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电凝应用技术

合集下载

手术室德国蛇牌双极电凝操作流程

手术室德国蛇牌双极电凝操作流程

手术室德国蛇牌双极电凝操作流程德国蛇牌双极电凝操作流程蛇牌双极电凝仪GN160特有的两种模式:强制模式和标准模式;适用于普外科和脑外科,其中脑外科分为颅内手术和颅外手术。

一、操作流程强制模式:适应于头皮以及血管比较丰富的部位。

标准模式:适应于颅内以及颅底各部位,如剂量需加强可进入强制模式。

1: 检查电源线和脚踏的(是否)连接正常。

2: 开机按 1 键,开机后仪器进入自检,并伴有蜂鸣声。

3: 长按旋钮3秒钟后,旋钮旁边出现白光圈,逆时针旋转面板显示进入强制模式。

顺时针旋转面板显示进入标准模式。

短按旋钮可以进入工作音量参数调节,再短按进入美国制式调节。

4:选择好工作模式后长按3秒退出调节状态。

5:旋钮周边是绿色光时就可以旋转旋钮调节工作所需剂量,开始工作。

6:工作结束后按o键关机。

德国双极电凝器的优点德国双极电凝器用于脊髓及后颅窝手术有很大优点,在对脊髓表面或脑干表面进行电凝止血,或脊髓切开作电凝止血时,无深部损害这是由于电流和热的播散局限。

二、双极电凝的使用技巧:1、在达到凝血效果的前提下,使用最低功率:大功率输出容易损坏电凝工具,并且导致组织的过早碳化(粘连发生的原因),这会造成电凝镊头端的损坏,要达到相同的凝血效应,双极电凝需要的输出电量只为单极电凝的20-30%。

2、正确的操作技术:在电凝时轻微地前后移动电凝镊头端,进行间歇性电凝,(频繁而短时间的电凝优于一次性长时间的电凝),这样的电凝更可靠及有效。

3、正确的处理和清洁:每一次手术结束后,电凝镊的头端都必须用柔软的,湿润的织物擦试,避免用任何刀片和尖锐物品刮拭并清洁。

4、镊子与导线消毒:高温高压(134℃),低温等离子。

双极荷电凝并

双极荷电凝并

双极荷电凝并是指采用双极性颗粒物使细颗粒物凝聚长大,进而脱除的技术。

双极荷电凝并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电场中,带正、负电荷的微粒会向异性电极移动,并吸附在异性电极上,从而使微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双极荷电凝并技术具有较高的除尘效率,可以去除大部分的颗粒物。

同时,该技术对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有较好的凝并效果,可实现细颗粒物的有效脱除。

此外,双极荷电凝并技术还具有较低的能耗和较高的可靠性等优点。

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在高压电场中将含尘气体通过正、负电极之间的电晕放电,使气体电离产生带正、负电荷的离子。

这些离子与气体中的微粒相互作用,使微粒带上电荷。

随后,带电荷的微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异性电极移动,吸附在电极上,从而与气体分离。

值得注意的是,双极荷电凝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需要定期清洗电极以防止堵塞和腐蚀等问题。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优化双极荷电凝并技术,以提高其性能和降低成本。

总之,双极荷电凝并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细颗粒物脱除技术,具有较高的除尘效率和可靠性。

然而,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环保专家。

双极电凝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双极电凝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专家论坛《肝癌电子杂志》2014年第1卷第2期- 5 -发明双极电凝,它与单极电凝的区别在于取消了与患者臀部接触的无效电极,而将两个电极分别接在一把镊子的两叶片上,此镊子的两叶片之间是绝缘的。

应用时电流只经过镊子两尖端之间的组织,故所需电量大为减少,一般只需单极电凝的1/4~1/3,因而热的扩散和对邻近组织的损伤均相应的减少。

然而在闭合止血过程中两尖端组织的结痂粘连使得在双极电凝的应用中增加了很多麻烦。

因此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所遇到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如在双极电凝上附加自动温度控制装置,镊子尖端与自动温控制器相偶合,使电凝的温度保持在40~100℃,以避免过度电凝,用来防止电凝器械与组织的粘连。

此外,双极电凝在有液体如生理盐水存在的情况下,能同样地起电凝止血作用。

为避免粘连,在电凝进行时须用生理盐水冲洗以湿润创面。

因此,德国贝朗医疗有限公司制造的双极电凝尖端增加了单侧通水通道,可以减少组织结痂粘连。

即使这样,也只是部分减少这种结痂的机会,在此基础之上,郭剑洋[1]等将单侧水通道改为双侧水通道,可以更好地减少双极电凝尖端结痂的机会,更好地提高了闭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普及,通过腹腔镜双极电凝进行肝切除也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应用[2]。

2 双极电凝的优缺点双极电凝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耳鼻喉科以及妇科手术之中,相比而言,双极电凝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尚不普及。

然而双极电凝在肝脏手术中,尤其是肝实质离断中却有很多优势。

通过双极电凝进行推、剥、压、夹等动作可以达到暴露、止血和双极电凝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刘连新,尹大龙(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肝脏外科,肝脾外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01)中图分类号:R73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815(2014)02-0005-03基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22)通讯作者:刘连新 Email :liulianxin@减少术中出血仍然是肝脏外科医生不懈追求的目标,而肝实质离断又是控制肝切除术中出血的关键步骤。

双极电凝应用技术

双极电凝应用技术

双极电凝应用技术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技术一、历史电凝用于外科止血起源很早,用于手术的电流为高频电流(频率每秒数千周到2兆周以上)。

应用高频电流,即使电压高达数千伏,亦可安全通过人体,不引起神经或肌肉反应。

利用高频电流的热效应,使血管壁脱水皱缩、血管内血液凝固,并使血管与血凝块互融为一体,而达到有效止血目的。

1926年Cushing在Bovie协助下,创用高频电流于脑外科,至今高频电灼器或电刀已成为手术室常备器械之一。

电凝器系采用振荡管或火花间隙放电装置来产生手术所需的高频电流。

最初应用及至今仍被常用的电凝方法为“单极电凝”,即将一面积较大的金属板与病人臀部接触作为电极之一,称为病人电极或无效电极;另一电极则与止血器械连接起电凝作用,称为手术电极或有效电极。

使用单极电凝时电流通过病人身体,其热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电极与身体组织接触面的大小,即单位面积电流量(电流密度)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成反比。

无效电极的金属板与身体接触面积甚大,单位面积的电流量甚小,故对组织无热灼作用。

有效电极用于止血或切割时与组织的接触面甚小,电流密度甚大,则产生热灼止血或切割作用。

单极电凝还可与多种手术器械如止血钳、镊子、吸引器、手术刀或钢丝圈套等接触而起到止血或切割等多种用途;但其所需电量大,热扩散范围大,对周围组织损害较大,在距离电切1厘米处尚可见到组织改变,因而单极电凝在重要部位如皮层功能区、重要血管附近及脑干、脊髓、神经根等处不宜应用。

双极电凝的问世早在1940年,它与单极电凝的区别在于取消了与病人臀部接触的无效电极,而将两个电极分别接在一把镊子的两叶片上,此镊子的两叶片之间是绝缘的。

应用时电流只经过镊子两尖端之间的组织,故所需电量大为减少,一般只需单极电凝的1/4到1/3,在重要部位如脊髓内止血时甚至可将电量减低到不及单极电凝的1/10,因而热的扩散和邻近损害均相应减少。

双极电凝镊应用

双极电凝镊应用

双极电凝镊应用双极电凝镊是一种用于电凝止血的医疗器械,在外科手术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由两根细长的电极组成,通过高频电流作用于组织,使组织快速凝结并形成血栓,从而实现止血效果。

双极电凝镊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外科手术中的止血:双极电凝镊可用于各种外科手术中的止血,包括消化道手术、胸腔手术、泌尿道手术等。

