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习俗
温州文化习俗
温州文化习俗永嘉四灵:代表人物(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现存最早的描写江心屿的诗。
《登江中孤屿》东晋谢灵运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1、①被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世称“谢康乐”。
②温州百姓本着对生活的热爱,逢年过节都有要制作当令的小吃来供神祭祖、招待客人、犒劳一家老少。
元宵节炒槐豆,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冬至吃汤圆,过年时更要捣年糕、炊松糕、炒炒米,日子过得滋润红火。
③温州传统宴席上要上什么菜肴以及上菜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讲究。
一般要有八个盘头或十个盘头;分岁酒必须要有年糕,取其“年年高”之意;生日宴、寿宴一定要有长面,俗名“长寿面”;宴席的最后一道大菜一定要是整条鱼,寓意“年年有余”、“有头有尾”2、在徜徉书本、汲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社会、投向历史。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分)(1)温州山清水秀,景观多姿,名山秀水遍布全境。
请仿照示例,介绍一处家乡景观的特点。
示例:洞头岛美,美在滩佳,美在壁峭,美在鱼儿丰。
仿句:雁荡山美,美在洞悠,美在峰奇,美在溪水秀(2)总有一些习俗,勾起我们美好的记忆。
瓯绣,是温州的传统工艺,早在唐宋时期,温州民间就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风俗。
你从诗句中读出了什么信息?(2分)答:温州妇女从小就学瓯绣这门手艺。
(或:温州民间重视瓯绣这种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3)民俗温州中谈到,每逢四季八节,温州的岁时风俗丰富多彩。
像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情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
有人认为这种习俗不好,你的看法呢?请说说理由。
(2分)答:很可惜,这些民俗包含着浓农的人情味道,有一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要尽力保存。
或这很正常,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旧的东西肯定会被淘汰,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风尚。
(正反面,言之有理即可)3、根据规划设计,温州新火车站的广场上将立一个名人塑像。
温州特色文化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特地整理一些具有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动及特色拦街福汉族祭祀旧俗。
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
气氛热烈。
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
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芥莱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
《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
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吃巧食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
此俗已废。
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
“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
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八角珠灯永嘉珠岸有一大型八角珠灯,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制,高3.5米,周长10米,是五颜六色的彩珠串成。
分三层,每层悬八盏莲花灯,四面八方串有各式各样图案,灯脚绣有十二生肖,灯上还有三副楹联。
从前,每逢元宵灯节、拦街福或艺术品展览,悬挂这盏珠灯,观众如潮。
五月忌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泰顺元宵百家宴泰顺元宵百家宴有着浓郁民俗特色的泰顺元宵节如今名列浙江省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名单,还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
温州人生礼仪风俗
温州人生礼仪风俗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独特的生活礼仪和风俗习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温州人的生活礼仪和风俗习惯吧。
一、生活礼仪1.尊重长辈:在温州,尊重长辈是一种传统的生活礼仪。
在与长辈交流时,要注意遵守一些称呼规矩,如称呼父亲的哥哥为“大伯子”,母亲的兄弟为“大舅子”,母亲的姐妹为“大娘子”等等。
2.对待客人热情有礼:温州人有着热情好客的传统,对待客人非常礼貌和热情。
一到客人来访,就会准备好茶水、水果和小吃款待客人,客人来了,主人会亲自接待,并把客人安置到最好的位置上。
3.婚丧事宜讲究:在温州,婚丧事宜也有着一定的讲究。
在办理婚庆事宜时,新人要向自己的亲友发请柬,邀请他们参加婚礼。
婚礼当天,主人要为到场的每一位客人准备酒水、茶、糖果等礼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而在办理丧事时,亲友要给死者送上一些代表亲情的礼品,如鲜花、烛台、口罩等。
二、风俗习惯1.吃蛙腿:在温州,吃蛙腿是一种传统习惯。
每年的芒种节期间,传统的芒种蛙腿节会在温州举行。
这时许多人会到饭店去品尝美味的蛙腿,并且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2.崇尚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神圣的动物,也是吉祥的象征。
温州人崇尚龙的风俗也很浓厚。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本地的居民会在这一天祭祀龙神,还会在银杏树上挂上五彩缨带,让银杏树成为龙王的庇护所。
3.爱戴花木:在温州,花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风俗。
许多人会在自己家门口或家中种植各种花木,如桂花、茉莉等。
这些花木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增强人们的生活情趣。
总之,温州人的生活礼仪和风俗习惯非常丰富多彩,在这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城市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独特气息。
