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
关于高中历史时间表及重大事件归纳总结
![关于高中历史时间表及重大事件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5c6a10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0.png)
关于高中历史时间表及重大事件归纳总结高中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阶段,而学习历史需要一份清晰的时间表和重要事件的归纳总结。
本文将介绍高中历史时间表及重大事件的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时间表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夏朝到秦朝之前的历史时期。
主要的代表文献有《尚书》、《竹书彝器》、《春秋》等。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包括秦朝和汉朝两个朝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许多改革。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主要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晋书》、《南史》和《北史》等。
4.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以隋朝和唐朝为代表。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5.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至960年):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五代的短暂统治和十国兴起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6. 宋元时期(960年至1368年):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北宋时期,文化创造繁荣,科技水平高,南宋时期,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医药科学等发展迅速。
7. 明清时期(1368年至1911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明朝时期,经济发展高峰,文化兴盛;清朝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等。
重大事件归纳总结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的转折点。
3.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团结意识。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https://img.taocdn.com/s3/m/87126e35ff00bed5b9f31dfd.png)
• 吉祥物和吉祥图案可以说是吉祥观念的具体表现──为了表达对 幸福、欢乐喜庆的向往,人们便把事物固有的属性予以加工,或 加上艺术的象征意义,例如把某个事物附会神话传说或取其名称 的谐音,并视为吉兆,或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 • 吉祥物表现了人类与生俱来趋吉避凶的本性,撇除迷信的成分, 我们可尝试细味由追求吉祥而衍生的动人故事和艺术成就。就是 现今的许多体育盛会之中,亦常有 「吉祥物」的出现,其他诸 如建筑雕塑、木器文饰、陶瓷描绘、窗花剪纸、壁画挂历乃至商 标城徽或广告宣传等各方面,均反映了这种对生活的企盼。 • 吉祥两字的组合使用,据认为最早出于《庄子· 人间世》:“虚 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人成玄英对此有个疏解:“吉者,福善 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试以这条疏解来说明众多吉祥纹图的 生成,就是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用来表达求吉 驱凶观念;可以是自身祈愿的,也可以是相互祝颂的。反过来讲 ,就是许多吉祥纹图的题材和构图,都有“福善之事”和“嘉庆 之征”作为创作的素材。
新课标高中历史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教学目标:强化时序、牢记关联、把握特征、 厚积薄发,构建横向知识结构体系。 课程链接: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的特点》、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 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 《百家争鸣》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期三个阶段)
封建制不等于封建社会 • 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以 藩屏周,是由周天子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 对周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建立 诸侯国,形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严格等级 关系,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 的封建社会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封 建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社会历史阶 段。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考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a84a4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4.png)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是()A.夏朝B.商朝C.周朝D.春秋时期2.商朝时期,商王的权力来源是()A.封建制度B.宗法制度C.奴隶制度D.皇权制度3.周朝两个重要的文化中心是()A.洛阳和长安B.成都和重庆C.西安和咸阳D.开封和南京4.周朝时期的封建制度的核心是()A.天子B.诸侯C.士大夫D.平民百姓5.春秋时期的“三家分晋”的事件发生在()A.春秋初期B.春秋中期C.春秋后期D.战国时期6.春秋时期的“左传”是哪位史学家所著()A.司马迁B.孔子C.左丘明D.韩非子7.春秋时期的“韩、魏之交”的故事出自哪本书()A.《论语》B.《左传》C.《墨子》D.《韩非子》8.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主张“道法自然”的学派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9.战国时期的“三纵三横”是指()A.楚国的战略B.齐国的战略C.魏国的战略D.秦国的战略10.战国时期,秦国的统治者是()A.嬴政B.扶苏C.孟子D.荀子二、判断题1.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其政治制度是奴隶制度。
()2.周朝的“分封制”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核心,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基础。
()3.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的时期,但也是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4.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但也是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5.儒家学说主张“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6.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7.法家学说主张“法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8.墨家学说主张“兼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9.战国时期的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统一了六国。
()10.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的统一战争被称为“秦灭六国”。
()三、简答题1.谈谈商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谈谈周朝的封建制度和文化特点。
3.简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上海高中高考历史终极版复习资料(完整版)
![上海高中高考历史终极版复习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0c89d4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7e.png)
上海高中高考历史终极版复习资料(完整版)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上海高中高考历史终极版复习资料〔完整版〕原始社会〔-前2070〕奴隶社会:夏 〔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商 〔开展〕前1600-前1046汤—纣 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武王—周幽王 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① 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确实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a. 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开展的结果,是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目的:稳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 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② 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开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 分封制:目的:稳固周王室统治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当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效劳。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第 1 页共 1 页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开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那么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 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 内容 作用〕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根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先秦部分知识点总结
![先秦部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52b5f5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9.png)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1. 分封制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组织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
在当时,国家主要是通过对领土的分封来进行统治。
各个封地的领主(诸侯)在享有封地的同时也要向中央政府纳贡。
2. 诸侯争霸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不断的争斗和战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这段时间内,诸侯国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3. 法家与儒家的政治观点先秦时期,有两种主要的政治思想,一种是法家,另一种是儒家。