在手术中,医生可以通过双极电凝镊将电流作用于出血处,迅速凝固组织,并达到止血的目的。

这种方法相比传统的手术止血方式更加迅速、精确,减少了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提高了手术质量。

2.内窥镜手术中的止血:双极电凝镊在内窥镜手术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内窥镜手术常常需要针对较小的出血点进行止血,传统的止血方式难以准确作用于出血点,而双极电凝镊则可以通过调整电流的强度和时间,精确地作用于出血点,达到止血效果。

3.化学凝固和封闭:除止血外,双极电凝镊还可以用于化学凝固和封闭。

化学凝固是指通过电流使血管内腔凝固,形成血栓,达到封闭血管的目的。

这种方法常用于肿瘤切除术后的血管封闭,防止术后出血。

另外,对于肾脏手术中的小动脉和小静脉,也可以使用双极电凝镊进行封闭,减少术中出血。

4.手术中的组织切割:除了止血外,双极电凝镊还可以用于手术中的组织切割。

通过调整电流强度和时间,双极电凝镊可以迅速切割组织,提高手术效率。

这种方法常用于肿瘤切除术、息肉切除术等。

总的来说,双极电凝镊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止血、化学凝固和封闭、组织切割等方面。

它具有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凝血效果好等优点,并且能够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然而,在使用双极电凝镊时,医生需要严格掌握操作技巧,以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双极电凝 蘑菇效应

双极电凝 蘑菇效应

双极电凝蘑菇效应
双极电凝是一种医疗技术,常用于手术中。

它利用高频电流来
切割组织或者止血。

在手术中,医生会使用电凝设备将高频电流传
送到患者的组织上,通过组织的电阻产生热量,从而导致组织的凝
固或者燃烧。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并且可以精确地切割
组织,因此在许多手术中被广泛应用,比如肝脏手术、肠道手术等。

双极电凝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减少出血量,因为它可以同时凝固
血管和切割组织,这对于手术过程中的血管控制非常重要。

此外,
双极电凝还能减少手术时间,因为它可以在切割组织的同时进行止血,从而提高手术效率。

然而,双极电凝也有一些局限性和风险。

由于它产生的热量可
以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因此在使用时需要非常小心,以避免损伤
到健康的组织。

此外,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导致组织燃烧,产生
焦炭,影响愈合。

蘑菇效应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双极电凝可能会导致组织表面出
现类似蘑菇形状的异常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电凝过程中,由
于组织的热胀冷缩效应,使得组织表面产生凸起,形成蘑菇状的外
观。

蘑菇效应可能会影响手术效果,因此在手术中需要及时处理。

总的来说,双极电凝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并且精确地切割组织,但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健康组织,同时要留意蘑菇效应可能对手术造成的影响。

医生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技术。

彭氏双极电凝

彭氏双极电凝

彭氏双极电凝1. 介绍彭氏双极电凝(Peng’s bipolar electrocoagulation)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手术技术。

它通过内镜引导下的电凝作用,将高频电流传递到患者体内,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创伤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原理彭氏双极电凝利用高频交流电产生的热能,使组织表面温度升高,进而引发蛋白质凝固和组织坏死。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频交流电:通过内镜引导下的双极探头,将高频交流电传递到患者体内。

这种交流电具有较高的频率(通常为200 kHz至1 MHz),但较低的电压(通常不超过200 V),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热能产生:当高频交流电通过组织时,会产生阻抗,并引发组织表面温度升高。

这种热能会导致蛋白质凝固和组织坏死,从而实现止血的效果。

•电凝作用:热能产生后,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和凝固,使血管内壁黏附在一起,并形成一个血栓。

这个血栓可以快速闭塞出血点,达到止血的目的。

3. 操作步骤彭氏双极电凝的操作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3.1 准备工作在进行彭氏双极电凝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1.患者安全:确保患者处于适宜的内镜检查状态,并做好术前评估和风险把控。

2.设备准备:检查内镜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并确认高频电源和双极探头的连接情况。

3.2 探头导入1.内镜引导:通过内镜引导下的探头通道,将双极探头导入到需要治疗的部位。

探头通道应足够大,以确保双极探头的顺利导入。

2.探头定位:将双极探头定位到出血点或需要凝固的组织表面。

通过内镜的放大功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治疗区域。

3.3 电凝治疗1.电流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高频电源的输出功率和时间。

通常情况下,功率可设置为20-40 W,时间可设置为2-5秒。

2.电流传递:打开高频电源,使电流通过双极探头传递到组织表面。

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双极探头与组织的良好接触,并避免过度施加压力。

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临床专家们在总结了多年临床应用的经验后,指出双极电凝用于脊髓及后颅窝手术有很大优点,由于电流和热的播散局限,在对脊髓表面或脑干表面进行电凝止血,或脊髓切开作电凝止血时,无深部损害。

双极电凝的热作用范围小(仅在镊子的两尖端之间),故在止血操作上要求精细准确,否则不能有效制止出血,在双极电凝的镊子上附加一吸引装置,可有利于随时发现出血点,便于电凝。

双极电凝可同样应用于较大动脉如颞动脉或枕动脉的止血,亦可用于较大静脉如颈外静脉的止血。

除用于一般的手术止血外,在下列情况时应用双极电凝有特殊价值:1、作皮质切开前,对脑表面血管先作电凝止血,可获得无出血的切开。

2、脊髓或脑干表面血管的电凝止血(需调低输出电量)。

3、切除血循丰富的肿瘤时,可先将双极电凝镊的两叶片从各个不同方向插入并通过肿瘤(两叶片相距约1/4 寸),以获得广泛的电凝止血(须调高输出电量),然后即可象血循较少的肿瘤一样完成切除。

后来双极电灼在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应用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Yasargil 氏指出应用双极电灼可使动脉瘤皱缩变小,从而使手术简化,用微小的电量,重复多次地电灼动脉瘤颈部,使之发白而充分皱缩为止,此时即可方便的使用较小的夹子夹闭动脉瘤颈部而完成手术。

注意不可过度电凝,以免瘤壁碳化而破裂,也不可电凝动脉瘤的起源血管本身,经验证明,许多初看起来不可能应用夹子处理的动脉瘤,在经上述双极电凝方法处理后,动脉瘤体积缩小,有了一个适宜于上夹子的颈部,得以顺利完成手术。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兴起和脑血管病手术(如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手术以及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等)的开展,双极电凝成为此类手术中精细止血不可缺少的基本器械。

最好能配备不同大小和式样的双极电凝镊子,以便按需要挑选使用,要留意接上电线后镊子的重量和两叶片是否均衡,并要注意使用时控制镊子的两个尖端保持一定距离,不可使两尖端互相接触而形成电流短路,失去电凝作用,具有合适的尖端又能夹住、分离和牵引组织的镊子,是较为适用的,例如镊尖宽度合适的膝状镊常被选作双极电凝之用。

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

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

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是一种用于手术操作的微创技术,通过应用电凝技术,实现对细小组织结构进行解剖,以便进行病灶切除或其他治疗操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的原理、应用、优势和注意事项。

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电凝和显微手术技术的方法,主要用于解剖病变组织、分离血管和神经等微小结构,以实现精确的手术操作。

其原理是利用电凝器产生高频电流,通过细小电极的接触,使组织发生电解作用,从而实现组织的切割和凝固。

与传统手术相比,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灵活等优点。

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手术操作中,特别适用于神经外科和整形外科等需要解剖微小结构的手术。

在神经外科领域,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准确定位和切除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等病变组织,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神经组织;在整形外科领域,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可以帮助外科医生进行微创面部整形手术,使手术切口更小、恢复期更短。

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相比于传统手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可以实现对微小结构的高效解剖,避免了传统手术中需要过度切割组织以寻找目标的情况,从而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其次,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的操作灵活性高,可以适应不同解剖场所和手术需求,帮助医生实现更精准的手术操作。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通过调节电凝器的功率和时间等参数,控制组织的切割和凝固效果,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周围组织。