温州传统节日习俗汇总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清早,温州人有“行香”的习俗 俗话说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的最为吉利,以此就有了争先点第一双蜡烛的习俗 古时的行香习俗,逐渐演化为一种叫拜茶的习俗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的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 无论是何种吃法,这些食物都含有“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 这天,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包含着送旧迎新的意思
(六)温州人端午节节日风俗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吃薄饼和大蒜的习俗 薄饼煎成又薄又圆的面饼,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直到大蒜软烂为止 民间传说早餐空腹食用大蒜、鸡蛋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七)温州人中秋节节日风俗
农历八月正是秋季来临的季节,这时的气温也将从热到凉慢慢 转变,所以八月的民间谚语与天象有关的较多
(二)温州人的除夕年夜饭
温州人的除夕年夜饭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传承时间最长久的 一个传统节日。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想看看我们温 州的春节怎么过的吗?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的打“开门炮” 一般是先放一串小鞭炮,称“百子炮” 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味着可解除一年的不吉利
(五)温州人清明节节日风俗
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禁止生火 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合而为一 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
(五)温州人清明节节日风俗
古时候,居民手工磨米粉做饼,以猪肉,笋丝为馅,俗话称为“清明扁儿” 母亲把它或松糕赠送给已出嫁的女儿,以示“报平安”,平阳一带叫“送清” 吃牙蛳、苔——牙蛳,传说儿童吃了可以坚固牙齿,明目清神
温州民间风俗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省温 市汉族传统艺术之一,产于瓯江 地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也是 浙江“三雕一绣”别种工艺品之 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 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 被国家珍藏, 还被作为国礼赠送, 有 “发绣 外交”之说。 瓯绣是 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
产。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 线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 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 得精巧传神。它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 练,绣理分明。” 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
彩石镶嵌的起源与温州本土一种石料有关。永宁江北罗浮乡, 也就是今天的瓯北千石村,出产一种松软的石料适宜雕刻,当地 人称之为“罗浮石”。因矿床所在处有华严尼寺,古时也称华严石 在《岐海琐谈》中提到,嘉靖年间, 永嘉主事周尹岱开采罗浮石,以镶 嵌器物杂具。罗浮石属叶蜡石之一。 由此看来,从青田经瓯北至泰顺及 福建寿山,确有一条叶蜡石矿的矿 脉存在。清光绪年间,温州开始批 量生产彩石镶嵌工艺品,大多应用 于红木家具上,雕刻题材有人物、 花草等。当时老城区打锣桥一带开 设的作坊店铺约有10多家1920年有 产品销往南洋,作品还参加日本东京的国际展览。抗战时上海小 东门形成了一个经销温州彩石镶嵌工艺品的中心。
苍南布袋木偶戏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 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 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 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在民间流传数百 年,现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戏棚是艺人随带的 戏台,由上下两截组成,均可装可卸。 搭装完整后,整个戏棚雕梁画栋,外 观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故又称 “彩 楼”;各部件拆卸后,可与戏偶、道 具、 乐器等装成箱担,由艺人一肩挑着行 走。老艺人一年年在减少,读者在他 们口头上的优秀传统剧目,正面临消 失的危险。布袋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愿
温州的非遗文化
温州的非遗文化温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口头、行为或实践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温州的非遗文化形式多样,包括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民间传说、民俗节庆等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温州的非遗文化。
一、传统手工艺温州的传统手工艺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银饰”和“温州剪纸”。
温州银饰是指由纯银或银合金制作的首饰,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被誉为“东方银艺之花”。
温州剪纸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折叠等方式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图案。
温州剪纸的特点是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被誉为“东方剪纸之乡”。
二、音乐舞蹈温州的音乐舞蹈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民歌”和“温州龙舟舞”。
温州民歌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温州龙舟舞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模拟龙舟比赛的场景,舞蹈动作热烈、生动,具有强烈的节日气氛。
三、民间传说温州的民间传说也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鬼话”和“温州神话”。
