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
白垩纪的简单介绍
![白垩纪的简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8ab344e33687e21af45a9eb.png)
白垩纪的岩石
白垩纪是以欧洲常见的白垩层 为名,但在全球其他地区,白垩纪 的地层主要由海相的石灰岩层构成, 这些海相石灰岩层是在温暖的浅海 环境形成。白垩纪地层中常见白垩 的成分。白垩是由海生颗石藻的钙 质外壳微粒(球石粒)沉积而成; 颗石藻是种白垩纪常见的藻类。在 白垩纪中期,海洋低层的流动滞缓, 造成海洋的缺氧环境。全球各地的 许多黑色页岩层,即是在这段时期 的缺氧环境形成。这些页岩层是重 要的石油、天然气来源,北海便是 如此。
鱼龙 蛇颈龙 杆菊石 海 胆
海 星 黄昏鸟目 苍龙
谢谢观看!
英格兰南岸的多佛白色峭壁
黑色贝岩
动物界里,哺乳动物还是比较小,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部分。陆地的优势动 物仍是主龙类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它们较之前一个时期更为多样化。翼 龙目繁盛于白垩纪中到晚期,但它们逐渐面对鸟类辐射适应的竞争。在白垩 纪末期,翼龙目仅存两个科左右。 鸟类是脊椎动物向空中发展取得最大成功的类群。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化, 并且飞行能力及树栖能力比始祖鸟大大提高。我国古生物学家发现的著名的 “孔子鸟”就是早白垩世鸟类的代表分子。 白垩纪末,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的灭绝事件:在地表居统治地位 的爬行动物大量消失,恐龙完全灭绝;一半以上的植物和其他陆生动物也同 时消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恐龙和大批生物突然灭绝?这个问题始终是地 质历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被大家接受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引人注目 的是,哺乳动物是这次灭绝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度过了这场危机,并在 随后的新生代占领了由恐龙等爬行动物退出的生态环境,迅速进化发展为地 球上新的统治者。中国辽宁省的炒米店子组发现了大量的白垩纪早期小型恐 龙、鸟类、以及哺乳类。这里发现的多种手盗龙类,被视为恐龙与鸟类间的 连结,其中包含数种有羽毛恐龙。 昆虫在这个时期开始多样化,并发现最古老的蚂蚁、白蚁、鳞翅目(蝴蝶与 蛾)。芽虫、草蜢、瘿蜂也开始出现。
神秘的白垩纪恐龙
![神秘的白垩纪恐龙](https://img.taocdn.com/s3/m/5cf3aab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3.png)
神秘的白垩纪恐龙白垩纪是地质时期中的一段重要时期,它的存在时间跨越了约7500万年,从1.45亿年前一直延续到6500万年前。
而在这个时期,一批令人着迷的生物出现在地球上,它们就是我们通常所称之为恐龙的生物群体。
白垩纪恐龙被认为是地球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多样化的动物群之一。
本文将带你探索这个神秘时期的白垩纪恐龙世界。
一、白垩纪恐龙的起源和进化白垩纪是恐龙演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白垩纪早期,恐龙演化呈现出多样化和繁荣的特点。
同时,白垩纪也是恐龙最后的繁盛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具有特殊适应性和变异的恐龙种群。
1. 早期白垩纪的恐龙早期白垩纪主要是一些早期恐龙和原始恐龙的出现阶段。
其中,来自白垩纪早期的一些代表性恐龙有原角龙、霸王龙、鸟脚类恐龙等。
这些恐龙在进化过程中具有一些与早期恐龙不同的独特特征。
2. 白垩纪中晚期的恐龙白垩纪中晚期是恐龙多样性达到高峰的时期。
此时,出现了一些极为著名的恐龙种类,如著名的霸王龙、剑龙、角龙等。
这些恐龙身形巨大,种类繁多,占据了白垩纪动物群落的重要成分。
二、白垩纪恐龙的生态系统白垩纪恐龙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中,它们适应了各种环境和生态条件。
这些恐龙栖息在陆地、湖泊和河流附近等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1. 白垩纪的陆地恐龙白垩纪的陆地恐龙是恐龙世界中最著名的一部分。
在陆地上,恐龙分为食肉龙类和植食龙类两大类。
食肉龙类主要以其他动物为食,如霸王龙,它是白垩纪最为著名的食肉恐龙之一。
植食龙类主要以植物为食,如剑龙、角龙等,它们身材高大,如同白垩纪的“巨人”。
2. 白垩纪的水生恐龙除了陆地恐龙之外,白垩纪还存在一些水生恐龙,如镰刀龙、蛇颈龙等。
这些恐龙生活在水域中,通过适应水生环境的方式来满足其生活需求。
镰刀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它拥有类似鲸鱼的外形和游泳姿势。
三、白垩纪恐龙的灭绝尽管白垩纪恐龙在地球上繁衍了几千万年,但它们最终都经历了一场灭绝事件。
这个事件被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这也是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之一。
白垩纪环境特征
![白垩纪环境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465d2f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a.png)
白垩纪环境特征
白垩纪时期是坦洛尔纪的一个子期,主要分布在距今145亿年到65亿年之间,是史前恐龙大量出现和大规模灭绝的时期。
白垩纪与恐龙相关的生态环境特征尤为重要,这是人们认识和研究恐龙的一大重要基础之一。
首先,白垩纪的气候特征非常复杂。
当时的气候存在明显的温暖、湿润和干旱三种类型,整个白垩纪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ptian
期中温暖、湿润,Albian期中温暖、湿潮以及Cenomanian期中干旱。
其次,白垩纪的地形特征要比温度变化更加复杂,当时有丰富的大陆、半大陆和海洋环境,以及河流、湖泊、沼泽、滩涂和湖盆等不同类型的水体系统。
同时,地质变化也十分明显,当时有许多高山、山谷和断层,特别是非洲的地形变化更加明显,建立了晚期恐龙的重要栖息地。
最后,白垩纪的植被特征也比较多样化,植被种类多样,盆地地区有大面积的森林,而丘陵地区则具有复杂的矮灌丛植被。
此外,当时有大量的野生植物和动物,其中以奥陶纪和白垩纪晚期的植物和动物群落特征最为明显。
总之,白垩纪的环境特征非常复杂,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这些特征对于研究那个时期的生物和植物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表明,白垩纪时期气候多变,温暖、湿润和干旱的不同情况都有可能存在,地形复杂,有大陆、半大陆和海洋环境,以及河流、湖泊、沼泽、滩涂和湖盆等不同类型的水体系统,植被也十分多样化,包括森林、灌丛植物和草原,这些特征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因此,
白垩纪的环境特征是研究史前恐龙的一个重要条件。
白垩纪1
![白垩纪1](https://img.taocdn.com/s3/m/5668e8f9700abb68a982fb75.png)