最后,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的学习曲线相对较短,医生可以通过培训和实践快速掌握该技术。

在使用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医生需要熟悉电凝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有效。

其次,对于患者来说,术前的检查和评估十分重要,以便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案和技术。

此外,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电凝器的功率和时间等参数的调节,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双极电凝精细解剖技术是一种用于手术操作的微创技术,通过应用电凝技术,实现对微小组织结构的解剖。

等离子双极电切电凝系统

等离子双极电切电凝系统

等离子双极电切电凝系统
离子双极电切电凝是一种用双极电凝水处理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技术。

它能够有效去除
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质,有助于改善水的可用性和可饮性。

它的工作机理是:水流经电
切电凝管,在端部产生电场使悬浮颗粒物在强电场作用下集中成带电的集合物,然后离子
双极电凝剂,以及其他中和剂的辅助作用下,使这些集合物破碎,从而实现水中悬浮颗粒
物的去除。

在传统的离子双极电切电凝装置中,一般使用两个导线或一对导线作为双极电凝杆。

其中一根导线通常被称为正极,另一根被称为负极。

这两根导线会产生电场,电场的特性
取决于正负极的大小和距离。

双极电凝杆通常设置在一个电切电凝管中,当水流经过时,在极端产生电场,这样便可形成一个混合物。

由于离子双极电切电凝具有便携灵活、噪声低、改善水质效果好、无毒等优点,它已
经成为了当今水质管理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技术。

它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包括有机
物和微生物,有助于提高水的可饮性和可用性。

此外,它可以提高水的浑浊度和pH值,
从而促进水的曝气。

虽然离子双极电切电凝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被电凝
剂容易凝固,使得电切电凝管不易清洗,同时污染物有一定的特性,有时也会影响离子双
极电切电凝的效果。

因此,在使用离子双极电切电凝技术进行水处理时,应该根据水质性质及污染物特征,调整电切电凝管的形状和双极电凝杆的大小,以保证离子双极电切电凝技术的有效性。

另外,还应定期清洗电切电凝管,以防止电凝剂凝固,从而保障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双极电凝使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双极电凝使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双极电凝使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双极电凝器的使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详解一、双极电凝器的使用操作流程双极电凝器是一种在手术中广泛使用的设备,主要用于止血和切割组织。

手术室双极电凝钳工作原理

手术室双极电凝钳工作原理

手术室双极电凝钳工作原理
双极电凝钳在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工作原理
一、双极电凝原理
双极电凝钳在手术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双极电凝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两个电极之间的电流作用,使组织在两个电极之间的区域内产生热量,从而达到止血和组织凝固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减少手术中的失血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率。

二、电流热效应
双极电凝钳利用电流在组织中产生的热效应,使得组织凝固、坏死、达到止血效果。

电流通过两个电极之间的组织时,由于组织的电阻,产生了热量,使组织温度升高,从而使蛋白质变性、凝固。

这种热效应的作用范围较小,仅局限于两个电极之间,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

三、精准控制
双极电凝钳的电流输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精确调节,以适应不同大小和类型的组织。

通过精确控制电流的大小和作用时间,可以有效地控制组织的凝固范围和深度,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这种精准控制的特点使得双极电凝钳在手术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四、凝血效果
双极电凝钳产生的热量不仅能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同时也能有效地封闭血管,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这种止血效果迅速、可靠,使得手术视野清晰,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五、组织识别
双极电凝钳在工作中能够自动识别组织类型和血管分布,避免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同时,当接触到血管等重要组织时,电凝钳会自动降低电流输出,减少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

这种智能识别和保护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双极电凝工作原理

双极电凝工作原理

双极电凝工作原理
双极电凝(Bipolar Coagulation)是一种医疗用电流来进行止血和组织切割的技术。

它在手术过程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需要精细操作的微创手术中。

前世今生:
发展历史:早在19世纪末,电凝技术就开始发展,最初的方法是单极电凝。

在单极电凝中,电流从电极传递至身体的一部分组织,通过体内完成回路,从而达到止血效果。

随后,双极电凝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安全和精准的电凝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它减少了手术过程中的电流分散和相关并发症。

今天的应用:当今,双极电凝已成为许多类型手术的常规工具,包括脑外科、耳鼻喉科、妇科和泌尿科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配备了先进传感器和自动调节能力的双极电凝器械也在不断上市,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率。

原理:
电流原理:双极电凝是通过一对电极传递电流来完成的。

电流只在两个局部的电极之间流过,使得电流的作用范围受到限制。

这意味着它可以在不影响周围组织的情况下凝固特定的组织区域。

温度上升:电流通过组织会造成局部温度上升,蛋白质凝固,并最终达到止血的目的。

在一些情况下,双极电凝还可用于切割组织。

使用注意要点:
精确施工:操作时必须保证电极准确地放置在需要凝固的组织上。

控制电流和时间:为防止组织过度热损伤,使用时应控制适当的电流强度和作用时间。

避免粘连:需要避免电极在组织上的粘连,否则可能在松开电极时拉扯并损伤组织。

保持电极干燥:为了增加效率和安全性,需要定期清洁电极,避免血液和其他组织残留物导致电极效率下降。

密切监控:在施行双极电凝时,要密切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双极射频电凝止血的原理

双极射频电凝止血的原理

双极射频电凝止血的原理双极射频电凝止血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止血技术,它的原理是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热能,使血管内壁蛋白质凝固,从而实现止血的目的。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双极射频电凝止血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电热凝固原理电热凝固是利用高频电流在血管内壁产生的热能,使血管内壁的蛋白质凝固,从而实现止血的目的。

在传统的手术中,止血通常采用结扎、钳夹等方式,但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陷,例如结扎可能造成血管的破裂和扭曲,钳夹则会压迫血管,导致血流受阻,影响手术的进行。

而电热凝固具有快速、简便、无创伤以及较好的止血效果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中。

在电热凝固中,首先需要将电极放置在需要进行止血的血管处,通电后电流会在电极之间流动,产生能量,使电极两端的组织发生高温热凝固。

当热能达到一定温度时,会导致血管内壁的蛋白质发生凝固,从而阻塞血液的流动,达到止血的目的。

同时,由于热能只作用于电极两端的组织,因此周边的组织不会受到影响,从而避免了手术中的误伤和误损。

二、双极射频技术原理双极射频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电热凝固技术,它利用射频电能在物质内部形成热点,使局部组织达到高温,从而实现局部凝固效果,适用于血管结构较为复杂的手术操作。

与传统的电热凝固技术相比,双极射频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更加精确:双极射频技术可以精确控制电能的输出速度和范围,从而充分利用其高温效应,达到更加精确的凝固效果。

2.更加适用:双极射频技术可以适用于血管较小、血管弯曲等较为复杂的手术操作,从而增加了手术的成功率。

3.更加安全:双极射频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止血,并且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在手术操作中更加安全可靠。

总之,双极射频电凝止血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高频电流产生能量并在血管内壁形成热凝固,从而实现局部组织的止血效果。

此外,双极射频技术还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度和成功率,为临床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艾尔曼双极电凝

艾尔曼双极电凝

艾尔曼双极电凝
艾尔曼双极电凝是一种医疗手术技术,也称为双极电凝术。

它是一种用于切除或破坏人体组织的方法,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将组织局部破坏。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手术中的止血、切除和凝固组织等方面,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

艾尔曼双极电凝利用的是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通过电极将电流传递到需要治疗的组织上,产生热量使组织受到灼伤。

手术时,医生需要将电极置于需要治疗的部位,并通过控制电流和治疗时间的大小来达到治疗效果。

治疗时需要注意不要让电极接触到其他组织或器官,以免对其产生不良影响。

艾尔曼双极电凝主要应用于手术中的止血、切除和凝固组织等方面。

在手术过程中,电凝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同时减少手术创口的损伤。

对于某些特定的疾病,如静脉曲张和肛门疾病等,电凝术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艾尔曼双极电凝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凝固、破坏和切除组织。

