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

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

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摘要本文探讨了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探讨了课程目标的设计问题,提出确定课程目标的要求和课程目标的叙写形式;探讨了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明确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和标准要求。

一、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在课程研究领域,虽说大家都在用"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一词,但对其的理解还存在一些模糊看法,有人甚至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课程实施"(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相提并论。

要理解课程设计的涵义,首先应先理解"设计"一词。

"设计"是指建立在分析与综合基础上的深思熟虑的精心规划和预先制定,设计的特点是:其一,以目标为指向,确定目标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清楚地说明目标有助于保证目标的价值和参与者的正确理解;其二,提高成功的可能,设计使一些可能的问题得到预先分析和解决;其三,节省时间和精力,一些价值不大的计划、方案在实施前就被淘汰,设计要选择的是达成目标的最佳方案或途径;其四,减少压力,精心的设计会使实施者更得心应手,充满信心。

[1]设计通常以问题的沟通为起点,以解决问题的实施计划或方案为终点。

因此,"课程设计"是一项独立于"课程实施"的工作。

"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的后续阶段。

"开发"意味着发展、形成,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课程开发"探讨的是形成、实施、评价和改变课程的方式和方法,课程开发是一种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过程,显然,其中包括了课程设计以及设计的背景。

如果要表述得再明确一些,那么,可以这样说:当人们的意图是要识别一种存在实体(即课程计划等)的各种成分时,便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主要谈及的是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当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形成课程计划等的人和运作程序上时,便是"课程开发"。

算法设计课程设计问题

算法设计课程设计问题

算法设计课程设计问题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算法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算法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算法设计方法和技巧,了解算法分析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算法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编写和调试算法代码的能力,能够进行算法性能分析和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算法设计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对算法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算法设计伦理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算法设计的基本概念、常见的算法设计方法和技巧、算法分析的基本方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算法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算法、输入、输出、有穷性、确定性等。

2.第二章:常见的算法设计方法,包括贪婪法、动态规划、分治法、回溯法等。

3.第三章:算法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渐近符号等。

4.第四章:算法设计实例分析,包括排序算法、查找算法、图算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算法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算法的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算法设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实验法:通过编写和调试算法代码,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算法设计技巧。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外优秀的算法设计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算法设计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和教学视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提供充足的计算机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验和实践。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以认知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各要素预先进行科学的计划、合理的安排,制定出整体教学运行方案的过程。

可以说,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指导教师有效教学的蓝图。

教学设计的作用1.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经验式教学的不足,将教学工作建立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使教学过程有了科学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教师的每一种教学行为都会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教学过程的运行科学、有序、有效,确保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设计能够整合教学要素,形成最大的教学合力3.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教学设计的模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因设计者所持的教育立场、教学理论依据、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对象特点等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

比较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式有:1.系统分析模式系统分析模式是把教学过程看做输入(学生)一产出(受过教育的人)的系统过程。

通过对教学系统的输入一产出过程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全面分析和组合,以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和布里格斯(L.J.Briggs)提出了系统分析模式。

这一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步骤为:(1)分析和确定现实需要;(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和特定目标;(3)设计诊断或评估的方法;(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6)设计教学环境;(7)教师方面的准备;(8)小型实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9)总结性评价;(10)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其中,前七个步骤为教学的预设计,而后三个步骤是对教学设计方案的验证、评价和修订。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基本的解题技巧和策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实验设备并进行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部分: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包括XX概念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XX原理的表述和解释,以及XX方法的基本步骤和应用。

2.第二部分:XX学科的实际应用案例。

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第三部分:综合练习和实验操作。

通过解题练习和实验操作,巩固学生对XX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释,向学生传授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XX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泰勒的课程理论

泰勒的课程理论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1.目标的三个来源(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

2.两个筛选器一是教育和社会哲学;二是学习心理学。

3.目标的陈述仅仅有合理的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目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1)对已有陈述方式的批判①“把教育目标当作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

如介绍进化论,介绍杜威的教育思想;讲解一元一次议程的概念;②“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它内容要素”。

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应用;或以概括以形式来陈述,“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

③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或概括。

例如:“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二维图表陈述法在分析批评常用的目标表述方式之后,泰勒提出了自己关于目标表述的主张:“最为有效地陈述目标的形式,是以这样的措辞来表达: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的内容。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1.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1)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具有实践可能)(2)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课程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基础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记忆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掌握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认识到XX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学习。

