘谷的特点及作者对盘谷的赞美之情。
4. 重点讲解(1)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2)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思路;(3)解析文中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文中段落进行仿写练习;(3)运用文中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地方。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文章中所蕴含的价值观;(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7. 课后作业(1)熟读《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2)整理课后笔记,总结学习收获;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李愿归盘古序》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序文的特点,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二、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序文的特点,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三、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四、学习流程与学习方法设计(一)自学检测1、背景介绍:《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
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
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
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
《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2、什么叫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
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
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
后人说他的序文。
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
3、解题: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
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
另一人系隐士。
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
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
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藂茂()鲜少()旄()才畯()便体()轻裾()黜陟()趑趄()(三)文本研习1、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四)研读文章1-2小节,小组讨论质疑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1)重要实词名声昭.于时:道古今而誉.盛德:清声而便体..:裔.长袖:争妍.而.取怜.:美可茹.:车服不维.:黜陟..不闻:触刑辟.而诛戮:法(2)翻译下列重要语句1、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唐代知识分子对待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3、鉴赏文章巧妙地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和虚托的手法。
【学习重点】了解唐代知识分子对待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学习难点】鉴赏文章巧妙地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和虚托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
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
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旄( ) 翳长袖()濯清泉()便体()轻裾()黜陟()趑趄()嗫嚅()刑辟()可以稼()遁藏()2、注意下面加点词语。
①通假辨别:才畯.满前秀外而惠.中②古今异义:奔走于形势..之途③词类活用: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粉白黛绿....者升高.而望.远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三。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代表读,把握字音,纠正错误。
四.再读文本,合作探究。
1、学生读第一段,思考: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分别概括他们的特点?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3、学生读最后一段,思考:听完李愿的话后,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五.小结。
六.达标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必做)A.是谷也,宅幽而势阻宅:房屋B.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畯:通“俊”C.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濯:洗D.曲眉而丰颊,清声而便体。
便:方便2.下列哪一项不是写隐居之乐的()(选做)①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②起居无时,唯适之安③盘之泉,可濯可沿④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⑤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必做)A.李愿所说的话描述了三种人:“遇知于天子”者、“不遇于时”者、“伺候于公卿”者。
送李愿归盘谷序-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李清照的生平和代表作品;2.了解唐宋八大家的文学风格、特点及其历史地位,认识唐宋文学的演变发展;3.阅读、分析、欣赏李清照的散文作品《送李愿归盘谷序》,习作一篇简单的散文;4.增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感性认识;5.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兴趣,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李清照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阅读、分析、欣赏李清照的散文作品《送李愿归盘谷序》;•教学难点:理解李清照的文学风格及其历史地位。
三、教学方法活动导学法、情境导入法、阅读引导法、听说训练法、分析归纳法、思维启发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张贴图画,做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气氛。
•师生互动,提问唐宋八大家有哪些?李清照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哪一位?2.讲授(20分钟)1.李清照生平简介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和女性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地位。
李清照的作品涉及到词、曲、文三种文类,但以其散文最为著名。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阴》等。
2.李清照的文学风格和特点李清照的文学风格以清新淡雅、气质高雅、自然真实的笔触为主。
李清照的文学特点有情感真挚、形象优美、语言简洁、自然流畅等。