温州鬼话是指温州地区的一些灵异传说和鬼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温州神话则是指温州地区的一些神格化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和地方特色。
四、民俗节庆温州的民俗节庆也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龙舟节”和“温州葛仙米节”。
温州龙舟节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节日,每年端午节期间举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温州葛仙米节则是温州地区的一种民间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葛仙米这位历史名人,也是一种展示当地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场合。
温州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温州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非遗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温州的非遗文化。
温州四月节的风俗
温州四月节的风俗
一、扫墓祭祖
四月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这是温州人最重要的传统风俗之一。
在这一天,家人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烧香、献花、上香、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温州人会讲述祖先的故事,传承家族文化。
二、草人节
草人节是温州地区一项独特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四月节期间的一个重要活动。
这一节日中,人们会制作草人,用草绳绑成人型,再用稻草等材料填充。
制作完成后,将草人放在田间地头或者墓前,用来驱邪、祈福、祭祀祖先。
草人节也是温州地区的“民间奥林匹克”,比赛项目包括草人奔跑、草人爬山、草人摔跤等。
三、四月节祈福
在温州,人们还会在四月节期间祈福。
一些寺庙和道观会举行祈福活动,信徒们会前往祈求平安、祈愿心愿实现。
在一些寺庙和道观里,还会举行诵经、放生等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四月节踏青
四月节是春天的季节,天气宜人,温州人也会利用这个节日踏青。
在宁波,人们会前往公园、山林、郊外,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在踏青的过程中,人们还会采摘野菜、观赏花卉、放风筝等,增加了节日的乐趣和气氛。
温州习俗
(二)女方购买:1、给男方长辈亲戚:(1)公公婆婆。
给公公婆婆都得买礼物。
尤其是地瓜娘,还得在鞋子里放双袜子,“鞋袜”谐音温州话的“闲摸”,就是她在闲暇时能够帮你打理打理家务。
5800-8800元。
不过现在也开始流行以红包的形式折现,因为自己买不一定合长辈的实际,不如由长辈买好之后,再包个相应价款的红包给俩老,所以,我是给公婆包了6800元的红包,婆婆回了一个大红包给我,12800。
呵呵…(2)公公婆婆的兄弟姐妹也就是男方的舅舅、叔伯、阿姨。
通常是每人买一个四件套,价钱300元左右,舅舅、阿姨都回了580的红包给我说是添彩头。
2、新房布置:(4)红皮箱、席子、风水桶等传统习俗所需用品。
皮箱在环城路一带的皮具集中店可觅,100-200即可,里面放新娘的新衣服(包括回门穿的小礼服)之类的,还要在皮箱底放“压箱钱”,为了安全和方便携带,很多人都是直接放卡了,数目是看女方家长随意的,但一般这个都比较多啦,因为是给女儿带到婆家备用的,所以长辈出手都比较大方的。
席子和风水桶在农贸市场或飞霞路都有。
另外风水桶里放的有爆米花、“早生贵子”若干、零钱(单块、五角、一角铜板)凑成的108元,要在婚后尽快让男方亲戚中的小孩子来摸摸,然后把零钱和“早生贵子”各一对包在小锦囊里存放好。
红包篇温州这“红包”在不同时候的大小、数量、给法也有不少讲究。
大概分为大红包、酒桌红包、伴郎伴娘红包、特定人员红包等几类,其中特制精美的大红包用于礼金、回礼、六样、皮箱钱、压袖子、媳妇茶等特殊场合。
男方:1、伴郎红包2个。
580~880元不等。
(新娘订婚时给,新郎结婚时给,我家当时给了5802、开门红包。
一般为20元、50、100元。
新郎到新娘家,想进新娘闺房,就要给所有伴娘(10个人)准备开门红包。
如果一次不成,还得准备第二、第三套。
(我老公是先准备个3套, 58、 28、18各10个,结果也就用了58和28的)3、皮箱钱。
8800-15800元。
温州特色文化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特地整理一些具有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动及特色拦街福汉族祭祀旧俗。
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
气氛热烈。
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
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芥莱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
《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
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吃巧食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
此俗已废。
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
“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
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八角珠灯永嘉珠岸有一大型八角珠灯,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制,高3.5米,周长10米,是五颜六色的彩珠串成。
分三层,每层悬八盏莲花灯,四面八方串有各式各样图案,灯脚绣有十二生肖,灯上还有三副楹联。
从前,每逢元宵灯节、拦街福或艺术品展览,悬挂这盏珠灯,观众如潮。
五月忌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泰顺元宵百家宴泰顺元宵百家宴有着浓郁民俗特色的泰顺元宵节如今名列浙江省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名单,还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
温州的民风民俗
温州的民风民俗
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
温州人注重礼节,擅长商贸,以及重视家庭,这些特点在民风民俗中
得到了体现。
温州人的婚礼非常讲究,一般都在农历七月举行。
新娘穿着传统
的红色婚礼服,新郎则穿着黑色长袍,头戴花环。
在婚礼当天,新娘
一定要将红色的“离乡泪”放在衣服兜里,表示将来无论身在何处,
依然牵挂着家乡的父母亲人。
温州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如演唱会、戏曲表演、舞蹈比赛
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鼓浪屿大戏,也被称为温州大戏。
温
州大戏在明清时期已经非常盛行,其技艺和表演形式独具特色,受到
