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新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新闻学对新闻媒体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激发
新闻学对新闻媒体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激发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媒体与传播的学科,其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和激发新闻媒体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教育培养和实践激发两个方面,探讨新闻学在这一领域的作用。
一、教育培养教育培养是新闻学推动新闻媒体创新的基础,通过培养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媒体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介绍:1. 理论基础教育: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教授新闻伦理、新闻法规等基础理论,为从业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操作准则,从而在实践中保持创新的动力和方向。
2. 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新闻学专业的教育培养必须满足时代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广泛而多样的课程设置,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设计开展创意写作、摄影、编辑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力。
3. 实践项目:新闻学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实践,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新闻采访、写作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媒体行业的挑战和机遇,从而培养出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激发除了教育培养之外,新闻学还通过实践激发的方式,培养和激发新闻媒体从业者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工作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介绍:1. 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新闻学应该与媒体行业建立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例如,与新闻机构合作,安排实习项目或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新闻工作环境,从而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2. 鼓励多样化的报道方式:新闻媒体的创新精神体现在报道方式的多样化上。
新闻学应该鼓励从业者尝试不同的报道方式,例如数据新闻、多媒体报道等,从而拓宽报道的边界,推动媒体创新的发展。
3. 鼓励跨学科交流:创新往往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交流与碰撞。
新闻学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交流,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学生合作,开展创新性的项目和研究,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新闻媒体的创新能力。
浅谈埃德加斯诺的新闻思想
1.人生觉醒——萨拉齐之行
斯诺1928年抵达中国,那时他对中国的形势及现状并未有清醒的认识,曾经一度,他还受密勒的影响,有亲蒋倾向,但那一次萨拉齐之行,对于斯诺整个的新闻生涯来说,具有转折意义。
1929年6月的一天,在火车上,斯诺目睹了半身裸体的小孩,面带饥饿,大多数都是女的,他们被运往工场或妓院。第二天,火车到达了终点站萨拉齐。
本课题采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梳理了斯诺的生平和主要新闻活动之后,旨在探究斯诺的新闻思想的表现及其成因,并结合当前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探寻其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力求对当今的新闻从业者产生一些启发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埃德加·斯诺;新闻活动;新闻思想
Introduction to Edgar snow's news thoughts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Snow's life and major news events, and causes to explore Snow's news though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ideas of news, to try to bring some enlightenment and educational meaning for modern practitioners.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联系与帮助下,斯诺与在上海行医的马海德医生,冒着生命危险,经西安前往陕北苏区访问。他和毛泽东同志进行长谈,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长途跋涉,到边区各地采访。次年写成驰名全球的杰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题名为《西行漫记》)。斯诺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他热诚支持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长期向全世界宣传和介绍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情况,增进西方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斯诺担任英美报纸的驻华战场记者。1939年,他又一次到了延安,同毛泽东进行了谈话,并详细调查了根据地的政权组织等各方面情况,又一次向全世界作了报道。
《新闻学概论》第7章 新闻事业的管理和经营
“资本运营”,是指借助各种投资、融资手段进行资 本运行的过程及活动。它是企业扩大资本,增强经济实 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借以营利的方式和手段之一。
17
(六)其他经营
除了上述经营内容和方式外,新闻传媒业的其他经营 内容和方式也不少。如文化娱乐、体育旅游、影视传播、 宾馆酒店、房地产等等,都可以作为经营的内容和方式。