3.《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背景介绍和分析《送李愿归盘谷序》是李清照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散文作品。
此文体现了李清照对终南山和盘谷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她对时局的感慨和政治倾向。
3.阅读(20分钟)师生共同阅读《送李愿归盘谷序》,老师要进行适当的阅读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初步了解感知到李清照文学特点和情感表达。
4.欣赏(10分钟)1.同桌朗读,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有听出这篇文章的特点、韵味和底蕴吗?2.以个人创作或组织小组合作方式,创作一个小段落,向大家分享你们所学到的对《送李愿归盘谷序》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欣赏。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背景和意义。
1.1.2 掌握文中主要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1.1.3 领会文中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1.1.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序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20年),是为送李愿归隐盘谷而作。
1.2.2 课文翻译与解析:详细解读文中的词汇、语法和句式,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3 课文讨论:探讨文中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1.2.4 练习与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作者简介2.1.1 韩愈的生平事迹: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2.1.2 韩愈的文学成就:介绍韩愈的主要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课文背景2.2.1 盘谷:介绍盘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2.2.2 送别文化:探讨中国古代送别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送李愿归盘谷序》在其中的地位。
第三章:课文翻译与解析3.1 课文逐句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
3.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解释其表达效果。
3.3 句子结构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讲解句式变化和语法特点。
第四章:课文讨论4.1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4.2 文中人物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李愿,探讨其形象特点和思想内涵。
4.3 文化内涵解读:解读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看待等。
第五章:练习与作业5.1 练习题设计: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点。
5.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
第2课送李愿归盘谷序目标定位 1.通读全文,理解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结构,尝试着翻译全文。
3.了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背景探寻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
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
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2.文学常识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惜别或勉励之辞。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便.体()②轻裾.()③翳.长袖() ④濯.清泉()⑤趑趄..()..() ⑥嗫嚅⑦刑辟.() ⑧膏.吾车()⑨秣.吾马() ⑩徜徉..()答案①pián②jū③yì④zhuó⑤zījū⑥nièrú⑦bì⑧ɡào⑨mò⑩chánɡyánɡ2.通假字①才畯.满前通________,__________②秀外而惠.中通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俊” 才华 ②“慧” 聪慧3.古今异义①居民鲜.少 古义:今义:②隐者之所盘旋..古义:今义:③是有命..焉 古义:今义:④奔走于形势..之途 古义:今义:⑤闻其言而壮.之 古义:今义:⑥维子之宫.古义:今义:答案 ①古义:少。
今义:新鲜。
②古义:徘徊,逗留。
今义:多指物在高空中来回飞行。
③古义:命中注定。
今义:有生命。
④古义:权势。
今义:目前的情况。
⑤古义:推崇,赞许。
今义:强壮(肥壮)。
⑥古义:屋舍。
今义:宫殿。
4.一词多义①之⎩⎨⎧ 太行之.阳有盘谷 友人李愿居之.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②而⎩⎨⎧泉甘而.土肥 列屋而.闲居 不可幸而.致也 ③阳⎩⎨⎧太行之阳.有盘谷 少年如日出之阳. ④幸⎩⎨⎧ 不可幸.而致也 而望幸.焉 ⑤鲜⎩⎨⎧ 居民鲜.少 钓于水,鲜.可食⑥所⎩⎨⎧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谁争子所.答案 ①的/代词,这个地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表并列/表目的/表修饰 ③山的南面/太阳 ④侥幸/宠幸 ⑤少/新鲜,鲜美 ⑥有指代作用/地方5.词类活用①武夫前.呵: ②穷居而野.处: ③膏.吾车兮秣吾马: ④粉.白黛绿者: 答案 ①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巩固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语言文字】正音:藂.茂鲜.少旄.夹.道翳.便.体轻裾.黜陟..趑趄..稼.刑辟.膏.车秣.马..嗫嚅拓展运用(判断下列加点字读音是否相同):复辟./征辟./辟.谷/辟.邪/辟.谣/辟.头/大辟./开天辟.地/精辟.透彻夹.道/夹.杂/夹.袄/夹被/夹.肢窝/夹.枪带棒便.宜/便.嬖/便.佞/便.宜行事/大腹便便..【文本研读】步骤一:字词剖析,疏通文意:太行之阳.有盘谷:草木藂.茂:居民鲜.少:谓.其环两山之间: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则树.旗旄:罗.弓矢:夹道..而疾驰: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清声而便.体:飘.轻裾.:翳.长袖:列屋..于当世者之所为也:..而闲居:用力车服不维.:黜陟..不闻: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触刑辟.而诛戮: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维.子之宫:乐且无殃.: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步骤二:归纳总结,文言积累:解释、区别“从”的含义:从.子于盘兮: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沛公日从.百余骑《鸿门宴》:樊哙从.良坐《鸿门宴》: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是又以军法从.事《教战守策》: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问所从.来《桃花源记》:步骤三:阅读探讨,感悟内涵:1.作者笔下的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文章开头写盘谷的得名缘由,有什么样的作用?3.在第二节,作者陈述了哪三种人、分析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作者描写的这三种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4.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送李愿归盘谷序》【能力训练】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2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 文化背景资料:关于唐代社会背景、文人生活和思想观念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拓展建议:
-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通过对比分析,总结韩愈散文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并撰写读后感。
- 组织学生进行唐宋八大家作品的比较阅读,探讨不同作者在表达方式、情感态度和哲学思想上的异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送李愿归盘谷序》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送李愿归盘谷序》是谁的作品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展示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山水画或古代文人生活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2. 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分享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借鉴和交流,共同提高。
3.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 定期组织作业展览和评价活动,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文本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作品背景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如PPT、交互式白板等)展示课文原文、注解和译文,便于学生对照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
2. 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及文体特点。
3.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4. 领会作者对友情、山水、隐逸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
2. 分析文中重要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2. 领会作者的抒情手法及情感表达。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韩愈及其作品《送李愿归盘谷序》。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4.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段主题。
5. 讨论文章的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6.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精彩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分析并讨论文中的抒情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中主旨的理解。
6. 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中主旨的把握。
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鼓励积极主动的学生。
4. 结合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在课堂讨论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把握文章的语气、节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
2. 写一篇关于《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文中主旨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情、山水、隐逸生活的看法。
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他古代送别文的异同。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解析古文的能力。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领会友谊、淡泊名利、追求真我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送李愿归盘谷序》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1.2.2 课文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生僻词语。
1.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翻译。
2.1.2 课文结构的分析与论证方法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2.2.1 生僻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2.2.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及个人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翻译生僻词语、分析课文结构。
3.1.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主题进行讨论,培养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课文原文、生僻词语解释、课文结构分析图。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简介课文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4.1.2 课文翻译:逐句翻译课文,解释生僻词语。
4.1.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论证方法。
4.1.4 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主题进行讨论。
4.1.5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友谊、淡泊名利、追求真我的价值观。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5分钟4.2.2 课文翻译:15分钟4.2.3 课文解析:20分钟4.2.4 讨论:15分钟4.2.5 总结:5分钟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2 评价5.2.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鼓励积极发言。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苏教版优质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苏教版优质教案专题导航专题解说古代序文中,除了书序之外,另一类就是赠序。
赠序是为赠人而作。
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一篇序,以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
在唐宋八大家的文集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赠序。
这类文章起源颇早,到了韩愈手中,内容更加丰富,多有议论现实政治、抒发内心感慨、阐述思想主张之作,表现手法上亦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故清代姚鼐有“其文冠绝前后作者”的赞誉。