23
24
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 在这一 时期,大陆之间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开花植物出现 了,与此同时,许多新地恐龙种类也开始出现,包括像食肉牛龙这 样地大型肉食性恐龙,像戟龙这样地甲龙类成员以及像赖氏龙这样 地植食性鸭嘴龙类。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像飞机一样地翼龙类, 例如披羽蛇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地海生爬行动物,例如海王龙 统治着浅海。但最早地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地小型哺乳动 物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8
热带地区与极区间的温度梯度平缓,原因可能是海 洋的流动停滞,并造成行星风系的虚弱。分布广泛的 油页岩层,以及缺氧事件,可证实海洋的流动停滞。 根据沉积层的研究指出,热带的海水表面温度约为摄 氏42°,高于现今约摄氏17°;而全球的海水平均表 面温度为摄氏37°。而海洋底层温度高于目前的温度 约摄氏15到20°。
4
白垩系的分统主要是从阿尔布阶与赛诺曼阶 之间划分上、下白垩纪:
上白垩纪
• 马斯特里赫特阶: 70.6 ± 0.6 – 65.8 ± 0.3 百万年 • 坎帕阶: 83.5 ± 0.7 – 70.6 ± 0.6 百万年 • 桑托阶: 85.8 ± 0.7 – 83.5 ± 0.7 百万年 • 科尼亚克阶: 89.3 ± 1.0 – 85.8 ± 0.7 百万年 • 土仑阶: 93.5 ± 0.8 – 89.3 ± 1.0 百万年 • 森诺曼阶: 99.6 ± 0.9 – 93.5 ± 0.8 百万年
7
白垩纪时期的气候状况
巴列姆阶时期的气候出现寒冷的趋势,这个变化自侏罗 纪最 后一期就已开始。高纬度地区的降雪增加,而热带地区比三叠纪、 侏罗纪更为潮湿。但是,冰河仅出现高纬度地区的高山,而较低纬 度仍可见季节性的降雪。在巴列姆阶末期,气温开始上升,持续到 白垩纪末期。气温上升的原因是密集的火山爆发,制造大量的二氧 化碳进入大气层中。中洋脊沿线形成许多热柱,造成海平面的上升, 大陆地壳的许多地区由浅海覆盖着。位在赤道地区的特提斯洋,有 助于全球暖化。在阿拉斯加州与格陵兰发现的植物化石,以及自白 垩纪南纬15度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证明白垩纪的气温相当温暖。
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154777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8.png)
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的原因白垩纪生物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生物灭绝事件,其发生在约6,500万年前,导致了约75%的物种灭绝。
这次灭绝事件对地球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重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1. 海洋生物灭绝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中,海洋生物是最受影响的群体。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海水温度上升。
白垩纪期间,地球经历了一系列的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急剧变暖。
这种气候变化导致了海水温度的升高,使得许多海洋生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此外,海洋酸化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大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产生碳酸,导致海水酸化。
这对于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 大规模火山喷发白垩纪期间,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如印度洋中央岭火山喷发和白令海火山喷发。
这些火山喷发释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毒气和温室气体,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火山灰的大规模喷发导致了阳光的阻塞,使得地球表面遭受了长时间的黑暗和寒冷。
此外,火山喷发还释放了大量的毒气,如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对生物产生了毒害作用。
3. 海平面上升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平面上升。
这次灭绝事件发生在地球上最大的一次海平面上升期间,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和极地冰盖的融化有关。
海平面上升改变了海洋环境,破坏了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导致它们无法生存和繁殖。
4. 海陆交互作用变化白垩纪期间,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之间的交互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
陆地上的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导致了大量的火山灰和土壤被冲入海洋。
这些沉积物改变了海洋的化学成分和营养循环,对海洋生物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陆地上的植被也受到了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灭绝。
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海水温度上升、海洋酸化、大规模火山喷发、海平面上升以及海陆交互作用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大量的生物灭绝。
这次灭绝事件对地球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重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白垩纪
![白垩纪](https://img.taocdn.com/s3/m/5d0d863b0912a2161479296a.png)
开花植物(被子植物)在白 垩纪开始出现、散布,但直到 坎潘阶才成为优势植物。蜜蜂 的出现,有助于开花植物的演 化;开花植物与昆虫是共同演 化的实例。榕树、悬铃木、木 兰花等大型植物开始出现。一 些早期的裸子植物仍继续存在, 例如松柏目。南洋杉与其他松 柏繁盛并分布广泛,而本内苏 铁目在白垩纪末灭亡。
白垩纪时间的划分
白垩纪的划分以欧洲海相地层为依据,最 初以菊花石为标准分6-7个阶,后来将某些 亚阶升级,增加到现在的12个阶,但仍有 人习惯于把下白垩统下部的4个阶合称为尼 欧可木阶。上白垩统中部的康尼亚克、桑 顿和坎潘 3个阶合称为森诺阶。在这12个 阶中可划分出53个菊石带,近年来又
