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
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目前,全国各地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地质灾害预防技术研究和装备设施建设的投入。
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了地质灾害的防范能力。
地质灾害的频发和破坏程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地质灾害的主要问题是:一是防治工作缺乏可靠的技术手段,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二是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难以做到及时准确的预警;三是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 提高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技术水平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加强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警,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成熟、稳定、可靠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系统,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指导人民群众做好防范准备工作。
2.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投入,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治理技术水平。
加强山体工程、地质灾害区绿化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地质灾害治理的技术水平和效果。
3.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政策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加强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4.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大家好,我是一名地质专家,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我们要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要了解地质灾害的原因。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壳的运动、岩石的性质、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地震是由地壳板块的断裂运动引起的;滑坡是由土壤的稳定性下降和雨水侵蚀作用导致的;泥石流则是在山区暴雨或融雪时,大量泥土和碎石被雨水冲刷而形成的。
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我们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于地震,我们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还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
对于滑坡,我们要加强对山坡地区的监测和勘察工作,发现滑坡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要加强对山坡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
还要加强对滑坡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隧道、排水系统等,降低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泥石流,我们要加强对山区水资源的管理,防止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行为导致水土流失。
要加强对山区地形的改造,如修建梯田、拦沙坝等,降低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还要加强对泥石流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等,确保在泥石流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人员和物资。
我们要做好应对地质灾害的准备工作。
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地质灾害。
还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美好家园作出贡献。
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力学、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地震力的影响,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其次,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可以提前几秒钟或几分钟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时间采取逃生措施。
此外,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包括培训专业救援人员、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等。
第二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由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条件等因素引起的山体失稳和滑动。
山体滑坡常常造成土地荒漠化、水源污染等问题。
为了防治山体滑坡,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监测山体的位移、应力变化等指标,及时预警滑坡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加强土地治理和生态恢复。
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加强社会救助和救援体系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煤矿开采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空洞形成和地面下陷。
地面塌陷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地下管道破裂等问题。
为了防治地面塌陷,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监测地面下陷的速度和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加强地下管道的维护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地面塌陷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和自然力量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
在中国,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如何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1.频发性: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
地质灾害还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这些灾害的频发性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防治不力:尽管中国政府加大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但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地质构造活跃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题。
3.影响巨大:地震、洪涝、滑坡等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对策探讨:1.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强化科学研究:加大对地质灾害成因和规律的研究力度,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性,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社会应对能力:包括提高居民的地质安全意识、增强应急避险能力、加强地质灾害救援队伍建设等,使整个社会都能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
4.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人员和财产集中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5.加强国际合作:地质灾害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切实的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够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中国的地理灾害与防治

中国的地理灾害与防治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自然灾害频发。
地理灾害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科学有效的地理灾害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常见的地理灾害类型,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
一、地震地震是中国面临的最严重地理灾害之一。
由于中国位于亚欧大陆板块交界处,经常遭受地震的袭击。
地震会造成巨大破坏,损失不可估量。
面对地震的威胁,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1. 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地震监测网络,并配备了先进的地震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及时监测到地震的发生,并向相关部门和民众发送预警信息,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逃生和避难措施。
2. 抗震建筑设计中国在抗震建筑设计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高层建筑、大型桥梁等公共设施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抗震设计和检验,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
此外,教育机构也将地震安全知识纳入课程,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
二、洪水洪水是中国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发的问题,洪水事件在中国变得越来越频繁。