在手术中,医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使用双极电凝应该注意那些

使用双极电凝应该注意那些

使用双极电凝应该注意那些?2011-10-15 本文行家:nianyue除用于一般的手术止血外,在下列情况时应用双极电凝有特殊价值:1 、作皮质切开前,对脑表面血管先作电凝止血,可获得无出血的切开。

2 、脊髓或脑干表面血管的电凝止血(需调低输出电量)。

3 、切除血循丰富的肿瘤时,可先将双极电凝镊的两叶片从各个不同方向插入并通过肿瘤,以获得广泛的电凝止血(须调高输出电量),然后即可象血循较少的肿瘤一样完成切除。

双极电灼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可使动脉瘤皱缩变小,从而使手术简化等双极电凝镊除用于一般的手术止血外,在下列情况时应用双极电凝有特殊价值:1、作皮质切开前,对脑表面血管先作电凝止血,可获得无出血的切开。

2、脊髓或脑干表面血管的电凝止血(需调低输出电量)。

3、切除血循丰富的肿瘤时,可先将双极电凝镊的两叶片从各个不同方向插入并通过肿瘤( 两叶片相距约1/4 寸),以获得广泛的电凝止血(须调高输出电量),然后即可象血循较少的肿瘤一样完成切除。

双极电灼在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应用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Yasargil 氏指出应用双极电灼可使动脉瘤皱缩变小,从而使手术简化,用微小的电量,重复多次地电灼动脉瘤颈部,使之发白而充分皱缩为止,此时即可方便的使用较小的夹子夹闭动脉瘤颈部而完成手术。

注意不可过度电凝,以免瘤壁碳化而破裂,也不可电凝动脉瘤的起源血管本身,经验证明,许多初看起来不可能应用夹子处理的动脉瘤,在经上述双极电凝方法处理后,动脉瘤体积缩小,有了一个适宜于上夹子的颈部,得以顺利完成手术。

最好能配备不同大小和式样的双极电凝镊子,以便按需要挑选使用,要留意接上电线后镊子的重量和两叶片是否均衡,并要注意使用时控制镊子的两个尖端保持一定距离,不可使两尖端互相接触而形成电流短路,失去电凝作用,具有合适的尖端又能夹住、分离和牵引组织的镊子,是较为适用的,例如镊尖宽度合适的膝状镊常被选作双极电凝之用。

在使用前,按手术的不同需要,调节电量输出的大小,应十分重视和熟悉。

双极电凝与单极电凝

双极电凝与单极电凝

双极电凝与单极电凝双极电凝与单极电凝是现代医疗领域中常用的两种手术技术,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应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双极电凝和单极电凝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以及可能的风险。

双极电凝是一种使用高频电流进行组织切割、止血或电灼病变组织的手术技术。

它使用两个电极,一个作为活动电极,另一个作为接地电极。

活动电极通过高频电流产生能量,用于切割组织或电凝血管。

接地电极则将电流回路闭合,确保电流的正常流动。

这种技术可以精确控制电流的密度和深度,从而实现有效的组织切割或止血。

双极电凝在多种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胃肠道手术、泌尿系统手术以及妇科手术等。

它可以快速、有效地切割组织,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

然而,双极电凝也存在一些风险,如电凝后可能出现组织炭化、电凝过程中可能引起电烧伤等。

相比之下,单极电凝是一种使用单个电极进行组织切割、止血或电灼病变组织的手术技术。

它通过将电极插入组织中,然后将高频电流传递到电极上,从而实现组织切割或止血。

与双极电凝相比,单极电凝只需要一个电极,操作更简便,适应症更广泛。

单极电凝可以用于多种手术,如皮肤切割、痔疮切除、鼻窦手术等。

它可以通过调节电流的密度和时间来控制组织的切割深度,从而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然而,单极电凝也存在一些风险,如电凝后可能出现组织炭化、电凝过程中可能引起电烧伤等。

双极电凝和单极电凝都是有效的手术技术,但在选择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双极电凝适用于需要较高精度和深度切割的手术,如胃肠道手术。

而单极电凝适用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手术,如皮肤切割。

此外,还应注意手术操作的规范和安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双极电凝和单极电凝是常用的手术技术,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应用。

了解它们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以及可能的风险,对于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为大家对双极电凝和单极电凝有更清晰的认识。

麦朗双极电凝

麦朗双极电凝

麦朗双极电凝麦朗双极电凝,作为一种先进的医疗技术,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它在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皮肤修复、血管治疗、皮肤松弛度改善等。

本文将从麦朗双极电凝的原理、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来说说麦朗双极电凝的原理。

麦朗双极电凝是利用电流的物理原理来实现治疗的。

它使用了一对电极,其中一个正极与另一个负极相对,通过电流的引导,实现对病损组织的切割、凝固和破坏。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达到治疗的效果,还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接下来,谈谈麦朗双极电凝的临床应用。

麦朗双极电凝技术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在皮肤修复方面,它可以用于去除各类皮肤病损,如痣、疣、赘生物等,以及刺激胶原蛋白再生,促进伤口愈合。

对于血管治疗,麦朗双极电凝可用于闭塞性血管病变、静脉曲张等病症的治疗。

此外,在整形美容领域,它也可以用于改善皮肤的松弛度和皱纹问题。

总之,麦朗双极电凝通过其独特的治疗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麦朗双极电凝时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首先,医生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

其次,在进行手术准备时,需要仔细检查设备的状况,确保可靠和安全。

同时,术前术后的护理同样重要,如消毒、包扎等。

此外,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保持专注和耐心,注意操作细节,以确保手术的成功。

综上所述,麦朗双极电凝作为一种先进的医疗技术,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对其原理、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的全面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麦朗双极电凝在皮肤修复、血管治疗和整形美容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

然而,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使用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培训,并始终关注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只有这样,麦朗双极电凝才能更好地为患者带来健康和美丽。

双极电凝工作原理

双极电凝工作原理

双极电凝工作原理
双极电凝是一种电化学技术,用于将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形成固体沉淀。

其工作原理基于电凝效应,通过在两个电极上施加适当的电压,使得阳极和阴极上发生反应。

在双极电凝过程中,两个电极通常由惰性金属制成,如铂或钨。

溶液中的物质含有正离子和负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正离子会向阴极移动,而负离子会向阳极移动。

当电压应用于两个电极时,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随着物质的电极化,负离子被氧化成中性物质,形成固体沉淀。

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将溶液中的正离子还原成中性物质。

这些中性物质以沉淀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最终形成固体颗粒。

沉淀的形成是由于溶液中正离子和负离子在电极上发生反应,形成了不溶于溶液的化合物。

通过调节电压和电流密度,可以控制沉淀的速度和形貌。

较高的电压和电流密度会导致更快的沉淀速度,但可能会产生不均匀的析出物。

较低的电压和电流密度会导致较慢的沉淀速度,但有助于得到均匀的析出物。

双极电凝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等领域。

它可以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中的目标物质,也可以用于修饰电极表面,提高电极的性能。

