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大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1-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 ×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 × )7.区域 ( ? )( ×)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 ?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C )。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B.科林?克拉克C.配第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A )A建筑业 B农业 C采掘业 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A一国范围 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国土 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B C D)。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区域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二)学校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苏开放大学一、填空题1、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2、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产业主要是以落后农业产业为主,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可是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3、8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各地区产业结构普遍出现大而全、小而全,地区优势得不到发挥。
4、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区域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取聚集效益的选择。
5、区位选择要达到成本最低,首先考虑的是寻求运费的最低点,其次是劳动费的最低点。
6、对产业区位选择产生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和劳动力、资金、市场和运输。
7、传统的产业布局重要是对物质产品生产的布局,而现代的产业布局在增加了对知识产品生产的布局。
8、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9、从产业组成的分类来看,我国的新产业区大致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工业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三类。
10、美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经验有地区协调、法律保障、市场机制和规模经营。
二、名词解释1、布局指向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2、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易的活动。
3、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4、城市化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电大《区域经济学》作业答案形成性考核册8
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按国内价格计算的单位产量的增值价值与按国际价值计算的单位产量的单位产量的增值价值的差别,以二者的差值与后者的百分比表示。
2.是外向型企业经营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和预期总成果,它反映了外向型企业一定时期在已确定的经营战略方向下总体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
3.是反映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差别,以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百分比来表示。
4.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内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经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5.代理是指福建省对外贸易中习惯采用的一种贸易方式,它是指代理人按照本人的授权代表本人订立合同或作其他法律行为,而由本人直接负责由此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6.是指其经营范围不限于某个行业的产品,而是尽其所能涵盖各行业产品的外贸公司。
7.又称独家经销,是指进口商(包销商)与国外出口商(供货商)之间达成协议,承担在规定的期限和地域内独家经销指定商品的义务。
8.投资环境就是指影响投资活动整个过程的各个外部境况和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经济状况等客观环境。
9.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制定财政和金融法规以及有关经济政策对外向型企业进行协调和管理。
10.指由专营拍卖业务的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的章程和规则,以公开叫价竞购的方法,最后由拍卖人把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的一种现货交易方式。
11.是指一国派出技术人员、工人或其他人员,前往另一国为需要劳务的业主提供各种不同的技术服务,工程建设服务或其他专业服务,并由此创汇的交易活动。
12.是指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领域,也是世界各国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国际间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简答题:1.按文化特征区域可以将福建划分为哪几个区域?答:按习俗、语言等文化特征,将福建分为六个经济区,即:(一)福州经济区;(二)莆田经济区;(三)闽南经济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等市;(四)闽东经济区,专指宁德市;(五)闽北经济区,包括南平市和三明市的建宁县、泰宁县、将乐县、尤溪县;(六)闽西经济区,包括龙岩市和三明市(除尤溪县、将乐县、建宁县、泰宁县)。
2017年电大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1
《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1一、填空:1、资源配置;2、决策机制、协调机制;3、资源配置、资源利用;4、价值判断;5、反、同;6、替代、收入;7、供给量的、供给;8、同;9、价格;10、富有、缺乏;11、互补;12、富有;13、消费者;14、边际效用、无差异曲线;15、消费者均衡;16、消费者剩余;17、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成本与收益;18、机会主义行为;19、边际产量递减;20、平均产量;21、收益递增;22、扩张线二、选择:1~15:D,D,A,C,C,C,A,C,B,D,B,C,D,B,D三、判断题:1~15:√√××√×××√×√√×√×四、计算题:1、解:因为当D=S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所以,350-3P=-250+5P8P=600P=75当P=75时,均衡数量Q=350-3X75=125答:(略)2、已知:P1=1.20元Q1=800公斤Ed=2.4 △P/P=25% 求:TR2—TR1 =?解:TR2—TR1 =P2XQ2—P1XQ1=P1X(1—△P/P)X(EdX△P/P+1)XQ1—P1XQ1=1.2(1—25%)X800X(1+2.4X25%)-1.2X800=192(元) 〉0答:总收益增加了,增加了192元。
3、已知:M=100元PX =10元PY =20元求:当QX=?QY=?时,可实现总效用最大?解:(1)根据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M=PXXQX+PYXQY,得QY=M/PY—PX/PYXQX=100/20-10/20XQX=5-1/2.QX 得到六组解(0,5) (2,4) (4,3) (6,2) (8,1) (10,0)(2)当QX=4,QY=3时,满足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均衡条件MUX/PX=MUY/PY,即70/10=140/20,所以,可以实现消费者均衡。
答:(略)五、问答题:1、每年春节铁路运输都紧张,票贩子活动猖獗。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3
《区域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三)学校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苏开放大学一、填空题1、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力和信息等。
2、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对劳动力投资的强度,教育投资和卫生保健投资是这种投资的两大方面。
3、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主要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和科学技术合作。
4、从目前国内地区间劳务合作的内容看,主要有纯粹的劳务合作、信息咨询及旅游。
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 ,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公共作用力。
6、基础实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经济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7、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分为固体能源、液体能源、气体能源和电力。
8、从我国电力生产和电力结构来看,西部是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东部则是我国电力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9、从交通运输结构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公路运输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平均运距短、二是高等级路网还没有形成。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经济区域划分,主要有大经济区、省级经济区和省内经济区的划分。