以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为白垩 纪分阶、分带以及洲际对比的重要依 据。
白垩纪的岩层结构
白垩纪的海平面变化大、气候温暖,显示有大面积的陆地由温暖的 浅海覆盖。白垩纪是以欧洲常见的白垩层为名,但在全球其他地区, 白垩纪的地层主要由海相的石灰岩层构成,这些海相石灰岩层是在温 暖的浅海环境形成。高的海平面会造成大范围的沈降作用,因此形成 厚的沉积层。由于白垩纪的地层厚、时代较近,全球各地常发现白垩 纪地层的露头。白垩纪地层中常见白垩的成分。白垩是由海生颗石藻 的钙质外壳微粒(球石粒)沉积而成;颗石藻是种白垩纪常见的藻类。 白垩的质地并不坚固,因此这些沉积层的质地松散。这些地层还包含 石灰岩、砂质岩。这些地层可发现海胆、箭石、菊石、以及海生爬行 动物(例如沧龙)的化石。
陆栖动物
动物界里,哺乳动物还是比较小,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 部分。陆地的优势动物仍是主龙类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 它们较之前一个时期更为多样化。最典型的是翼龙,翼龙 目繁盛于白垩纪中到晚期。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会飞并很可能是温血动物。中 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 翼龙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长变粗成为飞行翼指,它由四节翼 指骨组成,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 连结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翼 膜。翼龙的腕部发育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对翼膜起支撑作 用。第一至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5指退化消失。 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 —鸟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 0世纪初,英 国古生物学者曾推测,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并与鸟类恒定的生 活习性,使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一些翼 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 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 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有关白垩纪的知识点总结
![有关白垩纪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c0f1a4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9.png)
有关白垩纪的知识点总结1. 地质特征白垩纪是被巨大的陆地板块活动所特征的时期。
在白垩纪早期,大陆板块开始分离,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大洋和陆地形态。
其中最显著的一个事件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形成。
此时,南极和澳大利亚开始向南极洲的位置移动。
2. 化石记录白垩纪是恐龙的时代。
在此期间,恐龙和其他巨型爬行动物统治了地球。
同时,鱼类仍然是主导的生物类群之一,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此外,白垩纪也见证了食肉动物的兴起,这种动植物接触的结果是一些特殊适应的规模庞大的食肉动物。
3. 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白垩纪是一个气候条件急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温度和降水量变化导致陆地植被和生态系统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
4. 海平面变化在白垩纪,海平面的变化非常剧烈。
海平面的上升导致了大规模的海岸侵蚀和内陆天然水域的淹没。
这对陆地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物种灭绝在白垩纪末期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中,大约75%的地球上的物种灭绝了,这表明了白垩纪末期地球生物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场灭绝事件导致了恐龙和其他种类的爬行动物的灭亡,为哺乳动物和其他类群的进化提供了机会。
6. 地球化学特征在白垩纪,地球上的大气和海洋中的碳和氧同位素比例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大气和海洋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地质事件在白垩纪,地球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地质事件,如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活动。
这些地质事件改变了地球的外貌,也影响了生物圈的演变。
综上所述,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见证了地球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地球表面的形态的巨大变化。
对白垩纪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理解生物圈的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白垩纪的特征和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地球历史上的巨变,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关于白垩记恐龙的知识
![关于白垩记恐龙的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179045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c.png)
关于白垩记恐龙的知识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6,5000,000年前持续到6,600万年前。
这个时期因为生物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备受关注,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恐龙就是白垩纪恐龙。
白垩记恐龙是地球上最后一批恐龙,也是最为多样化和庞大的一群。
它们在白垩纪期间演化出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特征和适应能力,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宰。
这些恐龙种类繁多,体型巨大,行动迅捷,赋予了白垩纪期间的地球以独特的魅力。
