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次生林树种空间分布及环境解释

合集下载

长白山次生林树种空间分布及环境解释

长白山次生林树种空间分布及环境解释

多 数 环 境 因 子 和 树 种都 表现 出显 著 的 正 空 间 自相 关 , 存 在 空 间 聚 集性 结 构 ; ) 间变 异 分 割 表 明 , 境 因子 主 要 即 2空 环 制 约 幼 树 和 小 树 的 空 间分 布 , 而对 大 树 影 响 较 小 ; ) 壤 水 分 和 土壤 p 3土 H值 对 树 种 分 布 影 响较 大 , 壤 营 养 ( 氮 、 土 全 全 磷 和 全 钾 ) 用 相 对 较 小 , 壤 有 机 质 、 面 积 指 数 和 光 量 子 密度 与 树 种 空 间变 异 之 间 无 显 著 关 系 ; ) 已 知 种 作 土 叶 4在 群 空 间 变 异 中 , 境 因子 ( 括 环 境 变 量 单 独 解 释 部 分 、 境 变 量 与 空 间 变 量交 互 作 用 部 分 ) 释 能 力 较 低 , 纯 粹 环 包 环 解 而 的空间变量( 即空 间 变 量 单 独 解 释 部 分 ) 种 群 空 间 变异 具 有 较 高 的解 释 能 力 , 明 一 些 未 知 的 独 立 于环 境 因 子 的 对 说 空 间过 程 在 树 木 种 群 空 间格 局 的形 成 过 程 中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ds b t no es n n i n e tat sw saaye . h sl dct :1 i r ui f re de v o m n c r a nlzd T er ut i ia d )Mot f ni n e tatr a dt ese i t i o t a r f o e sn e s o vr m n fc s n e pce e o o r s so e i icn p t l u c r lt n h ts hr w sasai l c m e t cue 2 ait np rt naayi o e h w ds nf a t aa a t o eai ,ta i,tee a pt l l p ds utr ; )V r i ati nls fh g i s i o r o ay u r ao io s t

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

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

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阅读相关文献,提出长白山植被演替序列,文献标明出处。

一、长白山植被概述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最高峰白云峰为海拔2619m,由于受海洋湿气团的影响,降雨量较丰富,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生长,种类繁多,又加以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性,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长白山是中国北方重要组成最丰富的山区植物区系,从大到小不同尺度上来看,长白山植物分布区属于中国植物分区中的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东北地区中的南部。

长白山植被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具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

长白山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也比较复杂,以温带性质为主占83%(以北温带分布最多),寒带性质占3.4%,说明本山区与寒带极地有联系。

目前,长白山植被分布存在独特性,表现在不同坡向植被分布差异明显,且植被发育时间较短;植被带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岳桦(Betulaermanii)林带与苔原植被带变化尤为显著[6,7,11]。

对长白山植被分布独有现象的产生,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火山干扰的结果,但究竟是火山干扰的什么过程影响了植被演替没有结论。

二、长白山植被演替规律(一)长白山火山爆发与植被演替关系1、火山爆发年代与爆发前的植被火山爆发不仅对植被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改变成土母质、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间接地对火山喷发破坏后的植被演替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椐杨永兴等[36]研究,全新世以来长白山火山活动至少划分7个时期,尤其晚全新世以来,白头山火山活动次数更多,主要集中在距今1200~1000年,以火山灰喷发为主。

近期的三次活动分别为1597年、1668年、1702年,最近一次距今仅300余年,这3次火山喷发都发生长白山的东侧,规模较小,对长白山植被没有毁灭性的影响[12,56,91]。