13
二、新闻传媒业的经营理念与策略
(一)效益经营
新闻传媒作为企业单位同作为事业单位的根 本性区别就在于,事业单位受国家机关行政领导 ,不实行经济核算,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支出, 而企业要受市场支配,要讲经营效益,要讲投入 产出,要讲盈亏利润,要实行经济核算。
(二)规模经营
规模扩张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一家企 业拥有了一定的实力,而且看好了经营发展的 好势头的时候,它势必要走规模扩张之路,以 寻求更大的利润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6
(三)节目制播
“节目制播”,是指广播和电视媒体制作和播出广播 、电视节 目的过程及活动。它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主要 业务活动,也是其重要的经营活动。
(四)稿件营销
“稿件营销”,主要是指通讯社对其新闻稿件(也包 含一部分信息产品)的经营和销售活动。它是通讯社的 一项主要经营活动,也是通讯社经济收益的重要来源。
14
(三)特色经营
一种产品,如果没有特色,没有能够吸引消 费者的独特的东西,那么它就无法赢得消费者 的青睐,因而也就无法打开销路,占有市场, 获得经济效益。
(四)多种经营
新闻传媒业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经营主业应 当是新闻与信息传播,围绕新闻与信息传播这个 主业,它还可以利用自身联系面广以及拥有信息 、技术、人才、知识、设备器材等各种资源优势 开展多种经营,以拓宽经营范围,扩大收益面。
教会大学-燕京大学
3、服务社会方面:
燕京大学提出“我们的目的,是以养成一种合作、建设、 服务人群的精神以服务社会国家……。我们不要变成世界 上最有名的学校,也不要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学校,而 是要成为‘现在中国’最有用的学校。” 从创办“最有用的学校”的目标出发,燕京大学组建了一 批实力较强并很有特色的学系,如国文系、新闻系、历史 系、社会学系、经济系、生物系、家政系等,为中国社会 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例如,到20世纪80年代, 我国各大新闻媒体、报社派驻国外的首席记者,燕京新闻 系毕业生有很多。而社会学系则培养了许多著名的社会学 家,如严景耀、林耀华等。燕京大学毕业生当选科学院院 士的有43人,工程院院士的有11人(有4人重合)。他们在 各自行业内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司徒雷登简介 评价: 成功的教育家、失败的外交官
司徒雷登:“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将他作为美国的象征而极尽讽刺,说 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中 国成了声名狼藉和失败的代名词。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 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 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 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 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 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论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 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 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
思考1: 教会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思考2: 教会大学对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
试论燕京大学新闻人才的特色培养方式——以新闻学讨论周为中心的考察
1931年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主任黄宪昭 “为研究新闻学科便利起见”决定“仿美国米苏利亚(密苏里) 大学例,每届四月,举行新闻学讨论周一次。延请中外新闻界先进,出其素长,分别讲演。”[3]是为燕京大 学新闻学讨论周的由来。从 1931年 4月到 1937年 5月,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共成功举办了七届新闻学讨 论周。其中包括 1931年 4月至 1934年 4月举办的四届新闻学讨论周和 1934年 11月至 1937年 5月举办 的三届新闻学讨论会。后世的研究者为了方便起见,习惯上将后三届的新闻学讨论会和之前的四届新闻 学讨论周合并在一起,统称为新闻学讨论周。
关键词: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新闻学讨论周 中图分类号: G64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6800(2019)02-085-08
燕京大学新闻学 系 初 创 于 1924年,1927年 因 经 费 困 难 而 停 办,1929年 重 建 以 后,发 展 迅 速,到 1936年 时 ,已 被 誉 为 中 国 “新 闻 教 育 的 急 先 锋 ”,[1]16在 人 才 培 养 方 面 成 就 突 出 。 有 论 者 将 其 成 就 的 取 得归因于四个方面:即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重视实践训练的职业化培养模式,培养领袖人才的精 英教育理念,开放多元的办学环境。 但 [2]82-84 笔者通过梳理史料发现其人才培养成就的取得还与其特 色的人才培养方式———“新闻学讨论周”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此展开论述,以期对今日的人才培养 愿先就此讨论会的举办情形进行概述。 “特别新闻学讨论会”是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于 1934年 11月 8———10日举办的一次新闻学讨论会。
此次讨论会之所以被笔者命名为“特别新闻学讨论会”,原因有四:首先,燕京大学新闻学讨论周自此次 开始,名称由“新闻学讨论周”改为“新闻学讨论会”。1934年秋,新上任的新闻学系主任梁士纯认为“以 前此种讨论,称之曰周,但实际上不过举行二三天,今年特改称为会,所以名副其实,并且包含有每年一会 的意义。”[4]其次,举办的时间打破了以往在每年四月份举办的惯例。此次选择在当年的 11月份进行,是 由于临危受命而出任系主任的梁士纯认为对于事关新闻学系发展的一些核心问题迫切需要举办新闻学 讨论会加以研讨,以集思广益,明确方向。[5]再次,在讨论会的序列命名上,它既没有被史料记载为第一届 新闻学讨论会,也没有被续接前四届新闻学讨论周而被命名为第五届新闻学讨论周,又因为在 1936年 5 月举办的新一届新闻学讨论会,在序列上其直接续接了前四届新闻学讨论周的顺序而被名之为“第五届 新闻学讨论会”,所以 1934年 11月举办的这场新闻学讨论会就被挤出了应有的序列,以至于其被后世的 研究者所忽略,导致学界一直误认为燕京大学新闻学讨论周一共只举办过六届。至于其被挤出序列的原 因,可能与 1935年新闻学讨论会停办一次而导致举办者记忆错误有关,也可能与 1934年同一年里先后举 办了第四届新闻学讨论周和新更名之后的“新闻学讨论会”有关。第四,此次讨论会举办的目的也与之前 不同。此前燕京大学新闻学讨论周所请之人均为新闻界名人,目的是“联络报界先进,作学术的研究,俾 后觉者有新启示”,[6]而此次所请的演讲者均非新闻界名士,而是对其他各种学问有专深研究之人。其目 的是“希望他们用不同的观点、立场来对新闻学作一种评判,同时也谈谈新闻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7]进 而为更好的发展新闻教育,培养新闻人才探寻出路。第五,从此次讨论会开始,以后的讨论会都有了主 题。本次讨论会以“新闻学毕业生的前途”为主题。