首先,白垩记恐龙的体型之巨大令人难以置信。
如著名的暴龙,身长可达40多英尺,体重超过了6吨。
它们拥有强大的下肢肌肉和锐利的牙齿,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
另一个令人惊叹的大型恐龙是蜥脚类恐龙,如巨型梁龙。
这些恐龙的脖子和尾巴非常长,体长甚至可以达到100英尺。
它们过着以植物为食的生活,尤其擅长吞食高树枝叶,成为了当时地球上最高的陆地动物。
这些庞大的恐龙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与敬畏。
其次,白垩记恐龙的多样性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白垩纪恐龙被分为两大类别:兽脚类恐龙和鸟脚类恐龙。
兽脚类恐龙以暴龙为代表,它们从迅猛的掠食动物到庞大的食肉恐龙都有。
鸟脚类恐龙如玛丽安龙和角龙则是以植物为食,它们的体型相对较小,长有鸭嘴状的口器等奇特特征。
这些恐龙的多样性展示了白垩纪地球生态系统的繁荣和多样化。
此外,白垩记恐龙的灭绝事件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科学家的研究,白垩纪晚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地质和天文事件,导致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最具代表性的是恐龙的灭绝,而以陨石撞击导致的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一些小型恐龙借助体型小巧以及适应性强的特点幸存下来,它们经过演化成为了现今鸟类的祖先。
白垩记恐龙是地球历史上最迷人的生物之一,它们的巨大体型和多样的物种令人叹为观止。
而它们的灭绝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地质和天文变化对生物演化的影响的深思。
研究这些恐龙和他们生活环境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变和生命的奥秘。
白垩纪温度
![白垩纪温度](https://img.taocdn.com/s3/m/7c5aea8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1.png)
白垩纪温度摘要:I.引言- 白垩纪的背景介绍- 白垩纪温度的重要性II.白垩纪的温度变化- 总体温度趋势- 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温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III.白垩纪温度变化的原因- 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 火山活动的影响- 温室气体的作用IV.白垩纪温度变化的意义-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古气候研究的影响- 对现代气候变化的启示V.结论- 白垩纪温度变化的总结-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正文: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大约距今1.45 亿年至6500 万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的温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对当时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垩纪的温度变化,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古气候研究的影响。
白垩纪的温度变化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白垩纪早期的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约为12 摄氏度,而晚期则上升到约15 摄氏度。
这种升温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所体现,但不同地区的温度变化幅度有所不同。
例如,在北极地区,白垩纪早期的温度约为8 摄氏度,而晚期则上升到约12 摄氏度。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变化,一些物种得以扩展到更广泛的地区。
白垩纪的温度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温暖的环境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因此在白垩纪晚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达到了一个高峰。
此外,温度的变化还影响了生物的体型和生理特征。
例如,一些物种演化出了更厚的皮肤或更大的体形,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白垩纪的温度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在白垩纪,地球的轨道倾角和公转周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季节变化和日照时间的变化,从而影响地表温度。
其次,火山活动也对白垩纪的温度产生了影响。
白垩纪的火山活动频繁,喷发出的火山灰和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提高了地球的温度。
最后,温室气体的作用也是白垩纪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白垩纪,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被释放到大气中,导致地球的温度上升。
白垩纪自然环境特征
![白垩纪自然环境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5774af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6b.png)
白垩纪自然环境特征
白垩纪是地质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时间跨度为1.45亿-6,600万年前,这一时期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包括地质环境、气候环境、生物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地质环境:
白垩纪是一个全球性地块构造运动和海水涨落较为频繁的时期,特别是在晚白垩世(大约7200万-6600万年前),海平面不断上升,最终形成了丰富的沉积环境。
在北极区、欧洲深海、北美洲中西部等区域,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沉积盆地,包括中西部内陆盆地、加拿大西部盆地、科罗拉多高原、北极地区等等,具有重要的沉积作用。
气候环境:
在白垩纪,地球表面的气候变化十分明显,其中最重要的是全球变暖的过程。
晚白垩世以前的时期,全球气候整体相对寒冷,其中又以早白垩世气候变化最为剧烈。
从厄运-特里阶到早白垩世,相对炎热和干燥的状态朝着寒冷和湿润的环境转变,这也成为了生物环境发生变化的前兆。
但从中白垩世开始,气候又开始逐渐变暖,一直持续到晚白垩世。
生物环境:
白垩纪是恐龙时代,恐龙是此时期占据地球的最主要生态群系,同时也有