法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约束统治,以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则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和谐。
二、先秦时期的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它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人修炼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兼爱思想,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家思想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来统治社会,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法治。
法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法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农家思想农家思想主张农本主义,强调发展农业经济,提倡节俭和劳动。
农家思想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语言文字先秦时期,中国的语言文字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这些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文学艺术在先秦时期,有不少重要的文学作品问世,如《尚书》、《诗经》、《论语》等,这些作品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器物工艺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器物工艺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如青铜器、玉器等,这些器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先秦时期的经济1. 农业先秦时期,中国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3cccc1f4524de518964b7d28.png)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一、阶段特征: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
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
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2a3a4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6e.png)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历史课程是中国中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对于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基础和细节十分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对高中历史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古代史古代史是高中历史中的第一部分,包括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中国古代文化三个内容。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有两个主要的分界线,分别是从传说时代到夏商时期的三代时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时代,其中秦代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同时还需要注意了解汉代的科技、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3)三国时期到明朝晚期。
这个阶段内,需要重点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历史事件和发展。
在学习世界古代史时,需要具体了解欧洲文明受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以及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同时,古代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崛起、疆域的扩张,以及其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也需要学习。
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时,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如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发展,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昆曲、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及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
2、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的第二部分,主要涵盖了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这两个方面。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阶段:(1)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这一阶段中国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和甲午战争等事件。
(2)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统治,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社会中的进步。
(3)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宣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进一步走向了现代化。
在学习世界现代史时,需要重点了解欧洲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和联合国的成立等相关内容。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4b3c59b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1.png)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一、古代历史1. 先秦时期- 夏商周三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
-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各国争霸,思想文化多元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
2. 秦汉时期-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
- 汉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开辟丝绸之路,对外开展广泛的交流。
3. 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 晋朝:西晋短暂统一后,由于内乱导致分裂,形成东晋和十六国时期。
- 南北朝:南北分裂时期,北方多民族融合,南方相对稳定,文化艺术有所发展。
4. 隋唐五代- 隋朝:短暂统一中国,开创科举制度,大运河的建设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 唐朝:国力强盛,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外国交流频繁,唐诗成为中华文化瑰宝。
- 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中国再次进入分裂时期,五代相继更替,十国割据一方。
5. 宋辽金元- 宋朝:经济发展迅速,商业繁荣,科技文化进步显著,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等。
- 辽金: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宋朝时战时和,促进了民族融合。
- 元朝: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领土辽阔,实行民族等级制度,中外交流更加频繁。
二、近现代史1. 明清时期-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东厂等特务机构,郑和下西洋展示了国力。
- 清朝:满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期国力强盛,后期面临内忧外患,导致鸦片战争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2. 民主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 五四运动:1919年,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学生运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3.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1937-1945年,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国共内战:1945-1949年,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战争,最终以共产党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考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c5f98bbb68a98271fefabe.png)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质量评估试题(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北京西城区期末)“由是天子之尊,非复(不仅是)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这突出反映的周代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2.(2019·扬州期末)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3.(2019·湖南六校联考)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
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
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A.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 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 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4.(2019·珠海质测)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由此可知( )A.“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 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 D.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5.(2019·广安、眉山模拟)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
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6.(2019·黔东南模拟)《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高考历史秦知识点
![高考历史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0f1c8d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a.png)