二、名词解释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智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2、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3、核心区是指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4、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2017年电大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答案,倒着写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参考答案答案顺序: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4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政府经济学作业4一,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涵义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
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较意义而言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趋于弱化,“吃饭财政”难以为继的窘境。
面对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出现的需求不足、投资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新形势及新问题,特别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必须使我国财政政策尽快从调控功能弱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这就是“更加积极”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涵义。
其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成了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而作为结构调整最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显然应在我国的结构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
此外,由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城市贫困问题的日渐显现等原因,作为社会再分配唯一手段的财政政策,也必须在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至为关键的调节功能。
这是市场机制和其它政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形势的变化,紧迫的客观需要,使中国的财政政策不能不走上前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其三,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一种政策类型,而是一种政策措施选择。
中外的经济理论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大体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如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及其与之配套、至少实行了10年之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自60年代以来所奉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等,都具有这种政策特征和政策取向。
2017年电大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
1.联系实际例子;2.个人准备的提纲;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答:1.什么是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
(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例: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2.个人提纲: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区域经济学》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专业:学号:姓名:《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一)(本次作业包括第一章~~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区域开发2、区域经济发展3、区域经济规划4、自然资源5、人力资本6、区域经济增长7、均衡增长理论8、非均衡增长理论9、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10、增长极11、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理论12、区域经济开发部门空间转移规律13、区域空间结构二、简单题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3、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几个部分组成?4、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5、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6、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7、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几方面?8、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有哪些要素组成?9、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0、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11、区域经济增长有哪些模式?12、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13、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三、论述题1、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3、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4、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二)(本部分内容包括第四章~~第七章)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2、区域产业结构3、配第--克拉克定律4、收入弹性5、制造业内部演变的规律6、霍夫曼系数7、地区主导产业8、地区生产专业化9、区位商10、区位因素11、产业布局指向12、新工业区13、区域贸易14、贸易条件15、区域经济合作16、生产合作17、资金合作18、区域冲突二、问题题1、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2、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3、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4、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5、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什么?8、产业布局指向有哪几种类型?9、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特征?10、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易是如何实现的?11、为什么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域贸易利益?1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13、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三、论述题1、21世纪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样变特征是什么?为什么?3、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4、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5、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态区域贸易利益?6、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条件?7、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在中国的运用?8、中国区域贸易格局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9、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三)一、名词解释1、城镇体系2、双中心性城镇体系3、基础设施4、经济区划5、基础产业6、能源生产弹性系数7、电网8、区域空间结构9、核心区10、外围区1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2、区域经济规划二、简答题1、简述城镇体系的特征。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一)(本次作业包括第一章~~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2、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与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问题。
其含义包括:第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第二,以技术步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城市化水平提高。
3、区域经济规划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是战略思想的细化。