2.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巧的实践应用。

3.实际问题的解决,案例分析等。

4.第1-2周: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的学习。

5.第3-4周: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巧的实践应用。

6.第5-6周:实际问题的解决,案例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并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齐全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XX学科的知识,培养其相关的实践能力,并激发其对学习的热情。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及课程结构与类型

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及课程结构与类型
17
课程的未来之训练思维的课程
美国蒙特里国际研究所与国家科学技术教育计划 合作实施的批判性问题论坛具有较大的影响。该 课程以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教 育》(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1990)一书中提出 的建议和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为基础,采 用批判性思维课程设计模式,面向中学生,目的是增 加学生对裁军和防止核扩散问题的意识,培养新一 代防止核扩散问题专家。
13
课程发展的未来
紧扣社会 (1)明智地考虑影响我们社会日常生活的复杂问题; 民主生活 (2)形成促使个人及社会问题作出负责而又审慎反应 重视自我 的道德价值体系 (3)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价值 (4)培养在个人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准方面的“知足感” (5)保持技术上的便利与人类需要之间的合理的平衡 应对信息化、 (6)明智地组织和利用信息 全球化 (7)形成全世界相互依存的意识 (8)培养对生活和学习持乐观的和创造性的态度 培养乐观、 (9)培养与民主生活有关的技能和品质 创造的生活 (10)形成指导个体社会行动的对未来的看法 方式
1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
泰勒的贡献提议目标提议目标1对学生的研究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教育哲学教育哲学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现代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存在主义课程理论存在主义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10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各个组成成分或要素按照预定的一定准则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问题问题宏观中观微观课程设置问题具体知识点安排等开辟发展中的领域11课程的结构微观微观具体知识点安排具体知识点安排及其与及其与具体环境因素具体环境因素媒体成分媒体成分和学习活动细节和学习活动细节等的相互关系等的相互关系中观中观课程类型课程类型课程平衡课程平衡12课程结构的原理课程结构的主要制约因素

课程设计3个问题

课程设计3个问题

课程设计3个问题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科学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以课本为基础,结合学科前沿动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课本基础知识:系统讲解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前沿动态:介绍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

4.综合练习:针对所学知识,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包括:1.讲授法:系统讲解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实践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相关学科的权威参考书,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正确率、完成质量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幼儿园课程编制

幼儿园课程编制
及方法的分析,从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结 构中选
择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作为课程内容。 而不是
以预期的儿童行为为依据。
3、过程模式的观点:
①学习不是直线的过程 ②教育是一个过程 ③教育是经验的改造 ④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而不是方案的执行者,“教师即研究
者” ⑤形成性评价是改进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⑥目标是重要的。课程应该确定的是“一般性目标”或“总目的”,总
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2)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
(三)实践模式
提出者:美国学者施瓦布: 《实践:课程的语言》 《实践2:折中的艺术》 《实践3:课程的转化》 《实践4:课程教授要做的事情》
1.实践性课程理论的观点
(1)施瓦布主张课程研究应当立足于具体的课程实践状况,从课程实 践的各种事实出发,而不是用现在的所谓普遍、科学的课程原理出发。
2.课程审议
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 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 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的课程变革的决 定及相应的策略 。
下面是某园大(二)班的H老师和X老师及大(三)班的W 老师之间的课程审议片段:
教师H:我的想法是既然出去一次,就尽可能让幼儿多看、 多听,充分发挥调查的作用,不要局限在看“河流”上。
2、 圆周模式
提出者:惠勒(D. K. ) 作为泰勒的学生,他继承了泰勒的课程设计
原理,同时,又对泰勒的直线模式进行了 改造,提出了圆周模式。
宗旨、目的、目标
评价
选择学习经验
组织并整合经验和内容
选择内容
特点:强调评价的反馈作用
3、塔型模式
提出者:塔巴(H. ) 对泰勒课程设计的原理进行扩展和细化,将

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

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

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中的实施及其所面临的几个基本问题。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强调在传授知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双重教育目标。

在体育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更可以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重要性、实施策略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以期为体育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课程思政的基本问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其基本问题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学生参与、评价体系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协调等多个方面。