许多学者认为在公元450~600年左右时期的火山活动频繁,爆发规模也比较大,可能影响长白山植被最为严重。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林分结构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林分结构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林分结构夏富才;赵秀海;彭道黎;倪瑞强;汪金松;范娟【摘要】The study of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is a significant precondition for modern forest management.In 2005,a permanent secondary popular-birch forest plot of 5.2 hm2 was established in Changbai Mountain,in which all trees were measured by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mapped.Its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three indicators,i.e.,mingling,neighborhood comparison and neighborhood pattern.The mean mingling and neighborhood pattern of this plot were 0.63,indicating that the forest was above moderate mingling level,and the mingling level of canopy speci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understory species.The values of neighborhood comparison were from 0 to 0.67,which suggested that all trees were greatly differentiated vertically and the pioneer species of secondary succession were dominant in growth.The value of neighborhood pattern was 0.55,which showed that this forest was aggregated.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e were related to less disturbance,secondary early stage of succession,tree species status in the stand,regeneration mode and reproduction strategy.%2005年在长白山建立了1个面积为5.2 hm2的次生杨桦林永久样地,通过对样地内的每株树木测量胸径和坐标,并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研究了该林分的空间结构.结果显示,该样地的平均混交度为0.63,表明该林分处于中度以上混交水平,且下层乔木的混交度普遍低于上层乔木.各树种大小比数介于0 ~0.67,反映了该林分树种组合和空间分化的极大差异,且先锋树种在生长上占有优势.该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5,表明次生杨桦林总体上呈聚集分布格局.【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4)003【总页数】5页(P383-387)【关键词】次生林;林分结构;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作者】夏富才;赵秀海;彭道黎;倪瑞强;汪金松;范娟【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7林分空间结构是指树木在林地的分布格局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表达的是树木之间树种、分布、大小等空间关系[1].林分空间结构的研究对深入了解森林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森林的生长、发育、更新及演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经典森林经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通常以树种多样性、年龄、树高、直径、形数、林层、密度和蓄积等一维参数来指示林分的结构,很难满足林分动态监测以及森林近自然经营的需要[2].在传统林分结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惠刚盈等[3-6]提出了以相邻木为单元来构建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能更好地表达林分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异质性.3 个空间结构参数(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分别描述树种组成及空间配置情况、树种生长优势度和树木水平分布格局.以相邻木关系为基础的方法充分考虑了点的空间位置,能获取种群数量分布的空间信息,分析林木在空间结构单元中的空间关系,林分空间结构的可解析性较高.近百年来对长白山森林的不合理采伐使原始林遭到严重损害,在当地形成了许多质量低下的次生林.如何保护和恢复当地天然次生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准确获取可解析性强的次生林空间信息是实现长白山森林近自然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有少数文献应用与林木有关的结构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和天然红松阔叶林的空间结构[7-9],可至今还缺乏对采伐干扰形成的次生杨桦林的林分结构研究.本研究参考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在长白山北坡建立了面积达5.2 hm2 的次生杨桦林样地,对样地内的每株林木进行定位监测,用相邻木结构单元法分析了该林分的空间结构,以此为当地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1 试验地概况本研究地设在长白山白河林业局光明林场,林分在20 世纪50年代前遭受过零星的盗伐,在1976年经历过一次强度为18%的轻度择伐.林分立地平缓,排水良好.研究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受东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夏季温暖,雨量充沛,冬季酷寒,平均气温3.3℃,8月最热,平均气温20.5℃,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6.5℃.年均降水量600~900 mm,主要集中在6—8月.土壤为发育在火山灰上的深棕色森林土.海拔748 m.地理坐标为N42°20'907″,E128°07'988″.2 研究方法2.1 样地调查及林分基本情况2005年7月,在吉林省白河林业局光明林场次生杨桦林所在地,用TOPCON 全站仪建立了1 个200 m×260 m 的永久样地,对样地内胸径(DBH)大于1 cm 的林木个体测量树高及横、纵坐标,以此确定林木的空间位置.样地共有树种34 种,林分密度为3 157 株/hm2,平均胸径为11.8 cm,树种组成为3 紫椴Tilia amurensis+2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1 红松Pinus koraiensis+1 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1 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1 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1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色木槭Acer mono +枫桦Betula costata+响杨Populus davidiana+长白鱼鳞松Picea jezoensis +紫花槭Acer pseudo-sieboldianum +山槐Maackia amurensis.2.2 分析方法应用空间结构分析法,从3 个方面解析林分空间结构:1)林分的非同质性,即林木组成和空间配置情况;2)林木的非均一性,即林木的生长优劣程度;3)林木的非规则性,即林木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格局.本文用大小比数描述林木大小分化程度,用混交度描述林木空间配置,并用角尺度描述林分水平格局[10].2.2.1 树种混交度树种混交度(M)定义为与目标树i 最近的4 株相邻木中与目标树不同种个体所占的比例,Mi为某一株目标树的混交度,用公式表示为:Mi=0 时,表示零度混交;Mi=0.25 时,表示轻度混交;Mi=0.50 时,表示中度混交;Mi=0.75 时,表示强度混交,Mi=1.00 时,表示完全混交.2.2.2 大小比数大小比数(U)是指胸径、树高或冠幅大于目标树的相邻木占最近4株相邻木的株数比例,Ui为某一株目标树的大小比数,用公式表示为:Ui=0 时,表示目标树处于绝对优势地位;Ui=0.25 时,表示目标树处于优势地位;Ui=0.50 时,表示目标树处于中庸地位;Ui=0.75 时,表示目标树处于劣态;Ui=1.00 时,表示目标树处于完全劣态.2.2.3 角尺度角尺度(W)可用来描述相邻木围绕目标树的均匀程度.任意2 个邻接最近相邻木的夹角有2 个,小角为α,最近相邻木均匀分布时的夹角设为标准角α0.则角尺度被定义为α 角小于标准角α0的个数占所考察的4 个夹角的比例.Wi为某1株目标树与最近4 株相邻木构成的角尺度值,表达式为:3 结果与分析3.1 林木种间关系据调查,次生杨桦林样地共有34 个树种.运用林分空间结构分析软件winkelmass 得到该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63,其中完全混交、强度混交、中度混交、轻度混交和零度混交的占比分别为34%、24%、17%、12%和13%,说明该林分整体上处于中度以上混交水平.又因林木的株数、大小、繁殖及更新等不同,树种间的混交度特点差别很大(表1).位于林分下层,以营养繁殖为主的林木混交度偏低.如,簇毛槭弱度混交和零度混交的株数占比合计为62%,说明该树种空间隔离程度低,成簇现象明显.紫花槭在该林分中株数最多,占整个群落的22%,各种混交度的占比接近,它的空间隔离程度也很低.青楷槭Acer tegmentosum 和花楷槭urunduense 整体上处于中度混交水平,各种隔离程度的林木个体相对均一.位于林分中、上层树种的平均混交度都在中度混交以上,混交度水平普遍高于下层树种.水曲柳是林冠上层林木中混交度水平最低的树种,弱度混交和零度混交的株数占比之和将近30%,这可能与该树种更新良好和存在大量幼年个体有关.在该林分的针叶树中,臭冷杉的个体数最多,占林分总株数的17%,且幼苗和小树较常见,约20%的个体处于弱度混交及以下水平,强度混交及其以上混交水平的比例占60%.其余的乔木,除糠椴Tilia mandshurica 外,绝大多数个体的低强度混交水平的情形很少见,中度混交水平的比例均小于3%,因此,这些树种的平均混交度水平都很高.林分中能达到完全混交度水平的树种均是株数很少的稀见树种,如山梨Pyrus ussuriensis、响杨等.表1 次生杨桦林树种混交度及其取值分布Tab.1 Species' mingling degree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secondary popular-birch forest3.2 林木大小分化从表2 可知,次生杨桦林各树种大小比数值(U)位于0~0.67,说明了该林分树种空间大小组合和分化的极大差异.依据树种大小比数值的不同,可以把树种的大小比数分化情况划分为3 个层次,即:表示生长上不占优势,次生杨桦林样地中,这样的树种共有9种,占整个林分的26%.这些林木位于林冠下层,成簇现象明显.表示林木个体在生长上位于中庸和优势之间,处于绝对优势和优势的个体数之和大于处于劣态和完全劣态的个体,在该林分中,这样的树种有15 种,占群落的44%,稍高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树种.例如,红松处于优势和绝对优势的个体数达到了48%,处于劣态的个体仅有29%.表示树种在垂直方向上居于优势,在该林分中,共有10 个树种生长上占优,占所有树种的三分之一.其中,大小比数值为0 的都是植株高大、株数较少的林木,它们在生长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通常位于林冠上层,如香杨Populus korean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在次生杨桦林中,先锋树种大小比数值较小,即多数个体在生长上占优,比如响杨、白桦和青杨.这说明在采伐干扰后,先锋树种很可能率先进入了林间空地或者人为林窗,光照充足,在生长上处于有利的地位.表2 次生杨桦林树种大小比数及其取值分布Tab.2 Neighborhood comparison and its distribution of tree species in secondary popular-birch forest3.3 林木水平分布格局角尺度表达林分的分布格局,关注所有个体的水平位置关系,如果平均角尺度,表示均匀分布,如果,表示聚集分布,如果0.48 ≤,表示随机分布[9],依据这些原则判定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次生杨桦林样地的角尺度取值分布见图1.依据角尺度定义,Wi值越小,目标树周围的相邻木个体分布越均匀,相反Wi越大,目标树周围的相邻木个体分布偏向一侧.次生杨桦林样地中,Wi=0 的比例接近于0,说明绝对均匀分布的单元很少见;Wi=1.00、Wi=0.75 和Wi=0.25 的分布频率相当,Wi=0.50 的相邻木单元超过了50%.说明样地内均匀分布的单元远远低于不均匀分布的单元.平均角尺度¯W=0.55,说明次生杨桦林整体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格局.图1 次生杨桦林林分角尺度分布Fig.1 The value distribution of neighborhood pattern in secondary popular-birch forest4 讨论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与采伐干扰造成的次生演替以及各树种在林分中的生长状况、繁殖方式、更新策略等有关.林分的整体混交度水平与群落的干扰历史及所处的演替阶段等有关[11].次生杨桦林的混交度水平明显高于当地的红松阔叶林[12]以及遭受强度采伐干扰后形成的次生白桦林[13],这很可能是遭受采伐干扰的林分中,大径木被伐除,相同物种的最近相邻个体得到抚育,林分的混交度水平被人为提高,又由于先锋树种的侵入和定植增加了该群落的乔木树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了林分的混交度水平.因此,并非所有的次生林的混交度水平都低于原始林,混交度水平高的森林也不一定是材积高、稳定性高的林分.在调整次生杨桦林以及次生白桦林林分混交度时,应适当减少先锋树种的比例,同时充分考虑其他树种生长、繁殖特性及参考当地老龄林的混交度特点.与当地原始红松阔叶林相比,次生杨桦林中生长上占优的树种以先锋树种为主,而有可能达到林冠上层的红松、紫椴、水曲柳等在生长上并不完全处于优势地位,而是分布在林分的各个层次.这说明次生杨桦林还处于演替的早期阶段,林冠中层个体之间竞争激烈.因此,在林分改造中,参考原始林树种构成的特点,适当提高当地顶级群落优势树种的优势度,防止次生林进一步退化,从而促进次生林的正向演替.在原始森林中,由于自疏作用和种内、种间竞争及生态位分化,使林木之间更合乎随机化分布趋势[14].而次生杨桦林由于受到人为采伐干扰,林木原有格局已被改变,加之一些先锋树种如白桦、青杨的侵入,小径级林木群团状特点突出,导致林分在总体上呈现聚集分布的格局,这与当地相似类型的次生白桦林的分布格局一致[13].在今后针对该类次生林的经营管理中,建议以优化和构建合理的林分空间结构为出发点,调整林分的角尺度,将角尺度偏小的林木作为调整对象,减少林分中林木团状分布的比例,促进林分向天然林林分随机分布趋势发展.在经营中保留有助于调节混交度的未来顶级群落的针、阔叶优势树种,使次生林林分混交度水平逐渐接近原始林.有意识地调整林木个体的大小分化水平,通过抚育间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为珍贵幼树提供生长空间,逐步降低林分中非目的树种的中、小径木的比例,使林分径级分布趋于合理[15].通过以上经营管理措施改善树种组成以及竞争关系,调整林分的分布格局,促进进展演替,诱导次生林向原始林的结构特征发展.参考文献:[1]惠刚盈,胡艳波,赵中华.再论“结构化森林经营”[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1):14-19.[2]MACKINNON A,TROFYMOW J A.Structure,processes,and diversity in successional forests of coastal British Columbia[J].Northwest Sci,1998,72(S2):1-3.[3]惠刚盈.角尺度:一个描述林木个体分布格局的结构参数[J].林业科学,1999,35(1):39-44.[4]惠刚盈,von GADOW K,ALBERT M.一个新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大小比数[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1):4-9.[5]惠刚盈,胡艳波.混交林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表达方式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1,14(1):23-27.[6]惠刚盈,李丽,赵中华,等.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J].生态学报,2007,27(11):4717-4728.[7]胡艳波,惠刚盈,戚继忠,等.吉林蛟河天然红松阔叶林的空间结构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5):523-530.[8]安慧君,惠刚盈,郑小贤,等.不同发育阶段阔叶红松林空间结构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6):116-120.[9]贾秀红,郑小贤.长白山过伐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5(4):436-440.[10]徐海,惠刚盈,胡艳波,等.天然红松阔叶林不同径阶林木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6):687-691.[11]WELLS M L,GETIS A.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 structure in Pinus torreyana[J].Plant Ecology,1999,143(2):153-170.[12]夏富才,赵秀海,潘春芳,等.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分空间结构[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16(4):529-533.[13]夏富才,赵秀海,潘春芳,等.长白山白桦林空间结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2):407-412.[14]王蕾,张春雨,赵秀海.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J].林业科学,2009,45(5):54-59.[15]赵中华,袁士云,惠刚盈,等.甘肃小陇山5 种不同灌木林改造模式对比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2):262-267.。

