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掌握下册科学全册的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
教学章节及内容概述1. 第一章: 感知光的性质和光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第二章: 了解光的传播、颜色和反射。
3. 第三章: 了解声音的传播和测量。
4. 第四章: 认识电池、电线和灯泡。
5. 第五章: 了解电的导电性和开关的使用。
6. 第六章: 了解平衡和不平衡力。
7. 第七章: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运动的规律。
8. 第八章: 了解水、空气和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策略- 利用观察、实验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 运用生活实例和练题,帮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或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
2. 提供基础知识:通过展示图表、实验或讲解等方式,介绍新的科学知识点。
3. 学生参与: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或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4. 巩固和拓展:提供额外的练或小组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简单的知识检测或评价。
教学评价和反馈- 利用小测验、课堂讨论或作业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和进一步加强研究。
-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参与,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自主研究能力的提高。
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材。
- 相关实验装置、示意图和教具。
- 其他参考书籍和在线资源,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材料和辅助教学。
其他注意事项-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和卫生。
-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以上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的概要和教学指导,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和实施。
祝教学顺利!。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学计划教师学科科学班级五年级学校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学生情况分析:二、教材内容分析:三、教学目的要求:(一)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概念1、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知道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3、认识时间概念,欣赏前人在测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作的贡献。
4、对地球的运动进行较系统、持续和细致的探究,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
四、具体实施措施: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包括物质的性质、能量、生命、地球和宇宙等方面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包括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等品质。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4) 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2. 教学难点:(1)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2) 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抽象概念理解。
(3) 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复杂过程。
(4) 地球和宇宙的宏观现象和规律。
三、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3. 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4. 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定期进行课堂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过程1. 第一单元:物质与变化(1) 课堂讲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分类。
(2) 实验活动: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归纳物质变化的规律。
2. 第二单元:能量与转化(1) 课堂讲解:能量的概念、转化和守恒。
(2) 实验活动:观察能量的转化过程。
(3)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理解能量守恒的原理。
3. 第三单元:生命与进化(1) 课堂讲解: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多样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单元分析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机械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
它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初步知道一些复杂机械的构造原理,将学生的探究和认识引向机械装置以及较为复杂的机器构造原理,是学生了解人类发明创造劳动工具历史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一、科学探究: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科学知识: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工具中涉及力变化的部分,介绍一些我们生活和劳动工具的原理。
机械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的总称,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刀子、斧子、钳子、剪子、扳子、滑轮、螺丝钉、自行车、缝纫机、汽车、拖拉机、机床、起重机……小到一根缝衣针,大到像航天飞机那样的庞然大物,都是机械。
无论这些机械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如何,它们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机械,也就是简单机械构成的,这就是本单元从最基本的简单机械引导学生探究的出发点。
在本单元列举的简单机械中,杠杆是学生在无意识间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简单机械之一,滑轮和轮轴可以被看做杠杆的变体,斜面则属于与杠杆不相同的一类学生常见的简单机械;转动装置则将较复杂机械的工作部分相连,发挥力的传导作用,使得必要的简单机械能够完成力的衔接,形成机器,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1有趣的蜗牛活动目标:1、能大胆观察蜗牛,学习用多种方法来观察。
2、敢于探索,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2、记录纸笔若干活动过程: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2、户外:找蜗牛3、观察蜗牛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4、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5、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6、小结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2帮小金鱼换水【活动目标】1、透过动手操作、探索等方式来了解虹吸原理,尝试利用虹吸原理帮鱼缸换水。
2、尝试根据猜测和实践填写记录表,学习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3、乐意参与实验,对虹吸原理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吸管,酸奶勺子,一次性盒子,金鱼缸,针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杯子。
【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教师拿好吸管两头,放进鱼缸里,开始往下流水)师:小朋友,我们人类生存都离不开呼吸,那小金鱼是怎样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呢?师:小金鱼在水里是靠腮呼吸的。
二、视频停止(小金鱼生活在很脏的水里)师:看这画面上的小金鱼怎样了?(水很脏,需要换水)师:那你有什么办法帮小金鱼换水,能够让小金鱼不从鱼缸里出来?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那我们来看看视频里的老师是怎样帮小金鱼换水的?幼儿观看视频,教师捏住吸管两头,一头先放进鱼缸里,另一头再放进一次性的盒子里,水开始流动。
三、探索让吸管满水的方法。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换水的?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师:为什么视频中的老师和你用同样的材料,她能够让鱼缸的水流下来,你不能够呢?小结: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老师的吸管中有什么秘密。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材料、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知识,进行例题讲解;
3.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原因;
3.课堂提问和讨论环节,控制好时间,避免拖延。
三、课堂提问
1.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补充,帮助他们完善知识体系。
四、情景导入
1.利用生活实例、故事、疑问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导入要简洁明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避免离题;
3.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4.板书设计;
5.作业设计;
6.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
1.明确各章节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关键知识。
2.基因与DNA的关系:应通过生动的比喻、实物模型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基因是DNA上的一段序列,控制生物的性状。
4.第四章《力的作用与机械》:第1节《力的作用》、第2节《简单机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遗传与变异、环境与生物、光的传播与现象、力的作用与机械等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基因与DNA的关系、光的反射与折射、简单机械的原理。
3.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背景及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作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学期的教学背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实践、探究与体验。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本学期《科学》课程所涵盖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科学知识,包括物质、能量、生命、地球与宇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原理。
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究、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以及使用科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乐于探究、团队合作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材内容概述动植物知识:介绍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种子的萌发、生长环境对植物的影响等;动物的生存策略和生活习性,包括动物的分类、习性特征等。
这一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的奇妙和生物多样性。
物理现象:涵盖光的反射与折射、热胀冷缩现象、力的传递等基础知识。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的魅力,理解物质的基本属性。
化学变化:介绍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物质的溶解、化学反应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地球宇宙知识:涉及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天文现象等。
通过模型制作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宇宙的奥秘,培养空间想象力。