各种古生物活跃着,比如巨型鱼类、妙龟、化石树脂、螃蟹等等,都是白垩纪
特有的生物种类。
与此同时,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陆地上的植被也发生了剧
烈的变化,古代石松类、被子植物等先后出现,成为了陆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
总体来说,白垩纪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回旋反复的变化,从寒冷湿润到相对
炎热的干旱再到湿润热带,尤其是末期整个地球环境更加温暖湿润。
这些变化,不仅引发了各种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变化,也对恐龙和其他动植物进化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
白垩纪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的地层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c0ed14aadd3383c4bb4cd291.png)
白垩纪的生物界
陆生植物:
早白垩世早期是晚侏罗世植物群的延续和发展。早白垩 世晚期已普遍出现的被子植物,至晚白垩世占有统治地 位,呈现出新生代的面貌——新植代。
脊椎动物:
恐龙类仍繁盛,早白垩世与晚侏罗世也呈连续发展,至 晚白垩世迅速演变和显著的特化。哺乳类缓慢发展,鸟 类已经出现。
总貌与侏罗纪相近,仍与菊石、瓣鳃类为主。菊石类在 晚白垩世马显著特化。
海生无脊椎动物:
陆生无脊椎动物:继续繁盛,以出现大量的新
白 垩 纪 的 陆 生 生 物
白 垩 纪 的 海 生 生 物
中国的白垩系
东 部 火 山 沉 积 层 序
西 部 大 型 盆 地 的 白 垩 系
西 藏、 台 湾 的 海 相 白 垩 系
嘉定群: 砖红色含砾砂岩、砂岩间夹紫红色泥岩 组成的十个大小不等的间断性旋回,属 泛滥性河流相的沉积。
贵阳小区
(自下而上) 惠水组 由山麓洪积-河流-湖相的砾岩-含砾砂岩-泥质粉 砂岩和泥岩组成。
扎佐组 属山麓洪积-河湖相的灰带砖红色砾岩-砖红色含 砾砂岩-泥岩。
旧州组 河湖相的砾岩-含砾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
1
白 垩 纪 的 大 陆 位 置
恐龙的绝灭问题
1 传统的达尔文生存竞争说 2 灾变说 A 来自宇宙 B 来自地球 3 冰期及海平面变化说 4 疾病说 5 适应说 ————
白垩纪
![白垩纪](https://img.taocdn.com/s3/m/3b2eb343b307e87101f69610.png)
白垩纪地的许多黑色页岩层,即是在这段时期的缺氧环境形成。
这些页岩层是重要的石油、天然气来源,北海便是如此。
的竞争。
在白垩纪末期,翼龙目仅存两个科左右。
暴龙鸟类是脊椎动物向空中发展取得最大成功的类群。
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大大提高。
我国古生物学家发现的著名”就是早白垩世鸟类的代表分子。
古魔翼龙并发现最古老的蚂蚁、白蚁、鳞翅目(蝴蝶与,和其他硬骨鱼也常见了。
海生爬行动物则包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继续占领着海、陆、空。
鸟类继续进化,其特征不断接近现代鸟类。
哺乳类略有发展,出现了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的真兽类。
鱼类已完全的以真骨鱼类为主。
白垩纪时期的牡蛎化石白垩纪时期的厚壳蛤化石白垩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门类仍为菊石纲,菊石在壳体大小、壳形、壳饰和缝合线类型上远较侏罗纪多样。
海生的双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等也比较繁盛。
淡水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和节肢动物的介形类、叶肢介类为主。
白垩纪时南方古大陆继续解体,北方古大陆不断上升,气候变冷,季节性变化明显。
本纪初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以后逐步发展。
菊石和恐龙、翼龙、鱼龙、蛇颈龙等则由繁盛逐步趋于绝灭,哺乳类和鸟类成为新兴的动物类群。
杂食性、食虫性、以及食腐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存活,可能因为它们的食性较多变化。
白垩纪末期似乎没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与鸟类借由以昆虫、蚯蚓、蜗牛…等动物为食,而在K-T事件中存活,而这些动物则以死亡的植物与动物为食。
科学家假设,这些生物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生,因此得以在这次植物群崩溃的灭绝事件存活。
白垩纪时期的叠瓦蛤化石在河流生物群落中,只有少数动物灭亡;因为河流生物群落多以自陆地冲刷下来的生物有机碎屑为生,较少直接以活的植物为生。
海洋也有类似的状况,但较为复杂。
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所受到的影响远比生存在海床的动物还大。
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几乎以活的浮游植物为生,而生存在海床的动物,则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或者可转换成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
白垩纪时期的环境特征
![白垩纪时期的环境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390891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1.png)
白垩纪时期的环境特征白垩纪,又称末次纪,地质上指从6500万年前至2300万年前的一段时期。
它是一个耗时长达四千多万年,地球及地壳发生了多次重大演变的关键时段。
在这个时期里,地球的生态、物理、气候条件特别复杂,并且与群山、海洋和冰河的出现分不开。
这里介绍白垩纪时期的地球的环境特征。
首先,在当时的白垩纪,气候比今天温暖。
考古资料显示,这一时期的全球平均温度比现代来说要高出0.5-1摄氏度。
夏季比较长,是蒸发最为丰富的一段时期,植物和生物因此而多样化。
从气候学上来看,当时的大气中多湿气和凝灰层,以及CO2和其他强效热气体的浓度高于今日,决定了这个时期高气温,从而形成厚厚的热气层,从而缓慢地增加了大气的表面温度,使气温高温的环境得以形成。
其次,当时海洋的面貌完全不同于现在,当时的海陆地形被认为是一大片波浪状的大陆形貌。
海洋是低洼的,多湖泊和湿地覆盖着陆地,其他种类多变的滨海带绿化了更大的地形特征,形成了海平面低而水循环旺盛的今日不一样的海洋环境条件。
最后,当时的地貌特征也有很大的区别。
白垩纪时气温高,大气湿度大,风沙势强,海平面比较低,河流在湿润的气候推动下,有助于形成石灰岩的运动;冰川活动的冰川床冻结再消融,导致了新的地貌特征,而海岸线落差平均比今天小;另外,海洋中出现了新的生物,如贝类和海藻等,陆地上大量形成了草原和雨林,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海和陆上的交替变化不断,不同地形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使地壳和地表格局发生了变化。
综上所述,白垩纪时期,由于气温明显升高,大气中水汽浓度高以及其它热效热气体的浓度也较高,大大影响了当时的气候特征,以及海洋和地貌的变化,使得地球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白垩纪的恐龙