柳宗元、欧阳修也写过不少赠序文,他们有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是在赠序文中提出来的。
曾巩的赠序文,颇具韩文的风韵,其文学价值亦不可小觑。
学法指导.了解古代论文文体——赠序,了解赠序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文章中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注意赠序中作者阐述的政治观点和文学主张。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盘谷原称盘古,即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
他在一个混沌的大鸡蛋里孕育成人,出世以后,开天辟地,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六畜树木、花草虫鱼、人类生灵等等。
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的功绩,就在盘古出世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盘古寺。
后因音讹,传成了盘谷寺。
据考,盘谷寺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元年(),经唐朝扩建以后,成为一处知名胜地。
此说与韩愈文对盘谷的释义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道家哲学主张贵柔处下、无为不争,因而信奉者多半趋向于当隐士。
儒家的人生态度总体上说是积极进取的,对参政的态度也是积极的,认为“不仕无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现代学者钱穆先生有言:“大体言之,儒家主进,道家主退,……故知进必知退,乃中国人文大道之所在。
”儒道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古人从儒道中获得的伟大的人生智慧,这不仅使中国人获得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且也实现了自身的心身平衡。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中语文读本执教:陈林森【背景简介】《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当时韩愈三十四岁,正在长安等候调官,仕途不顺。
本篇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反映韩愈此时心中抑郁不平之情。
【文体介绍】本文是赠序文体。
古人临别常以诗文相赠,内容多赞许、勉励之词。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一、诵读与语言文化知识1.正音。
⑴鲜少(xin)同义复用。
鲜为人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⑵便(pián)体轻盈;能言善辩。
《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
便嬖(花言巧语的宠臣)。
另外现代读此音还有“便宜”“大腹便便”等。
⑶轻裾(jū)衣服的前后襟,也指裙摆(裙裾飘飘)。
马牛襟裾(没有头脑、无知的人)。
⑷翳(yì)遮蔽,晦暗。
《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⑸黜陟(zhì)。
陟罚臧否。
陟与罚、黜,都是反义词。
陟:提升;黜:降职、罢官;罚:责罚。
趑趄(zj)走路不稳、行走困难的样子。
⑹嗫嚅(nièrú)欲言又止,说话吞吞吐吐的样子。
⑺秣吾马(mò)。
秣:作名词,是喂马的饲料;作动词就是喂马。
成语:厉兵秣马。
2. 通假字:才畯(俊)满前;秀外而惠(慧)中。
徼(侥)幸于万一。
注意:理乱不知,理治,是避讳,不是通假字。
3. 补充几个实词⑴恃:依赖,依仗。
妒宠而负恃。
成语:有恃无恐,恃才傲物。
近义词:怙。
失怙、失恃。
⑵妍:美。
争妍而取怜。
成语:争妍斗奇、妍媸毕露。
《阿房宫赋》: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⑶茹:吃。
采于山,美可茹。
此美为美味(本义)。
含辛茹苦,茹毛饮血。
⑷徜徉: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联绵词。
褒义。
徜徉(自由自在)≠徘徊(有心事)。
⑸形势:古今同形异义双音结构。
地位权势。
奔走于形势之途。
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一心追求地位权势)。
今指事物的发展状况:国内外形势;形势严峻。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学设计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对照手法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2.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三、课时:2课时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单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唐代著名文学家。
2.背景介绍《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
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
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
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
《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3.什么叫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
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
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4.解题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
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
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
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鲜少( ) 旄 ( )才( ) 便体( )轻裾( ) 黜陟( )趑趄( )6.归纳段落大意(二)课堂活动单第一课时1.导入:直接导入朗读课文订正预习单鲜少(xiǎn)旄(máo) 才(jùn)便体(biàn) 轻裾(jù)黜陟(chù zhì) 趑趄(zījū)2.归纳段落大意第一段:通过叙述和考释,简要地介绍了盘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
第二段:记述了李愿的一番话:描述了三种人。
第三段:作者听“愿之言”的感受。
3.研习文本(1)研习第一段①朗读第一段。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李愿的生平背景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体会作者对自然山水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
2. 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
3.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李愿的生平背景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并对文中不懂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自然山水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8.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背诵课文、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对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深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针对学生的不同反应,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 专题六 赠序 第1课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六赠序第1课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送李愿归盘谷序[专题概说]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