双极电凝还可以用于制备纳米颗粒和薄膜,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双极电凝应用技术

双极电凝应用技术

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技术一、历史电凝用于外科止血起源很早,用于手术的电流为高频电流频率每秒数千周到2兆周以上;应用高频电流,即使电压高达数千伏,亦可安全通过人体,不引起神经或肌肉反应;利用高频电流的热效应,使血管壁脱水皱缩、血管内血液凝固,并使血管与血凝块互融为一体,而达到有效止血目的;1926年Cushing在Bovie协助下,创用高频电流于脑外科,至今高频电灼器或电刀已成为手术室常备器械之一;电凝器系采用振荡管或火花间隙放电装置来产生手术所需的高频电流;最初应用及至今仍被常用的电凝方法为“单极电凝”,即将一面积较大的金属板与病人臀部接触作为电极之一,称为病人电极或无效电极;另一电极则与止血器械连接起电凝作用,称为手术电极或有效电极;使用单极电凝时电流通过病人身体,其热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电极与身体组织接触面的大小,即单位面积电流量电流密度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成反比;无效电极的金属板与身体接触面积甚大,单位面积的电流量甚小,故对组织无热灼作用;有效电极用于止血或切割时与组织的接触面甚小,电流密度甚大,则产生热灼止血或切割作用;单极电凝还可与多种手术器械如止血钳、镊子、吸引器、手术刀或钢丝圈套等接触而起到止血或切割等多种用途;但其所需电量大,热扩散范围大,对周围组织损害较大,在距离电切1厘米处尚可见到组织改变,因而单极电凝在重要部位如皮层功能区、重要血管附近及脑干、脊髓、神经根等处不宜应用;双极电凝的问世早在1940年,它与单极电凝的区别在于取消了与病人臀部接触的无效电极,而将两个电极分别接在一把镊子的两叶片上,此镊子的两叶片之间是绝缘的;应用时电流只经过镊子两尖端之间的组织,故所需电量大为减少,一般只需单极电凝的1/4到1/3,在重要部位如脊髓内止血时甚至可将电量减低到不及单极电凝的1/10,因而热的扩散和邻近损害均相应减少;此外,双极电凝在有液体如生理盐水、脑脊液或血液存在的情况下,能同样地起电凝止血作用,这也是单极电凝所不及的;二、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Greenwood总结了多年临床应用的经验,指出双极电凝用于脊髓及后颅窝手术有很大优点,由于电流和热的播散局限,在对脊髓表面或脑干表面进行电凝止血,或脊髓切开作电凝止血时,无深部损害;双极电凝的热作用范围小仅在镊子的两尖端之间,故在止血操作上要求精细准确,否则不能有效制止出血,在双极电凝的镊子上附加一吸引装置,可有利于随时发现出血点,便于电凝;双极电凝可同样应用于较大动脉如颞动脉或枕动脉的止血,亦可用于较大静脉如颈外静脉的止血;除用于一般的手术止血外,在下列情况时应用双极电凝有特殊价值:1、作皮质切开前,对脑表面血管先作电凝止血,可获得无出血的切开;2、脊髓或脑干表面血管的电凝止血需调低输出电量;3、切除血循丰富的肿瘤时,可先将双极电凝镊的两叶片从各个不同方向插入并通过肿瘤两叶片相距约1/4寸,以获得广泛的电凝止血须调高输出电量,然后即可象血循较少的肿瘤一样完成切除;后来双极电灼在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应用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Yasargil氏指出应用双极电灼可使动脉瘤皱缩变小,从而使手术简化,用微小的电量,重复多次地电灼动脉瘤颈部,使之发白而充分皱缩为止,此时即可方便的使用较小的夹子夹闭动脉瘤颈部而完成手术;注意不可过度电凝,以免瘤壁碳化而破裂,也不可电凝动脉瘤的起源血管本身,经验证明,许多初看起来不可能应用夹子处理的动脉瘤,在经上述双极电凝方法处理后,动脉瘤体积缩小,有了一个适宜于上夹子的颈部,得以顺利完成手术;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兴起和脑血管病手术如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手术以及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等的开展,双极电凝成为此类手术中精细止血不可缺少的基本器械;最好能配备不同大小和式样的双极电凝镊子,以便按需要挑选使用,要留意接上电线后镊子的重量和两叶片是否均衡,并要注意使用时控制镊子的两个尖端保持一定距离,不可使两尖端互相接触而形成电流短路,失去电凝作用,具有合适的尖端又能夹住、分离和牵引组织的镊子,是较为适用的,例如镊尖宽度合适的膝状镊常被选作双极电凝之用;应用单极电凝的习惯,是在电凝时尽可能使受灼组织保持干燥;在使用双极电凝时须改变此习惯,双极电凝有时会有镊子与被灼组织发生粘连的缺点;为避免粘连,在电凝进行时须用生理盐水冲洗以湿润创面;有的在器械上作了改进,如在双极电凝的镊子上附加自动温度控制装置,镊子的尖端与自动温控制器相偶合,使电凝的温度保持在40-100℃之间,以避免过度电凝,用来防止电凝器械与组织的粘连;镊子的尖端要随时保持清洁,剔除粘连在其上的碳化组织或血块,以消毒液体石腊或生理盐水湿润;在使用前,按手术的不同需要,调节电量输出的大小,应十分重视和熟悉;过量的电凝引起组织碳化而破裂脱落致继发性出血;不足的电凝则仅使表浅的外壳凝固,不能使血管与其内的血凝块融为一体,达不到有效止血;在使用电凝时尚须注意,应先使镊子接触组织,然后再踩脚踏开关接通电流,尤其是对薄壁血管更应注意,以免发生火花引起出血;一般情况下,镊子叶片本身无需加以绝缘处理,但用于特殊情况如手术野狭小,镊子叶片可能会碰到脑或脑牵开器,或用于显微外科手术时,还是将镊子叶片除了两尖端处都加以绝缘处理为妥;最后尚应提到的是在应用可燃性的麻醉剂时,必须与麻醉师密切配合,以防止爆炸事故;三、操作规程1、对电凝镊的规定:⑴需选用高硬度的金属材料制造,不变形,不被侵蚀;镊尖的接触面需达到高度光滑;⑵镊尖宽度较常用为和两种;⑶镊子的总长度较常用为16cm和19cm两种,偶而深部需用22cm长的;均采用膝状;⑷镊尖的形状最常用的为直形;有时,需用直角向下弯曲形和直角向上弯曲形的镊尖;⑸除镊尖外,其余部分经绝缘处理;2、对电凝输出的规定:一般止血用的电凝输出为1-4负载100Ω时,相当于6-22瓦,常用的电凝输出为2-3,相当于12-17瓦;3、电凝血管是否完善的术中观察标准电凝完善:⑴经电凝后,血管颜色先从紫红变白,然后变成褐黄色;管壁仍保持一定的柔韧性;⑵血管皱缩,血管直径明显变小,约为原血管直径的一半;血管电凝的长度为其直径的2-4倍;⑶电凝完毕时,镊尖与血管壁不发生粘连;⑷一般的外力如牵拉、吸引或血压、颅压升高等作用,不致引起出血;电凝过度:⑴血管颜色由褐黄变为焦黑,管壁硬而脆;⑵血管剧烈皱缩,直径不及原来的1/3;⑶镊尖与管壁可能发生粘连;⑷经不起外力的轻微影响,易断裂出血.电凝不足:⑴血管颜色由紫红仅变为白色;⑵血管皱缩很少,血管直径未明显变小或变小后旋即又扩大;或血管电凝的长度不够;⑶经不起外力的轻微影响而再次出血;4、双极电凝止血方法我们所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六点要领:⑴选用较宽的镊尖最常用和较低的电凝输出最常用,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⑵间断电凝法: 不易发生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每次电凝约秒,重复多次,直至达到电凝完善标准;⑶移行递增电凝法: 对较大的动脉,从血管近端向远端逐渐移行电凝,并逐渐增加间断电凝的次数,直至远端血管电凝表面发黑为止,在发黑处剪断血管;⑷阻断血流电凝法: 用于直径>2mm的动脉,或血流异常快速的血管如A VM,先用血管夹暂时阻断血流,再进行电凝;可更安全,更易于达到完善电凝;⑸血管灼闭区的长度争取达到其直径的2-4倍,并尽量靠远侧剪断;⑹电凝前必须用生理盐水湿润血管壁,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5、各种组织的电凝止血方法:⑴头皮:头皮的止血以用止血钳钳拉帽状腱膜为主,皮瓣游离侧则以使用头皮夹为主;需用电凝止血时,一般用单极,如果用双极,镊尖宽度为,电凝输出为或3.切口遇较大动脉时,可解剖一段后先电凝再切断;如血管被切断,则先用止血钳夹住血管,在止血钳的缝隙内电凝血管断端后,撤去止血钳,再电凝被止血钳夹过的那段血管;距头皮表面已很近的皮内小出血点不必电凝,以免造成头皮坏死,影响愈合;⑵肌肉:一般用单极电凝止血,如用双极,镊尖宽度为,电凝输出为2或,常在肌纤维间白色的结缔组织内找到出血的血管;⑶肿瘤组织:肿瘤表面血管的电凝一般用宽的镊尖,电凝输出1-2,若为毁损肿瘤组织如扁平脑膜瘤等,一般用单极电凝较方便,可选用圈状、球状等烧灼电极;若用双极,为提高其毁损效率,则需用或宽的镊尖和较大的电凝输出4-8;电凝时镊尖距离可较大约2-3mm以增大毁损范围;时间可较长,以增加毁损深度,电凝时须不断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避免镊尖与组织粘连;⑷硬膜:镊尖宽度为,电凝输出用2或,切开硬膜前沿硬膜切口将所能见到的血管一一电凝,较大的动脉如脑膜中动脉或眶脑膜动脉等不必将它从硬膜夹层中解剖出来,可隔着一层硬膜组织,两镊尖沿血管两旁与血管平行移行电凝,直至够长的一段血管颜色变白发黄为止,也可将两镊尖放在与血管垂直方向作移行电凝,两镊尖距离约-1mm;切开硬膜后如有出血,先在脑表面覆盖湿棉片,然后在硬膜夹层内电凝血管断端,止血后,再在硬膜表面将此血管电凝一段;硬膜上的电凝不宜过多,以免硬膜过度皱缩;⑸神经组织:脑组织一般用镊尖宽度为的镊子,电凝输出用2,特殊部位如脑干、脊髓或神经上的止血,电凝输出应用1;6、不同血管的电凝条件:⑴动脉血管:血管直径为-时,适宜的镊尖宽度为-,电凝输出为2-;血管直径大于小于时,适宜的镊尖宽度为,电凝输出为-3;血管直径大于时,电凝输出为3-4,如采用阻断血流电凝法,则电凝输出可减为2;⑵静脉血管:适宜的镊尖宽度为,电凝输出为1;7、电凝时血管表面的湿润度:血管如浸泡在液体内,电凝时由于热能沿液体的散失,将会大大降低电凝效力,故须在电凝的同时,用吸引器不断地吸去过多的液体;如血管暴露过久,表面干燥,则用常规电凝条件电凝时,将会发生与组织粘连等电凝过度的情况,故手术助手须在电凝前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暴露的手术野;8、电凝输出大小是否合适的判定:按操作常规对直径约的动脉进行电凝时,•若电凝血管达完善所需的间断电凝累积时间为-秒,电凝输出的大小为合适;如电凝累积时间超过3秒,尚未达到血管凝完善程度,可认为电凝输出过小,须调大一档再试;如电凝累积时间不到1秒钟,血管电凝已达到完善程度,应该认为电凝输出可能过大,应调小1档再试;四、双极电凝的器械与敷料配合⑴吸引器:是电凝时的主要配合器械,它可为电凝止血创造种种有利条件,如吸去出血以发现出血点,吸去过多的液体以免降低电凝效力,吸去少量脑组织以暴露一段出血的血管,甚至用吸引管头吸住已呈游离状态的出血血管而便于电凝等;一般情况下是左手持吸引管,右手持电凝镊,吸引管的负压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血管或脑组织损伤,我们的经验并经过实验证明,100-200mmHg 