![白垩纪的恐龙](https://img.taocdn.com/s3/m/9ca7789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8.png)
白垩纪的恐龙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距今约6500万年至1.45亿年,是恐龙最为繁盛的时期。
在白垩纪,地球上充满了各种形态各异的恐龙,它们统治着陆地和海洋。
本文将带您进入白垩纪的恐龙世界,了解这些古老生物的奇妙魅力。
一、巨大的植食性恐龙——蜥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是白垩纪最为著名的一类恐龙,它们通常拥有巨大的身躯和长长的脖颈。
竖脊龙是蜥脚类恐龙的代表,它是白垩纪最大的恐龙之一,体长可达30米以上。
这些庞然大物以植物为食,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巨大的身体。
它们的颈项十分灵活,能够用长长的脖颈够到树木上的叶子,取食非常高处的植物。
二、凶猛的食肉恐龙——猛禽类恐龙猛禽类恐龙是白垩纪最具代表性的食肉恐龙。
迅猛龙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它的形态轻盈且速度极快,是白垩纪陆地上最顶尖的猎手之一。
迅猛龙拥有锋利的利齿和爪子,能够迅速捕捉并撕咬猎物。
除了迅猛龙,白垩纪还有许多其他猛禽类恐龙,如暴龙和蛇颈龙等,它们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捕食能力。
三、奇特的角鸟类恐龙角鸟类恐龙是白垩纪独特的一类恐龙,它们的头部通常长有角、喙或者其他可怕的装饰。
三角龙是角鸟类恐龙中最为有名的一种,它的头部有一个大而锋利的角,被认为是为了吸引异性或者防御敌人。
三角龙以及其他角鸟类恐龙形态各异,每一种都有独特的魅力。
四、水生恐龙——蛇颈龙除了陆地上的恐龙,白垩纪还有一些生活在海洋中的恐龙,其中蛇颈龙就是最为著名的一种。
蛇颈龙是一种长颈、长尾的海洋爬行动物,它们的头部类似于蛇,因此得名为蛇颈龙。
它们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顶端掠食者,以鱼类和其他小型海洋生物为食。
蛇颈龙独特的体型和生活方式使其在白垩纪的海洋中独树一帜。
总结:白垩纪是恐龙最为繁盛的时期,各类恐龙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进化成就。
无论是巨大的植食性恐龙、凶猛的食肉恐龙、奇特的角鸟类恐龙还是水生恐龙,它们都在白垩纪独具特色,展现出了生命的多样性和精彩。
通过对白垩纪恐龙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地球上古生物的演化历程,也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物多样性。
白垩纪怎么读
![白垩纪怎么读](https://img.taocdn.com/s3/m/903b734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c.png)
白垩纪怎么读白b ái 垩è纪j ì白垩纪(英语:CretaceousPeriod )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1],历经7900万年。
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
白垩纪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
白垩纪,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
最早的蛇类、蛾、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
被子植物也出现于此时期。
如果说到恐龙电影,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美国大片《侏罗纪公园》,电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恐龙时代景象。
看完这部电影很多观众会认为侏罗纪是恐龙的王朝,暴龙、三角龙等恐龙都生活在这一时期。
其实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很多恐龙的真实存在时期其实是白垩纪,很多人都被电影的夸张手法“欺骗”了!非鸟恐龙类在地球上生活超过了1.6亿年之久,跨越了三个地质历史上的“纪”: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它们最繁盛的时段应该在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
有趣的是,除去一些晚侏罗世的庞然大物,大部分侏罗纪的恐龙都不为大众所知,而大众最为熟悉的霸王龙、三角龙等恐龙大多来自晚白垩世。
这样看来,整个《侏罗纪公园》系列,其实就是一个打着“侏罗纪”旗号的“白垩纪恐龙公园”。
白垩纪是地球演化和生命进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现今地球的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的雏形也是在白垩纪形成的。
白垩纪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
这一时期,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且种类达到了极盛。
“白垩纪”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白垩纪是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最后一个纪元,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历经7900万年,是显生宙最长的纪元。
“白垩”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语,指的是一种常见的沉积矿石,因该地层富含白垩而得名。
“白垩”实际上是一种由海洋浮游生物形成的钙质的超微体化石组成一类沉积岩。
白垩纪生物特点
![白垩纪生物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0ecf01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3.png)
白垩纪生物特点
白垩纪是约三亿到两千四百万年前的地质时期,它的生物特点是十分丰富多彩,并且构成了人类今天所见的形态,以及那些古老的生物。
白垩纪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海平面上升,使得大量新地方暴露在海平面上,植物和动物能够根据海平面的变化去形成新的生态系统。
此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白垩纪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在不同的地方产生出独特的变化,比如古考拉,它们在较高的海拔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生物特征,比如巨大的双眼、粗糙的毛皮和更大的牙齿。