长白山区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调查报告

长白山区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调查报告
长白山主峰景观
汇报内容
一、自然概况 二、研究概况 三、植物种类
四、分布类型
五、经济价值 六、参考说明
长白山主峰北坡景观
一、自然概况
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吉林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25o20′~130o20′, 北纬40o41′~44o30′,面积7.594 104km2,范围包括吉林省通化、白山、 延边等地区的27个市、县。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东与俄罗 斯接壤,西南接辽宁省,北连黑龙江省。
兴安杜鹃景观
狗枣猕猴桃叶
木通马兜铃花
南蛇藤果实
五味子果实
四.分布类型:
1.水平分布
长白山区维管植物在其境内的分布可分为3类: 广布型(全区的各市、县均有分布)113科、370属、664种,分别占科、 属、种数的79.02%,58.82%,36.89%,代表种类主要有卷柏、球子蕨、过山 蕨、赤爮、芦苇等。
长白山地区新生代以来,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三纪伴有火山的 间歇性裂隙式喷发,地下深处的岩浆大量喷出地面,构成广阔的玄武岩台地。 至第四纪,火山活动趋于活跃,由原来裂隙式喷发转为中心式喷发,形成了 以长白山火山、望天鹅火山等海拔1800m以上的大火山锥体,以及许多小的火 山锥体。
长白山天池西坡秋季景观
长白山地区主要山脉有 长白山、龙岗山、老岭、 南岗山、甄峰岭、哈尔 巴岭及张广才岭、老爷 岭等南段。主要河流有 松花江水系的五道白河、 古洞河、头道白河、松 江河、辉发河、一统河、 三统河等。
长白山瀑布(长白瀑布)夏季景观
长白山瀑布(锦江瀑布)秋季景观
图们江水系的布尔哈通河、汪清河、海蓝河等;鸭绿江水系的哈泥河、新开河、 八道沟河、五道沟河、浑江等。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春季景观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带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带