1912年——1949年新闻事业简纲
第五章1912年——1949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简纲概述一、时代背景二、新闻传播事业特点(一)新闻传播事业形态多样并存1、各种政治体制及特殊区域形成多样化的传播环境。
(新闻事业发展的环境资源)(1)“北洋”(军阀)集团执政时期(2)1928年——1949年国民党统治区(3)1931年——1949年“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4)租界,上海“孤岛”(5)沦陷区2、不同的新闻事业形态具有各自传播事业特点。
(体制、价值观念、传者角色意识、传播功能观、业务发展。
)(1)民族新闻事业(2)政党新闻事业(3)民营传播事业企业化报业同人办报“洋旗报”(二)新闻传播体制资本主义传播体制(市场化)政党化传播体制(三)传播技术进步无线广播新闻摄影印刷和通讯技术(四)新闻业务发展(五)新闻理论和新闻教育发展第一节近代政论本位向现代新闻本位转变一、时代背景1912年——1926年民国初创“北洋”(军阀)集团执政时期大事件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篡权与称帝革命党人“二次革命”北洋(军阀)集团的分裂与割据战争孙中山领导护法战争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北伐(一)资本主义“自由”新闻传播体制的确立。
1、1911年11月9日《鄂州军政府临时约法》-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
”2、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有利于新闻业发展的法律、法令。
4、1912年3月9日撤销《中华民国暂行报律》(二)政治风云变幻。
政治集团与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军阀割据与战争民族资本与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冲突世界时局对于中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由于袁世凯当局对报业的打压,造成大量记者被害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被称之为癸丑报灾。
1912年袁世凯当局刺杀宋教仁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镇压二次革命时,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时有发生。
新闻学实践教学要求(3篇)
第1篇一、引言新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新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要求旨在明确新闻学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为新闻学实践教学提供指导。
二、实践教学总体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熟悉新闻传播规律,掌握新闻采编、制作、传播等基本技能。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提高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判断力。
3.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新闻采编、策划、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新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践教学内容1. 新闻采访与写作(1)新闻采访技巧:学会运用各种采访方法,提高采访效果。
(2)新闻写作能力: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技巧,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2. 新闻编辑与制作(1)新闻编辑能力:学会运用编辑原则,提高新闻稿件的整体质量。
(2)新闻制作技能:掌握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
3. 新闻传播与传播效果(1)新闻传播规律: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2)传播效果评估:学会运用各种传播效果评估方法,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4. 新闻策划与管理(1)新闻策划能力:学会运用新闻策划技巧,提高新闻策划水平。
(2)新闻管理能力:掌握新闻管理的基本方法,提高新闻管理水平。
5. 新闻伦理与法规(1)新闻伦理:了解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提高新闻职业道德。
(2)新闻法规:掌握新闻法规的基本知识,提高新闻法治意识。
四、实践教学方法1. 实地采访:组织学生深入新闻现场,进行实地采访,提高采访能力。
2. 实习锻炼:鼓励学生参加新闻实习,积累实践经验。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新闻案例,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判断力。
4. 模拟演练: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采编、制作、传播等环节的模拟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燕京大学新闻系教育实践对当代新闻教育的启示
视听教育连线燕京大学新闻系教育实践对当代新闻教育的启示□张颖瑜摘要:文章对民国初年燕京大学职业化教育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结合当代大学新闻教育现状和社会对新闻人才的实际需求,从教育方向、课程内容、教师任用方面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新闻教育;燕京大学;职业化教育;教育实践民国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变革阶段,动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对快速地接收和传递信息提出要求,随之报人职业兴起,上海和北京的几所大学相继开办新闻院(系)。