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温州人所擅长的商贸活动,也在民俗文化中有所体现。
每年的双
十一购物节期间,温州的商家纷纷推出各种特价商品,吸引了大量的
消费者。
此外,温州人非常注重货真价实,不喜欢做虚假宣传,这也
让消费者愿意信赖和支持温州的商品和品牌。
总之,温州的民风民俗是一个体现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社会风貌、民俗传统、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的重要载体。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发扬,不仅是温州人的骄傲,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爱和传承。
温州人的风俗
温州人的风俗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北枕雁荡山,南濒东海,东南与台州毗连。
温州古称“永嘉”,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温州的民风淳朴,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和古老的传说。
温州人在过去一年中都有个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大年三十。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吃,因为饺子又叫“交子”或“岁交”,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
而且饺子馅要做得非常好才行,因此每家每户都会做饺子馅。
不过吃到的人可不是一般人哟!
温州人在大年三十吃饺子的时候会包一些硬币在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会在新一年里生活得更加美好;而没吃到硬币的人也不会气馁,因为在新一年里他们也有福气吃到了饺子。
温州人还会包很多很多的小动物在饺子里:有老鼠、小猪、小狗等等……这些小动物都是寓意着来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
而温州人最喜欢包给小孩子们吃了。
因为他们觉得小孩子是家里最有福气的人,所以他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小孩子在新一年里可以聪明伶俐。
温州人除了这些有趣的风俗外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传统习俗。
—— 1 —1 —。
温州的习俗
温州的习俗一、做节在温州地区的部分农村,“冬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席祭拜祖先。
将猪头、鸡、鸭、鹅、鱼等几样东西用和盘盛着,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坐下吃,这叫作“做节”。
二、喝汤圆在冬至这一天,温州人都有吃汤圆或麻糍的习惯。
长辈会趁着“碎息儿”(温州方言,意为“孩子”)吃汤圆时进行家教,比如“吃了汤圆就要大一岁了”,劝孩子要更听话,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三、晒太阳汤圆粉“冬节”前,不少人家会提前几天将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后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摆在竹笪上晒成汤圆粉。
汤圆粉晒干后放入洋油箱,要吃时拿几块出来用水浸开后使用。
有的人家也会一下子晒很多,“冬节”前夕分送给邻居亲戚。
四、卖麻糍每当“冬节”前后,温州老城的街巷里就会出现一些挑着担卖麻糍的.人。
这些人一般来自郊区农村,他们事先在家将汤圆粉煮熟捏成团,再带点白糖、豆沙粉,一路叫卖,边卖边做。
他们技术高超,一个麻糍经他双手一转动,就变成里面空心、外面光滑、像乒乓球那样的麻糍团,然后馅上白糖和豆沙,味道香甜。
五、还天愿意有些人家在冬至这一天还举行“还天愿”仪式。
在年初所许下的一些心愿如果实现了,都必须在这一天还愿。
所以温州人评价一个人懒惰、干事情有精无彩时,会用“还愿”二字来讽刺,如“你这个人怎么干事情还愿恁,一点劲也没有”。
这“广护宫”也叫做“百家愿意”,意思就是广护宫时必须端的出来“百家米”去还。
百家米所指的就是用一百家的米去组合成,这样才证明还了一百个心愿。
但这“百家米”从哪兎呢?据传,冬至这一天,裴安祖的乞丐最喝上开,因为只有他们手中的米可以当做“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掉高价将乞丐的米买回并作拜祭广护宫之用。
温州的民风民俗
温州的民风民俗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
在长期的发展中,温州人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些民俗反映出温州人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温州民俗。
一、花烛节花烛节是温州传统民俗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温州各地的村庄、社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放放烟火、吃吃美食、赏赏花灯等,还有传统的“踩板子”表演。
踩板子是一种民间舞蹈,一队人手持扁担,在板子上跳跃,配合鼓乐和歌声,非常热闹有趣。
花烛节的起源并不清楚,据说是源于道教传说。
不过,无论起源如何,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温州人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他们喜庆豁达的精神。
二、状元洞状元洞是温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也是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
状元洞是一处古代科举考场的遗址,这里曾经是清代乡试的考场,至今保存完好。
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地还会举行状元洞文化节等活动。
状元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因为战乱,福建省的科举考场被迫迁至温州。
在后来的几百年间,温州一直是全省乡试的考场,状元洞成为了一个承载着温州科举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
三、慕容故里慕容故里位于温州市泰顺县,是中国东南地区唯一的鲜卑族文化遗址。
据考古学家考证,慕容故里是北魏时期慕容氏部族的居所和部落社会的政治中心。
慕容故里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如慕容部赏金牌、石雕贵族墓主人像、古琴、田野铜人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慕容氏部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北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寿康节寿康节是温州年节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日期在农历正月十五日。
这个节日是温州人祈求健康长寿的传统节日,与“吃长寿面”等风俗有关。
在寿康节当天,人们会准备各种糕点、饼干等食品,从家人到街坊邻居都会互相拜年,祝愿对方健康长寿。