• 位于天池北侧, 海拔2560米,据 《长自山江岗志 略》,此峰“土 色黑,状若铁9”, 故名。在此俯瞰 天池,湖光山色, 尽苎底,为长白 山北坡观天池第 二绝妙处。G说, 一采药人至此, 遇见峰上张灯结 彩,女碧辉煌, 中间悬“朱”宇 无数,多不能识。 唯“福”、“寿” 宇不篆不隶,形 似鸟虫,尚可辨。 归去后告诉别人, 人们都以为荒诞 不信。等再次去 看时则始终见不 到这番情景了。
刘建封这样
描绘:“峰
顶尖秀峭古,
向西南斜而
有力,形同
孤隼,层山
之中,特树
一帜,令人
望之而生独
立思想。” 这山峰不仅
仅像一只孤
傲俊美的鹰,
同时,还能
激励人们昂
首挺胸,独
立思考,直 面人生。
• 三奇峰
• 在天池东南, 海拔2670 米,今在朝 鲜境内。据 《长白山江 岗志略》, “三峰比立, 石峙琳琅, 影印天池, 其秀色可掬, 仿佛海上三 山,留在人 间。”故称 三奇峰。
• 卧虎峰位于天池 南偏西, 海拔 2566米,为中 朝界峰。据《抚 松县志》,卧虎 峰“山势狰狞, 怪石嵯峨,偶一 登临,则惊神骇 目,大有战战兢 兢之感。”又据 《长白山江岗志 略》,“临池多 虎踪,人不易行。 峰后起一小岗, 积雪累年不消。 前有虎径,斜长 五里余。”这样 与虎如此密切的 一座险峻的高山, 叫卧虎峰真是 “名正言顺”。
• 海拔2595.7 米,位于天池 北偏西,与天 豁峰一起把守 天池水出口。 《长白山江岗 志略》载, “在乘槎河西, 与天豁峰对峙 而低。池水溢 流而出,状若 门形,故号日 龙门。”传说, 大禹治水曾到 峰上。山旁有 一石,上似蝌 蚪字形。在百 姓的心中,这 碑为神碑,无 人认识上面的 蝌蚪文字。传 说,有人在龙 门峰前,看见 有几条红黄色 的鱼,在乘槎 河上跳跃。就 用石头打。不 料,“霎时狂 风大作,白雨 暴落,连声霹 雳,而鱼亦 逝。”

长白山过伐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分析

长白山过伐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分析
收 稿 F期 :0 60 一0 J 2 0 —t2
*“ 国家科技攻关项 目( 0 t A 11 7 资助 十五” 20 B 5 03 ) 0 贾秀红, 女,t7 9 6年生, 士.E作 位 : 硕 华中农业大学 园艺林学学院 , 武汉 4 0 7 300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第 2卷 第 4 5 期 2 0 年 8月 06
文章编号

中 农


学 学

Vo. 5 No 4 12 .
Au 0 6 4 6 4 0 g2 0 , 3 —4
J u n l fHuz o g Ag iut rlUnv riy o r a a h n rc lu a ie st o
小l 。因此 , 2 ]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经营过伐林 , 促进其 林下土壤以棕色森林土为主, 腐殖质层较厚 , 一般都
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 必须清楚地 了解林分的空 间 在 1 m以上 。试验地的立地条件较好 , 5c 还保持着 结构 现状 。 部分原始植被和土壤状态F4 3] ,。
摘要
用角尺度 、 混交度和大小 比数 3 个林 分空间结 构参数 , 分析了长 自山过伐林 区云冷杉针 阔混交林 的
空间结构 。结果表 明 : 该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 054林 木分布格 局为 随机 分布 , 分 的平均 混交度为 08。 .0 , 该林 .1
说明它是一个 由不同树 种呈现强度混 交结构状态组成 的复杂森林群落 。针叶树 种具 有胸径和树高 的优势, 尤其
大小、 分布等空间关系。林分空间结构决定了树木 30 5 I h )林 分 株 数 分 布 以小 径木 为多 。 5  ̄40I。 m , T/
之 间 的竞 争势 及其 空 间 生 态位 , 在 很 大 程度 上 决 根据 19 它 9 0年 4月 ~ 20 0 1年 5月 的调 查 资料 , 验 试 定 了林 分 的稳 定 性 、 展 的 可 能 性 和 经 营 空 间 大 地 的树种组 成均 为 2 2云 2红 2 1 1 。其 发 冷 椴 色 枫

长白山地域分异规律

长白山地域分异规律

长白山地域分异规律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东北地理体系中的主峰,也是中国最东北的名山之一。

长白山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气候、植被和动物等方面。

首先是地理环境。

长白山形成于地质构造活动中,地势属于中坡地形,从山脚到山顶地势逐渐升高,呈现出阶梯状。

长白山主峰白云峰海拔高达2691米,地势陡峭,山势雄伟壮观。

山区由于地势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如峡谷、峰丛、冰川等,给长白山增添了独特的地理魅力。

其次是气候的分异。

长白山地处暖温带与寒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主要受到高山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由于地势的不同,山脚、山中和山顶的气候存在明显的差异。

山脚地区气温较高,夏季多雨,冬季较长且寒冷,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

而山顶地区气温较低,夏季短暂,冰雪覆盖,气候为高山寒温带气候。

在长白山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和植被,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第三是植被的分异。

长白山植被分布具有阶梯状的特点。

山脚地区主要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如辽东赤松和华东红豆杉等。

山中地区则是针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如长白云杉和落叶松等。

而山顶地区则主要由高山草甸和冰川被覆等特殊植被形成,适应了高寒的气候条件。

长白山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天然保护区之一,保护着众多珍稀的植物资源。

最后是动物的分异。

长白山地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其中包括动物和鸟类等。

山脚地区栖息着各种哺乳动物,如鹿、狐狸和野猪等。

山中地区则是长白山獼猴的主要分布区,獼猴是中国特有的猴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而山顶地区则生活着高山动物,如雪豹和岩羊等,它们能够适应严寒的气候条件,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方。

总之,长白山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植被和动物等方面。

这种分异给长白山增添了独特的地理魅力,也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长白山的地域分异规律不仅丰富了中国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也为保护和研究长白山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l o we r l a y e r s re a c o n t r a r y t o t h a t o f B.p  ̄ y p h y U a .最
第4 l 卷 第 4期
2 0 1 3年 4月