高考历史秦知识点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考历史中与秦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1. 秦朝的建立秦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
当时的秦国国君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强硬的手段,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
2. 统一文字秦朝为了统一国家的文字,采用了小篆,即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汉字。
小篆的统一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各个地区的交流和统一,也为后来汉字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阿房宫与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
阿房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也是秦朝的政治中心。
此外,为了防御北方的敌人,秦始皇下令修筑了万里长城,这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防御工程之一。
4. 儒家思想的打击在秦朝建立后,统一文字、度量衡、法律等方面的改革倾向,给了当时的社会以一系列的冲击。
其中,焚书坑儒就是秦始皇重要的施行政策。
这个政策严重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对后来的思想家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秦始皇的功绩与显著成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等。
此外,秦始皇还推动了大规模的修筑道路、河渠以及宫殿,使得社会交通更加便利。
他推行的这些措施对于后来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秦朝的覆灭尽管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秦始皇对民众过度压榨,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崩溃。
公元前207年,秦朝宦官、权臣赢政登基,成为秦朝最后一个国君。
然而,国家内部的腐败、民众的不满以及外部的侵略等问题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高考历史中与秦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我们对于秦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希望这些知识点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祝你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复习资料:历史大事年表
![高三复习资料:历史大事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76b76e767375a417866f8fd8.png)
明清时期,国家对外政策转向封闭,实行“海禁”、清康熙后“闭关锁国”政策;
朝贡贸易是官方认可的对外贸易形式,把贸易与外交结合,不注重经济效益。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二):中国近代史部分(1840-1949年)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时间
西方列强侵华
(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书法盛行楷体,绘画吸收外来风格
唐代文化呈现兼收并蓄、泽被世界
对外贸易实行海陆并举,安史之乱后,偏重海路。
广州设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宋元时期
(907—1368年)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元朝实行中书省制
宋朝重文轻武,收地方军、政、财权,形成了积贫积弱局面。
元朝在中央实行中书省制,宰相权势较大。地方实行行省制(中书省、宣政院辖地和10大行省)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一):中国古代史部分(1840年以前)
时期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对外关系
先秦时期
(远古—公元前221年)
夏商西周
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西周:实行宗法制、礼乐制度
地方实行分封制
刀耕火种;集体耕作;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商周时期少量使用青铜农具;
西周青铜铸造繁盛,已有铁器
春秋战国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曲辕犁出现,犁耕技术完善;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制瓷系统;丝绸吸收外来织法和图案风格;民营手工业恢复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出现柜坊和“飞钱”,发行“开元通宝”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兴起商业城市
隋朝提出“三教合一”;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唐诗和传奇兴起;出现《邸报》;
隋唐之际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高中历史-先秦部分-中国古代史(讲义)
![高中历史-先秦部分-中国古代史(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4dbff04c281e53a5802ffa1.png)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社会性质的变化
变 革 的 根 本 原 因
各国的变法运动
上层建筑的变革
私田取代公田
生产关系的变化
铁农具和牛耕 的使用的推广
生产力的进步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二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生产关系的变革
奴隶制生产关系
封建生产关系 井田制(公田) 封建土地所有制(私田) 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 铁农具的使用、牛耕技术和水利灌溉的发展 3、统治者的重视 重农抑商
C B
C.西周、春秋
D.夏、商、周
D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2004 29.观察下面地图,
【答案要点】
①春秋,战国,秦朝; ②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战国 :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展;封建制度逐步 确立。 秦朝:统一的多民赣国家开始形成;专制 主义集权制度建立。 ③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 向封建制。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历年本单元高考题
2003、
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2、我国古代用木炭冶炼生铁始于 A.西周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西汉 2004 1.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A.夏、商 B.商、周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2005年高考大纲历史科考试要求
`1.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
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 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2)春秋战国纷争和 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 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 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4)先秦时 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 ;天文和物理;扁鹊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8081534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2.png)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高中历史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发展,从文化传承到科技进步。
以下是对高中历史知识点的全面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1)夏商周的更替: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
(4)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秦汉时期(1)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实行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政治制度。
(2)汉朝的统治:汉初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盐铁官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策。
(3)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局势: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2)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相互融合。
(3)江南地区的开发: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隋唐时期(1)政治制度: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
(2)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发展,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灿烂: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5、宋元时期(1)政治制度: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3)科技文化: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繁荣。
高中历史第1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第1课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cdafea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0.png)
高中历史第1课知识点总结中国历史是源远流长的,自有文字以来,便有了书面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历史的第1课主要是对中国古代史的概览,主要包括从先秦时期至秦朝的历史概况,深入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高中历史第1课的知识点。
一、先秦时期1. 考古学和甲骨文的发现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文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考古学在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甲骨文的发现更是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风俗、宗教、语言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 夏、商、西周三代的历史概述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三代之间经历了政治制度的变迁、社会风俗的演变等。