此外,在寿康节还有一种特别的游戏——“切蛋”,参赛者手持一把小刀,将鸡蛋剥开,用虎口夹住一个半个的鸡蛋,然后互相比拼,看谁拿到的破损程度最低。
关于温州文化遗产的资料
关于温州文化遗产的资料篇一:温州是中国浙江省南部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温州文化遗产的资料:1. 温州传统文化习俗温州传统文化习俗丰富多彩,其中一些最著名的包括:- 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 做年夜饭:温州人通常在农历新年的除夕夜吃年夜饭,这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繁荣。
- 红包: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给孩子和晚辈送红包,里面装有一些钱作为祝福。
- 打糍粑:温州地区的糍粑是一种传统的美食,通常在春节期间食用。
2. 温州古建筑温州古建筑群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最著名的包括:- 江氏古宅:位于鹿城区江滨南路,是温州市区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宅之一。
- 南江大木楼:位于鹿城区南江街,是温州市区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木构建筑之一。
- 乐清柳市古镇:位于乐清市柳市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习俗。
3. 温州民间故事温州民间故事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最著名的包括:- 白蛇传: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之一,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 温州方言故事:温州方言是中国传统汉语方言之一,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讲述了温州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历史文化。
4. 温州文化艺术温州文化艺术也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最著名的包括:- 温州画派:温州画派是中国著名的绘画流派之一,以其细腻的画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 温州音乐:温州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乐器特色而闻名,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 温州传统舞蹈:温州传统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以其优美的舞姿和欢快的节奏著称。
以上是关于温州文化遗产的资料,它们不仅反映了温州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二:温州是中国浙江省南部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温州文化遗产包括许多传统手工艺、习俗和节日,以及历史建筑和景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温州文化遗产的资料:1. 温州传统手工艺品:温州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绣品、陶瓷、木雕、石雕、剪纸、织物等。
温州风俗
温州风俗一说起温州,可能大部分人的印象就是,温州经济发展快,温州人很能赚钱。
可是,要问到温州有哪些习俗,大部分人可能就一问三不知了。
即使身为温州人的我,对温州许许多多的悠久复杂的风俗也只是略知一二。
大部分也是靠小时候的记忆,回忆老人们的各种风俗活动。
风俗是一种传统,是一个地域在特有的历史地理环境下孕育而出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是本分。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
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
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
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
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
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
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
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
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
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
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
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
"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
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
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
温州的风俗
温州的风俗有:
1、正月灯:农历正月,辞旧迎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度春节。
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的活动最热闹,各式民俗灯艺纷呈辉映,可谓“万家灯火不夜天”。
2、二月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温州人习惯叫鸢。
农历二月,风和日丽,正是孩子们野外放风筝的好时光。
3、四月四做做戏:农家最闲是四月。
所以在这个时节,剧团都纷纷下乡演出。
孩子们也最喜欢跟随大人去看戏,凑热闹。
4、五月五过重五: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传统的端午节,温州人俗称“重五”。
民间过重五节,不仅要吃粽子、吃鸡蛋、插菖蒲,还有一项非常热闹的活动,就是划龙舟比赛。
最新温州过年十大传统习俗
温州过年十大传统习俗一、“冬节”吃汤圆: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
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
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二、晒酱油肉和鳗鲞: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
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
三、捣年糕:也叫“捣糖糕”。
蒸好的糯米捣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四、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