是安全和有效的负压,吸引管须有不同的粗细以便选用,我们所用外径分别为1,2,3及4mm4种,前两种用于脑部操作,后两种用于硬膜、肌肉及头皮下操作,选用柔软具有韧性、在300mmHg负压下不会瘪陷的透明硅胶管作导管,接头的口径不应小于胶管,常规地准备两套吸引装置;⑵湿纱布:主要用于头皮皮瓣或肌肉止血时,轻压创面后,可获得较大范围的暂时清晰创面,便于发现主要出血点施以电凝,在用吸引器协助电凝一个出血点时,用湿纱布暂压其他出血点,然后逐点止血,在寻找头皮创缘的出血点时,用湿纱布比用吸引器更为方便迅速;⑶湿棉片:在脑、脊髓或神经上止血时,用吸引器再加上湿棉片来协助寻找出血点和电凝止血,往往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对神经组织的损伤;五、双极电凝止血的人员配合手术开始前,巡回护士检查电凝及其开关的功能是否正常,并将电凝输出常规置于;手术中,若须更改电凝输出的大小,由手术者口授电凝输出的数字,巡回护士调整后,报告调整完毕,手术者才能开始使用,由手术助手控制电凝器的脚踏开关可有助于手术者的专心和保持显微手术时所需的身体平衡,通过手术摄像的电视屏幕或参观镜及手术者的口授,配合电凝进行;此外,手术助手随时替手术者调整手术显微镜的焦距和中心视野,可使手术免于停顿;器械师或助手在每次电凝前和电凝后须将镊尖用湿纱布擦洗一下,以保证镊尖的光洁和湿润,助手或器械师随时察看和灌洗吸引管及其管道,以保证通畅,遇有吸引管阻塞时,立即由器械师更换另一备用的同等口径吸引管,并随即将换下的吸引管疏通以备更换,如使用壁式中心吸引器,则由手术助手调整接管上的侧孔开放数目来控制负压大小;六、几点体会1、止血是神经外科手术中一种基本而又特殊的问题,自Greenwood设计应用双极电凝以来,神经外科的止血问题有了划时代的改观,与银夹止血相比,双极电凝止血更为方便,在组织中不留异物,术后CT复查没有伪影的干扰;与单极电凝止血相比,双极电凝的止血更准确,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也较小,即使在脑干表面进行电凝止血,也不影响呼吸和心脏的正常活动,基于双极电凝的上述优点,它已成为当前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技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实验研究表明,理想的血管闭合,在病理上应表现为管壁内层胶合紧密,结缔组织凝固,但仍保留纤维结构特征,过度或不足的电凝不能达到理想的血管闭合是止血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较宽的镊尖和较低的电凝输出并应用间断电凝法,易于获得满意的血管灼闭,而经过大量实践的考验和实验研究所总结出的电凝是否完善的术中观察标准则便于手术医师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寸;3、动脉血管特别是较大的动脉包括A VM因管壁中层较厚,透热率低,加之血流速度快,在用一般电凝条件下,不易达到满意的灼闭,为此,我们采用阻断血流和移行递增电凝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移行递增电凝法有意造成血管电凝段的近端电凝不足,远端电凝过度,而中间必有一处可达到电凝的最佳境界;阻断血流后电凝,因减少了血管内血流对热能的消耗,也就抵消了管径粗、管壁厚和血流快对热能需要的增加,即使采用低于一般的电凝输出,也可获得完善的血管灼闭;在操作常规中,我们要求血管电凝的长度达到其直径的2-4倍,并尽量靠远侧剪断;经实验验证,这样电凝的血管,血管抗张强度明显增高,原因是血管灼闭区的增加等效于增加了血管壁的厚度;电凝前,电凝镊如何夹持血管依血管直径的不同而不同,血管直径为-时可以血管直径为两镊尖的间隔距离;若血管直径为1mm左右,应先用电凝镊轻轻夹住血管,使被夹的血管两侧管壁刚好靠拢时即开始电凝,此法适用于压力较大的血管,但对初学者来说,可能在夹血管时,用力过大,这样电凝时反易造成镊尖与血管壁的粘连,故不妨以阻断血流电凝法代替之;4、静脉血管由于管壁薄,透热好,在常规操作电凝下,易于达到满意的灼闭,另一方面如电凝条件掌握不好则易发生血管管壁的击穿、粘连撕破等情况,手术中须特别注意在电凝桥静脉时,应远离静脉窦,靠近脑表面处电凝,以防静脉窦的破裂;5、电凝时发生镊尖与血管粘连,是导致止血失败的最常见原因,除因镊尖粗糙、不洁、镊尖和/或血管过于干燥等原因外,它的发生主要与镊尖过细,电凝输出过大以及连续电凝时间过长有关;其直接原因为血管受热过急或过多;我们主张用较宽镊尖或、较小电凝输出1-3和间断电凝法,它可避免血管受热过急或过多,从而可有效地防止镊尖与血管的粘连,前已述及,在对较大动脉电凝时采用阻断血流和移行递增电凝法,因为以往电凝不易成功的原因是在用一般的电凝输出时,由于大部分热能被血流带走而致电凝不足,如果加大电凝输出,又可因血管外层受热过急与镊尖发生粘连而撕破血管;阻断血流后则可采用低于一般的电凝输出,并缓慢重复加热,从而避免了镊尖与组织的粘连,并易于达到完善电凝的要求;6、电凝时人员的配合默契,吸引器和脑棉片等辅助措施的配合,不仅可保持手术视野的清晰,及时发现出血点,而且可及时清除故障,保持镊尖光洁,使手术得以顺利地进行,如果没有这些必要的辅助性措施,即使有适易的电凝条件和方法也难以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参考文献1. 朱贤立,双极电灼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武汉医学院学报1978; ⑸:1072. 史玉泉,陈衔城,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经验体会,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 12 ⑶:1293. Greenwood J Jr. Two point coagulation: a new principle and instru-ment for applying coagulation current in neurosurgety. Amer J Surg1940; 50: 2674. Greenwood J point coagulation: a follow-up report on a newtechnic and instrument for electocoagulation in nearosurgery.Arch Phys Ther Leipzig 1942; 23: 5525. Malis LI. Bipolar coagulation in microsurgery in Donaghy RMP,Yasargil MG eds, Microvascular Surgery. Slnttgart: George ThiemeVerlag 1967,P1266. Gurdjian ES, et al. A single unil for bipolar,monopolar coagulation,and cutting. J Neurosurg 1968; 29: 5677. Gestring GF, et al. Bipolar coagulation with modified conventional electrocoagulators. Technical note. J Neurosurg 1972; 37 ⑸: 501MG. Microsurgery Applied to Neurosurgery. Sluttgart:GeorgeThieme Werlag, 1969. P409. Yasargil MG. Microsurgery Applied to Neurosurgery.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69. PP122-127, 148-141B, Erlandson BE. Damage to nervons tissue from monopolar andbipolar elecirocoagulation. J Surg Res 1980; 29:37111. Vallfors b, el al. Coagulation in neurosurgery. Acta Neurochir1980; 55:3512. Siegel B, et al. The mechanism of blood vessel closure by highfrequency electrocoagulation. Surg Gynecol Obsterics 1965; 122:82313. Petty PG, Edsall G. Alternating-current electrocoagulation withbipolar electrocoagulation. Surg Gynecol Obsterics 1965; 122:82314. King TT, et al. Self-irrigating bipolar diathermy forceps.Technical note. J Neurosurg 1972; 37 ⑷:24615. Sugita K, Tsugane R. Bipolar coagulation with automaticthermocontrol. Technical note. J Neurosurg 1974; 41 ⑹:77716. Vallfors B, Bergdal B. Antomatically controlled bipolarelectrocoagulation---"COA-COMP". Neurosurg Rev 1984; 7:18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技术一、历史电凝用于外科止血起源很早,用于手术的电流为高频电流(频率每秒数千周到2兆周以上)。