在体育课程的思政融入中,这些问题更是需要深入探讨和精细处理的。

首先是课程设计问题。

如何在体育课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使之既不影响体育技能的传授,又能有效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课程思政在体育领域面临的首要问题。

这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创新性地设计既能锻炼学生身体,又能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体育活动和课程内容。

其次是教学方法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在课程思政的要求下,教学方法需要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转变。

如何通过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等社会价值观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方向。

再者是教师角色问题。

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价值观的引导者。

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参与和评价体系问题也不容忽视。

课程思政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参与,这不仅包括体育技能的训练,也包括对思政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

同时,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既要评价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也要评价学生在思政方面的表现和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面临的五个基本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面临的五个基本问题

立的, 它需要以具体的数学内容为载 体, 与具体的内容学习结合在一起来 训练。 拆数的方法, 需要与某个数相 结合;面积的巧算, 需要以某道具体 的面积计算题为依托。 教师只有从整体把握住具体教
学目 标究竟有几类, 而且对于一些隐
实际设计每一堂课时, 就可以作为对 照, 一一澄清究竟有多少类教学目标 需要落实, 自己忽视乃至遗漏了哪一 方面的目 例如, 标。 参考这一框架, 就
一、 全— 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所谓“ 的问题, 全” 就是要全面落
技能。 包括各种动手操作能力;(引思 维方法。既包括一般的学习方法, 又 包括具体的解题方法;(5 ) 情感与态 度。 包括兴趣、 好奇心、 自信息、 自豪 感等各种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有了这样一个参照框架, 教师在
目标通常是隐含性的,需要随时注 意。 类似地 , 思维方法通常也不是独
例如, 奇数、 在“ 偶数” 概念的教学 中, 如果学生仅仅能够辨别哪些数是 偶数、 哪些数是奇数, 这并不代表学 习任务已经完成, 而如果能够举 出奇 数、 偶数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实 例、设计运用这两个概念的情境 , 则 标志着学习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教师要想准确地判断自己的教 学、 学生的学习是否到位, 更为有效
程中, 需要注意某些类型目 标的隐含 性实质。 例如, 从可预见性角度划分, 情感与态度 目标可分为预设性 目标
和非预设性目 标两类。 所谓预设性 目 标, 是指在备课时预先列出的目标。 例如 , 讲授圆周率时, 教师要考虑介 绍中国古代的数学文明, 激发学生的 爱国主义情感; 要介绍圆周率的用
标, 属于引导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 总体目标, 而并非是引导每一节课设 计的具体教学目 在具体的教学设 标。
可以避免数学教学中容易忽视 的动

课程设计详细内容包括哪些

课程设计详细内容包括哪些

课程设计详细内容包括哪些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基本公式、原理和术语,并能够准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描述并解释课程相关知识点,如历史事件、科学现象或文学作品的主要情节和特点。

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概述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在联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解决课程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或项目研究,提升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网络资源、教育软件等,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尊重他人观点,展现包容和合作的团队精神。

3. 学生通过接触和理解课程内容,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和尊重。

本课程设计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旨在通过具体可衡量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必要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确保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教材第一章:基础理论- 课文阅读与理解:概念定义、原理阐述。

- 重点公式:推导、应用。

- 基础知识问答:巩固理论知识。

2. 教材第二章:实际应用-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情境,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 实践操作:实验、演示或模拟。

- 练习题: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3. 教材第三章:拓展提升- 小组讨论:探讨学科前沿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 项目研究:深入研究某一主题,培养探究能力。

- 知识拓展:引入课外资源,拓宽知识视野。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第一章基础理论;第二周:第二章实际应用;第三周:第三章拓展提升。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第三章 课程设计