燕京大学于1924年正式成立新闻系,以符合社会要求的教学理念和职业化的培养方式为报业培养和输送新闻人才,在当时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辉煌成就。
一、燕京大学新闻系教育实践(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燕京大学新闻系内设置范围极广的课程:“偏重让学生接受广泛的知识和报业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有新闻学导言、报章文字、新闻 采访与编辑、比较新闻学、特载文字社论、出版须知、报纸参考材料、报纸图画、广告原理、营业及印刷发行、中英文写作、新闻学史和实用宣传学等十几门课程之多②。
此外,燕大主修新闻学的学生,对新闻专业知识、文学和普通科学知识都要涉猎。
因为刚入职的新记者,技术上的不足是可以迅速弥补的,而知识上的欠缺会对工作造成更大阻力。
(二)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燕京大学以“学理与实验并重”为办学宗旨,“这一时期人们对新闻大学的设计本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并重的思路”。
系内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有条件的同学组织自己的通讯社、印刷所和研究室,以便新闻学生实习③。
理论性与经验性并重的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其他领域人才,仅新闻系重办之后的前五年内“有正式毕业生十九人,均在本国重要新闻机关服务。
如上海大公报,天津大公报,北平实报,北平英文时事日报,汉口公论日报等”④。
(三)与社会环境接轨,创办校内媒体平台“该系以学理与实验并重为宗旨,故刊行出版物数种,以为学生练习之助。
试论梁士纯与燕京大学新闻学科的中兴
2016年第6期 现代大学教育 史海钩沉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近代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史”;项目编号:14ZDA16。
收稿日期:2016-05-23作者简介:王聪颖(1984-),男,河南鲁山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大学学科史、师范教育史研究,E mail:wangcongying2007@126 com;孙邦华(1964-),男,四川巴中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大学学科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社会教育史、近代教育思潮研究;北京,100875。
试论梁士纯与燕京大学新闻学科的中兴王聪颖 孙邦华摘 要:1933年底燕京大学新闻学系陷入停办危机。
梁士纯就任系主任后采取种种措施,终使燕大新闻学科从危机中摆脱出来,并日益发展成为引领民国新闻教育的重镇。
他以中国报界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以通才教育为理念,同中国报界密切协作,谋求办学资金来源多元化,强化通才培养,重视学术研究,注重调查试验,关注学科服务使命的思想对当今中国新闻人才培养及新闻学科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梁士纯;燕京大学;新闻学科;新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6)06-0077-06 燕京大学(以下皆简称为“燕大”)新闻学科在民国时期声誉卓著,是当时全国新闻教育的引领者之一,时论就曾指出燕大新闻学系“虽非中国报学教育的开路先锋,但至少是处于极优越的地位”[1]。
梁士纯就是燕大新闻学科发展史上一位屡被提及但总语焉不详的关键人物。
本文试图通过其任职系主任时的作为,再现燕大新闻学科发展的相关史实,论述其学科发展思想,以期裨益于今日之新闻教育及新闻学科的发展。
一、临危受命,募资金,图存续1933年底,燕大新闻学系试办期将满,因前所募资金即将告罄,后援不继,陷入停办危机。
时任系主任聂士芬(VernonNash)对媒体明确表示:来年“新闻学系不拟再办,主修学生转校转系,概听其便”[2]。
燕京大学办学理念之启示
燕京大学办学理念之启示作者:刘梦熙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4期【关键词】燕京大学;司徒雷登;高等教育燕京大学是美国传教理事会牧师蔡平创建并得到英国传教士协会和美国长老会共同支持的华北协和学院和美以美教会刘海澜博士创建的汇文大学两所学院合并而成的。
十余年间,尽管这两所学校多次商议学校联合办学事宜,但由于种种矛盾,并没有合议成功。
经过反复比较和衡量,司徒雷登被推选为新大学的校长,至于大学的校名和选址还在商议中。
华北协和学院和汇文大学就校名和校址分歧很大,司徒雷登提出成立专门委员会对争议的事宜作出裁定,经过多次努力,刘海澜博士提议以“燕京”为校名,所有人都满意以“燕京”为校名,从而顺利的解决了校名的难题。
“以学术为目的的教育机构,使学生在智、德、体方面得到发展,成为国家领袖人才,以满足中国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徒雷登还邀请鲁斯博士,向董事会提议他担任副校长,承担财务方面的工作。
至此,燕京大学这个名字走进了中国的历史。
司徒雷登下定决心改变燕京大学轻视文史的状况,多次不辞辛劳到美国筹款,聘请洪业等中国留学生,提高教师待遇。
“本校虽由教会所设,然不分吵域,给予学生一律待遇”。
燕京大学大胆启用中国人参与学校管理,率先将教会大学注册为私立大学,并举荐中国人任校长,将学校的中层机构主要交由中国人自己管理,中国人与西方人、宗教与世俗的矛盾通过燕京大学来调整。
燕京大学在学校的改革与管理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模式,不仅为基督教学校的世俗化、中国化带了个好头,而且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留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司徒雷登的努力下,哈佛燕京学社于1928 年成立,该学社资助燕京大学的国学教育和研究,提高了燕大的师资水平。
燕京大学的办学理念对当代高等教育启示:1 和谐的校园氛围在大学校园里,和谐的校园氛围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因为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教师、学生和管理者齐心协力。
对于司徒雷登而言,校园的和谐不是讲稿中激扬而空洞的文字,不是一团和气,而是通过科学的管理使得全校教师、全体学生都能受益,师生受益就是燕京大学最大的受益。
燕京大学+司徒雷登
第七章 1 2 3 4 5 6
孤岛抗日 燕大被日本人严密监控 来自日本宪兵总部的四次长时间审讯 我和蒋介石的关系 燕大第一位日本学者 周以德博士 燕大成了避难所
燕大刚开始校舍还在崇文门内盔甲厂。 司徒雷登找到了西郊明代米万钟家勺园的 旧址,这样几年之后,使燕京大学拥有当 时北京最美的校园了。 勺园在清华园的西南面,在海甸的北面, 在圆明园废址的正南面,东面是城府村。 地址极好,交通较清华园更好,为去颐和 园必经之路。 不过当时虽说是旧家名园,但年代久远, 早已荒芜,木石无存,只有进门后一座石 桥,是勺园旧物。
《知堂回想录》中记载道: “一九二二年三月四日,我应了适之
的邀约,到了他的住处,和燕京大学 校长司徒雷登和刘廷芳相见,说定从 下学年起担任该校新文学系主任 事……学校里派毕业生许地山来帮忙 做助教……每星期分出四个下午来, 到燕大去上课。我原来只是兼任,不 料要我做主任,职位是副教授,月薪 二百元。”