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5、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 狭义的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曾加,以实物形式表示,。
广义的是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生产需要量的曾加等。
7、均衡增长理论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
8、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均衡增长的现实基础一样,都是不发达地区的低水平均衡现象,但主张打破这种均衡的方法和路径是不同的。
9、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10、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11、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理论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设或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12、区域经济开发部门空间转移规律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分配、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13、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开发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二、简单题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017年电大年最新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题目与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例文:冷战结束后美国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在美国,长期以来,利益集团积极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尤其是在政府的对内政策上影响较为突出,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则不十分明显。
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利益集团在政府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所增强,影响也有所上升。
本文拟从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入手,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过程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国会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利益集团在国家对外政策过程中的态度也较以往更加积极,游说的策略手段更加先进,作用也更加明显。
美国联合研究性组织“美国会议”将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策略手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995年2月23至25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美国会议(The American Assembly)文件。
(1)积极参与而非被动反应的策略。
研究指出,利益集团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求机会去施加影响,才有可能取得效果。
(2)提供信息。
利益集团必须拥有清楚准确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供他们参考。
如果这种信息有助于决策者解决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这些信息便比较容易为决策者所关注。
(3)宣传信息。
如何得到媒体的关注是利益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能够使利益集团赢得更多的支持,从而使其政策游说取得更好的效果。
利益集团也可通过地方政府的作用和发动群众的方式去进行宣传。
(4)选择参与点。
国会是利益集团的主要政策参与点,因为国会议员及其工作人员通常要对其选民负责,要在政策取向上对“依赖于”他们的人负责,因而成为利益集团最好的游说对象。
国会非层级化、非官僚化的组织结构为利益集团的政策游说提供了诸多进入点。
由于国会对外政策委员会以外的许多议员也同样能够设法影响和参与对外政策的制定,因而他们也成为利益集团对外政策游说的对象。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2.ד是”改为“不是”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4.√5.√四、论述题(要点)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2017年电大《农村经济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带页码)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精品文档下载【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农村经济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第一次一、名词解释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P2决策:是对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发展方向、经营项目。
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应采取的重大措施等作出选择和决定。
P19土地制度:也叫土地所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土地所有关系的总称,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28管理二重性:经济管理是在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由于社会再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两重性,既之人与自然结合的过程,又是人与人结合的过程,因而决定着管理的两重性。
这两重性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P18二、填空题1、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
P92、劳动力、农产品、资金。
3、国家、集体、个人。
P2234、国情、社会政治制度、历史与文化的影响。
P285、所有权的统和分、经营权的统和分、劳动方式的统和分、分配方式的统和分。
P326、组织功能、中介功能、载体功能、服务功能。
P61三、问答题1、简述农业的特点。
P3答:(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交织是农业的基本特点;(2)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物学规律进行;(3)土寺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4)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5)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6)农业的生产日间和劳动时间不相一致;(7)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8)农业生产的综合性;(9)家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
2、在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起步时,大都选择了优先工业的发展道路,为什么?P6—7答: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最主要的生产部分。
其产值和劳动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料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民剩余的转移。
农业对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所作出的牺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2017年电大《农村经济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带页码)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精品文档下载【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1 《农村经济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第一次一、名词解释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P2 决策:是对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发展方向、经营项目。
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应采取的重大措施等作出选择和决定。
P19 土地制度:也叫土地所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土地所有关系的总称,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28 管理二重性:经济管理是在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由于社会再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两重性,既之人与自然结合的过程,又是人与人结合的过程,因而决定着管理的两重性。
这两重性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P18 二、填空题1、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
P9 2、劳动力、农产品、资金。
、劳动力、农产品、资金。
3、国家、集体、个人。
P223 4、国情、社会政治制度、历史与文化的影响。
P28 5、所有权的统和分、经营权的统和分、劳动方式的统和分、分配方式的统和分。
P32 6、组织功能、中介功能、载体功能、服务功能。
P61 三、问答题1、简述农业的特点。