第三章 课程设计

泰勒的课程设计
来源1:学生
来源2:社会
来源3:学科
暂定的一般性标准
过滤器1:哲学
过滤器2:心理学
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习经验的选择 学习经验的组织 学习经验的评价
塔巴的课程设计方式
诊断需求; 形成具体的目标; 选择内容; 组织内容; 选择学习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确定评价的对象与方法;检查
课程研究的原则
(1)探究的问题应来源于亲身经历的实际情况或疑难问 题,而不应根据研究者的心态或抽象的理论体系;(2) 探究者必须深入参与问题情境并与其相互作用,而不 是把自己置于情境之外以求客观性;(3)探究是为了洞 察和理解特定情境中的特定问题,以便为解决实际问 题奠定基础,而不是为了寻求能广泛运用的一般概括 或规则;(4)探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决策知行动,而不 是为了认识而认识,或为了出版而研究。
平衡性和顺序性
惠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目标模式的评价:
优点:1)目标模式是合逻辑的,人类从事任何理性 活动都以目标为起点;2)目标模式是合科学的,目 标指引下的活动可以提高效率;3)使评价有据可依, 提高教学质量;4)目标模式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 一切以目标为核心,使得课程各要素共同发挥更大的 整体效能。
4、社会重建取向
社会重建取向着重教育和课程内容在整个 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者要对社会的发 展承担责任。该取向有两个分支,一支强调适 应当前社会需要;一支主张进行社会改革,创 造更好的未来。社会适应论者认为课程的目标 是协助学生掌握投入社会所需的技能;社会重 建论者较为激进和理想化,希望课程帮助学习 者改变社会现存建制。
2)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有助于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六、我国课程设计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三维目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如何科学理解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作用?本文从维度与内容、主体与对象、虚与实等几个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论述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价值。

一、维度与内容维度与内容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维度涉及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但它不涉及具体的内容,而内容则是在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的。

就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说,设计的维度是固定的,具有静态性特点,而设计的内容则是具体的,具有动态性特点。

维度为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了思维的框架,但它不构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则是教学目标具体包含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教学的主体、对象、过程及结果。

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在维度与内容方面的区别没有被科学认识,使教学目标设计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将维度等同于内容,导致语文教学内容的虚化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直接采用三维目标的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作三块来呈现,每一块下面再分为具体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

这种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呢?表面上看,这种教学目标设计非常全面,把握了三维目标的特征,但是这种设计模式虚化了教学目标的内容,本来应该是教学目标的核心成分的教学活动却变成了附着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次要内容了。

教学目标必须对一节课的活动内容有具体的规定,如果一节课的目标缺少了具体的活动内容,这节课的目标就失去了对课堂教学的定向功能。

其实,直接以“三维目标”的形式进行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对三维目标的误解,没有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真正含义,其原因是没有将教学目标设计的维度和内容区分开来,而是简单地将目标的维度等同于目标的内容,混淆了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

课程设计三大方面的问题

课程设计三大方面的问题

课程设计三大方面的问题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记忆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XX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意识到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学科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科的背景和实际应用。

3.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包含什么

课程设计包含什么

课程设计包含什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学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实际案例分析。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部分:学科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学科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理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学科框架和核心思想。

2.第二部分:方法和技术,介绍学科研究方法、技术应用等,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三部分: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系统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学科基本概念和理论。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机构出版的教材,确保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利用PPT、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本科课程设计不会做

本科课程设计不会做

本科课程设计不会做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XX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解其背后的原理,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XX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介绍XX学科的核心概念,解释其内涵和外延。

2.原理和方法:阐述XX学科的基本原理,教授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践操作:通过案例分析、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XX学科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设备,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一次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评估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课程设计分为几个部分

课程设计分为几个部分

课程设计分为几个部分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XX学科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XX学科的应用和实践。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XX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XX学科的基本原理1.3 XX学科的方法论第二章:XX学科的应用和实践2.1 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2 XX学科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3 XX学科的实践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的使用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我们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同时利用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进行评估。

作业将根据学生的完成质量和进度进行评估。

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具体的评估标准和权重分配将在课程开始时明确告知学生。

泰勒的课程理论

泰勒的课程理论

专题1 泰勒的课程论教育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

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1.目标的三个来源(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教育目标表征着教育机构试图在学生身上所引起变化,因此,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自然是确认这种变化的前提。

泰勒认为,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的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中找出差距。

这种差距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也即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之所以成为教育目标的来源,这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工业革命之后适应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教育目标已不能再局限于原来的文化遗产。

为使学生适应社会变化与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学校必须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