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章 家世渊源 1 林肯总统的表亲 2 我的父亲母亲 3 父亲办教育受到教会指责,母亲却成功了 4 童年印象:美食与社戏 5 我们兄弟四人成了父母的陈列品 6 学校把我变成了一个正常的美国男孩 第二章 求知岁月 1 两难之地 2 任教潘陶普斯学院 3 艰难的抉择 4 我成了“跃进运动”的一份子 5 我做好了去中国传教的准备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教育理念的具体来源
第39卷第5期2019年10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Vol.39.No.5Oct .2019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教育理念的具体来源陈燕敏1,许鑫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000;2.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惠州516007)摘要:蔡元培、徐宝璜和邵飘萍分别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重要导师,他们的新闻实践、教育活动促成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新闻教育理念,对中国刚刚起步的新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三人的新闻教育活动及理念,能较全面地揭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新闻教育理念的具体来源:20世纪初中国报业环境和现状对创办人的理念的影响;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思想和对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设想;徐宝璜对早期西方新闻理念的创造性阐释;邵飘萍的经验总结和对日本新闻学的借鉴。
关键词:新闻教育理念;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徐宝璜;蔡元培;邵飘萍中图分类号:G210;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19)05-0052-05DOI:10.16778/ki.1671-5934.2019.05.0101918年10月14日,是中国新闻教育界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作为中国首个新闻学教育、研究团体诞生了,1919年更名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下文简称研究会),突显其学术研究性质。
研究会的首创意义使其成为中国新闻学界研究的重点。
2018年是研究会诞生100周年,不少学者发文回顾和纪念。
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研究会的讨论,不少学者侧重探讨研究会的四个“第一”:“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及“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的创办过程及细节;因研究会教学需要推出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及其作者徐宝璜;致力于研究新闻学学理的“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复旦大学周婷婷的博士论文《中国新闻教育的初曙——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为中心的考察》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新闻教育从无到有的过程,大篇幅论述了研究会创办的历史条件及蔡元培、徐宝璜对其的贡献。
理想与现实之间燕京大学教育学科初期创办史论
理想与现实之间:燕京大学教育学科初期创办史论作者:孙邦华郭松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20年第02期摘要:高厚德教授设想在燕京大学建立一所师资雄厚、设施优良、堪称模范的教育学院,以培养各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并附设各级实验学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终因校长和董事会存有异见,经费和师资缺乏等,这一宏大的理想在现实中暂时受挫。
但是,燕京大学教育学科坚定理想,不断拓展学科发展计划,使之符合大学发展和社会需要,努力争取校方和国外的支持,并增聘教师。
20世纪20—30年代,教育系建立了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学、乡村教育学等学科体系,包含专科、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完整的附属实验学校体系,基本实现了最初的学科发展理想。
燕京大学教育学科初期艰辛的创办史为教育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燕京大学;教育学科;学科建设;高厚德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2-0001-09DOI:10.15958/ki.jywhlt.2020.02.001Abstract:Professor Galt urged to establish a strongly staffed and equipped exemplary School of Education in Yenching University so as to train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at all levels, and to set up experimental schools, carrying out research on education. Due to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and the Board of Managers, lack of funds and teachers, this great ideal was temporarily frustrated in reality. However, the education discipline committed to its ideal,constantly adjust its plans to integr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and social needs, and strive to win the support of the university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recruit more teachers. During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stablished the system of school education,preschool education and rural education, carrying out various levels and types of talents training including junior college, undergraduate and post graduate education, and established a complete system of affiliated experimental schools from kindergarten, primary school to high schools. Therefore, the original ideal was basically realized.