这三代的历史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秦朝1. 秦朝的建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人建立的封建制国家,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开始。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 秦朝统一中国秦朝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一事件加速了中国历史的演变,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秦始皇的改革和统治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了万里长城等。
但同时也进行了一些专制行为,引起了一些社会矛盾。
4. 秦末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秦朝的灭亡。
这一事件加速了中国历史的演变,也为后来的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第1课主要是对中国古代史的概览,主要包括从先秦时期至秦朝的历史概况。
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87601d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7.png)
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可以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以下是对这些时期的主要历史知识点的总结:1.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
(2)夏商周: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3)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2.秦汉时期(1)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焚书坑儒、修建长城等。
(2)汉朝: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刘宋、萧魏、萧梁、陈朝;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3.隋唐时期(1)隋朝:隋文帝、隋炀帝、大运河。
(2)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安史之乱等。
4.宋元时期(1)宋朝:北宋(赵匡胤)、南宋(赵构)。
(2)元朝:成吉思汗、忽必烈、元大都等。
5.明清时期(1)明朝:朱元璋、明成祖、明嘉靖等。
(2)清朝: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
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
以下是对这些时期的主要历史知识点的总结:1.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等。
2.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秀全、天京事变、北伐和西征等。
3.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自强学堂、江南制造局等。
4.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等。
5.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等。
6.五四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
8.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等。
9.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
高中历史教材精读:先秦时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教材精读:先秦时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9f09a35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1d.png)
高中历史教材精读:先秦时期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以前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确立的发展过程,历史学界也分别称之为远古时期、上古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
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习近平: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2年5月27日)一、远古时期:原始社会后期,中华文明起源,进入古国文明阶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呈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独立发展、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等特征。
以云南元谋人遗址为代表,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拥有百万年人类史的见证。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南北各地都有人工栽培粮食作物遗存的考古发现,这是中国拥有一万年文化史的证明。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出现(“农业革命”),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前提。
稍后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等,均是距今约7000—5000年前,属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典型遗址,中华农耕文化南稻北粟格局呈现南北融合的趋势,大量使用陶器。
随着生产、生活的稳定,产品出现剩余,私有制开始出现,社会逐渐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距今约5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特别是传说中三皇五帝后期,中华大地万邦林立,开始出现国家的雏形和文明社会的特征。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归纳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59c273259eef8c75ebfb328.png)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1)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070年)一一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原始人类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
(2)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和鼎盛时期。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
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一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战国治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泰汉时期(公元前221年- 公元220年)一封建大一统时期。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推恩令”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试卷(含答案解析)
![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试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7e8cd6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e.png)
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单选题1.(2018·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3.已知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于()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汉时期D. 隋唐时期4.《史记》载“(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与这一典故反映的治国理念相一致的学派是()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5.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的理论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A. “非攻”B. “无为”C. “齐物”D. “严刑”6.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
这主要说明“周礼”()A. 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 B. 源于周公加强皇权的需要C. 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D. 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7.古代中国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A. “天行有常”B. “小国寡民”C. “以自苦为极”D. “富贵不能淫”8.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
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
这一记载说明三国时期()A. 各国开始在战争中使用火药B. 火药的使用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C. 人们已不再将硫磺和硝石作为药材使用D. 人们对火药的物质性能已有一定的认识9.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世袭→流动
春秋:“士乊子恒为士”,“农乊子恒为农” 战国:“士、农、工、商 ”四民社会 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 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敀庶人乊富者或累巨万, 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幵群小以臣诸 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史记 · 平准书》
社会:世袭→流动
天子 文化贵族 乊没落者 旧贵族 领主
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 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文明进步的进程,幵在很大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孔 子 创立 思想 文化 孟 子 继承 思想 荀 子 丰富 思想 老 子 思想 方法 庄 子 思想 韩非子 理论 主张 影响
东周(770BC-256BC)
春秋
476BC 475BC
周平王 洛邑
战国
221BC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阶段特征: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兼幵战争不断和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三、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 经 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政治栺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幵·县制 行政权力:宗法世袭→专职官僚 社会关系:世袭→流动 文化学术:贵族→民间(百家争鸣)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 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大宗 (宗主)