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确定教育目标?总结泰勒的论述,可以得到如下建议:一是通过“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等方法,分析出复杂的当代生活的决定性及其中的重要方面;二是通过分析当代生活,揭示出使学生有机会在其中运用的知识领域;三是致力于使学生理智地理解当代生活问题中的基本原理;四是研究当代生活以确定教育目标的方向时,要考虑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需要与兴趣;五是通过研究当代生活所制定的教育目标,要经过可接受的教育哲学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摘要本文探讨了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探讨了课程目标的设计问题,提出确定课程目标的要求和课程目标的叙写形式;探讨了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明确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和标准要求。

一、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在课程研究领域,虽说大家都在用"课程设计"(curriculumdesign)一词,但对其的理解还存在一些模糊看法,有人甚至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curriculumdevelopment)、"课程实施"(curriculumimplementation)相提并论。

要理解课程设计的涵义,首先应先理解"设计"一词。

"设计"是指建立在分析与综合基础上的深思熟虑的精心规划和预先制定,设计的特点是:其一,以目标为指向,确定目标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清楚地说明目标有助于保证目标的价值和参与者的正确理解;其二,提高成功的可能,设计使一些可能的问题得到预先分析和解决;其三,节省时间和精力,一些价值不大的计划、方案在实施前就被淘汰,设计要选择的是达成目标的最佳方案或途径;其四,减少压力,精心的设计会使实施者更得心应手,充满信心。

[1]设计通常以问题的沟通为起点,以解决问题的实施计划或方案为终点。

因此,"课程设计"是一项独立于"课程实施"的工作。

"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的后续阶段。

"开发"意味着发展、形成,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课程开发"探讨的是形成、实施、评价和改变课程的方式和方法,课程开发是一种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过程,显然,其中包括了课程设计以及设计的背景。

如果要表述得再明确一些,那么,可以这样说:当人们的意图是要识别一种存在实体(即课程计划等)的各种成分时,便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主要谈及的是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当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形成课程计划等的人和运作程序上时,便是"课程开发"。

综上所述,课程开发是决定、改进课程的整个活动、过程,它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

课程设计指课程的实质性结构、课程基本要素的性质,以及这些要素的组织形式或安排。

这些基本要素一般包括目标、内容、学习活动及评价程序。

课程实施即把新的课程计划、方案等付诸实践的过程。

三者的关系可用下面的简图表示。

课程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选择与组织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关系图课程设计的人员方面,较为多样,可能包括教育行政人员、政府聘请的专家学者、出版社的人员、课程研究人员、教师等。

课程设计的假设、目的、规则、程序及参与人员等因素,可能因教育机构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和要求。

所以,课程设计并非一成不变。

关于课程设计的方法技术,系依照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对各种课程要素进行选择、组织与安排。

目标、内容、活动及评价是4个基本的要素,它们之间相互关联。

也有学者提出,课程要素中还应包括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分组情况、教学策略等,在课程设计时可采取不同方式区别对待这9项要素,并借助这些不同的处理方,来构成不同的课程设计。

[2]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应包括上述全部要素,在实际操作中,各个要素的侧重点会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一。

二、课程设计:目标的确定课程设计中,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设计工作的方向,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不过,课程目标能否真正成为课程设计后续工作的依据和方面,能否在整个课程活动中起到核心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课程目标本身的适切性、科学性。

(一)确定课程目标的要求社会各种复杂的需求与课程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化,使得课程目标的确定越来越复杂,但一般认为制定课程目标时,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范围课程目标的范围不能过于狭窄,不足以包括有价值的学习经验,而是应该涵盖所有的学习结果,如既要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也不应忽视态度、价值的培养,既要强调专业技能的掌握,也需关注非专业的一般能力。

为了保证课程目标范围的适当性,许多学者已提出了不少有借鉴价值的范围框架。

如加涅(R.M.Gagne)以能力与能倾作为目标分类的统一基点,依据习得各种能力所需学习条件的异同划分了5类目标,这就是:运动技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

比兹利(J.Beazley)则根据学校的应有的职能将课程目标框定为6个方面:个人义务感、良好的伦理观念和积极的社会态度;社会责任感;自我价值;分析和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

2.有效性设计的课程目标应反映目标所代表的价值。

从理论上说,课程目标越是能适当地反映社会发展、学科进步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就越能获得广泛接受,也就越能具有对课程活动的指导作用与渗透活力。