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Yenching University provided valuable experi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discipline.Key words:Yench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discipl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Howard S. Galt燕京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的教会(新教)大学,其教育学科历经三十多年艰辛的发展,在教育学科史中也拥有了一定的地位。
刘豁轩与新闻教育中国化
作者: 韩立新[1];杨一帆[1]
作者机构: [1]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出版
页码: 69-7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4期
主题词: 刘豁轩;新闻教育;中国化;燕京大学;天津工商学院
摘要:报学教育的诞生,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思想解放、教育程度等息息相关.燕京大学新闻系在时局动荡的背景下设立,是新闻教育中国化过程的先锋.时任第五任系主任刘豁轩,是新闻教育中国化的重要人物.他提出"新闻教育中国化要与实际结合""新闻教育要造就时代的报人"等重要思想.在燕京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现河北大学前身)任课期间,进行课程、教材、实习等系列改革,推动新闻教育中国化进程.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中指出,我们哲学社会学科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新闻教育不断中国化的这个过程包含了理论创新、自我创新.。
中国近代新闻教育思想本土化的范例——燕京大学新闻教育述评
A model of the domestication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 A review of the journalism in Peking University 作者: 陈家顺[1]
作者机构: [1]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河南郑州450003
出版物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页码: 42-45页
主题词: 燕京大学;新闻教育;特点
摘要:燕京大学新闻系是我国高校中较早成立的新闻专业,也是当时新闻教学的最优秀者。
燕京大学新闻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新闻道德培养、注重英语教育、充分利用多方资源等教育特点,为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人才培养目标及改革实践
Education targets and reform of Journalism Department of Yanjing University 作者: 肖朗[1];费迎晓[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出版物刊名: 高等教育研究
页码: 92-97页
主题词: 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摘要: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1924年燕大新闻学系创设以后,为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学系自身发展的需求’其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德才兼备的新闻从业人员”到“有创见及改革能力的领袖人才”的转变,在课程设置方面也作了相应调整和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的统一,也推动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协调发展。
燕京大学“新闻学讨论周”考述
燕京大学“新闻学讨论周”考述肖珊【期刊名称】《新闻知识》【年(卷),期】2013(000)012【摘要】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成立于1924年(当时称报学系),1927年因经济拮据而暂告停办。
1929年,燕京大学得到了当时全球最先进的新闻教育机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5万美金的资助,双方并达成协议,成立密苏里一燕京新闻学院,互相承认学历,互派教授,互相交换研究生,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得以恢复建立。
此后,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发展迅速,被誉为“远东方面最新式而设备最完全的新闻学校”唧。
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学生实习等方面都位居领先地位,师生课外学术交流活动更是独树一帜,新闻学讨论周的举办,就是其中的一例。
1931年,在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第一个获得新闻学学士学位的中国学生黄宪昭②担任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主任,“为研究新闻学科便利起见”,黄宪昭决定,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仿美国米苏利(密苏里)大学例,每届四月,举行新闻学讨论周一次。
延请中外新闻界先进,出其素长,分别讲演。
”燕京大学新闻学讨论周由此而来。
【总页数】3页(P75-76,53)【作者】肖珊【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试论燕京大学新闻人才的特色培养方式\r——以新闻学讨论周为中心的考察 [J], 王聪颖2.试论燕京大学新闻人才的特色培养方式——以新闻学讨论周为中心的考察 [J], 王聪颖;3.像恩格斯那样从事新闻工作——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新闻学术讨论会侧记[J], 李赤4.抗争与妥协:任白涛《应用新闻学》出版历程考述 [J], 张炳旭5.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新闻理论——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全国新闻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 [J], 钟沛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实践是检验新闻真实性的根本标准