Vo 1 . 4l NO. 4 Ap r .201 3
J OUR NAL OF NOf l 删 E AS T F OREs T R Y U NI VE RS n
长 白山杨桦次 生林主要树种 的 空间分布格 局及其关联 性 )
分类号 s 7 5 8 . 5 + 3
S p a t i a l Di s t r i 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 s a n d As s o c i a t i o n s o f Do mi n a n t Tr e e S p e c i e s i n P o p l a r . Bi r c h S e c o n d a r y Fo r e s t S t a n d
i n C h a n g b a i Mo u n t a i n c . dD u Z h i , K a n g X i n g a n g , Me n g J i n g h u i , K o n g L e i , G u o We i w e i , Y u e G a n g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 S i l v i c u l t u r e nd a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o f M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 B e i j i n g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 P .R .C h i n a ) / / J o u r -

长白山森林分布(最新整理)

长白山森林分布(最新整理)

根据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1993 年调查的资源数据,全区有林 地面积为 196465.0 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 168918.5 公顷,占总 面积的 86.0%;疏林地 8406.0 公顷,占 4.3%;灌木林 4897.4 公 顷,占 2.5%;未成林造林地 349.0 公顷,占 0.2%;草地、拣集迹 地、风倒迹地、沼泽地等无林地 10955.5 公顷,占 5.6%;林业 设施和林业其它用地 2538.6 公顷,占 1.4%。全区森林覆盖率 88.5%。区内活立木总蓄积 4373.5 万立方米,(包括天然林 4367.83 万立方米,人工林 5.70 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 4323.9 万立方 米,疏林地蓄积 19.9 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 29.7 万立方米。有 林地每公顷平均蓄积 256.0 立方米。有林地中,成熟林比重最大, 其面积、蓄积分别为 94295.0 公顷、2708.9 万立方米,比重分别为 55.8%和 62.7%。其次是近熟林,面积为 27782.0 公顷,蓄积为 608.3 万立方米,其比重分别为 16.5%和 14.1%。其它龄组的面积、 蓄积比重分别为幼龄林 2.3%和 0.5%;中龄林 14.5%和 9.4%;
高山苔原景观带 分布在海拔 2000 米以上,地处长白山火山锥 体中上部,地表覆盖着厚的火山灰、火山砾、浮石等。气候为高山
苔原型,湿度大不,风力特强,土层脊薄。随着海拔的增高,植物 逐渐稀疏,种类逐渐减少,生长期很短。该带植物矮小为葡匐状, 根系肥大,花序大型,色彩鲜艳,无高大乔木,仅有矮小的灌木、 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衣、苔藓等。植被为典型的高山苔原植被类 型。主要植物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松毛翠、大白花地榆、长白景 天、圆叶柳等。动物种类更加稀少,穴居的高山鼠兔是高山苔原带 唯一的兽类。此外,白腰雨燕、领岩鹨是高山苔原带常见的鸟类。 森林资源

长白山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机理研究

长白山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机理研究

长白山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机理研究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长白山生态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种类、影响因素、演替机理等方面系统地探讨长白山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机理。

植被群落多样性,指的是一个地理位置内不同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种类多样程度。

种类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两个方面,前者指的是一个地理位置内物种数量的多少,后者指的是同一地理位置内物种数量的相对平均程度。

因此,植被群落多样性可以通过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两个指标来衡量。

在长白山地区,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个部分。

乔木层主要包括松、云杉、冷杉、白桦等,灌木层则包括一些灌木和乔灌混交林,草本层则主要是由草本植物构成的。

不同层次的植物群落形成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植被群落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地、水文等自然条件,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物种多样性和组成。

人为因素则包括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和干扰,例如采伐林木、草地开垦和环境污染等,都会直接影响植被群落的多样性。

关于演替机理,森林植被群落的演替被认为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阶段,并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影响。

常见的演替类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初级演替是指无植被地区逐步形成植被的过程,通常由草本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乔木林发展。

次生演替则是指原来具有植被的区域受到干扰后,逐渐恢复生长过程。

演替发生的机理涉及植物的生长季节、相互依存性、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等因素。

总的来说,长白山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机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等多个方面。

研究这些问题对于保护长白山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白山森林分布

长白山森林分布

长白山森林分布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属长白山植物区系,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区内植被主要以红松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草甸、高山苔原等组成,从保护区边缘至山顶,高程相差近2000米,而水平距离仅45公里。

在这么短的水平距离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生物等变化悬殊,呈现的山地垂直分布带谱。

并从下到上依次形成红松阔叶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四个植被分布带,包罗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的景象,是欧亚大陆从中温带到寒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是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山前台地。

地势平缓,山地棕色森林土为本带主要土壤类型,同时在排水不良的地区也发育着沼泽土。

该地带气候温和、湿润,植被类型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林相层次明显,生物群落复杂,灌木种类也较丰富,藤本植物非常发达,林下草本植物更为繁多。

针阔叶混交林的代表植物中,针叶树以占优势的红松为代表。

此外,尚有长白落叶松、鱼鳞松、红皮云杉、长白松等;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白桦、山杨等。

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密、优越的自然环境给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及丰富的饵料,所以这一带动物种类较多,且多为广布型种类。

如东北虎、梅花鹿、麝、紫貂、马鹿、青羊、野猪、猞猁、水獭以及中华秋沙鸭、鸳鸯、金雕、黑琴鸡、榛鸡等。

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多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

针叶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100-1800 米之间。

地形为倾斜玄武岩高原,气候冬寒夏凉,土壤主要为山地棕色泰加林土。

植被以针叶林为主,种类较针阔混交林贫乏,针叶树占绝对优势,以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

除针叶树之外,伴生有槭树、花楸等阔叶树,但林下灌木、草本种类较针阔混交林带明显减少。

树冠郁闭度很大,林下阴暗潮湿,苔鲜类发达,厚度可达10厘米以上。

本带动物种类大为减少,除部分鸟类、兽类和两栖类中的极北鲵外,鱼类很少出现,爬行类也只有极北蝰和腹蛇。

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特点

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特点

长⽩⼭野⽣植物垂直分布特点2019-08-07摘要:长⽩⼭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很多世界罕有的野⽣植物资源。

本⽂主要分析了长⽩⼭各垂直地带主要植物种类及分布特点,以明确各种类、群落之间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关键词:长⽩⼭;野⽣植物;垂直分布;探讨基⾦项⽬:“⼗⼆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2012BAD22B0401)中图分类号: Q948 ⽂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49长⽩⼭在《⼭海经》中以不咸⼭命名,是东北第⼀⾼⼭。

长⽩⼭脉从西南向东北⾛向,长度达上千公⾥。

长⽩⼭⾃然环境⽐较复杂,⽣态系统⽐较完整,⼭上⽓候变化多样,野⽣植物种类丰富。

长⽩⼭海拔⾼度约2700⽶,垂直依次分布着阔叶林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和针叶林带。