针对洪水,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1. 河道治理和防洪工程中国通过治理河道、建设堤防和排水系统等手段,提高了抗洪能力。
例如,中国在长江流域的三峡大坝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不仅提供了水电能源,还能有效地控制洪水。
2. 预警系统和撤离计划中国各级政府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并与政府机构和媒体合作,及时向民众发布预警信息。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灾害应急撤离计划,确保在洪水来临时能够迅速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三、地质灾害中国地理条件多样,面临着多种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针对地质灾害,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1.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中国在易发地质灾害地区建立了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地质变化,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例如,在高风险地区安装了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如裂缝监测仪和泥石流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治理

地质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灾害形式,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治理成为一项关键工作。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性、常见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法以及应对策略。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性地质灾害治理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挑战。
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可以减轻灾害造成的破坏程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常见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法1. 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控制是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措施。
其主要包括规划管理、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等方面。
在规划管理方面,应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开危险区域。
监测预警则是通过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及时掌握灾害形势,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应对准备。
此外,风险评估也是预防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评估,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是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常用的工程防治措施包括抢险工程和防护工程。
抢险工程通常是在发生灾害之后进行,目的是尽快消除灾害隐患,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护工程则是在预防控制措施之外,通过修筑防护设施,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程度。
例如,在山体滑坡灾害治理中,可以采取加固山体和建设挡土墙等工程手段,以减少滑坡可能造成的破坏。
3. 生态修复措施生态修复是地质灾害治理中的重要方面。
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改善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提升地区的抗灾能力。
常见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
例如,在石漠化治理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方式,提高土壤的固结性和保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应对地质灾害的策略1. 加强科学研究地质灾害治理需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法和策略。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第一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
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中国西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

中国西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中国西部地域广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各种地质灾害频发。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政府以及科研机构不断加强对西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研究。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析以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探讨中国西部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进展。
首先,西部地区的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由于西部地区地壳构造活跃,地震频发,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如地裂缝、滑坡、地面沉降等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另外,西部地区山区较多,地势陡峭,降水集中,泥石流、滑坡灾害也十分常见。
此外,西部地区还存在草地退化、沙漠化等地质灾害问题。
因此,西部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其次,西部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非常复杂。
西部地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和泥沙高原上,地理环境独特,构造活跃程度高。
地震频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及大地构造活跃引起的。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主要由于地形陡峭、降水集中、土壤结构疏松等因素导致。
草地退化、沙漠化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过度放牧等因素造成的。
由于西部地质灾害成因的复杂性,研究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多个因素,从不同角度来探索防治措施。
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中国科研机构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对于地震灾害,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地震预测、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防御水平。
在泥石流和滑坡防治方面,中国采取了生态工程、护坡堰、引导河流等手段来减轻灾害影响。
针对草地退化和沙漠化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退牧还草、植树造林等措施,希望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平衡。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救援等方面的工作,提高了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总之,中国西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析以及防治措施等。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危害,中国政府以及科研机构倾力研究并实施防治措施,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地质灾害分析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国土资源学院 09级3班范丁凡学号:200912140307 指导老师:西华师范大学许武成教授摘要: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危性大,近年来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巨大,对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的威胁日益严重。
因此,分析我国常见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等,积极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了解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规律,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概况,因素,分布规律,监测,预报,防治措施我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广大,孕育地质灾害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变,地质构造运动强烈,极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这些条件使得中国自然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危性大,灾情严重。
此外,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多,尤其是由于于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某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我国地质灾害共有30 种,常见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3 种。
据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10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缝238起,地面沉降41起,造成2246人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3.9亿元,与2009年相比数量和人员伤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量都大幅增加。