应用高频电流,即使电压高达数千伏,亦可安全通过人体,不引起神经或肌肉反应。

利用高频电流的热效应,使血管壁脱水皱缩、血管内血液凝固,并使血管与血凝块互融为一体,而达到有效止血目的。

1926年Cushing在Bovie协助下,创用高频电流于脑外科,至今高频电灼器或电刀已成为手术室常备器械之一。

电凝器系采用振荡管或火花间隙放电装置来产生手术所需的高频电流。

最初应用及至今仍被常用的电凝方法为“单极电凝”,即将一面积较大的金属板与病人臀部接触作为电极之一,称为病人电极或无效电极;另一电极则与止血器械连接起电凝作用,称为手术电极或有效电极。

使用单极电凝时电流通过病人身体,其热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电极与身体组织接触面的大小,即单位面积电流量(电流密度)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成反比。

无效电极的金属板与身体接触面积甚大,单位面积的电流量甚小,故对组织无热灼作用。

有效电极用于止血或切割时与组织的接触面甚小,电流密度甚大,则产生热灼止血或切割作用。

单极电凝还可与多种手术器械如止血钳、镊子、吸引器、手术刀或钢丝圈套等接触而起到止血或切割等多种用途;但其所需电量大,热扩散范围大,对周围组织损害较大,在距离电切1厘米处尚可见到组织改变,因而单极电凝在重要部位如皮层功能区、重要血管附近及脑干、脊髓、神经根等处不宜应用。

双极电凝的问世早在1940年,它与单极电凝的区别在于取消了与病人臀部接触的无效电极,而将两个电极分别接在一把镊子的两叶片上,此镊子的两叶片之间是绝缘的。

应用时电流只经过镊子两尖端之间的组织,故所需电量大为减少,一般只需单极电凝的1/4到1/3,在重要部位如脊髓内止血时甚至可将电量减低到不及单极电凝的1/10,因而热的扩散和邻近损害均相应减少。

此外,双极电凝在有液体如生理盐水、脑脊液或血液存在的情况下,能同样地起电凝止血作用,这也是单极电凝所不及的。

二、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Greenwood总结了多年临床应用的经验,指出双极电凝用于脊髓及后颅窝手术有很大优点,由于电流和热的播散局限,在对脊髓表面或脑干表面进行电凝止血,或脊髓切开作电凝止血时,无深部损害。

双极电凝的热作用范围小(仅在镊子的两尖端之间),故在止血操作上要求精细准确,否则不能有效制止出血,在双极电凝的镊子上附加一吸引装置,可有利于随时发现出血点,便于电凝。

双极电凝可同样应用于较大动脉如颞动脉或枕动脉的止血,亦可用于较大静脉如颈外静脉的止血。

除用于一般的手术止血外,在下列情况时应用双极电凝有特殊价值:1、作皮质切开前,对脑表面血管先作电凝止血,可获得无出血的切开。

2、脊髓或脑干表面血管的电凝止血(需调低输出电量)。

3、切除血循丰富的肿瘤时,可先将双极电凝镊的两叶片从各个不同方向插入并通过肿瘤(两叶片相距约1/4寸),以获得广泛的电凝止血(须调高输出电量),然后即可象血循较少的肿瘤一样完成切除。

后来双极电灼在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应用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Yasargil氏指出应用双极电灼可使动脉瘤皱缩变小,从而使手术简化,用微小的电量,重复多次地电灼动脉瘤颈部,使之发白而充分皱缩为止,此时即可方便的使用较小的夹子夹闭动脉瘤颈部而完成手术。

注意不可过度电凝,以免瘤壁碳化而破裂,也不可电凝动脉瘤的起源血管本身,经验证明,许多初看起来不可能应用夹子处理的动脉瘤,在经上述双极电凝方法处理后,动脉瘤体积缩小,有了一个适宜于上夹子的颈部,得以顺利完成手术。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兴起和脑血管病手术(如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手术以及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等)的开展,双极电凝成为此类手术中精细止血不可缺少的基本器械。

最好能配备不同大小和式样的双极电凝镊子,以便按需要挑选使用,要留意接上电线后镊子的重量和两叶片是否均衡,并要注意使用时控制镊子的两个尖端保持一定距离,不可使两尖端互相接触而形成电流短路,失去电凝作用,具有合适的尖端又能夹住、分离和牵引组织的镊子,是较为适用的,例如镊尖宽度合适的膝状镊常被选作双极电凝之用。