教材中还穿插了科学小实验、科学调查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每个章节都设有课后习题和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案大纲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说明如何通过实验教学、观察活动等形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设计各种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提出针对有余力的学生的拓展学习内容和方法,如科学竞赛、课题研究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课程概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主要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地理等三个科学学科的内容。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物体运动、天地万物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程,提供课堂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掌握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物理原理解析物体的运动。
3.了解并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4.学会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总结。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本教案按照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六个单元,并给出了每个单元的教学安排。
单元一:动物的结构和功能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一课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第二课动物的生存环境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三课动物的运动和觅食行为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觅食行为,理解其适应环境的原理单元二:生物的生长发育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四课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理解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第五课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第六课植物的繁殖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能力单元三:力和运动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七课力和运动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和效果第八课物体的运动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变化第九课利用力使物体运动运用力推动物体的运动,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索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性单元四: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课能量与物质的转化理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和方式第十一课电能与灯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能的特点和电能转化的方式,理解灯的工作原理第十二课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了解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用水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单元五:地球与宇宙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三课地球和月球了解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和关系第十四课太阳对地球的照射了解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方式和效果,探究地球的季节变化第十五课星星和星座了解星星和星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提高对宇宙的兴趣和认识单元六:人类与地球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六课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保护了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保护的影响第十七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第十八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四、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本教案提供了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全册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生物特征》中,深入探讨第1课《生物与非生物》。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生物基本特征,学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解生物多样性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基本特征,并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兴趣,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理解,生物与非生物区分。
2. 教学重点:生物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展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 学具:学生活动手册,生物与非生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物与非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区别,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物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特性、由细胞构成。
(2)讨论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实践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4. 例题讲解:(1)展示例题:请判断下列物品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解析:通过分析每个物品是否具备生物基本特征,进行判断。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中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基本特征(1)生活需要营养(2)能进行吸(3)能排出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能生长和繁殖(6)具有遗传和变异特性(7)由细胞构成2. 生物多样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身边生物,并描述它们基本特征;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并说明原因。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活动中表现。
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全册)
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全册)第一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特征。
2. 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性质。
2. 实验法: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如溶解、燃烧等。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物质变化的特征。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讲解: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定义、特征。
3. 实验: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如溶解、燃烧等。
4. 讨论:分组讨论物质变化的特征,总结规律。
5. 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力的作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作用和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力的作用:摩擦力、重力、弹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作用和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力的作用现象。
2. 实验法: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摩擦力、重力等。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力的作用现象。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作用和作用效果。
3. 实验: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摩擦力、重力等。
4. 讨论: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总结规律。
5. 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简单机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植物在我们周围第2节动物在我们周围第3节空气与我们的生活2. 第二章动物与植物第1节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第2节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第3节生物的多样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2. 教学重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标本、放大镜、显微镜等。
2.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尺子、称重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
3. 教学过程:(1)植物在我们周围1. 介绍植物的特点及分类。
2. 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和记录。
(2)动物在我们周围1. 介绍动物的特点及分类。
2. 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进行分类和记录。
(3)空气与我们的生活1. 介绍空气的组成和作用。
2. 学生进行空气质量的检测实验。
(4)植物的生长与繁殖1. 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2. 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
(5)动物的生长与繁殖1. 介绍动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2. 学生观察动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
(6)生物的多样性1. 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2. 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制作调查报告。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点概念、观察记录表格等。
2. 板书形式:采用图文并茂、简洁明了的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
家长协助,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实验。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3.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利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问题4.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源的种类与特点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3. 认识自然资源的分类、利用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增强资源节约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层次、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能源的种类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出保护措施。
4. 例题讲解: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例,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6. 知识拓展:介绍自然资源的分类、利用,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概念、层次、价值、保护2. 生态系统:组成、功能、人类活动的影响3. 自然资源:分类、利用、我国资源特点4. 环境保护:意义、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其价值。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的13节。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简单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砝码、橡皮筋、滑块、小车等。