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人为等综合因素。
自然因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人类活动则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积极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灾害及其分类一、(一)地质灾害的概念及其涵义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对地质灾害的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
(1)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因此,在形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面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
(2) 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
而那些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地质事件,则只是一种灾变,不构成灾害。
例如,同样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没有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不能称为灾害;如果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则称为灾害。
一、(一)地质灾害的等级及其分类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除地震、火山外,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瓦斯突出、矿井及地下工程热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殊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海水入侵、冰融等。
根据地质灾害特征,从不同角度把地质灾害划分为多种类型。
(1)地质灾害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因岩土工程处置不当而发生事故所形成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场、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事故灾害也属于突发性的。
(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等)。
二、中国地质灾害概况二、(一)中国近年地质灾害发生状况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的地质灾害在中国都十分发育,灾种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
这些地质灾害不但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农业、工业等各种产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2004 年,中国共发生中等规模以上地质灾害875起,其中滑坡572 起,崩塌181 起,泥石流77 起,地面塌陷25 起,地裂缝13 起,造成688 人死亡,172 人失踪,426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 5 亿元。
发生地质灾害较多的省份为重庆308 起、四川156 起、湖北75 起、贵州48 起、云南46 起、湖南36 起等。
2005年共发生地质灾害17751起,造成578人死亡、104人失踪,33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6.5亿元2006年,除北京、上海和宁夏外,全国28个省(区、市)都发生了地质灾害,共发生102804起。
其中,滑坡88523起、崩塌13160起、泥石流417起、地面塌陷398起、地裂缝271处、地面沉降35处,95.2%是自然因素引起、4.8%是人为因素诱发的,共造成663人死亡、111人失踪,45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3.16亿元。
与2005年相比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增加了14.7%,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增加了18.4%。
2007年1月~12月,除北京、天津、内蒙、上海外,全国27个省(区、市)都发生了地质灾害,共发生25364起。
其中,滑坡15478起、崩塌7722起、泥石流1215起、地面塌陷578起、地裂缝225处、地面沉降146处,96%是自然因素引起的,4%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共造成598人死亡、81人失踪、44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4.75亿元。
2008年1-12月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6580起,其中滑坡13450起、崩塌8080起、泥石流443起、地面塌陷451起。
共造成1598人伤亡,其中死亡656人,失踪101人,直接经济损失32.7亿元。
2009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0840起,其中滑坡6657起、崩塌2309起、泥石流1426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缝115起,地面沉降17起。
共造成死亡331人,受伤315人,失踪155人,直接经济损失17.65亿元。
2010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缝238起、地面沉降4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382起,2246人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3.9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增加182.9%、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增加499.8%,直接经济损失增加216.7%。
表1 2001年以来地质灾害灾情多年对比二、(二)中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地质灾害是地球各圈层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事件。
地质环境是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及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的类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空间上受上述诸因素制约,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从西向东,大体可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
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有地震、冰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峭,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巨大) ,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塌、滑坡、泥石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化等地质灾害。
从北向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
他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 ,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
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东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较为明显。
在时间上,虽一年中12个月份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但高发期只要集中在5-9月,尤其7-8月频率最高。
1-3月和10-12月较少,2008年5-9月发生的地质灾害占到全年的93%,其中7-8月占全年的73%。
2009年,6-8月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占到全年的72%,1-3月和12月较轻。
相应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主要在5-9月,尤其是6-8月最为严重。
1-3月和10-11月较轻。
2009年5-9月因灾损失占到全年的91%,其中6-8月占到全年73%。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除了受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控制外,还受人类活动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程度、活动规律及其危害程度。
三、(一)地形地貌因素多种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有密切的依存关系,甚至受地貌类型和地形形态的严格控制。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中国的许多山地和丘陵地区,沟谷发育,地形起伏大,沟深坡陡,岩体破碎、松散,在持续降雨和结构松散的沟谷区,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
据调查,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发育在海拔1000~3500m 的中山区,数量占总数的43 % ,其次发育在低山、高山、高原,少量发育在丘陵地区。
从局部地形看,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发育在地形起伏剧烈、沟谷切割严重的地带。
其中崩塌主要发生在坡度大于55°、高差大于30m、坡面凸凹不平的陡峭崖坡上。
另外,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以及山地丘陵地区;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沙漠及边缘地带;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蚀发生在滨海地带。
三、(二)地质条件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岩土结构、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地下水活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这些因素不仅是各种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条件,而且是一些地质灾害活动的直接诱发因素。
例如,形成地面沉降的岩石主要是第四系冲积、湖积、海积的黏性土和粉细砂,其结构松散,极易压缩变形;形成岩溶塌陷的岩石均为碳酸盐岩,其或者裸露地表,或者上覆厚度不大的第四系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