应用单极电凝的习惯,是在电凝时尽可能使受灼组织保持干燥;在使用双极电凝时须改变此习惯,双极电凝有时会有镊子与被灼组织发生粘连的缺点。

为避免粘连,在电凝进行时须用生理盐水冲洗以湿润创面。

有的在器械上作了改进,如在双极电凝的镊子上附加自动温度控制装置,镊子的尖端与自动温控制器相偶合,使电凝的温度保持在40-100℃之间,以避免过度电凝,用来防止电凝器械与组织的粘连。

镊子的尖端要随时保持清洁,剔除粘连在其上的碳化组织或血块,以消毒液体石腊或生理盐水湿润。

在使用前,按手术的不同需要,调节电量输出的大小,应十分重视和熟悉。

过量的电凝引起组织碳化而破裂脱落致继发性出血;不足的电凝则仅使表浅的外壳凝固,不能使血管与其内的血凝块融为一体,达不到有效止血。

在使用电凝时尚须注意,应先使镊子接触组织,然后再踩脚踏开关接通电流,尤其是对薄壁血管更应注意,以免发生火花引起出血。

一般情况下,镊子叶片本身无需加以绝缘处理,但用于特殊情况如手术野狭小,镊子叶片可能会碰到脑或脑牵开器,或用于显微外科手术时,还是将镊子叶片除了两尖端处都加以绝缘处理为妥。

最后尚应提到的是在应用可燃性的麻醉剂时,必须与麻醉师密切配合,以防止爆炸事故。

三、操作规程1、对电凝镊的规定:⑴需选用高硬度的金属材料制造,不变形,不被侵蚀;镊尖的接触面需达到高度光滑。

⑵镊尖宽度较常用为0.9和0.6mm两种。

⑶镊子的总长度较常用为16cm和19cm两种,偶而深部需用22cm长的;均采用膝状。

⑷镊尖的形状最常用的为直形;有时,需用直角向下弯曲形和直角向上弯曲形的镊尖。

⑸除镊尖外,其余部分经绝缘处理。

2、对电凝输出的规定:一般止血用的电凝输出为1-4(负载100Ω时,相当于6-22瓦),常用的电凝输出为2-3,(相当于12-17瓦)。

3、电凝血管是否完善的术中观察标准电凝完善:⑴经电凝后,血管颜色先从紫红变白,然后变成褐黄色;管壁仍保持一定的柔韧性。

⑵血管皱缩,血管直径明显变小,约为原血管直径的一半;血管电凝的长度为其直径的2-4倍。

⑶电凝完毕时,镊尖与血管壁不发生粘连。

⑷一般的外力如牵拉、吸引或血压、颅压升高等作用,不致引起出血。

电凝过度:⑴血管颜色由褐黄变为焦黑,管壁硬而脆。

⑵血管剧烈皱缩,直径不及原来的1/3。

⑶镊尖与管壁可能发生粘连。

⑷经不起外力的轻微影响,易断裂出血.电凝不足:⑴血管颜色由紫红仅变为白色。

⑵血管皱缩很少,血管直径未明显变小或变小后旋即又扩大;或血管电凝的长度不够。

⑶经不起外力的轻微影响而再次出血。

4、双极电凝止血方法我们所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六点要领:⑴选用较宽的镊尖(最常用0.9mm) 和较低的电凝输出(最常用2.5),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

⑵间断电凝法: 不易发生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

每次电凝约0.5秒,重复多次,直至达到电凝完善标准。

⑶移行递增电凝法: 对较大的动脉,从血管近端向远端逐渐移行电凝,并逐渐增加间断电凝的次数,直至远端血管电凝表面发黑为止,在发黑处剪断血管。

⑷阻断血流电凝法: 用于直径>2mm的动脉,或血流异常快速的血管(如AVM),先用血管夹暂时阻断血流,再进行电凝;可更安全,更易于达到完善电凝。

⑸血管灼闭区的长度争取达到其直径的2-4倍,并尽量靠远侧剪断。

⑹电凝前必须用生理盐水湿润血管壁,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

5、各种组织的电凝止血方法:⑴头皮:头皮的止血以用止血钳钳拉帽状腱膜为主,皮瓣游离侧则以使用头皮夹为主;需用电凝止血时,一般用单极,如果用双极,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为2.5或3.切口遇较大动脉时,可解剖一段后先电凝再切断。

如血管被切断,则先用止血钳夹住血管,在止血钳的缝隙内电凝血管断端后,撤去止血钳,再电凝被止血钳夹过的那段血管。

距头皮表面已很近的皮内小出血点不必电凝,以免造成头皮坏死,影响愈合。

⑵肌肉:一般用单极电凝止血,如用双极,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为2或2.5,常在肌纤维间白色的结缔组织内找到出血的血管。

⑶肿瘤组织:肿瘤表面血管的电凝一般用0.9mm宽的镊尖,电凝输出1-2,若为毁损肿瘤组织(如扁平脑膜瘤等),一般用单极电凝较方便,可选用圈状、球状等烧灼电极;若用双极,为提高其毁损效率,则需用0.6或0.4mm宽的镊尖和较大的电凝输出(4-8)。

电凝时镊尖距离可较大(约2-3mm)以增大毁损范围;时间可较长,以增加毁损深度,电凝时须不断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避免镊尖与组织粘连。

⑷硬膜: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用2或2.5,切开硬膜前沿硬膜切口将所能见到的血管一一电凝,较大的动脉(如脑膜中动脉或眶脑膜动脉等)不必将它从硬膜夹层中解剖出来,可隔着一层硬膜组织,两镊尖沿血管两旁与血管平行移行电凝,直至够长的一段血管颜色变白发黄为止,也可将两镊尖放在与血管垂直方向作移行电凝,两镊尖距离约0.5-1mm。

切开硬膜后如有出血,先在脑表面覆盖湿棉片,然后在硬膜夹层内电凝血管断端,止血后,再在硬膜表面将此血管电凝一段;硬膜上的电凝不宜过多,以免硬膜过度皱缩。

⑸神经组织:脑组织一般用镊尖宽度为0.6mm的镊子,电凝输出用2,特殊部位如脑干、脊髓或神经上的止血,电凝输出应用1。

6、不同血管的电凝条件:⑴动脉血管:血管直径为0.3-0.5mm时,适宜的镊尖宽度为0.6-0.9mm,电凝输出为2-2.5;血管直径大于0.5mm小于1.5mm时,适宜的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为2.5-3;血管直径大于1.5mm时,电凝输出为3-4,如采用阻断血流电凝法,则电凝输出可减为2。

⑵静脉血管:适宜的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为1。

7、电凝时血管表面的湿润度:血管如浸泡在液体内,电凝时由于热能沿液体的散失,将会大大降低电凝效力,故须在电凝的同时,用吸引器不断地吸去过多的液体;如血管暴露过久,表面干燥,则用常规电凝条件电凝时,将会发生与组织粘连等电凝过度的情况,故手术助手须在电凝前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暴露的手术野。

8、电凝输出大小是否合适的判定:按操作常规对直径约0.5mm的动脉进行电凝时,•若电凝血管达完善所需的间断电凝累积时间为1.5-2.5秒,电凝输出的大小为合适;如电凝累积时间超过3秒,尚未达到血管凝完善程度,可认为电凝输出过小,须调大一档再试;如电凝累积时间不到1秒钟,血管电凝已达到完善程度,应该认为电凝输出可能过大,应调小1档再试。

四、双极电凝的器械与敷料配合⑴吸引器:是电凝时的主要配合器械,它可为电凝止血创造种种有利条件,如吸去出血以发现出血点,吸去过多的液体以免降低电凝效力,吸去少量脑组织以暴露一段出血的血管,甚至用吸引管头吸住已呈游离状态的出血血管而便于电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