P3答:(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交织是农业的基本特点;(2)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物学规律进行;(3)土寺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4)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5)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6)农业的生产日间和劳动时间不相一致;(7)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8)农业生)家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
产的综合性;(9)家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
2、在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起步时,大都选择了优先工业的发展道路,为什么?P6P6——7答: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最主要的生产部分。
其产值和劳动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料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民剩余的转移。
2017年电大农村经济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精品文档下载【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农村经济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农村经济管理作业1一、名词解释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生产时间是指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农也生产开始,至农产品收获为止所需的时间。
它是由农业生物的自然生长时间决定的。
劳动时间则是指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与劳动对象的时间。
决策:决策就是择优,是指根据预定的目标,做出行动的决定。
决策是一个过程,即决策要经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确立目标,拟订方案,分析评价,最后选定方案,以及跟踪检查决策方案的执行情况等一系列活动。
土地制度:也叫土地所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土地所有关系的总称。
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内部的一种责任制形式。
在农业生产中农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承包经营集体的土地和其他大型生产资料,按照合同规定自主地进行生产和经营,其经营收入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全部归于农户。
集体作为发包方除进行必要的协调管理和经营某些工副业外,只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
股份合作制:是指把合作制成员参加劳动、按劳分配和提取公共积累与股份制筹集资金、按股分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
二、填空题1、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2、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3、国家、集体、个人4、国情、社会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的影响5、所有权、经营权、劳动方式、分配方式6、组织功能、中介功能、载体功能、服务功能三、问答题1.简述农业的特点。
(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交织是农业的基本特点(2)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物学规律进行(3)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4)农业生产在空间是具有分散性(5)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很大(6)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生产时间不相一致(7)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8)农业生产的综合性(9)农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2.在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起步时,大都选择了优先工业的发展道路,为什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最主要的生产部分。
《区域经济学》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
学号:
姓名: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一)
(本次作业包括第一章~~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开发
2、区域经济发展
3、区域经济规划
4、自然资源
5、人力资本
6、区域经济增长
7、均衡增长理论
8、非均衡增长理论
9、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10、增长极
11、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理论
12、区域经济开发部门空间转移规律
13、区域空间结构
二、简单题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3、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几个部分组成?
4、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5、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017电大工程经济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成绩:工程经济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专业:土木工程学号:1413001258姓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工程经济与管理作业1第1、2、3章一、填空题1. 工程建设程序的主要阶段有建设前期阶段、施工准备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
2. 利息是指占用货币使用权所付的代价或放弃资金使用权所获得的_报酬_。
3. 利是指利息的计算不把先前周期中的利息加到本金中去,而是仅以_计息期初本金为基数计算的利息。
4. 复利是指以_本金及累计利息____为基数计算的利息。
5. 现金流量是指将投资项目视为一个独立系统时流入和流出该项目系统的现金活动,包括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净现金流量三种。
6. 初步可行性研究对项目所需投资和生产费用的计算,误差允许在±20%_范围内。
7. 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就是预先估算拟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包括财务和国民经济两个层次的经济评价。
8. 税是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间接税。
9. 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教育业营业税税率为3%_。
10. 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对社会环境影响、对自然与生态环境影响以及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影响四个方面。
11. 施工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工艺方案的评价指标和施工组织方案的评价指标。
二、选择题1. 工程建设的一般程序中,(D)环节属于建设准备阶段。
A. 编制项目建议书B. 可行性研究C. 编制设计文件D. 编制施工招投标文件2. 可行性研究大体可以包括为(B)三项内容。
A. 供需研究、技术研究、社会研究B. 供需研究、技术研究、经济研究C. 供需研究、社会研究、经济研究D. 社会研究、技术研究、经济研究3.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是(D)。
A. 市场调查和预测研究B. 建设条件研究C. 设计方案研究D. 经济评价4. 国有股份有限公司的财产所有权归(B )。
A. 国家B. 全体股东C. 董事会D. 监事会5. 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决策权归(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
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
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4)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5)把特区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全面研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条件以及经济特区的类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2、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经济区域要与区域经济相区别.经济区域是指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不仅包括量的方面,也包括质的方面,即经济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质量,经济社会效益等.具体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居民生活环境,经济社会结构,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二者的联系体现在:经济区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内容.3、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特点有:(1).具有较大影响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多.(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覆盖面趋于重叠,规模较大的组织与规模较小的组织齐头并进,而且是大组织中包括小组织的越来越多.(3).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目虽不多,但建立的时间往往比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4、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商品贸易规则有哪些?1国民待遇2市场准人3取消关税4对进口和出口的限制5退税6海关手续费5、阐述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答:APEC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制度创新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APEC原则框架创新.(2).APEC协商机制创新.(3).APEC推进方式创新.(4).APEC运作机制创新.(5).APEC活动内容创新.(6).APEC自由化体系创新第二次一:名词解释1、经济特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2、城市经济:现代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又是国名经济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依托,是区域经济组织的节点和载体,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必然涉及对城市经济的研究。