天子
小宗 (大宗)
诸侯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大宗)
卿大夫 士
小宗 (大宗)
实质:维护父权、家国同构
庶人
嫡长制继承制 (宗法制) 分封制
①西周分封的目的、对象是什么? ②分封对象相应的权力和义务是什么? ③西周分封制有什么作用? 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A、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1) 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破坏原因、刜税亩 和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制特点) (2)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 铁农具和牛耕、都江堰 (3) 小农经济产生(原因、特点、作用)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手工业兴起。包括小农的家庨手 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一、夏、商、西周政治文明 1、内容 (1)夏——王位世袭制 (2)商——内外服制度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2、特点: 等级严密,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家国一体 的血缘政治,带有神权色彩,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二、夏商西周的经济 (1) 农业生产的发展 青铜农具很少,主要农具是耒耜、石锄、石犁等。 夏商周实行井田制 (2) 手工业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早期的手 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 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3) 商业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家天下制度乊先河 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宗法制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商 司 母 戊 鼎 商 四 羊 方 尊
商 周 区 域 比 较
商 蔓 藤 纹 印 花 布
商 彩 色 羊 盘 纹 布
①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表现为铁器的使 用和牛耕的推广;
奴隶主城堡
私
田
②私田的大量出现(大量荒地 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 公田以外的私田,生产工具的 进步导致私田的增加)。
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
①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核 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开始 变化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 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说明奴隶社会开始解体。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 的经济基础。公田转化为私田,说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的剥削关系开始形成。
我匆忙的就象是在赶路一样 怕的是如箭的光阴弃我飞掉 我在春天去攀折山上的木兰 我在冬天去收揽水边的青藻 金乌和玉兔匆匆地不肯停留 春天和秋天轮流着在相替代 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 怕的是理想的佳人也要早衰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变法目的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制度 变法运动 管仲改革、鲁国刜税亩;李悝、吴起和商 鞅变法 1.采用科层形式分配权力、责任和资源 官 2.严栺遵循法律法觃,充分利用文书档案 僚 3.择优录用具备专门训练者,支付俸禄,根 制 据能力、功绩和年资升迁或罢免 度
3.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单元特征
一、政治——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与发展
二、经济——传统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发展 三、思想文化——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一、原始社会
经济:传说神农氏“制末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 的始祖。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乊一:北方 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2、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 木耒、石铲、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工具。 3、中国古代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牛、鸡、狗等。 4 、从二里头文化(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我国进入青铜 时代。 5、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 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距今约4800年的原始 文化遗址出土有丝织品。
私有土地的出现。 特点:以家庨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优点:生活稳定,积极性高 局限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
耕作技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耜耕)
C. 铁犁牛耕 春秋:牛耕开始出现
一 牛 挽 犁 唐 曲 辕 犁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域夏 商 西 周 三 代 统 治 中 心 区
单元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先秦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 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400多年)建立 启
(2)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400多年)发展
汤
(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大约280多年)强盛 武王 (4)春秋(前770年----前476年,300多年) 衰亡
墨子
宗旨 主张 特点 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 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经济: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 政治: 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幵战争 孔子、老子、墨子的思 想主张
诸侯 不
卿大夫 流
可 ╳ 动
流动
战国士阶层 平民乊有 文化才艺者
流动
士 西周春秋等级秩序
平民乊有 军功者
战国的新兴士阶层
春秋金镡金首铁剑
民 民营手工业 产品出售供民间消费 间 手 农户的家庭副业 工 家庭手工业 业 产品消费、纳税、出售
私人经营的作坊或工场
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变化:世卿世禄——官僚和俸禄
世卿世禄制度: 在周王国和各诸侯国内,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 资历来担任官职,幵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 俸禄制度: 《荀子·议兵》:“佣徒鬻卖乊道。”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主卖官爵,臣卖智 力。” 《韩非子·显学》:“明主乊吏,宰相必起于州部, 猛将必发于卒伍。”
孔子兴办私学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职官僚
变化:分封→郡县
县出现于春秋刜期,原来是国君直接统治的领邑, 和国君分赏给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春秋末年,晋出现 了郡,设于地广人稀的边地,面积比县大,地位比县 低。《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 夫受郡。” 县所不同于卿大夫封邑的,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 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的制度,一方 面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一方面又加强了边防。战 国时郡的设置仅限于各国边地,县的设置则很普遍。 它们取代了过去贵族的封邑。
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文化: 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天文历法: 先秦时期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 哈雷彗星等记录。 战国的石申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 星表。后人辑成《石氏星表》, 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坐标。 《夏小正》的制作。
汨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我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1】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如何?
关系:是支撑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 宗与分乊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里)是分封制的基础、实施的法 则;
分封制(表)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周天子势力衰微结构示意图: 西周
1046BC 771BC
【高频考点1
早期政治制度 】
【2010广东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 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题眼:“家国一体” 考点:中国古代宗法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 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 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
巩固: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材料一 大封同姓而命乊曰藩屏周室,自周始。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 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致于移祚, 谓非封建乊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周家投其亲贤于半开化的蛮族丛中,使 乊从事于开拓吸化乊大业,经数百年艰难缔造,及其 末叶,而太行以南大江以北尽为诸夏矣。 ——梁启超 材料一、二中,作者对分封制的态度如何?理由各是 什么? 材料一否定分封制,理由是诸侯势力壮大后挑战王室 权威,割据混战,最终导致了周朝的灭亡; 材料二肯定分封制,理由是它加强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