本⽂主要介绍这些地带野⽣植物分布特点,总结分布规律。

1长⽩⼭⾃然环境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在中国和朝鲜交界处,是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主要发源地。

长⽩⼭海拔差异⾮常明显,整个⼭脉从上到下环境差异梯度显著,⾃然野⽣植物多样,随着海拔的增加,植被明显呈垂直分布。

历史上长⽩⼭多次经历⽕⼭爆发,但并没有对长⽩⼭的植被造成影响,长⽩⼭野⽣植被物种⾮常丰富。

2长⽩⼭野⽣植被垂直分布情况长⽩⼭野⽣植被分布以海拔为分界,可分为5个地带。

在海拔500~800⽶地带,温度在3℃左右,这⼀地带⼟壤为棕⾊森林⼟壤,年降⽔量⼤概700毫⽶左右,属于分布着含有针叶树在内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在海拔800~1100⽶地带,温度在2℃左右,这⼀地带⼟壤为暗棕⾊森林⼟壤,全年⽆霜期为130天,属于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在海拔1100~1800⽶地带,温度在2℃以下,这⼀地带属于⾼峰区的斜缓地带,长⽩⼭经常被云雾所笼罩,属于寒温针叶林带。

在海拔1800⽶以上地区,由于地势⽐较陡峭,地表主要为各种⽕⼭喷发物组成。

在海拔1800~2000⽶地带,是由缓坡向⼭顶过度地带,属于寒温针叶矮曲林带。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长白山是中国东北部的一座著名的山脉,位于吉林省和辽宁省交界处。

长白山地处亚寒带,气候寒冷,山脉高耸陡峭,海拔较高,是中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长白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而闻名,以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观察。

本文将围绕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展开讨论,以期更深入地理解长白山地区的植物资源。

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是指在长白山这一特定地理环境中,不同植物种类在垂直分布上的规律性。

由于长白山气候寒冷,海拔高度大,从山脚到山顶,气温和环境条件都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长白山的生态环境,也可以为长白山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长白山地区的植物区系主要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草甸草原三大类。

在长白山的垂直分布上,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脚地带,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500-1900米的山地地带,而草甸草原则分布在海拔19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

这种分布规律与长白山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长白山地区植物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特点。

在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中,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低海拔地带,针叶林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分布有红松、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种,以及一些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

这些植物善于适应寒冷气候和贫瘠土壤,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能力。

在中海拔地带,阔叶林逐渐成为主导,主要分布有樟子松、落叶松、白桦等阔叶树种,以及一些耐寒的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高海拔地带,草甸草原成为主导,植被稀疏,主要分布有高山草甸植物,如高山针茅、高山罗伞等,以及一些能够耐受严寒环境的地衣和苔藓植物。

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气候因素。

由于长白山气候寒冷,山脉高耸,从山脚到山顶的气温、日照、降水等气候条件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气候差异直接影响了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生长和分布。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山脉之一,其地形高差大、气候多变,使该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植物区系。

该区域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与海拔高度、气温、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

一、长白山植物区系概况长白山属于典型的亚寒带森林带,由于纬度较高和海拔高度大,年平均温度较低,地区有四季,冬长夏短,春秋温差大,盛行西南季风。

植被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其中针叶林是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植被垂直分布范围从平地到海拔2800米以上,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和石滩。

二、植物垂直分布格局1、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是长白山植物区系中的低海拔区,高度在500米以下,区域内平均年温度在6℃到8℃之间。

该区域以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部分地区也有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主要植物有水杉、松、云杉、榆、椴、枫、柞等。

这些树木发育较好,属于常绿型或常绿落叶型树种。

3、针叶林带4、亚高山灌丛带亚高山灌丛带是长白山植物区系中的亚高山带,海拔高度在1600-2200米之间,平均年温度在-2℃-0℃之间。

该区域主要是草甸和高山灌丛,以高山草甸为主,由矮生草、杜鹃花、火绒草等组成。

灌木主要有金丝梅、小叶杨等。

此区域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滞留时间较长,厚重的积雪阻碍了阳光的照射。

5、高山草甸和石滩带三、结论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是由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下的结果。

通过对长白山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长白山植物的生态特点,进一步推动长白山的生态保护工作。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1. 引言1.1 长白山简介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辽宁省和吉林省交界处,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山脉,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长白山主峰为白石山,海拔2749米,是中国东北地区海拔最高的山峰。

长白山地处于寒温带,气候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气候区。

长白山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有许多火山口、火山温泉和火山湖。

长白山景观独特,四季分明,被誉为“北国江南”。

长白山是中国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

这里栖息着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之一。

长白山的植被类型丰富,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区系。

长白山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意义,还对研究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对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特点,为保护和管理长白山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2 植物区系研究意义植物区系研究是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对植物群落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为保护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长白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其植物区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长白山植物区系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地区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支持。

通过研究植物区系可以揭示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长白山植物区系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该地区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了解长白山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功能,可以更好地指导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生态系统的管理。

长白山植物区系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该地区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对于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字数:227】2. 正文2.1 长白山植物区系特点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一处重要的植物资源保护区,拥有独特丰富的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

长白山云冷杉种群结构和动态分析

长白山云冷杉种群结构和动态分析

长白山云冷杉种群结构和动态分析
长白山云冷杉(scientific name: Abies nephrolepis)是我国中北部和东北地区的一种常见针叶乔木。

由于其极耐寒性和高海拔生长环境的限制,其种群时常面临着威胁。

云冷杉种群结构分析
云冷杉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中,因此其种群结构呈现出一定的高度分层特性。

树干直径分布表明,云冷杉种群主要以中等偏上的树龄组成,不同树径范围内所占比率变化较小。

但高度分布则具有更强烈的“分层性”,中等树高组成云冷杉种群的绝大多数。

云冷杉种群动态分析
过去,云冷杉种群在长白山的分布范围有所收缩。

1980年代之前,云冷杉种群数量较为稳定。

其后,随着大面积的林业植树造林,云冷杉的种群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种群密度也渐渐提高。

近年来,随着长白山旅游业的兴盛,一些旅游网络的开发与使用,云冷杉受到破坏现象有所加重。

同时,由于种群密度的提高以及头顶环境与宿主环境的改变,云杉毛虫的侵害也逐渐加重,种群健康状况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云冷杉种群的数量与密度和头顶环境、构成宿主等因素密不可分。

保护云冷杉种群不仅要保障其宿主环境,还需要注意控制人类活动可能对其造成的影响,避免毛虫、病虫害等影响云冷杉生长的因素。

长白山探秘神秘的原始森林

长白山探秘神秘的原始森林

长白山探秘神秘的原始森林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世界上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也是中国最完整的原始森林之一。