《送李愿归盘谷序》借隐士李愿之口,对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场丑恶进行了深刻的刻画与揭露;《送董邵南序》那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诚的劝慰;《赠黎安二生序》说明了作者对诗文革新运动的态度。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韩愈赠序中别具一格的一篇,巧妙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之口,浓墨重彩地描画了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比照衬托的手法,品味文章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送董邵南序》那么反映了韩愈的另一种文风:短小、精粹、隽永。
文章巧妙地把古和今、合和不合交错起来写,显得错综有致,反复唱叹。
文章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委婉曲说,含蓄巧妙。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文章含蓄的表现手法以及所要表达的真正用意。
《赠黎安二生序》是曾巩的一篇著名赠序,文章正话反说,意境深蓄,自名“迂阔〞,其实是讥世之言。
通过解答黎生的困惑含蓄地表达了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受世俗干扰的思想,充满思辨性和哲理意味。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以“迂〞为善、对“道〞不渝的忠诚,鉴赏作者正话反说的表现手法和效果。
第1课送李愿归盘谷序1.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送李愿归盘谷序》2.与其有誉于前,孰假设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假设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3.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答张十一》4.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答张十一》5.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汩罗。
——《湘中》一、字词积累1.字音便.(pián)体轻裾.(jū)翳.(yì)长袖濯.(zhuó)清泉趑.(zī)趄.(jū) 嗫.(niè)嚅.(rú)刑辟.(bì) 膏.(ɡào)吾车秣.(mò)吾马徜.(chánɡ)徉.(yánɡ)2.通假字①才畯.满前 通“俊〞,才智出众 ②秀外而惠.中 通“慧〞,聪明,聪明 3.一词多义(1)之⎩⎪⎨⎪⎧①太行之.阳有盘谷 的②友人李愿居之.代词,这个地方③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而⎩⎪⎨⎪⎧①泉甘而.土肥 表并列②列屋而.闲居 表目的③不可幸而.致也 表修饰 (3)幸⎩⎪⎨⎪⎧①不可幸.而致也 侥幸②而望幸.焉 宠幸 (4)所⎩⎪⎨⎪⎧①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有指代作用②谁争子所.地方 4.古今异义①居民鲜.少 古义: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李愿归盘谷序》
【语言文字】
正音:
藂.茂鲜.少旄.夹.道翳.便.体轻裾.
黜陟
..趑趄
..稼.刑辟.膏.车秣.马..嗫嚅
拓展运用(判断下列加点字读音是否相同):
复辟./征辟./辟.谷/辟.邪/辟.谣/辟.头/大辟./开天辟.地/精辟.透彻
夹.道/夹.杂/夹.袄/夹被/夹.肢窝/夹.枪带棒
便.宜/便.嬖/便.佞/便.宜行事/大腹便便
..
【文本研读】
步骤一:字词剖析,疏通文意:
太行之阳.有盘谷:草木藂.茂:
居民鲜.少:谓.其环两山之间:
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
则树.旗旄:罗.弓矢:
夹道
..而疾驰:才畯.满前:
道古今而誉.盛德:清声而便.体:
飘.轻裾.:翳.长袖:
列屋
..于当世者之所为也:..而闲居:用力
车服不维.:黜陟
..不闻:
奔走于形势
..:
..之途:足将进而趑趄
口将言而嗫嚅
..:触刑辟.而诛戮: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维.子之宫:
乐且无殃.:膏.吾车兮秣.吾马:
从.子于盘兮:
步骤二:归纳总结,文言积累:
解释、区别“从”的含义:
从.子于盘兮: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
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沛公日从.百余骑《鸿门宴》: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是又以军法从.事《教战守策》: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步骤三:阅读探讨,感悟内涵:
1.作者笔下的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文章开头写盘谷的得名缘由,有什么样的作用?
3.在第二节,作者陈述了哪三种人、分析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作者描写的这三种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4.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送李愿归盘谷序》
【能力训练】
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於山,美可茹;钓於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
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
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
..便体:体态轻便
B.触刑辟.而诛戮辟:法律
C.谓.其环两山之间谓:算是,算作、
D.膏.吾车兮秣吾马膏:用油脂涂抹
2.以下各项全都属于李愿隐居盘古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宅幽而势阻②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
③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④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⑤触刑辟而诛戮⑥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A.①②③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送友人归隐的序言。
作者借李愿之口写了三种人:志得意满、
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以及“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
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B.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诗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
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歆羡之意。
C.本文在写作艺术上很具特色,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有辞赋、
骈体、散文之美。
D.文中作者的观点很明确,他并不是厌恶抱负于当世的大丈夫的所作所
为,而是自己不能侥幸得到,于是安于命运,过着贫寒的生活。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⑵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⑶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