作者: 季燕京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页码: 90-96页
主题词: 社会实践;社会认识;新闻真实性;实践效果;实践检验;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闻报道;实践过程;真理性
摘要: 真实性是新闻学的理论焦点,在本质上乃是新闻的真理性问题。
我国新闻学应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否定事实本位、政策本位、“效果”本位等机械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真实观,确立实践本位的真实观,确认受众是检验真实性的承担主体,社会实践效果是检验的最终依据,为新闻工作提供科学的有效的观念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京大学新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齐 辉 王翠荣摘 要 民国年间,中国新闻学界开始大力兴办新闻教育,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堪称其中的佼佼者,但其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都具有明显的“异国”印记。
本文以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为中心,揭示当时中国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与特色。
关键词 新闻教育 燕京大学新闻系 密苏里模式作 者 齐 辉,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博士后(哈尔滨 150080)王翠荣,哈尔滨商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哈尔滨 150028)燕京大学是中国最早创办新闻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
1924年,燕京大学新闻系成立后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确立其在民国新闻教育中的地位,被称为中国大学新闻教育的“最优秀者”,堪称这一时期中国新闻教育的典范。
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燕京大学新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具有“专精”与“广博”的知识结构。
燕京大学新闻系成立之初就提出:“培养报界人才,授予广博之专门技能。
其他与报业有切近关系之学识,亦莫不因时施教,俾学生得分途发展,各尽所长。
”强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力求将两者融合贯通,协调发展。
所谓“专精”,核心是强调通过新闻专业教育,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新闻技能,精通新闻业务。
在教学实践中,燕京大学新闻系极为注重对学生采、写、编、评的新闻业务训练。
据系主任刘豁轩统计,1929年~1936年该系年平均开设专业课程16门。
课程设置仿照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分为四大类:新闻编辑(采访、写作、编辑、社论);报业经营(发行须知、经营及印刷、报业经营);特殊报学(照片、实用宣传学、报纸翻译);报学概论(比较报学、新闻史、毕业论文)。
在这四类课程中,第一类课程在专业课中所占比重最大。
据统计,1929年该系开设编辑课程占新闻专业课的比重为38.5%,而到1939年上升为44.4%。
与此同时,学生所修学分也从39.2%上升为48.8%。
从十年间编辑类课程开设数目和学分比重逐年上升的趋势来看,燕京大学新闻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具有重视技能训练的倾向。
在专业教育之外,燕京大学新闻系将通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发展。
新闻工作的复杂性要求从业者仅具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掌握更多的“杂学”。
蔡元培曾指出:“外国新闻……即普通纪事如旅行、探险、营业犯罪、政闻、战报等栏目,无不与地理、历史、经济、法律、政治、社会学有关……根据是等科学应用于新闻界之特别经验,是以有新闻学”①,强调综合学科背景对于新闻工作的重要。
为此,燕京大学新闻系确立了“重视与报学有关系之学科”的人才培养方针。
该系规定“主修新闻的学931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生,不仅专习新闻学科。
文学研究,历史沿革及其他一切普通科学学识,均需同时培养矣。
新闻学科之主修时间,仅占全大学课程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任由学生选修其他与新闻有关学问,务使学生,预期毕业后知社会环境相适应。
”②该系将全部课程分为:主修———新闻专业课程;必修课程———语言文学课程(国文、英文、第二外语);副修课程———社会科学课程(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选修课程(历史、生物、哲学等其他学科)四类,规定学生“在主修课修满最低32学分之外,还需选修一个与报业有关系的系,在那里至少要选修20学分以上的功课”方可毕业,以激励学生广泛选修其他课程。
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中,选修课程学分超过主修课程的情况十分普遍。
据刘豁轩对67名毕业生所修学分的统计显示,其新闻专业课程所修学分仅占全部课程学分的27.2%,其他专业所修学分则高达72.8%。
其中,英语、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都是学生热衷学习的专业。
此外,诸如生物、地理、化学甚至宗教、卫生等较为生僻的科目,也有学生选修。
事实证明,大量副修、选修课程的开设,拓宽了新闻教育的外延,使学生在注重新闻专业学习的同时,拥有了经济、政治、历史等领域的知识背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燕京大学素有重视外语教学的传统。
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外语对新闻工作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燕京大学新闻系把外语教学与中文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规定英语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强化培养外语能力。
据刘豁轩对1939年以前67名新闻系毕业生统计显示,他们全都选修过英文课程,人均修习学分为18.03,超过中文课程0.18个学分。
在语言类课程中,学生选修英文课程所占学分比为40.29%,而中文课程所占学分比仅为38.7%,可见学生对英文学习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母语。