3、科技工业园区:科技工业区具有人才.科技.知识优势,随着国家“211工程”和“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工程”试点的实施,特别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启动,国家的战略资源与创新资源有一次在中关村聚集,为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总部经济:区域经济研究的范畴,它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也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产物。
5、经济效应: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通过价值链不同功能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达到共赢结果。
6、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指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
7、回程效应:是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
二、问答1、经济特区的基本类型有哪些?答:经济特区的具体类型有以下七类: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2、工业型的经济特区;3、工贸结合型的经济特区;4、科技型的经济特区;5、金融型的经济特区;6、旅游型的经济特区;7、综合型的经济特区。
2、国内综合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答:(1)国民经济需要和区域条件相结合的原则;(2)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的原则;(4)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相协调的原则;(5)经济区域与民族聚居区相协调的原则;(6)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相结合的原则;(7)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的原则.3、如何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总部经济现象?答:1、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2、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具有替代市场实现交易和配置资源的功能。
3、现代大型公司是一个宠大、开放的体系。
4、现代大型公司内部组织层次结构有多种形态。
5、“替代函数模型:的建立;6、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上升。
4、阐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论点?答: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论。
他们的主要论点有:第一,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第二,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围的两种形式。
第三次一:名词解释1、辐射理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2、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如同平静的水面上投入一块石头,产生的波浪由中心向外扩散,逐步扩散到较远的地区即为点辐射。
3、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4、面辐射:点辐射和线辐射大大加快了辐射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进程。
其结果,就会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辐射干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5、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之一,产业结构分析和评价是其合理化的基础。
6、二重结构:有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量上讲的,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企业;二是从质上讲的,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企业7、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二、问答:1、举例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线辐射的例子?答: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长江下游的城市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进程就比上游的城市如重庆、宜昌等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进程为快。
沿海的路地带是指与海洋相接触的海岸线形成的幅射线,如丹东、大连、营口、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福州、厦门、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北海等城市构成了中国的海岸线辐射区域这些地区辐射的特点不同于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地区的辐射。
2、简述梯度推进理论的缺陷?答:梯度推进理论对中国目前的地区状况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存在严重的缺陷,不能作为中国制度经济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进一步分析如下:(1)按照梯度推进理论把中国划分成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是比较粗略的一种划分方法。
(2)按照梯度推进理论划分方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3)梯度推理理论忽略了同一地区之内的经济互补性。
(4)从长期来看,如果西部落后地区等到东部发达地区带动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后再得到推动力,那么,必然延误西部落后地区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地区差距将在很长时期内进一步扩大,这会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花进程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5)从理论上来看,梯度推进理论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动性。
3、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导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利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业;(2)建设和发展高技术产业;(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4)抓好区域农村产业结构的总体改造.4、在可持续发展中如何才能够自觉地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四大系统的协调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和管理?答:1、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企业将成为投资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2、影响环境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
3、要做到“边发展,边治理”,首先要解决一系列核算问题,以及与核算有关的检测机制与价格机制的建立。
总之,应根据现实具体情况,区别不通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使社会、经济。
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第四次一:名词解释1、区域差异:区位理论发展了确定各种经济活动应在何处进行的原则。
经济活动的区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服从于经济选择。
2、地域分工:是指分离出来的部门在一定地域上的组合。
3、区域开放度:用外贸依存度、外资总投资比重来度量。
4、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范畴,不可能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就能全面反映。
从横向上看,它是指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从纵向上看,它表现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