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现状
经济学一般规律下的特例?
∙中国经济并没有特殊之处。
∙经济增速终将放缓。
什么是『一般规律』
之所以想讲这个,主要是感觉生活里有不少人把中国经济增长当成一件特殊的事,觉得中国是走了一条特殊道路,用其他国家的规律无法解释。我不知道这种印象从何而来,是不是来自媒体对『中国道路』的塑造。有这种印象的人往往对中国发展抱有不切实际的热望,觉得中国很快就可以称霸世界了。
然而,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经济学的一般规律。这一点,越是高层领导人理解越深。高层领导人在八十年代都接受了来自世行等国际机构的直接培训,思路和方法都很接受国际机构提倡的基本路径。但是官方媒体往往传达一种『中国特殊论』,可能是想让大众形成这样一种印象。
什么叫『符合经济学一般规律』呢?国内的经济学教育有时候有点分类上的误导,让人以为『西方经济学』只是众多经济学门类中的一个流派。实际上不是的,经济学里面就是有一套核心的理论方法,是各国各流派都认可的,与地域无关,这就是『一般规律』。
中国发展确实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但无论是表现,还是机理,都完全符合一般规律。
新常态的到来
我们先看一张图,这是1960年之后各国发展增速和人均GDP 的对比图:
最左边靠近纵向的Y轴附近的那片蓝色菱形点代表中国的数据,纵轴表示GDP ,横轴表示人均GDP 。这个图的意思是,不同富裕程度的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其中的蓝色菱形是中国。可以看出来,很多国家都经历过比较高的增速,但人均GDP 越高,增速就越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发展大致都可以归到同一曲线上。中国在不在这个曲线上呢?也是在的。那中国为什么能以更高的速度发展更久呢?原因是中国起点太低了,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太穷了,发展了三十多年才到了降速的区间。也就是说,高速发展的时间长,不是因为你强,而是因为你弱。
实际上,如果放到更长远的尺度,看两百年的规律,这个现象就更明显。前一段时间我们做过『大国崛起』方面的研究,这规律很明显。
后发国家依靠模仿学习,总能快速追赶好长一段时间。
这种降速规律,中国领导层是认识到的。五年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小组就研究了很多国家两百年的经济增速,认为国家到了一定的富裕程度
(人均GDP 11000世界元)水平,经济增速就要下来一个好大的台阶,当时就提出中国的高速增长会掉下来,到一个中等增速的区间,长久看也会掉到现在发达国家的2-3%的增速。
这个中等增速区间后来就被官方说法称为『新常态』。意思就是:别想着再回到10%的增速啦,回不去了。也就是说,其实中央层面是认可其他国家的一般发展路径。如果真认为中国与众不同,就不会提这个『新常态』。
增速放缓
『新常态』时代的来临
∙市场、第三部门的发展都相当程度上籍由政府权力的让渡和放开。
∙经济的增长率也与生产的增长率成正相关,呈现飞跃状态。而一旦进入产能过剩阶段,则进入需求决定,经济出现稳定增长。
供给角度下的分析
增速为什么会放缓?可以从两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两个角度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
经济学研究最重要的概念是『供给』和『需求』。一个国家一年之内的『总供给』=『总需求』= GDP 。
总供给与三个因素相关,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用通俗一些的话说,就是钱、人和技术。老话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是讲资本和劳动力。技术
就是学会了武功。有钱、有人、会武功,就可以在街上打把势卖艺了。把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的是生产函数,函数具体的形式不用太在意,只要知道是这三个因素相乘的某种关系就可以。
所以GDP 增长可以看成是总供给的增长,也就是看这三个因素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过程是怎样增加总供给。首先是资本,家庭联产承包和乡镇企业制度,让家庭有了储蓄和投资的热情。84年的企业制度改革,让国营工厂开始有权利投资。同时,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吸引外国投资的过程。这些都增加了资本。中国的特点是储蓄率高,其中除了中国人节俭存钱的好习惯,企业储蓄率高是最独特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有制度。
劳动力增加则主要是闲置农民进城,转移成生意人或者产业、建筑工人,每年大概增加劳动力几百万人。另外就是人口高峰进入劳动年龄。这就是人口红利。其余的增长来源都可归结为生产率增长。技术增长是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他还包括管理效率、市场交易效率、政府管理效率提升等等。其中增长最重要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民转为工人,农业到工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另一个方面是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快速学习。
这三个部分,哪个对中国贡献更大呢?中金公司团队测算过,资本贡献大、劳动贡献小、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贡献最大。也就是说,出钱的贡献比较大、出力的贡献比较小,教武功的师傅贡献最大。其实这也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就是什么都能跟人学。因为起点太低,跟别人差距太大,稍微好学一点,就每天突飞猛进的增长。这一点都不特殊。
那未来发展呢?为什么认为增长速度要掉下来呢?
从供给角度看,这既有一般规律,也有中国国情。一般规律就是,随着经济发展,
资本回报率会降低。最开始你投一百块钱,能让一个农民从种地转为造玩具,产出一下子从一年1000块变成5000块,增长超高。但是慢慢发展,从造玩具变成造汽车就困难多了,从造汽车再往高处发展需要的投入更多。所以投资带动的GDP 增长就越来越慢。
中国国情是人口红利不是无限的。农民转移到一定程度,余下的富余劳动力就不多了,因为计划生育,总人口的高峰期也过去了。而更一般的,技术增长总是越来越难。最开始学的技术,都是发达国家嫌弃不干的,人家自然愿意让你发展。但再往后提高,就接近发达国家企业的核心技术了,那人家都是不愿意公开的,自然学不到。所以三个因素的增长和带动作用都会变慢。这方面大家每天看到的文章很多,我就不多说了。
需求角度下的分析
我今天重点想说的是需求角度。总需求也分成三大块,主要就是每年生产出来的东西流向哪些方向。
一个是消费,一个是投资,一个是净出口。
这几个方向更好理解:要么吃喝消耗掉了,要么存下来做明年投资,要么出口卖给别人。从总需求角度怎么看中国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呢?改革开放之前,一切都是管制的。中国首先放开了商品市场,商品消费大大活跃,带动了轻工业投资。重工业虽然一直是中国工业重点,不过九十年代商品房制度改革之后,与房地产相关的一系列重工业投资才真正突飞猛进发展。制造业一直是出口导向,加入WTO 之后大大加速了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