长白山原始森林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地方,这里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和珍稀的动物物种。

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秘长白山的神秘原始森林。

第一节:长白山原始森林的特点长白山原始森林位于中国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交界处,面积达到100万公顷。

这里生长着茂密的针叶林,覆盖了山腰和山顶。

长白山的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气候寒冷湿润,气温低于零度的时间长达8个月。

这种严寒的气候条件使得长白山成为众多珍稀物种的家园。

长白山原始森林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还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

这里有1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中国特有的铁杉、云杉等。

长白山原始森林的植物覆盖率高达95%,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在这片原始森林中,动植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链,并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生态平衡的圈子。

第二节:长白山原始森林的动植物世界长白山原始森林是众多珍稀物种的天堂。

这里有中国黑龙江梅花鹿的主要分布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长白山雪鸦的栖息地。

此外,长白山原始森林还生活着黑熊、豹猫、朱鹮、斑鸠等许多稀有动物。

长白山不仅是动物的天堂,也有丰富的昆虫资源,如云杉蛾、长白蛇眉蝶等。

长白山原始森林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以铁杉、云杉为代表的树种。

这些树种对于生态系统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长白山原始森林还有许多草本植物和苔藓植物,如葱兰、钩藓等,它们为森林增加了更多的色彩和生机。

第三节:长白山原始森林的保护与挑战长白山原始森林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自1956年设立国家级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来,长白山原始森林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然而,保护工作仍然面临困难和挑战。

首先,人类的活动对长白山原始森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过度的采伐、盗砍盗伐等行为导致了森林资源的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威胁了原始森林的完整性。

其次,气候变化也对长白山原始森林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长白山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长白山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长白山一、单选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完成下列各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有关的指标是()①大气温度①积雪厚度①降水量①植被覆盖度A.①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2.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太阳辐射减弱D.降雪期推后1.C 在高山苔原带,大气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与海拔有关。

坡度大积雪厚度小,坡度小,积雪的厚度大,与坡度有关,与海拔无关。

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后减,故有关。

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和温度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与海拔有关。

故选择C。

2.D 气候变暖,一方面,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推后。

另一方面,由于温度较高,积雪不易存留堆积,积雪冬季覆盖时间变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积雪的覆盖,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冻害加剧,故D正确。

林木的高大树干和稠密枝叶,是空气流动的障碍。

某科研小组采用自动观测系统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平均树高26m)内不同高度冬季风速的日变化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图示意林内不同高度风速的日垂直变化统计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观测区域森林对风速的阻挡作用最明显的位置,大致位于()A.2.5m B.8mC.26m D.32m4.导致同一高度一天内不同时间风速差异的因素主要是()A.枝叶密度B.树干直径C.空气湿度D.地面温度5.推测该林区夏季不同高度、不同时间风速变化的特点是()A.2.5米处风速仍然比较稳定B.树冠层以上风速增幅明显加大C.0时随高度上升风速会减小D.14时风速随高度上升变化不大3.A 图中显示,绝大部分时间段,观测区域内海拔越低,风速越小,说明森林对风速的阻挡作用在近地面最明显,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完整word版)长白山森林分布

(完整word版)长白山森林分布

长白山森林分布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属长白山植物区系,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区内植被主要以红松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草甸、高山苔原等组成,从保护区边缘至山顶,高程相差近2000米,而水平距离仅45公里。

在这么短的水平距离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生物等变化悬殊,呈现的山地垂直分布带谱。

并从下到上依次形成红松阔叶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四个植被分布带,包罗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的景象,是欧亚大陆从中温带到寒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是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山前台地。

地势平缓,山地棕色森林土为本带主要土壤类型,同时在排水不良的地区也发育着沼泽土。

该地带气候温和、湿润,植被类型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林相层次明显,生物群落复杂,灌木种类也较丰富,藤本植物非常发达,林下草本植物更为繁多。

针阔叶混交林的代表植物中,针叶树以占优势的红松为代表。

此外,尚有长白落叶松、鱼鳞松、红皮云杉、长白松等;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白桦、山杨等。

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密、优越的自然环境给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及丰富的饵料,所以这一带动物种类较多,且多为广布型种类。

如东北虎、梅花鹿、麝、紫貂、马鹿、青羊、野猪、猞猁、水獭以及中华秋沙鸭、鸳鸯、金雕、黑琴鸡、榛鸡等。

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多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

针叶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100-1800 米之间。

地形为倾斜玄武岩高原,气候冬寒夏凉,土壤主要为山地棕色泰加林土。

植被以针叶林为主,种类较针阔混交林贫乏,针叶树占绝对优势,以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

除针叶树之外,伴生有槭树、花楸等阔叶树,但林下灌木、草本种类较针阔混交林带明显减少。

树冠郁闭度很大,林下阴暗潮湿,苔鲜类发达,厚度可达10厘米以上。

本带动物种类大为减少,除部分鸟类、兽类和两栖类中的极北鲵外,鱼类很少出现,爬行类也只有极北蝰和腹蛇。

长白山云冷杉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及其关联性

长白山云冷杉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及其关联性

长白山云冷杉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及其关联性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座著名山脉,也是全球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在长白山的云冷杉林中,主要种植了一些重要的树种,如云杉、冷杉、红松、落叶松等。

这些树种的空间分布和关联性对于林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云杉是长白山最具代表性的树种之一。

云杉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的山脊和山坡上,海拔高度在1000-1800米之间。

云杉的树冠呈锥形,树干笔直高大,枝叶繁茂。

在云冷杉林中,云杉与冷杉、红松等主要树种关系较为紧密。

云杉的根系较浅,根茎密布,有利于固定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能向土壤中释放出大量的有机物质,促进林区土壤的改良。