另外,白垩纪的动物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物种,比如蛇、猫科动物、海豚、灵长类动物等等,它们在海洋内漂流,适应不同的环境发展出了多种表现形式,让生态系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白垩纪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脊椎动物--古人类,它们拥有更丰富的感官器官,像是大脑、牙齿、眼睛等,使得它们能够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生存。
此外,古人类开发了火和工具,用来捕猎和收割粮食,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使它们能够从只有和大自然共存的动物走向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智人,这就是白垩纪最重要的新特征。
总的来说,白垩纪的特点就是十分丰富多彩,它的海平面上升带来了新的地方,以及多种植物和动物,给生态系统带来新的变
化;它出现了一种新的脊椎动物--古人类,使得它们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最后,古人类开发了火和工具,这使它们能够胜任人类今天的复杂任务,对动物进行捕猎和收割粮食,成为今天的智人。
因此,白垩纪的生物特点十分多元,它出现了大量新的物种,也为今天的动物和植物提供了有趣的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重要的生物时期。
白垩纪生物主要特征
![白垩纪生物主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9dbe8a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c.png)
白垩纪生物主要特征白垩纪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开始与大约的六百万年前的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有关,它的结束则与大约的六百万年前的大规模的植物物种变迁和大变灭有关。
大约在白垩纪开始之前,海洋、地表水中等环境中有着表现出来的单细胞、多细胞、原核生物以及真核型生物等生物物种,但是在白垩纪期间,这些生物物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物种,并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勃兴核植物和节肢动物。
白垩纪时期的生物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白垩纪的生物物种显著的增加,各种动物物种的数量从上一个时期的几千种急剧增加到数百万种。
其次,白垩纪的生物物种大部分来自古生物物种,也有一些是全新的物种,这些新物种具有比以前更复杂的结构,可以适应更多样化的环境,具有更强健的生命力。
白垩纪出现的生物的另一个特征是拥有更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从单一的生态系统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比如:生态系统中的植物覆盖率更加充分,水草的种类更加丰富,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动物物种,比如猛犸象、可可象、蝾螈等,大大增强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再次,白垩纪的生物在进化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一系列新型的进化趋势,比如某些物种的形态发生变化,更加符合环境的要求,也出现了一些分化物种,比如有的物种分化为淡水物种和海洋物种;有的物种分化出了陆地环境物种和深海物种,这些新物种也促进了白垩纪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也增强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最后,白垩纪生物物种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性,比如有些物种出现了离性,他们能够从一种环境移动到另一种环境,使其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有些物种出现了多栖性,他们能够在其他的生物中找到可以安全栖息的环境。
白垩纪生物的特征有很多,它们的特征是进化出现一系列新物种,形成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出现了一些新特性,使得物种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这些特征都使得白垩纪的生物物种拥有更强健的生命力,也使得未来更多新物种出现,给地球带来更丰富多彩的生命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垩纪
地的许多黑色页岩层,即是在这段时期的缺氧环境形成。
这些页岩层是重要的石油、天然气来源,北海便是如此。
的竞争。
在白垩纪末期,翼龙目仅存两个科左右。
暴龙鸟类是脊椎动物向空中发展取得最大成功的类群。
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
大大提高。
我国古生物学家发现的著名”就是早白垩世鸟类的代表分子。
古魔翼龙
并发现最古老的蚂蚁、白蚁、鳞翅目(蝴蝶与,和其他硬骨鱼也常见了。
海生爬行动物则包
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继续占领着海、陆、空。
鸟类继续进化,其特征不断接近现代鸟类。
哺乳类略有发展,出现了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的真兽类。
鱼类已完全的以真骨鱼类为主。
白垩纪时期的牡蛎化石白垩纪时期的厚壳蛤化石
白垩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门类仍为菊石纲,菊石在壳体大小、壳形、壳饰和缝合线类型上远较侏罗纪多样。
海生的双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等也比较繁盛。
淡水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和节肢动物的介形类、叶肢介类为主。
白垩纪时南方古大陆继续解
体,北方古大陆不断上升,气候变冷,季节性变化明显。
本纪初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以后逐步发展。
菊石和恐龙、翼龙、鱼龙、蛇颈龙等则由繁盛逐步趋于绝灭,哺乳类和鸟类成为新兴
的动物类群。
杂食性、食虫性、以及食
腐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存活,可能因
为它们的食性较多变化。
白垩纪末期似
乎没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动
物。
哺乳动物与鸟类借由以昆虫、蚯蚓、
蜗牛…等动物为食,而在K-T事件中
存活,而这些动物则以死亡的植物与动
物为食。
科学家假设,这些生物以生物
的有机碎屑为生,因此得以在这次植物
群崩溃的灭绝事件存活。
白垩纪时期的叠瓦蛤化石在河流生物群落中,只有少数动物灭亡;因为河流生物群落多以自陆地冲刷下来的生物有机碎屑为生,较少直接以活的植物为生。
海洋也有类似的状况,但较为复杂。
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所受到的影响远比生存在海床的动物还大。