3.可行性课程目标应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学校资源及可供的时间内顺利实现。

所以,课程设计者在设定目标时,应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

可行性是有效性的前提,若目标达不到这一要求,将难有价值可言。

4.相容性课程目标应与其它的目的、目标相互一致,如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虽表述方式不同,但在总的培养方向和要求上理应相互一致、相互兼容。

5.明确性课程目标只有定得明确、具体,才能对于到达目标的进程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利于正确地选择课程内容,妥善地组织课程实施,也才能真正地为课程评价提供可检验的依据。

制定的课程目标如果仅仅是设计者的假设和期望,而不能确切表达学习者应有的学习结果,就会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这样可测性和可比性就差。

正如课程研究专家普拉特(D.Pratt)所说"课程目标应十分明确,应让不同的人从课程目标中对所期望的结果获得相同的理解,这样,目标才能发挥作用。

"[3]6.通俗性即目标应是通俗的,能为大家所理解,以便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都能参与学校课程目标的实施。

(二)课程目标的叙写形式叙写课程目标时,必须对学习者通过每一项从属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后应达到的行为状态作出具体明确的表述,再将这些表述进行类别化和层次化处理。

多年来,在课程目标的叙写方面,比较流行的是行为目标形式。

近年来,随着行为目标所固有的缺陷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一些学者提出了其它形式的课程目标,其中"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影响较大。

1.行为目标行为目标(behavioralobjectives)是与行为主义学习论相联系的,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自形成以来一直为泰勒(R.W.Tyler)所推崇,泰勒认为在课程目标确定后,要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内容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目标。

陈述目标的最有效的形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领域或内容,这样才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

由于"内容"是所有课程工作者最为关注的方面,而"行为"则往往是被忽视的方面,所以,泰勒强调以行为方式来叙写目标。

行为目标与非行为目标的差别在于行为目标一般是可测量的或可示范的,它清楚地阐明了学生应该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比如,"每个学生在世界 __短文考试中,必须能详细说明引起法国大革命的至少3个原因",而"理解所有混合运算的规则、欣赏中国文学中的古诗词、掌握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等等为非行为目标,因为"理解、欣赏、掌握"等词汇都不够精确,难以明确表述。

一个成功阐明的行为目标应包含4个要素: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简称ABCD形式。

课程目标采取行为目标的叙写方式,主要的长处在于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简化了评价,也更容易安排教学步骤的顺序。

有学者指出,行为目标甚至还有更多的长处:[4]它们成为课程领域内理性规划中唯一妥善而周详的方法;鼓励课程工作者把以往隐藏的价值明确地表达出来;鼓励课程工作者以详细而具体的目标词汇去思考和规划课程教学;为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指引;为课程系统的自我改善奠定基础;把在理论上确立的目的,在课程系统内最终通过课程教学而得以实现;沟通的媒介;为个别化教学提供可能。

但其短处也很明显。

首先,如果目标都以行为方式来叙写,那么,课程就会趋于强调那些可以识别的要素,而那些很难测评、很难被转化为行为的内容就会遭到忽视。

其次,只强调行为结果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违背了学习的真义,有的学习结果也很难行为化,如美术、人文学习结果。

最后,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所依据的原理,本身就可能存在疑问。

预先确定的外显目标可能妨碍教师充分利用课程教学中偶发的教学机会,限制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些都促使课程专家去寻求叙写课程目标的其它形式。

2.展开性目标展开性目标(evolvingobjectives)强调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而不是由外部事先设定目标。

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是美国的杜威,他认为目的是在过程中内在地被决定的,而不是外在于过程的。

他说"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5]英国学者斯坦豪斯(L.Stenhouse)也指出,课程不应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具体说就是要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而展开。

在斯坦豪斯看来,教育是参与有价值的活动,而活动本身就有内在标准,因而不需要外定的目标,依据这种内在标准,学习活动就可得到评估。

展开性目标的叙写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行为目标的不足,重视了教师、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机会,但亦呈现出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实际的操作和采纳有相当的困难。

3.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objectives)是美国课程理论家艾斯纳(E.W.Eisner)提出的叙写课程目标的一种主张。

艾斯纳认为,课程设计的叙写可有3种不同的形式:行为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解决问题的目标不是把重点放在特定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认知灵活性、理智探索和高级心理过程上。

表现性目标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所习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指明儿童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任务,但并不指定儿童将从这些际遇中学到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