除英语外,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选修第二外语也极为普遍。
据刘豁轩统计,有61%的毕业生选修过“二外”课程,甚至有近9%的学生选修过两门“二外”课程。
在这些语种中,学生选修最多的是日语,其次分别为法语、德语和拉丁语。
良好的外语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据毕业生汤德臣回忆:抗战及战后,中央社海外单位,如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记者都是燕京大学出身。
代表中央社采访1945年春联合国在旧金山开筹备会议的三位记者,是清一色燕京大学新闻系出来的③,这与燕京大学新闻教育中重视外语教学不无关系。
二、重视实践训练的职业化培养模式如果仅注重专业的书本教育,却缺乏实践技能的锻炼机会,新闻专业学生仍难以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
燕京大学新闻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实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推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原则。
刘豁轩认为,新闻实习可以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首先是“作报技术的练习”,因为“报业越进步,作报的手工的技术也就越复杂,越需要训练”。
其次是“思想训练”,新闻工作所需要的“客观的态度”,“有条理的思考”和“知识的运用”,这不是讲的“天花乱坠所能济事的”,学生必须“自己多做”,“有身临其境体验的机会”,才能具有“根据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举例说,如报纸的“经济独立”问题,“讲起来简单,行起来却有许多的困难”,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独立报纸”的艰辛有更真切体会。
燕京大学新闻系将实习分为三种。
(1)课内实习,讲授课程过程中让学生接受采、写、编、评的训练。
(2)报纸编辑管理的校内实习。
20世纪20至30年代,该系出版了中英文版日报《燕京新闻》、《新闻学研究》(年刊)、《新中国月刊》、中英文《报务之声》,以及《中国报界交通录》等刊物,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习机会。
其中,《燕京新闻》前身为《平西报》,是一个完全由燕京大学新闻系师生自办的独立报纸。
该报共四版,三版为中文,刊登北平西郊社会新闻和时事新闻。
一版为英文,内容以燕京大学校园生活为主。
该报的社论、编辑、采访、发行、广告,“各项工作盖由中美两国学生分任”。
报纸编辑室就设在印刷所内,目的也是让学生了解报纸的印刷工序。
“七七事变”后,《燕京新闻》更名为《燕京日报》在北平城内发行,一时成为“北平国人自办英文报纸之唯一刊物”,其言论“渐有执北方舆论权威之势”。
作为学生自办的实习报纸,《燕京日报》在平津报界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
通过校内实习,学生对“报纸的业务有了具体的了解”。
(3)校外报馆实习。
该系规定:“假期内三年级以上之主修生,须到平津各报馆实习”,否则不能毕业。
燕京大学新闻系创办后与全国各大报馆建立实习合作关系,扩大了学生校外实习的机会。
由于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素质高,报馆对该系实习生大都比较欢迎。
据《报学杂志》报道,1948年燕京大学新闻系每年实习学生达40多人,地点遍及平津地区,及上海、南京、青岛、汉口、重庆、成都、香港等地,涉及报馆20多家。
该系实习“人数之众,报社之多,地域之广”,在国内同类大学中“尚属空前”。
从课程实习到课外实习,从书041本到实践,燕京大学新闻教育通过全方位的实习,为学生走向职场做了充分准备。
三、培养领袖人才的精英教育理念如果仅仅注重技能职业训练,却忽视对新闻人才的道德塑造,那么大学新闻教育就只能停留在“读书只为稻粱谋”的低级层面。
正如密苏里大学校长黑尔所说:“如果报业只是印刷者的技术或买卖,或者只是在印刷工厂的管理,或是新闻的采集与传布,或是这些都加在一起,我们便不能承认这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④新闻机构乃社会之公器,从业者的道德水平、思想境界对整个社会有巨大影响力。
燕京大学新闻系成立之初即提出“新闻教育对中国将来的发展有重大关系”,教育目的除了“职业训练外,还要注意人格培养”⑤。
1934年~1937年,梁士纯担任系主任期间,进一步提出燕京大学新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闻行业德才兼备的“领袖”人才。
他认为:“今日中国报界所缺乏的不只是新闻人才而已,其最重大的缺陷还是领袖人才:有远见、有魄力、有主张、有伟大天才的人才。
”希望新闻系每届毕业生中,“至少有几分之几,能达到领袖的地位。
若是新闻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顾其自身的生活,而在改革或倡导上无所贡献,那么中国新闻事业的前途就极其阴黯,那么燕京大学新闻学系这种新闻机关,也就没有存在或发展的价值了”⑥。
燕京大学新闻系注重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提升学生“道德的应用”水平,培养他们“服务、合作、诚实和负责任”的职业精神。
如在“社论”和“通讯训练”课中,不仅教授“社论版之制作”,亦强调“如何用社论做正当之宣传”,“国际通讯员应有之修养”。
在“比较新闻学”中,教师讲解欧美日新闻道德建设经验的同时,引导学生“考其主义,明其优劣,以促进本国报纸之改善”。
在“出版须知”课程中,更着重讲授“新闻事业之道德,报纸在职业上之地位”,并将威廉博士所编订的“报人信条”奉为“圭臬”。
在“领袖”教育的培养理念下,学生普遍具有很高社会责任感和新闻职业道德。
抗战期间,他们以笔为刀,奔赴国难,为抗战宣传做出巨大贡献。
燕京大学培养的人才,如萧乾、马廷栋、黎秀石、朱启平等,都是优秀的驻外战地记者。
他们秉持报道的真实性、公正性,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为中国记者在国际新闻界中赢得了尊重。
燕京大学新闻系教师卢祺新认为,领袖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过良好教育有理想的人从事新闻工作。
以协助中国发展出高尚,富有服务精神及负责任的新闻事业”,成为促进“社会公益和国家友好关系的砥柱”。
1948年,他被美国新闻界授予“杰出新闻事业服务奖章”,成为第一个受此殊荣的中国人,这是国际新闻界对燕京大学新闻教育理念的肯定。
事实上,当时新闻界提倡新闻教育的目的之一,即净化报界,提升报人素质,改变国人对报界的不良印象。
有学者指出,中国新闻界充斥着“舞文弄墨的文人”与“醉心利禄,不得志的官僚”,依靠他们“发展事业,改良社会”形同“呓语”,而受过新闻教育的报人“思想之纯洁,意志之坚定”较旧式报人“强胜多多”⑦。
新闻事业发展有赖于此。
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在创办新闻系之初强调:“由于报纸在中国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项新的事业刚开始的时候,反复强调编辑水平和新闻道德似乎尤其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