冷杉是长白山地区北部地区的一种常见树种,一般分布在海拔高度在1500-2000米之间的地区。

冷杉的树形呈圆锥形,树干粗壮,树冠较为稠密。

在云冷杉林中,冷杉与云杉、红松等树种共同生长,共享水、养分等资源。

冷杉树冠茂密,阻挡了过度的阳光照射,保护了下面的植物生长。

同时,冷杉树皮含有丰富的松脂,这对于保护木材有很大的作用。

红松是长白山地区常见的一个树种,一般分布在海拔高度在600-1000米之间的地区。

红松的树冠呈圆锥形,树干粗壮,树皮粗糙。

在云冷杉林中,红松与其他树种形成了互补分布格局,共同形成了完整的林区生态系统。

红松的树干高大,根系扎实,能够有效稳定土壤,并且具有完善的树荫覆盖,降低土壤表面的温度,防止水分过度蒸发。

不同树种的分布和关系影响着云冷杉林的整体生态系统。

相互依存、互补分布的树种组合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在长白山地区的云冷杉林中,各种树种间的关系十分复杂,需要我们在进行生态保护的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 Spatial pattern of 12 tree species in a secondary forest was investigated ,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ees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 1) Most of environment factors and tree species showed significa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 that is , there was a spatially clumped structure ; 2) Variation partition analysis of the space indicated that environment factors regulated mainly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aplings and young trees , however there was little effect of the environment factor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big trees ; 3) Soil moisture and soil pH valu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ost tree species , and soil nutrition ( including total N , total P , total K) showed slight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 however , soil organic matter ,leaf area index and PPFD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patial variation of 12 tree species ; 4) Environment factors hardly interpreted spatial variation of tree species ( including variation interpreted by environment alone and variation interpreted by environment and space in common) . In contrast , pure spatial variables exhibited stronger interpretation power ,which suggested that some unknown spatial process or processes independent of environment factors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ree species. Key words : local Moranπs I ; variation partition ;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s ; autocorrelation
目前生物种群的空间结构特征 、种群空间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变量对种群分布影响等问题已经 被生态学家所关注 (Brown et al . ,1995 ;1996) 。本试验检验了 8 个环境变量 (土壤全氮 、土壤全磷 、土壤全钾 、 土壤 pH 值 、土壤水分 、土壤有机质 、叶面积指数 、光量子通量密度) 以及 12 个树种的空间格局 (空间自相关 性) ,探讨了环境因子与植物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 。并试图回答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环 境因子对植物的空间分布有何影响等问题 。
表 1 样地树种概况 Tab. 1 Tree species survey in sample plot
树种编号 Species No.
幼树 Sapling ( Sa)
2 研究方法
211 数据收集 2005 年 7 月建立 1 个 260 m ×200 m 的固定样地 ,将其进一步划分为 130 个 20 m ×20 m 的连续样方 。记
录样地内所有 DBH ≥1 cm 的乔木个体种名 、胸径 、树高 、冠幅 (东西冠幅长 、南北冠幅长) 、枝下高及其位置坐 标 。假设树木胸径与生长年龄相对应 ( Sterner et al . ,1986) ,根据胸径划分幼树 (1 cm ≤DBH < 5 cm) 、小树 (5 cm ≤DBH < 20 cm) 及大树 (DBH ≥20 cm) 3 个生长阶段 。本研究选择了 12 个主要树种 ,树种概况见表 1 。
第 44 卷 第 8 期 2008年 8 月
林业科学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Vol144Hale Waihona Puke ,No18 Aug. ,2 0 0 8
长白山次生林树种空间分布及环境解释 3
张春雨1 赵秀海1 夏富才1 ,2
(11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 21 北华大学林学院 吉林 132013)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吉林省白河林业局光明林场 (128°07′49″E ,42°19′10″N) ,海拔 899 m。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 带大陆性山地气候 ,年均气温 313 ℃,最热月 8 月份平均气温 2015 ℃,最冷月 1 月份平均气温 - 1615 ℃,极 端最高气温 3213 ℃,极端最低气温 - 3716 ℃。年降水量 600~900 mm。土壤为山地暗棕色森林土 ,土层厚 度 20~100 cm。该区原始植被为阔叶红松林 ,经采伐破坏后形成针阔混交林 ,林龄 50~70 年 ,乔木种包括红 松 、蒙古栎 ( Quercus mongolica) 、紫椴 ( Tilia amurensis) 、水曲柳 ( Fraxinus mandshurica) 、色木槭 ( Acer mono) 、春榆 ( Ulmus japonica) 、糠椴 ( Tilia mandshurica) 、簇毛槭 ( Acer barbinerve) 、假色槭 ( A . pseudo2sieboldianum) 、青楷槭 ( A . egmentosum) 、白牛槭 ( A . mandshuricum) 、花楷槭 ( A . ukurunduense) 、怀槐 ( Maackia amurensis) 、拧筋槭 ( Acer triflorum) 、黄菠萝 ( Phellodendron amurense) 、枫桦 ( Betula costata) 、大青杨 ( Populus ussuriensis) 等 。
虽然对次生林的保护 、经营和恢复已经迫在眉睫 ,但对次生林种群和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了解却十分有 限 。以往研究显示 ,绝大多数树种在空间上并不是均匀或随机分布 ,而呈聚集性分布 (孙伟中等 ,1997) ,这说 明某些过程或机制支配着森林空间结构的形成 。环境决定论者认为环境变化是影响物种格局的主要根源 (环境控制模型) ,而生物决定论者则认为生物之间的互作是构造群落结构分异的动力 (生物控制模型) (May ,1984) 。通常来说 ,有 2 种机制可以制约植物空间结构的形成 : 1) 植物种群的空间自相关 ,即同种植物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ee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s of Secondary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s
Zhang Chunyu Zhao Xiuhai Xia Fucai
(11 The Key Laboratory for Silviculture and Conserv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 21 Forestry College of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132013)
树种 Species
红松 Pinus koraiensis 蒙古栎 Quercus mongolica 色木槭 Acer mono 紫椴 Tilia amurensis 水曲柳 Fraxinus mandshurica 鱼鳞松 Pinus jezoensis 臭松 Abies nephrolepis 水榆 Sorbus alnifolia 春榆 Ulmus japonica 青杨 Populus ussuriensis 山杨 Populus davidiana 白桦 Betula platyphylla
摘 要 : 分析次生林群落中 12 个树种的空间格局 ,阐述树木种群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1) 大 多数环境因子和树种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 ,即存在空间聚集性结构 ; 2) 空间变异分割表明 ,环境因子主要 制约幼树和小树的空间分布 ,而对大树影响较小 ; 3) 土壤水分和土壤 pH 值对树种分布影响较大 ,土壤营养 (全氮 、 全磷和全钾) 作用相对较小 ,土壤有机质 、叶面积指数和光量子密度与树种空间变异之间无显著关系 ; 4) 在已知种 群空间变异中 ,环境因子 (包括环境变量单独解释部分 、环境变量与空间变量交互作用部分) 解释能力较低 ,而纯粹 的空间变量 (即空间变量单独解释部分) 对种群空间变异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 ,说明一些未知的独立于环境因子的 空间过程在树木种群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关键词 : 局部 Moranπs I ; 变异分割 ; 环境解释 ; 空间自相关 中图分类号 :S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488 (2008) 08 - 0001 - 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