学具:直尺、三角板、圆规、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大小如何测量?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4. 实验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合成与分解现象。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2. 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并说明其特点和应用。
答案:如推力、拉力、摩擦力等,分别应用于推动物体、拉动物体、阻止物体滑动等。
答案:两个力的合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理解不深,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力的作用,尝试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释相关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1 基因与遗传1.2 变异与进化1.3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2. 第2章《环境与生活》2.1 环境问题2.2 人类的环保行动2.3 绿色生活3. 第3章《光与影子》3.1 光的传播3.2 影子的形成3.3 眼睛与视觉4. 第4章《电与磁》4.1 电流的产生4.2 电路与应用4.3 磁现象与磁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
3. 帮助学生掌握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遗传和变异的原理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实践操作2.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方式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遗传和变异实验器材环保实验器材光与影子、电与磁实验器材2. 学具:记录本彩色笔光与影子、电与磁实践操作材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通过讨论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环保行动。
通过观察光与影子、电与磁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遗传和变异的原理,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讲解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知识,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和变异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
设计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参与。
设计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实践题目,让学生观察和记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章节和内容要点。
2. 用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遗传和变异、环境问题、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原理和现象。
3. 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和变异的实践题目,如观察和分析植物的生长和变异。
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的实践题目,如设计家庭环保计划。
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2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4、造一艘小船55、浮力6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9第二单元热101、热起来了102、给冷水加热123、液体的热胀冷缩134、空气的热胀冷缩145、金属热胀冷缩吗156、热是怎样传递的167、传热比赛17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18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91、时间在流逝192、太阳钟203、用水测量时间214、我的水钟215、机械摆钟226、摆的研究227、做一个钟摆23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2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241、昼夜交替现象2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53、证明地球在自转264、谁先迎来黎明27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276、地球在公转吗28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29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29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与实验第1课《观察与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实验要遵循科学原理。
(3)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观察与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讲解观察与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温度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植物与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1)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植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4课《认识动物》教学过程:(1)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动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形状。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
第6课《太阳与月亮》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与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光和热、月亮的相位变化等。
(2)观察太阳与月亮: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太阳与月亮对人类的影响。
4.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7课《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讲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必要性。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在水中,砖块沉入水底,木块则浮在水面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砖块会沉入水底,而木块会浮在水面上呢?这和物体的什么性质有关?4、教师给出“密度”的概念,并解释密度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学生根据所学概念,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二、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1、教师演示实验:在水槽中放入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的质量或体积改变,它的沉浮状态会发生变化吗?3、小组实验一:学生在水槽中放入不同的物体,记录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然后,学生通过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改变物体的体积和质量,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4、小组实验二:学生在水槽中放入萝卜和橡皮,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然后,学生用小刀将萝卜切成小块,将橡皮切成小片,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再次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掌握了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质量和体积时沉浮状态不改变的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文介绍了一堂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课。
首先,教师将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并出示砖块和木块,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板书了“沉”和“浮”两个字。
然后,教师出示塑料块,让学生猜测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再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它的沉浮情况,并板书了“浮”字。
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面,教师从小袋子里取出了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和橡皮。
教师以小石块为例,让学生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两行“预测”和“理由”的填写,并建议用箭头符号表示沉浮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表格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和第四章“物体的运动”。
具体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定义,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 学习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小车、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等。
学具:每组一个滑轮、一辆小车、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条毛巾、一块木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2. 讲解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3. 举例说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让学生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5. 课堂练习:分组讨论,思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6.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作用效果2.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3. 摩擦力:概念、生活中的应用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并简要解释原因。
答案示例: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我们不易滑倒。
2. 作业题目: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制作。
答案示例:制作一个简易的刹车系统,通过增大摩擦力使小车减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摩擦力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科学教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教学后记: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 )小组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教学后记: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教学准备】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教学过程】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板书设计: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教学后记:4、造一艘小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教材处理】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三、造个性船: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三、改进和完成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拓展活动: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板书设计:4、造一艘小船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造个性船《我的造船计划》一、准备二、制作三、改进和完成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教学后记:5、浮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4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