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几乎以活的浮游植物为生,而生存在海床的动物,则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或者可转换成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
在这次灭绝事件存活下来的生物中,最大型的陆地动物是鳄鱼与离龙目,是半水生动物,并可以生物碎屑为生。
现代鳄鱼可以食腐为生,并可长达数月未进食;幼年鳄鱼的体型小,成长速度慢,在头几年多以无脊椎动物、死亡的生物为食。
这些特性可能是鳄鱼能够存活过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关键。
白垩纪是地球上海陆分布和生物界急剧变化、大西洋迅速开裂和火山活动频繁的时代,后期地势低平发生了广泛的海侵。
晚白垩世被子植物代替裸子植物在陆上占优势,是植物界的一大变革。
动物界在白垩纪末才发生重大变化,恐龙、菊石和其他许多生物类群大量灭绝,预示着新生代即将开始。
对引起这次大规模生物灭绝的原因,近年来在国际科学界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颇为流行的“地外事件”学说认为,地球上一些地方,白垩-第三系界线上的粘土岩中铱元素异常高含量,是宇宙中一颗巨大的流星碰撞地球产生的类似核冬天效应的结果,据此,在世界各地确定白垩-第三系界线时,铱异常就是一条重要原则。
但是,对“地外事件”持怀疑和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少,他们认为,白垩纪末生物大规模灭绝是逐渐发生的,是生态改变的结果,而不是一次简单的天外来客撞击地球所引起的灾难。
更多信息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中生代最后地一个纪。
白垩纪(Cretaceus period)是中生代地最后一个纪,始于距今1.37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
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
在这一时期,大陆之间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
开花植物出现了,与此同时,许多新地恐龙种类也开始出现,包括像食肉牛龙这样地大型肉食性恐龙,像戟龙这样地甲龙类成员以及像赖氏龙这样地植食性鸭嘴龙类。
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像飞机一样地翼龙类,例如披羽蛇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地海生爬行动物,例如海王龙统治着浅海。
但最早地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地小型哺乳动物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剧烈地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导致了白垩纪生物界地巨大变化,中生代许多盛行和占优势地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石等)后期相继衰落和绝灭,新兴地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及腹足类、双壳类等都有所发展,预示着新地生物演化阶段——新生代地来临。
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继续占领着海、陆、空。
鸟类继续进化,其特征不断接近现代鸟类。
哺乳类略有发展,出现了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地真兽类。
鱼类已完全地以真骨鱼类为主。
白垩纪地海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地门类仍为菊石纲,菊石在壳体大小、
壳形、壳饰和缝合线类型上远较侏罗纪多样。
海生地双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等也比较繁盛。
淡水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地双壳类、腹足类和节肢动物地介形类、叶肢介类为主。
早白垩世仍以裸子植物中地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为主,真蕨类仍然繁盛。
从早白垩世晚期兴起地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统治地位。
白垩纪时南方古大陆继续解体,北方古大陆不断上升,气候变冷,季节性变化明显。
本纪初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以后逐步发展。
菊石和恐龙、翼龙、鱼龙、蛇颈龙等则由繁盛逐步趋于绝灭,哺乳类和鸟类成为新兴地动物类群。
白垩纪恐龙种类达到极盛,这时候最著名的恐龙是霸王龙,是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而当时海洋中巨大凶猛的爬行动物并不亚于霸王龙,其中混龙类的上龙和海生蜥蜴类的沧龙身长可超过15米,比现在的逆戟鲸和大白鲨都大。
白垩纪海洋中造礁的厚壳蛤达到极盛,一度取代珊瑚成为主要的造礁生物,使现代类型的珊瑚礁中断了将近七千万年。
到大约六千七百万年前白垩纪结束时,这些海洋和陆地上的动物大量灭绝,只有少量残存在。
中生代许多盛行和占优势的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石等,后期相继衰落或绝灭,新兴的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及腹足类、双壳类等有所发展,预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新生代的来临。
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代表有霸王龙、暴龙、翼龙、青岛龙等,随后走向衰落。
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浮游有孔虫是划分对比白垩纪中、晚期海相地层的重要依据,底栖大型有孔虫中也出现了许多标准化石。
菊石和箭石演化迅速而明显,分布广泛,是传统的划分阶和带的标准化石。
淡水无脊椎动物也很丰富,如甲壳类的介形虫和叶肢介演化迅速,软体动物中的螺和蚌分布广泛,还有昆虫和淡水轮藻化石,它们中的许多种属都可成为划分、对比陆相地层的标准化石。
白垩纪末,恐龙、菊石和其他生物类群大量绝灭。
引起这次生物大规模绝灭的原因,有许多争论。
有人认为是宇宙中的一颗巨大流星体撞击地球所致,其依据是在白垩系和
第三系界线上粘土岩中铱元素含量异常高。
白垩纪时,南美洲与非洲大陆之间的裂谷迅速张开形成南大西洋,到末期已加宽到约3000千米。
北大西洋裂谷位于格陵兰和北美东侧,随着北美洲向西漂移,裂谷在扩大。
特提斯海把欧亚大陆与非洲分开,中南欧和中近东的许多国家当时都处于海侵中。
白垩纪时气候比较温暖,未见极地冰盖迹象。
当时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近海及滨海地带形成丰富的石油、煤、天然气和油页岩矿床,如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墨西哥、波斯湾、北非和俄罗斯的许多大油田,又如中国松辽平原上白垩统的大庆油
田,东北和内蒙古下白垩统的许多大煤田。
在一些气候干旱炎热的地区,如中国南方晚白垩世的西南湖群和云梦泽水系,有巨厚的膏盐矿床沉积。
此外,在云南白垩纪红层中,含铜砂矿床品位高,规模大,易于开采和冶炼,是中国有名的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