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五、掸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六、贴春联: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
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
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七、分岁酒: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
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
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八、开门炮: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
九、拜年: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
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
十、穿新衣: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
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
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
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温州有什么传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温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2、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3、温州民俗文化有哪些?4、温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5、温州民风民俗的资料6、关于家乡(温州)传统文化的作文如(特产风俗)温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温州的民风民俗:1、顺百家宴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始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970多年历史。
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清河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
2、太公祭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开国元勋、政治家、文学家刘基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县南田镇举行的以家族祭祀为主,间偶有由地方政府公祭,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形式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
3、陈十四信俗陈十四娘娘名“进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县临水村人。
生而聪颖,幼悟玄机。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陈十四。
生前由于除妖护民,催生扶幼,人们膜拜为女神。
4、蒲岐抬阁蒲岐抬阁是温州市乐清市蒲岐一带元宵节民俗活动的一部分,有时九月会市上也乘兴闹场,已有600余年历史。
蒲岐抬阁扮演的多是民间富有群众基础的古装戏剧,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白水滩”等。
每架抬阁起码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粉墨华装,肩上、手上、杯上、刀头、剑尖均可立人。
“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仔细看看,都是蒲岐人。
”便是对蒲岐抬阁的形象描写。
5、蒲城拔五更拔五更是苍南蒲城一项传统节庆活动。
每年从正月初四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整整十六天,整个蒲城都处于一种狂欢的状态。
元宵节一大早,蒲城上下街巷附近的居民就开始大扫除,修补不平地面,为的就是保证夜间赛神队伍能够顺利通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捣年糕
也叫“捣糖糕”用糯米掺些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最大重约3公斤,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晒酱油肉和鳗鲞
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鳗鱼是温州的特产,温州人一般去菜场买些个头比较大的鳗鱼,剖开淡晒,就成了我们口中的“鳗鲞”,鳗鲞比鲜鳗还要好吃,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每户人家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拜年
温州过年十大习俗
过年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各地过年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温州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从冬至开始,温州人就纷纷筹备各种年货,像晒酱油鸡、酱油肉,炊松糕等等。
冬至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
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如今,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已不局限于红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十五即元宵节,年也算过完了。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还延至农历正月十五。上世纪50年代以前,拜年的礼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故称“纸蓬包”。
贴春联
过年的另一种普遍习俗是贴春联。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宋朝把春联称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驱鬼辟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称桃饰,后来慢慢嬗变成桃符即春联。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红纸上的春联,颇受人们青睐。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